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苏省镇江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江苏省镇江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江苏省镇江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江苏省镇江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江苏省镇江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江苏省镇江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绘画与现实是两个世界,需要沟通。绘画需要在平面上找到与“现实”相应的构图秩序,使之入画。单单再现眼睛所见的“现实”,难以造就绘画。观察16世纪画家文伯仁《秋山游览图》中的林荫道和霍贝玛的《林荫道》,或许能够感受中西绘画的大分歧。这两幅画都目光正对纵深的林荫道,不同的是,霍贝玛置身路上,平视前方,而文伯仁避开平视相接,从空中俯瞰。在中国古代画家看来,17世纪荷兰画家霍贝玛《林荫道》的角度不入画,因为中国古代绘画没有消失点透视这一布局秩序,《林荫道》这样的构图只能产生于西方焦点透视绘画的体系当中。众所周知,中国画久已落得个不讲科学的名声,科学的是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焦点透视画。焦点透视法改变了绘画,绘画却不一定非要焦点透视不可,中国山水画放弃焦点透视,同样能够表现空间感。舍弃消失点的同时,中国绘画也发展出自己的透视法,有利于调和空间透视与时间移动,也有利于调和历时性与共时性。欧洲的焦点透视与中国的非焦点透视各有长短,要言之,焦点透视长于表现纵深的景深,拙于延续横向的时间流动。相反,中国式非焦点透视长于延续时间,不利于营造景深。或许可以这么说,焦点透视是一种倾向空间性的透视,中国式的非焦点透视是一种倾向时间性的透视,更精确地说,是一种时间与空间统一的透视法。(摘编自韦羲《照夜白》)材料二:现代德国哲学家斯宾格勒在他的《西方之衰落》里面曾经阐明每一种独立的文化都有他的基本象征物,具体地表象它的基本精神。在埃及是“路”,在希腊是“立体”,在近代欧洲文化是“无尽的空间”。埃及金字塔里的甬道,希腊的雕像,近代欧洲的最大油画家伦勃朗的风景,是我们领悟这三种文化的最深的灵魂之媒介。我们若用这个观点来考察中国艺术,尤其是画与诗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再拿来同别种文化作比较,是一极有趣味的事。西方十四世纪文艺复兴初期油出家梵埃格的画极注重写实,精细地描写人体和屋字内的空间,用科学及数学的眼光看世界。于是遵视法的知识被发挥出来,而用之于绘画。中国十八世纪雍正、乾隆时,西家邹一桂对于西洋透视画法表示惊异而持不同情的态度,他认为西洋的透视的写实的画法“笔法全无,虽工亦匠”,与真正的绘画艺术没有关系,所以“不入画品”。而能够入画品的画,即能“成画”的画,应是不采取西洋透视法的立场,而采沈括所说的“以大观小之法”。早在宋代,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里就曾讥评大画家李成采用透视立场“仰画飞檐”,而主张“以大观小之法”。沈括认为画家画山水,并非如常人站在平地上在一个固定的地点,仰首看山:而是用心灵的眼,笼罩全景,从全体来看部分,“以大观小”。把全部景界组织成一幅气韵生动、有节奏有和谐的艺术画面,不是机械的照相。画家的眼睛不是从固定角度集中于一个透视的焦点,而是流动着飘瞥上下四方,一目千里,把握全境的阴阳开固、高下起伏的节奏。杜甫有两句诗表现出了这空、时意识:“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陶渊明也有诗云:“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用心灵的俯仰的眼睛来看空间万象,我们的诗和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不是像那代表希腊空间感觉的有轮廓的立体雕像,不是像那表现埃及空间感的慕中的直线甬道,也不是那代表近代欧洲精神的伦勃朗的油画中渺茫无际追寻无着的深空,而是“俯仰自得”的中国人的宇宙感。苏东坡论唐代画家兼诗人王维说:“味摩诂之诗,诗中有画。观厚诂之画,画中有诗。”王维的画我们现在不容易看到(传世的有两三幅)。我们可以从诗中看他画境,却发现他里面的空间表现与后来中国山水画的特点一致。王维的《辋川》诗有一绝句云:“北垞湖水北,杂树映未栏,逶远南川水,明灭青林端。”在西洋画上有画大树参天者,则树外人家及远山流水必在地平线上缩短缩小,合乎连视法。而此处南川水却明灭于青林之端,不向下而向上,不向远而向近,和青林来栏构成一片平面。中国山水画家取此同样的看法写之于画面,使西人诧中国画家不识透视法。然而这种看法是中国诗中的通例,如:。我们在中国诗中看到了饮吸无穷时空于自我、网罗山川大地于门户的态度。中国诗人多爱从窗户庭阶,词人尤爱从帘、屏、栏干、镜以吐纳世界景物。老子曰:“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中国这种移远就近、由近知远的空间意识,已经成为我们宇宙观的特色。(摘编自宗白华《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绘画与现实是两个世界,绘画是在平面上找到构图秩序,单单再现眼睛所见的“现实”,难以造就绘画。B.霍贝玛和文伯仁画中的林荫道,体现了中西方绘画的一大分歧,即是否采用消失点透视的布局秩序绘画。C.中国山水画放弃了焦点透视法,但是同样能够表现出空间感,并且比西方所表现出的空间感更加的深入。D.斯宾格勒认为每一种独立的文化都有其基本象征物,通过这些象征物,我们可以领悟其文化的精神内涵。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的古代绘画是没有消失点透视这一布局秩序的,因此中国古典山水画中也不存在运用透视法的画作。B.中国宋代的沈括和清代的邹一桂都认为,透视立场的写实画法只是一种技巧,算不上是真正的绘画艺术。C.陶渊明的“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体现出的是一种空间意识,也是中国人“俯仰自得”的宇宙感。D.我们可从王维诗推测他的画境:不向下而向上,不向远而向近,却具有移远就近、由近知远的空间意识。3.下列诗句中不适合做材料二横线处例证的一项是()A.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B.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C.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D.初月微明漏白烟,碧松梢外挂青天。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以大观小之法”不仅体现了中国山水画家的绘画观,也体现了中国人看待宇宙与生命的哲学观。明末清初画家八大山人曾画有《乾坤一草亭图》:广袤无垠的天地和一座小草亭和谐处于同一空间之中。请结合“以大观小之法”谈谈你对“乾坤”与“草亭”关系的理解。〖答案〗1.C2.A3.C4.①对比论证。将西方绘画中的焦点透视法与中国古典绘画中的“以大观小之法”对比,突出中国山水画的特点;②引用论证。引用清代邹一桂和宋代沈括的观点,批评焦点透视法,分析“以大观小”的艺术主张,引用杜甫和陶渊明的诗句,证明中国诗与绘画所表现的空间意识都是用心灵的俯仰的眼睛来看世间万象。5.①绘画观:乾坤即天地,是大,草亭是小,“以大观小”就是把全部景界组织成一幅气韵生动、有节奏有和谐的艺术画面,画家一目千里,把握全境的阴阳开阖、高下起伏的节奏;③哲学观:中国人用心灵的俯仰的眼睛来看空间万象,以有限的生命观望无限的宇宙,身在草亭却心怀天下。〖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C.“并且比西方所表现出的空间感更加的深入”曲解文意,结合“欧洲的焦点透视与中国的非焦点透视各有长短,要言之,焦点透视长于表现纵深的景深,拙于延续横向的时间流动。相反,中国式非焦点透视长于延续时间,不利于营造景深”可知,文中并未提到“中国山水画……比西方所表现出的空间感更加的深入”。