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西省五校高一下学期直升班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江西省五校高一下学期直升班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江西省五校高一下学期直升班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江西省五校高一下学期直升班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江西省五校高一下学期直升班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2江西省五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直升班期中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园林命名之最高标准,张岱已明言“无有一字入俗”,这也是园林命名同现代的“主题园”的区别。后者仅仅指出命名是表达景致的某一主题思想,而园林命名的关键却不只在于“主题”,更在于雅俗。有人认为使用古人典故就是“不俗”了,《红楼梦》第十七回中以两处题名指出了这一观念的问题,在“曲径通幽”,宝玉言之“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这自然是常说的“古雅”了;而在“沁芳桥”,宝玉又不喜欢别人那些“述古”的名字了。通观全篇,其所涉用典之俗的问题大抵有三:一曰陈旧,二曰犯忌,三曰“不中”。所谓陈旧,就是用典太过俗滥,了无新意。如众人到了潇湘馆时,论此处匾该题四字。有人说:“淇水遗风。”贾政道:“俗。”又一个道:“睢园遗迹。”贾政道:“也俗。”二者一处用《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之典;另一处用睢园,即汉梁孝王“绿竹荫诸”的菟园之典,都同潇湘馆最点景的物“竹”有关,也算应题,为何被政老称“俗”呢?主要在于,这两个典故是文人看到“竹”最容易想到的典故,几乎已经是陈词滥调了,而由自我妙思所感知的此处景致之独特也自然不可见了。犯忌者,多是同政事人情相悖之意。这看似同雅俗无关,但所“雅”者,乃是寓于此间而得其遗世独立之精神;若不能意会禁忌之“度”,便是同时俗产生了冲突,难得独我之幽趣了。一犯在违制。如“蓼汀花淑”一景,有人拟出“秦人旧舍”,宝玉立即指出“背谬了”,桃花源之典故,本是讲“为避秦乱”而隐居的一村人,他们皆“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无疑暗藏着对政治的不满。二犯在重名,“稻香村”最初有人题名“杏花村”获得众人赞赏,贾政却向众人道:“‘杏花村'固佳,只是犯了正名,村名直待请名方可。”三犯在“颓丧”。在蘅芜苑一处拟联,有人道:“麝兰芳霭科阳院,杜若香飘明月洲。”众人指出“斜阳”二字不妥,那人便引古诗“蘼芜满院泣斜阳”句,众人皆云:“颓丧,颓丧!”所谓“不中”,就是本来显然需要提及的点题景物,没有说准或者说满了,或者明明没有的景致,却在匾额和对联中生造出来。前者如怡虹院之处,有人提出“蕉鹤”,有人提“崇光泛彩”,宝玉就说“此处蕉棠两植,其意暗蓄‘红’‘绿’二字在内。若只说蕉,则棠无着落,若只说棠,蕉亦无着落”。后者如在蘅芜苑中清客们的“麝兰芳霭斜阳院,杜若香飘明月洲”“三程香风飘玉蕙,一庭明月照金兰”二联。说“不中”是“俗”,似乎也有些不妥,但是“俗”并不只针对文辞不美,还针对那些华美却不切景的辞藻。真正的“命名”乃是根据“此景”各种幽致深蕴而从生命经验中流露出来,而非为了炫耀自己的文学才华而生搬硬造出来的。从根本上讲,“不入俗”之难在于不能回到自我观照的世界中来,而只在“外部”的典故、概念和比拟中打转。在这一回中,尤其彰显宝玉才华的,或者说特别表露出“雅”的含义的,是连贾政也比较欣赏的“沁芳”桥之命名以及“蘅芷清芬”的对联。“沁芳”之名拟出后,贾政的态度是“拈须点头不语”,脂评“六字是严父大露悦容也”。宝玉在评价前人时已提出,“雅”虽要切景,但却不能太“实”,而是要“蕴藉含蓄”;而其“含蓄”处,却是一种真正的“实在”。之所以“含蓄”,乃在于命名不能是对眼前景致的一般描述或比拟,而要将自我的生命经验沉浸于作为整体的园中世界,并前追古人之生命,将之也化入此刻自我的生命中来。所谓“无有一字入俗”,其实就是将自我作为存在者的“主人”去面对真实的世界,面对真实的此刻的显现。然而古今鲜有人可做到极致,又知这一“真实”是极难寻找的。这一回的叙事展现出,对真实的意义的寻找乃是基于对许多“不真”的表达的涤除与反省,在这种反省之后重新回归到本真的存在中来,回归到在此的自我中来,世界的“真”使从被遮蔽的俗套和成见中显露现身了。(摘编自李溪《以意造园,复以园造意:从<红楼梦>第十七回看文人园林》)材料二:中国古代园林是文人读书治学的场地、修身养性的乐土、结社雅集的处所和文学创作的基地。中国古代园林的文学书写种类多样,异彩纷呈。园林中的建筑题名、匾额、对联和刻石等或取材于著名诗文,或出自文人之手。文学史上众多美文意境与文学家的高雅情致,皆成为中国古代园林的造景依据。拙政园来源于陶渊明《归园田居》的“守拙归园田”;沧浪亭的“沧浪”二字取自屈原《渔父》中的典故,园中临水的“观鱼处”得名于《庄子》“观鱼于濠梁之上”;颐和园后山“看云起时”出自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拙政园“留听阁”用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留得枯荷听雨声”的诗意。园林中的对联、刻石对仗工整,寓意深远。留园五峰仙馆题有“雨后静观山意思,风前闲看月精神”,这与李白《独坐敬亭山》中“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有异曲同工之妙。园林散文、题园诗赋是古典文学与园林的另一种结合形式,如《阿房宫赋》《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都是流传千古的名篇。汤显祖笔下的“牡丹亭”和曹雪芹笔下“大观园”更是将中国园林的文学书写推向了高潮。(摘编自袁圆《从<红楼梦>大观园看中国古代园林的文学书写》)材料三:说着,进入石洞来。只见佳木茏葱,奇花熌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贾政与诸人上了亭子,倚栏坐了,因问:“诸公以何题此?”诸人都道:“当日欧阳公《醉翁亭记》有云:‘有亭翼然’,就名‘翼然’。”贾政笑道:“‘翼然’虽佳,但此亭压水而成,还须偏于水题方称。依我拙裁,欧阳公之‘泻出于两峰之间’,竟用他这一个‘泻’字。”有一客道:“是极,是极。‘泻玉’二字妙。”贾政拈髯寻思,因抬头见宝玉侍侧,便笑命他也拟一个来。宝玉听说,连忙回道:“老爷方才所议已是。但是如今追究了去,似乎当日欧阳公题酿泉用一‘泻’字,则妥,今日此泉若亦用‘泻’字,则觉不妥。况此处虽云省亲驻跸别墅,亦当入于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求再拟较此蕴藉含蓄者。”贾政笑道:“诸公听此论若何?方才众人编新,你又说不如述古,如今我们述古,你又说粗陋不妥。你且说你的来我听。”宝玉道:“有用‘泻玉’二字,则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贾政拈髯点头不语。(节选自《红楼梦》第十七回)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红楼梦》第十七回中对大观园各处命名的品评鉴赏,依据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雅俗之辨。B.“稻香村”拟题“杏花村”获赞赏,贾政却认为不宜用“杏花村”这类已有实指的名字。C.“淇水遗风”“睢园遗迹”被认定为“俗”,这两个典故是文人看到竹最容易想到的。D.因为认识到园林命名的关键因素,张岱提出了“无有一字入俗”的园林命名的最高标准。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蘅芜苑处宝玉化用旧联拟对“吟成豆蔻诗犹艳,睡足荼蘼梦亦香”是为了证明“编新不如述旧”的观点。B.园林中匾额和对联为了追求文辞华美,从而生造出此地没有的景致,这不应该归于“俗”的命名方式。C.《红楼梦》第十七回中关于匾额和对联命名的记述,展现了园林命名是如何在一种细致的审思及体悟中诞生的过程。D.颐和园后山“看云起时”因为出自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诗句,会引起游人“不中”的感受。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属于“中国园林的文学书写”的一项是()A.