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毕节地区纳雍县小升初模拟语文测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4届毕节地区纳雍县小升初模拟语文测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4届毕节地区纳雍县小升初模拟语文测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4届毕节地区纳雍县小升初模拟语文测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4届毕节地区纳雍县小升初模拟语文测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装订线姓名学校准考证号科目装订线2024届毕节地区纳雍县小升初模拟语文测试卷考生注意: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下列朗读停顿及加点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使弈/秋诲(教导)/二人弈。B.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居然)也。C.思/援(拉)弓缴/而射之。D.两小儿笑曰:“孰为(为什么)/汝/多知乎?”2、下列词语中有一个带点字的读音是错误的,把它选出来()A.依偎wèi B.僻pì静 C.唯恐kǒng D.挪nuó移3、“陈老师的一番话,解开了萦绕在我心中许久的疑惑,真是‘’啊!”最适合填在横线上的一句话是()A.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B.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C.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D.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4、下面对课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北京的春节》的作者是老舍先生,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列举了一系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内容丰富。B.《那个星期天》的结尾借助景物描写,表现了人物的心情,如描写光线的消逝流露出“我”内心沮丧和失落的情感。C.《表里的生物》一文,作者用第一人称来写,线索清晰,层层递进。D.《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开头运用了插叙的写作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交代起因、时间,直截了当。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是其智弗若与”的“弗若”解释为“不如”。B.即兴发言由于时间紧迫,需要临时快速组织语言,不需要注意说话的场合和对象。C.老舍笔下北京的春节别有风味,文中老舍先生的语言更是有股独特的“京味儿”。6、下列词语运用的修辞手法与“欣喜若狂”一词不一样的是()。A.惊天动地 B.多如牛毛 C.闭月羞花 D.胆大包天7、下列学习方法不正确的是()A.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勤问勤查,这样可以学到很多新的知识。B.要边读书边思考,并写下读书笔记。C.坚持每天读课外书,读什么都可以。D.完成习作后要多读几遍;并用修改符号仔细修改。8、根据下列诗句的内容,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①清明时节雨纷纷②可怜九月初三夜③二月春风似剪刀④小荷才露尖尖角⑤遥知兄弟登高处⑥千树万树梨花开A.①④③⑤②⑥ B.③①④⑤②⑥ C.③①④②⑤⑥ D.①③④②⑤⑥9、对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神态描写)B.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取出一根缝衣针,烧红了,弯成个钓鱼钩。(动作描写)C.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语言描写)D.“如果这只大雄鹅飞走,可是一个很大的损失”,他想,“父母从教堂回来时,发现雄鹅不见了,他们会伤心的。”(心理描写)10、下面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为是其智弗若与——孰为汝多知乎B.汤汤乎若流水——及其日中如探汤C.孔指以示儿——我以日初出远D.孰为汝多知乎——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二、判断题(10分)11、李大钊面对敌人的折磨,不屈服、不动摇,可以用“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来形容。()12、“自作自受”和“作业”两词中“作”字读音相同。()13、辩论时,我们不光要听出别人讲话中的矛盾或漏洞,还可抓住漏洞进行反驳,但要注意用语文明。()14、《春夜喜雨》中,描写夜雨悄然无声,在不知不觉中随风而至,滋润大地万物的诗句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篇课文的体裁是说明文。()三、句子加工厂。(10分)16、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17、本学期,我们积累了许多名言警句,请写一句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名言“________,________。”18、①.②.花儿在嘲笑我,小鸟在批评我。19、我的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__________________,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__________________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四、快乐阅读。(30分)21、当风筝遇上风①风悄悄地来了,她看着草坪上那只刚买回来的风筝,心想:怎么风还不来?等她回过神来的时候,风已经走了。②她一手拿着风等,一手握着风等线,正紧张地注视着四周的动静。一阵微风滑过脸颊,她轻轻放开了拿在手中的风筝,并将其推向空中,接着,慢慢地放着另一只手中的线。她开心地笑了。③看着她的笑容,我也笑了,望着她看了很久,心里萌发出了一丝感触。④当风筝遇上风,不正像人遇上机遇吗?⑤许多觉得自己不够成功的人,总会怨天尤人,抱怨自己遇不上好的机遇,总觉得平日伯乐见不着一个,众马却成群结队地拥挤喧哗在大街小巷。⑥实际上并不是没有机遇,而是你没有真正地把握好机遇。⑦人的一生,机遇会有许多次,但只有有准备的人才能抓住它。⑧当我们为自己怀才不遇而烦恼时,我们应该打开自己的知识仓库,看看仓库里的资源是否已经枯竭。