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籍05主观题解题突破和技巧(课件)2024年高考历史抢分秘籍(新高考专用)((1))_第1页
秘籍05主观题解题突破和技巧(课件)2024年高考历史抢分秘籍(新高考专用)((1))_第2页
秘籍05主观题解题突破和技巧(课件)2024年高考历史抢分秘籍(新高考专用)((1))_第3页
秘籍05主观题解题突破和技巧(课件)2024年高考历史抢分秘籍(新高考专用)((1))_第4页
秘籍05主观题解题突破和技巧(课件)2024年高考历史抢分秘籍(新高考专用)((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秘籍05主观题·解题突破和技巧目录壹贰叁《考试说明》命题特点解题技巧壹《考试说明》

2024年高考历史试题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融入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立足教育部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突出《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的总体要求,坚持高考综合改革方向,落实高考内容改革要求,秉承“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基本原则,结合历史学科特点,充分发挥高考选人育人功能。贰命题特点1、核心要旨:立德树人。2、“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是高考命题的根本指南。3、命题呈现出“无价值,不入题;无思维,不命题;无情境,不成题”的典型特点。4、突出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考查,彰显人文关怀。5、综合开放、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6、直击社会热点,聚焦时代重大现实问题、关键历史事件、科技前沿进步、伟大建设成就等风格,着重考查学生的家国情怀、奋斗精神、责任担当与理想信念,引导其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7、突出党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国史的重要地位。8、拓宽发现问题的空间,加强理解和掌握的考查。9、注重史学思想和史学方法的考查。10、加强学科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能力测试。叁解

—主观题得高分(一)主观题解题思路构建第一步:读材料第二步:审设问第三步:画关键词带着问题读材料:按顺序读题引、读设问、读正文、读出处。破解材料:审设问:定向词、答法词、限定词、定位词。划分词语:时间(材料出处)、空间(国别、地区)、人物、事件、中心句、概括句、总结句等。从具体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划分层次:注意分号、句号、省略号第四步:写答案(1)序号化(2)段落化(3)要点化(4)专业化(历史学科术语)(5)整洁化

(二)主观题失误表现(原因)

1、审题不明:忽视题干所给关键词、时空错乱。2、基础不牢:基本史实掌握不牢固,如:缺乏时空观念、史实理解不到位、历史概念掌握不牢固。

3、表述不当:答题口语化,不能较好的使用历史学科语言组织答案;主语缺失、逻辑混乱。

4、思维定式:

缺乏历史常识、时政热点积累、缺乏学习的深度与广度。对认识类、启示类题目缺乏总结性语言的积累。(三)材料分析题主要类型

及答题技巧突破01原因、背景类

考察方式:历史背景一般是指某一历史事件在什么历史情况下发生,它包括原因和条件两个方面的内容。原因阐述的是做一件事情的必要性,条件阐述的是做一件事情的可行性。解题技巧:(政治+经济+思想+其它)(1)政治:政局(稳定或动荡;统一与分裂;巩固统治需要;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民族危机加深;社会变革推动)+政体(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民主制确立或完善)+制度+阶级关系(农民阶级、市民阶层、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产生或壮大)等。(2)经济:生产力(原始农业、农耕文明、工业革命、科技革命)+生产关系(经济政策、改革)+经济形态(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小农经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3)文化:思想+科技+教育+宗教。(4)其它:民族关系、对外关系、世界格局等。(5)主体因素:个人作用(历史人物、科学家)+政府(国家)作用(统治者支持、政府重视(推动)、国家引领示范)(6)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①主观原因:与历史事件所处时代的经济、阶层、团体、个人的主观意识密切相关的因素。

②客观原因:独立存在于主观意识之外的因素,如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7)原因深度:直接→主要→根本。

①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因素(导火线等)。

②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的因素。

③根本原因(唯物史观):政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层面入手;生产关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生产力入手;上层建筑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基础入手;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社会存在入手;历史事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相同属性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历史规律入手。

【真题感悟】

(2023·全国甲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塞尔登中国地图》长160厘米,宽96.5厘米,采用中国古代风景画手法,使用汉字标注,并采用上北下南方位,同时标识了欧洲风格的罗盘和比例尺条。图中明朝信息最为丰富,北京城、黄河、各省边界等都有详细描绘。但却仅位于地图左上部分,中国南海前所未有地占据了中央位置。地图展现了东亚和东南亚全貌,覆盖了西起印度洋、北抵日本海、东南达印尼中部诸岛的广大地区。该地图瞻观性较高,但它并非一幅中国传统的陆地舆图,而更可能是一幅航海路线图。这些航线以中国南部的泉州与漳州港为起点,形成一个网络、最远可达地区最西端的印度于利于特港。图中还标注了如何前往也门、阿曼和霍尔木兹海峡。有学者根据图中信息判定,该地图为明末中国人所绘。该地图后被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约翰·萨利斯获得,辗转落到了约翰·塞尔登(1584—1654)手中。塞尔登是英国律师,下议院议员,东方学家,是对波斯、阿拉伯以及中国的相关知识感兴趣的英国学者之一。在他那个年代,海洋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塞尔登比同时代的人更敏锐地察觉到,自己生活在一个正经历海洋变迁的时代。他主张海洋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以由国家行使管辖权。在去世前夕,他将该地图捐赠给母校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塞尔登中国地图》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摘编自(加)卜正民著《塞尔登的中国地图:重返东方大航海时代》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知识,简析这幅地图流传到英国背景。时间:世界近代史空间:英国;中国题型:背景类事件:新航路开辟答案(答题角度:政治+经济+阶级+思想+科技):①经济:欧洲主要国家对外进行殖民扩张,在世界范围内掠夺财富;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和贸易往来日益密切,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②阶级: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早期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③政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④思想文化:启蒙运动兴起;(技术条件)新航路开辟,航海技术的进步。【真题感悟】