古典园林中洞门有种“穿越”性,“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与古人造园反复借用的“桃花源”意境有关。B.未来的园林设计建造者,要想提高园林艺术的理论水平,必须广泛地阅读中国古典园林文学,站在更高层次上来鸟瞰园林艺术自身。C.宋代司马光定制过一套古代衣冠,“人独乐园,则衣之”,表达对董仲舒、陶渊明、王子默,白居易等七位先贤的敬慕。D.“园林文学”是园林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掌握园林文学的基本知识对于培养园林类专业学生的文学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一自然段的论证思路。5.《红楼梦》第十七回中,桥上亭的拟名先是“翼然”,后改拟为“泻玉”,最后改拟为“沁芳”。请结合材料观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答案〗1.D2.C3.A4.首先通过引用张岱名言以及与现代“主题园”的对比,表明园林命名的关键在于雅俗;然后以“曲径通幽”和“沁芳桥”两处命名为例驳斥使用古人典故就是“不俗”的认识,指出《红楼梦》第十七回所涉园林命名用典之俗有三个角度。5.(1)“翼然”有“不中”的缺点,不如“泻玉”更切合实际;(2)“泻玉”粗陋不雅,犯在违制;(3)“沁芳”既切景又没有太“实”,做到了“蕴藉含蓄”,体现出了“雅”的真意。〖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D.“因为认识到园林命名的关键因素,张岱提出了……”说法错误,强加因果。材料一第一段只是说“园林命名之最高标准,张岱已明言‘无有一字入俗’,……后者仅仅指出命名是表达景致的某一主题思想,而园林命名的关键却不只在于‘主题’”,可见张岱提出这一标准与是否认识到园林命名关键并无因果关系。故选D。【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A.“为了证明‘编新不如述旧’的观点”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一“从根本上讲,‘不入俗’之难在于不能回到自我观照的世界中来,而只在‘外部’的典故、概念和比拟中打转。……‘雅’虽要切景,但却不能太‘实’,而是要‘蕴藉含蓄’;而其“含蓄”处,却是一种真正的‘实在’”和材料三“此处虽云省亲驻跸别墅,亦当入于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求再拟较此蕴藉含蓄者”可知,此处证明的是“雅”不仅要切景,还要含蓄蕴藉。B.“这不应该归于‘俗’的命名方式”说法错误,由材料一第四段“‘俗’并不只针对文辞不美,还针对那些华美却不切景的辞藻”可知,这种为了追求文辞华美生造出此地没有的景致也应该归于“俗”。D.“……因为……会引起游人‘不中’的感受”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二“文学史上众多美文意境与文学家的高雅情致,皆成为中国古代园林的造景依据……颐和园后山‘看云起时’出自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可知,应该是给人“中”的感受。故选C。【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材料二中提到中国园林的文学书写,如“中国古代园林的文学书写种类多样,异彩纷呈。园林中的建筑题名、匾额、对联和刻石等或取材于著名诗文,或出自文人之手。文学史上众多美文意境与文学家的高雅情致,皆成为中国古代园林的造景依据”。A.洞门“穿越性”是与“桃花源”意境有关,属于中国园林的文学书写。B.是对园林设计建造者的要求,与园林造景和诗文关系无关。C.是司马光对先贤的敬慕,与园林造景无关。D.是“园林文学”的概念知识,与园林造景和诗文关系无关。故选A。【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第一段共四句话,第一句“园林命名之最高标准,张岱已明言……这也是园林命名同现代的‘主题园’的区别”,这是引用张岱的名言,同时将张岱的观点和现代“主题园”进行比较,第二句指出二者的区别点,“后者……而园林命名的关键……更在于雅俗”,指出园林命名的关键在“雅俗”,这两句为第一层;第三句先指出“有人认为使用古人典故就是‘不俗’了”,接着列举《红楼梦》第十七回中两处题名驳斥这一观点,最后以“通观全篇,其所涉用典之俗的问题大抵有三:一曰陈旧,二曰犯忌,三曰‘不中’”指出《红楼梦》中所涉用典之俗的三大问题,这是第二层。【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先知道园林命名的规则,然后结合具体的名字进行分析。如材料一中提到园林命名要“雅”,用典要有新意;不能“犯忌”,一犯在违制,二犯在重名,三犯在“颓丧”;不能“不中”,就是要切合景物;不能太“实”,要含蓄。再看材料三第一段中,当诸人认为当名“翼然”时,“翼然”是指“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而贾政说“但此亭压水而成,还须偏于水题方称”,可见这“翼然”与此处景致特点不合,也就是犯了“不中”这一条,所以从“中”这一方面来看,就不如“泻玉”更切合景致。第二段中宝玉认为“今日此泉若亦用‘泻’字,则觉不妥。况此处虽云省亲驻跸别墅,亦当入于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可见这“泻玉”粗陋不雅,犯了违制这一条。结合“求再拟较此蕴藉含蓄者”“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可知,这“沁芳”切合此处景观,同时又含蓄蕴藉,非常雅致。(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康家戏匣相裕亭康家是盐区的大户,鼎盛时期,有着“驴驮钥匙马驮锁”之说。可见当初康家的庭院有多大,开门的钥匙、锁头,都要用驴马来驮,了得!康家戏匣就是那个时期的产物。至今,盐河两岸上了岁数的老人们提起当年康家戏匣,还禁不住连连咋舌:那玩意,奇了!月明星稀的静夜里,那小小戏匣里传出的唱腔,顺着流淌的盐河水,能传出十几里外去。现在想来,那就是一台东洋人玩的留声机。不过,在那个连电灯尚不知何物的年代里,康家老爷子能整来那么个手摇式的戏匣,不亚于当今哪位款爷购来一架私人直升飞机。为此,康家老爷子爱如珍宝,专门请来苏州匠人,做了一个颜色与之匹配的黄花梨木的戏匣子。庚子事变时,康家老爷子死于战乱。饱受炮火洗礼的康家大院,落到大少爷康少千的手上时,他算是悟出了人生的“真谛”,一改老爷子创业、守业,严谨持家的做派,玩起了坐享其成的招数——卖家产。康家的家产有多大?多厚?无人估得清、说得透!只见康家大少爷一件一件掂当着卖,先珠宝、后字画。后期,康大少爷染上了鸦片,一发不可收!家中的瓷缸石佛,硬木家具也往外搬。等到康大少爷把老爷子传给他的那台留声机也搬进盐河码头的容古斋时,容古斋的老板就猜到康家的家底子大概是到了水干拿鱼的时候了。果然,没过两年,康家大院被人抵了债。不过,那时间,康家大少爷已经死了,临到康家第三代长孙康小米来收拾残局,他领着一家老小搬出祖宅,稀松可怜地跑到盐河口盐工们“滚地笼”的地段儿租房子住。可想而知,康家到了什么地步。这人世间的事如同飞蛾昆虫一般——飞一辈儿,再爬一辈儿。康家老爷子用尽毕生精力,把康家的产业推向辉煌,轮到康家大少爷持家时,他便换了一种逍遥自在的活法,将康家的老底子翻弄个底朝天。赶到康家穷途末路了,康家的长孙康小米当家理财时,他做梦都想让康家东山再起。然而,时局不由人。轮到康小米励精图治、追寻豪门的时候,此地已经解放了。所幸,那时间康家没了庄园、没了盐田,无须政府将他们康家扫地出门,他们康家先行一步,跨入贫民行列,反倒落了个无财一身轻。但,康家的祖宅还在,康家的诸多珠宝、古玩字画,还在世间广为流传。只可惜,康家的后人已无力追回了。七十年代初,年近花甲的康小米,听说省城拍卖行,要拍卖他们康家那件红极一时的戏匣子,康小米动员康家老少几代人,有钱捐钱,有物捐物,他想去赎回那件标志着他们康家辉煌的玩意儿,以警示后人,铭记他们康家的过去。没料到,此时那戏匣的身价,已不再是那台留声机,而是装留声机的那个黄花梨木做的戏匣子。玩古董的人都知道,上等的黄花梨木有着寸木寸金之说。而康家老爷子做那个戏匣子时,正是康家如日中天的时候,所选用的木料自然都是上乘的黄花梨木。拍卖会上,那个头戴博士帽的拍卖师,双手捧出那个看似骨制一般的康家戏匣子时,全场顿时一片哗然!拍卖师简单地介绍了一下那个戏匣子的来历,随之,单臂一伸,报出了起拍价——两千块钱人民币。这在那个吃饭、穿衣还很困难的年代,两千块已经是天价了。而对于早已“贫民化”的康小米来说,更是无缘与之叫板了!当天,他只带来八百块钱。就那,还是全家人捏瘪了口袋凑起来的。在康小米看来,当时收音机已经普及了,那台老式的留声机或许值不了几个钱了。