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特征、趋势与启示_第1页
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特征、趋势与启示_第2页
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特征、趋势与启示_第3页
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特征、趋势与启示_第4页
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特征、趋势与启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特征、趋势与启示白雪洁基金工程:南开大学根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工程基金工程:南开大学根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工程〔NKZXB10063〕。作者简介:白雪洁〔1971-〕,女〔蒙古族〕,内蒙古通辽市人,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开展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教授。(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开展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天津300071)摘要:从高速经济增长期至今,日本一直没有停止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虽然其通常意义上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早就实现。当前日本的产业结构仍呈现四大核心制造业是经济开展的重要支撑,市场的外需依赖和生产的内需依存并行等独特性,这些特征与日本传统的金字塔型产业结构密不可分。未来适应开展环境和条件变化,日本提出产业结构调整要重塑沙漏型产业结构,这种新型产业结构的特征及其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启示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关键词:日本产业结构调整趋势启示产业结构调整是任何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开展都必然经历的过程,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力量既有来自于产业自身的内部力量,也有政府产业政策等外部推动力量。合理化与高级化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两个目标,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产业结构高级化以产业结构合理化为根底,产业结构合理化又贯穿于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整个过程,简言之,产业结构高级化是产业结构从较低水平状态向较高水平状态开展变化的过程,是实现高加工度化、高附加值化、高技术化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产业结构高级化就是产业竞争力不断强化的过程。与我国一衣带水的近邻日本,从其战后的经济开展开始,就以顺畅地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多个产业开展的“奇迹”,从劳动密集型到资金密集型再到技术密集型的产业结构高级化过程也持续了数十年。但到20世纪80年代,在由制造业为主向效劳业为主的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日本却没能继续以往的成功而一度陷入泡沫经济的漩涡之中。90年代中后期,日本经济一方面承受泡沫经济破灭后的阵痛,一方面酝酿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1997年5月,日本政府抛出了《实现经济结构变革及创造的行动方案》,确定了未来重点培育的十余个新兴成长性产业,即医疗福利、文化生活、信息通信、新制造技术、流通及物流、环境、经营活动支援、海洋、城市环境整治、宇航、新能源及节省能源、人才培养等。这一“行动方案”带有明显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色彩。从该“行动方案”提出至今已经十年有余,日本的产业结构调整态势如何,特征和趋势怎样,以及可以从中汲取哪些对我国有益的经验与教训等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90年代末期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实施背景上世纪70年代,主要兴旺国家相继进入产业结构调整期,特别是80年代后全球产业分工的迅猛开展,更加速了主要兴旺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相比之下,日本的产业结构调整较为缓慢,而90年代后期日本推行以培育新兴成长性产业为核心的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有其时代背景。