【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因此中国古典山水画中也不存在运用透视法的画作”曲解文意,结合“中国山水画放弃焦点透视,同样能够表现空间感。舍弃消失点的同时,中国绘画也发展出自己的透视法,有利于调和空间透视与时间移动,也有利于调和历时性与共时性”可知,中国古典山水画也发展出了自己的透视法。【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探讨的是中国艺术,尤其是画与诗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是用心灵的眼,笼罩全景,从全体来看部分,“以大观小”。把全部景界组织成一幅气韵生动、有节奏有和谐的艺术画面,不是机械的照相。C.“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实写院外之景。清光门外,有一溪渠水缭绕着院子,从墙头望出去,可以看到远山的点点秋色。不符合中国艺术的空间意识。【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结合“西方十四世纪文艺复兴初期油出家梵埃格的画极注重写实,精细地描写人体和屋字内的空间,用科学及数学的眼光看世界。于是遵视法的知识被发挥出来,而用之于绘画。中国十八世纪雍正、乾隆时,西家邹一桂对于西洋透视画法表示惊异而持不同情的态度……”可知,材料二使用了对比论证。将西方绘画中的焦点透视法与中国古典绘画中的“以大观小之法”对比,突出中国山水画的特点;结合“中国十八世纪雍正、乾隆时,西家邹一桂对于西洋透视画法表示惊异而持不同情的态度,他认为西洋的透视的写实的画法‘笔法全无,虽工亦匠’,与真正的绘画艺术没有关系,所以‘不入画品’。而能够入画品的画,即能‘成画’的画,应是不采取西洋透视法的立场,而采沈括所说的‘以大观小之法’”可知,材料二使用了引用论证。引用清代邹一桂和宋代沈括的观点,批评焦点透视法,分析“以大观小”的艺术主张,引用杜甫和陶渊明的诗句,证明中国诗与绘画所表现的空间意识都是用心灵的俯仰的眼睛来看世间万象。【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绘画观看,由“沈括认为画家画山水,并非如常人站在平地上在一个固定的地点,仰首看山:而是用心灵的眼,笼罩全景,从全体来看部分,‘以大观小’。把全部景界组织成一幅气韵生动、有节奏有和谐的艺术画面,不是机械的照相。画家的眼睛不是从固定角度集中于一个透视的焦点,而是流动着飘瞥上下四方,一目千里,把握全境的阴阳开固、高下起伏的节奏”可得出:乾坤即天地,是大,草亭是小,“以大观小”就是把全部景界组织成一幅气韵生动、有节奏有和谐的艺术画面,画家一目千里,把握全境的阴阳开阖、高下起伏的节奏;从哲学观看,由“用心灵的俯仰的眼睛来看空间万象,我们的诗和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不是像那代表希腊空间感觉的有轮廓的立体雕像,不是像那表现埃及空间感的慕中的直线甬道,也不是那代表近代欧洲精神的伦勃朗的油画中渺茫无际追寻无着的深空,而是‘俯仰自得’的中国人的宇宙感”可得出:中国人用心灵的俯仰的眼睛来看空间万象,以有限的生命观望无限的宇宙,身在草亭却心怀天下。(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父亲的想法梁晓声父亲进屋与秉昆一起收拾时,寻常交谈似的问:“那个穿一身军服的小伙子,他上北京的大学了?”秉昆于是明白,父亲在外边听到了屋里的谈话。两个多钟头里,父亲一直在外边,这让秉昆心生自责。只想着把朋友们陪好,却完全忘了外边的父亲,多不应该呀!他内疚地说:“对,他叫吕川,我们几年没见了。”“是名牌大学?”“对。”“他家也是共乐区的?”“对。他妈也没工作,和我妈一样,家庭妇女。他爸是鞋厂的,解放牌胶鞋就是他爸那家鞋厂生产的。他爸身体不好,提前退休了。”“他也和你一样,在酱油厂上班?”“对。”“他上学那年,是要群众推荐、领导同意的吧?”“对。”父亲不再问什么,反复擦桌子。秉昆猜测到了父亲心里在怎么想,幽幽地说:“爸,吕川当年在厂里确实表现好,但我当年在厂里的表现也很好。不论工人群众还是领导,指责不出我有什么严重缺点来。当年上大学的情况特殊,他父母不是他的生身父母,他是烈士遗孤……”父亲终于停止了擦桌子,一边洗抹布一边说:“可我是你亲爸,同样是我们这样家庭的子女,你哥考上了北大,你姐也考上了北大,就你这辈子恐怕是进不了大学的门了,当然是因为各有各的具体情况。”秉昆一下子光火起来,顶撞道:“爸,就咱们父子俩的时候,你说话能不能直来直去的?你绕着挺大个弯子说话,我就不明白你到底想说什么了,而且也不像你一名老工人说话的本色。”他当时正搬起一把椅子往原处放,说完那句话才把椅子放下去。由于光火,发出很大的响声。父亲那时已洗好抹布,正拧着。听了他的话以及那很大的响声,弯着的腰背一动不动地弯了片刻才缓缓直起,慢腾腾地把抹布搭在绳上。秉昆又说:“屋子收拾完了,我想回去了。”父亲转过身面带忧伤地说:“秉昆,我刚才是在好好地跟你聊。你觉得一句话不爱听了,就可以不顾辈分来训我吗?”秉昆张张嘴,无话可说了。父亲接着说:“我如今老了,发不动脾气了,只有任凭别人对我发脾气了。即使我的小儿子对我发脾气,我也没辙了。但是秉昆,你要记住你爸今天晚上对你说的话:朋友之间,谁有困难了互相帮助我是赞成的,大家共同帮助一个有困难的朋友也是我竖大拇指支持的事。可如果几个人都把自己和自己的儿女将来过上好日子的希望,押宝似的押在一个朋友身上,那不就太没志气了?那样还不把那个朋友的人生给拖累垮了?”秉昆又有道理了,他说:“爸,我又不爱听了。第一,你不了解我们,在门外听到只言片语就想当然地进行批评,这叫自以为是。第二,我没我朋友们的那些想法。如果你的批评也是针对我的,对我不公平。第三,我的朋友们并不都是没志气的人,恰恰相反,他们都是各方面很要强的人,要强又怎样……”“你给我住口!”父亲也光火了,抽一下亲子严厉地说,“你小子还以为不是命里住定吗?当然是命里注定!但人的命是可以改变的!一代改不了,那就只能靠下一代!下一代还不行,靠下下一代!以前是机会有限,如今不同了,考大学就是比较公平的机会!你告诉你那些朋友,只要有几分希望的都要争取考上……”“爸,你这叫站着说话不嫌腰疼!他们都当了爸爸妈妈,有家不像个家,工作累,工资低,现在要他们考大学那是成心给他们出难题!比如我,有那么高的心气考吗?考上了能一路顺利地读完吗?”父亲打断道:“那就认了你们这一代的命!哎紧牙关,好歹把下一代供到大学里去!这比把希望依赖在什么吕川叔叔身上靠谱多了!”由无话可说到有些话非说不可的周秉昆,此刻又无话可说了,他越听越明白,父亲内心里显然对他颇为失望,却又不便直言。如果不是哥哥和姐姐都考上北京大学,嫂子也考上了省里的重点大学,父亲也许对他不会有什么失望。如果吕川这个晚上没出现在自己家里,父亲也许还会对他这个小儿子的转正多少感到点儿欣慰,可哥哥姐姐同时考上了北大,同样是酱油厂工人的吕川即将从北京的名牌大学毕业,而且一下子成了朋友们的指望,便让父亲对他这个小儿子内心生出欲说还休的失望了。秉昆觉得,父亲口口声声所说的“你们”其实是“你”。兼昆头脑里并没有太多朋友们那些想法,不过,谁不希望自己的一个好朋友将来成为有权力的人物呢?谁不希望好朋友的权力可以对自己的人生起到比个人努力强大许多倍的作用呢?正如父亲对他这个小儿子既觉得有些话非说不可,不说如频在喉,他也是那样的。既然有话都不能直说,他懒得继续与父亲理论下去了。秉昆一转身往外便走。退了休的老建筑工人,光字片最受人尊敬的一家之主,重体力劳动榨干了身体却志气更高的老父亲周志刚,喉咙里发出一声呻吟般的哽咽,双手往脸上一捂,缓缓蹲下来。他无声地哭了……(节选自梁晓声《人世间》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在回答父亲问话时,秉昆内心充满了自己没考上大学的内疚之情,只能一连串地说“对”。B.父亲“弯着的腰背一动不动地弯了片刻才缓缓直起”,主要是因为父亲身体的伤病很严重。C.“你不了解我们”,这句话说明父亲对秉昆朋友们的不理解才是父子二人间最主要的矛盾。D.秉昆替父亲眼中“没志气”的朋友们进行辩护,其实也是在为有类似心理的自己进行辩护。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中父亲反复擦桌子、洗抹布、拧抹布、晾抹布的文字,是对父亲复杂心理活动的外化描写。B.小说语言平易,多用白描却很传神。如“秉昆张张嘴,无话可说了”,写出了人物的欲言又止。C.小说善用对比,借助吕川、哥哥姐姐以及秉昆的朋友们的“成功”,反衬出秉昆人生的“失败”。D.小说结尾部分通过第三人称视角,全知全能地展示了秉昆的所思所想,叙事灵活,便于读者理解。8.小说通过人物对话来推动故事发展,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文中画线句子简要分析。