但他没有料到,拍卖师报出起拍价之后,要价却一路攀升,从两千二百块,到两千四、两千八……眼看就要往三千块钱上攀升时,康小米在一个并不起眼的角落里,突然大喊一声:“三千!”康小米的那一声呼喊,是放开喉咙、用足了力气,大声喊出来的,刹那间,震撼了整个拍卖现场。但,无济于事。他要的那个“三千”,只停留了短短的几秒钟,很快,就被后面的“三千五”“四千”所淹没了。尽管如此,康小米还是暗自欣慰。在康小米看来,他们康家戏匣子,在他康小米这一代,总算是又回来了。虽说,只有那么短短的几秒钟……文本二:《盐河旧事》表明,相裕亭的“现代转换”并没抛弃中国传统小说叙事技法的精髓,而是熔铸了“工匠精神”,用心雕琢成篇,让技巧溶解于生活,就像让水消失于水中。传统小说中的蓄势、悬念、误导和反转,他常使用;误会、巧合、伏笔和照应,他也不拒绝;写形与写神、虚实与对比、叙述与描写,以及正叙(顺叙)、倒叙、插叙、追叙、补叙、轮叙等叙事手法,他运用得更是娴熟。但倘使你将这些技巧离析出来,又会觉得是在胶柱鼓瑟,欲辩忘言。因为作家的目的不是让你看见技法,而是要让你看见那些富有张力的情节对人性的深刻揭示,那些出人意料的反转对生活的发现,那些揭谜式的布局昭示的生存智慧。相裕亭在《盐河旧事》对传统叙事艺术所作的“现代转换”,对于当代微型小说的发展而言,启示是丰富而有益的。(摘编自李惊涛《传统叙事艺术的“现代转换”》)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以夸张的言辞写出康家的富有,不仅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B.康小米带着全家人捏瘪了口袋凑起来的钱去参加拍卖会,体现了戏匣对康家人的重要性以及康小米的决心。C.小说叙述了康家祖孙三代发家、败家、再努力起家的过程,折射出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后百姓生活的变迁。D.相裕亭将其创作技巧溶于对康家祖孙三代人的故事讲述和人物塑造中,展示了他对世事的关注与思考。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人世间的事如同飞蛾昆虫一般——飞一辈儿,再爬一辈儿”,这句话以比喻的手法生动揭示了“一代不如一代富贵”的常理。B.“康家戏匣就是那个时期的产物”独立成段,引人注目,既表达了康家鼎盛时期的戏匣的非同凡响,又照应标题,还引出下文描写戏匣的由来。C.“月明星稀的静夜里,那小小戏匣里传出的唱腔,顺着流淌的盐河水,能传出十几里外去”这句话表现了留声机唱腔在盐河清幽静谧的夜晚显得美好动听特点,说明盐河人对留声机印象深刻。D.当拍卖师双手捧出那个看似骨制一般的康家戏匣子时全场顿时一片哗然,说明黄花梨木确有着寸木寸金之说。8.优秀的微型小说追求“方寸之间见天地”的奇效,文本一在情节设置上即体现了这一特点,请具体分析。9.文本二中李惊涛评论相裕亭的小说创作并未抛弃中国传统小说叙事技法的精髓,请结合文本一对此观点加以具体分析。〖答案〗6.C7.A8.(1)康家由盛转衰的变迁,可以揭示出要秉持勤俭持家的美德这一人生道理。

(2)康家的变迁一定程度上可以折射出国家的变化和时代的变迁;

(3)留声机和戏匣子身价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发展和世事的变迁。9.(1)开篇采用了蓄势法,极力渲染康家的富有繁盛,为下文留声机的珍贵以及戏匣子的价格高昂造势,作者借此是为了突出人事变化盛衰无常。

(2)叙述康家由富到贫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作者通过对比康家祖孙三代对家业的不同态度,意在表明人性的多样,强调人的堕落会给家族带来莫大伤害。

(3)文章采用正叙的手法,作者结合时代的发展叙述康家变迁,有利于主题的突显。〖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小说叙述了康家祖孙三代发家、败家、再努力起家的过程”错误。小说并没有叙述康家最初如何发家和败家后如何再努力起家的过程,且“折射出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后百姓生活的变迁”说法也不恰当,康家的兴衰并不能折射出百姓整体的生活变迁情况,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国家的变化,时局的变迁。故选C。【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这句话以比喻的手法生动揭示了‘一代不如一代富贵’的常理”错误。“飞”与“爬”还比喻人生态度的不同,且“一代不如一代富贵”不是常理。故选A。【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写作特色的能力。第一步:明确题干要求。题干要求分析小说“方寸之间见天地”的特点,即分析小说以小见大的特征,因此需要结合文本一内容具体分析。第二步:结合文本分析。具体来看,小说的“方寸”即康家的生活变迁、留声机与戏匣子身价的变化。小说主要讲述了康家三代的故事:康家繁盛之时康老爷子为珍贵的留声机做黄花梨木的戏匣子;大少爷康少千败家,留声机被当掉;康小米凑钱,想赎回留声机,因留声机和戏匣子的身价发生变化而无力赎回。康家由盛转衰的变迁,可以揭示出要秉持勤俭持家的美德这一人生道理。康家一家人是当时国家、社会的一分子,因此康家生活变迁对应的“天地”就是国家、社会的变化。由“没料到,此时那戏匣的身价,已不再是那台留声机。而是装留声机的那个黄花梨木做的戏匣子。玩古董的人都知道,上等的黄花梨木有着寸木寸金之说”可知,当年留声机贵重,如今戏匣子贵重,戏匣子反超留声机的身价,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和世事的变迁。【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叙事技巧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文本一的具体内容分析相裕亭小说创作中对中国传统叙事技法的运用,文本二中李惊涛评价相裕亭小说“传统小说中的蓄势、悬念、误导和反转,他常使用:误会、巧合、伏笔和照应,他也不拒绝:写形与写神、虚实与对比、叙述与描写,以及正叙、倒叙、插叙、追叙、补叙、轮叙等叙事手法,他运用得更是娴熟”,结合文本一内容分析可知主要运用了蓄势、对比、正叙的手法。文本一开篇写“康家是盐区的大户,鼎盛时期,有着‘驴驼钥匙马驮锁’之说。可见,当初康家的庭院有多大,开门的钥匙、锁头,都要用驴马来驮,了得”“不过,在那个连电灯尚不知何物的年代里,康家老爷子能整来那么个手摇式的戏匣,不亚于现在谁家购来一架私人直升机”可知,文本一开篇对康家繁盛、富有的描写为下文蓄势,突出了留声机的稀缺、珍贵,以至于“康家老爷子爱如珍宝,专门请来苏州匠人,做了一个颜色与之匹配的黄花梨木的戏匣子”。当时稀缺的留声机被康老爷子视若珍宝,而下文描写“他算是悟出了人生的真谛,一改老爷子创业、守业,严谨持家的做派,玩起了坐享其成的招数——卖家产”“只见康家大少爷一件一件典当着卖,先珠宝、后字画。后期,康大少爷染上了鸦片,且一发不可收!家中的瓷缸石佛、硬木家具也往外搬。等到康大少爷把老爷子传给他的那台留声机也搬进盐河码头的‘容古斋’时”,珍贵稀有的留声机被败家的康大少爷当掉,以此写出了康家从繁盛走向衰败,由盛而衰,体现了人事变换、世事无常。康家老爷子时期,康家富甲一方,“开门的钥匙、锁头,都要用驴马来驮”;到康大少爷时,“康家的家底子大概是到了水干拿鱼的时候了”“果然,没过两年,康家大院被人抵了债”,康家衰败到连宅院都抵了债;到康小米时,“康家的长孙康小米做梦都想让他们康家东山再起。然而,时局不由人!轮到康小米励精图治、追寻豪门的时候,此地已经解放了”“他想去赎回那件标志着他们康家辉煌的玩意儿,以警示后人,铭记他们康家的过去”“在康小米看来,他们康家戏匣子,在他康小米这一代,总算是又回来了。虽说,只有那么短短的几秒钟”,从中可以看出康大少爷的败家行为和其父康老爷子、其子康小米的兴家行为形成对比,以此表明人性的多样,强调人的堕落对家族的伤害。文章采用正叙的手法,首先写康家老爷子时期,康家富甲一方,“开门的钥匙、锁头,都要用驴马来驮”;到康大少爷时,“康家的家底子大概是到了水干拿鱼的时候了”“果然,没过两年,康家大院被人抵了债”,然后写到康大少爷时康家衰败到连宅院都抵了债;再写到康小米时,“康家的长孙康小米做梦都想让他们康家东山再起。然而,时局不由人!轮到康小米励精图治、追寻豪门的时候,此地已经解放了”“他想去赎回那件标志着他们康家辉煌的玩意儿,以警示后人,铭记他们康家的过去”作者结合时代的发展叙述康家变迁,有利于主题的突显。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举进士,调西京推官。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为布衣。