(2023·新课标卷·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美国长期肆意干涉拉丁美洲事务,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起,美国政府武力入侵的同时,更侧重于用“民主化”与“和平演变”的手段干预拉美地区事务。1999年,美国政府推出“新干涉主义”,竭力推行美国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充当“世界法官”。后冷战时代,拉美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重要性开始不断下降。同时,拉美地区成立了美洲玻利瓦尔联盟等组织,在运用自身力量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1年,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成立,凸显了越来越洪亮的“拉美声音”。2013年11月,美国政府宣称放弃“门罗主义”,然而就在当天,又对古巴进行了抨击。此后,美国政府又相继对委内瑞拉等国的内政进行了干涉。——摘编自徐世澄主编《帝国霸权与拉丁美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宣称放弃“门罗主义”的原因。时间:20世纪80年代至2013空间:美国对拉美事件:美国对拉美外交政策变化题型:原因类答案(①-③:抄材料关键词;④-⑥结合所学知识、经济、国际格局等因素):①美国逐渐以和平演变、推销美国价值观等新方式干预拉美事务;②两极格局瓦解后,拉美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下降;③拉美国家加强合作提高了应对解决地区冲突的能力,逐渐摆脱对美国的依赖;④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主要潮流;⑤区域集团化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国际关系民主化趋势发展;⑥中国迅速崛起,美国逐渐调整战略重心。02特点、特征类

考察方式:指人或事物独特的地方,即与众不同的地方。独特不仅体现在事物的本质属性上,还可以从事物各方面的状况、出现的新发展、新变化以及作用等方面来理解。解题技巧:

明确设问涉及的“主体”,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及问题赋分的多少,决定是从某一个方面还是从某几个方面思考并总结。一般来说,根据要素概括特点:

特点/特征=本质(阶级属性)+背景(原因、条件、目的)+过程(指导思想、时间、主导力量、措施、内容、性质、变化趋势、规律、地域或领域、规模速度等)+结果(地位、影响、评价)

注意:阅读材料忌片面,反复停留在某一点;组织答案忌整段照搬原文。解题技巧(典型思路和术语):1.背景(原因):产生了……(新的因素);受……的影响等、根植于……2.时间:(1)从发生时间看:起源早或起步晚。(2)从发展历程看:历史悠久;渐进性;艰难曲折;或迅速发展到衰落等;分阶段……”;“逐步……(题干中出现多个阶段性时间);具有持续性;持续时间长(题干中出现持续性时间)3.目的:为了……;适应……;服务于……4.方式:(1)题干中多次出现政府或者国家某些措施:政府/国家推动(2)题干中有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措施相关内容:根据……调整;服务于现实需要、……与时俱进(3)统治者主动(被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交流协;……相结合等。解题技巧(典型思路和术语):5.主体:政府推行(政府重视、主导);民间力量推动;政府和民间结合;各阶层广泛参与,参与主体多元6.数量规模:数量多;规模大7.内容措施:(1)措施全面具体;以……措施为主;内容广泛;注重……;以……为核心\中心\重心\重点;特别重视……;服务于……等、注重实用性(古代科技文化);世俗化(普通民众)(2)政府推行(政府重视、主导);民间力量推动;政府和民间合作;各阶层广泛参与;立法来保障;设置专门机构;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由计划推动(缺乏计划性)(3)与XX相适应;XX与XX的结合(4)学习西方……;引进国外……(5)概括性词组:体系化;制度化;法制化;制度保障;灵活性、开创性、开放包容。解题技巧(典型思路和术语):8.程度:……不彻底(或不彻底);“一定程度上……;也可考虑“水平、速度、地位(最早、首创、领先)”;过程曲折;不断完善(呈渐进性);呈上升趋势;发展迅速等9.范围:包括地域、领域等:主要分布……;从地方到全国;由……扩展到……;涉及领域广泛;……影响范围大;波及……众多领域10.本质:本质为…;带有……色彩;带有封建(资本主义)性质、是……产物11.影响/结果:……有一定局限性;……影响极其有限;……存在严重不足;……影响深远;……影响广泛;……影响深刻;未能推动社会转型12.变化趋势:从……转移到……;由……过渡到……;……逐渐完善;……不断发展;日益……;越来越……;更加……;……和……逐渐分离/融合。解题技巧(一般用语总结):【答案语言性转换】1.人物类:把一个人概括为一类人2.事情类:把一件事概括为一类事3.时间类:早、晚、较早、较晚、历史悠久、完善、渐进4.地方类:偏远、边疆、邻近5.文化类:佛教、道教——文化,结婚——民族融合;中外文化交流6.器物类:科技、生产力7.对抗类:生产关系、矛盾尖锐、矛盾激化8.经济类:商帮、资本主义萌芽、工商业市镇、城市化、财政9.法律类:运用相关法律(看见法律都这么写)10.机构类:设置相关机构(看见机构都这么写)【真题感悟】

