高考历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专题练习卷_第1页
高考历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专题练习卷_第2页
高考历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专题练习卷_第3页
高考历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专题练习卷_第4页
高考历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专题练习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抗日斗争和解放斗争1.下表是一部历史人物传记的书目(部分)摘编。依据所学学问推断,表中空白处应当是()书目第三章南昌起义的参谋长第六章长征第七章到敌人后方去第十三章第十六章决战淮海A.北伐先遣战江南 B.三次反“围剿”C.千里跃进大别山 D.挥师过大江【答案】C2.据统计,1946年有881部美国影片在中国上映,1947年为393部,1949年则下降为142部。这一变更主要是因为()A.中国国内政局的猛烈动荡B.中国本土电影的强势崛起C.提倡国货运动的蓬勃开展D.二战后欧洲电影卷土重来【答案】A3.1943年12月4日,国民政府颁布的《国民义务劳动法》明确规定,中华民国男子年满18至50岁,依法之规定服义务劳动,义务劳动的内容包括:筑路、水利、防卫、地方造产等。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限制自由,发展经济 B.强化管制,稳定政局C.管制劳力,服务抗战 D.效仿苏联,塑造形象【答案】C4.据史料记载:抗日斗争中,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人民抗日武装对敌作战12.5万次,歼灭日、伪军171.2万人,其中日军52.7万人;国民党军队共击毙、击伤日军80多万人,平均每年抗击了40%的侵华日军。从材料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抗日斗争是一场全民族的抗战B.国共两党的共同抗战是抗日斗争成功的重要缘由C.国民党军队始终消极抗日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气是抗战的中流砥柱【答案】C5.在解放斗争后期,国民党在四川大量汲取民间帮会组织“袍哥会”成员加入武装抗拒军,其中第五期“游击干部训练班”学员几乎全部是袍哥会成员。这表明()A.国民党企图在部分区域内长期反抗B.地方民间组织不了解共产党政权C.四川成为国民党反抗的最终堡垒D.国民党发动民众与解放军对抗【答案】A6.下表是1931年9月18日后中国军民反对日本侵略的部分历史事务,这表明()抗日武装部分历史事务东北军爱国官兵江桥抗战(1931.10)双城堡阻击战(1932.1)热河抗战(1933.2)东北抗日义勇军歼灭日军古贺骑兵团战斗(1932.1)进攻沈阳东塔机场战斗(1932.8)攻克安达县城(1932.10)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武装第一军独立师攻占柳河县三源浦(1933.11)其次军独立师联合义勇军攻打安图县城(1934.8)第三军联合义勇军攻克方正县城(1935.3)关内地区的抗日活动十九路军的淞沪抗战(1932.1)察哈尔抗战(1933.5)绥远抗战(1936.8)A.全民族抗战的局面起先形成B.东北地区是中国抗战的主战场C.东北抗战是全民族抗日先锋D.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互协作【答案】C7.1941年,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其次届第一次会议通过的《陕甘宁边区土地租佃条例》中规定:“承租人应依本条例所定减租之后之租额交租,不得短少,其有力能交租而有意不交者,出租人有恳求政府依法追缴之权。”该规定()A.旨在爱护农夫的既得利益B.表明白边区政府的合法性C.有利于扩大抗日联合战线D.持续了土地革命路途精神【答案】C8.下表分别为1940年12月25日刊登在延安《八路军军政杂志》第一卷第十二期上和战后日本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室编写的《华北治安战》中关于抗战时期,百团大战中日双方统计的日方伤亡状况()中方伤日军2万余人、伪军5000余人,俘日军280余人、伪军1.8万余人日方伤1719人,亡302人,皇协军伤亡失踪1202人A.中方的统计数据相对接近事实B.日方削减伤亡数字以鼓舞士气C.历史的真相无法还原D.双方的统计与各自的立场有关【答案】D9.美国闻名报刊《纽约时报》1936年涉及中国的报道为17篇,1937年为46篇,1938年为122篇,1939年为539篇,1940年为531篇。这种状况表明()A.对日宣战提升了中国国际影响力B.西方主流媒体涉华报道数量增多C.中国战时国际战略地位不断强化D.