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10 小说主旨探究【亮点练】(解析版)-2023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单元复习课件与检测_第1页
考点10 小说主旨探究【亮点练】(解析版)-2023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单元复习课件与检测_第2页
考点10 小说主旨探究【亮点练】(解析版)-2023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单元复习课件与检测_第3页
考点10 小说主旨探究【亮点练】(解析版)-2023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单元复习课件与检测_第4页
考点10 小说主旨探究【亮点练】(解析版)-2023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单元复习课件与检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10小说主旨探究

膜揪球*

“特”

格尼

马兰店人遇到不合群的,会概括成一个字:特。这个字放在明处,基本是玩笑话,意思是

和常人两样,无所谓好坏。但是,出现在背地里,就不大好。说那人很特,是包含着反感

、不讨人喜欢的。

田万方家就很特。早些年,人们没发现田万方家很特。田万方一家人都喜欢笑,小眼睛一

眯,“嘿嘿”两声,龊出一排小尖牙。样子狡诈了些,人却憨实耿直,乐于助人。那时,

龙老三家还没有儿女,眼看年纪往上长,非亲非故的,田万方倒急得睡不好,常去寻些偏

方,不是挖蚯蚓就是抓蚂蚁,泡了酒给龙老三喝。龙老三四十多岁得了双胞胎,田万方乐

得像撒欢儿的耗子,看起来倒像他家生了双胞胎。屯里不管谁家有啥难事,田万方都是这

样热心,平时也不招谁惹谁,遇见两家互不待见的,田万方就两头劝。那时,人们还没意

识到田万方一家人很特,毕竟他们是多么喜爱田万方那黑不溜秋的一家人啊!

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屯里的壮年男女开始往外走,他们看够了低眉顺眼的土坯房和一声

不吭的漫天繁星,去那满眼高楼大厦、灯红酒绿的地方,赚钱,生活。一般每年过完正月

十五走,有的把地租出去了,有的农忙时回来,种了地再走,腊月底回家过年。由于管理

粗犷,地里收成并不多,一门心思也就扑在外面了。

田万方的儿子和儿媳都没走,一直没走。人们问田全有为啥不出去,田全有说:“种地就

好好种地,地里啥都有。对劲儿!”

起先谁也没在意,出不出去是人家自家的事,别人管不着,也碍不着谁。屯里年老的人只

是在老天爷用冰雹、山洪、烈日、狂风把庄稼毁了的时候,奉劝田万方:“让你儿子出去

吧,外面好找活,好赚钱。”田万方挺起枯瘦的脊梁,“嘿嘿”两声笑,露出两排小尖牙

o"要不是因为钱能换拖拉机、换衣服、换电,我才不种那么多地,种够口粮完事。不出

去。”又一个灾年之后,大伙儿又劝田万方让儿子出去,再不岀去找点活,裤子都穿不上

了。田万方望望天,看看地,俯身抓把黑土揉捏半晌,又慢慢起身,把花白的头发捋了很

久。大家都以为田万方要让儿子出去了,哪知田万方仍是一头转不过弯的老倔驴。“不岀

去!对劲儿!”田万方扯扯破旧的衣襟,斩钉截铁地说。

如果不是因为孩子,人们不会意识到田万方家特,心尖上也不会一点点生出矛头来。田地

到外面玩,不是手里的豆包被抢了,就是裤腰上别着的木头枪被折断了。田地哭,回家拱

到爹妈怀里,蹭上一会儿就好了。这让那帮爹妈不在身边的孩子心里尤其气恼,回家朝着

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要爹要妈,把老头老太太要得直抹泪。他们开始想方设法怂恿田全有

出去,说不通田万方和田全有,就找田老太太说。田老太太不管事,他们又让外面回来团

圆的人给田家媳妇说,把外面说得天花乱坠。他们还用外面寄回来的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

馋田地,让田地找爹妈要。哪知田万方一家人穿连裆裤的,就是不为所动。田家媳妇很会

哄孩子,她坐在田塡上抱着田地,一只手握着田地的一只小脚丫。

❼“咱们家姓啥呀?”

❽“姓田。”

❾“田字怎么写?”

@田地探出身子,用手指在地上笨拙地画了个弯弯曲曲的“田”。

⑪“嗯,写得真好。你看像不像一条条地垄沟呀?”

©“像。”

©

“这就对了。咱们姓田的人家就得吃地上长出来的粮食,你那木头枪也是地上长出来的树

做的。”

©“他们那枪会响。”

©“打着鸟了吗?”

@“没打着。鸟都飞了。”

。“这就对了,鸟飞了就看不着鸟了,你有一群鸟围着,就是因为木头枪不响。”

再有孩子来显摆,田地就不理会,跟着鸟玩得起劲,一会儿喊爹来看,一会儿喊妈来看。

田地有时爬到田全有肩膀上,像个小巨人出现在孩子们中间,惹得那些孩子回家闹腾。人

们的怨气也就上来了,背地里少不了讲究。

“那家人特,不是一般的特。看他家起那些名儿吧,田万方,田全有,田地,越叫越没边

儿。简直是从土里长出来的,掉田字格里出不来,一辈子和土坷垃打交道,没出息的货。

田万方一家人明显感觉到了人们对他们的排斥怨怨,但是这家人即使撞见大伙讲究,也仍

然是那副样子,小眼睛一眯,“嘿嘿”两声,龊岀一排小尖牙,让人有怨气也找不到正地

方发。有时傍晚,田老太太和田家媳妇手挽手岀现在话家常的人群中,田家媳妇时不时给

婆婆揉揉肩、捶捶背,更让屯里的老太太们心生嫉妒,气得呸呸直吐唾沫。“这年头装腔

作势的人总是有,碍手碍脚碍眼睛。”田老太太和田家媳妇像听不懂一样,双眼带笑,黝

黑的猪腰子脸凹成深槽,把黄灿灿的夕阳盛得满满的。

0'’这家人,不是一般的特!”人们说。

(节选自格尼《啃春》)

1.(3分)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既解释了“特”在马兰店这个特定环境里的含义,紧扣题目,又起到

了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B.小说通过描写田家人的肖像、语言、动作和神态,正面表现田家人的“特”,又

用屯里人对田家人的态度侧面表现田家人的“特”。

C.小说意蕴深刻,用人物姓名来暗示田家人对土地的热爱,肯定和赞美了田家人对

土地的坚守精神,表达了对土地价值的认同。

D.小说写马兰店的庄稼常遭受冰雹、山洪等天灾,足见此地环境非常恶劣,这正是

屯里的壮年男女欣然接受城市生活的根本原因。

答案:D

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A项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对文章第一段的

