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结构起承转合_第1页
诗歌的结构起承转合_第2页
诗歌的结构起承转合_第3页
诗歌的结构起承转合_第4页
诗歌的结构起承转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起承转合诗歌的结构一三二了解古代诗歌”起承转合”的章法结构。了解”起承转合”的几种常见方式,明确其在诗歌中的作用。借助“起承转合”的章法结构读懂诗歌,体会诗歌的意蕴和魅力。学习目标故事说四个秀才,早上赶路,看见两个公差押着一个和尚经过,于是他们便提议以此吟诗。第一个秀才道:“知法又犯法”,从眼前景物说起。第二个秀才见到和尚颈上的枷锁,也吟道:“出家又带家(戴枷)”,这是承句,说犯法了就得治罪。第三个秀才见这两样都说了,急得抓耳挠腮,不知吟什么好,忽然见太阳冉冉升起,脱口而出:“东方红日出”,这是转折,似乎与此事并不关联,第四个秀才一听,竟不知如何“合”了,忽然看到和尚光秃秃的脑袋,灵机一动,于是吟道:“!”众人听了哈哈大笑,和尚听了无地自容。这首诗诙谐有趣,极尽讽刺之能事,从一个侧面证明:“起承转合”之手法早已为古人所津津乐道。板上晒冬瓜起承转合“起”,即起句。是紧承诗题,引出所叙、所描之事、物。“承”在“起”后,是承接上一层而展开,包括顺接、反接和以类连比。“转”是接“承”而来,在内容上推进一层,转出他意,表明诗意的转折变换。“合”就是诗文的结尾,往往是针对上面描述的内容作“集中”的表现,或议论,或抒情,或寓情于景等。【“起”定基调】“起”,即起句,是紧承诗题,引出所叙、所描之事、物,往往有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铺垫意境的作用。(1)明起:起句直接点题。《集灵台·其二》唐·张祜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娥眉朝至尊。❤这是一首通过描写虢国夫人的骄纵风骚,讽刺唐玄宗的昏庸。首句开门见山,说虢国夫人得到皇帝的恩赐,次句写骑马入宫,无上的荣耀;三句转向对虢国夫人容貌的描写;末句“淡扫娥眉朝至尊”,体现了她在皇帝面前的随意和任性,表现出她的受宠之深。诗的语言含蓄,似褒实贬,讽刺深刻,入木三分。(2)暗起:就是在起句中,没有出现标题的字眼,而是通过事物的独特的特征,暗含题目的本意。

《咏石灰》明·于谦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碎骨粉身终不顾,只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一首咏物诗,采用象征手法,表面上是咏石灰,实际借物喻人,表现了诗人高洁的理想。整首诗笔法凝炼,一气呵成,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感染力很强;尤其是作者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大无畏的凛然正气更给人以启迪和激励。“千锤万凿出深山”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不点题却含题意,给人想象空间大。(3)兴起:就是先借其他事物,来引出本题。《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腊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此诗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从而暴露了皇帝对亲信宦官的厚待,以及宦官的可憎面目。首句不言“寒食”,而言“春城飞花”,由眼前之景况引出题目,此为陪起。(4)反起:即不从题目正面说起,而从反面引出本题。《喜外弟卢纶见宿》唐·司空曙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霍家亲。❤此诗是作者为表弟卢纶到家拜访有感而作。首句写作者悲凉的境遇:年老独居荒野,近无四邻,孤苦无依,生活贫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把一位穷愁潦倒的白头老人的形象刻画得很丰满。后两句写对表弟到来的感激,这是写“喜”,但喜中有悲。喜的是因为自己被贬沉沦,亲人还来探望,自然喜出望外;但自己的处境不佳,又感到对不起亲人,所以仍感辛酸惭愧。题旨为“喜”,而作者却从静夜无邻,荒居寂寞之景况叙起,而点出外弟之肯来为“可喜”之事。反起的作用在于欲扬先抑,使突出情感作用更大。【“承”起而续】“承”就是承接连贯。通过与上下句的思路保持紧密的连贯,与起句保持延续、深化或互为佐证,起到承上启下,铺垫蓄势,提供依托的作用。《柳梢青·送卢梅坡》宋·刘过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这首词是刘过为送别在京城结交的好友卢梅坡而作。上片写离别之苦,下片写别后之思。整首词情深意切,婉转动人。从结构来看,“聚散匆匆”一句为全词第二句,相当于“承”句。“承”首句“聚”意,启下句“散”情,并进一步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两个意象表现对友人的不舍与牵挂,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转”开生面】转句,表明诗意的转折变换,避免了诗词的平直,让诗意鲜活生动起来,同时也转向了诗歌主旨的揭示。《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是安史之乱后,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的一首羁旅诗。诗的首句,通过午夜时分“月落”、“乌啼”、“霜满天”三种景象,体现了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和羁旅者的孤孑清寥。第二句接着描绘“枫桥夜泊”的特征景象和旅人的感受。第三句转向寒山寺,引出末句“山寺夜钟”,这一诗人在夜泊中最具诗意美的感觉印象。“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和诗人卧听疏钟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创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艺术意境。【妙“合”主旨】“合”是前三句诗意的最后合成,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常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若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写的是早晨在江边送别友人的情景。