美国政府加强了对华支持的力度【答案】C10.1945年10月17日,毛泽东从重庆回到延安以后,在延安干部会上作了《关于重庆谈判》的报告。指出:“谈判的结果,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这样很好。国民党再发动内战,他们就在全国和全世界面前输了理,我们就更有理由实行防卫斗争,粉碎他们的进攻。”材料体现了重庆谈判的主要意义是()A.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B.增加了中共歼灭国民党的实力C.国民党没有理由发动国内斗争D.使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答案】D11.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指出:“和平驾驭在日本人手里。我们寻求和平,但我们不能不惜一切代价换取和平。我们不想进行斗争,但我们可以被迫防卫?”这事实上是()A.寻求与日本妥协的途径B.不准备与日本军事对抗C.宣示了中方的防卫性质D.确立了抗战的军事策略【答案】C12.1939年,国民政府一方面把西南地区原有的采矿场收归国营,另一方面将华北、华中等地一些矿场内迁的机械充溢西南各矿场,扩大采掘实力。这些措施()A.稳定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秩序B.是消极避战保存实力的反映C.调整经济体制促进经济运行D.是基于长期抗战的战略调整【答案】D13.下图是抗日斗争时期某闻名战役示意图,其所属会战的特点或影响是()A.日军速战速决安排的破产B.国共合作抗日的典范C.敌后战场抗战的重大成功D.正面战场取得的首次大捷【答案】B14.在1939年至1940年的两年间,正面战场先后进行南昌会战、长沙会战、枣宜会战等7次大规模战役,每次战役日军投入的兵力均在8至10万人,中国军队投入的兵力至少在20万人以上。在枣宜会战中国民党军队先后调集40万人,抗击日军10万余人的进攻,这接近战略防卫阶段4次大会战的规模。材料表明()A.抗战相持阶段国民党仍旧接着抗日B.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斗争成功的主要缘由C.正面战场牵制了日军侵华的全部力气D.集中优势兵力是正面战场战胜日军的法宝【答案】A15.在1985年拍摄的电影《血战台儿庄》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国民党师长王铭章在战斗中英勇牺牲后,蒋介石亲自主持了追悼会。这时,天空上有日本侵略者的战机飞来扫射轰炸。面对危急,蒋介石临危不乱,发表讲话,镇静自若。这说明()A.中共彻底推翻了原来对蒋介石的历史评价B.“一国两制”已经得到两岸人民的共同认可C.确定蒋介石在抗战中的贡献D.国民党放开台胞探亲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答案】C16.1938年1月8日,国民政府在武汉召开军事会议,军训部长白崇禧提出:“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以游击战协助正规战,与日本人作长期抗战。”同年5月毛泽东发表《论长久战》,驳斥了当时流行的速胜论和亡国论,通过分析中日双方的优势和劣势,指出抗日斗争是长久战,最终的成功确定属于中国。这反映出二人()A.主见实行全民族抗战B.所主见的抗战路途不同C.对抗战的方针进行理性思索D.对抗战持有感性相识【答案】C17.在宜昌战役中,日军几乎陷入绝境。日军发觉:“在我阵地前,战死的重庆士兵尸体,连长在前,军官继后,在地面上排成了金字塔形。在一名战死重庆军连长细心记载的日记本上,写着对部下士兵的无限信任和明天必将占据宜昌的必胜决心。”这表明中国军队()A.战斗意识昂扬 B.作战规模浩大C.军官素养过硬 D.官兵纪律严明【答案】A18.蒋介石在1945年8月28日、29日的日记中写道:“政治与军事应整个解决,但对政治之要求予以极度之宽容,面对军事则严格统一,不稍迁就”,而“政令军令之统一”则是一切问题之“中心”。这段材料表明国民党()A.阴谋发动内战 B.坚持一党专政C.抢夺抗战果实 D.破坏国共合作【答案】B19.中共某部队曾于1946年向中心发出此电文:“我们提议中心能允许我们在本月底即起先实施主力突围的安排,即经鄂中分两个纵队分别向陕南及武当山突围,然后转至陕甘宁边区。”该电文发出的背景应当是()A.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B.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C.国民党军队进攻陕北解放区D.解放军确定进行战略反攻【答案】B20.下表数据整理自姜涛与卞修跃所著的《抗日斗争时期中国人口损失之初步估计》,该统计表说明()项别死亡(人)伤残(人)失踪(人)被俘捕合计(人)国统区域国民党军队作战伤亡132850117692991301263227926因病消耗422479191644323436937559因伤消耗45710123017274671443398平民439750447370659134569A.国民党军队是抗日主力军B.