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重庆市三峡名校联盟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重庆市三峡名校联盟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重庆市三峡名校联盟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重庆市三峡名校联盟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重庆市三峡名校联盟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2重庆市三峡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所谓“变形”,是相对于“常形”而言。“常形”是指现实生活中客观物象的正常自然形态;“变形”是指客观物象反映到艺术中的形态的改变。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物象的形态有时会出现变异,例如两头蛇、三脚鸡等,这种“变形”虽然怪异,但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艺术美学所研究的,是正常的自然形态在艺术表现中所发生的变化及其美学意义。艺术上的“变形”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从广义上说,任何种类和流派的艺术,不论其创作思想和手法多么不同,它所塑造的形象较之原型都会有某些强调、选择、集中乃至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变形乃是艺术反映生活的一种普遍现象。不过一般地说,艺术上关于“变形”的观念是指狭义的“变形”,它表现为客观物象的几何图形所发生的改变。例如杜甫的《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宋代科学家沈括(字存中)分析道:“四十围乃是径七尺,无乃太细长乎?此亦文章病也。”沈括生得太早了一些,他不懂得艺术“变形”的美学意义。比沈括稍晚的王观国有所不同,他说:“‘四十围’‘二千尺’者,姑言其大且高也。诗人之言当如此,而存中乃拘拘然以尺寸较之,则过矣。”其实,古代诗歌中这类“变形”甚多,诸如“黄河之水天上来”"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等等都是。当然古代诗人很懂得运用夸张的手法,可是未必有自觉的“变形”观念。宋元以来,“变形”的美学观念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到明清戏曲中,舞蹈程式和脸谱等都是对生活常态的改变,如脸谱中用红表忠烈,白表奸诈;舞蹈动作鸣冤叫屈时甩发,生离死别时跪步等。这些“变形”大大丰富和增强了戏曲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力。艺术作品中的“变形”是创作者主观感受的一种强化,因此艺术家们常用“变形”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清初八大山人的《鱼鸭图卷》,鱼、鸭的眼眍变成了圆形,眸子有的画成绿豆小点,有的画成圆弧线,传达出“白眼看天”的蔑视情绪。这种“变形”美学的本质,是对于传统道德,特别是对于理学的反叛,是人性的高标,个性的张扬。(摘编自曾祖荫、曾新《怪异:明清启蒙美学之特征》)材料二:明清是我国美学思想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由于封建社会发展到了后期,资本主义的萌芽开始出现并缓慢成长,落后的生产关系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求,这种社会矛盾的不断加深,推动了明清时期物质生产和艺术生产的进步,从而使明清美学思想获得了深入的发展,在酝酿一种新的美学思潮的同时,也总结和发展了我国古代社会的美学思想。在绘画领域,王履与祝允明的贡献比较突出。王履是我国明代初期的美学思想家,在绘画美学方面贡献较大。他擅长山水,笔墨秀劲,曾作《华山图》四十幅。对于“意”与“形”的辩证关系,王履有深刻的见解。他认为,艺术创作应当以“意”为主,以“形”为辅,而两者又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王履说:“画虽状物,主乎意,意不足谓之非形可也。虽然,意在形,舍形何所求意?故得其形者,意溢乎形,失其形者,形乎哉?形尚失之,况意?”祝允明是明代著名的书画家,虽然生活年代比王履晚一百多年,但其绘画美学思想与王履非常接近。他的关于艺术创作中的“象”与“韵”的基本理论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宋元以来,一些画家过分地强调所谓“韵”而忽视形象的塑造。针对这一倾向,祝允明主张“韵”与“象”应该有机统一,认为无象则无所谓韵。他反对离开具体的艺术形象的真实,而片面地追求所谓韵味。祝允明在《吕纪画花鸟记》中说:“盖古之作者,师楷化机,取象形器,而以穷其无言之妙,后世韵格过象者,乃始以为得其精,遗其粗。然尽如是,不几于废事耶!”这一观点与王履所认为的“舍形何所求意”是一个道理。一个强调的是“意”“象”统一,一个强调的是“韵”“象”统一。然而,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过分追求神韵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甚至出现以诗画神韵之平奇品评高下的现象,金人王若虚认为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明代的祝允明提出自己关于“象”与“韵”有机统一的主张,确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摘编自唐杰、刘羽佳《明清时期的美学思想》)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在现实生活中客观物象的形态偶然会出现变异,由于这一现象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所以人们并不把它称为“变形”。B.对杜甫《古柏行》中的诗句“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沈括和王观国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是源于他们生活的时代不同。C.王履所言“画虽状物,主乎意,意不足谓之非形可也”与祝允明“盖古之作者,师楷化机,取象形器,而以穷其无言之妙”是一个道理。D.八大山人的《鱼鸭图卷》表现了一种蔑视情绪,反映了他对于传统道德,特别是对于理学的反叛意识。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杜甫诗“黛色参天二千尺”、李白诗“白发三千丈”等运用了夸张手法,这是作者在自觉运用“变形”观念来增强文学表现力。B.艺术上的“变形”是创作者主观感受的强化,艺术家们只有采用这种方法,才能强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C.艺术上的“变形”是相对于客观物象的“常形”而言的,可以说“变形”来源于“常形”,有时甚至“变形”就是“常形”。D.强调“意”“象”统一是明清时期一种重要的美学思潮,但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过分追求神韵的现象仍然存在3.结合材料二的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反映祝允明“韵”“象”有机统一的审美观的一项是()A.苏轼曾在一首诗中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B.晁补之说:“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C.王廷相提出“诗贵意象透莹,不喜事实粘著,古谓水中之月,镜中之影,难以实也”。D.陆时雍认为作诗“最难者,在风格浑成,意象独出”。4.材料一是如何展开论述的?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5.《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有这样的片段: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请结合材料二中的观点并列举王维的诗句简要分析林黛玉给香菱读诗建议的原因。〖答案〗1.D2.D3.B4.①提出艺术美学领域中“变形”的概念;

②先把“变形”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然后重点介绍狭义的“变形”;

③介绍“变形”的美学观念的历史演变、艺术表现、艺术效果和本质。5.①林黛玉建议香菱不要读陆放翁的诗,是因为“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这样的诗重状物和形象的塑造,缺乏韵味。