9.小说《人世间》封面上有一句话:“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和担当;在悲欢离合中,抒写情怀和热望。”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6.D7.C8.①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加剧矛盾冲突,如“你给我住口!”“父亲打断道……”②对话中凸显人物性格,老父亲的自尊自立,儿子的委屈和愤懑不平通过对话跃然纸上:“咬紧牙关,好歹把下一代供到大学里去”“爸,你这叫站着说话不嫌腰疼”。③对话中自然呈现时代背景:以前机会有限,现在不同了。④有利于提升阅读体验,感受作品主旨的深情传递:那就认了你们这一代的命!9.①人间烟火:一场围绕“志气”的父子的家庭争执,话题涉及考大学、朋友互助等家常内容,展示那个时代普通百姓人家生活。②道义担当:肯定友情,赞成朋友间的互助。人要直面现实,承担起自己这代人的责任。③情怀热望:强调自立自强,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现状,时代在进步,人人都有机会,都要努力向上。〖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秉昆内心充满了自己没考上大学的内疚之情”错误,秉昆一连串地说“对”,是对父亲问的问题的肯定回答。B.“主要是因为父亲身体的伤病很严重”错误,结合“父亲那时已洗好抹布,正拧着。听了他的话以及那很大的响声,弯着的腰背一动不动地弯了片刻才缓缓直起,慢腾腾地把抹布搭在绳上”可知,主要是因为对秉昆的态度吃惊和气愤。C.“这句话说明父亲对秉昆朋友们的不理解才是父子二人间最主要的矛盾”错误,结合“如果不是哥哥和姐姐都考上北京大学,嫂子也考上了省里的重点大学,父亲也许对他不会有什么失望。如果吕川这个晚上没出现在自己家里,父亲也许还会对他这个小儿子的转正多少感到点儿欣慰”可知,父子间最主要的矛盾是因为秉坤没考上大学,父亲对他很失望。【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对比”“反衬出秉昆人生的‘失败’”错误,秉昆没考上大学并不能就说他人生是“失败”的,文章没有使用对比手法。【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根据“你给我住口!”““爸,你这叫站着说话不嫌腰疼”“父亲打断道”可知,秉坤和父亲的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加剧矛盾冲突。根据“那就认了你们这一代的命!哎紧牙关,好歹把下一代供到大学里去!这比把希望依赖在什么吕川叔叔身上靠谱多了!”“爸,你这叫站着说话不嫌腰疼!他们都当了爸爸妈妈,有家不像个家,工作累,工资低,现在要他们考大学那是成心给他们出难题!比如我,有那么高的心气考吗?考上了能一路顺利地读完吗?”可知,对话中凸显人物性格,表现了老父亲的自尊自立,儿子的委屈和愤懑不平。根据“以前是机会有限,如今不同了”可知,对话中自然呈现时代背景。根据“那就认了你们这一代的命!哎紧牙关,好歹把下一代供到大学里去”可知,有利于提升阅读体验,感受作品主旨的深情传递。【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人间烟火:根据“秉昆一下子光火起来,顶撞道……”“你给我住口!”“同样是我们这样家庭的子女,你哥考上了北大,你姐也考上了北大,就你这辈子恐怕是进不了大学的门了”“朋友之间,谁有困难了互相帮助我是赞成的,大家共同帮助一个有困难的朋友也是我竖大拇指支持的事。可如果几个人都把自己和自己的儿女将来过上好日子的希望,押宝似的押在一个朋友身上,那不就太没志气了?那样还不把那个朋友的人生给拖累垮了”可知,文章围绕“志气”的父子的家庭争执,话题涉及考大学、朋友互助等家常内容,展示那个时代普通百姓人家生活。道义担当:根据“朋友之间,谁有困难了互相帮助我是赞成的,大家共同帮助一个有困难的朋友也是我竖大拇指支持的事”“那就认了你们这一代的命!哎紧牙关,好歹把下一代供到大学里去”可知,肯定友情,赞成朋友间的互助。人要直面现实,承担起自己这代人的责任。情怀热望:根据“但人的命是可以改变的!一代改不了,那就只能靠下一代!下一代还不行,靠下下一代!以前是机会有限,如今不同了,考大学就是比较公平的机会!你告诉你那些朋友,只要有几分希望的都要争取考上……”可知,强调自立自强,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现状,时代在进步,人人都有机会,都要努力向上。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薛登,常州义兴人。父士通,为隋鹰扬郎将。江都乱,与州民闻人遂安据城拒贼。武德初,持地自归,授东武州刺史。辅公祏反,士通与贼将西门君仪战,破之。及平,封临汾侯。终泉州刺史。登通贯文史,善议论,根证该审,与徐坚、刘子玄齐名。调阆中主簿。天授中,累迁左补阙。时选举滥甚,乃上疏曰:比观举荐,类不以才,驰声假誉,互相推引,非所谓报国求贤者也。古之取士,考素行之原,询乡邑之誉,崇礼让,明节义,以敦朴为先,雕文为后。故人崇劝让,士去轻浮,以计贡贤愚为州之荣辱。方今举士,尤乖其本。明诏方下,固已驱驰府寺之延,出入王公之第,陈篇希恩,奏记警报。故俗号举人皆称觅举。觅者,自求也,非拨知之义。是以耿介之士羞于自拔,循常小人弃疏取附。愿陛下降明制,颁峻科,断无当之游言,收实用之良策,文试效官,武阅守御。时四夷质子多在京师,如论钦陵、阿史德元珍、孙万荣,皆因入侍见中国法度,及还,并为边害。登谏曰:臣闻戎、夏不杂,古所戒也。故斥居塞外,有时朝谒,已事则归,三王之法也。汉、魏以来,革袭衣冠,筑室京师,不令归国。较其利害,三王是而汉、魏非,拒边长而质子短。昔晋郭钦、江统以夷狄处中夏必为变,武帝不纳,卒有永嘉之乱。伏见突厥、吐蕃、契丹往因入侍,并被奖遇,官戎秩,步黉门,服改毡扇,语习楚夏,窥围史成败,熟山川险易。国家虽有冠带之名,而狼子孤恩,患必在后。今皇风所章,含识革面,方由余效忠,日磾尽节。然臣虑备豫不谨,则夷狄称兵不在方外,非贻谋之道。臣谓愿充侍子可一切禁绝,先在国者不使归蕃,则夷人保强,边邑无争。武后不纳。久之,出为常州刺史。宣州贼钟大眼乱,百姓溃震,登严勒守备,固境赖安。再迁尚书左丞。景云中,为御史大夫。僧慧范怙太平公主势夺民邸肆官不能直登将治之或劝以自安答曰宪府直枉朝奏暮黜可矣。遂劾奏,反为主所构,出岐州刺史。迁太子宾客。开元初,为东都留守,再为太子宾客。登本名谦光,以与皇太子名同,诏赐今名。坐子累归田里,家苦贫,诏给致仕禄。卒,年七十三,赠晋州刺史。节选自《新唐书》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僧慧范怙太平公主/势夺民邸肆/官不能直/登将治之/或劝以自安/答曰/宪府直枉/朝奏暮黜可矣B.僧慧范怙太平公主势/夺民邸肆/官不能直/登将治之/或劝以自安/答曰/宪府直枉/朝奏暮黜可矣C.僧慧范怙太平公主/势夺民邸肆/官不能直/登将治之/或劝以自安/答曰宪府直枉/朝奏/暮黜可矣D.僧慧范怙太平公主势/夺民邸肆/官不能直/登将治之/或劝以自安/答曰宪府直枉/朝奏/暮黜可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审”解释为“仔细”,与《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中“审”意思相同。B.文中“乖”指“违背”,与《红楼梦》中“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中“乖”意思相同。C.峻科,原指封建社会一种科举考试名目,文中指希望皇帝采取分科取士的方法来选拔、任用官吏。D.中国,文中指中原地区,与《赤壁之战》“若能以昊、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中“中国”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薛登的父亲薛士通曾经担任隋朝鹰扬郎将,后在唐朝因功相继担任东武州刺史、泉州刺史等官职。B.薛登认为朝廷如今选拔任用官员的方式已经违背了初衷,不能做到唯才是举,希望皇帝及时纠正。C.薛登认为四方夷狄狼子孤恩,必为后患,建议朝廷今后将四夷质子全部留在京师,但武后未采纳。D.针对宜州发生叛乱、百姓溃逃情况,薛登整肃守备,保得常州全境安宁,他也因此得到朝廷重用。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人崇劝让,士去轻浮,以计贡贤愚为州之荣辱。(2)坐子累归田里,家苦贫,诏给致仕禄。14.针对当时在京师的四夷质子返回藩地后却成为边疆祸患这一情况,薛登上书进谏,请简要概括薛登提出劝谏的依据。〖答案〗10.B11.C12.C13.(1)所以人们崇尚礼让之风,读书人去除轻浮之气,(官府)把上计贡举贤才当做州郡的光荣,把上计贡举庸人当做州郡的耻辱。

