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部分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1页
山东省部分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2页
山东省部分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3页
山东省部分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4页
山东省部分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学类文本阅读山东省聊城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万物亲近(节选)鲍尔吉·原野羊羔给马头琴写信:亲爱的马头琴,马知道你用它的头来命名一把琴吗?昨天我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白马,它摇摇头,用鼻子蹭地上的青草。风把白马前额的鬃毛推向耳朵后面。我猜想白马的意思是难以置信。说真话,你的琴声像人用喉音歌唱,让我想起哈扎布的长调。我虽然是个羊羔,也知道这位大歌唱家。你的琴声完全能跟哈扎布媲美,我说的不是音色,也不是音域,是内涵。你好像和哈扎布长了一颗共用的心脏,你们在想同一件事。所以你们抒发了相同的情感。亲爱的马头琴,让我说心里话,我不愿在傍晚听到你的琴声,鸣鸣咽咽让我悲伤。一个人受了多大的委屈,才有那样的声音呢?好像他只把自己的委屈说出了十分之一,或者他什么也说不出来,只用琴声表达心中的图景。像一条冰河在大雪里奔流,升腾白雾。落在两岸的白雪越堆越高,落进水里的雪花没了踪影。这条河越流越黑,两岸的树木凋零。这种沉郁的琴音也能表达欢乐,牧民家生了孩子,请人拉起马头琴庆祝。琴声咿咿呀呀,好像这个婴儿在蹒跚学步。亲爱的马头琴,你在马尾的琴弦上抹了松香,你的琴柱和共鸣箱来自博格达山的五角枫树。入秋,金黄的枫叶全变红了,大地从来没有这么红过。而这些树里,有一棵变成了马头琴。所以你的琴声那么悠扬。枫树、松树、杉树收集了大自然奇妙的声音,最后用马嘶的音律唱出来。因为琴柱的顶端雕刻着马头。亲爱的马头琴,如果拉琴的人不喝牛奶,不吃炒米,不住蒙古包就传达不出你的韵味。这些演奏人的手握过彰刀,在秋天里打草。这些手冬天接羔,夏天攥着放羊鞭把羊赶向草场,经受烈日暴雨的锻造。拉马头琴的人是勤劳的牧马人,他们身上带着马的汗味,他们的目光凝视过马,马也把目光放在他们肩头。拉马头琴的人爱喝酒,他们擅长摔跤射箭。所以,亲爱的马头琴,你是牧马人的另一条嗓子,你用琴声唱出他们的心声。好多人听马头琴声,说听见风吹过了草原。有人听到马蹄踏过大地,有人听见月光落在蒙古包的天窗上。声音细腻而洁白,像沙子滚过帆布。平时你挂在墙上,好像一个士兵怀抱着琴弓的枪。你在墙上听牧民说话,听奶茶在铜壶里咕噜咕噜响,听松树枝在煮羊肉的大锅底下歌唱,你就是牧民家里的一个人。他们的孩子叫斯琴、纳琴,而你叫马头琴。爱你的羊羔。马头琴给羊羔回信:亲爱的羊羔,在我心目中,你是一朵柔弱的花朵,没想到你喜欢音乐,能认出制作马头琴的木材。做琴不光用枫木,还用松木、杉木和桐木。你知道吗,制作琴的木材分共鸣箱的背板和面板,背板木质硬,面板木质软一些。其实我们马头琴不太注重制琴的材料,讲究演奏者的心性,有的乐器适合在剧场里演奏,乐思精微。我们马头琴不一样,在旷野中演奏,琴声里夹杂着风声和牛羊的呼喊。马头琴的共鸣箱像一个房子,里面住着牧民。房子里面积攒了牧民说过的许多话。琴弓一旦碰在琴弦,这些话语就流淌出来。祖父的话,祖母的话,父亲的话,母亲的话,蒙古包里的衣服、被子、靴子都在说话。马头琴不想进音乐厅,那里没有草场,也没有炊烟和奶茶。我们喜欢在空旷的地方演奏,头顶最好有浩瀚的星空。演奏的时候,你细心聆听,会察觉乐曲最后一个音飞到了星星上。亲爱的羊羔,我们只有两根琴弦,就像草原上留下的两道孤独的勒勒车辙印。我们熟悉马群的蹄音,一群马跑过,我们能听清每一匹马的蹄音。确切说,这不是蹄音,是马的血液在血管里冲撞,伴随马鬃在风中飞散。马的蹄音在马头琴上表现为坚定而欢快的旋律。如果进入散板,马头琴好像牧马人在演唱长调。他们的长调是跟谁学的?是跟天上的白云。你看白云飘过来,手拉着手,一辆白云的车辆挨着另一辆白云的车辆,一座白云的蒙古包连着另一座白云的蒙古包,连绵不断。唱长调的人不愿意换气,巴不得把这个音永远唱下去。长调的美不在旋律的变化,而在辽远,像天上的云一直在飘。长调的旋律来自河水,河水流淌,在表面哗啦啦的声音背后还有深处暗流的和声,连绵不断,仿佛一个波浪套着另一个波浪。若问这些波浪什么时候停止,回答是不停止。即使到了寒冬,流水也在冰层下面涌动。长调也是这样,歌声一直在唱,哪个音都不想成为尾音。