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山西省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山西省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山西省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山西省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山西省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2024.1本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2.答题时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此处“天下一大变局”的本质内涵是A.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 B.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C.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 D.宗法制到君主专制的转变〖答案〗B〖解析〗材料中“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是指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郡县制的实施标志着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B项正确;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是指夏朝的建立,排除A项;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属于现象,不是本质问题,排除C项;君主专制取代了宗法制不符合材料中地方制度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2.如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重要政治人物主张或举措简表(部分),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政治人物辅佐的主张或举措诸侯国子产郑国作封洫、铸刑书、择能吏、立谤政李悝魏国尽地力、食有功、禄有劳、赏有能吴起楚国封君子孙“三世面收爵禄",罢无能、废无庸,捕不急之官商鞅秦国行县制、奖励耕战、废除世卿世禄制A.思想领域的融合趋向凸显 B.国家统一已经是大势所趋C.治民权和土地所有权分离 D.社会阶层流动性渐趋增强〖答案〗D〖解析〗本题材料主要研究的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政治人物的主张和举措,这些举措打击了贵族政治,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出现和发展,使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思想领域的融合趋向凸显,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一些诸侯国的改革主张,无法反映国家统一已是大势所趋,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通过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新兴地主阶级逐渐掌握了政权,治民权和土地所有权逐渐融合,而不是分离,排除C项。故选D项。3.《史记》将少数民族作为记传对象,创立了民族传的书写模式。在各少数民族传记中,清楚地交代了各民族的起源,并将其与中原相连,建构了贯通古今、囊括四海的黄帝谱系。《史记》中民族传记的书写()A.突出了少数民族的发展历程 B.强调了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C.说明了华夏认同观开始出现 D.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答案〗D司马迁为中原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立传,建构了贯通古今、囊括四海的黄帝谱系,有利于华夏认同,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D项正确;《史记》将少数民族作为记传对象,建构了贯通古今、囊括四海的黄帝谱系,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非突出少数民族的发展历程,排除A项;《史记》将少数民族作为记传对象,无法体现强调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排除B项;C项错在“开始”,排除C项。故选D项。4.分析《唐宋两朝节妇烈女对照表》,导致唐朝到两宋节妇变化的原因是()朝代统治年限节妇数烈女数节烈合计倍数唐朝2893229611两宋3191521222744.49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受理学观念影响 C.各民族政权战争 D.统治者支持节妇〖答案〗B〖解析〗依据表格信息可知,与唐朝相比,两宋时期节妇数量明显增多,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理学强调伦理纲常,倡导忠孝节义,因此两宋时期节妇数量明显增多,B项正确;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妇女守节无关,排除A项;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故选B项。5.五代十国是个大混乱、大破坏时期。这一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实质上是A.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结果B.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C.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D.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实质上是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D项正确。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导致东汉开始衰落,A项不合题意;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指一个政权内部的斗争,B项不合题意;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不是五代十国时期的特征,C项不合题意。6.明清时期,涌现出了专门描写商人形象的商贾小说。在一些作家的笔下,商人既有正面的形象、也有负面的形象,他们有的唯利是图,有的讲究诚信,无论哪一种,大都被作家刻画得有血有肉、形象丰满。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封建等级观念受到冲击 B.商品经济得到发展C.心学对小说创作的影响 D.商人政治地位提高〖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商人群体不断发展壮大,社会文娱活动丰富,商人逐渐成为作家描写的对象,B项正确;“封建等级观念受到冲击”是对材料现象的解读,而不是原因分析,排除A项;心学对商贾小说涌现没有起到根本作用,排除C项;明清时期,政府始终坚持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政治地位并未提高,排除D项。故选B项。7.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答案〗C〖解析〗题干中的现象都是在皇帝没有能力掌握朝政的情况下,选择可以信赖的人来暂时掌管权力,这实际上是君主专制的变态形式,故C项正确;君主专制被颠覆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中央集权体制主要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题干现象与中央集权体制无关,故B项错误;皇权至高无上,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8.