日本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C.中国战场抗击了绝大多数的日军D.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主战场【答案】B21.毛泽东在《解放斗争其次年的战略方针》中指出解放军要“实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斗争引向国民党区域”。这一任务的执行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有()①干脆威逼了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心②基本上歼灭了国民党主力部队③揭开了解放斗争战略反攻的序幕④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消亡的转折点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C22.“随着日本的倒戈,斯大林似乎没期望中国共产党马上起而夺取政权。他似乎并不在意美国在中国的调停,事实上他建议毛与蒋达成某种协定。”这表明当时()A.美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B.中国尚存在和平统一的机会C.美苏关系尚未出现裂痕D.苏联希望中共放弃武装夺权【答案】B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不仅损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而且也将威逼苏联远东地区的平安,1936年,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将矛头指向苏联。1937年8月,在中国全面抗战爆发一个多月后,中苏签订了《中苏互不侵扰条约》,中国承诺不与第三国缔结共同反苏的协定,苏联也承诺不与日本签订任何条约。1937~1939年,苏联供应援华贷款总额达2.5亿美元,用以购买苏联的飞机、坦克等军事装备。1937~1941年间,苏联对华派遣了大批的空军飞行员和军事顾问。1941年4月,《苏日中立条约》签订,宣称:“苏联保证敬重满洲国的领土完整和不行侵扰。”同年6月苏德斗争爆发后,苏联削减直至停止了对华救济。1942年3月,苏联召回了全部在华军事顾问。1943年,苏联声称,“对于中国政府事务不再准备有任何的关切”。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在雅尔塔召开会议,会议在达成保证苏联在大连港的优越权益以及苏联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等隐私协议后,苏联确定出兵中国东北。4月,苏联废除《苏日中立条约》。8月上旬,苏联对日宣战,苏联红军向盘踞在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发动突袭并一举歼灭之。——摘编自赵士国《抗日斗争时期苏联对华政策解读》等(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1937~1941年间苏联对华救济的措施,并分析苏联援华的缘由。(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归纳全面抗战时期苏联对华政策的演化,并加以简要评价。【答案】(1)措施:签订条约,承诺不与日本结盟;供应援华贷款以购买军事装备;派遣空军飞行员和军事顾问。缘由:德日法西斯的扩张威逼苏联的平安;出于对中国人民抗战的怜悯和支持;英法等国实行绥靖政策,祸水东引。(2)演化:前期援华抗日;中期变更立场,停止救济;后期出兵东北,谋取利益。评价:苏联对华政策的演化,反映出当时国际形势的困难和多变,体现了其维护国家利益的须要。前期的对华救济,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战的志气和信念,体现了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客观上减小了日本对苏联的威逼;中期停止救济,不利于中国抗战;后期的对日作战,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灭亡和中国抗战成功进程。苏联的某些对华政策损害了中国的主权,表现出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一面。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三省。之后又把侵略矛头指向了华北。蒋介石于1931年9月21日召集国民党中心常务委员会紧急会议,商讨对日方略。主见以日本侵占东北的事实,先行提出于国际联盟与签订《非战公约》诸国,诉诸公理,同时团结国内,共赴国难,忍耐至相当程度,乃出于最终防卫之行动。“要求国人冷静忍耐,努力团结,准备防卫,并信任国联公理处断。”