马头琴跟长调最为和谐。你仔细听马头琴,声音并不追求单纯的明亮,我们更喜欢混音的表达。就像风声混杂着许多声音。风吹过,吹动了成千上万株青草,怎么会只有一个音呢?我们愿意演奏出风沙打在树叶上的声音,演奏出冰块在春天的河床里冲撞的声音。一把马头琴就是一个乐队,它的声音不是天堂的声音,而是人的声音,是祖祖辈辈居住在草原上的牧马人的声音。亲爱的小羊羔,这些话对你有些太深奥了。你现在吃妈妈的奶,还是吃青草?对了,吃不吃草你说了不算,要看你长没长牙。我期待你尽快长出牙,去吃嫩嫩的青草,甘甜,而且有香气。嚼在嘴里咔嚓咔嚓地响,这是牛羊才有的享受,它们觉得这是世上最好的享受。当一只羊还有哪些好处?让我告诉你,看风景。你跟着大群的羊走过万度苏草原,那里长着灌木白桦,树叶浅灰,革质,在风里闪闪发光。树林里长着蓝莓和黄百合花。太阳初升,灌木白桦变成了金色,叶子闪金光。夜晚,树林边上的乌力吉木伦河洒满星斗,好看哪。站在博格达山顶往下看,北坡是一丛一丛的乔木白桦树,树干像白云那么白,身上的黑斑特别显眼。如果你走到窄窄的乃仁河边,红柳会挡住你,让你顺着红柳往左边走。走到平缓的地方可以低头饮水。你如果去了那里,快乐地喝乃仁河的水吧。也可以不喝,把嘴放进河里,用耳朵听河水冲嘴巴的声音,那也是很好听的声音。长大吧,亲爱的小羊羔,去看草原上美丽的风景。爱你的马头琴。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封书信围绕“马头琴”展开,又大量融入了与马头琴相关的草原意象,全面展示了草原的自然风光和牧民生活。B.作者笔下的自然万物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开篇小羊羔以指责的口气来质问马头琴的命名,贴合小羊羔天真稚气的“性格”特点。C.作者将人、马、琴看成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来认识,表达了草原万物之间和谐相融、平等相处、相互依存的生命理念。D.马头琴最后对小羊羔的引导指点,真情切意,细致入微,表达了一位草原“长者”对“后辈”的关心爱护和期望祝福。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采用以物观人、以物观物的视角,深入自然万物的内心世界,用人类的语言为万物传达心声,摆脱了以人类为中心的观念。B.“白马”“黑河”“白云”“红枫”“青章”“蓝莓”“黄百合”等,大量色彩意象的聚合,建构起一个生动鲜活、富有诗意的精神家园。C.“亲爱的小羊羔”“亲爱的马头琴”在文中反复出现,双向呼唤,拉近了两者之间的距离,让感情显得真挚浓郁,亲昵热忱。D.作者对马头琴声音的描摹,受到白居易《琵琶行》影响,以声摹声、以象摹声以及留白手法的运用,丰富了文字表达能力,拓展了读者想象空间。8.经国务院批准,马头琴作为蒙古族传统艺术的璀璨瑰宝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假如你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头琴的代言人,请结合本文对马头琴作以介绍。9.张晓风说:“鲍尔吉·原野是一个敏于观察、敏于剖析、敏于文字的好散文家。”请结合文章,试做分析。【答案】6.B7.D8.①因琴柱顶端雕刻着马头而命名,由琴弦、琴弓、琴柱和共鸣箱组成,制作材料主要有枫木、松木、杉木和桐木;②多在旷野中演奏,擅长弹奏长调,琴声震撼心灵,深受蒙古民族喜爱;③琴声能够表现蒙古民族的生活状态和性格内涵,传达草原文化的独特韵味。9.①敏于观察:如“风把白马前额的鬃毛推向耳朵后面”“把嘴放进河里,用耳朵听河水冲嘴巴的声音”,作者捕捉到了风吹鬃毛、羊羔喝水等瞬间的画面,细腻,敏锐,有强烈的镜头感;②敏于剖析:如“如果拉琴的人不喝牛奶,不吃炒米,不住蒙古包就传达不出你的韵味”“它的声音不是天堂的声音,而是人的声音,是祖祖辈辈居住在草原上的牧马人的声音”,作者借助生活化的语言和场景挖掘琴声的深层内涵。③敏于文字:如“枫树、松树、杉树收集了大自然奇妙的声音,最后用马嘶的音律唱出来”“你细心聆听,会察觉乐曲最后一个音飞到了星星上”,作者用词考究,语言诗化,充满想象力。【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情感的能力。B.“开篇小羊羔以指责的口气来质问马头琴的命名”错误。“指责”“质问”错误。文章反复出现“亲爱的马头琴”,可知小羊羔喜欢马头琴,这里并没有指责,也不是质问,而是亲切交谈、询问。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D.“以声摹声、以象摹声以及留白手法的运用”错误。以声摹声,即以声喻声,是特殊的比喻,也可以叫“拟声法”,就是用我们生活中一些常听到的声音来具体形象的比喻音乐声。