(2023·全国高考甲卷·T45)(节选)

材料农奴制改革前,俄国铁路建设较为缓慢。④1855年,俄国铁路总长度仅为980俄里。(背景)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目的)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①政府又制定了一系列财政和行政管理措施,并为私有铁路公司作为建设资金的股票和债券提供5%的收入担保。②1870-1880年,俄国政府将境外发行债券中约6亿卢布入账政府的专项铁路建设基金,以用于购买私有铁路公司的债券、股票等。19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政府全面收购私有铁路公司,统一造价。(背景)随着帝国主义在远东地区矛盾的加剧,③90年代俄国铁路修建的重心转向中亚、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④至90年代末,铁路长达5万多俄里。——摘编自张广翔、逯红梅《19世纪下半期俄国私有铁路建设及政府的相关政策》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后半期俄国铁路建设发展的特点。(6分)时间:19世纪下半期空间:俄国到中亚事件:俄国铁路建设题型:特点类答案(①答题术语;②③抄材料素;③基础知识):特点:①政府主导并高度重视;②从支持私有铁路发展到实现国有化;③铁路建设重心从欧洲转移到中亚、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④得益于农奴制改革的推动,铁路建设速度快,成就显著。03比较、异同类

考察方式:通过古今贯通、中外对比,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目的是通过对比找到中事物的共同点或差异性,进而为历史或现实提供某种解释支撑。此类题在题干中一般都有“相同点”“不同点”“差异”“区别”“共同之处”“相似之处”“异同”等标志性词语等。题目类型:(1)设问型:求同、求异、求变化。(2)比较型:【横向对比】①中西比较(中外对比);

②西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比较;【纵向对比】③对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比较(古今对比)。解题技巧:1.相同点:从材料一中寻找比较点,然后迅速到材料二找有无对应点;再从材料二中寻找比较点,然后迅速到材料一找有无对应点,简称

模式。注意:共同点存在显示的共同点和隐形的共同点,隐形的共同点,需要提炼才能找到。2.差异:a.分点对比:同样是采取AB互推模式,但具有鲜明的对比性和差异性,结合所学优化整合,答案模式应为:“A在某一点上……,B……”b.分类对比:“A有……、……、……特点,B有……、……、……特点“。答题秘诀:①比大不比小;

②比较不同,必有参照,一一对应;

③比较相同,合并同类项,大同小异。

【真题感悟】

(2023·天津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1年春,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等部门根据“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部署,着手试编第一个五年计划。在苏联政府的帮助下,采取边制定、边执行的办法,经过多次修改,1955年,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原则通过,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审议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计划中规定优先发展重工业和相应地发展农业、轻工业;轻、重工业的投资比例为1︰7.3;大中型工业建设项目的53%分布在内地,222个项目分布在东北和沿海城市,合理地利用原有工业基础。——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等

材料二

1996年,经中共中央建议,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纲要提出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针,更多关注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战略布局、改革开放的主要任务和部署、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基本政策等宏观经济问题;纲要要求,到2000年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到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过十五年的努力,使中国的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再上一个大的台阶,为下个世纪中叶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开创新的局面。——摘编自《中国改革开放30年》等(2)比较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内容,指出两个有关五年计划的文件在主要内容上的不同。时间:新中国成立初期时间:改革开放30年事件:一五计划事件:九五计划题型:比较类答案(分类对比:“A有……、……、……特点,B有……、……、……特点“。):(2)不同:①“一五”计划以国家计划为主导,推动建立计划经济体制,“九五”计划注重市场的作用,推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一五”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九五”计划注重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门类的协调发展,注重改善人民生活,还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目标任务;③“一五”计划以五年为期,“九五”计划提出了未来十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规划。04变化、趋势类

考察方式:是指在特定历史事物发展过程中,不同时间段出现的新特性、新内容等。主要是对同一历史事物在不同阶段的比较中探索历史事物的发展趋势或变化规律。解题技巧:(1)前后变化型:在前后两个阶段出现不同变化。①量变型变化。

设问模式:“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简述……的趋势/变化/发展”。该题型作答句式一般为:“……越来越……”“……不断……”“……逐渐……”“……持续……”“……变得更……”等。②质变型变化。