作用进行了分析。从内容上看,第一段主要解释了“特”的特定含义,紧扣文章题目;从

结构上看,第一段对“特”进行解释,“特”包含着反感、不讨人喜欢的意思,设置悬念

,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A项正确。B项是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的分析。小说在

刻画出万方一家时,既有对人物的正面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等),也有对人物的

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都围绕标题“特”展开,表现田家人的“特”。B项正确

oC项是对小说意蕴的分析。从人物的名字“田万方、田全有、田地”及田家人坚决不离

开家乡和土地,得以享受亲情的情节安排,可以看出作者对坚守土地的精神的认同和赞美

。C项正确。D项是对小说情节的分析。“欣然”一词于文无据,“根本原因”一词属于

强加因果。从小说第三段中可以看出,由于“地里收成并不多,一门心思也就扑在外面了

”,屯里的壮年男女接受城市生活也多岀于无奈,无法体现出“欣然”的情感倾向。旦“

赚钱”“地里收成不多”等才是屯里男女走出去的主要原因,而根本原因则是社会的发展

,城市化进程加快,使壮年男女要去“那满眼高楼大厦、灯红酒绿的地方”。“庄稼常遭

受冰雹、山洪等天灾”,环境非常恶劣只是表象,不是根本原因。D项错误。故答案为D

项。

2.(6分)请结合小说内容,探究这篇小说的主旨。

案:①作者集中笔墨刻画了用家人的“特”,揭示了当前不容忽视的社会现实:为了生活

得更好,一些农民远离农村,土地被荒废,老人孩子留守。(2

分)②礼赞了以田万方为代表的部分农民对农村、对土地的热爱和坚守。(2

分)③表明了作者对农村的出路问题的深度思考: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应该怎样发展。(2分)

析:本题考查探究小说的主旨。小说以塑造人物为核心,主旨的探究需要围绕人物进行分

析。田万方一家人是本篇小说着力塑造的人物,代表的是一部分坚守土地的农民,屯里的

壮年男女代表的则是离开土地的农民。这两部分农民的不同表现,是对当前社会现实的映

照:农民离开了农村,土地因而被荒废,留守儿童和老人多,产生的问题也多。由此得到

要点①。作者对田家人的态度是鲜明的礼赞,礼赞他们对土地的热爱和坚守。由此得到要

点②。然而,即便是有少数农民如田万方一家一样,依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现状。

所以,小说中作者通过写田家人和屯里人对土地的不同态度,引出“城市化背景下,农村

应该怎样发展”的问题,发人深省。由此得到要点③。

3.(7

分)对于离不离开土地,大部分马兰店人和田万方家观点不同,你更认同哪一方?请结合

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示例

一)认同田方方家的观点:坚守土地,留守乡村。①土地是人赖以生存的基础。其他马兰

店人原以种地为生,种地维持了他们祖辈的生活。城里人虽然没有直接接触土地,但也离

不开土地的丰富供给。②土地维系着人们的情感。出万方一家人的感情非常深厚,三代人

之间共享天伦,这是在农耕文化下建立起来的和谐家庭关系。③土地是立国之本。不管时

代如何发展,社会如何进步,我们都不可能完全离开土地而得到发展,作为农业大国,土

地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观点1分,理由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

二)认同大部分马兰店人的观点:暂离土地,融入都市,寻求更好的生活。①生存发展是

人的自然需求。田万方一家依赖土地、靠天吃饭的日子得不到保障,如碰到灾年,连生活

都难以维持。离开土地进城打工才能提髙他们的生活质量。②城市化是社会的发展趋势,

要遵循发展规律。社会分工细化,马兰店人将土地租出去或农闲时进城打工,是对劳动资

源的合理分配。③现代化是未来发展趋势。中国近代历史告诉我们:发展才是硬道理,跟

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只会被历史淘汰。现代化是中国发展的必然

趋势,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必须紧跟未来发展的步伐,适应现代化文明。(观点1分,理

由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

析:本题考查探究评价文本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题目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

只要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通读文本,文章中“特”的评价,就是马兰店人对田万方

一家排斥、反感的态度,这暗示了双方的矛盾,而矛盾所在,即本题的问题所在:对于离

不离开土地,马兰店人和田万方家观点不同。结合内容不难看出双方的观点态度,但解答

本题的重点应放在分析理由上,可以采取“内引外联”的方式。支持田万方一家,可以结

合文章中国万方的语言、家庭氛围及矛盾的对立方来谈。从山家本身来看,“要不是因为

钱能换拖拉机、换衣服、换电,我才不种那么多地,种够口粮完事”,给儿子取名田全有

、给孙子取名地,表明田万方依靠土地维持生活以及他对土地十分热爱;田万方一家,

婆媳和谐、子孝母慈,家庭和睦,说明建立在土地基础上的家庭关系和谐、牢固。从对立

面马兰店其他人来看,他们虽然进城务工,但有的人还是会在农忙时回家种地,说明城市

并不能给他们安定的感觉,他们对土地有天然的依赖性。支持马兰店人,可以结合文中描

写的城市生活给他们带来的好处及现实发展来谈,言之成理即可。

真题纸「

天嚣

赵长天

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

时都要散架。

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

:水!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

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极小的砂粒,从昏

天黑地的旷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遨游。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

水分。

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如矽

肺?但他懒得想下去。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

❺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

❻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

❼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

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远隔一百公里,运水车不能出动,直升

机无法起飞,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从的地位。

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耗,最大限度地

保存体力。

。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

G)

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一种声音!他转过头,他相信左耳

的听觉,没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执着

,并带节奏的敲击声。

©“有人敲门!”他喊起来。

⑪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

©

真真切切,有人敲门。谁?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运水车会揪喇叭。微弱的敲门声已经明

白无误地告诉大家: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

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队救

援大军,屋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而此刻,个个都像喝足了人参汤。

@“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

。“门别开得太大!”

@“找根棍子撑住!”

Q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

@他朝后看看。“开啦!”撤掉顶门棍,他慢慢移动门闩。

门闩吱吱叫着,痛苦地撤离自己的岗位。当门闩终于脱离了销眼,那门,便呼地弹开来,

紧接着,从门外滚进灰扑扑一团什么东西和打得脸生疼的砂砾石块,屋里霎时一片混乱,

像回到神话中的史前状态。

@“快,关门!”他喊,却喊不出声。但不用喊,谁都调动了每个细胞的力量。

⑥门终于关上了。一伙人,都顺门板滑到地上,瘫成一堆稀泥。

谁也不作声。谁也不想动。直到桌上亮起一盏暗淡的马灯,大家才记起滚进来的那团灰扑

扑的东西。

®

是个人。马灯就是这人点亮的。穿着毡袍,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蒙语。他知道别人听不懂,

所以不多说,便动手解皮口袋。

西瓜!从皮口袋里滚出来的,竟是大西瓜!绿生生,油津津,像是刚从藤上摘下,有一只

还带着一片叶儿呢!