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庆历三年,知谏院。时仁宗更用大臣,杜衍、富弼、范仲淹皆在位;增谏官员,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初,范仲淹之贬饶州也,修与尹洙、余靖皆以直仲淹见逐,目之曰“党人”。自是,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以进。其略曰:“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小人所好者利禄,所贪者财货,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陛辞,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帝曰:“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方是时,杜衍等相继以党议罢去,修慨然上疏曰:“杜衍、范仲淹、富弼,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贤。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一日罢去,而使群邪相贺于内,四夷相贺于外,臣为朝廷惜之。”于是邪党益忌修,因其孤甥张氏狱傅致以罪,左迁知制诰、知滁州。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人率为闻人。复学士,留守南京。小人畏修复用,有诈为修奏,乞澄汰内侍为奸利者。其群皆怨怒,谮之,出知同州,帝纳吴充言而止。熙宁五年,卒,谥曰文忠。(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B.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C.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D.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西京,宋初沿袭五代旧制以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为西京,以开封府(今开封市)为东京。B.学士,可以指在国学读书的学生,也可指在朝廷负责撰述编修的官吏。C.四夷,古指西夷、东戎、南蛮、北狄,与《齐桓晋文之事》中“莅中国而抚四夷也”的“四夷”义同。D.文中“……余靖皆以直仲淹见逐”,与《鸿门宴》中“若属皆且为所虏”的句式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欧阳修聪明过人,文名远扬。他从小读书过目成诵,中举后与梅尧臣交游,吟诗作歌,相互唱和。B.欧阳修人正直,伸张正义。欧阳修替范仲淹鸣不平,写信指责司谏高若讷,欧阳修因此被贬官。C.欧阳修很受器重,谨守职分。他论事恳直得到皇帝的嘉奖,皇帝想让他再任谏官,他以不愿言事谢罪。D.欧阳修遭人忌恨,屡受陷害。有小人利用他外甥张氏的案件罗织罪状、甚至伪造其奏章来陷害他。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②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人率为闻人。14.欧阳修为什么认为杜衍等人不可罢用?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加以解说。〖答案〗10.B11.C12.C13.①用这些来提高自身修养,那么志趣一致就能相互补益,用这些来为国家做事,那么思想一致就能共同解决问题。②他奖励引荐后辈,唯恐有没顾及到的,他赏识的人都成了闻名的人。14.①杜衍这四人是治国的贤才,欧阳修不忍贤才被诬;

②他们是正直而又有谋略的人,他们在朝廷时能让奸党和外敌都有所忌惮。〖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文辞简洁明快,信实通达,广征博引,都用最正确的道理加以判断,来折服人心。成就远远超过了一般人,众人没有谁能赶上他,所以天下的读书人都一致像对待老师那样敬重他。“简而明”“信而通”句式一致,分别断开,排除AC;“服人心”,动宾短语,后面断开,排除D。故选B。【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和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C.“古指西夷、东戎、南蛮、北狄”错误,应是西戎、东夷、南蛮、北狄。“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句意: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D.正确。都是被动句,分别为“见”“为所”表被动。句意:余靖都因范仲淹之事而被斥退。/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隶。故选C。【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皇帝想让他再任谏官,他以不愿言事谢罪”错误。原文是“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陛辞……”,皇帝任命他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他去赴任告别皇上,不是“想让他再任谏官,他以不愿言事谢罪”。故选C。【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①“以”,用;“益”,补益;“济”,解决问题。②“奖引”,奖励引荐;“及”,顾及到;“率”,都。【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杜衍、范仲淹、富弼,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贤。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一日罢去,而使群邪相贺于内,四夷相贺于外,臣为朝廷惜之”可概括:杜衍这四人是治国的贤才,欧阳修不忍贤才被诬;他们是正直而又有谋略的人,他们在朝廷时能让奸党和外敌都有所忌惮。参考译文:欧阳修字永叔,是庐陵人。四岁时即死了父亲,幼年时,欧阳修就聪敏过人读书过目不忘。考中进士,被任命为西京推官。结交梅尧臣,吟诗作歌相互唱和,丛此以文章名扬天下。入朝为官,做了馆阁校勘。范仲淹因著文指陈时弊而被贬谪,在朝官员大多上章为他解救,只有司谏高若讷认为应当黜除。对此欧阳修写信对高若讷进行谴责,说他简直不知道人间还有羞耻一事。高若讷将欧阳修的信交给皇帝,欧阳修受牵连被贬出任夷陵县令。庆历三年,兼管谏院。当时仁宗对在朝大臣进行人事更动,杜衍、富弼、韩琦、范仲淹都参与执政,增加谏官,任用天下有名之士,欧阳修最先入选。欧阳修每次进见皇上,仁宗都询问他以治国执政之事,看哪些是可以做的。当初范仲淹之被贬去饶州,欧阳修与尹洙、余靖都因范仲淹之事而被斥退,世人都视他们为“党人”。从此,朋党的议论便产生了,欧阳修于是作《朋党论》一文以进呈仁宗。在文中他议论道:“君子以志同道合结为朋党,小人因有共同的利益结为朋党,这是很自然的道理。小人所爱所贪的是薪俸钱财,当他们利益相同时,暂时地互相勾结成为朋党,那是虚假的。君子就不是这样,他们坚持的是道义,履行的是忠信,珍惜的是名节。用这些来提高自身修养,那么志趣一致就能相互补益,用这些来为国家做事,那么观点相同就能共同前进,始终如一。”欧阳修论事切直了当,因此有些人把他看作仇敌一样。唯独仁宗勉励他敢于说话,当面赐给他五品官的服饰,任命他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在告别皇上时,仁宗对他说:“到那里去不要作久留的打算,想要说什么,就随时讲吧。”欧阳修回答说:“我做谏官时可以直接论事,现在论事就超过我职务的范围了,是有罪的。”仁宗说:“只管说好了,不要区别在朝还是在地方。”正当这个时候,杜衍等人因被诬陷私结朋党而相继罢去,欧阳修慨然上疏说:“杜衍、范仲淹、富弼,天下人都知晓他们有治国的贤能。正直之士在朝,是邪恶者之大忌,谋臣置而不用,乃是敌人的福分啊。现在这几个人一日被罢除,而让在朝奸邪之徒弹冠相庆,四邻蛮夷之敌振臂喝彩,臣下我真为朝廷感到惋惜呀。”从此奸邪之徒更加忌恨欧阳修,并借欧阳修外甥女张氏犯罪下狱之事罗织他的罪状,致使他降职为知制诰、滁州知州。欧阳修写文章得自天才而又顺其自然,铺陈收缩都恰到好处。文辞简洁明快,信实通达,广征博引,都用最正确的道理加以判断,来折服人心。成就远远超过了一般人,众人没有谁能赶上他,所以天下的读书人都一致像对待老师那样敬重他。