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阶段质量检测(一)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1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阶段质量检测(一)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2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阶段质量检测(一)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3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阶段质量检测(一)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4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阶段质量检测(一)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阶段质量检测(一)[学生用书P315(单独成册)](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2020·聊城调研)商朝人祭祖对象广泛,从高祖到先公、先王、先妣,从直系到旁系再到异族功臣,虽然有亲疏之别,祭祀用品也有多寡之分,但他们都受到商朝人的祭祀。材料所述现象()A.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美德B.表明宗法制已经形成C.说明祭祖与专制王权密切D.反映了社会等级森严解析:选A。材料“从直系到旁系再到异族功臣,虽然有亲疏之别,祭祀用品也有多寡之分,但他们都受到商朝人的祭祀”说明商朝祭祀对象的广泛性,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德,故A项正确。2.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周之制度大异于商者,包罗甚广。不能在此一一论列,其中封建子弟一项,对华夏民族之形成影响巨大。”其意在说明()A.西周制度深受商朝影响B.商朝已有华夏民族观念C.分封利于华夏民族形成D.西周已经进入封建社会解析:选C。依据材料,周朝制度和商朝制度的差异很多,但其中封建子弟一项,对华夏民族的形成影响巨大。由此可知,周朝时期的分封制度有利于华夏民族的形成,故选C项;材料反映了西周制度和商朝制度的不同及西周制度对华夏民族形成的影响,而非商朝制度影响了西周制度,也不是“商朝已有华夏民族观念”和社会形态的变化,排除A、B、D三项。3.(2020·南充三模)《左传》记载,“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此外,天子和诸侯还经常举行“合族之食”的典礼。材料反映了()A.民间的宗法关系比较浓厚B.利用宗族关系来维护政治认同C.同姓与异姓诸侯权利相同D.分封制是维系西周统治的基础解析:选B。根据材料“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统治者利用宗族的关系来维护其统治,故选B项;材料反映出天子、诸侯重视宗族关系,没有体现“民间”的宗法关系比较浓厚,排除A项;根据“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可知,同姓与异姓诸侯权利不相同,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分封制,排除D项。4.下表是周朝各诸侯国之间战争的次数及君主姓氏的相关统计表(姬姓是周朝的国姓)。该历史现象表明了()君主姓氏姬姓—姬姓姬姓—非姬姓非姬姓—非姬姓战争次数130331328A.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B.贵族政治逐渐被官僚政治取代C.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D.方国制向中央集权制过渡解析:选C。材料中周朝各诸侯国之间,尤其是“姬姓-非姬姓”“非姬姓-非姬姓”的战争次数较多,说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C项正确。“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属于过度解读,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官僚政治与中央集权制,排除B、D两项。5.(2020·中原名校质评)有人根据甲骨文中“犁”字的形象,推断商代已有牛耕,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近年已出土了商代晚期的铜犁(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墓)。由此可以推知()A.铁犁牛耕始于商代B.文献史料真实可信C.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主要为农具D.文献史料与考古发现相互佐证解析:选D。材料中没有对铁农具的相关提及,故A项错误;根据常识我们不难得知,文献史料未必都是真实可信的,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我们不难得知,商周时期的农具依旧是以木、石、骨等材质为主,青铜器用于农具的比例很低,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有人根据甲骨文中‘犁’字的形象,推断商代已有牛耕,……近年已出土了商代晚期的铜犁(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墓)”可知,史学家根据文献史料作出的推断与考古发现可以相互印证,故D项正确。