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山东省临清、高唐两地中考化学考试模拟冲刺卷含解析_第1页
2024届山东省临清、高唐两地中考化学考试模拟冲刺卷含解析_第2页
2024届山东省临清、高唐两地中考化学考试模拟冲刺卷含解析_第3页
2024届山东省临清、高唐两地中考化学考试模拟冲刺卷含解析_第4页
2024届山东省临清、高唐两地中考化学考试模拟冲刺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山东省临清、高唐两地中考化学考试模拟冲刺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1.小红同学梳理了以下知识:①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故破坏其中一个条件就可以灭火;②单质只含有一种元素,所以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属于单质;③在置换反应时,元素化合价一定会改变;④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⑤“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的实验中,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⑥某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则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其中正确的个数是()A.1个 B.2个 C.3个 D.4个2.做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测得剩余固体中铜元素与氧元素的物质的量之比为7:5,则已反应的氧化铜与剩余氧化铜的质量比是A.1:1 B.2:5 C.5:2 D.3:23.诗词是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著名诗句中只含有物理变化的是()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4.如图是元素周期表提供的硒元素的部分信息,下列有关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原子序数为34B.属于非金属元素C.元素符号为SeD.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g5.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在甲骨上刻文字B.粮食酿酒C.纺纱织布D.用石块堆砌墙壁6.一种铁原子的原子核内有26个质子和30个中子,该原子的原子序数为()A.4 B.26 C.30 D.567.我国科学家寻找到新型催化剂,使低温工业产氢取得突破,反应过程图示如下。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反应前后原子数目发生变化B.反应前后分子数目发生变化C.反应前后催化剂化学性质发生改变D.利于氢能源的经济推广8.下列有关酸、碱性质和用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氢氧化钠在生活中可用来去除油污,可做炉具清洁剂B.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化学性质相似,是因为其溶液中都含有金属离子C.盐酸、硫酸化学性质相似,是因为其溶液中都含有相同的H+D.用食醋可除去热水瓶胆壁上的水垢9.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M、N两点分别表示甲物质的两种溶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B.将甲,乙的t2°C饱和溶液降温到t1°C,甲、乙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同C.从N转化到M:先将N降温再加入适量固体甲D.从M转化到N:先将M升温再将其蒸发掉部分水10.改革开放40年,科技取得许许多多重大成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天眼”FAST使用大量的铝合金。铝能与盐酸、硫酸反应B.“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部件由高纯度硅制作。硅元素的原子最外层上有4个电子C.“蛟龙”号潜水器由钛合金制作。钛合金属于金属材料D.港珠澳大桥主桥为三座大跨度钢结构斜拉桥。钢的主要成分是碳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11.如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1)请在空白框中将相关粒子的图形补充完整_____。(2)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3)请用微粒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_____。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12.我市某地盛产石灰石,其中含有不溶于盐酸的杂质.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测定石灰石中碳酸钙的含量,取10.0g石灰石样品,经粉碎后全部放入烧杯中,并加入适量的稀盐酸,使得稀盐酸和碳酸钙恰好反应。已知称量初始时刻的烧杯及所盛物质(石灰石和稀盐酸)的总质量为80.0g.(其中烧杯质量为62.8g)反应过程中测得烧杯及所盛物质的质量与相应时间记录如下表:反应时间/分0246810烧杯及所盛物质质量/克80.079.078.377.977.877.8试计算:(1)反应结束后,共放出_____克的二氧化碳?反应结束后得到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____?(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13.根据图文回答问题。烹调食物所用燃料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_____(填化学式),观察到火焰呈黄色戒橙色时,需将灶具的空气进风口调_____(填“大”戒“小”)。清蒸鱼富含_____(填“油脂”或“蛋白质”。鱼是人体摄入铁元素的食物来源之一,人体缺铁会引起_____。聚乙烯能回收再利用,因为它具有_____性。废弃塑料不回收会造成_____污染。面料中为“冰蚕丝”的运动服,其主要成分为合成纤维,请利用化学方法鉴别“冰蚕丝”和羊毛丝_____。14.如图是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A、B、C中表示混合物的是___。上述变化Ⅰ、Ⅱ和Ⅲ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该化学变化中一定不变的粒子是___(填粒子名称)。A图中“”表示构成氧气的粒子,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铁可以在纯净的氧气中燃烧,其燃烧的现象为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15.实验探究题:已知某生铁合金除了含有铁、碳外,还含有硅或者铝中的一种。某化学兴趣小组对该生铁合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探究到底是含有硅还是铝。(查阅资料)硅不能与盐酸反应,但能与NaOH溶液反应:Si+2NaOH+H2O=Na2SiO3+2H2↑。铝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NaAlO2与H2,则铝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提出猜想)猜想一:该生铁合金除了含有铁、碳外,还含有硅。猜想二:该生铁合金除了含有铁、碳外,还含有________实验步骤及现象:①取一定生铁合金,加入过量的________,充分反应后,合金部分溶解,并有无色气体产生。②取步骤①中的滤渣,加入过最的________,充分反应后,滤渣部分溶解,并有气体放出。实验结论:猜想_____正确。若步骤②中实验现象为无现象,则猜想_____正确。16.黄铜是铜和锌的合金,某化学兴趣小组为研究合金中铜的含量,取样品15g进行如下操作。(1)操作①的名称是_____。该操作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玻璃棒、烧杯、_____。(2)加入稀硫酸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3)最后称得黄色固体为13g,得到含铜量为86.7%,高于实际含铜量,其原因可能是_____。