文中比如“长调的旋律来自河水,河水流淌,在表面哗啦啦的声音背后还有深处暗流的和声”将河水的流淌声比喻马头琴的声音,采用以声摹声;类似的句子还有“琴声里夹杂着风声和牛羊的呼喊”“风沙打在树叶上的声音”“冰块在春天的河床里冲撞的声音”;文学上的留白是一种常见的创作技巧,它通过在文本中留下一些文意上或思维上的空白,来增加作品的深度(内涵)和广度(空间),期待读者能凭借自身经验,通过想象、思考来解读和填补这些空白,并产生更深入的理解和独特的感受。本文无留白手法。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本文详细描写了马头琴的外在特征、制作材料、演奏声音特点及表现内涵,可以结合这些内容概括介绍。①外在特征:结合“马知道你用它的头来命名一把琴吗”“琴柱的顶端雕刻着马头”可知因琴柱顶端雕刻着马头而命名;由“马头琴的共鸣箱像一个房子,里面住着牧民。房子里面积攒了牧民说过的许多话。琴弓一旦碰在琴弦,这些话语就流淌出”“我们只有两根琴弦”可知马头琴由琴弦、琴弓、琴柱和共鸣箱组成;结合“做琴不光用枫木,还用松木、杉木和桐木”可知制作材料主要有枫木、松木、杉木和桐木;②演奏特色:结合“马头琴好像牧马人在演唱长调”“马头琴跟长调最为和谐”,可知马头琴擅长弹奏长调;结合马头琴“讲究演奏者的心性,有的乐器适合在剧场里演奏,乐思精微。我们马头琴不一样,在旷野中演奏,琴声里夹杂着风声和牛羊的呼喊”可知马头琴多在旷野中演奏;结合“亲爱的马头琴,你是牧马人的另一条嗓子,你用琴声唱出他们的心声”可知琴声震撼心灵,也传达出马头琴深受蒙古民族喜爱;③表达内涵:结合“这些演奏人的手握过彰刀,在秋天里打草。这些手冬天接羔,夏天攥着放羊鞭把羊赶向草场,经受烈日暴雨的锻造”“拉马头琴的人是勤劳的牧马人,他们身上带着马的汗味,他们的目光凝视过马,马也把目光放在他们肩头。拉马头琴的人爱喝酒,他们擅长摔跤射箭”,描写了草原牧民的生活,骑马、摔跤、喝酒,写出他们的勤劳,所以琴声能够表现蒙古民族的生活状态和性格内涵,同时让我们看到草原文化的独特韵味。【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审美取向和写作特色的能力。①敏于观察,指作者注意对事物进行细节描写。如“用鼻子蹭地上的青草”“风把白马前额的鬃毛推向耳朵后面”,作者细腻地捕捉到了马用鼻子蹭青草、风吹鬃毛的细节;“把嘴放进河里,用耳朵听河水冲嘴巴的声音”细致描写了羊羔喝水等瞬间的画面;这些细节细腻,敏锐,有强烈的镜头感;类似的句子还有“太阳初升,灌木白桦变成了金色,叶子闪金光”等;②敏于剖析,指通过事物外在特点加以深刻的分析思考。如“如果拉琴的人不喝牛奶,不吃炒米,不住蒙古包就传达不出你的韵味”“它的声音不是天堂的声音,而是人的声音,是祖祖辈辈居住在草原上的牧马人的声音”,这些句子用生活化的语言,描写了牧民生活的场景,从而挖掘琴声的深层内涵;③敏于文字指善于用词,提升语言表现力。如“枫树、松树、杉树收集了大自然奇妙的声音,最后用马嘶的音律唱出来”中“收集”一词生动形象;“你细心聆听,会察觉乐曲最后一个音飞到了星星上”中“飞”字体现了琴声悠远,音域广阔;又如“我们愿意演奏出风沙打在树叶上的声音”中的“打”字生动形象地写出风沙的猛烈。作者用词考究,语言诗化,充满想象力。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木棉花开(节选)李春雷到广东上任的时候,他已经66岁了。面皱如核桃,发白如秋草,牙齿全部脱落了,满嘴尽是赝品。心脏早搏,时时伴有杂音,胆囊也隐隐作痛。但他显然还没有服老,1.71米的个头,80公斤的体重,敦敦实实,走起路来,风风火火,踩得地球“咚咚”直响。省委门口有一个副食店,每天凌晨3点钟,黑黝黝的寒风中,市民们揣着鱼票、油票、糖票等花花绿绿的票证,开始在这里排队抢购。广东产鱼,广东人更喜欢吃鱼,可市民们每人每月只有5角钱的鱼票,还不能保证供应,副食店7点30分才开门营业,买鱼的队伍长长的,比鱼还多。排在前面的阿公阿婆太困了,要回家再睡一觉,就放下一个替身:一把凳子,一顶帽子,或一个菜篮子……几天后的一个傍晚,他又来到了深圳的文锦渡口,放眼望去,河对岸就是英国政府租管的香港,高楼大厦,灯火璀璨。而自己这边呢,黑灯瞎火,四野无声。枯黄的秋风吹乱了他的满头白发和满心愁雾。在这里基本上没有工业项目投资;交通更是落后,京广铁路在广东境内竟然全是单线。从广州到珠海、深圳,中间都要转乘四、五次轮渡,需要花费一天的时间;农业也不行啊,是全国最大的缺粮省份,虽然国家每年调进5亿公斤,但仍是饥肠辘辘,路人相闻。1979年全省工农业生产总值人均只有520元,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数字636元。还有一个数字更让粤人汗颜,偌大的广东省,面积是香港的200倍,而每年的创汇总量却不足人家的十分之一。