他奖励引荐后辈,唯恐有没顾及到的,经他赏识的人都成了名人。恢复龙图阁直学士官职,兼南京留守言事。小人皆恐惧欧阳修的重新起用,有人就伪造他的奏章,请求清洗宦官中作奸谋利的人。那些宦官都非常怨恨,他们联合起来陷害欧阳修,使得欧阳修出京为同州知州,皇上听取了吴充的意见后才取消了这一道命令。熙宁五年去世,谥号曰文忠。(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古从军行【唐】李欣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①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②,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备注〗①刁斗:古代军中铜制炊具,容量一斗。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②闻道玉门犹被遮:汉武帝曾命李广利攻大宛,欲取其城中良马,战不利,广利上书请罢兵回国。武帝大怒,派使者在玉门关阻拦,曰:“军有敢入,斩之!”15.下列对于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开篇两句描写了边塞的日常生活,将士们从早到晚为即将到来的战争做准备,通过从容备战展现家国情怀。B.“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两句,虚实结合,写征战中的所见所闻,表现夜晚边塞生活单调苦闷。C.“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两句,写生活在边疆地区的雁和人,从侧面烘托出边塞生活条件艰苦。D.面对战争给百姓生活带来的影响,诗人化用典故、以汉代唐,站在历史的高度表明了自身对边疆战事的看法。16.同样都是边塞征战诗,王昌龄则写下“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诗句,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两位诗人对战争所持看法的异同。〖答案〗15.A16.相同点:二者都认识到了战争的残酷性。王昌龄诗中“黄金百战穿金甲”和《古从军行》中“年年战骨埋荒外”都直接写出将士们在战争中死伤惨重的事实,战甲磨穿、白骨累累,都表现了战争对百姓生活的巨大影响。

不同点:

①面对战争,王昌龄更有一种誓死报国的壮烈情怀,“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将士的豪壮誓言,表现出不怕艰苦、不畏牺牲的豪情壮志。

②《古从军行》表现出诗人对于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批判。“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化用汉武帝的典故,表达对君主好大喜功、一意孤行的讽刺。〖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A.“通过从容备战展现家国情怀”错误。诗一开头首先写紧张从军生活,白天爬上山去观望四方有无举烽火的警报;黄昏时候又到交河边上让马饮水。将士们不是“从容备战”,而是“紧张备战”。故选A。【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相同点:王昌龄诗中“黄金百战穿金甲”,“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古从军行》中“年年战骨埋荒外”,诗人用“年年”两字,指出了“战骨埋荒外”这种情况的经常性。两首诗都直接写出将士们在战争中死伤惨重的事实,战甲磨穿、白骨累累,都认识到了战争的残酷性,表现了战争对百姓生活的巨大影响。不同点:“不破楼兰终不还”,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面对战争,王昌龄更有一种誓死报国的壮烈情怀,表现出不怕艰苦、不畏牺牲的豪情壮志。《古从军行》中,“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听说玉门关的交通还被关闭阻断,大家只得豁出性命追随将军去拼搏。面对这样恶劣的环境,谁不想班师复员呢?可是办不到。“闻道玉门犹被遮”一句,笔一折,似当头一棒,打断了“行人”思归之念。据《史记·大宛传》记载,汉武帝太初元年,汉军攻大宛,攻战不利,请求罢兵。汉武帝闻之大怒,派人遮断玉门关,下令:“军有敢入者辄斩之。”这里化用汉武帝的典故,暗刺当朝皇帝一意孤行,穷兵黩武。随后,诗人又压一句,罢兵不能。表达对君主好大喜功、一意孤行的讽刺,表现出诗人对于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批判。(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每空1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归园田居(其一)》用鸟和鱼来表达自己对田园和自由的向往,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2)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3)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江流到此成逆转,奔入中原壮大观。”发端于青藏高原的金沙江,在高山峡谷间奔腾咆哮了两千余里,至云南丽江境内时,遇横断山脉阻挡,陡然往东北急转。这个陡转的大弯呈“V”字状,因其壮美奇特,人们赋予它“长江第一湾”的名号。“V”字的底部,有一镇名曰石鼓。石鼓因镇上的一面鼓状汉白玉雕刻的石碑而得名,此石碑据传可追溯诸葛亮南征年代。石鼓偏安一隅,当地纳西民族风情保存完好。86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行军至此处,在28名船工的帮助下,跨越了金沙江天堑,继续伟大的长征之路。46岁的张学文是土生土长的石鼓纳西族人,健谈、清瘦。在红军后代和党史专家的帮助下,张学文对红军在云南的这段经历①。他目前是镇上最受欢迎的导游。他曾一天讲了20多场,②却不知疲倦。至今,他已为122万人次讲解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在云南的光辉历程。在张学文的印象中,旅游业让石鼓早已发生了③的变化。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结合材料第一段,概括石鼓镇发展旅游业的4点优势,要求每点不超过8个字,且语法结构大致相同。20.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示例:①了如指掌②口干舌燥③翻天覆地19.示例:①壮美的自然大观(奇景);②悠久的历史传说;③独特的风土人情(纳西风情);④峥嵘的红色历史20.石鼓因镇上的一面汉白玉雕刻的鼓状石碑的石碑而得名,此石碑据传可追溯至诸葛亮南征年代。〖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结合后文“他目前是镇上最受欢迎的导游。他曾一天讲了20多场”等可知,张学文“对红军在云南的这段经历”比较熟悉,故可填“了如指掌”。了如指掌:形容对情况非常清楚,好像指着自己的手掌给人看一样。第二处,前文说“他曾一天讲了20多场”,后文说“却不知疲倦”,可以推断出讲了多场,因此会出现口干、疲倦的情况,可填写“口干舌燥”。口干舌燥:嘴巴因缺乏水分而觉得干燥口渴。第三处,语境强调旅游业推动了石鼓的变化,再根据“早已发生了”可知,是说变化大,因此填写“翻天覆地”。翻天覆地: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之概括要点的能力。由“江流到此成逆转,奔入中原壮大观”“在高山峡谷间奔腾咆哮了两千余里,至云南丽江境内时,遇横断山脉阻挡,陡然往东北急转。这个陡转的大弯呈‘V’字状,因其壮美奇特”可知,石鼓镇景色壮美奇特。由“石鼓因镇上的一面鼓状汉白玉雕刻的石碑而得名,此石碑据传可追溯诸葛亮南征年代”可知,石鼓镇历史悠久,有历史传说。由“石鼓偏安一隅,当地纳西民族风情保存完好”可知,石鼓镇有独特的风士人情。由“86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行军至此处,在28名船工的帮助下,跨越了金沙江天堑,继续伟大的长征之路”可知,石鼓镇有峥嵘的红色历史。【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以下语病:一、语序不当,带“的”的定语要放在不带“的”的定语之前,因此“鼓状汉白玉雕刻的石碑”应改为“汉白玉雕刻的鼓状石碑”;二,成分残缺,“追溯”意思是:追求根源,探索缘由。