设问模式:“概括从……到……的变化/发展”(一般为从某个朝代或者时期/阶段到另一个朝代或者时期/阶段)。其回答句式为:“从……到……”“从……变为/变成……”“由……到……”。注意,一定要把前后各自的特征阐述出来。解题技巧:(2)阶段变化型:这种题型一般是考查某个历史事件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多个时间段出现的变化,其基本方法是分阶段归纳。注意观察题干中的时间段是否出现明显的“拐点”。①一个时段的变化:与特点题类似。②两个时段的变化:以“从××变为××”模式作答。③三个及以上时段的变化:分别列出各时段的特点。(3)内容变化型:主要是指以前没有这种情况,后来新出现了,其答题模式为直接列出新出现的情况。注意在同一问中,事物的变化既可能出现前后变化,也会出现阶段性变化,还可能出现前所未有的“内容变化”,因此,在组织答案时一定要仔细审题。“变化”类试题答题思路:必须答出“变化”前和“变化”后的两种情况,常用“由……到……”。【真题感悟】

(2023·辽宁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对月的崇拜在原始社会中就存在,西周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祭月之礼,后历朝历代因之。人们通过观测月亮的圆缺变化周期,逐渐形成了日、月等时间观念,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历法,称为阴历或太阴历。人们对月亮还充满各种想象,建构了月宫、嫦娥、玉兔、桂树等神话形象,用以寄托长寿、团圆等美好的期盼。

——摘编自王玉哲《中华远古史》等

材料二

明末清初,徐光启等编撰的《崇祯历书》和康熙皇帝召集学者编订的《历象考成》均吸纳了西方有关月亮的科学知识。民国时期,天文学家陈遵妫撰写的《天文学概论》详述了月地距离、月球大小、质量等内容。这一时期,教科书、大众期刊、学生丛书等也纷纷介绍月亮知识。2004年,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启动探月工程。2013年,“嫦娥三号”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登上月球,国人真切地见到了月亮的“庐山真面目”2020年,“嫦娥五号”返回器带回了月球样品,科学家对此进行研究,深化了人们对月亮的认知。

——摘编自谭丹《西学与近代国人的月亮新知》等(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以来国人对月亮认知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时间:远古—至今题型:变化类空间:中国事件:国人对月亮的认知答案(答出“变化”前和“变化”后的两种情况,常用“由……到……”):(2)变化:由对月亮的各种想象到形成对月亮的科学认识。原因:

①明清以来西学东渐的影响;

②天文学家撰写了有关月亮知识的科技专著促进了人们对月亮的科学认识。05影响、作用、意义类

考察方式:作用和影响较为中性,有正面作用也有负面作用,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但是“意义”一般是指积极影响。解题技巧:

影响作用类的分析和原因类似。其中注意些细微的区别,作用影响都需要一分为二作答,意义则仅需要从积极方面作答即可,忌讳一系列“有利于”却没有史实支撑。基本原则:逐句分析,框架作答;点要多,面要广,话要短。

(1)针对限定性设问:一般从题目限定的角度展开多角度分析,大致可考虑:

①对某国带来的影响: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②对国际/世界带来的影响:政治/经济格局、趋势;思想文化交流

③对当时的影响:事件本身的目的/动机是否实现

④对后世的影响:历史趋势,如为……方面奠定了基础。解题技巧:(2)典型思路和术语:影响(作用):看题目有没有限定词,积极还是消极,如果没有也应考虑从正反两方面来说。多角度:

①经济影响(作用):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思考。

②政治影响(作用):可从阶级、政权更替、政治格局、制度调整、政策制定、后世思考。

③文化影响(作用):思想影响(思想解放、民众觉悟、认识观念等);文化影响(艺术、科技、文学、风俗等)。④民族(边疆)影响(作用):团结、交流(经济、文化)、经济开发、稳定、统一(大一统)、认同(党和国家、民族、文化、社会主义制度)。

⑤从命题者意图:文化传承、国家治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党和国家(政权)认同。意义类模版:性质+积极影响。概括材料(背景/内容/影响→影响)+逻辑推理(对象迁移/角度上升)

句式表达:推动+有利于+促进+巩固+增强+一定程度上等解题技巧:(2)典型思路和术语:

正面(积极):

①……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以后的典范;给……提供了借鉴;

②有利于维护……;有利于增强……;有利于巩固……;有利于促进……;有利于形成……;

③适应了……需要;推动……广泛传播;具有……意义;促进……日益完善;有利于……发展;促进了……兴起/解放/积累;扩大了……的基础;维护了……秩序;抵制了……侵略;唤醒了……意识;创新了……形式;缓和了……矛盾;增加了……权利;维系了……统治;克服了……弊端;带动了……发展

④为……的提高创造条件;为……的发展提供支撑;为……提供了理论基础负面(消极、局限):

削弱了……;制约了……;限制了……;忽视了……;阻碍了……;……遭到严重破坏;影响了……的公平公正;保留了大量……残余;不利于……发展【真题感悟】

(2023·全国高考乙卷·T46)

材料1910年,法国元帅福煦曾说:“飞机只是玩具,没有什么军事价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初,飞机分配到的任务仅有目视侦察一项,之后开始尝试空中照相。由于战争需要,飞机逐步应用于空战,驾驶员用枪支互击,用手投掷炸弹。