首句通过描写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二句描写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表达出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末句以冰心玉壶自喻,表达出自己为政清廉,如冰清玉洁一般的自豪感。诗中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比象之间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使全诗天然浑成,不着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开篇便以急风、高天、长啸的猿声,清渚、白沙、盘旋的飞鸟这六个秋天特有的意象,描绘出了一幅萧瑟、肃杀的三峡秋景图,奠定了全诗低沉的基调。“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颔联与上联构成巧妙的分承:“无边落木”承首句的“风急天高”,“不尽长江”承次句的“渚清沙白”,意脉清晰,层次分明。“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颈联表达方式由描写转到议论,通过“万里”、“常”、“百年”、“独”等字眼,从对景物的描绘转为对自身的关注。纵(时间)横(空间)交织,沉郁感人。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合句高度概括,在前句基础上直抒胸臆,似一吐郁结于胸的不快。一个艰难时世中老病孤愁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着笔,悲情落句。作用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暮过山村贾岛本诗如何体现起承转合?分别有什么作用?首联点题,勾勒出一幅荒凉的山村远景,渲染出山村的萧索而冷落的氛围。方式:明起、暗起、兴起、反起作用:(1)点题明旨,统领全诗,奠定基调;(2)托物起兴,烘托铺垫,渲染映衬;(3)状物叙事,描景铺陈,提供背景。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一)、注重“起”式,“起”定基调。颔联,承接首联,重点描摹山区萧瑟阴森的景象,写声写色,均骇人听闻,使得境界幽深险僻。方式:总接、分承、明顺、暗接、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作用:①承上启下,②铺垫下文。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二)、明辨“承”接,“承”“起”而续。颈联,转写阒静、安谧的夜景,表明这一地区平安无事。方式:由物及人、由事及理,由浅入深,从正到反。作用:(1)是作者思维脉络转换或深化的重要标志;(2)是体现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三)聚焦“转”式,“转”开生面。尾联写诗人经过萧疏荒凉的山区旷野,终于看到桑柘树和炊烟,内心感到温暖与亲切,先前的惊惧心情渐渐平静下来,转而产生一种欢欣喜悦的感情。方式:一是直笔明接,即直接抒情、言志、阐理;二是曲笔收束,用折射、暗示、象征等方法曲折表达作者的感情、寄托诗歌的主旨。作用:①呼应开篇或诗题,圆合首尾;②对比前文或总结全诗,卒章显志;③以景结情,含蓄蕴藉,余味无穷。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四)善抓“合”句,妙“合”主旨。问:尾联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答:写出了由惧转喜的心境变化,“亲”字更表现出内心亲近温暖的感受。此联与首联、颔联形成反衬,与颈联相配合,描绘出一幅和平安宁的山村图景。“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要,往往有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铺垫意境的作用。起承转合“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它不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承”不仅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功用,更重要的是它对后面的“体物写志”起铺垫和蓄势作用。“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理解和鉴赏诗歌,抓住“转”句是关键,能使我们尽快明了作者思路,进而品味出作者的情感和诗歌的主旨。所谓“合”就是指诗词的收束句。它既可浑圆章法,更是作者“感发意志”“体物写情”的“诗眼”和“词眼”所在。在结构上,“合”句(联)常呼应开篇,圆合首尾。从内容上说,“合”句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问:本诗标题为“闺怨”,一开头却写“闺中少妇不知愁”,是否违反了题意?结合全诗结构进行分析。答:没有违反题意。前面写“不知愁”,正是为后面的“悔”作铺垫,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开头写“不知愁”为反起,正是为了衬托少妇后来“悔”的心理变化。次句紧接着用春日登楼赏景的行动具体展示她的“不知愁”。这一句是为下段青春的虚度和怨旷蓄势。转句写她忽然见到陌头柳色,从内心深处一下子冒出以前从未明确意识到而此刻却变得非常强烈的念头──悔教夫婿觅封侯。这也就是题目所说的“闺怨”。秋思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起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起”,诗人通过“枯藤”、“老树”、“昏鸦”几个意象,描写了秋天傍晚昏暗的景色,为“断肠人”的活动营造了背景,是秋况又是昏色的背景交代。接着的“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两句是“承”,诗人的视角由远及近,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断肠人”眼前让人悲伤的景物。特别是诗人在描写中,“小桥流水人家”一句表现的情感基调应该是温馨的,正是这句温馨的描写,引发了“古道西风瘦马”中的“断肠人”的伤感。接着“夕阳西下”就“转”,转向诗人“秋思”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