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课件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_第1页
3.2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课件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_第2页
3.2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课件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_第3页
3.2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课件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_第4页
3.2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课件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二、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一)海陆热力差异影响海陆气压分布冬季高气压低气压亚欧大陆太平洋HL陆地吹向海洋气流寒冷干燥冷高压热低压夏季低气压高气压亚欧大陆太平洋HL海洋吹向陆地气流温暖湿润冷高压热低压南半球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结论: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切断,仅保留在海洋上原因: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的冷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压带,大陆的冷高压以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势力最强,控制范围最广。图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海陆的热力差异小600N二、季风环流1.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1)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亚洲高压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副极地低气压带结论: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被切断,仅保留在海洋上原因:夏季,大陆增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的热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压带。

大陆上的热低压以亚洲低压(印度低压)最为突出。南半球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图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海陆的热力差异小300N(2)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二、季风环流1.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亚速尔高压夏威夷高压亚洲低压副热带高气压带北半球,7月份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所切断,特别是亚洲大陆夏季增温强烈,亚洲低压(又叫印度低压)最为突出,这就使副热带高压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上的夏威夷高压和北大西洋上的亚速尔高压。1.北半球7月份的气压中心一、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2.北半球1月份的气压中心北半球,1月份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尤其是亚洲高压(又叫西伯利亚高压)势力最强,控制范围最广。亚欧大陆的东部几乎都在它的控制之下。这就使副极地低压带也仅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上的阿留申低压和北大西洋上的冰岛低压。一、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蒙古-西伯利亚高压赤道东北季风东亚西北季风南亚寒冷干燥温暖干燥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北半球冬季阿留申低压水平气压梯度力澳大利亚北部西北季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亚洲季风的形成南半球夏季分析此时澳大利亚北部气候特点赤道印度低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热带高压西南季风东亚东南季风南亚温暖湿润炎热湿润夏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后,向右偏转形成东南信风东亚南亚东南亚

副热带高压亚洲季风的形成此时东亚、南亚季风均是因海陆热力差异而形成;澳大利亚西北季风则是北半球东北信风南移越过赤道左偏而形成。一、示意图说明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的成因1.1月份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简图

2.7月份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简图特别提醒

(1)存在季风环流的地区并不都能形成季风气候。季风环流主要是因海陆热力差异或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而形成的,因此在世界上分布的范围很广,但只有亚洲的东部和南部因季风环流显著且影响明显,才形成了典型的季风气候。此时南亚的西南季风是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右偏而形成;东亚地区海陆热力差异明显;澳大利亚西北部受东南信风影响。项目东亚季风南亚季风季节冬季夏季冬季夏季风向西北风东南风东北风西南风源地蒙古、西伯利亚太平洋蒙古、西伯利亚(亚欧大陆内部)印度洋成因海陆热力差异海陆热力差异及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性质寒冷干燥温暖湿润温暖干燥高温高湿比较冬季风强于夏季风夏季风强于冬季风分布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国西南部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有利雨热同期不利旱涝、寒潮等灾害旱涝灾害二、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分析

练习册p660°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夏威夷高压撒哈拉沙漠AB我国被称为“回归线上的绿洲”?夏季风、台风带来丰沛的降水。读印度尼西亚局部区域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3)雅加达所在爪哇岛某年发生了一次火山喷发,居住在文莱的居民深受南来的火山灰的侵扰,请结合大气环流知识解释该地为什么会受火山灰的侵扰?