有人评价中国近代某一运动“代表民族情感,但不代表时代的脚步,不是民族觉醒,但促进了民族觉醒。作为一场爱国运动,其植根于经济的保守意识,抵御外侮的愿望同陈旧的天朝观念和华夷之见连在一起……由救国而误国是一种悲剧。”材料所说运动A.诱导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B.达到了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C.促进当时人民的思想解放 D.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不代表时代的脚步”“爱国运动”“植根于经济的保守意识”“抵御外侮的愿望同陈旧的天朝观念和华夷之见连在一起”可以判定这场爱国运动是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D项正确;洋务运动诱导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排除A项;太平天国运动达到了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排除B项;“促进当时人民的思想解放”不属于义和团运动的意义或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9.洋务运动初期,军事工业生产的产品不经过市场流通而直接调拨各省。19世纪80年代后,沿海各省中哪一省需配备兵船就由该省筹款。江南制造总局和天津机器局等企业,如果所产某种武器的售价高于国际市场价格过多,就会停止生产。这说明洋务运动期间的军事工业A.使沿海军事力量布局平衡B.无法完全规避价值规律制约C.高度关注企业的生产成本D.逐渐由官办向官督商办转变〖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后期由于经费的短缺,传统的不计价格的军工产品调拨方式有所改变,同时,国内军工生产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国际军火市场价格的影响,这说明虽然是官办的和不为交换而进行的军工生产,也无法完全规避价值规律的制约,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这一现象反映的是洋务运动期间军事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价值规律的影响,与平衡军事力量布局无关;C选项不能全面概括两则材料的信息,错误;D选项错误,洋务运动期间军事工业并未转向官督商办。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0.1900年6月21日,清廷发布上谕向各国宣战。但张之洞等地方大员却拒绝执行,寻求自保,由此出现了“京城混战,地方和平”的奇怪局面。这一局面的出现()A.刺激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B.说明满清统治土崩瓦解C.加剧了中国的边疆危机 D.是中央权力式微的体现〖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京城混战,地方和平”可知,这一局面指的是东南互保运动,时值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存亡之际,地方大员寻求自保,表明中央权威的式微和地方权力的扩张,D项正确;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是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排除A项;清政府土崩瓦解是在辛亥革命后,排除B项;“边疆危机加剧”与地方和平等现象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1.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大会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中华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A.推翻了北洋军阀统一中国 B.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C.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是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保障〖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31年是土地革命时期,这一时期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是创建人民政权的尝试,B项正确;推翻北洋军阀是在国民革命中,1931年是国民革命以失败告终以后,排除A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到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才初步建立,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C项;1931年是土地革命时期,解放战争是1946年以后,排除D项。故选B项。12.下表是某校学生为撰写关于抗日战争的历史研究性学习论文而收集的资料。抗战时间最长长达14年付出代价最大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人以上:经济损失达5000亿美元抗击日军最多歼灭日军150多万人。抗击日本陆军兵力最高达94%,牵制日军240万人支援盟国情况牵制日本北上和南下,支持了苏、美、英盟军的作战:中国军队两次入缅作战,直接支援盟军在印、缅战场对日作战据此推知,论文的主题是()A.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B.日军侵华暴行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灾难C.全民族抗战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D.日本不断扩大战争规模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答案〗A〖解析〗根据“抗战时间最长”、“付出代价最大”、“抗击日军最多”和“支援盟国情况”可知,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没有体现日军的侵华暴行,排除B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和日本失败的原因,排除CD项。故选A项。13.1947年12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扩大会议上庄严宣告: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即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打退了美国走狗蒋介石数百万反动军队的进攻,并使自己转入了进攻。与“转折点”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 B.渡江战役取得了胜利C.战略决战的全面胜利 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打退了……进攻,并使自己转入了进攻”并结合所学可知,“转折点”指的是揭开战略进攻序幕的标志性事件——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D项正确;1947年7月至10月,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渡江战役取得胜利是在1949年4月,战略决战发生在1948年9月至1949年初,ABC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14.周恩来在中共八大上指出,“应该根据需要和可能,合理地规定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把计划放在既积极又稳妥可靠的基础上,以保证国民经济比较均衡地发展。”