©

戈壁滩有好西瓜,西瓜能一直吃到冬天,这不稀罕。稀罕的是现在,当一口水都成了奢侈

品的时候,谁还敢想西瓜!

㉙蒙古族同胞利索地剖开西瓜。红红的汁水,顺着刀把滴滴答答淌,馋人极了!

应该是平生吃过的最甜最美的西瓜,但谁也说不出味来,谁都不知道,那几块西瓜是怎么

落进肚子里去的。

至于送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地来到这里,最终也没弄清,因为谁也听不懂蒙语。

只好让它成为一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忆中。

(有删改)

1.(2023新编,5分)小说以“天嚣”为题,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天嚣”意为天吵闹、喧哗。(1

分)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天人格化,用天的喧闹、吵嚷来形容大自然中的风,生动形

象地写出了风的强劲和肆虐,渲染了紧张、恶劣的环境氛围。(2

分)同时故事的发生与大风有关,对人物起到衬托作用,人物的美好品质在风带来的困境

中得以彰显。(2分)

析:本题考查探究标题的意蕴。解答标题有何妙处这类题,可以从艺术手法、人物、情节

、主旨等角度进行思考。从字面含义上看,“天嚣”意为天在喧嚣,以此来形容风的强劲

,同时赋予天以人的特性,突出了狂风肆虐的状态。以此为题,渲染了环境的恶劣。因为

大风,科研工作队被困;因为大风,“运水车不能出动,直升机无法起飞”,科研工作者

干渴难耐,这才有了深谙气候的蒙古族同胞冒险送西瓜的情节。对塑造人物而言,在“天

嚣”背景下,科技工作者和蒙占族同胞的优秀品质更加鲜明。

2.(2023新编,5分)请赏析小说第一段的语言。

答案: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及侧面描写的表现手法。(2

分)将风比作浪,化抽象为具象,形象地写出了风的状态;(1

分)“梗着头”“战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风、钢架房以人的特性,生动地写出

了风势的猛烈及钢架房在大风的冲击下摇摇欲坠的情况;(1

分)用钢架房的状态侧面衬托出风势的猛烈。(1分)

析:本题考查品味小说的语言表达艺术。解答此类题目,应从语句的艺术手法及用词、用

句特点等角度分析,并具体分析其表达效果。小说第一段的两句话都在写风,第一句直接

描写风势,第二句从侧面描写风的强劲,用风营造紧张的氛围,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

第一句“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中'‘风像浪”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化无形为

有形,把无形的风比作可见的浪;“梗着头”,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风直接冲撞过来

的情态,极写风势之猛。第二句,“发疟疾”“战栗”都是用来形容人的,现在用来描写

钢架房,赋予钢架房人的特征,表现岀钢架房摇摇欲坠的情况,又用钢架房的状态从侧面

衬托风势之猛。

3.(2023新编,6

分)小说中“开门”前的场面描写非常精彩,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该场面描写的特点与作

用。

案:①运用了点面结合的艺术手法。写了作为个体的“他”的感受、语言和动作,如“处

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这是“点”的描写;又整体写“每个人”

的语言和动作,如“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

门口”,这是“面”的描写。点面结合写出了处于困境中的科研队员“开门”前的紧张状

态。(3

分)②描写、记叙、议论相结合,营造了特有的紧张氛围,使场面变成一幅生动而充满感

染力的画面。(3分)

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场面描写的特点和作用。解答本题要注意“开门”前的场面描写的

具体内容,作答范围为第十一段至第十九段。首先,从整体上看,作者先描写在干渴混沌

的状态中,“他”听到了“一种虽然微弱,却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再描写队员们

的整体反应,点面结合。接着,抓住局部细节,“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

,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队救援大军,屋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

地。而此刻,个个都像喝足了人参汤”一段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写出了队员们救人时

爆发的顽强生命力,生动感人。

4.(2023新编,6分)本文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请结合全文进行赏析。

案:①语言描写。如“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在紧张时刻,科研工作

者不忘保护资料,表现了他们身上的责任感;“门别开得太大!”突出科研工作者在不畏

艰险的同时讲究救援方法,表现了他们的严谨。(2

分)②动作描写。如“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表现了科研

队员热心救人的精神品格。(2

分)③心理描写。如“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

引起别的疾病,比如矽肺?但他懒得想下去。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真切

地写出了狂风带来的干渴感和无力感,与后面积极救人形成鲜明对照,突显出科研队员忘

我救人的品质。(2分)

析:本题考查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大致分为两类,正面描

写和侧面描写,作答时需先点明手法,再进行分析。本篇小说主要运用了语言、动作和心

理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以第三人称“他”为叙述视角,讲述被风沙困住、自身难保的科

研工作者竭力开门救助“弱者”,迎来的却是救急的送瓜人的故事,塑造了科研工作者不

畏艰险、认真负责、热心救人的形象。

5.(2023新编,6

分)这篇小说给人以较强的“波澜感”,试从情节设置的角度加以分析。

答案:小说采用了一波三折式的情节设置技巧。(2

分)小说先写大风困住了小试验队的队员,干渴难耐的他们等待救援时,突然传来敲门声

,似乎带来了希望。(1

分)但敲门声微弱,并不像是来救援的人,而像是需要救援的“弱者”。(1

分)接着,情节再次出现突转。这个“弱者”却是给大家带来解渴西瓜的蒙占族同胞。(1

分)这些波折,一环扣一环,一折更比一折精彩,引人入胜,给人以思考空间。(1分)

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情节设置的艺术技巧。解答这类题的模式为:情节特征术语+情节

内容+艺术效果。鉴赏情节设置特征和效果的答题术语:一波三折,引人入胜,扣人心弦

,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戏剧性;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设置悬念,吸引读

者;结尾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引人深思;结尾出人意料,情节突转,

深化主题等等。明确这些术语并熟记于心,就基本解决了答题的第一步和第三步,而得分

的重点在对原文情节的分析上。本文情节一波三折,“一波”指大风使小试验队受困的主

要事件,“三折”指在恶劣的大风环境下,试验队队员“产生希望一失望一

重燃希望”的心理变化,这三次心理变化对应的情节分别是:试验队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

听到了敲门声,看到了脱困的希望;从敲门声的节奏及强弱来看,敲门的有可能是需要救

援的人,希望破灭;冒险救援别人,却意外获救。将术语与对应的情节分析有条理地组合

起来,即可得出答案。

6.(经典题,5分)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答案:①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简洁。(2

分)②集中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与感受,使主题更突出。(3分)

