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提升练(七)-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1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提升练(七)-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2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提升练(七)-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3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提升练(七)-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4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提升练(七)-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阶段提升练(七)(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编者选题表考点角度题号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马关条约》签订对中国的影响1军队素质——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原因之一2晚清政府中央集权危机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4民族工业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清中后期工商业的发展5民族工业发展的阻碍因素6铁路修建与国计民生7大众媒体开启民智8思想解放与理论成果维新派主张变法的态度9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10新文化运动的目的11新文化运动的内容12综合13、14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河南大联考)1895年4月8日,《泰晤士报》说:辽东半岛的割让没有损害到英国的利益,“而按照协议的其他部分,英国的利益可能有所增加”。该报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英国()A.在华享有某些特殊的权益B.势力范围主要在长江流域C.在华利益得到了条约保证D.干涉会得到清廷的回报解析:A根据所学知识,英国的利益增加是因为其享有片面最惠国待遇,A项正确。B项说法只能表明“没有损害到英国的利益”,不能解释“利益可能有所增加”,B项错误;依据时间和“辽东半岛的割让”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马关条约》签订对英国的影响,C项错误;干涉还辽的三国是俄、德、法,没有英国,D项错误。【新知生成】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最惠国待遇的取得必须有条约和根据。最惠国待遇一般是相互的,缔约双方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相互享受最惠国待遇。片面最惠国待遇,就是外国要求中国给予最惠国待遇,但它们并不以最惠国待遇给予中国,因此是“片面”的,单方面的。2.下面是甲午中日战争期间中日双方参战士兵体格嗣查表。据此可推知()年龄(岁)身高(cm)体重(kg)胸围(cm)呼吸伸缩差(cm)肺气容量(mL)握力(kg)日兵21.4165.160.8884.9510.36363141清兵29.8166.6554.7579.510.24312931A.清军战斗素养落后日军 B.军人体质决定战争结局C.清朝不够重视军队建设 D.清军战斗精神不及日军解析:C表格内容反映的是身体素质,不能等同于战斗素养,故A项错误;战争结局是由人心向背和综合国力等因素综合作用的,军人体质仅是其中一个方面,故B项错误;就各项数据来看,清军士兵身体素质落后于日军士兵,间接反映了清政府军队建设的滞后,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清军战斗精神的信息,故D项错误。3.1900年,慈禧发布要与八国联军“一决雌雄”的上谕,要求各省“北上勤王”,张之洞、刘坤一等汉族东南大员先是“拒不奉诏”,随后与列强签订了“东南互保”协议,约定所辖区域内保证各自利益“两不相扰”。这一事件()A.加剧中央集权崩溃和地方势力膨胀B.地方的自保避战最终导致中国战败C.激化了汉族地主与满洲贵族的矛盾D.地方实权派开始介入国家外交事务解析:A根据材料汉族东南大员与列强签订“东南互保”协议而不遵从皇命与八国联军抗战,反映中央权力衰微地方权力增大,故A项正确;腐朽的封建制度是导致中国战败的主要因素,故B项错误;“汉族东南大员”不能代表整个汉族,故C项错误;D项中“开始”表述错误,洋务运动时期,地方实权派已介入国家涉外事务。4.(2017·山东潍坊期末)《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享有人身、财产……集会、结社、通信、信教等自由;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和被选举等项权利”。这些规定()A.使国民真正获得了自由民主B.实行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否定了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D.