由此可见中共八大A.对我国国情有正确认识 B.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C.找到共产主义建设道路 D.注重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合理地规定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以保证国民经济比较均衡地发展”等信息可知中共八大坚持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这是对我国国情的正确认识,A项正确。材料反映中共对国情的正确认识,而不是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找到共产主义建设道路的信息,而是强调中共对国情的正确认识,排除C。材料强调中共对国情的正确认识,没有涉及注重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信息,排除D。15.1978年后,我国逐步开放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到1982年,全国农副产品中油料产量比1978年增加659.9万吨,肉类产量比1978年增加494.5万吨,农村集市发展到41184个。上述变化主要得益于()A.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 D.计划管理调控作用的增强〖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1978年后,我国逐步开放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到1982年,全国农副产品中油料产量比1978年增加659.9万吨,肉类产量比1978年增加494.5万吨,农村集市发展到41184个。”可知,1978年改革开放,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展,到1982年油料、肉类产量大量增加,农村集市数量大量增加,这些成绩得益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C项正确;在1982年,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尚未实现,排除A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1984年开始启动,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计划管理调控作用的减弱,而非增强,排除D项。故选C项。16.1992年,邓小平南巡时发表一系列谈话。他说:“总之,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这一论断A.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B.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C.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D.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答案〗D〖解析〗据题意可知,邓小平认为要发展社会主义,就必须吸收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不能被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所束缚,这就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从而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了新阶段,D项正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中共十四大上提出的,排除A项;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共十二大上,排除B项;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在中共十三大上,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其中第17小题16分,第18小题14分,第19小题12分,第20小题10分,共52分)17.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材料二明初中枢机构基本承袭前元,但君相间对中枢决策权的争夺出现了突变,并奠定了整个明代中枢政治发展的方向。虽然这一突变使君权实现了集中,却难以平衡集权与效率的矛盾,迫使后世嗣君在解决集权与效率的平衡时,不得不对明代中枢决策体制进行适当的调整。——摘编自王剑李文王《承继、突变与适调:明初政治变动中的政治文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制度创新和变革”表现。(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初中枢机构的“突变”及其产生的消极影响。后来的君主是如何进行调整的?(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中枢制度发展的总体趋势。〖答案〗(1)表现:为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汉武帝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或中央设中外朝制);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或设刺史对地方巡视监察);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2)突变:废除丞相制度。消极影响:导致皇帝负担加重;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个人裁决,降低了决策效率;缺少制约皇权的机制,易造成统治腐败。调整:设立内阁。(3)皇权逐渐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止。【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武帝时期(中国)。表现:据材料一“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和所学可知,中枢机构方面,为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汉武帝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或中央设中外朝制);监察制度方面,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或设刺史对地方巡视监察);地方管理方面,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初(中国)。第一小问突变,据材料二“但君相间对中枢决策权争夺出现了突变”和所学可知,废除丞相制度。第二小问消极影响,据材料二“却难以平衡集权与效率的矛盾”和所学可知,导致皇帝负担加重;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个人裁决,降低了决策效率;缺少制约皇权的机制,易造成统治腐败。第三小问调整,据所学可知,设立内阁。【小问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以上材料和所学可得出,中国古代中枢制度发展围绕和服务于君主专制制度,总体趋势是皇权逐渐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止。18.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1940年3月,中共中央关于政权建设问题的党内指示中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权,“在人员分配上应规定占三分之一、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是中间分子占三分之一。”