寻求突破制造业开展的瓶颈日本制造业以其独特精湛的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能力称雄世界,但自上世纪80年代,制造企业为了适应逆转了的本钱条件,开始大规模的海外投资生产,随之而来的是日本外乡产业出口竞争力的下降。以贸易特化系数贸易特化系数=〔出口额-进口额〕/〔出口额+进口额〕。贸易特化系数=0代表水平分工,0<贸易特化系数<1时代表出口特化,越接近于1说明出口特化程度越高,-1<贸易特化系数<0时代表进口特化,越接近-1说明进口特化程度越高。来衡量,日本对美国的电子计算机及零部件产品的贸易特化系数从1990年的0.49下降到1998年的0.26,对东亚的贸易特化系数从1990年的0.25下降到1998年的0.11。根据的资料计算得出。日本制造业的出口竞争优势急剧削弱,制造企业面临如何在被东亚企业赶超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制造产品的知识和技术含量,以新制造技术赋予局部制造行业以新的竞争优势,同时缩减局部行业的国内生产的课题贸易特化系数=〔出口额-进口额〕/〔出口额+进口额〕。贸易特化系数=0代表水平分工,0<贸易特化系数<1时代表出口特化,越接近于1说明出口特化程度越高,-1<贸易特化系数<0时代表进口特化,越接近-1说明进口特化程度越高。根据的资料计算得出。2.积极应对社会开展面临的新问题能源、环境、健康是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根本问题,日本是一个能源缺乏的国家,早在上世纪60年代,日本有效地利用国外的石油等化石资源,创造了高速经济增长奇迹,但国际国内经济与社会环境的风云变幻使得日本的重化工业化开展战略在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后就画上句点,对可再生替代性新能源产业的培育成为当务之急。另一方面,日本的“高龄少子化”社会特征在兴旺国家中非常突出,对医疗、养老等社会效劳相关产业的需求日趋多样,不仅带动效劳业比例的提高,更对先进医疗设备、新型药物等的研发、生产等产生巨大拉动作用,因此,日本这一时期的产业结构调整也是为了积极应对社会开展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3.主动参与全球性新技术产业竞争技术创新是孕育产业变革的母体,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根底支撑。20世纪末以主要兴旺国家为主体的全球性新技术产业竞争已经初露端倪,特别是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信息、航天与空间开发等产业的竞争最为剧烈,事实上这些产业的开展需要很强的根底研发能力,而日本一直被认为在根底研发领域相比美、欧的竞争能力较弱,一方面,为了扭转根底研发与应用性技术创新能力不相匹配的状况,另一方面,为了在新世纪的新技术产业竞争中占据局部领先优势和一席之地,日本政府抛出了以培育新产业为核心的产业结构调整方案。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特征当前日本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接近70%,制造业多年徘徊在22%左右,第一产业那么仅占2%缺乏,除此之外,是政府效劳生产者和居民非营利效劳生产者所创造的增加值。因此,从通常意义上看,日本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早就实现,这种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也是几乎所有兴旺国家都具备的特征。但如果仔细探寻日本产业结构的细部构成,却可以发现一些耐人寻味的特点,这正是其屡次产业结构调整所累积的结果。四大核心制造业仍是制造业乃至是经济开展的主要支撑与美国等其他兴旺国家相比,日本的经济开展还带有较强的“制造”色彩,无论从制造业占GDP的比例还是从核心制造业对经济开展的奉献来看,制造业的作用都不容无视。虽然近些年日本制造业占GDP的比例一直保持在20%左右,但其对经济开展的奉献却远高于这一水平。从企业的视角看,2001年至2007年,整个产业的经常收益增长25.2兆日元,其中四大核心制造业,即运输机械、电气机械、钢铁和一般机械分别增长2.1、3.2、1.8和1.9兆日元,合计占整个产业总量的36%。根据日本《法人企业统计》〔年度调查〕的数据计算得出。再从GDP的增长来看,2000年到2007年日本名义GDP约增长2.5%,其中仅汽车一个产业的奉献就达1.1%。日本经济产业省《日本的产业现状与课题》,2010年2月。由此可见,多年来日本制造业内部的结构性嬗变逐渐锻造出电气机械、运输机械和普通机械等比拟优势行业,虽然这些行业的全球化分工生产水平很高,但日本企业还是通过不断提高这些行业内产品的知识和技术含量,抢占价值链高端环节,持续获取以高技术支撑的“制造根据日本《法人企业统计》〔年度调查〕的数据计算得出。日本经济产业省《日本的产业现状与课题》,2010年2月。2.第三产业内部的结构调整拉动第三产业份额和质量的提升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而产业结构高级化除了一般意义上的三次产业占GDP的比例变化之外,更应是指产业构成中的高增长性产业带有技术化、效劳化、信息化、高附加值化等特点。