也许正是这诸多的原因,中央政府才下决心在广东试办特区,先行一步。于是,就选派了他。青年时代他在中国大学攻读的专业就是政治经济学;抗战时期,他就主编了党内第一本《政治经济学》教材;建国后长期担任黑龙江省委书记,他的政绩至今仍活跃在松花江畔;主政辽宁三年,经济发展跃至全国三甲之列。可他毕竟已经年近古稀,又是第一次来广东,这一片土地,能接受他吗?省委大院里植满了榕树,这南国的公民,站在温润的海风中,悬挂着毛毛茸茸、长长短短的胡须,苍老却又年轻,很像此时的他。但他似乎更喜欢木棉树,高大挺拔,苍劲有力。忽地一夜春风,千树万树骤然迸发,那硕大丰腴的花瓣红彤彤的,恰似一团灼灼燃烧的火焰,又如年轻威武的丈夫,用刚健的臂膀挽着娇美的新娘,虽然来去匆匆,却也轰轰烈烈……他的血液像珠江一样奔腾起来。他摸了摸满头秋草,似乎那是蓬蓬勃勃的南国春芽……查阅中国统计年鉴:1978年广东省的经济总量为185亿元,列全国第23位。可仅仅到他离任的1985年,广东已经赫然位居榜首。短短的几年时间,这是一个怎样超常规的跨越!地球人都知道,正是在这短短的几年时间内,深圳以她特有的“深圳速度”,从一片偏僻的小渔港蜕变成为一座繁茂的大都市,成为面向世界的最靓丽的东方形象……据不少见过他的人说,他相貌清奇,最奇迥的就是那一双凸出的大眼:愤怒时猎猎如火,静思时深邃如渊,兴奋时明亮如灯。1983年春天,他明显感到心律不齐,去医院检查,连医生的脸都白了:他的心跳竟然每天比正常人早搏3万次。劝他马上动手术,他笑一笑,说自己身体好能抗得住,拒绝了。又劝他半天工作半天休息,可这无异于与虎谋皮,怎么可能呢?他的胆囊又开始隐隐作痛了,愈加剧烈,发展到腹胀,厌食,疼痛难忍。1984年元旦过后,他被送进了医院。胆囊结石,严重发炎,必须马上切除,否则,腹背受敌,危及生命。手术开始了,所有的医生简直惊呆了,做了这么多例手术,还从来没有见过如此畸大的胆囊,畸大的胆囊被撑得鼓胀胀的,随时可能爆裂,像一个熟透的桃子,打开桃子,医生们更是叹为观止:里面塞满了16枚圆圆滚滚的结石,大的像鹌鹑蛋,小的似花生豆、黄豆、红豆……哦,怪不得老家伙如此生猛,原来他的胆囊里揣满了石头!他退休的1985年,广东的经济总量已经跃居全国第一位。岭南大地已经全面发酵,物阜民丰,山河肥美,而只有他自己萎缩了。他的体重比上任时减少了近30公斤,身材也矮小了5厘米,他瘦弱成了一个干巴巴、颤巍巍的岭南阿公。卸任前,他又一次去了深圳。站在文锦渡口,眺望着两岸星河般灿烂的灯光,他笑了,他的笑容一如这星河般灿烂。他的身体在一天天地衰老下去,像一株粗皴枯朽的木棉树,但他思维的枝叶依然滴青流翠,他激情的火焰仍旧喷薄迸溅。而且愈到晚年,其情愈殷,其心愈烈,烈烈如火,殷殷似血,他用颠抖的双手高捧着自己滴血的心脏,向他的后人、向这个民族奉献着最后的真诚……公元2007年11月,我去采访的时候,任仲夷已经逝世两周年了。我相信,1000年之后,当广东的后人们在数念起20世纪时,仍然会敬重他的名字。岭南的疆土上肃立着数不清的木棉树,像一枚枚火炬,在默默地燃烧着……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把凳子,一顶帽子,或一个菜篮子……”,阿公阿婆用替身排队、凭票买鱼场景,真实地反映出当时物资匮乏的现实。B.文中对任仲夷青年时代求学和以往政绩的插叙,既说明了他杰出的才能,又为下文广东的快速发展埋下了伏笔。C.“连医生的脸都白了”“所有的医生简直惊呆了”“还从来没有见过”等句,用侧面描写突出了任仲夷的忘我精神。D.“哦,怪不得老家伙如此生猛,原来他的胆囊里揣满了石头”用语幽默通俗,表达出医生为任仲夷取出结石时的欣慰之情。7.关于文中多处列举数据作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首尾对任仲夷身高、体重数据的比较说明,是他不辞辛劳的有力证明。B.文中拿广东和香港面积与创汇总量作对比,是为了说明当时粤人的汗颜程度。C.文末的“1000年之后”虽是个时间概念,但也能表达广东人对任仲夷的敬重之深。D.全文多处列举数据,将真实人物和真实时代结合着写,凸显了报告文学的纪实特点。8.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都写到木棉,但作用是不同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本篇报告文学运用了哪些文学手法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试作概括和分析。【答案】6.D7.B8.①第一处,将任仲夷衰老的身体比作粗皴枯朽的木棉树,对比中突出任老思维之活跃,激情之高昂;②第二处,“数不清的木棉树,像一枚枚火炬,在默默地燃烧”,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任仲夷虽已离世,但其奉献精神深深扎根于岭南大地的干部心中。