1915年,德国出现配置机枪的战斗机,交战国开始争夺制空权。1916年,德国运用“空中马戏团”的方式组成特殊的作战中队,并于1917年最先制成全金属军用飞机,使空军的发展有了质的飞跃。1918年,协约国和美国发起总反攻时,拥有飞机8000多架,而德国有3300余架,协约国牢牢掌握了制空权。

——摘编自[英]李德·哈特《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等(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飞机应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产生的影响。(8分)事件:一战中飞机使用空间:一战参战国家时间:一战题型:影响类答案(从正反两方面来思考和回答问题、多角度):影响:①(政治)【积极】加速了协约国胜利的步伐;【消极】增加了现代战争的残酷性;②(思想)改变了人们对现代武器的认识;③(科技)刺激了更多新式武器的发明;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06评价类

考查方式:通常是对材料的一点或整体展开评价,对其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即利用史实进行论证,或在史料论证基础上分析其原因、内容、特点、影响等。题目类型:(1)历史事物类:对某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制度、历史现象、历史时期进行评价。(2)观点类:对历史观点(材料中的一点或整体)进行评价。(3)以某一角度(史观)评价:

①从材料提供角度

②从历史史观角度。

注意:作答时一定不能脱离题目要求的角度。解题技巧:思路:

①明确评价对象(设问中一般明确给出评价对象);

②结合材料中的信息进行分析,不能脱离材料进行主观臆断。

③要一分为二、辩证客观地进行评价。模板:【历史评级:史实+唯物史观(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等)+结论】

①评价历史事件/制度:背景+过程(内容)+性质(是什么)+特点+影响

②评价历史人物:主要事迹和贡献(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活动和成就)+人物的影响

③评价历史现象:背景+表现+影响

④评价历史时期:阶段特征(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影响。【真题感悟】

(2021.全国乙卷.45)

材料1901年1月,①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布新政上谕,宣布新政变法开始。4月,清廷催促各省督抚大臣“迅速条议具奏,勿再延逾观望”。7月,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张之洞联衔会奏,连上三折,此即《江楚会奏变法三折》。②第一折关于教育改革,涉及建立近代学校教育体制、变革科举制度、奖劝游学等内容;第二折关于政治改革,大致包含改善用人行政政策、清除吏治腐败、改良司法,革除弊政等方面;第三折关于军事与经济改革,主张通过向西方学习,以实现国家富强,内容包括用西法练兵,学习西方近代农业技术,改良农业,发展工业等。③江楚会奏的变法方案对清末的改革拟订了详细规划,④得到朝廷嘉许并予以采纳。清末新政正式进入具体实施阶段。——据《张文襄公全集》等(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江楚会奏”变法方案(历史事件)。(6分)时间:晚晴空间:晚晴中国事件:清政府改革题型:评价类答案(要一分为二、辩证客观、多角度进行评价):评价:①(内容)涉及教育、政治、军事与经济层面的改革,内容较为全面;②(结果)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新政改革方案;③(积极影响)推动了清末新政的开展,对清末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④(局限性)未能使清政府摆脱社会危机与政治困境。

07认识启示类

考查方式:认识启示试题是对某一特定历史问题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得出结论,分析得失,用来检测学生的历史思维层次、历史认知水平和历史感悟能力。题目类型:(一)认识类=是什么(提炼主题)+怎么样(特定的历史环境、规律性的认识)

(1)历史的原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反作用

(2)历史的规律:任何事物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等等

(3)历史的本质:本质上代表XX的利益......

(4)历史的评价:历史发展辩证看待

(5)历史的启示:宏观立意考虑;微观材料考虑

(二)启示类=是什么(反映问题)+怎么样(经验教训:要怎么样+不要怎么样)(三)对某句话的理解=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解题技巧:(一)是什么:认识历史环境(背景)或历史地位或历史性质:是……的产物;是……必然结果;是……性质的……;(二)(不)怎么样:(1)政治类:某一政策或者制度的建立要符合当时的国情;坚持以民为本;坚持中共的正确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应符合民主、法治的发展趋势;政治改革要顺势而变,灵活变通(反对模式僵化),稳步推进(反对急于求成);社会变革往往不是一帆风顺,要坚信能够成功。(2)经济类:要符合经济规律,符合当时的生产力水平;顺应某种经济发展趋势(如资本主义工业化、全球化等);中西方互相借鉴,根据国情进行体制转型和政策调整;坚持对外开放,积极融入全球化(3)思想文化类:保留本民族优秀文化,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在批判中发展,吸收借鉴其他文明。解题技巧:(二)(不)怎么样:(4)对外关系类:要坚持独立自主;要坚持对外开放;外交关系取决于国家利益;要增强综合国力,才能在国际外交中处于有利地位;国家间的合作有利于各国发展等;要维护国家利益、国家主权;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5)科教类:要符合经济规律,符合当时的生产力水平;顺应某种经济发展趋势(如资本主义工业化、全球化等);中西方互相借鉴,根据国情进行体制转型和政策调整;坚持对外开放,积极融入全球化;坚持科技创新;要重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真题感悟】(2020全国卷1.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贸易和文化交往十分频繁。与此同时,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1955年,联邦德国与苏联建交后,中国逐步推动与联邦德国的民间往来。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日益紧张,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降到了冰点。70年代初,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1972年10月,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决定互派大使。此后,两国的交流活动迅速升温。——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等

