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创新外国语学校16-17学年七年级(上)第二次质检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1页
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创新外国语学校16-17学年七年级(上)第二次质检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2页
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创新外国语学校16-17学年七年级(上)第二次质检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3页
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创新外国语学校16-17学年七年级(上)第二次质检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4页
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创新外国语学校16-17学年七年级(上)第二次质检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6-2017学年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创新外国语学校七年级(上)第二次质检历史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请将正确答案写在答案栏内)1.历史学习中要掌握历史年代与世纪的计算方法。秦朝建立于公元前221年,应是()A.公元前3世纪初 B.公元前3世纪末C.公元前2世纪初 D.公元前2世纪末2.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能够得出的结论是()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③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④秦朝统一了文字﹣﹣小篆。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3.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的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A.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B.统一文字C.修筑长城 D.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4.现代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说:“书籍被烧毁,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百家争鸣 B.焚书坑儒 C.八股取士 D.文字狱5.有一篇为“中国足球不是民企沃土,多家俱乐部已揭竿而起”的评论文章分析了中国足球环境方面的问题。评论文章中引用的成语“揭竿而起”源自()A.国人暴动 B.陈胜、吴广起义C.楚汉之争 D.长平之战6.成语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明珠,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其中“破釜沉舟”与下列哪一场战役有关()A.城濮之战 B.马陵之战 C.长平之战 D.巨鹿之战7.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一意见()①有利于学术文化的繁荣②推动儒学逐渐成为正统思想③有利于公平地选拔人才④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8.严格官员管理,健全监察制度是防止政府权力被滥用的重要途径,为此汉武帝时期设立了()A.丞相 B.太尉 C.刺史 D.郡守9.美籍华裔史学家唐德刚教授在《晚清七十年》一书中写到:“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大转型”主要表现是()A.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郡县制代替分封制C.行省制取代封国制 D.郡国制代替郡县制10.经典诵读可以帮助我们提取丰富的历史信息。《三字经》“夏传子,家天下……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始春秋,终战国……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其中中所反映的从长期分裂走向统一的朝代有()A.夏商 B.西周 C.春秋和战国 D.秦汉11.某同学到新疆到新疆去旅游,在博物馆里见到了许多当地出土的中原丝织品,他肯定地说,大量丝织品从中原传入新疆最早在()A.秦灭六国后 B.张骞通西域后 C.班超通西域后 D.汉宣帝时12.西汉和东汉的都城分别是()A.殷、洛邑 B.镐京、洛邑 C.咸阳、长安 D.长安、洛阳13.从东汉中期国家陷入混乱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B.地方形成割据势力C.各地农民纷纷起义 D.皇权与相权之争加剧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4题6分,第15题6分,第16题12分,共24分)14.史实与推论:科学全面地解读史实,可以得出正确的历史推论。请对下面表格中的推论作出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史实推论正确与否(1)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号,号曰皇帝”。“皇帝”这一名称沿袭的是上古帝王的称号。(2)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指的是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3)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秦始皇“焚书坑儒”一样是为了文化专制。禁止了其他学说在汉代的传播。(4)“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说明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目的是为了笼络人心。(5)西汉前期,匈奴控制着西域。汉武帝决定打击匈奴,并联合乌孙王国,夹击匈奴,派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6)“自古中兴之胜,无出于光武矣!”材料中的“中兴之胜”,指的是光武中兴,“光武”指的是汉光武帝刘秀。15.解析材料:请回答下列有关西汉对外关系发展的问题。材料一:史学家翦伯赞说“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可谓是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之人物也。”《汉书》中有“其始开西域之迹”的记载。(1)材料一中的他是谁?西域指今天的哪里?其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标志是什么机构的设置?材料二:公元1世纪,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市场。(2)据下图,指出当时中国丝绸是怎样运往罗马的?这条横贯欧亚的陆上通道的开通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16.综合探究:习近平指出:“实现民族振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秦汉的兴衰给我们实现民族振兴带来许多启示,请你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古风》材料二:秦朝以武力得天下,以武力治天下,二世而亡。汉高祖以武力得天下,以文功治天下,汉袏四百年(指西汉和东汉四百多年的统治历史).于是大家明白,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材料三:武帝雄才大略,即位之初,卓然罢黜百家,另后学者有所统一。始分藩国,而子弟毕侯耶,更钱制币以赡用。征匈奴四十余年,匈奴远遁,日以削弱。(1)材料一中的“秦王”是谁?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他高瞻远曙在地方的管理制度上有何创新?(2)材料二中秦朝“二世而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汉高祖刘邦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以文功治天下”,在汉朝初年实行了什么政策来恢复和发展经济?(3)根据材料三,概括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在思想、政治方面的主要措施。(4)从秦汉兴亡中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2016-2017学年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创新外国语学校七年级(上)第二次质检历史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请将正确答案写在答案栏内)1.历史学习中要掌握历史年代与世纪的计算方法。秦朝建立于公元前221年,应是()A.公元前3世纪初 B.公元前3世纪末C.公元前2世纪初 D.公元前2世纪末【考点】纪年方法和年代计算.【分析】本题考查了具体年份与世纪换算.时间为公元前的十位和个位数值越小年代越晚,数值越大年代越早.【解答】具体年份与世纪换算公式为千百位数加1,十位数不变.公元前221年为公元前3世纪末.