近年来,日本第三产业内部的结构调整根本表现为以企业为对象的生产者效劳业快速开展,面向个人的消费者效劳业总体增长趋向稳定成熟,但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相关领域不断挖掘市场需求,使得消费者效劳业也保持了一定的增长,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批发、零售行业的低迷开展态势,加之金融保险、运输通信等长期受到政府规制保护的行业经过上世纪90年代以来持续推动的经济行政体制改革,其成长性已经大为提高,并以其较高的成长性成为带动第三产业,进而拉动GDP增长的主要力量。3.市场的外需依赖和生产的内需依存并行日本的产业结构是其外向型经济开展模式的表达,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市场的外需依赖和生产的内需依存。日本的出口依存度一直都在10%以上,2008年更是到达了17.5%的高水平,从出口产业来看,四大核心制造业中的三个,即运输机械、一般机械和电气机械就占到出口总额的67.2%。日本财务省《贸易统计》,2009年版。但这种外需依赖型的产业结构随着运输机械等加工组装产业的海外生产规模扩大,面临来自亚洲其它国家或地区的低价格产品的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日本的出口产业只能从出口产品向出口高附加值零部件和原材料转型。另一方面,生产的内需依存是指主要出口产品,运输机械、一般机械和电气机械的零部件和原材料的国内采购率均超过80%,远高于美国的水平。如,2007年日本电气机械的国内采购率是80.3%,美国是59.3%,运输机械日本是94.5%,美国是66.6%,一般机械日本是92.4%,美国是57.9%。日本《制造白皮书》,2009年版。日本优势出口制造业的国内采购率之所以日本财务省《贸易统计》,2009年版。日本《制造白皮书》,2009年版。4.密切关注宏观经济社会背景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产业结构是中观层面的问题,但产业结构调整却与宏观经济的开展密切相关。日本的数次产业结构调整历来与经济的宏观开展背景紧密相关,在最近一轮的产业结构高级化过程中,针对能源节约、增加就业、应对少子化老龄化社会,以及刺激消费需求等宏观经济社会问题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清晰可见。如,采取增加节假日等做法,刺激旅游和其它相关效劳业的开展,政府鼓励和支持大型电子产品生产厂商开发超薄电视、可视移动通讯工具等新兴消费产品,创新医疗、养老等产业的开展模式,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系统等,这一系列的产业结构调整措施都与日本宏观经济社会开展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三、日本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制约因素产业结构高级化是一个动态过程,没有明确的终点,仅从当前的时点看,日本的产业结构也不能说没有实现高级化,但这并不意味着已经到达理想状态,一些阻碍日本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因素依然存在,有一些还是多年的顽疾,如,经济和社会开展的其它结构性问题、根底研究能力缺乏和政府规制的低效率,以及与产业结构高级化相适应的人才教育与培养体制尚不健全,等等。深入剖析影响日本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制约因素,对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会有较强的借鉴意义。1.日本的企业经营本钱居高不下近期由日本经济产业省所做的一项针对欧、美、亚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将日本作为其亚洲地区总部的比例由2007年的23%下降到2009年的8%,作为制造中心的比例由3%下降到1%,作为研发中心的比例由30%下降到15%,作为事业中心的比例由15%下降到6%,作为物流中心的比例由11%下降到2%,在2007年的调查中没有涉及的金融中心和营销中心的比例2009年分别为8%和6%,日本经济产业省:《欧美亚的外国企业对日投资关心度调查》〔2007、2009年度〕。日本作为事业经营地的魅力大减,其主要原因是企业经营本钱居高不下。经营本钱高的首要表现是日本的法人课税负担在兴旺国家中是最高的,以2006-2008年的平均课税负担率来看,日本是39.2%,美国、法国、英国分别是31.5%、31.2%和30.1%,而最低的新加坡仅为13%。日本经济产业省:《日本产业的现状与课题》,2010年2月。其次是日本港口、电力、煤气、自来水等公共效劳行业的价格也相对较高,以港口为例,扣除货币购置力因素,东京港的价格大约高出高雄港和釜山港40%,其中大局部是与集疏运相关的交通费用。日本经济产业省:《欧美亚的外国企业对日投资关心度调查》〔2007、2009年度〕。日本经济产业省:《日本产业的现状与课题》,2010年2月。日本国土交通省:《我国港口国际竞争力的下降》,2009年。