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探究一

选官制度的流变——平民与贵族的博弈。探究二

中枢机构的流变——君权与相权的较量。探究三

赋税制度的流变——人丁到财产的过渡。

两汉的察举与考试是相辅而行的。察举之后,是否选得其人,还需要经过考试而后始能量才录用。

—白寿彝《中国通史·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汉文帝十五年,下诏举“贤良能直言极谏”平阳侯曹窋(zhú)等人联名举晁错为贤良,文帝策问后升为中大夫,景帝提升晁错为御史大夫,景帝接受其削藩建议后爆发七国之乱,景帝牺牲晁错以换取退兵,后追封中尉。西汉晁错

后来察举制逐渐因“累世经学”“权门相托”“故旧报恩”之故而为豪强宗族所把持,以致“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秦汉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研究》◆标准不公:从德才兼备到只重门第。◆制度僵化:从中央掌握到地方豪强大族控制。◆素质下降:不能选拔人才。探究一

选官制度的流变——平民与贵族的博弈。三个人物的命运制度、时间、标准、评价?探究一

选官制度的流变——平民与贵族的博弈。三个人物的命运

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琊王氏,王导王墩为其堂叔,王氏家族在晋代共有66人为官。其历任东晋宁远将军、江州刺史、会稽内史。其子王凝之守卫会稽,不为之备,却祷鬼兵相助,终兵败身死。东晋王羲之制度、时间、标准、评价?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

—《宋书·恩幸传序》

中正评定人才,越来越依据士人的家世,久而久之,门第高者品级就高,门第低者品级就低,最终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张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导论》◆标准不公:以门第为主,阻碍阶层流动。◆制度僵化:沦为世家大族维持特权的工具。◆素质下降:不能选拔人才。探究一

选官制度的流变——平民与贵族的博弈。三个人物的命运制度、时间、标准、评价?八岁时父亲去世,家贫,其母为其师。793年,十五岁的元稹为尽快摆脱贫困,选择投考的为相对容易的明经科并及第,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元稹升为尚书左丞,成为唐朝为数不多的寒门宰相。唐代元稹

科举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挑选社会上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政治。可以使应试者怀牒自举公开竞选,可以根本消融士族和寒族之存在,可以促进社会文化之向上,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而提高其爱国心,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钱穆明经科,就是考儒家经典的科目,录取率大约10-20%进士科最受重视,主要考策论,录取率1%-2%。◆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有利于追求公平公正。◆巩固了儒学地位。◆推动了教育发展。◆推动世界文明。◆重才轻品、官本位、八股禁锢思想。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D探究一

选官制度的流变——平民与贵族的博弈。朝代选官制方式标准选官权西周世卿世禄制亲贵和一、世代相传血缘王室、贵族战国至秦军功爵制军功、养士、客卿军功国君、贵族两汉察举征辟制查访人才、举荐任官品行地方官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品第士人、按品授官门第中正官隋唐至清科举制分科考试、择优录取才学中央归纳出官吏任用的趋势: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演变为学识才学,趋向科学和公平。2、选官方式:由世袭、推荐到考试,趋向公开和公正。3、选官权力:选官权从地方受过中央,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其他选官方式:赏赐、赀选(凭借财产资格)、荫袭、军功等。1870年,英国文官考试制度正式建立。1997年,中国公务员招考开始实施。

中枢机构是指协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和发号施令的机构,也称枢机、机要、枢要。探究二