其中,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非党进步分子代表小资产阶级,中间分子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陕甘宁边区政权是一个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窦红莉《试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创新》材料二毛泽东指出: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1947年7月至9月,刘少奇在西柏坡主持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摘编自《简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敌后抗日根据地民主建设的措施及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共的土地政策在解放战争时期出现的新变化,并分析该时期中共开展土地改革运动的原因。〖答案〗(1)措施:通过“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影响:加强了各阶层人民的团结;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巩固了抗日根据地,有利于赢得抗战的胜利。(任答2点)(2)新变化:由承认地主土地制度变为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或从土地所有制的变革回答)。原因: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革命形势的变化;完成反封建革命任务的需要;调动农民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获得农民支持,争取解放战争的胜利。(任答2点)【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措施:由材料“在人员分配上应规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是中间分子占三分之一”可答出措施为通过“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影响:由材料“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非党进步分子代表小资产阶级,中间分子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可答出加强了各阶层人民的团结,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再结合教材,可答出巩固了抗日根据地,有利于赢得抗战的胜利。【小问2】本题是背景类、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新变化:由材料“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可答出新变化为由承认地主土地制度变为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原因:由材料“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可答出获得农民支持,争取解放战争的胜利。再结合教材所学,可答出这时期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形势发生变化;同时,这时期完成反封建革命任务的需要,调动农民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纵观中国近代历史,晚清洋务运动所开启的,是一条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不归路,一旦开启,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就绝不会止于清末种种改良与改革举措所规定的界限之内。其“师夷之长技”的实质是经济变革,经济的变革、发展与其迟早必然引发的政治变革与维护清王朝统治之间的矛盾,对于清廷统治集团来说无疑是一道无解之题。所以,只有当革命党人的武装起义通过革命方式使其面临灭顶之灾的时候,清廷统治集团才被迫以接受“优待条件”而无奈地退出历史舞台。但辛亥革命中存在诸多弱点,对旧制度的扫除并不彻底,传统守旧的政治势力并未退出历史舞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继续有待于新的时机与新的推动力量。——摘编自李学智《清末改良与辛亥革命后的建设:以宪法、国会为中心的考察》根据材料信息,提炼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述准确,史论结合,逻辑合理。)〖答案〗示例论题:洋务运动开启的近代化加速了清朝覆灭。阐述:19世纪60年代,由地主阶级洋务派开启的以自强和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在经济领域兴办了一些近代化的工业和商业企业,在教育领域创办了一些近代新式学堂并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这些活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也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随后又使近代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得到了传播;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但洋务运动所开启的现代化运动并没有结束。此后中国的近代化进入了制度变革阶段,由于戊戌变法的失败,资产阶级维新派通过改良来实现救亡图存的目的没有达到,资产阶级革命派试图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来推翻清政府进而实现中国政治的近代化,由此爆发了辛亥革命,最终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由此可见,洋务运动开启的近代化客观壮大了反清力量,加速了清朝的灭亡。〖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含绘图说明类),时空是近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其‘师夷之长技’的实质是经济变革,经济的变革、发展与其迟早必然引发的政治变革与维护清王朝统治之间的矛盾,对于清廷统治集团来说无疑是一道无解之题”可知论题是洋务运动开启的近代化加速了清朝覆灭。阐述:从洋务运动的内容角度阐述为19世纪60年代,由地主阶级洋务派开启的以自强和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在经济领域兴办了一些近代化的工业和商业企业,在教育领域创办了一些近代新式学堂并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从洋务运动的意义角度分析这些活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也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随后又使近代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得到了传播。从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内容角度阐述为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但洋务运动所开启的现代化运动并没有结束。此后中国的近代化进入了制度变革阶段,由于戊戌变法的失败,资产阶级维新派通过改良来实现救亡图存的目的没有达到,资产阶级革命派试图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来推翻清政府进而实现中国政治的近代化,由此爆发了辛亥革命,最终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最后概括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