日本磨合型产品的技术制造优势遭遇挑战近年来,以藤本隆宏为代表的学者进行了大量有关磨合型、模块化等产品结构和企业经营管理的研究,普遍认为日本在磨合型产品的制造领域享有先进的制造技术和由企业之间关系所源发的竞争优势,日本核心优势制造业中除了钢铁业之外,运输机械、一般机械和电气机械都被视为磨合型产品的典型。以丰田生产方式为代表的磨合型产品的生产重视产品的不断改进与本钱的不断下降,这得益于企业之间密切的合作、交易乃至剧烈的同业竞争,即以企业之间长期稳定交易所构筑的金字塔型产业组织结构,但这种组织结构在制造业开始大规模海外生产后遭遇挑战,特别是以美欧企业为主所实行的模块化生产经营方式,在适应快速的技术变化与严苛的本钱压力方面表现突出,对日本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产生冲击,而日本企业要想快速迎接这种挑战,转变生产经营模式还面临较大困难。这对日本产业结构调整产生的直接影响就是核心优势制造业虽然日渐式微,但还不得不承当推动经济开展的重任,新的“生力军”型的优势产业迟迟难以出现。研究开发体制的“日本特色”对新兴高技术产业的促进略显乏力日本的研究开发费用占GDP的比例一直处于兴旺国家中的高水平,1998年的这一比例是3.12%,2008年上升到3.6%,均高于美国、欧洲。但仔细考察研究开发费用的出资方构成,“日本特色”就表现得非常明显了,即政府的负担比例仅为17.5%,而同一比例美国、德国、欧盟分别是27.7%、27.8%和34.2%日本科学技术厅:《科学技术白皮书》,1999年版和2009年版。。由于研发经费投资方的性质不同,研发经费的实际投向与用途也不同,在日本企业成为研究开发费用的重要投资主体,使得经费大多投向了企业的生产工艺或是新产品的研制开发等方面,对需要高投入高风险的根底研究支撑的新兴高技术产业的促进作用缺乏,而这恰恰是政府研发投资需要承当的职能。此外,在日本式的“官、产、学一体化”的研究开发体制下,即使是大学和政府研究机构的研究,也带有浓重的企业色彩,日本科学技术厅:《科学技术白皮书》,1999年版和2009年版。四、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方向——塑造沙漏型产业结构日本自上世纪90年代陷入长达十余年的“平成萧条”期,2002年开始因为困扰企业的设备、就业、债务“三个过剩”得以缓解,经济增长逐渐走出谷底,美国、中国等日本主要出口市场国的经济持续增长,也成为日本经济增长的拉动力量。但2008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作为日本经济增长牵引力量的优势出口制造业带来致命打击,日本国内出现了“8成经济”的概念,所谓“8成经济”是指金融危机之后日本矿工业生产总量相比最高时期的水平下降了20%,设备和就业过剩问题再度显现。在此情形下,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迫切性再次显现,对日本而言,产业结构调整绝不仅仅甚至主要不是调整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问题,而是对产业实质,特别是制造业的开展模式进行深入变革的问题。日本经济产业省作为产业开展的指导部门,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明确指出,未来的产业结构调整是要变传统的金字塔型产业结构为沙漏型产业结构,具体含义大体如下列图所示:图1日本产业结构变化趋势资料来源: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省《日本产业的现状与课题》,2010年3月的相关资料整理完成。从图中可以看出,沙漏型产业结构与传统的金字塔型产业结构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变企业之间的单向关系为双向互动关系在传统的金字塔型产业结构下,从制成品生产企业到零部件生产企业再到原材料生产企业,形成的是自上而下的单向传递关系,而且由于纵向产业链条上的企业之间存在稳定交易关系,这种产业结构带有一定的封闭性。而沙漏型产业结构下,从制成品、零部件到原材料生产企业之间形成的是一种双向互动关系,企业之间的边界有弱化的趋势,封闭性也被打破。2.变“制造中心”为“制造+效劳”日本一直被认为是以强大的制造优势构筑其国际竞争力,即便在制造业的海外转移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的今天,日本仍然拥有核心制造领域的技术优势。但未来的产业开展“制造+效劳”是大势所趋,作为兴旺国家的日本,在低本钱制造领域的竞争优势必将逐渐削弱,因此,新型产业结构特别强调“制造+效劳”的产业融合特点,让制造业富含更多的效劳价值。3.变封闭式创新为开放式创新一直以来,日本的产业和技术创新是围绕增强其核心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展开的,不断追求品质精良的低本钱制造,特别适应磨合型产品生产所需要的技术磨合与切磋的需要,以稳定的企业间的交易与合作关系为保障,形成了一种纵向系列化的封闭式创新。虽然这种创新模式对塑造日本制造业的竞争力功不可没,但对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新兴产业却并不十分适用,需要一种开放式创新的思维和体制来支撑沙漏型产业结构。4.变单边开放为多边开放二战后日本所形成的出口导向型开展战略决定了其对国际市场的高度依赖,而且由于重化工业开展所需的能源和初级资源短缺,需从国外大量进口,这些因素都使得日本的经济开展具有很高的开放度,但这种开放是单边的,是补己所短,从另一角度来看,日本作为兴旺国家,吸引国外的资金、技术、人才聚集,与外乡的各类经济要素形成互动与碰撞,产生学习效应的能力非常弱。