大气环流的形成气压带断裂成气压中心,形成季风气压带、风带南北移动单圈环流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

大气环流是气候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惟一的因素。气候的形成是由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直射赤道)高低纬间热量差异地转偏向力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知识框架】下图为世界某区域范围图。据此完成1~2题。练习册p671.①③两地附近是世界典型季风区,该地区(

)A.夏季东南季风性质暖热,湿润B.冬季风形成主要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有关C.夏季风来得迟、退得早,易产生洪涝灾害D.冬季风势力弱于夏季风2.当④地附近盛行图示风向时(

)A.①地高温多雨,进入雨季B.全球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南C.亚洲形成西伯利亚高压中心D.②地须注意防寒保暖解析:1.D2.A第1题,①是印度半岛,是热带季风气候区,③是东南亚,是热带季风气候区。受北部山地、高原阻挡,冬季风对这些地区影响较小,两地区南部临近热带海洋,夏季风较强,D正确。①③两地夏季主要是西南季风,A错误。冬季风形成主要与海陆热力差异有关,B错误。①③两地若夏季风来得迟、退得早,易产生旱灾,C错误。第2题,④地此时风向为东南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此时为北半球夏季。读世界某区域1月和7月海平面气压(单位:hPa)和风向图,①~⑥处的箭头表示风向。据此完成1~2题。

小黄本p1401.从季风的形成原因看,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有关的是(

)A.①② B.②⑤C.③⑤ D.③⑥2.图中形成的气压中心,与原气压带特点相似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解析:1.C2.D第1题,图中季风①②④⑥是由于海陆间热力差异而形成;图中的季风③是北半球的东北信风随着气压带、风带南移,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左偏而形成的;图中的季风⑤则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随着气压带、风带北移,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右偏而形成的。③⑤符合题意,故选C。第2题,甲处原为低压带,陆地冬季降温快,形成高压,A错误;乙处原为高压带,1月是南半球夏季,气温高,形成低压,B错误;丙处原为高压带,夏季陆地气温高,形成低压,C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丁为高压中心,该高压中心位于副热带地区,该地原来应存在副热带高压带,D正确。下图为非洲西部局部大气环流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小黄本p1373.图示时间最接近(

)A.冬至日 B.春分日C.夏至日 D.秋分日4.此时(

)A.甲地盛行东北风

B.乙地受副热带高压控制C.丙地盛行东南风

D.丁地受盛行西风带控制解析:3.C4.A第3题,结合图中的南、北回归线和水平气流可判断出,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为西南风,说明气压带、风带向北移,时间为北半球夏季,最接近夏至日,C正确。第4题,结合图中的南、北回归线和水平气流可判断出,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为西南风,甲为东北风,丙为西南风、丁为东南风,A正确、C、D错。结合图例可看出,乙地盛行上升气流,受低压带控制,B错。3.图示季节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天气状况可能是(

)A.阴雨连绵的梅雨天气B.炎热干燥的伏旱天气C.受热带气旋的影响D.受强冷空气的影响图为亚欧大陆东部某季节大气运动图。读图回答3~4题。D

4.当P天气系统强盛时,下列关于印度半岛的说法正确的是(

)A.此时是德干高原一年中凉爽的时候B.此时印度半岛农田干旱,土地龟裂C.此时是乞拉朋齐降水量最多的时候D.此时印度半岛西南季风来得早,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A

下图为亚洲东部(115°E以东)多年平均南、北风向在各纬度上的季节变化图,箭头长短代表风力大小。读图,完成7~8题。小黄本p1407.影响图中曲线分布最北端纬度位置高低的主要因素是(

)A.亚洲高压 B.冰岛低压C.阿留申低压 D.副热带高压8.关于亚洲东部冬、夏季风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夏季风影响范围更广

B.冬季风强盛时间更长C.夏季风北进快于南退

D.冬季风影响不到海南解析:7.D

8.B第7题,亚洲东部(115°E以东)为季风气候,夏季风为偏南风。读图可知,图中曲线为南风北界,即夏季风的北界,夏季风北界的南北移动是由西太平洋高压(副热带高压带在太平洋西部的分支,简称“副高”)势力强弱、南北进退位置决定的,因此影响图中曲线分布最北端纬度位置高低的主要因素是副热带高压。与亚洲高压、冰岛低压、阿留申低压关系不大,D正确,排除A、B、C。第8题,与冬季风相比,亚洲东部夏季风影响范围仅限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