②建议香菱读王维的诗,是因为他的诗意、象统一(韵、象统一)。

③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不仅传神地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可视可观的景象,而且表现了塞外阔大、雄浑的境界,做到了象意统一。〖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A.“所以人们并不把它称为‘变形’”错。原文“这种‘变形’虽然怪异,但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B.“是源于他们生活的时代不同”错误。源于他们审美理念的不同。C.“是一个道理”错误。王履强调的是“意”,而祝允明强调的是“韵、象统一”,所以强调的不是一个道理。【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A.“这是作者在自觉运用‘变形’观念来增强文学表现力”错误。二人很懂得运用夸张的手法,可是未必有自觉运用“变形”的观念。B.“艺术家们只有采用这种方法”错误。文中只是说艺术家常用这种方法。C.“有时甚至‘变形’就是‘常形’”错误。从原文“所谓‘变形’,是相对于‘常形’而言。‘常形’是指现实生活中客观物象的正常自然形态;‘变形’是指客观物象反映到艺术中的形态的改变”来看,“有时甚至‘变形’就是‘常形’”,于文无据。【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能力。A.强调重形“韵”轻“象”。C.强调意象透莹,注重想象。D.强调意象独特,不落窠臼。【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共有三段。第一段,由“所谓‘变形’,是相对于‘常形’而言。‘常形’是指现实生活中客观物象的正常自然形态;‘变形’是指客观物象反映到艺术中的形态的改变”可知,提出艺术美学领域中“变形”的概念;第二段,由“艺术上的‘变形’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不过一般地说,艺术上关于‘变形’的观念是指狭义的‘变形’,它表现为客观物象的几何图形所发生的改变”可知,先把“变形”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然后重点介绍狭义的“变形”;第三段,由“宋元以来,‘变形’的美学观念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到明清戏曲中……”“艺术作品中的“‘变形’是创作者主观感受的一种强化,因此艺术家们常用‘变形’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变形’美学的本质,是对于传统道德,特别是对于理学的反叛,是人性的高标,个性的张扬”可知,介绍“变形”的美学观念的历史演变、艺术表现、艺术效果和本质。【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结合“对于‘意’与‘形’的辩证关系,王履有深刻的见解。他认为,艺术创作应当以‘意’为主,以‘形’为辅,而两者又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分析可知,林黛玉建议香菱不要读陆放翁的诗,是因为“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这样的诗重状物和形象的塑造,缺乏韵味。结合“针对这一倾向,祝允明主张‘韵’与‘象’应该有机统一,认为无象则无所谓韵。他反对离开具体的艺术形象的真实,而片面地追求所谓韵味”分析可知,建议香菱读王维的诗,是因为他的诗意、象统一(韵、象统一)。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不仅传神地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可视可观的景象,而且表现了塞外阔大、雄浑的境界,做到了象意统一。亦可句王维其他的诗句。(二)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边城(节选)沈从文夜间果然落了大雨,换以吓人的雷声。电光从屋脊上掠过时,接着就是訇的一个炸雷。翠翠在暗中抖着。祖父也醒了,知道她害怕,且担心她着凉,还起身杂把一条布单搭到她身上去。祖父说:“翠翠,不要怕!”翠翠说:“我不怕!”说了还想说:“爷爷你在这里我不怕!”訇的一个大雷,接着是一种超越雨声而上的洪大闷重倾圮声。两人皆以为一定是溪岸悬崖崩落了!担心到那只渡船,会早已压在崖石下面去了。祖孙两人便默默地躺在床上听雨声雷声。但无论如何大雨,过不久,翠翠却依然就睡着了。醒来时天已亮了,雨不知在何时业已止息,只听到溪两岸山沟里注水入溪的声音。翠翠便从塔后哗哗地流来,从前面悬崖直堕而下。并且各处皆是那么一种临时的水道。屋旁菜园地已为山水冲乱了,菜秧皆掩在粗沙泥里了。再走过前面去看看溪里一切,才知道溪中也涨了大水,已漫过了码头,水脚快到茶缸边了。下到码头去的那条路,正同一条小河一样,哗哗地泄着黄泥水。过渡的那一条横溪牵定的统绳,已被水淹去了。泊在崖下的渡船,已不见了。翠翠看看屋前悬崖并不崩坍,故当时还不注意渡船的失去。但再过一阵,她上下搜索不到这东西,无意中回头一看,屋后白塔已不见了。一惊非同小可,赶忙向屋后跑去,才知道白塔业已坍倒,大堆砖石被凌乱地摊在那儿。翠翠吓慌得不知所措,只锐声叫她的祖父。祖父不起身,也不答应,就赶回家里去,到得祖父床边摇了祖父许久,祖父还不作声。原来这个老年人在雷雨将息时已死去了。翠翠于是大哭起来。过一阵,有从茶峒过川东跑差事的人,到了溪边,隔溪喊过渡,翠翠正在灶边一面哭着一面烧水预备为死去的祖父抹澡。那人以为老船夫一家还不醒,急于过河,喊叫不应,就抛掷小石头过溪,打到屋顶上。翠翠鼻涕眼泪成一片地走出来,跑到溪边高崖前站定。“喂,不早了!把船划过来!”“船跑了!”“你爷爷做什么事情去了呢?他管船,有责任!”“他管船,管了五十年的船——他死了啊!”翠翠一面向隔溪人说着一面大哭起来。那人知道老船夫死了,得进城去报信,就说:“真死了吗?不要哭吧,我回城去告他们,要他们弄条船带东西来!”那人回到茶峒城边时,一见熟人就报告这件事,不多久,全茶峒城里外便皆知道这个消息了。河街上船总顺顺,派人找了一只空船,带了副白木匣子,即刻向碧溪岨撑去。城中杨马兵却同一个老军人,赶到碧溪岨去了,砍了几十根大毛竹,用葛藤编作筏子,作为来往过渡的临时渡船。筏子编好后,撑了那个东西,到翠翠家中那一边岸下,留老兵守竹筏来往渡人,自己跑到翠翠家去看那个死者,眼泪湿盈盈的,摸了一会躺在床上硬僵僵的老友,又赶忙着做些应做的事情。到后帮忙的人来了,从大河船上运来的棺木也来了,住在城中的老道士,还带了许多法器,一件旧麻布道袍,并提了一只大公鸡,来尽义务办理念经起水诸事,也从筏上渡过来了。家中人出出进进,翠翠只坐在灶边矮凳上呜呜地哭着。到了中午,船总顺顺也来了,还跟着一个人扛了一口袋米、一坛酒、大腿猪肉。见了翠翠就说:“翠翠,爷爷死了我知道了,老年人是必须死的,不要发愁,一切有我!”各方面看看,就回去了。到了下午入了殓,一些帮忙的回家去了,晚上便只剩下了那老道士、杨马兵同顺顺家派来的两个年轻长年。黄昏以前老道士用红绿纸剪了一些花朵,用黄泥作了一些烛台。天断黑后,棺木前小桌上点起黄色九品蜡,燃了香,棺木周围也点了小蜡烛,老道士披上那件蓝麻布道袍,开始了丧事中绕棺仪式。老道士在前拿着个小小纸幡引路,孝子第二,马兵殿后,绕着那具寂寞棺木慢慢转着圈子。两个长年则站在灶边空处,胡乱地打着锣钹。老道士一面闭了眼睛走去,一面且唱且哼,安慰亡灵。提到关于亡魂所到西方极乐世界花香四季时,老马兵就把木盘里的纸花,向棺木上高高撒去。到了半夜,事情办完了,放过爆竹,蜡烛也快熄灭了,翠翠眼泪婆娑的,赶忙又到灶边去烧火,为帮忙的人办消夜。吃了消夜,老道士歪到死人床上睡着了。剩下几个人还得照规矩在棺木前守夜,老马兵为大家唱丧堂歌取乐,用个空的量米木升子,当作小鼓,把手剥剥剥地一面敲着升底一面唱下去——唱王祥卧冰的事情,唱黄香扇枕的事情。翠翠哭了一整天,也同时忙了一整天,到这时已倦极,把头靠在棺前眯着了,但只一会儿,翠翠又醒了,仿佛梦到什么,惊醒后明白祖父已死,于是又幽幽地干哭起来。“翠翠,翠翠,不要哭啦,人死了哭不回来的!”老马兵接着就说了一个做新嫁娘的人哭泣的笑话,因此引起两个长年咕咕地笑了许久。黄狗在屋外吠着,翠翠开了大门,到外面去站了一会,耳听到各处是虫声,天上月色极好,大星子嵌进透蓝天空里,非常沉静温柔。翠翠想:“这是真事吗?爷爷当真死了吗?”“呀……”一颗大流星使翠翠轻轻地喊了一声。文本二:我将把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来作朴素的叙述。我的读者应是有理性的,而这点理性便基于对中国现社会变动有所关心,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各在那里很寂寞地从事于民族复兴大业的人。这作品或者只能给他们一点怀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给他们一次苦笑,或者又将给他们一个噩梦,但同时说不定,也许尚能给他们一种勇气同信心!(节选自《边城·题记》)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翠翠夜里在被惊醒之后很快就睡着了,反映出翠翠是一个虽平时有一点小心事、爱生一点小气,但总体单纯乖巧的少女。B.从发现祖父离世到参与办丧事的全过程,翠翠一直在哭,从大哭到呜呜地哭再到干哭,表明她不愿接受祖父死亡这个事实。