(2)(薛登)因儿子的事情获罪回到家乡,生活贫苦,(皇帝)下诏给予(他)辞官退休的俸禄。14.①违背了三王之法,已有前车之鉴;

②学习了先进文化,改变了生活习惯,于朝廷不利;

③熟悉历史并知道反思,对唐王朝山川地形非常熟悉,于朝廷不利;

④性情残忍,本性薄情寡恩。〖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僧人慧范倚仗太平公主的权势抢夺了百姓的邸店,官员不能伸张正义,薛登将要处理这件事,有的人劝他自保,(薛登)回答:官府必须要判定是非曲直。(做好了分内之事)在早晨上奏,在傍晚被罢黜也是可以的。“僧慧范怙太平公主”,“公主势”作“怙”的宾语,其间不能断开,排除AC;“答曰”单独成句,起到领起下文的作用,排除CD。【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句意:论据意思完备选择仔细/要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仔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B.正确。句意:已经严重违背了选拔的初衷/行为性情怪诞固执又反常,根本不管别人诽谤。C.错误。“峻科”意为“严密的法令”。句意:希望陛下颁布明确的、严密的法令制度。D.正确。句意:都通过入朝奉侍学习了中原王朝的法令制度/如果能够以江东的兵力,可与中原抗衡。【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建议朝廷今后将四夷质子全部留在京师,但武后未采纳”错误。原文“臣闻戎、夏不杂,古所戒也。故斥居塞外,有时朝谒,已事则归,三王之法也。汉、魏以来,革袭衣冠,筑室京师,不令归国。较其利害,三王是而汉、魏非,拒边长而质子短。昔晋郭钦、江统以夷狄处中夏必为变,武帝不纳,卒有永嘉之乱”可知,建议采取三王之法;并武后没有采纳的建议是来自郭钦、江统。【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故”,所以;“劝让”,礼让;“贡”,贡举。(2)“坐”,牵连治罪;“致仕”,辞去官职;“禄”,俸禄。【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所以训诫后让他们居住在塞外,有事情的时候入朝觐见,事情结束后就立刻返回番藩属地,这是三王(夏商周)之法”可知,违背了三王之法,已有前车之鉴;由原文“伏见突厥、吐蕃、契丹往因入侍,并被奖遇,官戎秩,步黉门,服改毡扇”可知,学习了先进文化,改变了生活习惯,于朝廷不利;由原文“语习楚夏,窥围史成败,熟山川险易”可知,熟悉历史并知道反思,对唐王朝山川地形非常熟悉,于朝廷不利;由原文“国家虽有冠带之名,而狼子孤恩,患必在后”可知,性情残忍,本性薄情寡恩。参考译文:薛登,是常州义兴人。父亲薛士通,担任隋朝鹰扬郎将。江都战乱的时候,薛士通与州郡的百姓闻人(复姓)遂安占据城拒池抵御贼寇。武德初年,带着土地(城池)一起归附唐朝,被朝廷任命为东武州刺史。辅公祐谋反,薛士通与贼将西门君仪交战,击败了他。等到天下安定,被封为临汾侯,在泉州刺史的官任上终老。薛登通晓文学、史学,擅长议事、说理,论据意思完备选择仔细,与徐坚、刘子玄齐名。后来调任阆中县担任主簿一职。多次升迁后担任左补阙。当时朝廷选拔举荐官吏非常混乱,于是上疏进谏:近来看到朝廷选拔举荐官员,好像不是依据才干来推举,传播虚假的名声,相互之间引荐,这不是我们所说的报效国家选拔贤才的正确方式。古代选取读书人出来做官,考察(他们)平素之品行,询问(他们)在乡里的名声,崇尚礼让,明晰节操道义,以敦厚朴素为先,以文章优美为后。所以人们崇尚礼让之风,读书人去除轻浮之气,(官府)把上计贡举贤才当做州郡的光荣,把上计贡举庸人当做州郡的耻辱。现在选取读书人出来做官,已经严重违背了选拔的初衷。英明的诏示刚刚颁布,(他们)已经策马快奔到高官的府邸或官署,出入王公贵族的府第,述说着希求得到恩典,文书中发誓要回报恩德。所以民间都称举荐读书人叫“觅举”。觅的意思是自己寻求,不是大家知道的那个意思。因此正直的读书人对于要自己去寻求官爵的方式感到羞耻,而那些“遵循常规”(目前不以才干为标准选举官员的方式)的小人放弃上疏选择依附。希望陛下颁布明确的、严密的法令制度,断绝浮夸不实的言论,听取于国实用的良策,选拔擅长文治的人授予官职,选拔擅长守备防御的人担任武将。当时四夷质子大多待在京师,像论钦陵、阿史德元珍、孙万荣这些人都通过入朝奉侍学习了中原王朝的法令制度,等到他们返回藩属地,却都成为边疆的祸患。(针对这一情况)薛登上疏劝谏:我听说戎狄、华夏不能混杂,这是古代引以为戒的事情。所以训诫后让他们居住在塞外,有事情的时候入朝觐见,事情结束后就立刻返回番藩属地,这是三王(夏商周)之法。汉、魏以来,改变他们的服饰,在京师给他们建造房屋,不让他们回去。比较这其中的利害得失,三王的做法是正确的,汉、魏的做法是错误的,这也导致四夷质子在京师的时间较短,而朝廷抵御边患的时间很长。先前晋朝郭钦、江统认为夷狄处在中原地区一定会发生变故,武帝没有采纳,最终导致永嘉之乱。臣认为突厥、吐蕃、契丹质子通过入朝奉侍,一并受到朝廷恩待,(朝廷)授予他们武将官职,(他们)进入学校大门,不再以毡扇为服,学习华夏先进的文化,从图书、史籍中了解华夏历史并能进行反思,对唐王朝山川地形也非常熟悉。我朝虽然对他们有礼仪教化之名,但是他们生性残暴、忘恩负义,今后一定会有祸患。现在(因为)皇帝恩威所及,所以(他们)能够洗心革面,能够像由余(人名)、日磾(人名)那样尽心效忠。但是臣考虑(如果我们)不小心防备,夷狄兴兵又不在域外,这不是深谋远虑的方法。臣认为今后所有希望入朝奉侍的四夷质子一律禁止入京,已经在京师的不能让他们返回藩属地,这样的话夷人出于保护他们质子的目的,边境就会没有争端。武后没有采纳(薛登的建议)。不久,(薛登)离开京师担任常州刺史。宣州贼寇钟大眼祸乱地方,百姓惶恐震惊,薛登严加防备,全境得以安定。升迁担任尚书左丞。景云年间,担任御史大夫。僧人慧范倚仗太平公主的权势抢夺了百姓的邸店,官员不能伸张正义,薛登将要处理这件事,有的人劝他自保,(薛登)回答:官府必须要判定是非曲直。(做好了分内之事)在早晨上奏,在傍晚被罢黜也是可以的。于是上奏弹劾,反而被太平公主构陷,被贬谪担任岐州刺史。后来担任太子宾客。开元初年,担任东都留守,第二次担任太子宾客。薛登本名薛谦光,因为与皇太子名字相同,皇帝下诏恩赐了现在的名字。(薛登)因儿子的事情获罪回到家乡,生活贫苦,(皇帝)下诏给予(他)辞官退休的俸禄。七十三岁时去世,赠赐晋州刺史。(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淮上遇洛阳李主簿韦应物结茅临古渡,卧见长淮流。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东山独过雁,暴雨远来舟。日夕逢归客,那能忘旧游。〖备注〗唐代宗大历九年(774年)秋天,韦应物北归时,在淮水边上偶遇隐居于此的昔日同僚李主簿李瀚,写下了这首五律。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李主簿结茅隐居古渡口,卧看淮水奔流。古渡口的废弃不用和淮水的遗去不复返,为下文的抒情奠定了感情基调。B.颔联写人与树映衬,岁月流逝,壮志蹉跎。描摹了诗人衰颓的形象与凄凉的心境,寄寓李瀚怅然若失的情怀,意蕴丰富。C.颈联情景交融,写李主簿在茅屋里所见景象。借助“寒山”“独过雁”“杯雨”等意象写出了李主簿的孤单、落寞之情。D.尾联写李瀚傍晚时遇到北归的朋友,不忘旧情热情接待。诗至此使戛然而止,至于相公后的情景便留在诗外供读者想象。16.萧驰评价韦应物此诗“是诗人从主客双方换位的视境去体验结茅古渡的生活”,其中“主”是指诗人的主观感受,“客”是指李瀚的感受,请结合全诗内容分析本诗的“换位视境”。〖答案〗15.B16.①诗人的主观感受:颔联是从诗人的视角,写历经沧桑后的李瀚衰老的形象。

②客观形象和感受:首联是从李瀚的视角,写他隐居的环境;颈联写李瀚在古渡口的茅屋里见到的景象;尾联仍从李瀚落笔,不说诗人遇上李瀚,而说李瀚遇到了诗人。

