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讲发达的古代农业课件高三人教版历史必修2一轮复习_第1页
第2(1)讲发达的古代农业课件高三人教版历史必修2一轮复习_第2页
第2(1)讲发达的古代农业课件高三人教版历史必修2一轮复习_第3页
第2(1)讲发达的古代农业课件高三人教版历史必修2一轮复习_第4页
第2(1)讲发达的古代农业课件高三人教版历史必修2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历史【概念理解】古代中国经济的经济结构经济结构是产业结构、经济形态、经营方式、分配方式等经济要素之间的比例状态。

从经济形态来看,种土豆自己吃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吃不完卖出去或者换大米,就是商品经济了,卖出来的钱用于投资就是资本主义,比如扩大土豆生产这叫农业资本,买一台机器炸土豆,这就是工业资本,收购土豆贩运土豆这就是商业资本。开土豆种植技能培训班,这是知识经济形态,投资土豆期货“炒土豆”,就成了金融经济了。

从经营方式看,很多人一块种土豆,是集体生产,一家一户种土豆,是个体生产,自己没地,租地主的地种土豆,是租佃经营。

从分配方式来看,收获土豆,孩子们凭本事抢,这是自然分配。老爸做主一人一个,这是计划经济,兄弟两平等协商各取所需,这就是市场经济。【单元线索】古代中国经济的经济结构与特点

本单元主要阐述了古代中国农耕文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精耕细作的农业占主导,手工业和商业是其有效补充;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典型特点。

1、古代农业: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经济基础。2、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占有主导地位,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远销海外。明中叶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占主导地位,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新经济因素。3、古代商业:古代中国商业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城市、“市”和商人等商业元素不断发展。古代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存在。商业时空限制也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宽松的过程。4、古代的经济政策: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二者均是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导致中国错失了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机遇。

第21讲发达的古代农业历史【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知识结构】发达的古代农业与土地制度线索1小农经济的发展古代农业发展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是其突出特征。小农经济是两千多年来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线索2土地制度与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石器锄耕到铁犁牛耕,耕作技术不断进步,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取代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课程标准——明考向命题统计——知重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1.两汉江南经济的发展。(2021·全国乙卷,25)2.宋代农业发展。(2020·全国Ⅰ卷,26)3.东汉末年的屯田制。(2020·全国Ⅲ卷,25)4.清代江南的租佃制。(2019·全国Ⅲ卷,27)5.汉代自耕农经济的影响因素。(2018·全国Ⅱ卷,25)6.古代中国大豆的种植。(2018·全国Ⅱ卷,41)7.唐宋经济重心南移对南方经济文化的影响。(2017·全国Ⅱ卷,26)8.汉代庄园经济。(2016·全国Ⅰ卷)9.经济重心南移对南方文化的影响。(2015·全国Ⅰ卷,27)高考重点,尤其是小农经济、经济重心南移主干梳理认知拓展【名词解释】精耕细作精耕细作是现代人对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它指的是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即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它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等一系列技术措施。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一、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原始)→石器锄耕(商周)→铁犁牛耕(春-战以后)(1)刀耕火种时间:原始社会概念:属于原始生荒耕作制。先以石斧,后来用铁斧砍伐地面上的树木等枯根朽茎,草木晒干后用火焚烧。经过火烧的土地变得松软,不翻地,利用地表草木灰作肥料,播种后不再施肥,一般种一年后易地而种,属于粗放经营。一、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原始)→石器锄耕(商周)→铁犁牛耕(春-战以后)(1)刀耕火种农耕工具:人们使用石刀、石斧砍树木焚烧,用石犁翻土播种一、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原始)→石器锄耕(商周)→铁犁牛耕(春-战以后)(2)石器锄耕时间:商周时期农耕工具: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石锄、石犁骨耜

磨制石斧

石锄

一、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原始)→石器锄耕(商周)→铁犁牛耕(春-战以后)(3)铁犁牛耕时间:春秋战国时期农耕工具: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逐渐推广(“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商鞅变法:奖励耕织一、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原始)→石器锄耕(商周)→铁犁牛耕(春-战以后)(3)铁犁牛耕时间:西汉农耕工具:赵过推广耦犁,后又出现犁壁、耧车耦犁:“二牛抬杠”一、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原始)→石器锄耕(商周)→铁犁牛耕(春-战以后)(3)铁犁牛耕时间:东汉农耕工具: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已推广到珠江流域,出现一牛挽犁一牛挽犁【问题探究1】铁犁牛耕的使用有何意义?提示:是中国农业技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促进了农业发展和土地私有制发展。一、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原始)→石器锄耕(商周)→铁犁牛耕(春-战以后)(3)铁犁牛耕时间:隋唐农耕工具: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