C.老马兵在守夜时唱王祥卧冰和黄香扇枕的故事,意在借古人事亲至孝的行为和精神,赞扬翠翠孝敬祖父的可贵品质。D.沈从文认为小说中人物“营养不足”,“营养不足”更多的是指当时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中国社会给百姓带来的伤害。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写倾盆大雨、吓人的炸雷、刺眼的闪电等极端天气,把人物的活动和命运置于一个恶劣的典型环境之中,有很强的渲染效果。B.“我不怕!”这句语言描写表现了翠翠对祖父的安慰与关心,“爷爷你在这里我不怕!”这个心理描写暗示翠翠已经预料到祖父的离世。C.小说对老船夫丧事的描写,富有古朴的地方色彩,使人窥见湘西地域的丧葬风俗,此类的风俗写作展现了湘西地域的人情美和人性美。D.小说在写景时语言优美生动,引发读者对牧歌式湘西画卷的遐想;在写人叙事时语言平和简约,如拂面的春风,给读者以清新放松之感。8.小说写白塔的坍倒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9.汪曾祺认为《边城》“不是挽歌,而是希望之歌”,请结合本文谈谈“《边城》是希望之歌”的理由。〖答案〗6.C7.B8.①照应上文暴雨雷电中的“洪大闷重倾圮声”,使小说情节在发展上更加合理;②代表老船夫的离世,加重了老船夫带着遗憾离世的悲情色彩;③白塔是翠翠的一个精神世界,白塔的坍倒表明翠翠的成长过程将面临重大转折。9.①从人物角度: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散发着人性美的光芒,只要人性美存在,希望就不会破灭。如翠翠在悲痛于失去祖父庇护之时已经表现出坚强能干的一面,顺顺、老马兵、报信人、老道士等主动为老船夫操办丧事,顺顺对翠翠的承诺等;②从边城地域角度:边城依然保持虫鸣遍地、月色皎洁、星星沉静温柔的自然美,暗示边城这个区域充满生机,不会轻易被侵蚀。③从创作目的角度:《边城》的创作倾向于通过叙述“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之处”以及底层百姓坚强地“活下去”的精神风貌,给读者以勇气和信心。〖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赞扬翠翠孝敬祖父的可贵品质”错误,老马兵唱王祥卧冰和黄香扇枕是为了取乐,没有赞扬翠翠的意思。【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B.“暗示翠翠已经预料到祖父的离世”错误,翠翠没有预料到祖父的离世,只是担忧祖父离开她。【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情节结构上:上文写“訇的一个大雷,接着是一种超越雨声而上的洪大闷重倾圮声”,小说写白塔的坍倒照应上文,使情节发展合理、自然,结构严谨;人物塑造上:结合下文“翠翠……只锐声叫她的祖父。祖父不起身,也不答应,……祖父还不作声。原来这个老年人在雷雨将息时已死去了”可知,白塔坍倒后,翠翠发现祖父也去世了。白塔的坍倒意味着老船夫离世,渲染了老船夫离世的悲情色彩;表现手法上:白塔是翠翠的一个精神世界,作者运用象征手法写白塔坍倒,祖父随之去世,表明其的成长过程将面临重大转折。【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边城》的结局虽然祖父和天宝死了,傩送走了,只剩下翠翠孤零零的,但是作品中描绘的地域美、人性美仍会让人看到希望,作者的创作目的也在于给人希望和信心。人物角度:“河街上船总顺顺,……即刻向碧溪岨撑去。城中杨马兵却同一个老军人……到翠翠家中那一边岸下,留老兵守竹筏来往渡人,……又赶忙着做些应做的事情。……住在城中的老道士,还带了许多法器”“老年人是必须死的,不要发愁,一切有我!”,爷爷死后,顺顺、老马兵、报信人、老道士等主动为老船夫操办丧事,船总顺顺对翠翠说的话都可以体现出当地人善良、质朴的人性美,只要人性美存在,希望就不会破灭。边城地域角度:“耳听到各处是虫声,天上月色极好,大星子嵌进透蓝天空里,非常沉静温柔”,夜晚的虫鸣、皎洁的月色、沉静温柔的星星等景物体现了边城的自然美,暗示边城充满生机,充满希望。创作目的角度:文本二“我将把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来作朴素的叙述。我的读者应是有理性的,……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这作品……但同时说不定,也许尚能给他们一种勇气同信心!”,作者通过叙述这个民族过去的伟大以及底层百姓坚强地“活下去”的精神风貌,表明其创作目的即给读者以勇气和信心,给人以希望。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昔人有言:“使为善而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如此而不为善,可也;为善则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何苦而不为善、为君子?使为恶而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如此而为恶,可也;为恶则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何苦而必为恶、为小人?”诸生念此,亦可以知所立志矣。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诸生试观侪辈之中,苟有虚而为盈,无而为有,讳已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资禀虽甚超迈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有弗鄙贱之者乎?彼固将以欺人,人果遂为所欺,有弗窃笑之者乎?苟有谦默自持,无能自处,笃志力行,勤学好问,称人之善,而咎己之失,从人之长,而明己之短,忠信乐易,表里一致者,使其人资禀虽甚鲁钝,侪辈之中,有弗称慕之者乎?彼固以无能自处,而不求上人,人果遂以彼为无能,有弗敬尚之者乎?诸生观此,亦可以知所从事于学矣。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故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诸生自思,平日亦有缺于廉耻忠信之行者乎?亦有薄于孝友之道,陷于狡诈、偷刻之习者乎?诸生殆不至于此。不幸或有之,皆其不知而误蹈,素无师友之讲习规饬也。诸生试内省,万一有近于是者,固亦不可以不痛自悔咎。然亦不当以此自歉,遂馁于改过从善之心。但能一旦脱然洗涤旧染,虽昔为盗寇,今日不害为君子矣。若曰吾昔已如此,今虽改过而从善,人将不信我,且无赎于前过,反怀羞涩疑沮,而甘心于污浊终焉,则吾亦绝望尔矣。(选自王守仁①《教条示龙场诸生》,有删改)材料二: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之外,于今为要绥,而习类尚因其故。人皆以予自上国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求其所谓甚陋者而莫得。独其结题②鸟言,山栖羝服,无轩裳宫室之观、文仪揖让之缛,然此犹淳丽质素之遗焉。盖古之时,法制未备,则有然矣,不得以为陋也。夷之人其好言恶詈,直情率遂。世徒以其言辞物采之眇而陋之,吾不谓然也。(选自王守仁《何陋轩记》,有删改)〖备注〗①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世称“阳明先生”,在写材料一、二时,作者自京城谪龙场驿丞。②结题,指少数民族结发于额的装束。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写在答题卡上。大A言B欺C人D者E使F其G人H资I禀G虽K甚L超M迈N侪O辈P之Q中R有S弗T疾U恶V之W者X乎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必其志之尚未笃也”与“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陈情表》)两句中的“笃”字含义不同。B.薄,意为“迫近”“靠近”,与《陈情表》中“但以刘日薄西山”的“薄”字意思相同。C.“诸生殆不至于此”与“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两句中的“殆”字含义相同。D.要绥,即要服、绥服,这两者均属于“五服”,是古代王畿以外的区划名,文中泛指边远地区。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阳明为了教诲学生进德与修业,在材料一第一段谈立志,主要谈到了两个内容:立志的重要性、不立志的危害。B.王阳明谈勤学,强调自己对门人弟子的评价标准:相比聪明机警敏捷,他更看重学生们的勤奋谦逊谦让。C.王阳明认为,人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即便曾有过,只要能改之,则不害为贤为君子。人懂得基本的道德准则并以之律己,是乃大善。D.材料二中王阳明认为龙场有着质朴淳厚的古代遗风,这是因为古时候,法制没有完备,人们不受礼法约束。