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语言的运用特点-语用_第1页
第六章 语言的运用特点-语用_第2页
第六章 语言的运用特点-语用_第3页
第六章 语言的运用特点-语用_第4页
第六章 语言的运用特点-语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联教计划”推荐课程“12天搞定自考”《3v1全程通关班》主讲:优优老师

全国自学考试《语言学概论》提分考点课学习目标1.了解全书框架。2.初步了解考试题型及答题思路。3.掌握第六章语言的运用特点——语用重点内容。第六章语言的运用特点——语用第一节

语用概说语用:语言运用,指人们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对语言的实际运用。性质:1.情境性(离不开具体的使用环境)2.社会性(人与人的交流)3.规约性(遵从社会习惯和使用规范)考点1:什么是语用第二节

语境和语句的意义

1.言内语境:与话语内部的语言要素相关的语境,又称上下文语境。如:这段路真远,他走(离开?步行?)了一个小时了。2.言外语境:与话语外部的非语言要素相关的语境。如:你真聪明!考点1:语境的类型一、言内语境的作用话语内的上下文语境对语言的表达和理解有着明显的制约作用。1.有助于把握词语和句子的基本意义;有助于理解语言表达中词句的一些变化,补出隐含信息;有助于消除歧义。如:“没有买票的”在不同上下文中可消除歧义:“没有买票的快点买”、“我们都有月票,没有买票的”简答考点2:语境和语句意义二、言外语境的作用用来解释词语和句子的具体所指意义。如:他买了一双鞋。(哪双鞋?什么鞋?)用来解释特殊词义和句义如:宁在宝马车里哭,不在自行车上笑。用来解释需要揣摩才能理解的背后意义。如:现在已经九点了。(在“孩子该回家而尚未回家”“孩子不去睡觉还在看电视”等不同语境中,就可能还有“担心、责备、不满、劝告”等意思)三、一般名词的指称意义名词有指称性有指无指任指全指定指不定指名词没有指称性(可以看做是一种特殊的指称)有指名词与任意的一些或某些对象联系的指称有指名词与某类对象的全体联系的指称说话人和听话人都知道的有指名词与某个或某些对象联系的指称至少是听话人不知道的有指名词与某个或某些对象联系的指称第三节

会话准则和会话含义

一、合作原则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莱斯(H.

P.

Grice)提出来的,指在言语交际中,为确保交谈双方相互配合而遵守的语用规则。包括如下四条:1.质量准则:要说真话,不说假话和无根据的话。如:新闻发言人2.数量准则:提供的信息要适量,不多也不少。如:回答别人问路3.相关准则:要说跟话题有关的话,不说无关的话。如:法庭辩论4.方式准则:说话要清楚明了,简洁有条理且无歧义。如:领导讲话简答考点1:“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二、礼貌原则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语言学家利奇(G.

N.

Leech)针对格莱斯的“合作原则”的理论局限提出来的,是对“合作原则”的一种补充。指出于互相尊重的需要,双方在言语交际中应该遵守的语用规则。包括三条准则:得体和慷慨:会话中尽量避免有损于他人和有利于自己的表述赞誉和谦逊:会话中尽量少赞誉自己,要多赞誉对方。一致和同情:会话中尽量减少或避免与对方出现分歧和对立,增加相互的一致性和共同点。这几条礼貌原则的核心是场合、关系和方式。简答【真题精析】下面各项属于礼貌原则准则的有(

)A:质量和数量B:相关和负责C:得体和慷慨D:赞誉和谦逊E:一致和同情

CDE

三、被迫违反或放弃会话准则说话人在某些场合或条件下只能迁就一种会话原则而放弃另一种会话原则,一般是“礼貌原则”>“合作原则”。根据实际情况一般交际——“礼貌原则”优先;重要工作交际——“合作原则”优先。简答四、故意违反会话准则产生的会话含义违反数量准则产生会话含义:信息不够或过多。如:a.甲:我这副山水图怎么样?

乙:嗯,装裱得不错。(避重就轻)b.甲:你认识李经理吗?

乙:李经理是我同事的同学,前几天我还见过他,他的桥牌打得不错。(信息过量)2.违反真实准则表达会话含义:隐瞒真实信息,故意说错如:学生:美国的首都是纽约

老师:那么中国的首都就应该是上海。3.违反相关准则产生会话含义:答非所问,另有所指。如:a.甲:现在几点了?

乙:宿舍该熄灯了。b.甲:我们今晚一起去看电影好吗?

乙:我明天要考英语。一、蕴含义指说出的话中包含着其中某个词语的上位义或整体义。蕴含的公式表示:甲→乙。如:他踢了小张的腿——他踢了小张;连小学生都会做这道题——中学生、大学生都会做这道题。考点2:蕴含义和预设义二、预设义指句子包含的某个背景信息。如:他哥哥在北京上学——他有哥哥。张三的妻子病了/没有病。——张三有妻子(预设义)张三后悔/不后悔学语言学。——张三学了语言学。张三已停止/没有停止吸毒。——张三吸过毒。【真题精析】下列各项中,(甲)句和(乙)句之间是蕴含关系的一项是()

A:(甲)他弟弟出国了∥(乙)他有弟弟B:(甲)他现在不是经理了∥(乙)他当过经理C:(甲)他养过猫∥(乙)他养过动物D:(甲)他又喝醉了∥(乙)他以前喝醉过C【真题精析】下列各项,甲和乙之间为预设关系的是()A:(甲)他是经理助理——(乙)他不是经理B:(甲)他的手机坏了——(乙)他有手机C:(甲)他喜欢看小说——(乙)他喜欢看书D:(甲)他在读大学——(乙)他在上大学B第四节

言语行为

一、言语行为:通过使用语言,引起听话人做出某些反应,实现某种社会交际功能。即说话本身就是在做“建议、劝告、请求、命令”这些事,这种通过语言形式来完成交际的行为就是语用学中所说的“言语行为”。考点1:言有所为二、言有所述:以言叙事,即一般的叙述句。如: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三、言有所为:以言行事,即施为句。如:我宣布大会现在开幕。言语行为分为三种类型:1.言内行为(述事行为):指说话行为本身。简单地说,就是说出要说的话。如:欢迎光临2.言外行为(行事行为):指通过说话来实现说话者意图的行为。如:我发誓再也不玩游戏机了3.言后行为(成事行为):指说话带来的效果。如:“我发誓再也不玩游戏机了”是说话人的誓言,说话人发誓后可能真的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再也不玩游戏机了,这就是言后行为。考点2:言内、言外和言后【真题精析】言语过程的三个阶段分别是()A:述事行为B:言事行为C:表事行为D:行事行为E:成事行为ADE1.直接言语行为:如“感谢您的帮助”直接实施感谢行为。2.间接言语行为:如“能把门关上吗?”用疑问句表示请求。考点3:直接与间接的言语行为【真题精析】下面各项中表达间接言语行为的有(

)A:能把杯子递给我吗?B:他建议晚上看电影。C:好冷的天!窗户怎么还开着?D:请把这道题做完。E:别乱扔东西!AC【真题精析】简述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的区别是什么?【参考答案】直接言语行为指说话人直接通过话语形式的字面意义来实现其交际意图的言语行为。与句子类型和词语的选择关系较为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