这时,我们就无暇去考虑“命运对自己是否公平”了,而会去为自己“充电”,去储备各方面的“原料”。其实,我们只要做好这些,比每日烦恼,要轻松得多。相信老天在适当的时机,会给我们以相应的回报,而那时的收获就不仅仅是如此了。⑨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就像风筝遇上风的时候,要把握好机遇,让风筝飞得更高更远。让风筝带着我们心中的理想,乘着风旅行吧!1.解释下列词语。(1)怨天尤人:_________(2)怀才不遇:_______2.文题“当风筝遇上风”中,除了表面含义,“风筝”还指______,“风”还指______,“当风筝遇上风”的深层意思是______3.分析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属于什么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情。“她一手拿着风筝,一手握着风筝线,正紧张地注视着四周的动静,”句中“拿”“握”是______描写,“紧张”是______描写,表现了她等待风来放飞风筝时的______。4.“总觉得平日伯乐见不着一个,众马却成群结队地拥挤喧哗在大街小巷。”这句话说明许多觉得自己不够成功的人的心态是()A.伯乐少,人才少,机遇也少。 B.伯乐多,人才少,机遇多。C.伯乐少,人才多,缺少机遇。 D.伯乐多,人才多,机遇也多。5.读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对你有什么启示,写一写。_________22、启示这是发生在童年的一件小事。我的爸爸或许已经把它忘了,然而,这件事却对我的一生有着莫大的()。那年我九岁。一日,我坐在靠门边的桌前写大字。门铃响了,爸爸开门,是邻居。两人就站在大门外交谈。那天风很猛,把我的大楷本子吹得“啪啪”作响,我拿着墨汁淋漓的笔去关门,猛地把门一推,然而,大门由于碰到障碍物反弹回来;与此同时,我听到父亲尽力压抑而仍然压不下去的喊叫声。门外的父亲,眉眼鼻唇,全都痛得扭成一团,好像连头发也痛得一根一根地站了起来,而他的十根手指呢?怪异地缠来扭去。一看到我伸出门外一探究竟的脸,父亲即刻()地扬起了手。想刮我的耳光,但是,不知怎的,手掌还没有盖到我的脸上来,便颓然放下,我的脸颊,仅仅感受到一阵风而已。邻居以()的口气对我说道:“你太不小心了,你父亲的手刚才扶在门框上,你看也不看,就用力关门……啊!原来我几乎把爸爸的手指夹断!我偷偷瞅了一眼父亲,他铁青着脸搓着手指,没有看我。十指连心,父亲此刻()的痛楚,我当然知道,但是,当时的我,毕竟只是一个九岁的儿童,我所关心的,所害怕的是父亲到底会不会再扬手打我。当天晚上,父亲五根手指肿得很大,母亲在厨房里为他涂抹药油。我无意中听到父亲对母亲说道:“我实在痛得极惨,原想狠狠打他一个耳光,但是,转念一想我是自己把手放在夹缝处的,错误在我,凭什么打他!”父亲的几句话,给了我毕生受用的无穷的启示。谢谢您,爸爸!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影响暴怒责怪剧烈 B.印象暴怒责备猛烈C.影响暴怒责怪热烈 D.印象暴怒责备强烈2.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3.“我”偷偷瞅了一眼父亲的原因是什么?当时“我”心里可能在想些什么?___________4.你认为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___________5.读了《启示》这篇文章,你得到了什么启示?___________23、课内阅读。更有趣的是一位名叫阿瑟林斯基的俄裔美国睡眠研究专家。一次,他发现儿子在睡觉的时候,眼珠忽然转动起来。他感到很奇怪:为什么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会不会与做梦有关?会是什么关系呢?阿瑟林斯基带着一连串的疑问,对自己八岁的儿子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接着,他又对二十名成年人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得出结论:睡眠中眼珠快速转动的时候,人的脑电波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是人最容易做梦的阶段。阿瑟林斯基的研究成果,成为心理学家研究做梦的重要依据。1.选段主要写阿瑟林斯基发现____________,然后他产生____________,接着进行__________________,最后得出_____________的结论。2.我发现选段是按照“发现现象——______——______——______”的顺序写的。3.选段中画“”的句子一连用了三个疑问句,阿瑟林斯基提出这一连串的问题,可以用()来概括。(填序号)A.百思不得其解 B.打破砂锅问到底 C.一问三不知 D.敏而好学,不耻下问4.这个事例证明了本课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联系课文,我还知道一个能证明这个观点的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五、习作(30分)读了《重庆值得留恋》,我们不仅感受到郭沫若借景抒情,还学习到一些离别的写作方法。在你即将离开生活了六年的校园,你一定也会有自己的不舍,如老师、同学、校园、运动会、实验室、科技小组……请结合自身经历,自拟题目,完成一篇习作。要求: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有真情实感。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C2、A3、C4、D5、B6、C7、C8、C9、A10、D二、判断题(10分)11、√12、√13、√14、√15、×三、句子加工厂。(10分)16、没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17、①.虚心使人进步②.骄傲使人落后18、①.②.花儿在嘲笑我,小鸟在批评我。19、父亲保持着态度。20、①.为人民利益而死②.替剥削人民四、快乐阅读。(30分)21、1.①.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抱怨天,责怪别人。②.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不被赏识任用。多指屈居不得志。2.①.人②.机遇③.有准备的人遇上机遇的时候,会把握好机遇,向着自己的理想奋进。3.①.动作②.神态③.紧张和期盼4.C5.我们应该不断学习,不断储备知识,使自己的积淀变得更加深厚,做一个在机遇面前有准备的人。22、1.A2.神态描写,突出父亲受伤后极度痛苦的情状,与下文父亲舍不得打“我”形成鲜明对比。3.害怕父亲会责罚“我”,扇我一巴掌。示例:当时“我”心里可能想的是父亲肯定很疼,“我”肯定会挨打的。4.文中的父亲是一个善于反思、自省;勇于承担责任;宽容、非常疼爱自己的孩子的人。5.自己犯了错,要敢于承认,不可迁怒于他人,不可推卸责任。怨恨别人之前,先想一想自己是否有错。错在哪里。23、1.①.儿子睡觉时眼珠转动②.一连串疑问③.反复观察实验④.睡眠中眼珠快速转动时人最容易做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