中枢机构的流变——君权与相权的较量。1、三省六部制的流变

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虽置三公,政归台阁(即尚书台),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后汉书》汉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朝代改朝权臣官职,爵位东汉曹丕丞相,魏王曹魏司马炎相国,晋王东晋刘裕相国,宋王南朝宋萧道成相国,齐王南齐萧衍大司马南梁陈霸先相国,陈王东魏高洋丞相,齐王西魏宇文护大司马北周杨坚大司马,隋国公制无美恶,期于适时,变无迟速,要在当可。——严复政事堂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1、相权三分,相互牵制。2、制度约束,节制君权。3、职责明确,提高效率。4、协商政务,减少失误。贞观年间,某地发生严重旱灾,上奏朝廷。大臣甲提交书面处理方案:①举行大型祭天求雨仪式;②削减灾区赋税;③修筑引水灌溉渠道。大臣乙认为甲的处理方案可行,上呈至皇帝,皇帝赞许,吩咐大臣丙负责执行。大臣丙将任务依次分配到属下三个部门。1.大臣甲、乙、丙所在的机构分别是什么?2.任务分配到哪三个部门?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A.礼部B.户部C.工部探究二

中枢机构的流变——君权与相权的较量。2、三省六部制的异化唐初宰相多至一二十人,重大事务都由政事堂会议讨论,何以开元、天宝之际会形成李林甫、杨国忠擅权的局面?变乱制度的正是唐玄宗时期,出现了宰相的宰相(或曰当国宰相、宰相之长),使宰相制度发生变化,终于使皇权跌落和三省制度变形,一方面皇帝不亲理朝政,另一方面又舍弃三省合议制原则,转而委用个别亲信宰相裁决政事。如委用得贤,固然无妨,一旦委用得奸,必然导致政局败坏。

——樊树志《国史概要》专制下的民主,集权下的分权时期政权组织权力分配趋势西汉武帝前三公九卿制丞相集决策、行政、用人、审议和司法于一身宰相实位转向虚位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武帝后中外朝制中朝决策,外朝执行东汉三公和尚书台三公荣誉,尚书台掌决策和行政魏晋南北朝尚书、中书、门下形成三省三省共同辅助决策隋唐三省六部制中书起草诏令、门下封驳审议、尚书执行探究二

中枢机构的流变——君权与相权的较量。唐朝自太宗时起,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记载。一些官员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预宰相事;一些元老重臣则以“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名号参与决策。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这些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政事堂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议政职能C探究三

赋税制度的流变——人丁到财产的过渡。1、税制溯源封建社会农民的赋役粮食、布帛或货币以成年男子为基础的力役、军役、杂役等丁税: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地税:以田亩为基础的土地税。

种类形式种类形式必须服役到代役汉代田租较轻,但人口税、力役、兵役等繁重,更赋(代役税)繁重。百姓缴纳的赋税给国家提供资金。国家用其养兵卫国、赈灾、修建工程、支付官吏工资等维持国家运转,为百姓创造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依法纳税是每个国民应尽的义务保国安民是上位者应尽的职责叁探究三

赋税制度的流变——人丁到财产的过渡。1、税制溯源春秋至唐赋税制度的变革朝代特征制度春秋末期履亩而税初税亩汉朝三十而税一编户制度魏晋定额租调租调制(均田制)隋——唐初只问丁身,不问财产租庸调制唐中期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两税法国家分无主地给农民——农民承担国家的赋税徭役探究三

赋税制度的流变——人丁到财产的过渡。2、租庸调制征收基础:均田制征收对象:21—59岁的成年男子。征收标准:人丁征收依据:账籍制度唐朝前期同样实行均田制租粟米之征每丁岁入租粟二石有田则有租庸力役之征凡丁,岁役二旬(20天)。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有身则有庸调布帛之征随乡土所产绢二丈、棉三两/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有家则有调唐代庸调银饼意义:减轻负担,保证时间,保障财政,促进农业。探究三

赋税制度的流变——人丁到财产的过渡。3、两税法

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迭,丁口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乃盗起兵兴,财用益绌,而租庸调税法,乃陷于败坏。 —《新唐书》分析两税法实行的背景?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导致均田制瓦解,唐政府的财政危机加剧贫富两级分化加剧安史之乱等各种因素相互叠加背景: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破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国家财政紧张。探究三

赋税制度的流变——人丁到财产的过渡。3、两税法分析两税法实行的内容及作用?

(租庸调制)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

——马端临《文献通考》

两税法……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司马光《资治通鉴》以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