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2)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14.材料一第二段谈勤学的问题,请简要说明该段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述的。〖答案〗10.ENR11.B12.C13.(1)说到过失,从大贤人开始就不能避免,但是不妨碍他最终成为大贤人,因为他能够改正啊。(2)我因为命运不好,早年(小时候)就遭遇不幸之事。出生才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弃我而去(去世了)。14.①首先通过立志来引出观点,要勤奋学习。②然后通过将身边人的事例进行正反对比,突出观点。③最后总结观点——君子应勤于治学。〖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句意:大话骗人的人,假使这个人天资禀赋虽然很优异,同学当中,有不痛恨厌恶他的吗?“使其人资禀虽甚超迈”,“使”,假使,表假设的连词,一般用于句首,其前应断开,即在E处断开。“侪辈之中”单独作后面句子的状语,在其前后断开,即在N处R处断开。所以在ENR处断开。【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和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A.正确。含义不同。“笃”,忠实专一/病重,沉重。句意:必定是他的志向还没有坚定的缘故/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赴京就职,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B.文中“亦有薄于孝友之道”的“薄”,意为“轻视”,“但以刘日薄西山”的“薄”,意为“迫近”“靠近”。含义不同,说法错误。句意:也有轻视于孝顺友爱的道理。/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C.正确。含义相同。“殆”都表揣测,可译为恐怕、大概。句意:各位同学恐怕不至于这样/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吧!D.正确。【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人懂得基本的道德准则并以之律己,是乃大善”错,原文只说“但能一旦脱然洗涤旧染,虽昔为寇盗,今日不害为君子矣”,并未涉及“大善”的问题,选项无中生有。【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过”,过失;“害”,妨碍;“卒”,最终;“为”,因为。(2)“险衅”,艰难祸患,指命运不好;“夙”,早年;“见背”,弃我而去,指尊长去世。【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由“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可知,首先通过立志来引出观点,要勤奋学习。“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有弗鄙贱之者乎?彼固将以欺人,人果遂为所欺,有弗窃笑之者乎?苟有谦默自持,无能自处,笃志力行,勤学好问,称人之善,而咎己之失,从人之长,而明己之短,忠信乐易,表里一致者,使其人资禀虽甚鲁钝,侪辈之中,有弗称慕之者乎”可知,通过将身边人的事例进行正反对比,突出观点。由“诸生观此,亦可以知所从事于学矣”可知,最后总结观点——君子应勤于治学。参考译文:材料一:志向不能立定,天下便没有可做得成功的事情。即便是各种工匠、有技能才艺的人,也没有不以立志为根本的。现在的读书人,旷废学业,堕落懒散,贪玩而荒费时日,因此百事无成,这都是由于(他们)未能立定志向罢了。所以立志做圣人就可以成为圣人了;立志做贤人就可成为贤人了。志向没有立定,就好象没有舵的船,没有衔环的马,随水漂流,任意奔逃,最后又到什么地方为止呢?古人所说:“假使做好事可是父母和他生气,兄弟怨恨他,族人乡亲轻视厌恶他,如像这样就不去做好事是可以的;做好事就使父母疼爱他,兄弟喜欢他,族人乡亲尊敬信服他,何苦却不做好事不做君子呢?假使做坏事可是父母疼爱他,兄弟喜欢他,族人乡亲尊敬信服他,如像这样就做坏事,是可以的。做坏事就使父母和他生气,兄弟怨恨也,族人乡亲轻视厌恶他,何苦却一定要做坏事、做小人呢?”各位同学想到这点,也可以知道为君子应立定志向了。已经立志做一个君子,自然应当从事于学问。凡是求学不能勤奋的人,必定是他的志向还没有坚定的缘故。跟随我求学的人,不是以聪明智能机警敏捷为高尚,却是以勤奋确实谦逊有礼为上等之选。各位同学试看你们同学当中,假若有人本来空虚却装作充实,本来没有却装作已有,掩饰自己的无能,忌恨他人的长处,自我炫耀自以为是,大话骗人的人,假使这个人天资禀赋虽然很优异,同学当中有不痛恨厌恶他的吗?有不鄙弃轻视他的吗?他固然可以欺骗人,别人果真就被他欺骗,有不暗中讥笑他的吗?假如有人谦虚沉默自我持重,以无才能自居,坚定意志努力实行,勤奋求学,喜好请教;称赞别人的长处,并且责备自己的过失;学习别人的长处,并且能明白自己的短处;忠诚信实和乐平易,外表内心一致的人,即使这个人天资禀赋虽然很愚鲁迟钝,同学当中,有不称赞羡慕他的吗?他固然以无能者自居,并且不求超过他人之上,他人果真就以为他是无能,有不尊敬崇尚他的吗?各位同学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可以知道为君子应勤于治学了。说到过失,从大贤人开始就不能避免,但是不妨碍他最终成为大贤人,因为他能够改正啊。所以做人没有过失不重要,可是能够改过最重要。各位同学自己想想,日常也有缺少于廉耻忠信的德行吧?也有轻视于孝顺友爱的道理,陷入在狡猾奸诈苟且刻薄的习气吧?各位同学恐怕不至于这样。不幸或者有此情形,都是他不自知而误犯过错,平日没有老师朋友的讲解学习规勤约束的缘故啊。各位同学试着反省,万一有近似这样的行为,也要自我反思,自行悔改,然而也不要仅仅凭此自我愧疚,甚至在改正错误发扬从善方面失掉勇气。只要有朝一日能改正过去的错误,即使过去是盗贼流寇,今后也可以成为君子。如果说我过去已经是这样了,现在即使改正错误做好事了,万一人们不相信我,且不宽恕我之前的罪过,反而让我怀着羞耻之心无颜见人,进而甘心堕落,一错再错,那么我也绝望了。材料二:以前孔子要住在九夷(边远之地),别人都认为那里简陋落后。孔子说:“(如果是)君子居住在那里,(又)有什么简陋的呢?”守仁因罪被贬龙场,龙场在夷蔡之外,属于边远地区,还沿袭着过去的风俗习惯。人们都以为我来自京城,一定会嫌弃这里简陋,不能居住。然而我在此地住了十多天,却很安乐,并没有发现他们所说的简陋落后。只是这里的人们,结发于额头,说话似鸟语,住在深山里,穿着羊皮做的衣服。没有华丽的车子,没有高大的房子,也没有繁复的礼节,然而这是一种质朴、淳厚的古代遗风,这是因为古时候,法制还没有完备,人们不受礼法约束,就都这样了,并不能认为是落后啊。夷地的人他们好骂人,说粗话,但性情率真淳朴。世人只是因为他们说话低微,就认为他们落后,我不这样认为。(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月夜与客饮杏花下苏轼杏花飞帘散馀春,明月入户寻幽人。褰衣步月踏花影,炯①如流水涵青蘋②。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山城③薄酒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月。洞箫声断月明中,惟忧月落酒杯空。明朝卷地春风恶,但见绿叶栖残红。〖备注〗①炯:光明的样子。②青蘋:浅水生植物。③山城:当时,作者在徐州任上。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的开头两句描写馀春景物,富于动感。B.“褰衣”二句移步户外,静赏一派月夜景致。C.在洞箫声中诗人看月落杯空,为此惆怅不已。D.全篇紧扣题目,人景情相互依存,颇可玩味。16.有人评价这首诗“人因物而情迁”,意思是人物的情感随景物的变化而变化。请通观全诗,在“杏花”与“月”中任选一个物象,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答案〗15.C16.【〖答案〗示例一以杏花为物象】前四句,杏花飘落,花影在地,景色清幽静雅,写出诗人对美的欣赏喜爱之情。五、六两句,诗人“与客饮杏花下”,争相摇落杏花,花香盈庭,诗人与客闻香饮酒,豪情与雅趣兼具。最后四句,诗人想象明天春风劲起,满地落红,借花的凋零表达惜春之情,并寄有身世之感,寓意更深一层。【〖答案〗示例二以月为物象】前四句写月入户寻人,引人月下赏花,流露出诗人的雅趣和对月下空灵之景的喜爱;“劝君且吸杯中月”以月代酒,表现出诗人对月的迷恋与享受已达痴迷状态;“声断月明”“惟忧月落”二句,表现诗人对美好景物行将消失的忧虑与惆怅,以及对花好月圆世界的向往与留恋,寓意更深一层。〖解析〗【15题详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C项,“看月落杯空,为此惆怅不已”错误。作者因自己的际遇而惆怅。这两句情绪渐转低沉,见诗人“惜月”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月光的流转,悠扬的箫声渐渐停息,月下花间的几案之上,杯盘已空,诗人忧从中来。此时诗人最忧虑的不是别的,而是月落。