,可调节犁耕的深浅意义: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曲辕犁直辕犁2.耕作技术垄作法(春-战)→代田法(西汉)→耕耙耱技术(魏晋南北朝)3.耕作制度: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宋朝以后__________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4.水利灌溉(1)水利工程:战国时期修建__________,汉朝时修建漕渠、白渠、龙首渠。(2)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__________,唐朝时创制__________,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出现风力水车。战国时期修建都江堰都江堰建于公元前三世纪,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曹魏的翻车唐朝的筒车宋朝的高转筒车明清的风力水车代表性的水利灌溉工具一、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5.经营(生产)方式集体耕作(商周)→→个体农耕(春-战以后)(1)集体劳作:商周时期,土地归__________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生产力水平较低状态下的农业经营方式)①性质: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②特点:所有权与使用权分开:①土地属于国王,不得买卖②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③瓦解原因: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②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③诸侯国税制改革,促使土地从国有向私有转变。一、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5.经营(生产)方式集体耕作(商周)→→个体农耕(春-战以后)(2)小农经济(个体农耕)①原因:A.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与推广,提高了生产力;

B.井田制日益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一、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5.经营(生产)方式集体耕作(商周)→→个体农耕(春-战以后)(2)小农经济(个体农耕)②含义: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生产单位“小”生产规模“小”生产形式“小”生产目的“小”小农经济一、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5.经营(生产)方式集体耕作(商周)→→个体农耕(春-战以后)(2)小农经济(个体农耕)③特点:史料精研微解重难微解小农经济的特点一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①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②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晁错《论贵粟疏》三《耕织图》是南宋绍兴年间画家楼俦所作,作品得到了历代帝王的推崇和嘉许,该图为康熙令人重新绘制的作品。[史料解读]史料一、三以图片的形式,形象地表现了古代中国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史料二中的文献材料反映出小农生产的艰辛。通过三则史料可看出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一些特点。归纳总结小农经济的特点(1)自给性:产品主要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2)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自给自足,除盐铁外,不外求。(3)脆弱性:具有规模小、水平低、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等特点。(4)落后性: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5)保守性:小农容易产生满足心态(6)分散性: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一、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5.经营(生产)方式集体耕作(商周)→→个体农耕(春-战以后)(2)小农经济(个体农耕)④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____________。⑤影响因素A.有利:拥有一定数量的土地和生产资料;生产技术的发展;封建政府采取重农政策、轻徭薄赋;B.不利:【深化理解】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1)主观:自耕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抵抗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2)客观: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图解历史】小农经济(1)小农经济属于自然经济的一种形式。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但不是唯一模式。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生产分散、规模小、技术落后,具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三种社会属性。(2)自然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其生产不以交换为目的,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还包括其他形式,如地主庄园经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的出现,特别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开始瓦解。查错补短“自然经济”与“小农经济”的区别【知识拓展】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的区别与联系三者是不同的经济概念,但三者又有交集,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自然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小;自耕农经济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租种地主土地为特征的佃农经济也属于小农经济。【史论归纳】精耕细作在古代农业发展中的表现(1)耕作方式发展: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经不断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2)耕作技术进步:耕作方法、田间管理系统完善,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3)改善农业环境:重视农田灌溉,改善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的好坏。【构图解史】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问题探究2】“自给自足”中的“足”就是“富足”吗?提示:否。“自给自足”中的“足”并非富足,而是指只能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事实上,封建制度下的农民生活非常艰辛。【真题演练】考点

小农经济(2021·全国乙卷,25)据下表可知,在此期间(

)

西汉末、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表(单位:户)A.长江以南经济发展加速

B.豪强大族势力没落C.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

D.个体农耕经济衰退√郡名西汉末东汉中期代郡(今河北、山西间)5677120123太原(今属山西)16986330902南阳(今河南南部及湖北、陕西部分地区)359316528551汝南(今河南东南、安徽西北)461587404448豫章(今属江西)67462406496零陵(今湖南、广西间)21092212284【真题演练】考点

小农经济(2020·全国Ⅰ卷,26)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

)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真题演练】考点

小农经济(2020·全国Ⅲ卷,25)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

)A.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B.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C.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D.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真题演练】考点