材料二:1993年,德国实施“新亚洲政策”,十分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德国企业认为在中国“差不多所有行业都有前景”,纷纷进军中国市场。1998年,德国总理施罗德将实现外交政策“正常化”作为重要目标,对外不依附于任何国家,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并与中国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出现多元认同”。中国认为加强中德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合作,有利于提高各自国际地位,扩大各自在国际上的活动余地,并促进世界和平、安全和稳定。2004年,中德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框架内建立“具有全球责任的中德战略伙伴”关系,中德关系发展到了新的高度。——摘编自吴友法《德国现当代史》等(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德关系发展的历史启示。事件:中德关系发展题型:启示类空间:中德时间:20世纪70年代以来答案(怎么样(经验教训:要怎么样+不要怎么样)):评价:①坚持发展经济,增强国家实力;②坚持独立自主,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③求同存异,摒弃冷战思维;④奉行多变外交,推动全球发展。08概括、归纳类

考查方式:主要以典型材料的形式出现,需要简明扼要地概括出一般性的历史认识或结论。题目类型:(1)变化、趋势类:概括同一历史事物在不同阶段的发展趋势或变化规律(前后变化型;阶段变化型;内容变化型)(2)实质、性质类:实质: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

性质/特点: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有属性。(3)因果关系类:事情发生的原因、结果。(4)目的、宗旨类:侧重做事的方针、主要目的。解题技巧:1.仔细审题、找准材料:①辨清试题类型。②标出关键限定词。③确定答案数量。(几个问题,分数多少)。2.结合设问、圈画关键:①划分层次(根据标点、主体或意思);②标出关键词句(时间、空间、变化、趋势、高频词语等);③找到关键词句后,如果答案比较明确就可以直接引用;如果答案不明确,要学会去粗取精,透过材料中烦琐的内容快速找到关键词。3.把握主旨、组织答案:逻辑清晰、因果关系正确:①序号化;②段落化;③要点化(言简意赅,废话少说);④学科术语化。【真题感悟】

(2023·新课标全国卷·T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20世纪90年代,中国同东南亚各国关系进入全面发展时期。1997年,东南亚地区爆发金融危机,中国政府采取积极行动,对缓解危机、稳定东南亚地区经济乃至世界金融秩序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东盟各方面关系全面加强:政治互信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硕果累累,人文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发展”目标高度契合。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广泛共识。2021年11月,习近平指出:“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年来……我们摆脱冷战阴霾,共同维护地区稳定。我们引领东亚经济一体化,促进共同发展繁荣,让20多亿民众过上了更好生活。

——摘编自黄庆、王巧荣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处理同东南亚国家关系的原则。(8分)设问:概括……时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事件:中国外交答案(关键词、序号化、要点化):①经济支持;②政治平等互信;③人文交流;④互惠共赢,共同繁荣;④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09(新题型)史料价值类

考查方式:【史料实证】要求“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解释】要求“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考查学生鉴别、运用史料,解读、获取信息,处理史料等能力。题目类型:对史料类型的认识+对史料的运用:(1)选择题:通常是对同一历史事件提供多方面的史料,根据史料作出推论,或者是要求判断史料的价值(是否真实可靠,可用于研究哪一话题);(2)材料题通常是要求对提供的史料展开分析,并指出它相应的史料价值。解题技巧:1.对史料类型的认识:对史料类型要有基本认识,一份史料从不同的标准可以划为不同类别,切忌死记硬套,应根据材料给出的信息和题目具体的要求作出实际判断。(1)按史料价值分类:直接史料/一手史料(通常可信度高);间接史料/二手史料(带有一定主观性)(2)按表现形式分类:文字史料(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图像史料。(3)按形成主体分类:官方史料(法律、政令、公文、报告和统计数据)、非官方史料(私人日记、家族档案、民间传说和民俗)。2.史料辨析(辨析真假):(王国维)二重证据法,即把发现的出土文物与古籍记载相互验证相互验证。3.对史料的运用:对材料进行相应的信息提取、概括、分析。判断史料价值通常从以下角度作答:①材料的出处/来源;②材料的内容;③最后对材料的史料价值进行适当总结。【真题感悟】(2022.广东高考.1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代财政收入——摘《明实录》

材料二《醒世姻缘传》、“三言”、“二拍”等小说中有关白银的描述不可胜数,大到如捐官、行贿、购房、买卖人口,小到如日常消费和社交馈赠,处处可见。铜钱的使用只是第二位的,以物易物也不频繁。——据《醒世姻缘传》等