9.①善于以物喻人,作品多次将主人公比作高大、热忱、无私的木棉,增强了作品人物的感染力;②多用各种细节描写,尤其是肖像、神态、动作等方面的细节,如医生为任仲夷动手术的细节,增强了作品细节的感染力;③巧用环境描写再现真实时代,如“眺望着两岸星河般灿烂的灯光”,增强了作品环境的感染力;④善用既形象又富有情感的语句,如“面皱如核桃,发白如秋草,牙齿全部脱落了,满嘴尽是赝品”,突出了对任仲夷身体状况的极度担忧之情,增强了作品情感的感染力。【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D.“表达出医生为任仲夷取出结石时的欣慰之情”错误。选项中“哦,怪不得老家伙如此生猛,原来他的胆囊里揣满了石头”看似幽默通俗的表达,表现的却是任仲夷长期忍受疼痛、强撑躯体、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令人无比心痛。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B.“是为了说明当时粤人的汗颜程度”,本质目的不是为了说明“当时粤人的汗颜程度”,而是为了强调当时广东的落后。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句子的作用的能力。第一处,“他的身体在一天天地衰老下去,像一株粗皴枯朽的木棉树,但他思维的枝叶依然滴青流翠,他激情的火焰仍旧喷薄迸溅”,运用比喻修辞,将任仲夷衰老的身体比作粗皴枯朽的木棉树,把思维比作枝叶,把激情比作火焰,运用对比,突出任老思维之活跃,激情之高昂;第二处,“数不清的木棉树,像一枚枚火炬,在默默地燃烧”,结尾处燃烧的火炬的形象具有象征意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任仲夷虽已离世,但其奉献精神深深扎根于岭南大地的干部心中。【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手法的能力。人物形象上,结合“似一团灼灼燃烧的火焰,又如年轻威武的丈夫,用刚健的臂膀挽着娇美的新娘,虽然来去匆匆,却也轰轰烈烈……”“他的身体在一天天地衰老下去,像一株粗皴枯朽的木棉树”“岭南的疆土上肃立着数不清的木棉树,像一枚枚火炬,在默默地燃烧着”可知,善于以物喻人,作品多次将主人公比作高大、热忱、无私的木棉,使人物形象具体可感,如在眼前,增强了作品人物的感染力;细节描写上,“面皱如核桃,发白如秋草,牙齿全部脱落了,满嘴尽是赝品”“枯黄的秋风吹乱了他的满头白发和满心愁雾”“他相貌清奇,最奇迥的就是那一双凸出的大眼:愤怒时猎猎如火,静思时深邃如渊,兴奋时明亮如灯”多用各种细节描写,尤其是肖像、神态、动作等方面的细节,尤其是“畸大的胆囊被撑得鼓胀胀的,随时可能爆裂,像一个熟透的桃子”“里面塞满了16枚圆圆滚滚的结石,大的像鹌鹑蛋,小的似花生豆、黄豆、红豆……”医生为任仲夷动手术,描写胆囊和结石的细节,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增强了作品细节的感染力;环境描写上,“放眼望去,河对岸就是英国政府租管的香港,高楼大厦,灯火璀璨。而自己这边呢,黑灯瞎火,四野无声”“他又一次去了深圳。站在文锦渡口,眺望着两岸星河般灿烂的灯光”文章两处关于深圳的环境描写,前后对比鲜明,巧妙地用环境描写再现真实时代;语言运用上,“面皱如核桃,发白如秋草,牙齿全部脱落了,满嘴尽是赝品”“枯黄的秋风吹乱了他的满头白发和满心愁雾”突出了对任仲夷身体状况的极度担忧之情,“愤怒时猎猎如火,静思时深邃如渊,兴奋时明亮如灯”“愈到晚年,其情愈殷,其心愈烈,烈烈如火,殷殷似血”表达对任仲夷精神和品格的赞美,善用既形象又富有情感的语句,增强了作品情感的感染力。山东省济南中学2024届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被遗忘的戍者潘

灵带路的向导在队伍的前面头也不回地走,全然不顾在暗无天日的丛林里已经行走了五天的殖边队的士卒们。一路上,向导都挥舞着银片似的砍刀,手起刀落处,都是荆棘和藤蔓短促而痛苦的声音。但后来,这些声音被士卒们粗重的鼻息覆盖了。苟延残喘的队伍,显然对这次勘界的前期摸底工作的艰苦程度估计不足,官兵的情绪都越发焦躁不安。队长郝成璧已经失去了前四天的沉着与淡定,一路上像个怨妇一样喋喋不休。麂子关有野人出没,是一个传说,但从来没有被证实过。最早有关野人的消息,是一个猎人从密林里带出来的,说那野人敏捷如猴,速度比风都快,他还指挥着一群猴子。话音未落,头顶就嗖地飞过什么东西,接着就是一个站起活动身子的殖边队队员的一声惨叫。一块飞石,正中他的脑门。尹默君趴在地上,用郝成璧递给他的单筒望远镜眯了眼往模糊人影处看。一个清晰的人从单筒望远镜扑进了他的右眼——是个清朝老兵!不能开枪!