③换位视境,从主客双方着笔,使情感更加丰富,耐人寻味。〖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描摹了诗人衰颓的形象与凄凉的心境,寄寓李瀚怅然若失的情怀”错误。“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意思是:树已逢秋,人怎能不老?窗里将老之人,面对着门前已衰之树,联想岁月流逝,壮志蹉跎,人何以堪?这两句不仅颇为传神地描摹了李主簿衰颓的形象与凄凉的心境,而且寄寓着诗人自己怅然若失的情怀,蕴含极其丰富。【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①诗歌颔联“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意思是:树已逢秋,人怎能不老?窗里将老之人,面对着门前已衰之树,联想岁月流逝,壮志蹉跎,人何以堪?这两句不仅颇为传神地描摹了李主簿衰颓的形象与凄凉的心境,而且寄寓着诗人自己怅然若失的情怀,蕴含极其丰富。这是从诗人的主观感受写历经沧桑后的李主簿衰老的形象。②首联“结茅临古渡,卧见长淮流”写李主簿隐居的环境。他结茅隐居于淮水边的古渡口,可以卧看淮水奔流。颈联“寒山独过雁,暮雨远来舟”写李主簿在古渡口的茅屋里见到的景象。表面上,“寒山”切深秋季节,“独过雁”比况李主簿孤独、落寞的生活境遇;“暮雨”既照应上联之人老树秋,又关合下联之日夕逢归,“远来舟”牵引出下联的“逢归客”。尾联“日夕逢归客,那能忘归游”仍从李主簿这边落笔,不说诗人遇上李主簿,而说李主簿在傍晚时遇上了一位北归的客人,依然不舍旧情,仍然热情接待。因此,诗歌的首联、颈联、尾联是写客观形象和感受。③诗歌从诗人、李瀚的主客双方着笔,既丰富了情感,又起到了耐人寻味的效果,引发读者无穷的想象。(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在《蜀道难》中写到剑门天险高峻崎岖,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突出其易于固守,难以攻入。(2)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对诸葛武侯的悼念。诸葛亮病逝军中,苦心经营的兴复大业付之东流,确实让人痛惜不已。(3)草木长青,人事却已悄然发生变迁。古诗常用“草木”表达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对历史兴亡的感叹。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一夫当关万夫莫开(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3)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荒烟寒雨暮山重,草木冥冥但有风/江海霁初景,草木含新色)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没有留意,富阳柳绿桃红的三月天是从哪一根枝头上开始的。惊蛰到来时,那些穿越秦时明月、唐时春水的山花野草,早已地在淡烟微雨中做好生机盎然的准备。鹅黄的柳枝轻轻摇曳,玉兰花素装淡抹亭亭玉立于枝头,繁花含俏的三月天便从炊烟袅绕的房前屋后、农人扛着农具行走的田埂地头、雨润烟浓的大源溪畔向我们走来。的江南三月天里,循着亭山竹林旁淙淙的溪水声,随意走在旷野上,那迎面扑来的一簇簇、一朵朵灿然的桃花、杏花、油菜花,在古朴的田园中感悟涨潮的芳心,使你的心绪远离喧嚣繁杂。春风成为信使,将游子的乡愁传递,甘坑水库下百花园枝头上鸟儿的啁啾,如渺远的梵音穿透天空。烟花三月,走在乡间纵横的阡陌上,花香混着泥土的清香,午后的阳光透过密密层层的树叶在地上洒满光斑。你懂得了诗人陶渊明为什么要隐居村野,躬耕田园,过着的生活。那满枝满树的绿叶红花,使人仿佛置身于夹谷莺啼的图画里。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语序正确的一项是()A.随意走在旷野上,循着亭山竹林旁淙淙的溪水声,那迎面扑来的一簇簇、一朵朵灿然的桃花、杏花、油菜花,在古朴的田园中感悟涨潮的芳心,使你的心绪远离喧嚣繁杂。B.循着亭山竹林旁淙淙的溪水声,随意走在旷野上,那迎面扑来的一簇簇、一朵朵灿然的桃花、杏花、油菜花,使你的心绪远离喧嚣繁杂,在古朴的田园中感悟涨潮的芳心。C.随意走在旷野上,循着亭山竹林旁淙淙的溪水声,那迎面扑来的一簇簇、一朵朵灿然的桃花、杏花、油菜花,使你的心绪远离喧嚣繁杂,在古朴的田园中感悟涨潮的芳心。D.循着亭山竹林旁淙淙的溪水声,随意走在旷野上,那迎面扑来的一簇簇、一朵朵灿然的桃花、杏花、油菜花,在古朴的田园中感悟涨潮的芳心,使你的心绪远离喧嚣繁杂。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与表达效果。〖答案〗18.①迫不及待(按捺不住等)

②如梦似幻(生机盎然等)

③与世无争(悠然自得等)19.B20.运用比喻的修辞;将春风比作信使,将鸟儿的啁啾比作渺远的梵音,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富阳春天的美丽与生机勃勃,表达对富阳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语境指山花野草急切绽放的心情,可选“迫不及待(按捺不住等)”。“迫不及待”,形容心情急切,无法等待。“按捺不住”,心里急燥,克制不住。第二空,语境用来形容“江南三月天”,可用表生机或美丽的成语,可选“如梦似幻(生机盎然等)”。“如梦似幻”,像是作梦幻想般。比喻极不真实的。“生机盎然”,形容生命力旺盛的样子,一般比喻花草树木生机盎然。第三空,联系“隐居村野,躬耕田园”,可选“与世无争(悠然自得等)”。“与世无争”,不与社会上的人发生争执,是一种回避矛盾的处世态度。“悠然自得”,形容悠闲而舒适。【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在古朴的田园中感悟涨潮的芳心,使你的心绪远离喧嚣繁杂”语序不当,应改为“使你的心绪远离喧嚣繁杂,在古朴的田园中感悟涨潮的芳心”。AC“随意走在旷野上,循着亭山竹林旁淙淙的溪水声”语序不当,应先说“循着……”,再说“随意走在旷野上”。B项修改正确。【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春风成为信使,将游子的乡愁传递,甘坑水库下百花园枝头上鸟儿的啁啾,如渺远的梵音穿透天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春风”比作“信使”,“鸟儿的啁啾”比作“渺远的梵音”,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富阳春天的美丽与生机勃勃,表达对富阳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8月27日,历时一个月,河南汝州抽干云禅湖水,终于捕获“怪鱼”鳄雀鳝。声势浩大的抽水打捞行动,引发广泛关注。鳄雀鳝原产于北美洲,是淡水巨型食肉鱼,繁殖力强,在我国缺少天敌,或给水体生态系统带来灭顶之灾。近年来这一“不速之客”频惹祸端,屡登热搜,为外来物种入侵防控敲响警钟。外来物种在野外广泛扩散,根本原因在人。无序放生,已成为外来物种入侵本土环境的重要一环。兰州大学生态学院青年研究员赵序茅说,人类有意或无意将外来物种带入不属于自然分布的环境后,可能建立种群并实现繁殖,引起本地物种基因污染、局部灭绝、种群减少或未灭绝。我国近两年先后颁布相关系列法规,就外来物种入侵的源头预防、检测预费等方面作出规定,以期防患未然。但近日成为“网红”的一条小小鳄雀鳝,暴露出相关法规亟待落实落细等问题。面对外来物种,全社会都要提高认知,每个人都应从自身做起,树立生态保护意识,严格遵守和关法律法规,不购买外来“异宠”,不从境外携带物种入境,已经购买的更不能随意放生,共同筑牢维护生态安全的防线。21.文中画线句有语病,下列选项中修改最恰当的是()A.人类有意或无意将外来物种带入不属于其自然分布的环境后,可能实现繁殖并建立种群,导致本地物种基因污染、种群减少、局部灭绝或者灭绝。B.人类有意或无意将外来物种带入不属于其自然分布的环境后,可能建立种群并实现繁殖,引起本地物种基因污染、种群减少、局部灭绝或者灭绝。C.人类有意或无意将外来物种带入不属于自然分布的环境后,可能实现繁殖并建立种群,导致本地物种基因污染、种群减少、局部灭绝或者灭绝。D.人类有意或无意将外来物种带入不属于自然分布的环境后,可能实现繁殖并建立种群,引起本地物种基因污染、种群减少、局部灭绝或者灭绝。22.请根据2-4段内容,分别用否定句概括人类应如何防止外来物种入侵,每句不超过12字。〖答案〗21.A22.人类不能无序和随意放生;不要让相关法规形同虚设;不购买和携带外来异宠。