时间为公元前的十位和个位数值越小年代越晚,数值越大年代越早,而公元后的时间正好相反,十位和个位数值越小年代越早,越大年代越晚.故选B.2.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能够得出的结论是()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③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④秦朝统一了文字﹣﹣小篆。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考点】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历史.仔细观察图片和结合所学知识是解题的关键.【解答】为了适应统一的需要,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制的推行,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秦灭六国以后,秦始皇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的规范文字,后又推行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这对中央集权国家政令的统一、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①②④是我们能够从四方古印文得出的结论.故选B.3.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的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A.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B.统一文字C.修筑长城 D.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考点】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的含义.理解“秦,虽死犹存,它亡的悲壮”的内在含义.【解答】为了适应统一的需要,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制的推行,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故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故选D.4.现代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说:“书籍被烧毁,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百家争鸣 B.焚书坑儒 C.八股取士 D.文字狱【考点】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分析】本题考查焚书坑儒.【解答】材料提供了关键信息“书籍被烧毁”,结合所学分析,秦始皇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准留下有关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其他书籍都要烧掉,以后再有谈论的处以死刑,秦始皇是接受里斯的建议焚书坑儒的;“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结合课本所学分析,虽然焚书坑儒有利于秦始皇加强思想控制,有利于巩固统治,但是摧残了文化,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故选B.5.有一篇为“中国足球不是民企沃土,多家俱乐部已揭竿而起”的评论文章分析了中国足球环境方面的问题。评论文章中引用的成语“揭竿而起”源自()A.国人暴动 B.陈胜、吴广起义C.楚汉之争 D.长平之战【考点】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陈胜、吴广起义.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解答】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故选B.6.成语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明珠,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其中“破釜沉舟”与下列哪一场战役有关()A.城濮之战 B.马陵之战 C.长平之战 D.巨鹿之战【考点】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秦末农民战争的知识点.【解答】公元前207年,在巨鹿之战中,项羽命令楚军过漳河,背水扎营.并下令将士带三天的干粮,然后砸破锅,凿沉船,烧掉军粮.这就是破釜沉舟的故事.故选D.7.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一意见()①有利于学术文化的繁荣②推动儒学逐渐成为正统思想③有利于公平地选拔人才④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考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汉武帝时期思想大一统的认识.【解答】从“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看,董仲舒主张独尊儒术,根据所学知识,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用儒生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孔子的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从思想文化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打击压抑了其他各派学说,不利于促进学术的繁荣,也不利于公平的选拔人才.故选C.8.严格官员管理,健全监察制度是防止政府权力被滥用的重要途径,为此汉武帝时期设立了()A.丞相 B.太尉 C.刺史 D.郡守【考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汉武帝时期严格官员管理,健全监察制度的措施.注意区别汉武帝时期在中央和地方强化监察制度采取的不同措施.【解答】汉武帝时,为强化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司隶校尉,负责监督朝内的大臣与皇亲国戚.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即州部,每个州部设刺史一人,为专职监察官,对州部内所属各郡进行监督.故选C.9.美籍华裔史学家唐德刚教授在《晚清七十年》一书中写到:“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大转型”主要表现是()A.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郡县制代替分封制C.行省制取代封国制 D.郡国制代替郡县制【考点】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度.“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是解题的关键.郡县制的推行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解答】题干提供了关键信息“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实行分封制,东周继续实行,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是社会政治大转型的开端.秦统一六国后,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制的推行,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秦朝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是社会政治大转型的极盛.汉武帝的推恩令,逐步消除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带来的弊端,是社会政治大转型的完成.故选B.10.经典诵读可以帮助我们提取丰富的历史信息。《三字经》“夏传子,家天下……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始春秋,终战国……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其中中所反映的从长期分裂走向统一的朝代有()A.夏商 B.西周 C.春秋和战国 D.秦汉【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分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解答】由题干“八百载,最长久…始春秋,终战国…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可以看出,我国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长达800年的分裂后,又经历了400年的统一的秦汉时期.故选D.11.某同学到新疆到新疆去旅游,在博物馆里见到了许多当地出土的中原丝织品,他肯定地说,大量丝织品从中原传入新疆最早在()A.秦灭六国后 B.张骞通西域后 C.班超通西域后 D.汉宣帝时【考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张骞通西域.【解答】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沿着这条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汗血马、石榴、葡萄、胡萝卜等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大量丝织品从中原传入新疆最早在张骞通西域后.