尹默君将望远镜从右眼眶移开说。循着石块飞来的方向望去,尹默君看到了那个先前在他单筒望远镜里出现过的清朝老兵,铁塔一样矗立在他的前方,一副威风凛凛、视死如归的模样。尹默君举着白衬衣,向着清朝老兵走,越走越近。近到几米开外的时候,老兵一声暴喝——站住。尹默君立定。老兵用混沌的老眼在尹默君身上扫了一遍后,用沙哑的声音问道,你是何方神圣,为何犯我国境?我是中国人,老爹,他们也是中国人。尹默君边说边回头指了指身后说,他们是省府殖边队的士兵、管理边境的。但喜兵摇摇头说,你别想骗人!

你连头上的辫子都没有,还冒充国人?辫子?尹默君说,大清都灭亡二十多年了,谁还留辫子?你说啥?老兵一脸惊讶,大清亡了?老爹、尹默君语气肯定地说,亡了,公元一九一一年就亡了,现在叫“中华民国”了。老兵就像被雷击了一下,竟像一截枯木桩一样直挺挺倒在地上了。尹默君见此,将手上举着的树枝和白衬衣一扔,便冲了过去,他将老兵抱在怀里,一边掐着老兵的人中一边紧张地呼唤郝成璧赶紧过来。昏迷的老兵醒了,他半睁的眼角有泪水流出。年轻人,这……还不够荒唐吗?

朝廷都没了,我却为它守了二十多年的江山。他吃力地转身,指着前方说,看到了吗?

那是麂子岩哨所,我是守兵。老爹,你不该这么想,这哪是朝廷的江山,这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江山。你是为国家守江山,不是蜓。尹默君的话里充满了崇敬。说来话长,老人指了指哨所对郝成璧说,你是长官吧?

我带你们去,这哨所,我得亲自交给你们。这个叫赖小四的清朝老兵,对过去的记忆仿佛就是昨天。粮没了,盐没了,你没想着离开?想过,也这么干了。赖小四说,当兵吃粮。理所应当,没吃的,还当个鸟兵?

我拍拍屁股走了人,但在森林里走了大半天,傍晚时还是回来了。我想起了我来哨所时给管带的保证:人在哨所在。为了一句承诺的坚守令人动容。我在这里烧荒种地,但第一年种下的苞谷,颗粒无收,青黄不接的时候,就被猴群糟蹋了。一个猎人数给了我捕猴的法子,我布在树上的罗网捕到了猴王。我驯那只猴王,让它臣服于我。后来我成功了,成了它们的王中王。它们不仅不再糟蹋我的苞谷地,还会替我看守它们。我有时无聊了.就学着它们爬树,从一个树梢荡向另一个树梢。但让郝成璧和尹默君没想到的是,当卫生兵和一个殖边队队员去为赖小四剪辫子时,惊恐万分的赖小四惊叫着推开他们,奔进石屋子就操起了他的火铳。他端着火铳奔出屋子,大声喊道,哪个敢剪我辫子,我就要哪个的命。他吸嘴,吹了一声尖厉的口哨。瞬间,先前已销声匿迹的猴群,又出现在哨所的石屋顶上。它们虎视眈眈居高临下地注视着哨所前的殖边队队员们。赖小四哼了一声,我先前看错了你,你这上上下下一身洋人打扮,本不是啥好人。我们真的没有骗你,尹默君诚恳地说,丛林外面,换了人间了。现在没有皇帝,男人也没有长辫子了。你和他们不是对手,更不是敌人,你们都有一个共同身份,都是戍边者。我是绘地图的,我绘出的每条边界线,都有你们的功劳。赖小四似乎被尹默君的话打动了,他指了指那群将哨所团团围住的猴子说,要说功劳,它们也有。那年红发的洋鬼带着一群人,私移我们的界桩,就是被这群猴子撵走的。它们不怕死,红发鬼动用了洋枪,猴子们付出了五条命,但它们却没被吓住,一个个扑上去与洋鬼们又撕又扯,最后他们害怕了,抱头鼠窜,落荒而逃。从那以后,他们再也不敢来私移界桩。现在你们知道这群猴子为啥跟我这么亲了吧?

我离不开它们,我陪着它们,哪儿也不想去了。郝成璧趁机走上前,伸出左手将赖小四的火铳夺了下来。赖小四也没抵抗,他有气无力地冲猴群挥了挥手说,散了,散了吧。那群猴子就真的散开了。翌日清晨,尹默君被一阵嘈杂声吵醒了。出事了!