这里含着十分复杂的情感,被排挤出朝廷的诗人,虽然此时处境略有好转,但去国之情总会带来凄清之感,在此山城,唯有明月与诗人长相陪伴。月落西山,诗人情无以堪。故选C。【16题详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以及表达技巧的能力,侧重考查景情关系。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意象所在诗句的意思,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感,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这首诗在抒情上的特点就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无论是选择“杏花”还是“月”,都要从写景特点来分析。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前四句,杏花飞扑、明月寻人、月下漫步、杏花飞落,这四句诗勾画了一个清虚、明静、空灵而缥缈的超凡境界,烘托了作者内心的宁静和祥和,对美景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第二个层次是五六两句,花下饮酒、争攀枝条、花片纷纷如香雪,趁着酒兴观赏,则赏花兴致也就更高,写出了赏花与饮酒的兴致勃勃的情怀;第三个层次是最后六句,由“劝君”“惟忧”“残红”可知作者情绪渐转低沉,有对月的哀愁,也有对花的怜惜,景中寄有身世之感。从这个角度出发,选择“杏花”或者“月”,结合诗句,分析寄寓的作者的情感即可。(三)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蜀道难》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夸张地写出星斗可触、让人惶恐的情形,凸显了蜀道高峻的特点。(2)在《项脊轩志》中,点明老妪对作者家中的巨大贡献以及作者母亲对其十分关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3)《扬州慢》中既写杜郎才智又写扬州荒凉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客至》中写招待寒酸简单但却满蕴真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2)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3)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4)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香菱学诗是《红楼梦》中的一段插曲,甚至是一截枝蔓。其中开诗学诗艺课的林黛玉,讲的是老一套,没有①的惊人之语。脂砚斋评析说,这一段是不可或缺的,因为香菱的根基、容貌都不俗,不能不入大观园,而又没有她入局的机会,便闹出个她要学诗来。此说不无道理,但因此就写出半回“慕雅女雅集苦吟诗”来,那就成了以意强为文了,那可是写小说的大忌。香菱是大彻大悟的甄士隐的女儿,她的基因高尚,而曹雪芹是重视门第的,看看他对赵姨娘的描写就能体会到这一点。()《红楼梦》中出现这样一个②的人物,对于警告读者不要对人生抱太多的天真幻想十分必要。但整个说来,曹雪芹笔下的香菱,却远不像把其他几个“钗”写得那样动人。这说明曹公写作中也有笔不逮意的情形。《红楼梦》是小说但是频频出诗谈诗赛诗,写得生动活泼。昔日中国,诗与文章是雅的,够得着高大上的;而小说是③__者流的低俗段子,离高大上远了去了。曹雪芹替那么多小说角色吟诗论诗,可能还有显示自己也够得着诗作的用意。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人贩子拐卖香菱,让她有了呆气,但夺不去她的雅气与正气。B.香菱被人贩子拐卖,留下了呆气,同时仍保持着雅气与正气。C.香菱被人贩子拐卖,虽仍保持着雅气与正气,但留下了呆气。D.香菱被人贩子拐卖,留下了呆气,还有雅气,更留下了正气。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所以整个说来,曹雪芹笔下的香菱,却远不像其他几个“钗”写得那样动人B.但整个说来,其他几个“钗”,都远比曹雪芹笔下的香菱写得更加动人。C.但整个说来,曹雪芹笔下的香菱,却远不像被其他几个“钗”写得那样动人。D.但整个说来,曹雪芹笔下的香菱,却远不像其他几个“钗”写得那样动人。〖答案〗18.①独树一帜(别出心裁)②命蹇时乖(命途多舛)③引车卖浆(村野匹夫)19.B20.D〖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①空,结合“讲的是老一套”分析,这里指并没有与众不同,可以用“独树一帜”或“别出心裁”。“独树一帜”:单独竖起一面旗帜,比喻自成一家。“别出心裁”,表示与众不同的新观念或办法。用来形容诗文、美术、建筑等的构思设想独具一格,与众不同。第②空,结合香菱人生经历坎坷,此处可用“命蹇时乖”或“命途多舛”。“命蹇时乖”,指命运不济,遭遇坎坷。“命途多舛”,命运充满不顺。指一生坎坷,屡受挫折。第③空,结合“而小说是……者流的低俗段子,离高大上远了去了”分析,此处强调地位低下的平民,可以用“引车卖浆”或“村野匹夫”。“引车卖浆”,指平民百姓。“村野匹夫”,意思是没有知识,没有地位的人。【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排序的能力。A.主语是“人贩子”,与上下文不够连贯,结合前后文分析,主语应是香菱;C.根据上下文,强调的应该是正面的因素,重点不应该是“呆气”,所以不恰当;D.“呆气”与“雅气”应该是对立的,“正气”与“雅气”不存在递进关系,所以不恰当。【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原句“远不像把……写得”结构混乱,应该删去“把”。A.“所以”不合逻辑,根据上下文语意,这里应该是转折关系,不是因果关系;B.主次倒置,从语意上看,重心应该是香菱,所以主语是“钗”就不恰当。同时,语序不当,“曹雪芹笔下”应该放在“其他”前面。C.“香菱”被“钗”写,这样说显然不合逻辑。只有D项修改正确。(二)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故乡的老宅倚山而居,门对南山,山上层层叠叠的梯田,好像一幅水墨画勾勒的粗线条。老宅的光阴缓慢,不知何时,喜欢上听雨,秋风细雨是丝丝凉意,雨声即心声。听到的是雨声,体味的是心境,感悟的是人生。诗词里的秋雨是多情的,有了灵魂,多了愁意,浇淋一段愁肠。“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在乱世中颠沛流离,孤寂清冷。干旱的黄土地,等待一场雨的浇灌,想那黄土下小麦的种子,在欢快地吮吸雨露。屋内炉火的暖意,隔却秋雨的微凉。院中晚开的芍药,一朵花鲜亮,在风雨中摇曳多情的裙摆。大黄在墙角下蜷缩,耷拉着耳朵,时而悠闲看雨,时而闭目小憩。秋雨中的村庄比平常多了几分静,村庄里的雨多情而舒缓。十月,我与老宅的一场秋雨邂逅,多出几分难得的闲适与惬意。“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心中的秋意昂扬,富有诗情。21.文中画波浪线处改为:故乡的老宅靠着山,对着南山,山上有大片的梯田,远看只能见到线条。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原文表达效果更好?请简要分析。22.文中先后引用李清照的词和刘禹锡的诗,两处引用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请根据原文简要分析。〖答案〗21.①原文运用了比喻修辞,把“梯田”比作“粗线条”,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远看梯田所呈现的粗疏景象。②原文使用了“倚山而居”“层层叠叠”“勾勒”等书面语,更符合原文典雅的语言风格。22.①引用李词,体现了略显悲凉的人生感悟。作者初听秋雨,感受到的是丝丝凉意,想到了李清照在乱世中颠沛流离和孤寂清冷。②引用刘诗,体现了闲适与惬意之情。作者再听秋雨,感悟雨的滋润、多情和舒缓。雨浇灌土地,屋内炉火温暖﹐院中芍药盛开,大黄悠闲。〖解析〗【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从修辞上看,“梯田,好像……粗线条”运用了比喻中的明喻这种修辞手法,把“梯田”比作“粗线条”,形象地描绘出了远看梯田所呈现的景象——层层叠叠的、水墨画勾勒一样。从语言风格看,原文的语言风格典雅,故原句中的“倚山而居”“层层叠叠”“勾勒”等书面语的使用,与后文引用诗词、生动形象的表达语境更加的贴合,改句“靠着山”“大片”等词,缺少文采。【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由“老宅的光阴缓慢,不知何时,喜欢上听雨,秋风细雨是丝丝凉意,雨声即心声”“李清照在乱世中颠沛流离,孤寂清冷”可知,作者初听秋雨,感受到的是丝丝凉意,想到了李清照在乱世中颠沛流离和孤寂清冷,作者引用李词,体现了对人生的感悟,略显悲凉。由原文第二段“屋内炉火的暖意,隔却秋雨的微凉。院中晚开的芍药,一朵花鲜亮,在风雨中摇曳多情的裙摆。大黄在墙角下蜷缩,耷拉着耳朵,时而悠闲看雨,时而闭目小憩。