析:本题考查鉴赏小说谋篇布局的艺术技巧。小说围绕“渴”这一中心来谋篇布局,把“

渴”作为线索贯串情节,从小试验队队员受困干渴难耐,陷入生存险境;到渴望被救却飾

足精神去救助“弱者”;再到最后用蒙古族同胞带来的西瓜解除干渴的痛苦,小说的主线

非常鲜明,情节非常清晰。小说以“渴”来表明“他们”的受困情状,来塑造人物形象,

通过写队员在受困受渴的情况下营救“弱者”的事件,塑造出科研工作者不畏艰险、认真

负责、热心救人的形象。同时,蒙古族同胞顶着“嚣风”在被困队员生死关头奇迹般地出

现,送西瓜解除队员干渴的痛苦,表现了蒙古族同胞急人所急的美好品质,深化了主题。

7.(2023新编,7

分)文章结尾对送瓜人的描写,有人认为过于模糊,有人认为恰到好处。请结合全文,谈

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案:(示例

一)这样写恰到好处。理由:①从叙述视角来看,亲历者“他”所知有限,“他”的叙述

视角,使故事更真实。②从情节来看,故事戛然而止,强化了小说的神秘色彩,因此不必

再详细描写送瓜人。③对读者而言,打破了读者的心理预期,给读者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

的空间。(观点1分,理由6分,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

二)这样写过于模糊。理由:①送瓜人也是小说的重要人物,对其描写太少,导致他的形

象不够鲜明。②写得不够真切,不能深刻表现蒙古族同胞对科研工作者的情谊。③打破读

者的心理预期,不能满足读者的好奇心。(观点1分,理由6分,言之成理即可)

析:本题考查探究小说情节意蕴。解答此类题目,需要从叙述视角、情节发展、人物塑造

、读者感受等几方面来思考。认为这样写恰到好处的理由:首先,本文的叙事视角是“他

”,身陷困境的“他”属于限知视角,从‘‘他”的角度看,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送瓜人,

因此这样写符合叙事角度及人物当时的心理;其次,故意把送瓜人写得模糊,从情节来看

,故事戛然而止,强化了小说的神秘色彩;最后,从读者角度看,这样的结尾给读者以充

分的想象空间,意味隽永,让读者在读完文章后,掩卷长思,产生余韵悠长的艺术效果。

认为这样写过于模糊的理由: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小说内容的表现力,同样需要从人物、情

节、主题、对读者的影响等角度分析,围绕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提升讎*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一碗羊肉汤

金光

就在县里准备树立脱贫致富的典型时.,长岭乡建起了一个大牧场。刘乡长说,这个大

牧场完全采用孟加拉式的养殖办法,从新疆、内蒙古和西藏各地购进优质绵羊2000只。虽

然乡里在农发行贷了100万元的款,但望着潮水般的羊群,大家心里很踏实:这钱不出两

年就可赚回来。

县委张书记亲自到牧场察看,拍着刘乡长的肩膀说:“不错不错,因地制宜,这才是

真正的脱贫项目。”回到县城,张书记当即打电话召集大家开会,谈了到长岭乡察看天然

牧场的感受,他要求从县委班子开始,轮流到长岭乡牧场去参观。

县委办的同志不敢怠慢,连夜排出参观者的顺序:从6月8日起,当天是常委班子成员

,9日是县政府领导,10日扶贫办,11日县委办,12日县委组织部……一直排到了第二年

的3月19日,把县直各单位、各乡镇、各村组都排上了,要求所有参观单位要认真学习长

岭乡的经验,学习他们敢想敢干的工作思路,结合实际提出自己乡、村的脱贫办法,力争

在两年之内摘掉全国贫困县的帽子。

接到县委办的通知,刘乡长说,这次县里对长岭乡牧场如此重视,要把长岭乡树为脱

贫致富的典型,我们一定不辜负上级的期望,一要把牧场建设得更好,二要搞好接待工作

,给参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乡政府办的同志冷不丁地提出一个问题:一天要接待二十多

个人,生活咋安排?这一下难住了刘乡长,牧场远在离乡政府二十多公里的荒山上,参观

的人在乡里吃饭不合适,到山上又没有好东西招待,怎么办?刘乡长忽然闪出一个念头。

他说:“我说个办法,人家领导来参观牧场,这牧场就是养羊,咱们这里啥都缺就是不缺

羊,明天领导们来,我们在山上垒两口大铁锅,拣两只大肥羊宰杀,在山上熬两锅羊肉汤

,经济又实惠。”大伙一听,不禁拍手叫绝。第二天县委的小车一字形排开,足有二十多

辆停在了离长岭牧场五六里的山下路旁,领导们一路风尘来到牧场,大家看到荒岭上建成

如此规模的牧场,无不咋舌称赞。中午12点,每人一大碗鲜羊肉汤配上两个脆香的烧饼,

更让领导们赞不绝口。县委张书记端着羊肉汤喝了一口说:“香!这比吃几百几千块的宴

席有滋味多了,你们勤俭节约的精神更值得发扬。”张书记号召,今后无论谁来牧场参观

,都只准喝羊肉汤,不准吃酒宴。

第一批来了,第二批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都对长岭乡牧场,特别是那碗羊肉汤

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转眼到了第二年的春天,市扶贫办的领导得知长岭牧场的事,决定到牧场看看。这下

可慌了刘乡长,他打电话与县委张书记商量了好长时间,询问接待的事宜,张书记最后在

电话中毫不犹豫地指示:仍然用羊肉汤招待。

市领导来了,他们转圈看了看牧场后表示满意,就是不见大羊群,便问羊呢?刘乡长

心里慌慌的,说正在联系贷款购买。现在资金是个大问题,希望市里能给点扶持。中午他

们端起羊肉汤时,一位老领导提了个问题:“这羊肉是从山下买的,还是在山上杀的?”

刘乡长忙回话:“这是咱牧场的羊,现宰现熬,鲜得很,鲜得很!”这位领导盯着碗里的

羊肉和漂在汤里厚厚的一层油,皱起眉头问:“一天能宰几只?”刘乡长忙竖起两根手指

:“两只,两只!”领导没有再说话,放下羊肉汤就走了。

刘乡长等着市扶贫办的答复,但眼看牧场的优质绵羊宰完了,还不见上面的精神。于

是他沉不住气了,去找县委张书记。张书记正在低着头看一份《内参》,一行醒目的标题

在张书记和刘乡长眼前晃着——

“参观者一年吃掉一个牧场”。张书记沮丧地说:“刚才市里来了电话……牧场暂时关闭

,,

O

(有删改)

1.(2023新编,3

分)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碗羊肉汤”作为线索贯串全文。一碗羊肉汤致使一个牧场消失,反映出农村