〖解析〗【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语序不当,“建立种群并实现繁殖”应改为“实现繁殖并建立种群”;语序不当,不合逻辑,“基因污染、局部灭绝、种群减少或未灭绝”应改为“基因污染、种群减少、局部灭绝或者灭绝”;搭配不当,“引起……”应改为“导致……”。全部改对的是A项。【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概括要点及句式变换的能力。由第二段“外来物种在野外广泛扩散,根本原因在人。无序放生,已成为外来物种入侵本土环境的重要一环”“人类有意或无意将外来物种带入不属于自然分布的环境”可知,由于人类无序放生或随意放生导致外来物种入侵。变成否定句式为:人类不能无序和随意放生;由第三段“我国近两年先后颁布相关系列法规,就外来物种入侵的源头预防、检测预费等方面作出规定……但近日……暴露出相关法规亟待落实落细等问题”可知,我国虽然制定了外来物种的相关法规,但细节落实不够,法规形同虚设。变成否定句式为:不要让相关法规形同虚设;由第四段“每个人都应从自身做起,树立生态保护意识,严格遵守和关法律法规,不购买外来‘异宠’,不从境外携带物种入境”可知,每个人都应该遵守法律法规,不购买不携带外来“异宠”。可表达为:不购买和携带外来异宠。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在你所处的位置,用你所有的资源,做你力所能及的事。——西奥多·罗斯福我总是做那些我做不到的事,以便我学会如何去做。——毕加索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江苏省镇江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绘画与现实是两个世界,需要沟通。绘画需要在平面上找到与“现实”相应的构图秩序,使之入画。单单再现眼睛所见的“现实”,难以造就绘画。观察16世纪画家文伯仁《秋山游览图》中的林荫道和霍贝玛的《林荫道》,或许能够感受中西绘画的大分歧。这两幅画都目光正对纵深的林荫道,不同的是,霍贝玛置身路上,平视前方,而文伯仁避开平视相接,从空中俯瞰。在中国古代画家看来,17世纪荷兰画家霍贝玛《林荫道》的角度不入画,因为中国古代绘画没有消失点透视这一布局秩序,《林荫道》这样的构图只能产生于西方焦点透视绘画的体系当中。众所周知,中国画久已落得个不讲科学的名声,科学的是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焦点透视画。焦点透视法改变了绘画,绘画却不一定非要焦点透视不可,中国山水画放弃焦点透视,同样能够表现空间感。舍弃消失点的同时,中国绘画也发展出自己的透视法,有利于调和空间透视与时间移动,也有利于调和历时性与共时性。欧洲的焦点透视与中国的非焦点透视各有长短,要言之,焦点透视长于表现纵深的景深,拙于延续横向的时间流动。相反,中国式非焦点透视长于延续时间,不利于营造景深。或许可以这么说,焦点透视是一种倾向空间性的透视,中国式的非焦点透视是一种倾向时间性的透视,更精确地说,是一种时间与空间统一的透视法。(摘编自韦羲《照夜白》)材料二:现代德国哲学家斯宾格勒在他的《西方之衰落》里面曾经阐明每一种独立的文化都有他的基本象征物,具体地表象它的基本精神。在埃及是“路”,在希腊是“立体”,在近代欧洲文化是“无尽的空间”。埃及金字塔里的甬道,希腊的雕像,近代欧洲的最大油画家伦勃朗的风景,是我们领悟这三种文化的最深的灵魂之媒介。我们若用这个观点来考察中国艺术,尤其是画与诗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再拿来同别种文化作比较,是一极有趣味的事。西方十四世纪文艺复兴初期油出家梵埃格的画极注重写实,精细地描写人体和屋字内的空间,用科学及数学的眼光看世界。于是遵视法的知识被发挥出来,而用之于绘画。中国十八世纪雍正、乾隆时,西家邹一桂对于西洋透视画法表示惊异而持不同情的态度,他认为西洋的透视的写实的画法“笔法全无,虽工亦匠”,与真正的绘画艺术没有关系,所以“不入画品”。而能够入画品的画,即能“成画”的画,应是不采取西洋透视法的立场,而采沈括所说的“以大观小之法”。早在宋代,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里就曾讥评大画家李成采用透视立场“仰画飞檐”,而主张“以大观小之法”。沈括认为画家画山水,并非如常人站在平地上在一个固定的地点,仰首看山:而是用心灵的眼,笼罩全景,从全体来看部分,“以大观小”。把全部景界组织成一幅气韵生动、有节奏有和谐的艺术画面,不是机械的照相。画家的眼睛不是从固定角度集中于一个透视的焦点,而是流动着飘瞥上下四方,一目千里,把握全境的阴阳开固、高下起伏的节奏。杜甫有两句诗表现出了这空、时意识:“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陶渊明也有诗云:“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用心灵的俯仰的眼睛来看空间万象,我们的诗和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不是像那代表希腊空间感觉的有轮廓的立体雕像,不是像那表现埃及空间感的慕中的直线甬道,也不是那代表近代欧洲精神的伦勃朗的油画中渺茫无际追寻无着的深空,而是“俯仰自得”的中国人的宇宙感。苏东坡论唐代画家兼诗人王维说:“味摩诂之诗,诗中有画。观厚诂之画,画中有诗。”王维的画我们现在不容易看到(传世的有两三幅)。我们可以从诗中看他画境,却发现他里面的空间表现与后来中国山水画的特点一致。王维的《辋川》诗有一绝句云:“北垞湖水北,杂树映未栏,逶远南川水,明灭青林端。”在西洋画上有画大树参天者,则树外人家及远山流水必在地平线上缩短缩小,合乎连视法。而此处南川水却明灭于青林之端,不向下而向上,不向远而向近,和青林来栏构成一片平面。中国山水画家取此同样的看法写之于画面,使西人诧中国画家不识透视法。然而这种看法是中国诗中的通例,如:。我们在中国诗中看到了饮吸无穷时空于自我、网罗山川大地于门户的态度。中国诗人多爱从窗户庭阶,词人尤爱从帘、屏、栏干、镜以吐纳世界景物。老子曰:“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中国这种移远就近、由近知远的空间意识,已经成为我们宇宙观的特色。(摘编自宗白华《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绘画与现实是两个世界,绘画是在平面上找到构图秩序,单单再现眼睛所见的“现实”,难以造就绘画。B.霍贝玛和文伯仁画中的林荫道,体现了中西方绘画的一大分歧,即是否采用消失点透视的布局秩序绘画。C.中国山水画放弃了焦点透视法,但是同样能够表现出空间感,并且比西方所表现出的空间感更加的深入。D.斯宾格勒认为每一种独立的文化都有其基本象征物,通过这些象征物,我们可以领悟其文化的精神内涵。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的古代绘画是没有消失点透视这一布局秩序的,因此中国古典山水画中也不存在运用透视法的画作。B.中国宋代的沈括和清代的邹一桂都认为,透视立场的写实画法只是一种技巧,算不上是真正的绘画艺术。C.陶渊明的“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体现出的是一种空间意识,也是中国人“俯仰自得”的宇宙感。D.我们可从王维诗推测他的画境:不向下而向上,不向远而向近,却具有移远就近、由近知远的空间意识。3.下列诗句中不适合做材料二横线处例证的一项是()A.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B.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C.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D.初月微明漏白烟,碧松梢外挂青天。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以大观小之法”不仅体现了中国山水画家的绘画观,也体现了中国人看待宇宙与生命的哲学观。明末清初画家八大山人曾画有《乾坤一草亭图》:广袤无垠的天地和一座小草亭和谐处于同一空间之中。请结合“以大观小之法”谈谈你对“乾坤”与“草亭”关系的理解。〖答案〗1.C2.A3.C4.①对比论证。将西方绘画中的焦点透视法与中国古典绘画中的“以大观小之法”对比,突出中国山水画的特点;②引用论证。