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理论纲要》季水河版考试重点_第1页
《美学理论纲要》季水河版考试重点_第2页
《美学理论纲要》季水河版考试重点_第3页
《美学理论纲要》季水河版考试重点_第4页
《美学理论纲要》季水河版考试重点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美学理论纲要》季水河版考试重点一柏拉图的“理念说”。1、“理念”是一种既超越于物质世界,又独立于人心之外的形而上学的实体。它是一切美的根源。2、“理念”有不同的层次,形成美的不同等级。最高理念是至善之美(“绝对的美”)。审美就是对理念的回忆。3、艺术的特征就是模仿,主张将诗人逐出“理想国”.4、“灵感”的提出。真正的诗人,“都是由于受到神的启发。”二、美是人的本质力量丰富性的多样化显现1、“人的本质力量的丰富性”之理解。①人与其他物种的联系与区别。联系:人与其他物种的自然属性,即“本我”。区别:人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是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的从事自己的实践活动。2、“多样化显现”之理解3、“美是人的本质力量丰富性的多样化显现”与人类的主要审美形态。①自然美②社会美③艺术美④科技美三、美的特征1.形象性(形象即美吗?)A、肯定性:美的形象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在生活中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换句话说,就是美的形象对人类具有一种有益无害的品质。“应当有如此的形象,那就是美的。”:就是能促进事物的发展,有助于人类进步,具有肯定性的形象。B、感染性:指美的形象对审美主体具有一种强烈的吸引力、感染力,使审美主体心中洋溢着一种愉悦感、幸福感,心情舒畅,精神振奋,从而引发对美的爱慕与追求。“美的事物在人心中唤起的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我们无私的爱,我们欣赏它,喜欢它,如同喜欢我们亲爱的人一样。”这说明,美的形象是具有强烈的吸引力的。美的形象,除了具体肯定性对人类有益无害的品格外,还应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令人陶醉,令人神往。只有肯定性而无感染力,同样难以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C、创造性:包括两层意思,美是人的本质力量丰富性的多样化显现,美的形象是人自由自觉地创造的结果;另一方面美的形象本身充满着创造活力,具有独创品格和蓬勃生气。2、客观性:任何可以称之为美的东西,都是具体实在的,始终以具体的、客观的、物质性的实体展现于一定的时空之中。(美的“客观性”特征与“客观派”美学之区别)在客观派那里,把美看作是脱离人类社会而存在的客观事物的自然特征,具有“见物不见人”的特点。我们所指出的美的客观特征,是说美是与人类的时间密切联系的客观存在物。3、社会性a.美源于社会实践。b.美得到社会的承认。c.美是随社会而变化(先秦以来山水审美观念的演进)①远古时代,集体表象是“恐惧、希望、宗教的恐怖,与共同的本质汇为一体的热烈盼望和迫切要求、对保护神的狂热呼吁——这一切构成了这些表象的灵魂”。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②农耕时代,“致用”。③春秋战国时期,理性精神的萌发,“比德”。“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孔子)。④汉末魏晋以来,山水的自然美,“畅神”。四、美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美的内容是“感性形态中显现出来的人类求真向善的本质力量。”;美的形式是“显现人的本质力量,能唤起人美感的事物的感性形式。”*内容与形式的复杂表现1.传统美学观点认为,内容决定于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西方现代主义形式美学认为,内容与形式或合一,或形式决定内容。2.内容与形式的复杂表现。a、对立:王熙凤:“举止舒徐,言语慷慨,珍贵宽大”,“丹唇未启笑先闻”。“口甜心辣,两面三刀”。b、统一五、内容与形式的美学蕴含A、内容的美(1)美与真a.美必须以自然界的存在为基础和前提。b.美不能脱离客观的物质属性。c.如何评价“美在真,真才美”?这个观点强调了美对真的依赖性和美与真的相似性,但是,却没有看到美与真的相异性。从美与真的关系看,美必须以真为前提,为基础,美的必须是真的,但不能反过来说,真的就是美的。(2)美与善a.善是主体实践活动的目的性和现实性。美的根底里潜伏着功用。b.善不等于美。c.美学史上关于美善的两种观点。美善等同论,如苏格拉底、孔子。美善无关论,如康德、托尔斯泰。d真、善、美的关系。美必须以真善为前提,为基础,离开了真、善言美,没就无所附丽。e狄德罗:“真、善、美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真或善之上加上某种罕见的、令人注目的情景,真就变成美了,善也就变成美了。”六、苏格拉底认为,善就是有用,一而且东西只要有用就美。他说:“凡是有用的东西都是既美又好的。如何让理解?a这种观点属于美善等同论的观点,美在善,善即美。b苏格拉底认为,一切事物,对它们所适合的东西来说,都是既美而又好的,而对于它们所不适合的东西,而是既丑又不好的。