脱贫致富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巧妙地揭示出文章的主旨。

B.小说用曲折的笔法,讲述了长岭乡由脱贫致富项目的典型转变为参观基地,最后

却被关闭的过程,具有较强的讽刺意味,发人深省。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反映人物内心的情感。文中通过市扶贫办的老领导“皱起

眉头”的细节描写,来表现对刘乡长等人做法的不满。

D.结尾写市里老领导得知羊肉汤来源和关闭牧场的情节,与前文张书记要求参观者

喝羊肉汤的情节形成对比,赞扬了老领导的清廉正直和秉公执法。

答案:D

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A项,“一碗羊肉汤”既是小说的标题

,同时又是故事的中心内容,作者以此批判了部分基层干部在农村脱贫致富中的形式主义

作风问题。A项正确。B项,小说情节曲折,长岭乡因为刘乡长的因地制宜建牧场成为脱

贫致富项目的典型,又由于张书记的要求成为参观的典型,最后却因为一次次宰羊杀羊、

接待参观者导致牧场被关闭,结局出人意料又喑含讽刺意味,发人深省。B项正确。C项

,老领导“皱起眉头”属于细节描写,也体现了他内心的不满,C项正确。D项,选项中

说老领导的做法与张书记要求只准喝羊肉汤形成对比是正确的,但并不是为了“赞扬老领

导的清廉正直和秉公执法”,而是为了讽刺张书记、刘乡长等人的形式主义作风问题。D

项错误。故答案为D项。

2.(2023改编,6分)小说塑造刘乡长这一人物形象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案:刘乡长是农村建设发展过程中一类官员的代表,作者在肯定像刘乡长这样头脑灵活、

积极进取的新一代基层干部的同时,(3

分)也借刘乡长缺乏远见、阿谀奉承、没有原则的行为批判了迎来送往的官场作风问题。(3

分)

析:本题考查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答题时,要联系小说的故事背

景,抓住人物性格特点、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态度以及现实意义等,综合分析。刘乡长是小

说的重要人物,他的性格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他头脑灵活,在长岭乡建牧场,因地制宜

,想要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这是作者所肯定的。但是另一方面,在张书记察看牧场之后,

为了迎合领导的想法,他宰羊杀羊接待参观者,目光短浅,缺乏原则,最终葬送了牧场的

大好发展前景。作者借刘乡长的行为,批判了官场上迎来送往的不良作风,主题深刻。

3.(2023新编,6

分)文章结尾“参观者一年吃掉一个牧场”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O

案:①这句话出现在文末,既交代了牧场没有盈利的事实,又说明了牧场暂时关闭的原因

,与前文形成照应,使小说的情节更符合逻辑、更加完整。(3

分)②这句话充满讽刺意味,讽刺了某些官员缺乏远见、目光短浅的行为,批判「官场上

不务实、•味逢迎上级的形式主义作风,深化小说主旨,引人深思。(3分)

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及分析小说的主旨。解答这类题,要在理解句子含

意的基础上,分析句子的深刻意蕴,可从人物、情节、现实意义等角度切入。“参观者-

年吃掉一个牧场”,一指前来参观的人将牧场上的羊吃光的事实,二指官员的不作为、瞎

作为的行为将牧场的未来断送的情况。从现实情况来看,羊被吃光,牧场自然面临亏空的

结局;没有羊的牧场,自然面临被关闭的命运。从现实原因来看,牧场被吃掉的根源在于

:张书记要求“从县委班子开始,轮流到长岭乡牧场去参观”,而且号召“无论谁来牧场

参观,都只准喝羊肉汤,不准吃酒宴”。这些内容实质上批判了官场的形式主义作风问题

,对小说主旨起到了深化的作用,引发人们更深入的思考。

4.(经典题,8分)从牧场为何关闭的角度,谈谈你对小说主旨的理解。

案:①长岭乡自身的原因:建立了牧场,但是结构单一。揭示了没有可持续发展资源的乡

村会依然贫穷的现实。(2

分)②县委张书记的原因:张书记考察牧场后指示各级领导前来参观,增加了牧场的负担

;他对羊肉汤赞不绝口,助长了宰羊招待风气。表明上级政府的形式主义、表面文章并不

能让百姓脱贫致富。(2

分)③各级参观者的原因:一批批的领导参观牧场,最终羊被吃光、牧场关闭,揭示了频

繁的迎来送往不能让经济得到发展。(2

分)④政策和资金扶持不足的原因:长岭乡牧场要发展,要真正脱贫致富,还需要优惠的

政策和贷款扶持。说明要实现脱贫致富,需要政府的全力配合和有效扶持。(2分)

析: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人文精神。本题要从长岭乡自身的原

因和外界原因两个角度考虑,从文本和现实中找到依据。长岭乡缺乏资金和资源,这是它

贫困的根本原因,虽然因地制宜建了牧场,但结构单一,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便无法改

变长岭乡会依然贫穷的现实。外界原因要从参观领导的行为、政策扶持角度考虑。上级领

导的频繁参观、吃吃喝喝拖垮牧场这一点较易答出,但是容易忽略长岭乡自身贫穷的原因

.解答本题要发散思维,多角度思考,这样答案才会全面、深入,才不易失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深山来客

朱山坡

有一年夏天,洪水过后,镇上的人看到一个陌生的中年人背着一个査拉着头的女人走

进电影院。中年人是撑船从上游的支流鹿江来的。一条简陋的乌篷船,窄小得只能挤得下

两个人。蛋河很少行船了,因为湾多水急,十分危险,曾经翻过好几次船,淹死过人,尤

其是洪水过后,河道更加凶险莫测。鹿江很长,很窄,满是水草,几乎不为人知,它的尽

头是鹿山。蛋镇没几个人去过鹿山,不仅仅是因为偏僻,还险峻,不通公路,是深山野岭

,仿佛是世外之地。过去是瑶民住的地方,他们很少出山,现在已经人迹罕至。中年人自

称从鹿山来,都把蛋镇人吓了一跳,那得经历多少艰险啊!