6.(2020·石家庄一模)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还存在以村公社为单位统计土地和人口的现象。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以其作为国家对社区管理的主要办法。该变化说明()A.宗法血缘关系的强化 B.小农经济在各国普遍确立C.专制皇权向基层延伸 D.统治者意在遏制土地兼并解析:选B。据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井田制是以村社为单位的集体经营,材料“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说明小农经济在各国普遍确立,故选B项;“村社”强调宗法血缘,以家庭为单位说明宗法血缘的削弱,排除A项;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专制皇权”不符合战国时期,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国家的户籍制度,不是土地制度,排除D项。7.(2020·淮南二模)西周时期,在较大的都邑中都出现了市场,有管理市场的“质人”,商贾在市场上进行贸易,都有“质人”制发买卖的契券。据此可知西周()A.形成契约精神 B.规范商业行为C.履践重农抑商 D.出现货币经济解析:选B。由材料内容可知,西周时期由“质人”管理市场,并制发买卖的契券,这有利于规范商业行为,故选B项;契约精神是在商品交易中自然达成的,与材料中由“质人”管理市场,并制发买卖的契券无关,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西周商业规范发展的情况,未体现政府的商业政策,且重农抑商政策是从战国时期开始推行的,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货币作为商品交易的媒介,排除D项。8.(2020·昆明三模)《韩非子》里记载了一则“郑人买履”的故事,“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材料表明()A.东周已对商业活动进行限制B.寓言故事具有道德教化功能C.商业发展要求打破抑商政策D.法家重视发展商业增强国力解析:选A。据材料“及返,市罢,遂不得履”可知,市有严格的时间限制,这说明政府对商业活动实行严格管理,故选A项;“郑人买履”讽刺固守教条,脱离实际的人,体现不出道德教化,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政府对市的严格管理,不涉及商业发展,也没体现要求打破抑商政策,排除C项;材料未反映法家重视发展商业,排除D项。9.(2020·肇庆一模)春秋时期成书的《国语》主要记载各国公卿之“语”,而战国时期的《战国策》则主要记载游士之“策”。这种变化表明编者()A.注重史书编写体例的创新B.推崇法家富国强兵之术C.对社会权势变动有所意识D.全面记录各国历史风貌解析:选C。材料主要反映了《国语》和《战国策》内容上的不同,不能体现出史书编写体例上的创新,故A项错误;材料中《国语》和《战国策》的内容都体现不出法家思想,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国语》主要记载公卿之“语”,《战国策》则主要记载游士之“策”,反映出战国时期,士阶层兴起,故C项正确;《国语》主要记载公卿之“语”,《战国策》则主要记载游士之“策”,不能全面记录各国历史风貌,故D项错误。10.(2020·衢州高三质检)战国法家在政治实践中吸收各家思想并进一步发展,其多设耳目来侦查的方法创自墨家,其“循名责实”的方法采自墨家和名家。据此判断法家重视()A.人主驾驭群臣的方法 B.人主的权势C.法律条文的制定和实行 D.苦干和自我牺牲解析:选A。“多设耳目来侦查”“循名责实”有利于控制其他人,这说明法家重视君主驾驭臣子的方法,故A项正确;法家“多设耳目来侦查”有利于加强君主权势,但其主要目的在于使君主驾驭群臣,故B项错误;法家重视法律条文的制定和实行,但题干没有涉及这一层意思,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苦干和自我牺牲精神,故D项错误。11.(2020·昆明一中摸底)战国时,贵贱天然有别的观念逐渐被人类本质无别、差别在于后天的观念所取代,人性善恶的讨论成为争鸣的主题。据此可知此时()A.对人类共同本性的探讨成为潮流B.社会政治结构变动影响观念变迁C.强化社会秩序成为诸子思想共识D.性恶论顺应了专制集权发展需要解析:选B。材料中并未涉及对人类本性的探讨,故A项错误;战国时期,随着宗法分封制的瓦解,贵族政治逐渐被官僚政治取代,导致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强化社会秩序,故C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性恶论的作用,故D项错误。12.汉字“丁”的变化如下图所示。对这一演变过程解读合理的是()A.总体的趋势是由繁到简B.反映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C.已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D.衍生出个性化的书法艺术解析:选B。从材料中甲骨文中的“丁”字形状分析,可以看出商周时期建筑中主要使用竹钉、木锲等榫卯结构,篆书中的“钉”字体现了“丁”的金属质地,则说明春秋战国至秦时期已经出现了金属钉子,因而汉字“丁”的变化反映了商周至秦朝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故选B项;材料中甲骨文、金文中的“丁”再到篆书中的“丁”,可以体现文字由繁到简,但由篆书“丁”分化出“钉”字则无法体现这一趋势,排除A项;商朝甲骨文的出现说明汉字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因而C项与材料中“丁”字的演化过程无关,排除C项;行书、草书是对楷体的艺术化书写,呈现出个性化特征,这与材料中“丁”字的演化过程无关,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20·安庆示范中学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我国先秦时期两部著作——《墨子》与《山海经》中,都不同程度地提到了煤炭。