后文是“诸葛亮南征年代”,是表示时间的,因此应在“追溯”后加“至”。故句子改为:石鼓因镇上的一面汉白玉雕刻的鼓状石碑的石碑而得名,此石碑据传可追溯至诸葛亮南征年代。(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春暖花开,正是踏青赏景、拍照留念的好时候。但为什么眼睛观察到的漂亮景物,拍下来就没那么好看了?这是因为相机和人眼①,成像效果却大不相同。相机算是仿生学产品,人眼的瞳孔能放大缩小,控制进入眼睛的光量,相机中的光阑也能放大缩小从而控制进光量;视网膜上的视觉神经细胞②,相机的感光元件也是将光转换为电信号,再将信号传递给处理器。人眼能够观察到的范围很广,③。相机则不是这样,离相机距离一致,方位不同的物体,都能清晰成像。人们欣赏美景时,清晰成像范围内往往是景物中美丽的那部分,杂乱的次要元素则不在清晰成像范围内,变成了模糊的旁景。感觉照片拍得一般,往往是因为景物周围杂乱的旁景在照片里变得十分清晰,存在感十足。另外,观察者人眼的景深与拍摄设备的景深不相同时,人眼所观察到的图景与照片记录的图景就有差别。这些差别或许让照片看起来平平无奇,也可能使照片更加惊艳。手机厂商往往利用图像处理技术来模仿浅景深的拍摄效果——拍摄主体清晰,背景进行模糊处理,使拍摄的照片看起来更漂亮。摸清楚相机成像特性后,从相机的“视角”去观察世界,你拍照会更加得心应手。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与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一位小姐,或者一个姑娘,却骑自行车——这太可怕了!B.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C.“也许有吧,——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那么,也就有地狱了?”D.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答案〗21.①虽然成像原理(机制)大体相似;

②将光转变为电信号并传递给大脑;

③但清晰成像的范围很小。22.B〖解析〗【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后文“成像效果却大不相同”中的“却”可知,前后文存在转折关系,可用关联词“虽然”与之搭配,“成像效果”对应“成像原理或机制”,“大不相同”对应“大体相同”。据此可写“虽然成像原理(机制)大体相似”;第二空,由后文“也是将光转换为电信号,再将信号传递给处理器”中的“也是”一词可知,前后句意思具有相似性,其不同点在于相机的感光元件是将信号传递给处理器,而视网膜上的视觉神经细胞是将信号传递给大脑。据此可写“将光转变为电信号并传递给大脑”;第三空,根据后文“相机则不是这样,……都能清晰成像”可知,该空内容应为清晰成像的范围很小,且“观察到的范围很广”与“成像的范围很小”是转折关系,所以要加转折词“但是”。据此可写“但清晰成像的范围很小”。【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画横线句子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A.破折号的作用是对上文的总结;B.破折号作用是解释说明;C.破折号的作用是语言的间隔、停顿;D.破折号的作用表示语义有跳跃、转折或递进。故选B。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著书法家汤临初《书指》云:“书必先生而后熟,亦必先熟而后生,这句话阐述了学书的过程,体现了他对中国书法艺术中“生”与“熟”的思考。汤临初对书法艺术的阐述既在艺术领域给我们带来启发,也在其他社会生活领域给我们以启示。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思考与感悟。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江西省五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直升班期中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园林命名之最高标准,张岱已明言“无有一字入俗”,这也是园林命名同现代的“主题园”的区别。后者仅仅指出命名是表达景致的某一主题思想,而园林命名的关键却不只在于“主题”,更在于雅俗。有人认为使用古人典故就是“不俗”了,《红楼梦》第十七回中以两处题名指出了这一观念的问题,在“曲径通幽”,宝玉言之“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这自然是常说的“古雅”了;而在“沁芳桥”,宝玉又不喜欢别人那些“述古”的名字了。通观全篇,其所涉用典之俗的问题大抵有三:一曰陈旧,二曰犯忌,三曰“不中”。所谓陈旧,就是用典太过俗滥,了无新意。如众人到了潇湘馆时,论此处匾该题四字。有人说:“淇水遗风。”贾政道:“俗。”又一个道:“睢园遗迹。”贾政道:“也俗。”二者一处用《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之典;另一处用睢园,即汉梁孝王“绿竹荫诸”的菟园之典,都同潇湘馆最点景的物“竹”有关,也算应题,为何被政老称“俗”呢?主要在于,这两个典故是文人看到“竹”最容易想到的典故,几乎已经是陈词滥调了,而由自我妙思所感知的此处景致之独特也自然不可见了。犯忌者,多是同政事人情相悖之意。这看似同雅俗无关,但所“雅”者,乃是寓于此间而得其遗世独立之精神;若不能意会禁忌之“度”,便是同时俗产生了冲突,难得独我之幽趣了。一犯在违制。如“蓼汀花淑”一景,有人拟出“秦人旧舍”,宝玉立即指出“背谬了”,桃花源之典故,本是讲“为避秦乱”而隐居的一村人,他们皆“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无疑暗藏着对政治的不满。二犯在重名,“稻香村”最初有人题名“杏花村”获得众人赞赏,贾政却向众人道:“‘杏花村'固佳,只是犯了正名,村名直待请名方可。”三犯在“颓丧”。在蘅芜苑一处拟联,有人道:“麝兰芳霭科阳院,杜若香飘明月洲。”众人指出“斜阳”二字不妥,那人便引古诗“蘼芜满院泣斜阳”句,众人皆云:“颓丧,颓丧!”所谓“不中”,就是本来显然需要提及的点题景物,没有说准或者说满了,或者明明没有的景致,却在匾额和对联中生造出来。前者如怡虹院之处,有人提出“蕉鹤”,有人提“崇光泛彩”,宝玉就说“此处蕉棠两植,其意暗蓄‘红’‘绿’二字在内。若只说蕉,则棠无着落,若只说棠,蕉亦无着落”。后者如在蘅芜苑中清客们的“麝兰芳霭斜阳院,杜若香飘明月洲”“三程香风飘玉蕙,一庭明月照金兰”二联。说“不中”是“俗”,似乎也有些不妥,但是“俗”并不只针对文辞不美,还针对那些华美却不切景的辞藻。真正的“命名”乃是根据“此景”各种幽致深蕴而从生命经验中流露出来,而非为了炫耀自己的文学才华而生搬硬造出来的。从根本上讲,“不入俗”之难在于不能回到自我观照的世界中来,而只在“外部”的典故、概念和比拟中打转。在这一回中,尤其彰显宝玉才华的,或者说特别表露出“雅”的含义的,是连贾政也比较欣赏的“沁芳”桥之命名以及“蘅芷清芬”的对联。“沁芳”之名拟出后,贾政的态度是“拈须点头不语”,脂评“六字是严父大露悦容也”。宝玉在评价前人时已提出,“雅”虽要切景,但却不能太“实”,而是要“蕴藉含蓄”;而其“含蓄”处,却是一种真正的“实在”。之所以“含蓄”,乃在于命名不能是对眼前景致的一般描述或比拟,而要将自我的生命经验沉浸于作为整体的园中世界,并前追古人之生命,将之也化入此刻自我的生命中来。所谓“无有一字入俗”,其实就是将自我作为存在者的“主人”去面对真实的世界,面对真实的此刻的显现。然而古今鲜有人可做到极致,又知这一“真实”是极难寻找的。这一回的叙事展现出,对真实的意义的寻找乃是基于对许多“不真”的表达的涤除与反省,在这种反省之后重新回归到本真的存在中来,回归到在此的自我中来,世界的“真”使从被遮蔽的俗套和成见中显露现身了。(摘编自李溪《以意造园,复以园造意:从<红楼梦>第十七回看文人园林》)材料二:中国古代园林是文人读书治学的场地、修身养性的乐土、结社雅集的处所和文学创作的基地。中国古代园林的文学书写种类多样,异彩纷呈。园林中的建筑题名、匾额、对联和刻石等或取材于著名诗文,或出自文人之手。文学史上众多美文意境与文学家的高雅情致,皆成为中国古代园林的造景依据。拙政园来源于陶渊明《归园田居》的“守拙归园田”;沧浪亭的“沧浪”二字取自屈原《渔父》中的典故,园中临水的“观鱼处”得名于《庄子》“观鱼于濠梁之上”;颐和园后山“看云起时”出自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拙政园“留听阁”用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留得枯荷听雨声”的诗意。