秋雨中的村庄比平常多了几分静,村庄里的雨多情而舒缓”可知,作者再听秋雨,感悟雨的滋润、多情和舒缓。雨浇灌土地,屋内炉火温暖﹐院中芍药盛开,大黄悠闲。作者引用刘诗,体现了闲适与惬意之情。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薛蟠身陷囹圄时,其妻夏金桂托宝蟾向薛蝌送来果品,拉开了嫂子勾引小叔子的序幕。此时,薛蝌心头转念:“那金桂素性为人毫无闺阁理法,况且有时高兴,打扮的妖调非常,自以为美,又焉知不是怀着坏心呢?”(注:妖调,yāodiào,妖冶,妖媚而不庄重)(见于《红楼梦》第九十回“失绵衣贫女耐嗷嘈送果品小郎惊叵测”)材料二:如果共同生活的人们,相互的行为、权利和义务,没有一定规范可守,依着统治者好恶来决定,而好恶也无法预测的话,社会必然会混乱,人们会不知道怎样行动,那是不可能的,因之也说不上“治”了。……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材料三:社会失序是当前的严峻挑战。(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立平)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社会生活,以“秩序”为话题,写一篇申论。要求:结合材料,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答案〗略。重庆市三峡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所谓“变形”,是相对于“常形”而言。“常形”是指现实生活中客观物象的正常自然形态;“变形”是指客观物象反映到艺术中的形态的改变。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物象的形态有时会出现变异,例如两头蛇、三脚鸡等,这种“变形”虽然怪异,但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艺术美学所研究的,是正常的自然形态在艺术表现中所发生的变化及其美学意义。艺术上的“变形”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从广义上说,任何种类和流派的艺术,不论其创作思想和手法多么不同,它所塑造的形象较之原型都会有某些强调、选择、集中乃至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变形乃是艺术反映生活的一种普遍现象。不过一般地说,艺术上关于“变形”的观念是指狭义的“变形”,它表现为客观物象的几何图形所发生的改变。例如杜甫的《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宋代科学家沈括(字存中)分析道:“四十围乃是径七尺,无乃太细长乎?此亦文章病也。”沈括生得太早了一些,他不懂得艺术“变形”的美学意义。比沈括稍晚的王观国有所不同,他说:“‘四十围’‘二千尺’者,姑言其大且高也。诗人之言当如此,而存中乃拘拘然以尺寸较之,则过矣。”其实,古代诗歌中这类“变形”甚多,诸如“黄河之水天上来”"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等等都是。当然古代诗人很懂得运用夸张的手法,可是未必有自觉的“变形”观念。宋元以来,“变形”的美学观念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到明清戏曲中,舞蹈程式和脸谱等都是对生活常态的改变,如脸谱中用红表忠烈,白表奸诈;舞蹈动作鸣冤叫屈时甩发,生离死别时跪步等。这些“变形”大大丰富和增强了戏曲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力。艺术作品中的“变形”是创作者主观感受的一种强化,因此艺术家们常用“变形”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清初八大山人的《鱼鸭图卷》,鱼、鸭的眼眍变成了圆形,眸子有的画成绿豆小点,有的画成圆弧线,传达出“白眼看天”的蔑视情绪。这种“变形”美学的本质,是对于传统道德,特别是对于理学的反叛,是人性的高标,个性的张扬。(摘编自曾祖荫、曾新《怪异:明清启蒙美学之特征》)材料二:明清是我国美学思想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由于封建社会发展到了后期,资本主义的萌芽开始出现并缓慢成长,落后的生产关系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求,这种社会矛盾的不断加深,推动了明清时期物质生产和艺术生产的进步,从而使明清美学思想获得了深入的发展,在酝酿一种新的美学思潮的同时,也总结和发展了我国古代社会的美学思想。在绘画领域,王履与祝允明的贡献比较突出。王履是我国明代初期的美学思想家,在绘画美学方面贡献较大。他擅长山水,笔墨秀劲,曾作《华山图》四十幅。对于“意”与“形”的辩证关系,王履有深刻的见解。他认为,艺术创作应当以“意”为主,以“形”为辅,而两者又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王履说:“画虽状物,主乎意,意不足谓之非形可也。虽然,意在形,舍形何所求意?故得其形者,意溢乎形,失其形者,形乎哉?形尚失之,况意?”祝允明是明代著名的书画家,虽然生活年代比王履晚一百多年,但其绘画美学思想与王履非常接近。他的关于艺术创作中的“象”与“韵”的基本理论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宋元以来,一些画家过分地强调所谓“韵”而忽视形象的塑造。针对这一倾向,祝允明主张“韵”与“象”应该有机统一,认为无象则无所谓韵。他反对离开具体的艺术形象的真实,而片面地追求所谓韵味。祝允明在《吕纪画花鸟记》中说:“盖古之作者,师楷化机,取象形器,而以穷其无言之妙,后世韵格过象者,乃始以为得其精,遗其粗。然尽如是,不几于废事耶!”这一观点与王履所认为的“舍形何所求意”是一个道理。一个强调的是“意”“象”统一,一个强调的是“韵”“象”统一。然而,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过分追求神韵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甚至出现以诗画神韵之平奇品评高下的现象,金人王若虚认为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明代的祝允明提出自己关于“象”与“韵”有机统一的主张,确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摘编自唐杰、刘羽佳《明清时期的美学思想》)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在现实生活中客观物象的形态偶然会出现变异,由于这一现象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所以人们并不把它称为“变形”。B.对杜甫《古柏行》中的诗句“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沈括和王观国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是源于他们生活的时代不同。C.王履所言“画虽状物,主乎意,意不足谓之非形可也”与祝允明“盖古之作者,师楷化机,取象形器,而以穷其无言之妙”是一个道理。D.八大山人的《鱼鸭图卷》表现了一种蔑视情绪,反映了他对于传统道德,特别是对于理学的反叛意识。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杜甫诗“黛色参天二千尺”、李白诗“白发三千丈”等运用了夸张手法,这是作者在自觉运用“变形”观念来增强文学表现力。B.艺术上的“变形”是创作者主观感受的强化,艺术家们只有采用这种方法,才能强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C.艺术上的“变形”是相对于客观物象的“常形”而言的,可以说“变形”来源于“常形”,有时甚至“变形”就是“常形”。D.强调“意”“象”统一是明清时期一种重要的美学思潮,但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过分追求神韵的现象仍然存在3.结合材料二的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反映祝允明“韵”“象”有机统一的审美观的一项是()A.苏轼曾在一首诗中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B.晁补之说:“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C.王廷相提出“诗贵意象透莹,不喜事实粘著,古谓水中之月,镜中之影,难以实也”。D.陆时雍认为作诗“最难者,在风格浑成,意象独出”。4.材料一是如何展开论述的?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5.《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有这样的片段: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请结合材料二中的观点并列举王维的诗句简要分析林黛玉给香菱读诗建议的原因。〖答案〗1.D2.D3.B4.①提出艺术美学领域中“变形”的概念;