记载虽并不详细,但史料价值极高。《墨子》中把煤称为“每”(明代有人把每加上火字旁,写成“烸”,把煤称作烸)。彼时在战争中,可以利用煤炭燃烧时产生的浓烟,以烟幕制胜。《山海经》一书中把煤炭称为“石涅”,这个名字与煤的特征较为接近。此书明确指出煤炭赋存地、赋存方位以及与某些植被的关系。在矿业管理上,我国周代已出现“卝”(矿)人这一称谓,并明确了其责任范围,说明已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在煤炭采挖技术上,可以借鉴已经较发达的金属矿开采技术。——吴晓煜《中国古代煤矿史的基本脉络和煤炭开发利用的主要特征》材料二中国古代的煤炭技术曾长期领先于世界,只是到了17、18世纪才开始落后于西方。以手工操作为主要特征的中国古代煤炭技术进入近代发展时期,是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的。19世纪六七十年代,清王朝中的洋务派在“自强”“求富”和“中体西用”的口号下,建立了一批近代工业,这些军用和民用企业都要消耗大量的煤炭。为了满足近代工业用煤的需要,洋务派于19世纪70年代开始引进西方的采煤技术,兴办新式煤矿。所谓新式煤矿,即使用机器的煤矿。在当时,新式煤矿仅仅是在提升、通风和排水三个生产环节上使用以蒸汽为动力的提升机、通风机和排水机,而其他生产环节仍然主要靠人力或畜力。——摘编自周岩、胡茹《中国近代煤炭开采技术发展及其影响因素》(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煤炭利用的特点。(10分)(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近代煤炭工业与古代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制约中国近代煤炭生产技术发展的因素。(15分)解析:(1)根据材料一“在我国先秦时期两部著作……都不同程度地提到了煤炭”“彼时在战争中,可以利用煤炭燃烧时产生的浓烟,以烟幕制胜”“《山海经》……把煤炭称为‘石涅’,这个名字与煤的特征较为接近。此书明确指出煤炭赋存地、赋存方位以及与某些植被的关系”“在矿业管理上……说明已有专门的管理人员”与根据材料二“中国古代的煤炭技术曾长期领先于世界”“以手工操作为主要特征的中国古代煤炭技术”逐条概括即可。(2)第一小问不同,根据材料二“为了满足近代工业用煤的需要”可知,满足近代工业需要;根据材料二“洋务派于19世纪70年代开始引进西方的采煤技术”可知,采用西方采煤技术;根据材料二“兴办新式煤矿”可知,实行近代工厂制;根据材料二“使用机器的煤矿”可知,使用机器生产。第二小问因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观念等方面作答。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主要用于军事;掌握了初步的煤炭地质知识;以手工操作为主;有专门的矿业管理人员;长期领先世界。(答出五点即可)(2)不同:使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采用近代工厂制;引用西方采煤技术;主要满足工业的需求。因素:西方列强的侵略;经济实力的落后;技术人员的缺乏;管理体制的落后;崇本抑末政策的影响。14.(2020·昆明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表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变化(节选)时期饮食文化特色先秦时期贵族饮食有“八珍”之说,对用料、烹饪、数量、餐具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士大夫之下“不以鼎食”秦汉时期外来食物黄瓜、菠菜、胡萝卜、茴香、芹菜、扁豆、大葱、大蒜登上国人餐桌,炸油饼、芝麻糊、烧饼等受到热捧隋唐时期士人任官或升迁举办“烧尾宴”招待亲朋同僚,意指“鲤鱼跃龙门,烧鱼尾高升”。唐诗中还大量提到西域胡家酒店和胡姬两宋时期“北麦南稻”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烧饼、饺子、包子、刀削面等散布于江南市镇,通宵达旦沿街叫卖元明清时期忽必烈力主的“涮羊肉”火锅风行全国,“乳扇”也由蒙古大军带到大理;朱棣迁都后,实现了“南京板鸭”与“北京烤鸭”的混搭。美洲马铃薯、玉米成为底层国人充饥的主食。顺治、康熙时代的“满汉全席”则将中华饮食文化推向新高度——摘编自王学奏《中国饮食文化史》材料蕴含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诸多信息,自拟一个论题,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阐述。(12分)(要求:所拟论题明确,阐述史论结合,言之成理)解析:通过题干中的表格可知,材料主要提及了以下几个历史时期: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隋唐时期、两宋时期、元明清时期。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其着重叙述点又有所不同,据此,我们可以把论题定位为“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在论述的时候,我们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为什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