鹿山人背上的女人是他的妻子。她五官长得真好看,是一个美人的模样,很年轻,但

身体不好,脸色苍白,嘴唇没有一点血色。主要是腿不好,走不了路,浑身没有力气似的

o她得的是严重贫血症,根治不了,而且会越来越严重,慢慢地,最后死去。

“她哪里也不愿意去。她只喜欢看电影。只要看上一场电影,她就觉得病好了一大半

。”鹿山人说。鹿山人把妻子背进电影院,安置好,便出来,决不偷窥一眼银幕。从电影

院里出来后,鹿山人的妻子原来苍白的脸竟然变得有些绯红,食拉着的头也抬了起来,尤

其是那双暗淡无光的眼睛变得像野草叶尖上闪亮的露珠。甚至,她要尝试着双脚踮地走路

O

这天晌午,鹿山人背着妻子又来到了蛋镇电影院,却在海报墙上看到一张白纸黑字的

告示:台风将至,今天不放电影。妻子难掩失望,立马瘫软在鹿山人的背上,用力扯他的

耳朵,责怪他来晚了,要是昨天或前天来就不会错过电影。鹿山人不断地解释安慰。他的

两只耳朵红通通的,都被扯裂了吧。街道上的人为应付即将到来的台风正疲于奔命,顾不

上他们,只是匆匆跟他们打一声招呼就算了。

鹿山人背着妻子要走,却被妻子阻止了。“我要看电影!"妻子像孩子撒娇似的说。

鹿山人说:“台风要来了,今天电影院不放电影,我们赶紧回家吧。”妻子说:“可是,

我们比台风先到呀。”鹿山人说:“台风过后,我们再来。”妻子说:“你害怕台风呀?

你害怕回不了家呀?”鹿山人沉默了。谁不害怕台风呀?台风来了,摧枯拉朽,地动山摇

.还有暴雨、山洪,猛烈得惊心动魄。

妻子从鹿山人的背上挣扎下来,扶着墙挪步到电影院正门,伸手摸了摸“蛋镇电影院

”的牌子,突然变得莫名的哀伤,竟掩面低泣。鹿山人吃惊地问:“好好的你为什么哭?

”妻子说:“我心里的悲苦,像台风,像鹿江,像山洪暴发。”

鹿山人知道妻子内心的悲苦,但她还是第一次说出来。平时,她从不埋怨,也从不哀

叹,心里最难受、最绝望的时候,也只是对鹿山人说:“我想看一场电影。”于是,鹿山

人连夜准备,第二天一早便出发。这一次,本应该是昨天或前天出发的,但因为要收割最

后一亩庄稼推迟了。

鹿山人也黯然神伤,向妻子保证说:“台风过后我们还来看电影,一个月看两场。”

妻子说:“我不等了,等不及了……我等不到台风过后了。”

风似乎越来越紧了,天空中的云朵也变得慌乱起来。鹿山人不知道怎么说服妻子,只

是俯下身子,试图让她爬到他的背上,然后回家。可是,她固执地拒绝了。鹿山人尝试性

地去背她,被她推开了。鹿山人站起来,要抱她。她躲闪开了,双手抚着电影院的牌子,

突然号啕大哭。那哭声就像山洪暴发,悲痛欲绝。后来镇上的人回忆说,这辈子从没有听

到过如此撕心裂肺的哭声,像孟姜女哭长城,电影院都快被她哭塌了。路过的人们都停下

手里的活,围过来劝慰她。

“台风马上要到了,电影院没人上班了,连学生都放假回家了。”“只是少看一场电

影嘛,又不是世界末日。只要电影院还在,就还会有电影看。”“台风过后,你可以连看

三天电影。住我家里,管吃管穿,要住多久都行。”

可是,谁也无法劝止她的哭。不是一个孩子在哭,而是一个内心悲苦的人在宣泄。鹿

山人和大伙儿都束手无策。这样哭下去,对本来就病弱的她是雪上加霜。

这个时候,电影院院长老吴从电影院走出来。“这是哪个龟孙子贴的告示?”一把撕

下自己亲手贴上的告示,对鹿山人的妻子说,“今天照常放映!”

鹿山人妻子的哭声戛然而止,用哀求的眼神将信将疑地盯着老吴。老吴让鹿山人背起

妻子跟着他走进电影院。不一会儿,电影院里便传出片头曲的声音。

鹿山人从电影院里走出来兴奋地告诉大伙儿,真的放电影了!你们也进去看呀。

电影院的大门敞开着,没有售票员,守门的卢大耳也不见踪影,但大伙儿只是侧耳倾

听,没有谁趁机混进去。他们都明白,这场电影是老吴专门给鹿山人的妻子放映的。在蛋

镇电影院历史上,这是头一次免费给一个人放电影。可是,没有谁说阴阳怪气的话。

鹿山人在电影院外头蹲着,独自烧着烟叶。他们走过来,心照不宣地摸摸他的头,然

后默默走开。不断有女人过来叮嘱他:“电影散场了,你带她到我家吃碗热鸡汤再走。”

她们不厌其烦地给他指路,哪条街哪条巷。鹿山人一概答应,反复致谢。女人们发现,鹿

山人满脸疲惫,更瘦了,明显苍老了许多,不禁叹息:“他怎么还背得动自己的女人啊!

,,

这次,鹿山人始终没有离开电影院一步,一直到电影结束,传来片尾曲的歌声,才进

去把妻子背出来。

鹿山人的妻子脸上的绯红色更加明显,看上去比任何时候都亢奋。她在他的背上仍兴

致勃勃,热泪盈眶。那是电影带来的泪水。鹿山人觉得今天的电影很好,妻子看开心了,

他心里感觉特别幸福。

老吴对鹿山人说,台风过后,欢迎你们再来看电影。

鹿山人对老吴千恩万谢。他的妻子眼含泪水,频频点头向老吴表达谢意。老吴像一个

老父亲,抬手轻轻地替她捋了捋被风吹乱的头发。“你今天特别漂亮!”老吴慈爱地赞美

了她。台风的先头部队已经到了,它们攻打着电影院的窗户。上次台风攻陷放映室,砸毁

了一台放映机。老吴不敢掉以轻心,转身跑回电影院。

鹿山人以为妻子同意跟他回家了,可是,她说要去照相馆,“老吴说我今天特别漂亮

。”“时候不早了……”鹿山人说。妻子说:“反正每次都要点火把回家的。”“台风来

了!”鹿山人伸出一只手去捕捉风,感受到了异样,焦急而不安地说。妻子说:“死都不

怕,我还怕台风吗?”鹿山人只好改弦易辙,去往国营照相馆。

这是蛋镇人最后一次见到鹿山人和他的妻子。这次台风过后,多少次台风过后,再也

没有看到他们的踪影。

老吴有点想念鹿山人。他断言,鹿山人永远不会再带他妻子来蛋镇看电影了。可是,

当别人问“为什么”时,他只是摇头,叹息,不愿意向大伙儿解释。

蛋镇人有种种猜测,但就是没有人愿意说出那句话:鹿山人的妻子或许已经离开了人

世。

有一天,国营照相馆在玻璃橱窗展出了一幅32英寸的大型彩色照片,装了金色的边框

。照片里的女人穿着橘红色的旗袍端坐在黑色的椅子上,秀发及肩,脸色绯红,面带微笑

,双目炯炯有神。

国营照相馆的人说,鹿山人说好台风过后来取照片的,但两年多过去了,仍不见有人

来取。

(有删改)

5.(3分)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这对夫妻生活极度贫困,一个月只能看一场电影。而正是每月的这场电影