园林中的对联、刻石对仗工整,寓意深远。留园五峰仙馆题有“雨后静观山意思,风前闲看月精神”,这与李白《独坐敬亭山》中“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有异曲同工之妙。园林散文、题园诗赋是古典文学与园林的另一种结合形式,如《阿房宫赋》《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都是流传千古的名篇。汤显祖笔下的“牡丹亭”和曹雪芹笔下“大观园”更是将中国园林的文学书写推向了高潮。(摘编自袁圆《从<红楼梦>大观园看中国古代园林的文学书写》)材料三:说着,进入石洞来。只见佳木茏葱,奇花熌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贾政与诸人上了亭子,倚栏坐了,因问:“诸公以何题此?”诸人都道:“当日欧阳公《醉翁亭记》有云:‘有亭翼然’,就名‘翼然’。”贾政笑道:“‘翼然’虽佳,但此亭压水而成,还须偏于水题方称。依我拙裁,欧阳公之‘泻出于两峰之间’,竟用他这一个‘泻’字。”有一客道:“是极,是极。‘泻玉’二字妙。”贾政拈髯寻思,因抬头见宝玉侍侧,便笑命他也拟一个来。宝玉听说,连忙回道:“老爷方才所议已是。但是如今追究了去,似乎当日欧阳公题酿泉用一‘泻’字,则妥,今日此泉若亦用‘泻’字,则觉不妥。况此处虽云省亲驻跸别墅,亦当入于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求再拟较此蕴藉含蓄者。”贾政笑道:“诸公听此论若何?方才众人编新,你又说不如述古,如今我们述古,你又说粗陋不妥。你且说你的来我听。”宝玉道:“有用‘泻玉’二字,则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贾政拈髯点头不语。(节选自《红楼梦》第十七回)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红楼梦》第十七回中对大观园各处命名的品评鉴赏,依据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雅俗之辨。B.“稻香村”拟题“杏花村”获赞赏,贾政却认为不宜用“杏花村”这类已有实指的名字。C.“淇水遗风”“睢园遗迹”被认定为“俗”,这两个典故是文人看到竹最容易想到的。D.因为认识到园林命名的关键因素,张岱提出了“无有一字入俗”的园林命名的最高标准。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蘅芜苑处宝玉化用旧联拟对“吟成豆蔻诗犹艳,睡足荼蘼梦亦香”是为了证明“编新不如述旧”的观点。B.园林中匾额和对联为了追求文辞华美,从而生造出此地没有的景致,这不应该归于“俗”的命名方式。C.《红楼梦》第十七回中关于匾额和对联命名的记述,展现了园林命名是如何在一种细致的审思及体悟中诞生的过程。D.颐和园后山“看云起时”因为出自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诗句,会引起游人“不中”的感受。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属于“中国园林的文学书写”的一项是()A.古典园林中洞门有种“穿越”性,“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与古人造园反复借用的“桃花源”意境有关。B.未来的园林设计建造者,要想提高园林艺术的理论水平,必须广泛地阅读中国古典园林文学,站在更高层次上来鸟瞰园林艺术自身。C.宋代司马光定制过一套古代衣冠,“人独乐园,则衣之”,表达对董仲舒、陶渊明、王子默,白居易等七位先贤的敬慕。D.“园林文学”是园林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掌握园林文学的基本知识对于培养园林类专业学生的文学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一自然段的论证思路。5.《红楼梦》第十七回中,桥上亭的拟名先是“翼然”,后改拟为“泻玉”,最后改拟为“沁芳”。请结合材料观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答案〗1.D2.C3.A4.首先通过引用张岱名言以及与现代“主题园”的对比,表明园林命名的关键在于雅俗;然后以“曲径通幽”和“沁芳桥”两处命名为例驳斥使用古人典故就是“不俗”的认识,指出《红楼梦》第十七回所涉园林命名用典之俗有三个角度。5.(1)“翼然”有“不中”的缺点,不如“泻玉”更切合实际;(2)“泻玉”粗陋不雅,犯在违制;(3)“沁芳”既切景又没有太“实”,做到了“蕴藉含蓄”,体现出了“雅”的真意。〖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D.“因为认识到园林命名的关键因素,张岱提出了……”说法错误,强加因果。材料一第一段只是说“园林命名之最高标准,张岱已明言‘无有一字入俗’,……后者仅仅指出命名是表达景致的某一主题思想,而园林命名的关键却不只在于‘主题’”,可见张岱提出这一标准与是否认识到园林命名关键并无因果关系。故选D。【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A.“为了证明‘编新不如述旧’的观点”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一“从根本上讲,‘不入俗’之难在于不能回到自我观照的世界中来,而只在‘外部’的典故、概念和比拟中打转。……‘雅’虽要切景,但却不能太‘实’,而是要‘蕴藉含蓄’;而其“含蓄”处,却是一种真正的‘实在’”和材料三“此处虽云省亲驻跸别墅,亦当入于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求再拟较此蕴藉含蓄者”可知,此处证明的是“雅”不仅要切景,还要含蓄蕴藉。B.“这不应该归于‘俗’的命名方式”说法错误,由材料一第四段“‘俗’并不只针对文辞不美,还针对那些华美却不切景的辞藻”可知,这种为了追求文辞华美生造出此地没有的景致也应该归于“俗”。D.“……因为……会引起游人‘不中’的感受”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二“文学史上众多美文意境与文学家的高雅情致,皆成为中国古代园林的造景依据……颐和园后山‘看云起时’出自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可知,应该是给人“中”的感受。故选C。【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材料二中提到中国园林的文学书写,如“中国古代园林的文学书写种类多样,异彩纷呈。园林中的建筑题名、匾额、对联和刻石等或取材于著名诗文,或出自文人之手。文学史上众多美文意境与文学家的高雅情致,皆成为中国古代园林的造景依据”。A.洞门“穿越性”是与“桃花源”意境有关,属于中国园林的文学书写。B.是对园林设计建造者的要求,与园林造景和诗文关系无关。C.是司马光对先贤的敬慕,与园林造景无关。D.是“园林文学”的概念知识,与园林造景和诗文关系无关。故选A。【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第一段共四句话,第一句“园林命名之最高标准,张岱已明言……这也是园林命名同现代的‘主题园’的区别”,这是引用张岱的名言,同时将张岱的观点和现代“主题园”进行比较,第二句指出二者的区别点,“后者……而园林命名的关键……更在于雅俗”,指出园林命名的关键在“雅俗”,这两句为第一层;第三句先指出“有人认为使用古人典故就是‘不俗’了”,接着列举《红楼梦》第十七回中两处题名驳斥这一观点,最后以“通观全篇,其所涉用典之俗的问题大抵有三:一曰陈旧,二曰犯忌,三曰‘不中’”指出《红楼梦》中所涉用典之俗的三大问题,这是第二层。【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先知道园林命名的规则,然后结合具体的名字进行分析。如材料一中提到园林命名要“雅”,用典要有新意;不能“犯忌”,一犯在违制,二犯在重名,三犯在“颓丧”;不能“不中”,就是要切合景物;不能太“实”,要含蓄。再看材料三第一段中,当诸人认为当名“翼然”时,“翼然”是指“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而贾政说“但此亭压水而成,还须偏于水题方称”,可见这“翼然”与此处景致特点不合,也就是犯了“不中”这一条,所以从“中”这一方面来看,就不如“泻玉”更切合景致。第二段中宝玉认为“今日此泉若亦用‘泻’字,则觉不妥。况此处虽云省亲驻跸别墅,亦当入于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可见这“泻玉”粗陋不雅,犯了违制这一条。