小农经济(2019·课标全国Ⅲ,27)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真题演练】考点

小农经济(2018·课标全国Ⅱ,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真题演练】考点

小农经济(2016·课标全国Ⅱ,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知识点解读】宋代“不抑兼并”与租佃制宋代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土地高度集中,租佃制进一步发展。其主要原因有: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水平更高,土地的商品化程度更高;宋朝政权为了取得地主阶级的支持,把唐以前打击、抑制兼并的政策改变为“不抑兼并”和保护地主阶级土地私有权的政策,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起来。也就是说,宋代的土地政策有重大调整。①概念:汉代地主经营地产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它占有大量土地,控制着众多依附人口,是一个能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实体。②形成:汉代有权势的大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和佃农而形成。③生产方式:佃农们在地主或其代理人指挥下,按照时令,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一、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5.经营(生产)方式(3)田庄经济(形成于西汉末,至东汉时期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重要经济形式)集体耕作(商周)→→个体农耕(春-战以后)庄园经济:田庄是以大土地所有制为基础,以超经济人身强制的劳役地租或实物地租为剥削方式,有严密的生产管理体系的一种封建生产的组织形式,形成于西汉末年东汉时期。它占有大量的土地、山林川泽,控制着众多的依附人口(佃客),自给自足地进行生产、生活。

影响:田庄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积极因素;又会成为东汉末年地方割据势力的经济基础和政治支柱。寺院经济:随着佛教的传播,魏晋时期形成了带有神权色彩的封建寺院经济,地产与高利贷是其两大支柱。寺院占有大量劳动力,这些劳动力是寺院的依附农民,不向国家交纳赋税。封建国家、庄园和寺院在土地和劳动力的争夺上矛盾尖锐。【知识补充】古代中国其他农业经营模式【真题演练】考点

庄园经济(2016·课标全国Ⅰ卷)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二、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2.夏、商、西周:实行井田制。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土地归王国家所有:由国王代表整个奴隶主阶级占有全国土地,然后分配给大小奴隶主使用,受田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并要向国王承担义务。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特点:使用权与所有权分离;国家所有、集体耕作;二、土地制度的演变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1)条件:①铁犁牛耕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原因②诸侯混战不断,土地荒芜,私田大量出现;③各国变法的直接推动——直接原因(2)确立:①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税制改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②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二、土地制度的演变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3)形式:(4)土地兼并问题:①国家土地所有制(王室所有)。②地主土地私有制(地主所有),占主导地位。③农民土地私有制(农民所有,自耕农),少数。“今农夫五口之家,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二、土地制度的演变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4)土地兼并问题:①出现原因: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根源是封建土地私有制)②危害(影响):不利于小农经济发展,影响国家赋税收入;

激化社会矛盾,甚至引发农民起义,威胁统治;③抑制兼并:北魏到唐朝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

明朝政府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鱼鳞图册)。④结果:起到缓和矛盾的作用,但无法真正抑制兼并。二、土地制度的演变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5)租用经济:【史论归纳】租佃关系发展演变的特征(1)土地出租者(佃主)与土地租佃者(佃户)之间采取了一种契约形式。(2)租佃制下,佃户有了迁移的自由,社会身份、地位在法律上有了显著的提高。到宋代时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大为削弱,佃户的身份地位提高。(3)实物地租代替劳役地租成为占支配地位的地租形态。【图解历史】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发展演变【史论归纳】中国古代主要的土地制度(1)商周的井田制:奴隶社会时期的土地国有制度。分为公田和私田,由集体共同耕作。(2)曹魏的屯田制: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由政府直接组织经营的一种农业集体耕作制度,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度。(3)西晋的占田制:农民向官府登记占有土地的制度。占田数并不是国家授予农民的土地数额,而是国家允许农民占有土地的限额。(4)北魏至隋唐的均田制: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土地为国有制。(5)宋至明清的永佃田:佃农有权“永久”性耕种地主土地的租佃制度。土地所有权同土地使用(耕作)权分离。知识补充:均田制定义:我国从北魏到唐代中期实行的计口授田的制度。“计口授田”是指政府根据所掌握的土地数量,授予每口人几十亩桑田和露田。桑田可继承,露田在年老或死亡后要收回。前提:国家掌握大量无主荒地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目的:增加政府收入,维护统治作用:①经济:积极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无地农民获得土地,开垦荒地,增加粮食产量.

②政治: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巩固封建统治;

③民族关系:推动北方内迁各族的封建化,有利民族融合。

④后世影响: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出现奠定雄厚物质基础。知识补充:近代以来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1)太平天国时期:《天朝田亩制度》废除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土地私有。(2)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新三民主义增加“耕者有其田”。(3)新民主主义时期: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土地革命。

1947年,中共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使解放区无地、少地农民获得土地。

(4)新中国成立后

1950年—1952年土地改革,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1953年-1956年三大改造,农村将个体经济改造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所有制性质改变:土地从私有制变成社会主义公有制。1.“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春秋时期,齐国管仲实行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实质是承认土地私有,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2.编户制度汉代对百姓的一种严格的管理制度,被编入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依据人口和资产向国家承担人口税、田租、徭役和兵役。三、古代中国赋役制度