材料三吾以为非废金银不可。废金银,其利有七:粟帛之属,小民力能自致,则家易足,一也。铸钱以通有无,铸者不息,货无匮竭,二也。不藏金银,无甚贫甚富之家,三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1)概括三则材料所共同反映的社会现象,分别阐述每则材料对研究该问题的价值。(6分)事假:明清社会现象时间:明清时期空间:中国题型:史料价值类答案(①材料的出处;②材料内容;③最后对材料的史料价值进行适当总结。):社会现象:白银货币化。材料的史料价值:①材料一:属于官修史书(官方史料),记载了明代国家财政收入的官方统计数据,是一手史料,更具有权威性、可信度更高;可用于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原因、表现等问题;②材料二:属于文学作品,描述了当时普遍使用白银的社会场景;可用于参考研究明代白银使用的广泛性及其社会影响;③材料三:属于文献史料,是清代学者黄宗羲关于废金银的主张;可用于研究时人对白银货币化所引发的问题的认识。

高考历史42题被称为高考的试验田,是文综历史卷中最受关注的试题之一。开放性试题的形式、内容丰富多变,涵盖面广,能够全面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能力层次都到达C层次,为最高层次,要求能独立提出观点。要求能运用史实论证,史论结合。考查内容主要集中在中国史,近三年42题考查的都是中国史。全国卷开放性试题的设计依然在往日稳健的风格之上,体现出“一核四层四翼”所内涵的多方面要求。1.全国卷甲与乙:12选择题+1综合题+1开放题+1选做题2.湖南、河北代表卷:15或16选择题+2综合题+1开放题+1选做题3.山东、湖北代表卷:15或16选择题+3或4综合题+1开放题(山东)(四)开放题(论述题)主要类型

及答题技巧突破(1)形式多样(形式开放):即命题形式和材料呈现形式多变,如文字、地图、图片、目录、公式、表格等,始终处于探索与创新之中,体现了命题人的追求与情怀。(2)重大理论(内容开放):即命题内容往往涉及重大学科理论问题,如马克思·韦伯之问、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抗日战争相关学术问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外文化交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3)宏观视野(角度开放):作为一个选拔功能极强的试题,开放性试题打开了高考联通史学研究的一扇窗户,这也是开放性试题的魅力所在。(4)答案灵活(答案开放):即参考答案评分标准化、示例化,从“一题独解”到“一题多解”,从“观点正确”到“观点明确”,从“学者观点”到“自成一说”,开放度越来越大,鼓励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5)立意高远(立意开放):往往史学立意和社会立意、价值立意相结合,立意开放而高远,体现历史学科“以史为鉴”、“经世致用”的学科功能。(一)开放性试题命题特点(二)开放性试题解题路径(五步法;三段式:总分总)审设问:确定答类型(看清题目/括号内提示,让你做什么就做什么)写总结(1-2分):对论述内容进行总结,围绕主题进行升华(唯物史观;普遍认知)论观点(8-9分):材料+史实(要紧扣主题,逻辑严密,条例清晰、学科语言)写论点(1-2分):揭示真相,史论结合,立场鲜明,言简意赅,判断句式读材料:提炼高频词、主题、主旨、观点、认识(按题目要求,紧扣材料)(三)作答开放性试题时普遍存在的问题(1)观点不明:所拟观点不符合题干材料主旨。如观点空泛型、脱离材料型、模棱两可型、背离材料型等。(2)审题不明:解读材料不细致,提取有效信息不准确甚至错误。(3)基础不牢:不能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逻辑关系正确、史实准确的论证。因果关系混乱、语言口语化。(4)总结不明:不能对论述进行总结升华(缺乏学科核心素养、价值立意)。01自拟论题类考查方式:在解读材料信息、题目情境基础上,运用知识,得出理性认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论题的提炼和拟定,都需要运用思维对信息进行深刻的解读,进而形成自己的历史感悟,自我构建观点。题目类型:(1)开放型自拟论题类型:提取...信息,自拟论题,并阐述;

(2)限定性自拟论题类型:提取...信息,围绕...(主题)自拟论题,并阐述。设问类型:(1)“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

(2)“围绕...自行拟定论题,并对论题进行阐述”。答题技巧:(1)自拟论题先精读材料,抓住材料的主题,在主题前面加原因,或在主题后面加影响;(2)不能抄问题中围绕的主题;自拟论题的题目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且观点明确;(3)论证举例注意史料的(广度+深度),总结时要升华主题。

(2023·湖北卷)[文明涵化与文化自信]

冯天瑜先生在《中国文化生成史》中指出,多极世界各具特色的文明彼此交流沟通,其间既有冲突激荡,又有吸纳融会,达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涵化”结果。今日所谓“西方文明”是多元复合物,东亚文明的持续发展也是诸文明“对话”的产物。

请以“文明涵化”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真题感悟】围绕...自行拟定论题【答案】[参考答案]