引用清代邹一桂和宋代沈括的观点,批评焦点透视法,分析“以大观小”的艺术主张,引用杜甫和陶渊明的诗句,证明中国诗与绘画所表现的空间意识都是用心灵的俯仰的眼睛来看世间万象。5.①绘画观:乾坤即天地,是大,草亭是小,“以大观小”就是把全部景界组织成一幅气韵生动、有节奏有和谐的艺术画面,画家一目千里,把握全境的阴阳开阖、高下起伏的节奏;③哲学观:中国人用心灵的俯仰的眼睛来看空间万象,以有限的生命观望无限的宇宙,身在草亭却心怀天下。〖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C.“并且比西方所表现出的空间感更加的深入”曲解文意,结合“欧洲的焦点透视与中国的非焦点透视各有长短,要言之,焦点透视长于表现纵深的景深,拙于延续横向的时间流动。相反,中国式非焦点透视长于延续时间,不利于营造景深”可知,文中并未提到“中国山水画……比西方所表现出的空间感更加的深入”。【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因此中国古典山水画中也不存在运用透视法的画作”曲解文意,结合“中国山水画放弃焦点透视,同样能够表现空间感。舍弃消失点的同时,中国绘画也发展出自己的透视法,有利于调和空间透视与时间移动,也有利于调和历时性与共时性”可知,中国古典山水画也发展出了自己的透视法。【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探讨的是中国艺术,尤其是画与诗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是用心灵的眼,笼罩全景,从全体来看部分,“以大观小”。把全部景界组织成一幅气韵生动、有节奏有和谐的艺术画面,不是机械的照相。C.“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实写院外之景。清光门外,有一溪渠水缭绕着院子,从墙头望出去,可以看到远山的点点秋色。不符合中国艺术的空间意识。【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结合“西方十四世纪文艺复兴初期油出家梵埃格的画极注重写实,精细地描写人体和屋字内的空间,用科学及数学的眼光看世界。于是遵视法的知识被发挥出来,而用之于绘画。中国十八世纪雍正、乾隆时,西家邹一桂对于西洋透视画法表示惊异而持不同情的态度……”可知,材料二使用了对比论证。将西方绘画中的焦点透视法与中国古典绘画中的“以大观小之法”对比,突出中国山水画的特点;结合“中国十八世纪雍正、乾隆时,西家邹一桂对于西洋透视画法表示惊异而持不同情的态度,他认为西洋的透视的写实的画法‘笔法全无,虽工亦匠’,与真正的绘画艺术没有关系,所以‘不入画品’。而能够入画品的画,即能‘成画’的画,应是不采取西洋透视法的立场,而采沈括所说的‘以大观小之法’”可知,材料二使用了引用论证。引用清代邹一桂和宋代沈括的观点,批评焦点透视法,分析“以大观小”的艺术主张,引用杜甫和陶渊明的诗句,证明中国诗与绘画所表现的空间意识都是用心灵的俯仰的眼睛来看世间万象。【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绘画观看,由“沈括认为画家画山水,并非如常人站在平地上在一个固定的地点,仰首看山:而是用心灵的眼,笼罩全景,从全体来看部分,‘以大观小’。把全部景界组织成一幅气韵生动、有节奏有和谐的艺术画面,不是机械的照相。画家的眼睛不是从固定角度集中于一个透视的焦点,而是流动着飘瞥上下四方,一目千里,把握全境的阴阳开固、高下起伏的节奏”可得出:乾坤即天地,是大,草亭是小,“以大观小”就是把全部景界组织成一幅气韵生动、有节奏有和谐的艺术画面,画家一目千里,把握全境的阴阳开阖、高下起伏的节奏;从哲学观看,由“用心灵的俯仰的眼睛来看空间万象,我们的诗和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不是像那代表希腊空间感觉的有轮廓的立体雕像,不是像那表现埃及空间感的慕中的直线甬道,也不是那代表近代欧洲精神的伦勃朗的油画中渺茫无际追寻无着的深空,而是‘俯仰自得’的中国人的宇宙感”可得出:中国人用心灵的俯仰的眼睛来看空间万象,以有限的生命观望无限的宇宙,身在草亭却心怀天下。(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父亲的想法梁晓声父亲进屋与秉昆一起收拾时,寻常交谈似的问:“那个穿一身军服的小伙子,他上北京的大学了?”秉昆于是明白,父亲在外边听到了屋里的谈话。两个多钟头里,父亲一直在外边,这让秉昆心生自责。只想着把朋友们陪好,却完全忘了外边的父亲,多不应该呀!他内疚地说:“对,他叫吕川,我们几年没见了。”“是名牌大学?”“对。”“他家也是共乐区的?”“对。他妈也没工作,和我妈一样,家庭妇女。他爸是鞋厂的,解放牌胶鞋就是他爸那家鞋厂生产的。他爸身体不好,提前退休了。”“他也和你一样,在酱油厂上班?”“对。”“他上学那年,是要群众推荐、领导同意的吧?”“对。”父亲不再问什么,反复擦桌子。秉昆猜测到了父亲心里在怎么想,幽幽地说:“爸,吕川当年在厂里确实表现好,但我当年在厂里的表现也很好。不论工人群众还是领导,指责不出我有什么严重缺点来。当年上大学的情况特殊,他父母不是他的生身父母,他是烈士遗孤……”父亲终于停止了擦桌子,一边洗抹布一边说:“可我是你亲爸,同样是我们这样家庭的子女,你哥考上了北大,你姐也考上了北大,就你这辈子恐怕是进不了大学的门了,当然是因为各有各的具体情况。”秉昆一下子光火起来,顶撞道:“爸,就咱们父子俩的时候,你说话能不能直来直去的?你绕着挺大个弯子说话,我就不明白你到底想说什么了,而且也不像你一名老工人说话的本色。”他当时正搬起一把椅子往原处放,说完那句话才把椅子放下去。由于光火,发出很大的响声。父亲那时已洗好抹布,正拧着。听了他的话以及那很大的响声,弯着的腰背一动不动地弯了片刻才缓缓直起,慢腾腾地把抹布搭在绳上。秉昆又说:“屋子收拾完了,我想回去了。”父亲转过身面带忧伤地说:“秉昆,我刚才是在好好地跟你聊。你觉得一句话不爱听了,就可以不顾辈分来训我吗?”秉昆张张嘴,无话可说了。父亲接着说:“我如今老了,发不动脾气了,只有任凭别人对我发脾气了。即使我的小儿子对我发脾气,我也没辙了。但是秉昆,你要记住你爸今天晚上对你说的话:朋友之间,谁有困难了互相帮助我是赞成的,大家共同帮助一个有困难的朋友也是我竖大拇指支持的事。可如果几个人都把自己和自己的儿女将来过上好日子的希望,押宝似的押在一个朋友身上,那不就太没志气了?那样还不把那个朋友的人生给拖累垮了?”秉昆又有道理了,他说:“爸,我又不爱听了。第一,你不了解我们,在门外听到只言片语就想当然地进行批评,这叫自以为是。第二,我没我朋友们的那些想法。如果你的批评也是针对我的,对我不公平。第三,我的朋友们并不都是没志气的人,恰恰相反,他们都是各方面很要强的人,要强又怎样……”“你给我住口!”父亲也光火了,抽一下亲子严厉地说,“你小子还以为不是命里住定吗?当然是命里注定!但人的命是可以改变的!一代改不了,那就只能靠下一代!下一代还不行,靠下下一代!以前是机会有限,如今不同了,考大学就是比较公平的机会!你告诉你那些朋友,只要有几分希望的都要争取考上……”“爸,你这叫站着说话不嫌腰疼!他们都当了爸爸妈妈,有家不像个家,工作累,工资低,现在要他们考大学那是成心给他们出难题!比如我,有那么高的心气考吗?考上了能一路顺利地读完吗?”父亲打断道:“那就认了你们这一代的命!哎紧牙关,好歹把下一代供到大学里去!这比把希望依赖在什么吕川叔叔身上靠谱多了!”由无话可说到有些话非说不可的周秉昆,此刻又无话可说了,他越听越明白,父亲内心里显然对他颇为失望,却又不便直言。如果不是哥哥和姐姐都考上北京大学,嫂子也考上了省里的重点大学,父亲也许对他不会有什么失望。如果吕川这个晚上没出现在自己家里,父亲也许还会对他这个小儿子的转正多少感到点儿欣慰,可哥哥姐姐同时考上了北大,同样是酱油厂工人的吕川即将从北京的名牌大学毕业,而且一下子成了朋友们的指望,便让父亲对他这个小儿子内心生出欲说还休的失望了。秉昆觉得,父亲口口声声所说的“你们”其实是“你”。兼昆头脑里并没有太多朋友们那些想法,不过,谁不希望自己的一个好朋友将来成为有权力的人物呢?谁不希望好朋友的权力可以对自己的人生起到比个人努力强大许多倍的作用呢?正如父亲对他这个小儿子既觉得有些话非说不可,不说如频在喉,他也是那样的。既然有话都不能直说,他懒得继续与父亲理论下去了。秉昆一转身往外便走。退了休的老建筑工人,光字片最受人尊敬的一家之主,重体力劳动榨干了身体却志气更高的老父亲周志刚,喉咙里发出一声呻吟般的哽咽,双手往脸上一捂,缓缓蹲下来。他无声地哭了……(节选自梁晓声《人世间》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在回答父亲问话时,秉昆内心充满了自己没考上大学的内疚之情,只能一连串地说“对”。