确立了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解析: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限制袁世凯而颁布,但随着袁世凯独裁统治的建立,没有发挥维护共和的作用,国民真正获得自由民主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由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没有真正发挥作用,不能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有……选举和被选举等项权利”、国民“一律平等”,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带有否定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的内容,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国民的权利,不能反映出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新知生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民主精神(1)民主程序:由参议院制定,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2)权力归属:实现了从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由人治到法治的转换,赋予公民人权与自由,从臣民转变为公民。(3)政体运作:实行三权分立,保障权力的制约与平衡,通过内阁总理制实现政党、代议制、选举等诸多民主机制的运行。5.(2018·山东青岛质检)读图,1723~1903年的数据变化反映了()A.工商业的发展 B.对外贸易的扩大C.农业不断衰落 D.税收负担的加重解析:A根据统计图可知,农业税几乎没有变化,工商杂税在1849~1903年增长较快,这反映了工商业的发展,故选A项。图中不能体现对外贸易和税收负担情况,可排除B、D两项。农业税变化不大不能说明农业衰落,可排除C项。6.(2018·福建福州月考)1902~1903年,英、美、日先后与中国签订《通商航行条约》,规定华商在各处设厂须与洋商在通商口岸设厂一样,由海关征收“出厂税”。这一条款的施行()A.加强了列强对中国海关控制B.有利于中外企业间公平竞争C.恶化了民族工业的发展环境D.结束了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解析:C华商在自己国家还要“由海关征收‘出厂税’”,实际上加重了民族工业的负担,恶化了民族工业的发展环境,故C项正确。7.郑观应曾在《盛世危言》中说:“不知铁路之旁,其左右歧路,人马皆能行走,火车所运货物应于某处卸载者,仍须车马接运,且物产之流通益广,则人夫之生计益增,何害之有?”这一言论出现的原因是()A.修建铁路有百利而无一害 B.驳斥修建铁路夺民生计C.挽救洋务运动的失败局面 D.表明自己是早期维新派解析:B材料的核心信息是讲修建铁路依然能够促进货物运输和物流发展,有益于人民生计的发展,可知这一言论针对以修建铁路损害民之生计为借口反对修建铁路之人,故答案为B项。8.《马关条约》签订以后,《申报》对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正面报道逐渐增加。这一变化()A.说明了媒体引导国人反思和图变B.反映了清政府放宽对舆论的监控C.证明了国人开始关注日本的文化D.折射出中国报刊等传媒迅猛发展解析:A甲午战败,签订《马关条约》,《申报》报道日本相关事宜,反映出媒体对日本的关注从而使国人知本国之不足,引导国人反思和图变,故选A项。从报道的内容看,没法得出清政府放松对舆论的监控,排除B项;甲午战前,部分先进人士已对日本有较深刻的认识,“开始关注”表述错误,C项排除;仅从《申报》一家报纸无法得出中国报刊等传媒迅猛发展,排除D项。9.(2017·河北石家庄质检)“能变则存,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康有为上光绪皇帝第五书集中表达了“维新派变法必须是全面的‘大变’,而不是部分的或局部的‘小变’”的观点。这主要反映了维新派()A.急于求成的躁进心态 B.与传统体制决裂的勇气C.“跪着”变法的策略 D.对变法成果的乐观预期解析:B根据题目中康有为主张“全面的‘大变’”,结合所学知识,近代中国无法实现社会转型的重要阻碍即是腐朽不堪的封建政治、经济、文化观念,故“全面的‘大变’”体现了与传统体制决裂的勇气,B项正确。10.(2017·山东济宁期末)1903年,孙中山在《敬告同乡书》中公开宣布:“革命、保皇二事决分两途,如黑白之不能混淆;如东西之不能易位。”该言论从本质上反映出()A.革命派与改良派间的矛盾不可调和B.中国革命的性质发生了重大变化C.近代中国的时代潮流发生重大变化D.向西方学习的层次发生根本变化解析:C革命派与改良派间的矛盾不可调和,不能体现材料内容的本质,故A项错误;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这一时期没有发生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革命、保皇二事决分两途,如黑白之不能混淆;如东西之不能易位”体现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由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故C项正确;向西方学习的层次仍然停留在政治制度的层面,故D项错误。11.(2017·山东枣庄期末)《新青年》刊文指出:“专制国本建筑于主权者独裁之上……共和国本建筑于人民舆论之上。故政治实质之变更,在国民多数心理所趋,不在政治之形式。”材料强调当时的紧迫任务是()A.进行社会改良 B.推翻君主专制C.开展民众启蒙 D.发起国民革命解析:C材料中的《新青年》刊文主张反对专制、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其根本在于形成“人民舆论”,促进国民真正的民主意识的觉醒,“政治实质之变更,在国民多数心理所趋”强调了当时的紧迫任务是开展民众启蒙,故选C项。A、D两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新文化运动兴起于辛亥革命之后,已完成了推翻君主专制的任务,故B项错误。12.(2018·湖北黄冈调研)在新文化运动一百周年之际,《中国科学报》发文指出;“回顾百年……不同人、不同时代、不同阶层关于新文化唯一共通之处大约就是他们都把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称为新文化。”这种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A.目的具有复杂性 B.过程具有曲折性C.内容具有广泛性 D.启迪了民族意识解析:C由材料“不同阶层关于新文化唯一共通之处”可知是各阶层对新文化的运动的共识,没有涉及其目的,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过程,无法体现其曲折性,故B项错误;通过“唯一共通之处大约就是他们都把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称为新文化”可以看出作者意在强调新文化运动内容之广泛,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13.