编户制度: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发租赋和征发徭役、兵役的制度。是汉代对百姓的一种严格的管理制度,也是比较完备的赋税制度。被编入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他们依据人口和资产向国家承担人口税、田租、徭役和兵役,国家对他们控制十分严格。

认识:编户制度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赋税制度,实现了赋税与行政管理一体化,对后世影响深远。【知识补充】编户制度3.租调制北魏租调制规定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租(即土地税,征粮)和调(即户税,征布帛),还要服兵役和徭役。4.租庸调制隋唐时的赋役制度,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保证了国家的赋税收入。5.两税法由于土地兼并严重,780年唐朝实行的赋税制度,每户按资产交户税,按土地交地税。它的实行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扩大了税源,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土地兼并不再受到限制,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沦为佃农或流民。6.“一条鞭法”1581年,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在全国推行,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一条鞭法”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纳银代役的规定,表明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赋役征银的办法,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7.“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康熙时进行局部试点,规定以1712年为界,今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废除了新生人口的人头税。雍正时期,在全国推行,并把丁税平均摊入田亩之中,征收统一赋税。“摊丁入亩”废除了长期以来的人头税,进一步放松了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使中国人口迅速膨胀,增加了大量劳动力,有利于当时国家的发展。古代中国的赋税制度1、春秋后期: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

2、秦汉:编户齐民制度;3、北魏:租调制—北魏均田制下,受田的农民,每年须缴纳一定数量的谷物,叫做租;交纳定量的帛(绢)或布,叫做调;还必须服徭役和兵役;4、唐前期:租庸调制—规定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做庸;5、唐后期:两税法—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古代中国的赋税制度6、北宋中期:方田均税法—清丈土地按照田地的地势、肥瘠,把田地划分等级规定各等级的税额。募役法的颁布使轮流充役的农民可以选择以交钱代替服徭役。由官府出钱雇人充役。7、明朝:一条鞭法—把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多少收税。8、清朝:摊丁入亩—雍正帝时,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地丁银。【知识延伸】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1、原因:(1)北方长期战乱,中原人口的南迁(劳动力、生产工具与技术);(2)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自然条件优越;(3)南方统治者重视发展农业;(4)人口南迁带劳动力和先进技术。2、过程:(1)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得到初步开发(开始转移);(2)中唐以后,南方经济逐渐超过北方,南北经济总量基本持平;(3)南宋时期,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4)元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重心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知识延伸】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3、特点:

(1)经济重心的南移伴随着北方人民的南迁。

(2)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战乱时期最为突出。

(3)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4)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

(5)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知识延伸】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4、影响:

(1)海外贸易: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改善,促进了宋元时期海上贸易的发展。

(2)城市发展: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

(3)人口分布:南方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4)人才教育: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5)民族关系: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6)生态环境:南方某些地区被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典例】“自板印经史之流行,寒士得书日易,此与教育之普及,相辅相成。当时尤有一事可注意者,即书籍之保存,多在东南,此区域均为寒士之新土。北方大族之旧乡,书籍反见残缺。”南北这一反差从本质上反映出:

A.文化中存着地域色彩

B.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态势

C.南方的教育事业更为发达

D.门阀士族退出政治舞台互动探究分层突破【真题演练】考点

经济重心南移(2017·课标全国Ⅱ,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真题演练】考点

经济重心南移(2015·课标全国Ⅰ,27)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唐宋明清河南151621江苏781749此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要点突破深化拓展要点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历史地位:中国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2.生产组织形式: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形态的基础,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动力。3.土地制度:从井田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是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的主要形式。4.农业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5.耕作方式:铁犁牛耕。6.农业生产模式:精耕细作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7.从国家对农业生产的干预情况看:一方面,国家集中大量人力、物力修建水利工程,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国家在农业上征收的赋税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此外在赈灾、救灾方面,国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答案C1.(2020·江苏高考)近年江西新干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铜农具,有犁、耜、斧、铲、镰等,种类较为齐全。某些类型的农具还是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这反映出()A.青铜农具最早出现于江西新干B.成套青铜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C.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D.全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3.(2021·湖南高考,5)宋孝宗时绍兴府赈灾,有人户状告“检放秋苗不尽不实”,朱熹受命调查后发现确实存在不实,但是当时田土大多已经种麦,没有稻根可据以核查受灾面积。这反映了(

)A.绍兴府行政效率低下B.理学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C.宋代赈灾方式不合理D.绍兴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答案D4.(2021·湖南高考,3)西晋的占田制、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均规定,官员可按品级高低占有数目不等的农田、山地,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至隋唐,实行均田制,普遍授田。据此可知,西晋至唐(

)A.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B.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C.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D.田制改革目的是开发土地答案A5.(2021·山东高考,3)如图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主要产粮区示意图。该时期是(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答案B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