c美善等同的观点,强调美善的联系时,忽略了美善的区别,没有看到善要转化成美,必须获得实在性的形式,必须潜伏于生动的形象中,必须引起欣赏者的审美愉悦。七、审美感知1、视觉、味觉、嗅觉的关系如何辨析?a嗅觉、味觉、触觉等在人的审美活动中具有一些辅助作用。B如果说,视觉和听觉是人类审美活动中的主要感官,那么,嗅觉、味觉和触觉无疑是审美活动的辅助感官了。C在人的众多感官中,视觉和听觉最为重要。视觉和听觉在人类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经过’人化”,逐渐失去了狭隘的维持生存的功利性质,成为超功利性的社会性感官。而审美活动具有一定的超物质功利性,因而,视听器官的超功利性与审美活动的超功利性正好相适应,称为’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味觉嗅觉等感官之所以不能成为主要的审美感官,就在于它与人的生存需要联系更紧,带有的直接功利性更强。2、审美感知的两大主要器官——听觉与视觉。a自柏拉图时代以来,视觉和听觉一直被认为具有优越审美意义的感官。b黑格尔进而将这一观点绝对化。c原因。3、审美感知的四个主要特点。A审美感知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审美感知是人的感性生命活动的表现,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情感性。B审美感知具有极大的指向性。就是说审美主体在进行审美感知时,往往与过去的情感积累和现在的情感目的相联系。C~~“异质同构”性。指的是审美对象的客观形态与审美主体的主观感情,尽管其质料有所不同,但二者之间的形式结构却有一致的地方。(为什么会有主客契合,物我同一?)d整体性。就是说审美感知的感官是听觉和视觉,但又不限于此,各审美感官的感觉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审美想象1、审美想象在审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想象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现实与理想、有限与无限的桥梁。八、审美理解审美理解的特点?A虚幻情势的非实在性。审美理解是对审美对象的’虚幻”情势的理解,具有非实在性。凡是称得上审美理解的,都是超越了实际功利而处于’虚幻”情势中的。虚幻情势是他们超越了实际功利而倒向了审美。;B可言不可言的非概念性。审美理解,不是通过概念活动而是通过对形象的领悟而达到对审美对象的把握,这种把握是一种“心领神会”的直观式把握。C寓理于晴的非逻辑性。审美理解,理性认识化作情感热流,在情感中得到显现。它在心理上,不是概念的推演,不是逻辑认证,而是情感体验,形象感受。九、审美注意1审美注意:审美主体聚精会神地专注于审美对象。2审美注意的形成:从日常态度转向审美态度。审美注意是审美的初级阶段,即审美过程的心理准备阶段。它的显著特征是日常意识的中断,审美意识的兴起,审美主体对客体的态度从日常态度转向审美态度。十、审美愉悦1、审美愉悦的特点笛卡尔:“凡是能使最多数人感到愉快的东西可以说是最美的。”如何理解?a.以生理为基础的超生理性(生理上的“快感”走向社会历史文化的审美);b.以单一形式表现的综合性;c.非实用性质的功利性;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的精神交流。审美是一种最符合人性尊严、也最能体现人的本真价值的自由的生命活动。d.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有限的功利性与最高的功利性统一。2、审美愉悦的层次。a官能愉悦;b情感愉悦;c精神愉悦。3、审美愉悦的本质:审美主体的“自我发表”。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在审美活动中,主体就在自己当下的生存过程中体悟着生命的意义,达到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完满境界。也因此,审美活动永远是一次性的、不可重复的。十、审美判断1、审美判断特点:a非概念的合逻辑性;从审美判断的表现形式看,没有概念运动,没有逻辑论证,在这个意义上说,它具有非逻辑性。从审美判断的结果看,它又具有可信性和必然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又具有非逻辑性。b非概念的合普遍性;审美判断,不舍弃具体的个别事物,不从许多个别中抽出具有普遍性的概念,但是这种判断又往往得到许多人的赞同而具有普遍性。2、审美判断的主观因素a个人气质;①气质是审美心理结构的先天基质;②希波克拉特:血液→多血质→活泼、好动,反应迅速,兴趣易变;黏液→黏液质→安静、稳重,反应缓慢,黄胆汁→胆汁质→直率、热情、精力旺盛、容易冲动;黑胆汁→抑郁质→孤僻、细心、行动迟缓,体验深刻。孔子:“中行”→“依中庸而行”,处世四平八稳;“狂”→“狂而进取”,“志大言大”;“狷”→“狷者有所不为”,“有所谨畏”。海涅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的评价。③荣格:内倾型→抽象的态度、思维的主观性、情感的主观性;外倾型→过分依赖、思维倾向于客体、情感受到客观事件的约束。在审美判断中,内倾型主要发挥“抽象作用”,很大程度上受到个人气质的影响。外倾型则主要发挥“移情作用”,“主体进入到客体之中”。