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阜城实验中学高一历史组组题人:孙张辉审核人:高一历史组使用时间:2024年4月8日班级:姓名:考号:班级:姓名:考号:1.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各个阶级都开展了救亡图存的革命运动。下列关于各阶级的救亡运动,说法正确的是(

)运动名称代表人物主张意义A太平天国运动洪秀全扶清灭洋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B洋务运动曾国藩李鸿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C戊戌变法康有为梁启超学习西方民主共和制度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D义和团运动农民学习君主立宪制度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图谋A.A B.B C.C D.D2.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始终不敢明确支援越南人民反抗法国的斗争,1883年初,才派无番号的军队去援助黑旗军,正规军驻守镇南关外凉山一带,表示只求保境,不和法国决裂。”材料描述的是A.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情境 B.中法战争爆发前的情境C.中法战争全面爆发后的情境 D.八国联军侵华时的情境3.《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共同点是A.都是农民战争实践的产物B.都调动了农民革命的积极性C.都颁布于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 D.都体现了反封建精神但未能真正实施4.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在修订的《招商局条规》中对股票的买卖做了严格的规定:"凡有股份者,如欲将股份转售别人,必须先赴本局告明,以便注册。惟只准售于华商。"此规定旨在A.借鉴西方经营模式B.推动民营企业的发展C.保障企业的民族性D.抢占航运业市场份额5.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A.激起国内民众盲目排外的心理B.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C.促使国人关心政府活动D.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危机意识6.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将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局势形容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1888年,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一书》中指出:“今海外略地已竞,合而伺我,真非常之变局也”。两处的“变局”反映出()A.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B.两人意在呼吁清廷革新图强C.外来入侵冲击国人夷夏观念 D.国民民族意识空前觉醒7.部分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既是封建势力和外国侵略者间矛盾的产物,又是中国积极回应世界文明潮流的结果。它是一场地主阶级领导的带有资本主义倾向的改革运动,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过程。据此,对洋务运动的认识最准确的是A.主动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B.推动了中国各方面的近代化C.地主阶级危机下的自救运动 D.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8.甲午中日战争后,俄、德、法三国向日本提出放弃占领辽东半岛的警告。与此同时,三国军舰在日本海面游弋,对日本进行武力威胁。这说明A.列强争夺中国矛盾激烈B.列强武力调停中日矛盾C.俄、德、法建立了军事同盟D.列强灭亡中国行动开始9.1900年6月,慈禧太后决定“招抚”义和团,对各国宣战。两广总督李鸿章接到宣战诏书以后,当即以为:“此乱命也,粤不奉诏。”随后授意邮政大臣盛宣怀与东南各省的督抚刘坤一、张之洞等策划同各国领事签订了《东南保护条款》。据此分析,李鸿章等人的举动(

)A.表明了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B.避免了中国东南各省遭列强侵略C.反映了东南各省督抚的卖国行径 D.表达了对义和团运动的大力支持8.1901年,《辛丑条约》谈判时列强领衔公使曾照会清政府,指出须“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冠于六部之首”。随后,清廷颁谕:“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着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外务部的设置反映出(