郝成璧边说边拉着尹默君走出了哨所。在哨所外的一棵水冬瓜树上,吊着一个尸首已经僵硬的人。尹默君一眼就看出是赖小四。他上吊的工具,竟然是他脑后那条又粗又白的长辫子。(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殖边队在丛林里经过五天艰难跋涉,到达了传说的有野人出没的麂子关,官兵焦躁不安,不料一块飞石来袭,砸中了一名队员。B.做绘地图工作的尹默君发现投掷石块的是一名清朝老兵,面对“闯入者”,清朝老兵表现出一副威风凛凛、视死如归的样子。C.老兵认定尹默君等人是侵略者,因为他们头上没有清朝人的标志——辫子。当老兵得知清朝灭亡了,竟然直挺挺地昏倒在地。D.老兵名叫赖小四,在麂子岩哨所戍守了二十多年,曾因给养断绝而选择离开,但因为在森林里走了大半天没走出去而返回了。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的描写,凸显了麂子岩哨所条件艰苦,没有道路通达麂子岩哨所,向导挥舞着砍刀开路。B.麂子关有野人出没的传说,是否与一群猴子撵走私移界桩的洋鬼们直接相关,文章没交代,但引人遐想。C.赖小四在猎人的指导下捕到了猴王并驯服猴王,让其为己所用,情节显得荒诞和突兀,但读来饶有兴味。D.小说以独特的情节设置讲述了一个“被遗忘的戍者”的故事,一定程度上展现了边疆地区的地域特点。8.留“辫子”对赖小四很重要,捐“门槛”对祥林嫂也很重要。请结合本小说和鲁迅《祝福》分别简要分析“辫子”和“门槛”的丰富意蕴。(5分)9.小说结尾写赖小四上吊自杀,这样的结局安排是否合乎情理?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6.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小说相关内容的能力。“但因为在森林里走了大半天没走出去而返回了”不合文意,依据原文“我想起了我来哨所时给管带的保证:人在哨所在”可知,他因为要坚守自己的承诺,所以返回了。7.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情节显得荒诞和突兀”分析不当,小说写赖小四在猎人的指导下捕到了猴王并驯服猴王,让其为己所用,情节符合客观现实,与前后情节内容衔接,并不显得荒诞和突兀。8.①“辫子”是人物身份的标志,头上的“辫子”,标志赖小四是清朝遗民;(1分)“辫子”也是赖小四的精神支柱,“辫子”是清朝的象征,他留“辫子”就是效忠清朝,当有人要剪掉他的“辫子”时,他就拼命保护。(2分)②“门槛”是祥林嫂的替身,祥林嫂因改嫁而被歧视和恐吓,她要去土地庙捐一条“门槛”,让人们踩踏,为自己赎罪。(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小说中重要物象丰富意蕴的能力。首先通读小说,理解有关“辫子”的内容,并理解鲁迅《祝福》中有关“门槛”的内容;然后结合有关内容,分析“辫子”和“门槛”的丰富意蕴;最后整合答案,分点作答。9.示例一:赖小四自杀的结局安排合乎情理。(1分)①从情节来看,赖小四忠于清朝,清朝灭亡,自杀成了他唯一的结局。(1分)②从人物形象来看,赖小四是为了一句承诺就坚守二十多年的人,他信守承诺的性格决定了他会为清朝殉葬。(2分)③从主题来看,赖小四自杀的悲剧结局引人深思,表达了对时代变迁中的人物命运的关注,也表达了对愚忠的反思。(2分)(意思答对即可)示例二:赖小四自杀的结局安排不合情理。(1分)①从情节来看,尹默君告诉赖小四,他们都是为国家守江山,赖小四已完成了自己的守护任务,没有必要自杀。(1分)②从人物形象来看,赖小四戍边,要对付的不是“国人”,而是“红发的洋鬼”,他信守承偌,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尹默君对他表达了崇敬,对他的功劳进行了肯定,他没有理由自杀。(2分)③从主题来看,赖小四一直坚守职责,在时代变迁中成为“一个被遗忘的戍者”,小说表达了对“戍边者”的敬意。赖小四自杀的结局安排无益于主题表达。(2分)(意思答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评价小说结局合理性的能力。首先通读小说,梳理情节内容;然后围绕赖小四自杀的结局安排是否合乎情理进行分析鉴赏,理清答题思路;最后整合答案,分点作答。山东省新泰市第一中学老校区(新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不如归去”谈①卞之琳槐花满地,时节又近初夏了。刚才读芦焚先生的《里门拾记》,见有一条注,解释文中的“光棍抗锄”:文人们叫做“不如归去”的那种鸟。虽只是鸟的叫声,一种人听了奋起耕作,一种人听了伤春思乡,连耳朵也竟有这样大的差异。我觉得很有意思。“光棍抗锄”当然就是“割麦插禾”。书本里说布谷与杜鹃②有别,不过也说很相似,《辞源》里或者早已把“割麦插禾”“不如归去”两种鸟相混了,即使有考据癖的文人骤然间也不会分得清楚吧。记得我曾经想写一篇历史小说,其中的核心,一个场面,是如此:头上一阵鸟声,如人言。“割麦插禾”,农人想。“不如归去”,旅人想。我想写这篇小说是在去年此时,读了李广田先生的《桃园杂记》以后。他在文中提起布谷,说在他的家乡以为是叫的“光光多锄”,令我想起了我的家乡人仿佛说是“花好稻好”。花,读ho,大约不是指普通的花,而是指棉花。