b个人趣味;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不同的趣味影响着对审美对象的取舍和评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审美趣味,表现在对审美对象的选择上。审美趣味的形成,受社会和个人因素双重影响。审美趣味有高下之分,好坏之别。c个人心境。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的不同心境直接影响到对审美对象的人是评价程度及其性质。(荀子);在影响审美判断的主要因素中,气质有较强的固定性,一般不易改变(江山易改本性难移)3、审美判断的客观因素审美判断总与一定时代的社会实践有着较为直接的联系。(1)时代精神。每一时代的时代精神作为时代思想意识的总和,总会自觉不自觉地渗透于人们的审美意识中,影响着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从而使人们的审美判断带了鲜明的时代印记。(2)历史意识。审美判断受历史意识的束缚,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前代作家的思想内容,创作技巧对后人的启发。(3)文化积淀。建构了人们共同的审美心理结构和审美意识,形成了人们审美评价标准的共同性。(4)地理环境。十一、社会美的内容1、生活美:a生活环境美.b实践过程美.c劳动产品美2、人的美:外在美:外在美的基础是形体美。梅罗的维纳斯、掷铁饼者;外在美的空间活动变化样式是仪态美。内在美:a与外在美相比,内在美具有含蓄性、非直观性特点。b内在美的核心是心灵美。c才气美是内在美的一个重要条件。3、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关系a外在美以内在美相统一的美,是人的美的完美体现。b人的外在美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内在美不可能消灭外在美;反过来,心灵美也不可能消灭外在美。十二、艺术美的特征1、形象性:是通过艺术家加工、改造、变形而成的,是艺术家审美创造的结晶。2、典型性:既有鲜明独创性,又有深刻的思想性、性格丰富性的艺术形象。3、情感性:列夫·托尔斯泰:“艺术是这样的一种人类活动: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受到了感染,也体验到这种感情。”这句话从创作和欣赏两方面揭示了艺术的情感性特征,艺术创作是表现感情的,艺术作品是艺术家情感体验的物化标志。艺术欣赏是触动人感情的,欣赏者通过艺术作品去体验艺术家的感情,受到情感熏染。4、艺术美的结构(1)形式美: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和外部形态。是艺术结构的表面层次,是艺术美的外观。从创作过程而言,内容先于形式,并制约着形式,即“意在笔前”。但从欣赏过程而言,则形式先于内容,并通过形式进入内容。艺术审美形式的审美价值表现在两方面:a.艺术形式具有强烈的表现性。艺术内容必须通过形式才能表现出来。勃鲁盖尔·瞎子引路b.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意味性。一切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但任何事物的形式都不像艺术的形式那样富于意味性和审美性。(2)形象美:艺术美的主体。艺术形象的成功与否是整个艺术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艺术形象以人物形象和艺术画面为主体。艺术中人物形象美,主要体现在人物的个性化,以及人与艺术中生活画面的是否为有机整体。(3)意蕴美:艺术作品中内在情思,是艺术美中最深沉、最含蓄的美。意蕴美在艺术作品中最高体现是人性美与意境美。人性美是指“人类的高尚心灵、人性的落拓不羁和人性的优美。”十三、悲剧1.、悲剧:是指以表现英雄或正面人物的事业与命运,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敌对势力的阻碍、本人的过错而导致失败甚至个人的毁灭,并引起欣赏者悲悯恐惧之情的戏剧。2、悲剧观念的衍变a.亚里士多德:“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模仿”。“悲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b.黑格尔的“矛盾冲突”理论:悲剧产生于理念的分裂。理念在一般的情况下是和谐和静穆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却产生分裂与矛盾,这种分裂和矛盾导致理念的内在冲突,并推动理念的发展和运动。理念的冲突就表现为伦理观念和道德理想之间的冲突,而描写这种冲突就是悲剧的使命。悲剧双方都具有一定合理性,同时又具有一定片面性。C.尼采的《悲剧的诞生》:悲剧的产生与古希腊人的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有关。日神阿波罗代表着梦境状态,代表着造型艺术的静态,酒神代表迷醉状态,代表着音乐的振奋。悲剧是这两种精神的结合。“悲剧一方面像音乐一样,是苦闷从内心发出的呼号;另一方面,它又像雕塑一样,是光辉灿烂的形象。”d.马克思主义悲剧美学观。悲剧总能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来使人们的灵魂得到净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