②先把“变形”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然后重点介绍狭义的“变形”;

③介绍“变形”的美学观念的历史演变、艺术表现、艺术效果和本质。5.①林黛玉建议香菱不要读陆放翁的诗,是因为“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这样的诗重状物和形象的塑造,缺乏韵味。

②建议香菱读王维的诗,是因为他的诗意、象统一(韵、象统一)。

③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不仅传神地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可视可观的景象,而且表现了塞外阔大、雄浑的境界,做到了象意统一。〖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A.“所以人们并不把它称为‘变形’”错。原文“这种‘变形’虽然怪异,但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B.“是源于他们生活的时代不同”错误。源于他们审美理念的不同。C.“是一个道理”错误。王履强调的是“意”,而祝允明强调的是“韵、象统一”,所以强调的不是一个道理。【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A.“这是作者在自觉运用‘变形’观念来增强文学表现力”错误。二人很懂得运用夸张的手法,可是未必有自觉运用“变形”的观念。B.“艺术家们只有采用这种方法”错误。文中只是说艺术家常用这种方法。C.“有时甚至‘变形’就是‘常形’”错误。从原文“所谓‘变形’,是相对于‘常形’而言。‘常形’是指现实生活中客观物象的正常自然形态;‘变形’是指客观物象反映到艺术中的形态的改变”来看,“有时甚至‘变形’就是‘常形’”,于文无据。【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能力。A.强调重形“韵”轻“象”。C.强调意象透莹,注重想象。D.强调意象独特,不落窠臼。【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共有三段。第一段,由“所谓‘变形’,是相对于‘常形’而言。‘常形’是指现实生活中客观物象的正常自然形态;‘变形’是指客观物象反映到艺术中的形态的改变”可知,提出艺术美学领域中“变形”的概念;第二段,由“艺术上的‘变形’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不过一般地说,艺术上关于‘变形’的观念是指狭义的‘变形’,它表现为客观物象的几何图形所发生的改变”可知,先把“变形”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然后重点介绍狭义的“变形”;第三段,由“宋元以来,‘变形’的美学观念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到明清戏曲中……”“艺术作品中的“‘变形’是创作者主观感受的一种强化,因此艺术家们常用‘变形’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变形’美学的本质,是对于传统道德,特别是对于理学的反叛,是人性的高标,个性的张扬”可知,介绍“变形”的美学观念的历史演变、艺术表现、艺术效果和本质。【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结合“对于‘意’与‘形’的辩证关系,王履有深刻的见解。他认为,艺术创作应当以‘意’为主,以‘形’为辅,而两者又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分析可知,林黛玉建议香菱不要读陆放翁的诗,是因为“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这样的诗重状物和形象的塑造,缺乏韵味。结合“针对这一倾向,祝允明主张‘韵’与‘象’应该有机统一,认为无象则无所谓韵。他反对离开具体的艺术形象的真实,而片面地追求所谓韵味”分析可知,建议香菱读王维的诗,是因为他的诗意、象统一(韵、象统一)。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不仅传神地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可视可观的景象,而且表现了塞外阔大、雄浑的境界,做到了象意统一。亦可句王维其他的诗句。(二)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边城(节选)沈从文夜间果然落了大雨,换以吓人的雷声。电光从屋脊上掠过时,接着就是訇的一个炸雷。翠翠在暗中抖着。祖父也醒了,知道她害怕,且担心她着凉,还起身杂把一条布单搭到她身上去。祖父说:“翠翠,不要怕!”翠翠说:“我不怕!”说了还想说:“爷爷你在这里我不怕!”訇的一个大雷,接着是一种超越雨声而上的洪大闷重倾圮声。两人皆以为一定是溪岸悬崖崩落了!担心到那只渡船,会早已压在崖石下面去了。祖孙两人便默默地躺在床上听雨声雷声。但无论如何大雨,过不久,翠翠却依然就睡着了。醒来时天已亮了,雨不知在何时业已止息,只听到溪两岸山沟里注水入溪的声音。翠翠便从塔后哗哗地流来,从前面悬崖直堕而下。并且各处皆是那么一种临时的水道。屋旁菜园地已为山水冲乱了,菜秧皆掩在粗沙泥里了。再走过前面去看看溪里一切,才知道溪中也涨了大水,已漫过了码头,水脚快到茶缸边了。下到码头去的那条路,正同一条小河一样,哗哗地泄着黄泥水。过渡的那一条横溪牵定的统绳,已被水淹去了。泊在崖下的渡船,已不见了。翠翠看看屋前悬崖并不崩坍,故当时还不注意渡船的失去。但再过一阵,她上下搜索不到这东西,无意中回头一看,屋后白塔已不见了。一惊非同小可,赶忙向屋后跑去,才知道白塔业已坍倒,大堆砖石被凌乱地摊在那儿。翠翠吓慌得不知所措,只锐声叫她的祖父。祖父不起身,也不答应,就赶回家里去,到得祖父床边摇了祖父许久,祖父还不作声。原来这个老年人在雷雨将息时已死去了。翠翠于是大哭起来。过一阵,有从茶峒过川东跑差事的人,到了溪边,隔溪喊过渡,翠翠正在灶边一面哭着一面烧水预备为死去的祖父抹澡。那人以为老船夫一家还不醒,急于过河,喊叫不应,就抛掷小石头过溪,打到屋顶上。翠翠鼻涕眼泪成一片地走出来,跑到溪边高崖前站定。“喂,不早了!把船划过来!”“船跑了!”“你爷爷做什么事情去了呢?他管船,有责任!”“他管船,管了五十年的船——他死了啊!”翠翠一面向隔溪人说着一面大哭起来。那人知道老船夫死了,得进城去报信,就说:“真死了吗?不要哭吧,我回城去告他们,要他们弄条船带东西来!”那人回到茶峒城边时,一见熟人就报告这件事,不多久,全茶峒城里外便皆知道这个消息了。河街上船总顺顺,派人找了一只空船,带了副白木匣子,即刻向碧溪岨撑去。城中杨马兵却同一个老军人,赶到碧溪岨去了,砍了几十根大毛竹,用葛藤编作筏子,作为来往过渡的临时渡船。筏子编好后,撑了那个东西,到翠翠家中那一边岸下,留老兵守竹筏来往渡人,自己跑到翠翠家去看那个死者,眼泪湿盈盈的,摸了一会躺在床上硬僵僵的老友,又赶忙着做些应做的事情。到后帮忙的人来了,从大河船上运来的棺木也来了,住在城中的老道士,还带了许多法器,一件旧麻布道袍,并提了一只大公鸡,来尽义务办理念经起水诸事,也从筏上渡过来了。家中人出出进进,翠翠只坐在灶边矮凳上呜呜地哭着。到了中午,船总顺顺也来了,还跟着一个人扛了一口袋米、一坛酒、大腿猪肉。见了翠翠就说:“翠翠,爷爷死了我知道了,老年人是必须死的,不要发愁,一切有我!”各方面看看,就回去了。到了下午入了殓,一些帮忙的回家去了,晚上便只剩下了那老道士、杨马兵同顺顺家派来的两个年轻长年。黄昏以前老道士用红绿纸剪了一些花朵,用黄泥作了一些烛台。天断黑后,棺木前小桌上点起黄色九品蜡,燃了香,棺木周围也点了小蜡烛,老道士披上那件蓝麻布道袍,开始了丧事中绕棺仪式。老道士在前拿着个小小纸幡引路,孝子第二,马兵殿后,绕着那具寂寞棺木慢慢转着圈子。两个长年则站在灶边空处,胡乱地打着锣钹。老道士一面闭了眼睛走去,一面且唱且哼,安慰亡灵。提到关于亡魂所到西方极乐世界花香四季时,老马兵就把木盘里的纸花,向棺木上高高撒去。到了半夜,事情办完了,放过爆竹,蜡烛也快熄灭了,翠翠眼泪婆娑的,赶忙又到灶边去烧火,为帮忙的人办消夜。吃了消夜,老道士歪到死人床上睡着了。剩下几个人还得照规矩在棺木前守夜,老马兵为大家唱丧堂歌取乐,用个空的量米木升子,当作小鼓,把手剥剥剥地一面敲着升底一面唱下去——唱王祥卧冰的事情,唱黄香扇枕的事情。翠翠哭了一整天,也同时忙了一整天,到这时已倦极,把头靠在棺前眯着了,但只一会儿,翠翠又醒了,仿佛梦到什么,惊醒后明白祖父已死,于是又幽幽地干哭起来。“翠翠,翠翠,不要哭啦,人死了哭不回来的!”老马兵接着就说了一个做新嫁娘的人哭泣的笑话,因此引起两个长年咕咕地笑了许久。黄狗在屋外吠着,翠翠开了大门,到外面去站了一会,耳听到各处是虫声,天上月色极好,大星子嵌进透蓝天空里,非常沉静温柔。翠翠想:“这是真事吗?爷爷当真死了吗?”“呀……”一颗大流星使翠翠轻轻地喊了一声。文本二:我将把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来作朴素的叙述。我的读者应是有理性的,而这点理性便基于对中国现社会变动有所关心,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各在那里很寂寞地从事于民族复兴大业的人。