稻无问题,即水稻,江乡自然有水田。这两种说法,与芦焚先生的“光棍抗锄”俱未见于典籍。典籍中有的,除“布谷”“割麦插禾”以外,还有“麦饭熟”“脱却布裤”“郭公”等。而在我们的活书本里更不知有多少花样了。哪一天把各地的花样搜集起来该有如何一个大观!不过千差万别,都由于耳朵不同吗?其实,芦焚先生之意,在于环境,在于生活环境的差别吧。农人在田间,旅人在道旁。头上一阵鸟声,如人言。“割麦插禾”,农人想。“不如归去”,旅人想。这里有两个人,虽然在一处,毕竟环境不同。但在我看来,即便“割麦插禾”与“不如归去”是两种观念,也未尝不可以联在一起:春去也。见麦浪滚滚,旅人想起了多风波的江湖。你看,那边一个农人在檐前看镰刀哪。数千里外自家屋后的蓬蒿有多高了?家乡收麦早,或许庄稼人已经赤脚下水田了。唉唉,天南地北,干什么来着?叶落归根,不如归去吧。“不如归去”一语,不见得太“文”,尤其在古代,更不见得不是俗子的口头语。即使是雅士说的我也有话可说:当此时也,道上的过客或许是一个坐在轿子里的官老爷,不禁想,人生一梦耳,四处奔波,所为何来?为五斗米折腰实在犯不着,即使位居一品,在京华尘土里五更待漏,亦何苦也!君不见那个庄稼汉倒快乐自在,坐在茅屋的门槛上,捧一碗黄梁。你闻闻看,多香!真不如回去种田好,“守拙归园田”。然而,“割麦插禾”多少带点振作的情调,而“不如归去”却不免消极呢。不错,这还是环境差异,不过哀乐是相依为命的。我曾经说过,这可以作为补充,而“杜宇”只合永远啼血,要知道:谁说杜宇归去乐,归来处处无城廓。更不要说这个,就连你“郭公”,哪怕你“郭公”:郭公,郭公!天雨蒙蒙,促农耕陇。城南战骨多,野田变作丘与垄。郭公,郭公!何地播种?弄到这个地步,哪怕你“郭公”,就连你“郭公”也无可奈何吧?“感时花溅泪”,即使不“恨别”,鸟亦“惊心”。这又归于一,同归于悲了。不过,时至今日,啼血的子规到底是绝种了也说不定,因为“不如归去”现在仿佛只活在书本里,而“割麦插禾”的子孙戚族还活在各地农人的口头。各地农人的口头开出了一朵朵各式各样的小花。哪一天把它们搜集起来当标本,作一个系统的研究那才有意思呵。这一朵朵单纯的小花将是一个个小窗子开向各种境地:水田,桃园——我想从你的里门望望看,芦焚先生,你的门外是什么呢?我心中曾经拟过一篇社会论文的题目:布谷声里听出的各地社会背景。可是为什么不能从旁的鸟声里听出来呢?为什么从旁的鸟声我们听不出这许多花样?这种鸟声本身到底自有其特殊性,引起人心上的反应乃小异大同了。人总是人。想起人,我真想起个别的人来了。芦焚先生与我有过好几面之缘,此刻想必在河南乡下吧?李广田先生,齐人也,是我的熟人,现在正陪我在此地吃他的家乡饭,住在东邻,和我天天见面。过几天可以听到布谷声了,我想,那多妙,如果芦焚先生在这里,我们三人同行,忽听得一声“布谷”:“光棍抗锄”,芦焚先生想。“光光多锄”,李广田先生想。“花好稻好”,我想。唉,江里的鱼汛该过了好几种了;竹笋该已经老了,高过人头了;青蚕豆该已经上市了吧?这里倒已经上市了。我不喜欢北方这种讲究办法,把青蚕豆去皮,疏疏几瓣的炒肉片,就不能不去皮而稍加些腌菜,细葱花,素炒一下,青青紫紫的来一碗吗?也许毕竟是文人吧,我又想起了“不如归去”。(有删改)文本二:“真”是散文的灵魂,没有“真”的文字,文章毫无生机,是呆滞的。那么怎样到达散文的“真”呢?回到事物本身,回到人本身,回到语言本身,这就是我们说的“在场”。“在场”既指身体在场,也指心灵敞开,与现实同在。(节选自耿立的《散文的在场与见证》)【注】①作者1936年写于济南。②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春夏季节,日夜鸣啼。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善于体察生活,选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情景“杜鹃鸣啼”进行创作,其作品体现出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B.作者认为“割麦插禾”与“不如归去”两种观念可以联在一起,但毕竟雅士、俗子有别,在古代“不如归去”属雅士之言。C.作者认为,“杜宇”只合永远啼血,这与唐代诗人李商隐“望帝春心托杜鹃”中“杜鹃”的意象内涵一致。D.“天雨蒙蒙,促农耕陇”原有振奋之意,但战乱频仍,“何地播种?”又令人悲伤无奈,暗合作者身处动荡时代的感受。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初夏时节、槐花满地开篇,营造氛围,以芦焚先生的注解,巧妙点出“杜鹃鸣啼”,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审美情趣。B.作者在文中多次写故乡的杜鹃鸣啼之音,结尾提及家乡的事与物,以小见大,字字关情,体现出浓浓的乡土情结。C.文中加点词“活书本”,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现实生活里有丰富鲜活的内容,意在批评文人们对生活缺少观察。D.文章想象丰富,画面感强;语言特色鲜明,既有口语化的表达,也有生动形象的描述表现手法灵活多样。8.文本一《“不如归去”谈》一线成文,层层深入,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