论题:世界文明在“涵化”中发展。

论述:世界文明是多姿多彩的,在交流碰撞中不断发展。

中华文明吸收了不少外来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如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隋唐时期完成本土化,宋明时期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深刻影响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传统科技的继续发展。以基督教文明为;核心的西方文明,吸收了古代希腊、罗马的哲学、法律和科学知识传统,为近代文明的到来奠定了必要的基础;美国作为典型的移民社会,在消灭印第安人,阻碍印第安文化发展的同时,吸收了非洲、亚洲、拉丁美洲等地的文化,形成了以欧洲文化为主流的多元一体的移民文化。

综上所述,世界文明是多元的,只有在广泛接触、交流碰撞中才成促进世界文明的整体发展。写论题时:结合材料限定词自拟论题论述材料时:一般两到三个史料(举例);注意学科语言;逻辑关系总结材料时:对论述内容进行总结,围绕主题进行升华02观点论证类考查方式:对材料中观点做出判断,进行阐释、评述、论证,无需自行拟定新观点。评论的对象不是具体的历史事物或历史现象,而是历史观点。材料大多出自历史学者的著作,常以一段历史结论型或历史解释材料为载体命制问题,以宏观和开放的视角重新审视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公正、客观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归纳、论证观点。题目类型:(1)提供一则或多则材料,从材料中提炼概括观点并加以评论(析、述)(2)材料中有多个观点,依据材料和所学,选择你赞同的一种(或两种),并加以评论(析、述)。解题技巧:(1)明主题:先概括出材料中作者的观点(一点或者整体;观点要明确;一般在材料第一句或者最后一句、或者材料出处)。(2)表态度:是否同意作者观点,观点要明确。如果同意作者观点,就运用所学知识,按作者思路作答,用历史事实去证明作者的观点。如果不同意作者观点,就举两个以上反面例子证明作者观点错误。(3)为什么:从时间、背景、原因、过程、内容、特点、性质、地位、意义影响等方面展开述评)选取的史实,要符合材料(时间,主题等),结合所学知识,但不要死板僵硬地堆砌课本内容,要灵活运用。(4)小结:观点升华。注意:不要分点作答,表述要连贯成文。【真题感悟】

(2023·全国乙卷·T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20世纪初,梁启超发表《新民说》,认为要使我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赖“民德”的培育。民德分为私德与公德,“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他将春秋以来的“民德”按优劣分为第一至第六共6个等级,认为东汉儒学最盛,士人崇尚气节,民德最优。其所作《中国历代民德升降表》如下:

——摘编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选取中国古代史整体、部分或某个朝代,对材料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述。(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围绕材料中的观点……时间:中国古代史关键词:儒学时间:中国古代史(整体、部分、答题结合阶段特征)【答案】【参考答案】

看法:我认为梁启超关于魏晋到宋代民德发展变化是符合历史的。(态度+主题)

阐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分裂割据,战乱频仍,曹操等倡导“唯才是举”,其后的九品中正制强调家世门第,使得鼎盛于东汉的民德受到严重侵害。魏晋时期,建立在粗糙天命观基础之上的汉代儒学无法解释社会危机,佛道迅速传播,这使得有助于塑造民德的儒学受到冲击,凸显“学术匡救之无力”,民德跌落到历史低位。大统一的唐朝尊道、崇儒和礼佛促成了三教并行,民德重拾升势。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发展,使得五代时期,民德再度受挫。宋代儒学家在猛烈抨击佛道基础上,糅合了其一些合理内核,从世界本源——理的角度解释儒学,形成理学,强调注重气节和个人品行,受到社会重视,又成为官方哲学,使民德上升到新高度。

纵观魏晋到宋代的历史,民德升降是受政治时局、思想文化发展等多种因素作用。写论题时:是否同意作者观点,观点要明确。不要分点作答,表述要连贯成文。观点升华03信息阐释类考查方式:以文字、图片、表格等形式为载体,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解释、说明、阐述、论证等。题目类型:(1)信息提取说明类: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用准确简明的语言概括,并对提取的信息从因果关系等方面进行说明。(2)信息观点论述类:审清材料的中心内涵,选准角度提取观点,依托材料并结合所学进行阐释。(3)设问类型:

①根据材料谈谈你对...的理解;

②对材料进解读;

③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做出合理解释。解题技巧:1.取信息:读题时要提取图片、表格、材料中直接展示或隐含的信息,确定题目的主题;答题时先对题目要求提取的信息进行概括说明。2.拟论题:以从材料中提取出的信息为依据,按照题目的要求来拟定论题或观点;拟定观点时,务必围绕主旨来拟定。仍可采用“原因+主题”或“主题+影响”的模式。3.写论述:论证要围绕主旨,三段式(广度:2~3个相关史实;深度:与主题相关的原因、表现、影响等)进行论述。(注:不要序号,逻辑关系完整的一段话)4.写小结:要结合所举例子、主题或原因、特点、规律性的启示、得到的经验教训等进行总结升华。【真题感悟】(2023.山东高考.19)(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历史的折页:1924年温布利博览会20世纪初,英国提出了与自治领和殖民地举办一次博览会的计划。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一计划搁浅。一战后,计划重启。1924年,博览会在伦敦温布利举办。图6为本次博览会规划示意图和相关展览内容。

材料中哪些信息可以作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