当前日本似乎已经意识到这种单边式的开放带有很大的脆弱性,日本需要全方位的市场开放观和资源获取观,这一特点在沙漏型产业结构中有充分的表达。如前所述,当前日本的产业结构调整主要不是降低制造业比例的问题,在新的沙漏型产业结构下,日本仍然对制造业寄予厚望,只是未来的制造业一方面不再局限于目前的四个核心制造业,另一方面,即便仍然以目前的核心制造业为主,其竞争力的来源要发生质的变化。这一特点可以由下列图清晰地表现出来。图2日本核心制造业竞争力的新来源资料来源: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省《日本产业的现状与课题》,2010年3月的相关资料整理完成。同时,在培育新产业,寻求未来日本产业竞争力新源泉方面,日本也是煞费苦心,日本工学学会政策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中提出,日本未来的新产业培育应围绕突破“四个边界”来展开。这四个边界分别是“资源与环境边界”、“生命边界”、“时间与空间边界”以及“知识边界”。社团法人日本工学学会政策委员会:《开拓日本的未来价值,创造“突破边界”的新产业》,社团法人日本工学学会政策委员会:《开拓日本的未来价值,创造“突破边界”的新产业》,2009年11月26日。五、对我国的启示我国在经济社会开展阶段、政治经济体制、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与日本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无论所谓成功经验还是失败教训,我国都不可照搬,但有选择的借鉴对我国还是非常必要的,至少表达在几个方面。1.提升产业内涵比变动产业比例关系更有意义虽然如配弟——克拉克定理所描述的那样,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大致会经历一个从“一、二、三”到“二、三、一”再到“三、二、一”的产业间比例关系变化,但这并不反过来意味着一个“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就是合理和高级的,判断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的标准主要不是比例而是产业内涵。因此,对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调整而言,提升产业内涵,换言之,增强产业构筑于技术创新根底上的核心竞争力比一味强调提高第三产业的比例更有意义。特别是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开展阶段,参与国际竞争获取国家竞争优势的主体还是制造业,而且就像日本的核心优势制造业遇到了它所遇到的问题一样,我国制造业也面临寻求超越低本钱竞争优势的新优势的关键时期,因此,淡化三次产业的比例概念,注重提升产业内涵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亟需树立的观念。2.产业结构调整重在突破各类界限,增强互动融合当前融合与创新已经成为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主题词,跨越技术边界、产业边界、企业边界,甚至是地区与国家边界的融合化开展成为一种潮流。反观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却越来越带有固步自封的色彩,地区与地区之间囿于各自的GDP压力,产业协调与区域合作等等往往流于外表,产业与产业之间也因保卫各自的部门利益等原因,对融合开展抱有强烈的排斥,我国的三网融合在技术障碍已经完全扫除的情况下还无法迈出跨越性的一步就是很好的例证。因此,未来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必须破除横亘在地区与地区之间、产业与产业之间,乃至不同类型企业之间的体制与制度障碍,让各类经济资源实现充分流动与有效配置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3.变革科技、教育、人才培养体制是重中之重产业结构调整是产业的交替与变革过程,新产业的产生和既有产业的质的提升,或者说竞争优势的增强是促成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活力。而高效的技术创新及其前端的知识创新是产生新产业和提升既有产业竞争力的根底,技术创新人才作为创新活动的能动性主体,需要一套教育和人才培养体制来保障。从日本来看,一套可以造就核心优势制造业强大竞争力的研究开发体制,在创造新产业方面还显力不从心,我国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体制中普遍存在的根底研究与应用研究脱节、应用研究与产业化脱节、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分地区、分产业、分部门的各自为战,缺乏融合与合作、创新投入的绩效低下、教育、科技与经济结合不紧密、人才浪费与人才缺乏并存等一系列现象,都说明我国现行的科技、教育、人才培养体制无法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迫切要求,必须做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