,使得他们的生活有了亮色,生命增添了意义。

B.妻子因为台风看不成电影而“用力扯”鹿山人的耳朵,甚至在大庭广众之下号啕

大哭,表现了妻子的任性,丝毫不顾及丈夫的颜面。

C.小说围绕妻子要“看电影”这一核心事件展开,通过描写鹿山人的无奈、蛋镇人

的热心和老吴的帮助,表现了人性善与美的主题。

D.小说结尾写到照相馆玻璃橱窗里鹿山人妻子的照片这一细节,意味深长,蕴含着

蛋镇人以及作者对美的事物消逝的痛惜之情。

答案:B

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小说的思想内容。A项,从夫妻二人来自深山,乘坐的船简陋窄小

,以及丈夫送妻子进电影院时“决不偷窥一眼银幕”可以看岀,这对夫妻生活极度贫困。

小说第三段“从电影院里出来后,鹿山人的妻子原来苍白的脸竟然变得有些绯红,食拉着

的头也抬了起来,尤其是那双暗淡无光的眼睛变得像野草叶尖上闪亮的露珠。甚至,她要

尝试着双脚踮地走路”,说明每个月一场的电影,是鹿山人的妻子活下去的希望,让这对

夫妻的生活有了•丝亮色。A项正确。B项,文章写鹿山人的妻子因看不成电影而做出的

种种行为,是为了表现看电影对于鹿山人妻子的重要性,不能理解为“表现了妻子的任性

,丝毫不顾及丈夫的颜面”。B项错误。C项,虽然生活艰难,但鹿山人依然坚持每月带

妻子看电影,这次因为台风看不成电影,妻子死活不愿意回家,鹿山人束手无策。在这一

情境之下,蛋镇人热心劝慰,老吴及时出现破解难题,表现了人性的善良和美好。C项正

确。D项,结尾详细描写了照相馆玻璃橱窗中鹿山人妻子的美丽照片,又表明无人来取,

说明鹿山人的妻子很可能已经离开人世了,以老吴为代表的蛋镇人对鹿山人的想念,表达

了蛋镇人对美好事物消逝的痛惜之情,作者这样安排情节结局,也蕴含着痛惜之情在其中

。D项正确。故答案为B项。

6.(3分)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语言朴实、自然、细腻。全文笼罩在绝望的氛围中,展现了人生百态及美好

人性,悲剧色彩浓郁。

B.看了电影后的妻子“那双暗淡无光的眼睛变得像野草叶尖上闪亮的露珠”,运用

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妻子对艺术的热爱。

C.台风、山洪暴发等词语在文中多次出现,渲染了气氛,有力地推动了小说情节的

发展,也能够折射出主要人物的特殊心理。

D.小说摄取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看电影,并以此作为线索,串联起鹿山人夫妻与蛋镇人之间的故事,使情节更紧凑。

答案:B

析:本题考查鉴赏小说的艺术特色。A项,小说的语言朴实自然,用了较多口语,如“都

把蛋镇人吓了一跳”“这是哪个龟孙子贴的告示”等,展现了蛋镇人的朴实、善良、热心

。对鹿山人妻子语言的描写以及蛋镇人对鹿山人及其妻子的安慰,语言细腻,展现了人生

百态及美好人性。鹿山人的妻子很美很年轻,却得了无法根治的严重贫血症,会慢慢走向

死亡;对台风、蛋河等的描绘预示了悲剧结局;台风过后蛋镇人对再也没有见过的夫妻:

人的怀念,这些都充满了浓郁的悲剧色彩。A项正确。B项,”表现了妻子对艺术的热爱

”刻意拔高。根据文章内容,只能看出妻子爱看电影,看电影是她缓解悲苦的方式,并不

能看出妻子对艺术的热爱。B项错误。C项,小说首段对蛋河“尤其是洪水过后”的自然

环境的描写,为后文台风即将过境埋下伏笔,暗示鹿山环境恶劣;第四、五段直接写台风

即将过境,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

天气恶劣的某天,渲染了伤感、凄凉的气氛,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丈夫承诺“台风过

后”带妻子看电影,但妻子坚持要在台风过境前看,折射出妻子深知自己生命即将走到尽

头的痛楚和丈夫深深的担忧。C项正确。D项,小说以“看电影”为线索,写鹿山人背着

妻子长途跋涉来蛋镇看电影,电影院却因为台风即将过境暂停营业。在妻子的希望破灭之

际,电影院院长和蛋镇人的态度,让我们看到了人间温情,也让我们明白了一场电影对于

身患绝症或精神贫困的人来说多么重要。D项正确。故答案为B项。

7.(4

分)这篇小说首段叙写的蛋河、鹿江、鹿山各有什么特点?这样的描写在小说中起到什么

作用?

答案:蛋河湾多水急,洪水过后凶险莫测;(1分)鹿江长、窄,几乎不为人知;(I

分)鹿山偏僻、险峻,人迹罕至。(1

分)说明从鹿山来蛋镇要历经艰险,为后文写台风即将过境、深山来客回程艰险埋下伏笔

,衬托了鹿山人对妻子深厚的爱。(1分)

析:本题考查概括环境的特点并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本题共两问,第一问,概括环境特

点,题干中“首段”一词交代了答案所在位置,“蛋河、鹿江、鹿山”暗示了概括对象一

自然环境,故要从原文中找到描写自然环境的语句。从描写“蛋河、鹿江、鹿山”的语句

中提炼出“湾多水急”“十分危险”“鹿江很长,很窄”“偏僻,还险峻”等关键词,对

应景物概括即可。第二问,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从环境对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塑造、

主旨表现等的作用切入。从情节发展上看,写鹿山人来时山路艰难险苦,为后文写台风即

将过境、夫妻俩回鹿山困难重重埋下伏笔。从主旨上看,这段环境描写可以突出深山来客

来到蛋镇所经历的艰险,表现鹿山人对妻子深沉的爱。

8.(6

分)这是一篇回归真善,直指人心人性的小说,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篇小说揭示了哪些美好

的人性。

案:①小说讲述了鹿山夫妇之间凄美的爱情故事,赞美了心灵的纯净与人性的美好。从鹿

山夫妇身上能看到相濡以沫和不离不弃的深厚情感,具有强烈的悲剧色彩。(2

分)②以电影院院长老吴为代表的蛋镇人,善良热心、轻财重义、勇于担当,具有淳朴的

传统美德。(2

分)③看电影反映了时代的贫困与无奈,更凸显了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渴求。(2分)

析:本题考查探究作品的思想内涵。解答此类题目,可从民族心理、时代背景、情节内容

、人物形象、物象象征意义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从情节内容上看,小说描写鹿山的一个

