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津红外光谱仪的基本构成和创新点 光谱仪工作原理_第1页
岛津红外光谱仪的基本构成和创新点 光谱仪工作原理_第2页
岛津红外光谱仪的基本构成和创新点 光谱仪工作原理_第3页
岛津红外光谱仪的基本构成和创新点 光谱仪工作原理_第4页
岛津红外光谱仪的基本构成和创新点 光谱仪工作原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岛津红外光谱仪的基本构成和创新点光谱仪工作原理岛津红外光谱仪属于分析仪器、光谱分析仪器,用于物质成分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它能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医药、环保、海关、国防、科研院所等领域。

岛津红外光谱仪的基本构成:

1.光源

光源能发射出稳定、高强度、连续波长的红外光,通常使用能斯特(Nernst)灯、碳化硅或涂有稀土化合物的镍铬旋状灯丝。

2.干涉仪

干涉仪的作用是将复色光变为干涉光。中红外干涉仪中的分束器紧要是由溴化钾材料制成的;近红外分束器一般以石英和CaF2为材料;远红外分束器一般由Mylar膜和网格固体材料制成。

3.检测器

检测器一般分为热检测器和光检测器两大类。热检测器是把某些热电材料的晶体放在两块金属板中,当光照射到晶体上时,晶体表面电荷分布变化,由此可以测量红外辐射的功率。热检测器有氘代硫酸三甘肽,钽酸锂等类型。光检测器是利用材料受光照射后,由于导电性能的变化而产生信号,常用的光检测器有锑化铟、汞镉碲等类型。

岛津红外光谱仪创新点:

1.接受新型定镜调整机构的角镜型干涉仪,实现了干涉度的长期稳定。

2.具有工作和通讯状态自诊断功能,提高仪器智能化水平。

3.接受网口通讯技术,提升仪器的性、牢靠性和网络化管理。

4、接受温度稳定型探测器技术,提升仪器的信噪比及光谱稳定性。列举红外光谱仪的两种应用

红外光谱仪用红外光谱法进行药物分析时具有多样性,可依据被测物质的性质快捷应用,而且无论是固态、液态或是气体,红外光谱法都可利用自身的技术进行分析,因此拓宽了红外光谱仪的定量分析。同时,红外光谱法不需要对样品进行繁琐的前处理过程,对样品可达到无损伤、非破坏,也大大的突出了它较其他定量方法的优越性。另外,红外光谱中的特征光谱较多,可供选择的吸取峰多,所以能便利对单一组分或是混合物进行分析。目前,随着红外自身技术和化学计量的进展,红外的定量分析方法越来越多,包括峰高法、峰面积法、谱带比值法、内标法、因子分析法、漫反射光谱法、导数光谱法、最小二乘法、偏最小二乘法、人工神经网络等。基于这些优点,红外光谱法在很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该文紧要概述了近几年来红外光谱法气体、共聚物中定量分析的应用进展。1、红外光谱法在气体定量分析中的应用由于气体在中红外波段(4000~400cm—1)内有明显的吸取,且分析手段不需要采样、分别,因此中红外光谱法[1]对检测气体,尤其是多组分混合气体来说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测量方法。如周泽义[2],郭世菊等[3]接受红外光谱技术确定了苯系物(包括甲苯、二甲苯、苯乙烯、硝基苯)中各组分的特征红外波长,接受美国热电子OMNICQuantPad分析软件建立了低浓度(0~0.5×10—6)苯系物的定量分析方法和校准曲线数据库。通过粒子群优化技术及BP神经网络技术相结合,建立三种烃烷(甲烷、乙烷、丙烷)混合气体的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模型。该法比单纯接受BP神经网络进行遍历优化建模所用时间降低5倍以上,模型推想精度水平相当。朱军等[5]通过红外光谱仪测量CO和CO2的红外透过率光谱,接受非线性最小二乘拟合算法对测量光谱进行拟合,得出待测气体的浓度。结果表明CO测量的相对误差小于5%,CO2的测量分析相对误差小于1%。针对5种(甲烷、乙烷、丙烷、正丁烷、异丁烷)主次吸取峰严重交叠的红外混合气体定量分析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高阶累积量的特征提取方法,该方法将重叠的吸取谱线映射到彼此相互分开的四阶累积量谱空间,利用提取的特征向量,提出一种基于正则化统计学习理论的支持向量机的多维数据建模,在小样本下有效地提高了模型的精度和迭代的收敛速度,该法使系统的引用误差小于4%。运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对多成分挥发性进行连续的在线检测,分析了三种挥发性有机物—丙烷、丙烯和甲苯的近红外光谱特征和丙烯浓度与吸光度的线性关系,接受线性回归建模方法—偏最小二乘法进行建模分析,推想验证集样品中三种气体的含量,并对模型进行评价。2、红外光谱法在共聚物定量分析中的应用共聚物由于不溶于水,定量分析方法特别有限,红外光谱分析可以用溴化钾压片制样,故不受此限制。如邵琼芳等[8]用红外内标法测定了甲基含氢硅油—丙交酯交联共聚物中两组份的含量。隋丽丽等[9]接受红外光谱法对聚丙烯/丙烯腈接枝共聚物中丙烯腈进行定量分析,选择硫氰酸钾为内标物,以朗伯—比尔定律为理论依据测定高聚物中丙烯腈含量,相对标准误差为1.53%,回收率为96.13%~101.96%。建立红外光谱法快速测定乙丙共聚物中乙烯含量的标准工作曲线,测定样品的最大相对误差为2.82%,重复测定同一样片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48%,方法的精准性和和精密度良好。以烷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和含氢硅油为原材料,辛酸亚锡为催化剂,甲苯为溶剂,接受溶液聚合的方法合成了一种新型聚醚硅油。并用红外光谱法对合成样品中残留的含氢硅油进行定量分析,得到内标工作曲线为Y=2.072X+0.2963,相关系数为0.9989、建立密封池红外光谱法测定聚氨酯预聚体中基含量的方法,考察了溶剂和静止时间的影响。并绘制了以MDI、TDI和IPDI作标准物和分析纯甲苯作溶剂时的标准曲线。线性范围依次分别为0~11mg/ml、0~7mg/ml和0~12mg/ml,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1、0.9996、0.9997、以苯丙氨酸和乳酸为原材料经合成、聚合得到了PMd均聚物、丙交酯均聚物及聚(乳酸—苯丙氨酸)共聚物,并建立了利用红外光谱法测定聚乳酸—苯丙氨酸)共聚物含量的方法,标准曲线为y=0.5567x+0.1091,r=0.9993、相对误差在2%以内。以柠檬酸、乙酸酐、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和二乙醇胺为原材料,得到一种新型添加剂柠檬酸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单酯二乙醇酰胺,并接受红外光谱法对合成样品中酰胺进行定量分析,以硫氰酸钾为内标物,得内标工作曲线为A=0.0076m+0.3256,相关系数为0.9997,并得到较为充分的方法重现性和回收率。通过傅克酰基化反应得到乙酰化聚苯乙烯型载体,接受红外光谱对反应前后物质进行表征,由产物特征峰吸光值换算对聚苯乙烯微球取代度进行定量,与传统增重率得出结论误差最小为0.1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