中国共产党适时提出联合全国各种军队一样抗日的主见,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当时身处华北抗日前线,驻守长城防线、察绥地区的国民党军以及长城内外的义勇军,激于民族义愤,先后进行了长城抗战、察哈尔抗战及绥远抗战,以血肉之躯推动了中国局部抗战的发展。材料二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全国抗日斗争最终爆发了。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声明:“中国今日慎重声明,中国之领土主权,已横受日本之侵略;国际盟约,九国公约,非战公约,已为日本所破坏无余……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防卫权以应之。”1937年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全国性抗日快速绽开。——据百度百科整理依据上述材料,指出两则材料中的一个变更。并结合当时的国内外历史学问论述其缘由。(要求:写出变更,变更依据材料得出,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变更:抗战看法由保守、消极变为主动、坚决抗日。缘由:30年头初,日本侵华处于局部地区,国民政府没有足够重视,而是把政策重点放在稳定国内局势,镇压共产党势力上。同时把希望更多寄予于国际力气——国联的干预上。1937年后,日本全面侵华,意图歼灭国民政府。尤其是对长江流域的侵略,威逼到国民党统治中心地区。加之全国民众的要求,还有国际上对法西斯侵略威逼的重视,故而看法日渐主动。总之,日本对中国侵略的加深,激化中日之间的冲突,国民政府的看法随之发生重大变更。示例二:变更:由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缘由:30年头初,日本对东北侵略,国民政府没有明确坚决看法。而中国共产党坚决抗日,派干部进入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并且发展成为东北抗联,成为东北抗战的主力。爱国主义和民族情感使东北民众也组织义勇军,国民党内爱国将领也进行抗日,局部抗战渐渐发展。1937年之后,日本全面侵华,国民政府根本利益受到威逼。中国共产党代表的爱国主义力气不断推动,尤其是一二·九运动掀起抗日救亡新高潮。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中共以民族利益为重,做出重大让步,由政府主持的全国性的抗日快速绽开。总之,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各界力气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由自发、局部抗战发展成为政府组织的抗战,最终取得抗日斗争的宏大成功。学科#网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长久战》中对长久战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完整论述。毛泽东认为抗战作战形式应当是“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条件下的运动战”。毛泽东多次强调:“兵民乃成功之本”“斗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正是基于这样的相识,中共放手发动群众,深化敌后,开展游击战,不断地建立和巩固抗日依据地。抗战爆发前后,国民党渐渐形成了长久消耗战略的思想,其基本内容是:“以空间换时间”和“积小胜为大胜”。国民党制订了“游击战重于正规战”的作战方针,但在实战中又设想用坚韧的阵地防守充分杀伤敌人,遏制日军的进攻势头。1938年国民党提出“团结海内外全民族一切力气”“训练全国壮丁,充溢民众武力”。但同年蒋介石又下令,对各地自发组织的游击队“一律勒令取消”,李宗仁说国民党把抗战“前途建立在欧战和世界大战之上”,因此在日本进攻面前被动应敌、苦撑待变。——摘编自祝滨滨《抗战时期国共两党长久战略之比较》材料二从1937年到1941年,中国的国际救济主要来自苏联,苏联三次向中国供应了总额为2.5亿美元的低息贷款,且全部为军火贷款,苏联救济的飞机、坦克、大炮等军火物资通过新疆和甘肃的西北国防大通道输送到内地抗战前线。而同期美英法的救济总共才2.6亿美元,且均为非军事贷款,主要用于购买非军事品和稳定货币。从1940年起,尤其是太平洋斗争爆发后,美国成为救济中国的主要国家。1941年3月,罗斯福总统将《租借法案》适用于中国,从1942年到斗争结束,美国救济的枪炮弹药、飞机坦克及各种军用装备通过滇缅马路、中印马路和驼峰航线进入昆明、重庆等地,租借法救济总额达到13亿美元左右。——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等(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指出国共两党抗战如何体现了有异有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