故选B.12.西汉和东汉的都城分别是()A.殷、洛邑 B.镐京、洛邑 C.咸阳、长安 D.长安、洛阳【考点】西汉的建立;东汉的建立.【分析】本题考查西汉和东汉的都城.【解答】依据所学,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公元25年西汉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西汉都城长安和东汉都城洛阳,当时两城市人口众多,商业繁荣,被称作东西二京.故选D.13.从东汉中期国家陷入混乱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B.地方形成割据势力C.各地农民纷纷起义 D.皇权与相权之争加剧【考点】东汉的建立.【分析】本题考查了东汉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解答】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故选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4题6分,第15题6分,第16题12分,共24分)14.史实与推论:科学全面地解读史实,可以得出正确的历史推论。请对下面表格中的推论作出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史实推论正确与否(1)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号,号曰皇帝”。“皇帝”这一名称沿袭的是上古帝王的称号。(2)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指的是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3)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秦始皇“焚书坑儒”一样是为了文化专制。禁止了其他学说在汉代的传播。(4)“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说明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目的是为了笼络人心。(5)西汉前期,匈奴控制着西域。汉武帝决定打击匈奴,并联合乌孙王国,夹击匈奴,派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6)“自古中兴之胜,无出于光武矣!”材料中的“中兴之胜”,指的是光武中兴,“光武”指的是汉光武帝刘秀。【考点】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西周的分封制;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东汉的建立;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分析】(1)本题以秦始皇的话为切入点,主要考查秦始皇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2)本题以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话为切入点,主要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和秦始皇在地方推行的郡县制.(3)本题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对比区别掌握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本题以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为切入点,主要考查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目的.(5)本题以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6)本题以“自古中兴之胜,无出于光武矣!”为切入点,主要考查汉光武帝在位时出现的光武中兴.【解答】(1)据“去‘泰’,著‘皇’,采上古帝号,号曰皇帝”可知,“皇帝”这一名称沿袭的不是上古帝王的称号.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首先建立起了一套封建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故从题干得出的推论错误,故打×.(2)据“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可知,前者的“制”是指的西周的分封制,后者的“制”是指的秦始皇推行的郡县制.分封制是指与西周时期实行的井田制相适应的,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井田制遭破坏,分封制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经济基础,因而继续实行分封制,地方诸候的势力强大,周天子的威信扫地,地位一落千丈,也就根本统治不下去了.秦始皇实行郡县制,有利于对全国的统一管辖,适当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秦始皇的残暴统治,严刑峻法过于苛刻,激起人民的强烈反抗,终于引发了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导致二世而亡.故从题干得出的推论错误,故打×.(3)据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可知,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思想方面,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学说的读书人,均受到排斥.汉武帝还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使儒家教育官方化.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秦始皇“焚书坑儒”一样都是为了文化专制,禁止了其他学说在汉代的传播.故从题干得出的推论正确,故打√.(4)据“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可知,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将自己的土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使西汉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故从题干得出的推论错误,故打×.(5)据“西汉前期,匈奴控制着西域.”可知,汉武帝决定打击匈奴,派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是为了联合大月氏,不是乌孙王国.故从题干得出的推论错误,故打×.(6)据“自古中兴之胜,无出于光武矣!”可知,公元25年,参加过农民起义的西汉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为了使社会安定下来,光武帝多次下令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惩处贪官污吏,任用清廉官吏.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历史上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材料中的“中兴之胜”指的是光武中兴,“光武”指的是汉光武帝刘秀.故从题干得出的推论正确,故打√.故答案为:(1)×.(2)×.(3)√.(4)×.(5)×.(6)√.15.解析材料:请回答下列有关西汉对外关系发展的问题。材料一:史学家翦伯赞说“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可谓是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之人物也。”《汉书》中有“其始开西域之迹”的记载。(1)材料一中的他是谁?西域指今天的哪里?其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标志是什么机构的设置?材料二:公元1世纪,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市场。(2)据下图,指出当时中国丝绸是怎样运往罗马的?这条横贯欧亚的陆上通道的开通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考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张骞、西域的范围和西域都护的设立.(2)本题主要考查丝绸之路的路线和影响.【解答】(1)由材料一“其始开西域之迹”可知,“他”指的是张骞;“西域”狭义上是指今天我国的新疆地区;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2)由图片可知,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商人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成为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故答案为:(1)张骞,新疆地区,西域都护.(2)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丝绸之路是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成为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16.综合探究:习近平指出:“实现民族振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秦汉的兴衰给我们实现民族振兴带来许多启示,请你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