这作品或者只能给他们一点怀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给他们一次苦笑,或者又将给他们一个噩梦,但同时说不定,也许尚能给他们一种勇气同信心!(节选自《边城·题记》)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翠翠夜里在被惊醒之后很快就睡着了,反映出翠翠是一个虽平时有一点小心事、爱生一点小气,但总体单纯乖巧的少女。B.从发现祖父离世到参与办丧事的全过程,翠翠一直在哭,从大哭到呜呜地哭再到干哭,表明她不愿接受祖父死亡这个事实。C.老马兵在守夜时唱王祥卧冰和黄香扇枕的故事,意在借古人事亲至孝的行为和精神,赞扬翠翠孝敬祖父的可贵品质。D.沈从文认为小说中人物“营养不足”,“营养不足”更多的是指当时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中国社会给百姓带来的伤害。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写倾盆大雨、吓人的炸雷、刺眼的闪电等极端天气,把人物的活动和命运置于一个恶劣的典型环境之中,有很强的渲染效果。B.“我不怕!”这句语言描写表现了翠翠对祖父的安慰与关心,“爷爷你在这里我不怕!”这个心理描写暗示翠翠已经预料到祖父的离世。C.小说对老船夫丧事的描写,富有古朴的地方色彩,使人窥见湘西地域的丧葬风俗,此类的风俗写作展现了湘西地域的人情美和人性美。D.小说在写景时语言优美生动,引发读者对牧歌式湘西画卷的遐想;在写人叙事时语言平和简约,如拂面的春风,给读者以清新放松之感。8.小说写白塔的坍倒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9.汪曾祺认为《边城》“不是挽歌,而是希望之歌”,请结合本文谈谈“《边城》是希望之歌”的理由。〖答案〗6.C7.B8.①照应上文暴雨雷电中的“洪大闷重倾圮声”,使小说情节在发展上更加合理;②代表老船夫的离世,加重了老船夫带着遗憾离世的悲情色彩;③白塔是翠翠的一个精神世界,白塔的坍倒表明翠翠的成长过程将面临重大转折。9.①从人物角度: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散发着人性美的光芒,只要人性美存在,希望就不会破灭。如翠翠在悲痛于失去祖父庇护之时已经表现出坚强能干的一面,顺顺、老马兵、报信人、老道士等主动为老船夫操办丧事,顺顺对翠翠的承诺等;②从边城地域角度:边城依然保持虫鸣遍地、月色皎洁、星星沉静温柔的自然美,暗示边城这个区域充满生机,不会轻易被侵蚀。③从创作目的角度:《边城》的创作倾向于通过叙述“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之处”以及底层百姓坚强地“活下去”的精神风貌,给读者以勇气和信心。〖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赞扬翠翠孝敬祖父的可贵品质”错误,老马兵唱王祥卧冰和黄香扇枕是为了取乐,没有赞扬翠翠的意思。【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B.“暗示翠翠已经预料到祖父的离世”错误,翠翠没有预料到祖父的离世,只是担忧祖父离开她。【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情节结构上:上文写“訇的一个大雷,接着是一种超越雨声而上的洪大闷重倾圮声”,小说写白塔的坍倒照应上文,使情节发展合理、自然,结构严谨;人物塑造上:结合下文“翠翠……只锐声叫她的祖父。祖父不起身,也不答应,……祖父还不作声。原来这个老年人在雷雨将息时已死去了”可知,白塔坍倒后,翠翠发现祖父也去世了。白塔的坍倒意味着老船夫离世,渲染了老船夫离世的悲情色彩;表现手法上:白塔是翠翠的一个精神世界,作者运用象征手法写白塔坍倒,祖父随之去世,表明其的成长过程将面临重大转折。【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边城》的结局虽然祖父和天宝死了,傩送走了,只剩下翠翠孤零零的,但是作品中描绘的地域美、人性美仍会让人看到希望,作者的创作目的也在于给人希望和信心。人物角度:“河街上船总顺顺,……即刻向碧溪岨撑去。城中杨马兵却同一个老军人……到翠翠家中那一边岸下,留老兵守竹筏来往渡人,……又赶忙着做些应做的事情。……住在城中的老道士,还带了许多法器”“老年人是必须死的,不要发愁,一切有我!”,爷爷死后,顺顺、老马兵、报信人、老道士等主动为老船夫操办丧事,船总顺顺对翠翠说的话都可以体现出当地人善良、质朴的人性美,只要人性美存在,希望就不会破灭。边城地域角度:“耳听到各处是虫声,天上月色极好,大星子嵌进透蓝天空里,非常沉静温柔”,夜晚的虫鸣、皎洁的月色、沉静温柔的星星等景物体现了边城的自然美,暗示边城充满生机,充满希望。创作目的角度:文本二“我将把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来作朴素的叙述。我的读者应是有理性的,……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这作品……但同时说不定,也许尚能给他们一种勇气同信心!”,作者通过叙述这个民族过去的伟大以及底层百姓坚强地“活下去”的精神风貌,表明其创作目的即给读者以勇气和信心,给人以希望。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昔人有言:“使为善而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如此而不为善,可也;为善则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何苦而不为善、为君子?使为恶而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如此而为恶,可也;为恶则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何苦而必为恶、为小人?”诸生念此,亦可以知所立志矣。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诸生试观侪辈之中,苟有虚而为盈,无而为有,讳已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资禀虽甚超迈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有弗鄙贱之者乎?彼固将以欺人,人果遂为所欺,有弗窃笑之者乎?苟有谦默自持,无能自处,笃志力行,勤学好问,称人之善,而咎己之失,从人之长,而明己之短,忠信乐易,表里一致者,使其人资禀虽甚鲁钝,侪辈之中,有弗称慕之者乎?彼固以无能自处,而不求上人,人果遂以彼为无能,有弗敬尚之者乎?诸生观此,亦可以知所从事于学矣。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故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诸生自思,平日亦有缺于廉耻忠信之行者乎?亦有薄于孝友之道,陷于狡诈、偷刻之习者乎?诸生殆不至于此。不幸或有之,皆其不知而误蹈,素无师友之讲习规饬也。诸生试内省,万一有近于是者,固亦不可以不痛自悔咎。然亦不当以此自歉,遂馁于改过从善之心。但能一旦脱然洗涤旧染,虽昔为盗寇,今日不害为君子矣。若曰吾昔已如此,今虽改过而从善,人将不信我,且无赎于前过,反怀羞涩疑沮,而甘心于污浊终焉,则吾亦绝望尔矣。(选自王守仁①《教条示龙场诸生》,有删改)材料二: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之外,于今为要绥,而习类尚因其故。人皆以予自上国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求其所谓甚陋者而莫得。独其结题②鸟言,山栖羝服,无轩裳宫室之观、文仪揖让之缛,然此犹淳丽质素之遗焉。盖古之时,法制未备,则有然矣,不得以为陋也。夷之人其好言恶詈,直情率遂。世徒以其言辞物采之眇而陋之,吾不谓然也。(选自王守仁《何陋轩记》,有删改)〖备注〗①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世称“阳明先生”,在写材料一、二时,作者自京城谪龙场驿丞。②结题,指少数民族结发于额的装束。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写在答题卡上。大A言B欺C人D者E使F其G人H资I禀G虽K甚L超M迈N侪O辈P之Q中R有S弗T疾U恶V之W者X乎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必其志之尚未笃也”与“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陈情表》)两句中的“笃”字含义不同。B.薄,意为“迫近”“靠近”,与《陈情表》中“但以刘日薄西山”的“薄”字意思相同。C.“诸生殆不至于此”与“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两句中的“殆”字含义相同。D.要绥,即要服、绥服,这两者均属于“五服”,是古代王畿以外的区划名,文中泛指边远地区。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