B.父亲“弯着的腰背一动不动地弯了片刻才缓缓直起”,主要是因为父亲身体的伤病很严重。C.“你不了解我们”,这句话说明父亲对秉昆朋友们的不理解才是父子二人间最主要的矛盾。D.秉昆替父亲眼中“没志气”的朋友们进行辩护,其实也是在为有类似心理的自己进行辩护。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中父亲反复擦桌子、洗抹布、拧抹布、晾抹布的文字,是对父亲复杂心理活动的外化描写。B.小说语言平易,多用白描却很传神。如“秉昆张张嘴,无话可说了”,写出了人物的欲言又止。C.小说善用对比,借助吕川、哥哥姐姐以及秉昆的朋友们的“成功”,反衬出秉昆人生的“失败”。D.小说结尾部分通过第三人称视角,全知全能地展示了秉昆的所思所想,叙事灵活,便于读者理解。8.小说通过人物对话来推动故事发展,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文中画线句子简要分析。9.小说《人世间》封面上有一句话:“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和担当;在悲欢离合中,抒写情怀和热望。”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6.D7.C8.①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加剧矛盾冲突,如“你给我住口!”“父亲打断道……”②对话中凸显人物性格,老父亲的自尊自立,儿子的委屈和愤懑不平通过对话跃然纸上:“咬紧牙关,好歹把下一代供到大学里去”“爸,你这叫站着说话不嫌腰疼”。③对话中自然呈现时代背景:以前机会有限,现在不同了。④有利于提升阅读体验,感受作品主旨的深情传递:那就认了你们这一代的命!9.①人间烟火:一场围绕“志气”的父子的家庭争执,话题涉及考大学、朋友互助等家常内容,展示那个时代普通百姓人家生活。②道义担当:肯定友情,赞成朋友间的互助。人要直面现实,承担起自己这代人的责任。③情怀热望:强调自立自强,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现状,时代在进步,人人都有机会,都要努力向上。〖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秉昆内心充满了自己没考上大学的内疚之情”错误,秉昆一连串地说“对”,是对父亲问的问题的肯定回答。B.“主要是因为父亲身体的伤病很严重”错误,结合“父亲那时已洗好抹布,正拧着。听了他的话以及那很大的响声,弯着的腰背一动不动地弯了片刻才缓缓直起,慢腾腾地把抹布搭在绳上”可知,主要是因为对秉昆的态度吃惊和气愤。C.“这句话说明父亲对秉昆朋友们的不理解才是父子二人间最主要的矛盾”错误,结合“如果不是哥哥和姐姐都考上北京大学,嫂子也考上了省里的重点大学,父亲也许对他不会有什么失望。如果吕川这个晚上没出现在自己家里,父亲也许还会对他这个小儿子的转正多少感到点儿欣慰”可知,父子间最主要的矛盾是因为秉坤没考上大学,父亲对他很失望。【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对比”“反衬出秉昆人生的‘失败’”错误,秉昆没考上大学并不能就说他人生是“失败”的,文章没有使用对比手法。【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根据“你给我住口!”““爸,你这叫站着说话不嫌腰疼”“父亲打断道”可知,秉坤和父亲的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加剧矛盾冲突。根据“那就认了你们这一代的命!哎紧牙关,好歹把下一代供到大学里去!这比把希望依赖在什么吕川叔叔身上靠谱多了!”“爸,你这叫站着说话不嫌腰疼!他们都当了爸爸妈妈,有家不像个家,工作累,工资低,现在要他们考大学那是成心给他们出难题!比如我,有那么高的心气考吗?考上了能一路顺利地读完吗?”可知,对话中凸显人物性格,表现了老父亲的自尊自立,儿子的委屈和愤懑不平。根据“以前是机会有限,如今不同了”可知,对话中自然呈现时代背景。根据“那就认了你们这一代的命!哎紧牙关,好歹把下一代供到大学里去”可知,有利于提升阅读体验,感受作品主旨的深情传递。【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人间烟火:根据“秉昆一下子光火起来,顶撞道……”“你给我住口!”“同样是我们这样家庭的子女,你哥考上了北大,你姐也考上了北大,就你这辈子恐怕是进不了大学的门了”“朋友之间,谁有困难了互相帮助我是赞成的,大家共同帮助一个有困难的朋友也是我竖大拇指支持的事。可如果几个人都把自己和自己的儿女将来过上好日子的希望,押宝似的押在一个朋友身上,那不就太没志气了?那样还不把那个朋友的人生给拖累垮了”可知,文章围绕“志气”的父子的家庭争执,话题涉及考大学、朋友互助等家常内容,展示那个时代普通百姓人家生活。道义担当:根据“朋友之间,谁有困难了互相帮助我是赞成的,大家共同帮助一个有困难的朋友也是我竖大拇指支持的事”“那就认了你们这一代的命!哎紧牙关,好歹把下一代供到大学里去”可知,肯定友情,赞成朋友间的互助。人要直面现实,承担起自己这代人的责任。情怀热望:根据“但人的命是可以改变的!一代改不了,那就只能靠下一代!下一代还不行,靠下下一代!以前是机会有限,如今不同了,考大学就是比较公平的机会!你告诉你那些朋友,只要有几分希望的都要争取考上……”可知,强调自立自强,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现状,时代在进步,人人都有机会,都要努力向上。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薛登,常州义兴人。父士通,为隋鹰扬郎将。江都乱,与州民闻人遂安据城拒贼。武德初,持地自归,授东武州刺史。辅公祏反,士通与贼将西门君仪战,破之。及平,封临汾侯。终泉州刺史。登通贯文史,善议论,根证该审,与徐坚、刘子玄齐名。调阆中主簿。天授中,累迁左补阙。时选举滥甚,乃上疏曰:比观举荐,类不以才,驰声假誉,互相推引,非所谓报国求贤者也。古之取士,考素行之原,询乡邑之誉,崇礼让,明节义,以敦朴为先,雕文为后。故人崇劝让,士去轻浮,以计贡贤愚为州之荣辱。方今举士,尤乖其本。明诏方下,固已驱驰府寺之延,出入王公之第,陈篇希恩,奏记警报。故俗号举人皆称觅举。觅者,自求也,非拨知之义。是以耿介之士羞于自拔,循常小人弃疏取附。愿陛下降明制,颁峻科,断无当之游言,收实用之良策,文试效官,武阅守御。时四夷质子多在京师,如论钦陵、阿史德元珍、孙万荣,皆因入侍见中国法度,及还,并为边害。登谏曰:臣闻戎、夏不杂,古所戒也。故斥居塞外,有时朝谒,已事则归,三王之法也。汉、魏以来,革袭衣冠,筑室京师,不令归国。较其利害,三王是而汉、魏非,拒边长而质子短。昔晋郭钦、江统以夷狄处中夏必为变,武帝不纳,卒有永嘉之乱。伏见突厥、吐蕃、契丹往因入侍,并被奖遇,官戎秩,步黉门,服改毡扇,语习楚夏,窥围史成败,熟山川险易。国家虽有冠带之名,而狼子孤恩,患必在后。今皇风所章,含识革面,方由余效忠,日磾尽节。然臣虑备豫不谨,则夷狄称兵不在方外,非贻谋之道。臣谓愿充侍子可一切禁绝,先在国者不使归蕃,则夷人保强,边邑无争。武后不纳。久之,出为常州刺史。宣州贼钟大眼乱,百姓溃震,登严勒守备,固境赖安。再迁尚书左丞。景云中,为御史大夫。僧慧范怙太平公主势夺民邸肆官不能直登将治之或劝以自安答曰宪府直枉朝奏暮黜可矣。遂劾奏,反为主所构,出岐州刺史。迁太子宾客。开元初,为东都留守,再为太子宾客。登本名谦光,以与皇太子名同,诏赐今名。坐子累归田里,家苦贫,诏给致仕禄。卒,年七十三,赠晋州刺史。节选自《新唐书》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僧慧范怙太平公主/势夺民邸肆/官不能直/登将治之/或劝以自安/答曰/宪府直枉/朝奏暮黜可矣B.僧慧范怙太平公主势/夺民邸肆/官不能直/登将治之/或劝以自安/答曰/宪府直枉/朝奏暮黜可矣C.僧慧范怙太平公主/势夺民邸肆/官不能直/登将治之/或劝以自安/答曰宪府直枉/朝奏/暮黜可矣D.僧慧范怙太平公主势/夺民邸肆/官不能直/登将治之/或劝以自安/答曰宪府直枉/朝奏/暮黜可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审”解释为“仔细”,与《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中“审”意思相同。B.文中“乖”指“违背”,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