结合“求再拟较此蕴藉含蓄者”“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可知,这“沁芳”切合此处景观,同时又含蓄蕴藉,非常雅致。(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康家戏匣相裕亭康家是盐区的大户,鼎盛时期,有着“驴驮钥匙马驮锁”之说。可见当初康家的庭院有多大,开门的钥匙、锁头,都要用驴马来驮,了得!康家戏匣就是那个时期的产物。至今,盐河两岸上了岁数的老人们提起当年康家戏匣,还禁不住连连咋舌:那玩意,奇了!月明星稀的静夜里,那小小戏匣里传出的唱腔,顺着流淌的盐河水,能传出十几里外去。现在想来,那就是一台东洋人玩的留声机。不过,在那个连电灯尚不知何物的年代里,康家老爷子能整来那么个手摇式的戏匣,不亚于当今哪位款爷购来一架私人直升飞机。为此,康家老爷子爱如珍宝,专门请来苏州匠人,做了一个颜色与之匹配的黄花梨木的戏匣子。庚子事变时,康家老爷子死于战乱。饱受炮火洗礼的康家大院,落到大少爷康少千的手上时,他算是悟出了人生的“真谛”,一改老爷子创业、守业,严谨持家的做派,玩起了坐享其成的招数——卖家产。康家的家产有多大?多厚?无人估得清、说得透!只见康家大少爷一件一件掂当着卖,先珠宝、后字画。后期,康大少爷染上了鸦片,一发不可收!家中的瓷缸石佛,硬木家具也往外搬。等到康大少爷把老爷子传给他的那台留声机也搬进盐河码头的容古斋时,容古斋的老板就猜到康家的家底子大概是到了水干拿鱼的时候了。果然,没过两年,康家大院被人抵了债。不过,那时间,康家大少爷已经死了,临到康家第三代长孙康小米来收拾残局,他领着一家老小搬出祖宅,稀松可怜地跑到盐河口盐工们“滚地笼”的地段儿租房子住。可想而知,康家到了什么地步。这人世间的事如同飞蛾昆虫一般——飞一辈儿,再爬一辈儿。康家老爷子用尽毕生精力,把康家的产业推向辉煌,轮到康家大少爷持家时,他便换了一种逍遥自在的活法,将康家的老底子翻弄个底朝天。赶到康家穷途末路了,康家的长孙康小米当家理财时,他做梦都想让康家东山再起。然而,时局不由人。轮到康小米励精图治、追寻豪门的时候,此地已经解放了。所幸,那时间康家没了庄园、没了盐田,无须政府将他们康家扫地出门,他们康家先行一步,跨入贫民行列,反倒落了个无财一身轻。但,康家的祖宅还在,康家的诸多珠宝、古玩字画,还在世间广为流传。只可惜,康家的后人已无力追回了。七十年代初,年近花甲的康小米,听说省城拍卖行,要拍卖他们康家那件红极一时的戏匣子,康小米动员康家老少几代人,有钱捐钱,有物捐物,他想去赎回那件标志着他们康家辉煌的玩意儿,以警示后人,铭记他们康家的过去。没料到,此时那戏匣的身价,已不再是那台留声机,而是装留声机的那个黄花梨木做的戏匣子。玩古董的人都知道,上等的黄花梨木有着寸木寸金之说。而康家老爷子做那个戏匣子时,正是康家如日中天的时候,所选用的木料自然都是上乘的黄花梨木。拍卖会上,那个头戴博士帽的拍卖师,双手捧出那个看似骨制一般的康家戏匣子时,全场顿时一片哗然!拍卖师简单地介绍了一下那个戏匣子的来历,随之,单臂一伸,报出了起拍价——两千块钱人民币。这在那个吃饭、穿衣还很困难的年代,两千块已经是天价了。而对于早已“贫民化”的康小米来说,更是无缘与之叫板了!当天,他只带来八百块钱。就那,还是全家人捏瘪了口袋凑起来的。在康小米看来,当时收音机已经普及了,那台老式的留声机或许值不了几个钱了。但他没有料到,拍卖师报出起拍价之后,要价却一路攀升,从两千二百块,到两千四、两千八……眼看就要往三千块钱上攀升时,康小米在一个并不起眼的角落里,突然大喊一声:“三千!”康小米的那一声呼喊,是放开喉咙、用足了力气,大声喊出来的,刹那间,震撼了整个拍卖现场。但,无济于事。他要的那个“三千”,只停留了短短的几秒钟,很快,就被后面的“三千五”“四千”所淹没了。尽管如此,康小米还是暗自欣慰。在康小米看来,他们康家戏匣子,在他康小米这一代,总算是又回来了。虽说,只有那么短短的几秒钟……文本二:《盐河旧事》表明,相裕亭的“现代转换”并没抛弃中国传统小说叙事技法的精髓,而是熔铸了“工匠精神”,用心雕琢成篇,让技巧溶解于生活,就像让水消失于水中。传统小说中的蓄势、悬念、误导和反转,他常使用;误会、巧合、伏笔和照应,他也不拒绝;写形与写神、虚实与对比、叙述与描写,以及正叙(顺叙)、倒叙、插叙、追叙、补叙、轮叙等叙事手法,他运用得更是娴熟。但倘使你将这些技巧离析出来,又会觉得是在胶柱鼓瑟,欲辩忘言。因为作家的目的不是让你看见技法,而是要让你看见那些富有张力的情节对人性的深刻揭示,那些出人意料的反转对生活的发现,那些揭谜式的布局昭示的生存智慧。相裕亭在《盐河旧事》对传统叙事艺术所作的“现代转换”,对于当代微型小说的发展而言,启示是丰富而有益的。(摘编自李惊涛《传统叙事艺术的“现代转换”》)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以夸张的言辞写出康家的富有,不仅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B.康小米带着全家人捏瘪了口袋凑起来的钱去参加拍卖会,体现了戏匣对康家人的重要性以及康小米的决心。C.小说叙述了康家祖孙三代发家、败家、再努力起家的过程,折射出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后百姓生活的变迁。D.相裕亭将其创作技巧溶于对康家祖孙三代人的故事讲述和人物塑造中,展示了他对世事的关注与思考。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人世间的事如同飞蛾昆虫一般——飞一辈儿,再爬一辈儿”,这句话以比喻的手法生动揭示了“一代不如一代富贵”的常理。B.“康家戏匣就是那个时期的产物”独立成段,引人注目,既表达了康家鼎盛时期的戏匣的非同凡响,又照应标题,还引出下文描写戏匣的由来。C.“月明星稀的静夜里,那小小戏匣里传出的唱腔,顺着流淌的盐河水,能传出十几里外去”这句话表现了留声机唱腔在盐河清幽静谧的夜晚显得美好动听特点,说明盐河人对留声机印象深刻。D.当拍卖师双手捧出那个看似骨制一般的康家戏匣子时全场顿时一片哗然,说明黄花梨木确有着寸木寸金之说。8.优秀的微型小说追求“方寸之间见天地”的奇效,文本一在情节设置上即体现了这一特点,请具体分析。9.文本二中李惊涛评论相裕亭的小说创作并未抛弃中国传统小说叙事技法的精髓,请结合文本一对此观点加以具体分析。〖答案〗6.C7.A8.(1)康家由盛转衰的变迁,可以揭示出要秉持勤俭持家的美德这一人生道理。

(2)康家的变迁一定程度上可以折射出国家的变化和时代的变迁;

(3)留声机和戏匣子身价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发展和世事的变迁。9.(1)开篇采用了蓄势法,极力渲染康家的富有繁盛,为下文留声机的珍贵以及戏匣子的价格高昂造势,作者借此是为了突出人事变化盛衰无常。

(2)叙述康家由富到贫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作者通过对比康家祖孙三代对家业的不同态度,意在表明人性的多样,强调人的堕落会给家族带来莫大伤害。

(3)文章采用正叙的手法,作者结合时代的发展叙述康家变迁,有利于主题的突显。〖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小说叙述了康家祖孙三代发家、败家、再努力起家的过程”错误。小说并没有叙述康家最初如何发家和败家后如何再努力起家的过程,且“折射出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后百姓生活的变迁”说法也不恰当,康家的兴衰并不能折射出百姓整体的生活变迁情况,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国家的变化,时局的变迁。故选C。【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这句话以比喻的手法生动揭示了‘一代不如一代富贵’的常理”错误。“飞”与“爬”还比喻人生态度的不同,且“一代不如一代富贵”不是常理。故选A。【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写作特色的能力。第一步:明确题干要求。题干要求分析小说“方寸之间见天地”的特点,即分析小说以小见大的特征,因此需要结合文本一内容具体分析。第二步:结合文本分析。具体来看,小说的“方寸”即康家的生活变迁、留声机与戏匣子身价的变化。小说主要讲述了康家三代的故事:康家繁盛之时康老爷子为珍贵的留声机做黄花梨木的戏匣子;大少爷康少千败家,留声机被当掉;康小米凑钱,想赎回留声机,因留声机和戏匣子的身价发生变化而无力赎回。康家由盛转衰的变迁,可以揭示出要秉持勤俭持家的美德这一人生道理。康家一家人是当时国家、社会的一分子,因此康家生活变迁对应的“天地”就是国家、社会的变化。由“没料到,此时那戏匣的身价,已不再是那台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