)A.晚清政治与世界潮流成功接轨 B.条约外交最终取代传统朝贡外交C.清廷改革具有半殖民地化色彩 D.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侵华的工具9.戊戌政变后,以保守著称的载漪、刚毅等人试图废黜光绪,废弃新法,排斥外国;而张之洞、刘坤一等稳健派则担心守旧派的“轻举妄动”会导致外国干涉,提出“自我皇太后训政,于变法各事,应办者仍办,停者即停。”两派的分歧反映了A.统治集团内部趋于分化 B.守旧派的民族意识更为强烈C.维新派的力量过于薄弱 D.外国对清廷政治运作的干涉10.“瓜分豆剖燃眉急,扶清灭洋树大旗。莫道中华尽懦弱,农民阶级志不移。”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三元里抗英斗争 B.义和团运动C.太平天国运动 D.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11.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带有盲目的排外性,这是指义和团 ()A.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坚决B.没有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C.没有认识到西方侵略的目的和结果D.没有区别外来侵略和外来文明12.慈禧太后在允签《辛丑条约》的上谕中说:“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友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该议约“不割我土地”的主要原因在于()①瓜分狂潮中列强已将中国领土分割完毕②义和团运动打击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③清政府已变成列强在中国的统治工具④中外反动势力矛盾业已根除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3.两江总督刘坤一在奏疏中说:“窃查此次战事,由于匪徒藉口仇教(基督教),肆行烧杀,致酿大患,各国调舰增兵,合而谋我。”这里所说的“匪徒”是A.太平军B.英法联军C.义和团D.八国联军14.《辛丑条约》规定:“诸国人民被戕害、凌虐之城镇,五年内概不得举行文武各等考试。”这一规定反映了西方列强意图对中国进行()A.武力震慑B.文化侵略C.严刑惩凶D.心理征服15.清军将领聂士成因愤恨义和团四处焚掠而屠戮团民,被义和团和守旧势力攻击为“二毛子”、“专攻义民以护洋人”,但他却在自己家人被团民劫走的情况下,英勇抵抗八国联军并壮烈牺牲。这反映出当时A.君臣伦理与夷夏之辨的对立B.现代意识与国粹观念的冲突C.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相交织D.小农思想与工业文明的矛盾16.下图是1908年《戊申全年画报》刊载的一幅漫画,画中文字为“对外笑容,对内怒容”。该漫画巧妙地将两种表情结合在一张画上。这幅漫画意在(C)A.批评列强对华采取双重标准B.抨击北洋政府对内独裁对外妥协C.讽刺清廷已沦为“洋人的朝廷”D.建议政府应采用灵活的统治策略18.1876年,郭嵩焘奉命出使英国,朝廷同时派刘锡鸿为其副使。刘锡鸿后来向朝廷弹劾郭嵩焘“投降媚外”。例如在参观炮台时,披洋人衣,“即令冻死,亦不当披”;在见巴西国主时,“擅自起立,堂堂天朝何至为小国国主致敬?”1879年郭嵩焘黯然回国,称病回籍。这反映出当时()A.崇洋媚外外交观念遭人唾弃B.清朝依然坚持闭关自守政策C.中国近代化进程艰难曲折D.顽固派和维新派矛盾突出19.梁启超说:“国民之文明程度低者,虽得明主贤相以代治之,及其人亡,则其政息焉,譬犹严冬之际,置表于沸水中,虽其度骤升,水一冷而坠如故矣。……仅凭圣主光绪帝乾纲睿断是不能取得改革成功的。”这反映了梁启超()A.对“百日维新”失败感到遗憾B.强调国民素养的重要性C.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D.放弃资产阶级改良道路20.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于1900年8月12日说他“同情中国人”,11月23日,他更公开宣称他“也是一个义和团员”“无论何时都站在义和团一边”。马克·吐温上述言论的主要依据是义和团运动A.与太平天国斗争目标一致B.导致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C.是一次反侵略的爱国运动D.盲目排外违背近代历史潮流21.有史家说:“康有为是中国现代化运动这场‘接力赛第二阶段’的短跑健将。”他在“第二阶段”的主要活动指()A.畅言平等,均分土地 B.师夷长技,练兵制器C.力陈变法,推行维新 D.三民主义,暴力革命22.下表是1898年1—5月中国社会各界的若干变法方案及措施。据此判断当时()1月兵部尚书荣禄请参酌中外兵制,设立武备特科;康有为《请大誓臣工开制度局革旧图新以存国祚折》;严复《拟上皇帝书》2月清政府官员伍廷芳《奏请变通成法折》;黄思永奏请发行昭信股票3月御史陈其璋奏请统筹全局向英国借款;刚毅奏请裁冗员薪水、各局杂支、整顿保甲等5月张謇《农工商标本急策》A.变法呼声高涨B.发展资本主义成为共识C.改革措施密集推行D.维新派放弃政治变革要求23.美国专使柔克义将《议和大纲》所列12项要求分为惩罚性、预防性、赔偿性等几类条款,其后于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便包括这些内容。下列内容中属于“预防性”条款的是()A.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B.惩治附和与支持义和团的官员C.发生反帝斗争的地区暂停科举D.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使馆界”24.对于中国群众,不能视为已成衰弱或已失德性之人。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至于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可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曾承认,“然实则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材料不能说明A.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破产B.已放弃灭亡中国的企图C.其看到了中国人民不屈的斗志D.扶植清政府“以华治华”25.《申报》曾报道:“奉天为我圣祖神宗发祥之地,今虽势不能敌,岂可轻以尺寸与人”,还有旅顺、威海皆军事要地,因而“中国万不可允倭人割地之请”。与此报道相关的战争出现的背景是A.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B.清政府成为统治中国的工具C.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需要 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26.1898年8月,光绪皇帝在谕旨中指出:“近来朝廷整顿庶务……迭经谕令各将军、督抚切实筹办……乃各省积习相沿,因循怠玩,虽经严旨敦迫,犹复意存观望。”光绪皇帝指出的这种现象()A.导致汉族地主阶级开始兴起B.强化了国人的救亡图存意识C.反映了底层群众对清政府的不满D.是政治改良失败的重要原因27.《蔡锷集·军国民篇》中写道:“甲午一役以后,中国人士不欲为亡国之民者,群起以呼啸叫号······未几有戊戌变法自强之举,此振兴之自上者也。逾年·······有北方诸省之乱,此受外族之凭陵,忍之无可忍,乃轰然而爆发者也。”据此可知,甲午战争后A.变法图强已成社会各阶层的要求 B.割地赔款导致农民起义不断C.清政府开始沦为帝国主义的傀儡 D.民族危机加深唤醒民族意识28.近代某条约规定:各省抚督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生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此条约是A.《北京条约》 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29.1900年,英国和德国就中国问题签订协定,主张中国各口岸自由开放,反对列强在中国获得任何领土利益。这一协定A.维护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B.加剧了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C.导致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D.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30.有人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作为近代前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有①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完全确立②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开始以资本输出为主③使中国由一国独霸向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过渡④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⑤中国社会两大矛盾汇流,集中表现在反对清朝统治的斗争上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①④⑤材料题部分3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1884年法国军队入侵台湾,清朝启用名将刘铭传,击退法军。中法战争后(1885年),刘铭传正式上书清廷奏请台湾设省,后出任第一任巡抚。刘铭传注意到了加强台湾沿海防卫工作的重要性,他把大部分的银子用于购买大炮和船只,修筑、增加炮台,加强台湾沿海的防卫。他提出:“民番皆朝廷赤子”,朝廷理应“一视同仁”。他积极吸引内地工商业者、洋人来共同开发台湾矿产、殖产兴业。展开大规模交通建设,率先在台湾修建铁路,连接台湾南北两地,架设了第一座铁路大桥。刘铭传还在台北、台南等地设立邮政局、电报局,开展与大陆地区的往来,方便两岸人民及台湾地区人民的联络。——摘编自张林《刘铭传与台湾近代化建设的起步》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铭传治理台湾的措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刘铭传的历史贡献。(1)①大力建设海防;②协调岛内民族关系;③兴办近代工矿企业;④发展交通通讯事业。(2)①巩固了东南边防,捍卫了国家的统一;②加快了台湾的开发建设,促进台湾近代化进程;③推动了加强海峡两岸的联系和交流。16.在历史发展中,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息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