中年男人和他病重的妻子的爱情故事:男人和病重的妻子从鹿山出发,撑着小船,沿着艰

险的河道,长途跋涉来到蛋镇,看完一场电影,又马不停蹄地赶回去。鹿山人对重病妻子

的百般呵护让我们感受到相濡以沫、不离不弃的温情,而结局中暗示妻子已逝,又让小说

充满悲剧色彩。从人物形象塑造上看,小说塑造了以老吴为代表的蛋镇人的群像,老吴为

了满足鹿山人妻子的愿望,破例为她一个人放了一场电影;蛋镇人邀请鹿山人在电影结束

后来自己家做客,表现了他们善良热心、轻财重义、勇于担当的传统美徳。从时代背景上

看,由倒数第二段中“国营照相馆”“旗袍”等词,可推知小说发生的背景为20世纪80年

代,对于那个时代的乡下人而言,电影是他们苦难生活的精神食粮。只要能看上一场电影

,走多远的路他们都愿意,这反映了时代的贫困与无奈,凸显了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渴求

O

培1蟒…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微雨西来

刘创

前几天,老父亲来电话,告诉我老家所在的胜利村已正式并入西来村。老父亲在胜利

村当村长和村支书近三十年,话语里充满了对老村的不舍与留恋,也流露出对撤村的不

满。我嘴里附和并安慰着父亲,内心却被一种莫名的欣慰冲击着。

我当自己是西来人,其实这是一个朦朦胧胧并不清晰的意识,甚至是一个潜在的愿

望,它深埋在心底,这些年来我居然一直漠视它的存在。

西来,我们习惯称西来庵。南宋时期,万里长江在湖北藕池决堤,向着洞庭湖方向奋

力撤下了一条大网,藕池河在连接长江与洞庭湖的过程中,变成了多条交织相连的小支

流,我所居住的西来被藕池河水系环绕着,流经西来的小支流自然叫西来河,古刹西来庵

就镇守在西来河的繁华地带。

那时的西来码头因水运而兴,商贾云集,被称为小南京。在我出生前,政府将部分河

流改道重绘洞庭湖平原,藕池河流经西来的这一段被堵塞,再也进不了商船,繁荣的码头

几乎一夜之间变得萧条。我在西来学校启蒙的时候,还常在码头上遗存的几家老铺子里窜

进窜出。店铺冷冷清清,多是一些孤寂的老人守着,只卖一些爰糖瓜子之类的小食品,印

象中还有一家老店专卖用古方做的酒釉坨。觉得那时候的阳光异常慵懒,撒在那些老店铺

的木门木板上泛着淡淡的黄,让人的骨子里都有点不思进取的温暖。

西来河成了长江支流的故道,渐渐人们不再叫它原来的名字,就简单地称其为沙河。

沙河有大片大片的河滩,水清滩平,沙体细软如粉,色泽如银,可与一些大海边的沙滩媲

美。十余公里的沙河有几十处“银沙滩”,这些沙滩是方圆几十里农民的天然浴场。每到

夏天,只要逮到机会,我都会偷偷溜到沙河里,躺在软软的沙滩上,在荡漾的淸波里或游

或浮。现在回想起来,那应该是我在农村长大过程中最惬意最奢侈的享受。

我家离西来村的边界就几百米,上学很少走沙河大堤,多是走西来村湖垸中的小路。

走在庄稼人行走的窄窄田展上,走在四季的画卷里,我总是脚生春风,心生翅膀。极喜欢

水稻一生散发的淡淡清香,闻过了稻种香,便是稻秧香、稻花香、稻谷香、稻草香,家乡

人的勤劳也就在春夏秋三个季节里绵绵不绝。到了冬季,收割后的田野变得辽阔,土黄色

的草垛点缀其间,那些矮矮的草垛会暂时捂住庄稼生长的声音,默默坚守着农人的梦。一

些不知名的水鸟悠闲踱步在浅水田里,若惊起,那种优雅的翩跣让人着迷。离开家乡后,

我甚至萌生了学画的念头,希望用我偏好的水彩,用淡雅颜色的晕染,用通透明亮的画

质,突显水乡之野再难复制的美,用最简约的风格来绘制心中那一幅越来越清晰的图画。

每次穿行在田野里都有不一样的景色,甚至有一些惊喜。每条沟渠都有流水,有鱼

儿。如果行走在春雨中,一些地势低洼的水田中会有一群群的鲫鱼窜来窜去,满眼跳跃着

银白的光,那种泼喇喇的水声让我充满了欢愉。最让人难以忘怀的还是那些水鸟,它们大

多体型巨大,翅膀张幵约有一两米,修长的脖子,修长的腿杆。这种大型的水鸟,在我们

乡下一律称为“青桩”。大人们告诫,青桩是某种神的化身,谁要是伤害了青桩,青桩的

魂魄,就会如一缕青烟跟随你。长发是我的邻居,和我年龄一般大,他从小放荡不羁而又极

具读书天赋。我们几乎每天一起上学一起回家。一次,我们在草垛旁遇见一只纯白的青

桩,它桩一般地立在冬天的寒意中,长发居然说要去活捉它。他从草垛的一侧蹑手蹑脚地

靠近,距青桩约一米开外突然猛扑上去,青桩发出惊恐而哀婉的鸣叫,扑楞楞扇起巨大的

翅膀,挣扎中不断有白色的羽毛飘落。我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后来这只青桩被长发捆住

双脚和翅膀,塞在稻草堆里,只露出一小截脖子。等我们放学返回,草垛旁一片狼藉,青

桩早没了踪影。多年以后,长发已在事业和学术上崭露头角,但思维和行为变得有些怪

异,后来因故过早离世。我时常想起长发偷袭青桩的场景,不知这其中是否存在某种神秘

的关联。

我常常梦见西来那座老旧的木楼,那是我住过的学生宿舍。老木楼是学校的主体建

筑,青砖、灰墙、黑瓦,色调老旧而厚重,平添了几分历史感。无忧无虑的学生们全然不

顾老房子的骨架已经老化,一进寝室就上蹦下跳,整座楼到处咯吱咯吱响。楼前有三棵球

柏,荫翳数亩。在两棵中型球柏的护卫下,一棵葱郁滴翠的巨型球柏立于校园中央,塔形

树冠构成巨大的心形,让人想到它是这个学校甚至是这个村庄的一颗心脏。如今这棵树依

然茂盛,而栽树人段楚南老校长早已故去。我记得段校长说他不是校长,他只是这个学校

忠诚的管家和长工。我离开学校的那阵子,他如我们的老父亲一样地在咳嗽,他的咳嗽声

在寒风中飘荡,响彻放学之后的宁静校园。这么多年了,他胖胖的身影如西来的另一棵松

柏一直在我心头茂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