(2017·吉林延边摸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1900年,一些有识之士看到洋人在华经商已达到“肆无忌惮”的地步,公开大声疾呼“中国商业之不振,大率由于商学不讲,商律不谙,商会不举”,强烈呼吁“广商学以植其材,联商会以通其气,定专律以维商事,兴农工以浚商源,效法西欧,振起商战”,其中“尤以创设商会为入手要端”。1901年,中国先后成立了上海商业会议公所、天津商务公所、杭州商会。1903年,清政府成立了商部,为振兴商务商部上书朝廷“劝办商会”,并制定和发布了《商会简明章程》,其中规定各地商业公所及商务公会一律统称商会。商部倡导推行商会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使“振兴工商”的规划有一个强有力的支持者和执行者。很快,上海商业会议公所改名为上海商务总会。1904年,天津商务总会成立。从1903年到1906年间,全国范围内共成立商务总会30处,商务分会147处。1905年的抵制美货运动,是由上海商会发起的,并通电21处商会开展抵制美货运动。1914年,上海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商会机构——中华全国商业联合会。材料二近代英美等国家将商会定性为民间的社团组织。其产生、发展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历史过程,是伴随着欧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逐步成长起来的。商会是由企业以及参与工商业和服务业的人士等资源组成的组织。被近代英美国家视为市场的润滑剂、协调器和保险阀。它起着维持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降低经营者之间的交易费用,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改进对市场的决策和管理,制定行业规范的作用。——朱英《商会与近代中国》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商会形成的原因及其发展趋势。(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中国商会与近代欧美商会的主要区别,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13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时间20世纪初可知此时中国民族危机加剧,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发展。再据材料中“有识之士”“清政府成立了商部”“商战”等信息作答。第二小问“趋势”由1901年,成立上海商业会议公所到1903年后,商部倡导推行商会可知,由自发到政府组织发展;由上海、天津等商会到1914年中华全国商业联合会可知,由地方走向全国联合;由“全国范围内共成立商务总会30处,商务分会147处”可知体现了由沿海向全国范围发展。第(2)问第一小问“区别”,根据材料二“其产生、发展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历史过程”,并结合材料一可知近代欧美商会产生较早,而近代中国商会产生较晚;根据材料二“商会……为市场的润滑剂、协调器和保险阀”可知,近代欧美商会主要是为资本主义经济服务,而中国商会有一定的救亡色彩;根据材料一“1903年,清政府成立了商部……并制定和发布了《商会简明章程》”和材料二“近代英美等国家将商会定性为民间的社团组织”概括出近代中国商会产生过程中政府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欧美商会属于民间自发组织;第二小问“启示”,从政治、经济等角度思考商会产生原因及作用,并思考政府应起的作用。答案:(1)原因:民族危机严重;西方商会的影响;清政府新政的倡导;有识之士的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商战思想与实业救国思想的传播。趋势:由自发到政府组织;由沿海城市到全国范围;由地方商会到全国商业联合会。(12分)(2)区别:近代中国商会产生较晚;有一定的救亡色彩;产生过程中政府发挥着重要作用。近代欧美商会产生较早;主要是为资本主义经济服务;属于民间自发组织。启示:社会经济组织是政治经济的产物;社会经济组织应该助推经济,服务于社会,崇尚爱国,追求进步;国家应适度引导社会经济组织的发展。(答出两点即可)(13分)14.以下为王文泉、刘天路主编的《中国近代史(1840~1949)》的相关目录:第三章洋务运动的开展及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第一节清政府政治格局的调整(一)总理衙门的设立和辛酉政变(二)相对稳定的内外环境……第二节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和新阶级的诞生(一)近代军事工业的开办……第三节洋务运动时期的思想文化(一)近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兴办(二)西学传播和社会观念的变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省略部分任两处各增加一方面内容,并说明增加理由。(观点正确,理由充分,符合历史事实)(12分)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回答时可以将这一时期的重大事件联系在一起。如第一节可以增加“汉族地主势力的壮大”“洋务派形成”等。第二节可以结合洋务运动的内容,如洋务运动兴办民用企业等。第三节可以从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等角度增加内容。答案:示例一:第一节增加“洋务派的形成及其与顽固派的斗争”。(2分)理由: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面对如何解决内忧外患问题,部分开明地主日益认识到应学习西方以挽救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