参考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1、C【解析】①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故破坏其中一个条件就可以灭火,正确;②单质只含有一种元素,但是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一定属于单质,比如O2和O3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错误;③在置换反应时,有单质参加反应,也有单质生成,故元素化合价一定会改变,正确;④中和反应一定生成盐和水,但是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比如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也生成盐和水,错误;⑤“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的实验中,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正确;⑥某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白色沉淀可能是硫酸钡,也可能是氯化银,错误。故正确的有①③⑤,共有3个,故选C。2、B【解析】

测得剩余固体中铜元素与氧元素的物质的量之比为7:5,设剩余固体中氧元素的物质的量为5a,则剩余固体中氧化铜的物质的量为5a,剩余固体中铜元素的物质的量为7a,所以原氧化铜的物质的量为7a;则已分解的氧化铜的物质的量为7a-5a=2a所以已分解的氧化铜的物质的量与原氧化铜的物质的量比为2a:5a=2:5;即已反应的氧化铜与原氧化铜的质量比是2:5;故选:B。3、C【解析】

A、野火燃烧的过程中发生了燃料的燃烧,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误;B、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过程中发生了生石灰与水、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误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形成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正确;D、蜡烛燃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和水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误。故选C。4、D【解析】

解:A、由图可知,硒元素原子序数是34,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由汉字结构可知,硒元素是固态非金属元素,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C、硒元素元素符号是Se,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D、硒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是78.96,单位不是g,该选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不是g,省略不写.5、B【解析】

A、在甲骨上刻文字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B、粮食酿酒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C、纺纱织布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D、用石块堆砌墙壁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睛】要熟记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6、B【解析】

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等于电子数,铁原子的原子核内有26个质子,故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26,故选B。7、D【解析】A、任何化学变化前后的原子的数目都不发生变化,错误;B、化学变化前后的分子的数目可能发生变化,错误;C、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但是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错误;D、该反应过程利于氢能源的经济推广,正确。故选D。8、B【解析】

A、因为氢氧化钠能与油类物质反应,所以氢氧化钠在生活中可用来去除油污,可做炉具清洁剂,选项A正确;B、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化学性质相似,是因为它们都是碱,它们的水溶液中都含有氢氧根离子,不是都含有金属离子的缘故,选项B不正确;C、酸是解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盐酸、硫酸化学性质相似,是因为其溶液中都含有相同的离子H+,选项C正确;D、水垢的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等不溶性物质,都能和醋酸反应生成可溶性盐,故食醋可除去热水瓶胆壁上的水垢,选项D正确。故选B。9、D【解析】

A、由图可知,温度是t1°C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温度小于t1°C时,乙物质的溶解度大于甲物质的溶解度,温度大于t1°C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故正确;B、甲乙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故将甲,乙的t2°C饱和溶液降温到t1°C时,甲乙都是饱和溶液,都有晶体析出,该温度下二者的溶解度相同,故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故正确;C、M点的温度小于N点的温度,溶解度大于N点的溶解度,故从N转化到M:先将N降温再加入适量固体甲,故正确;D、由图可知,M到N的过程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降低,故过程中不能蒸发水,应该加入水,故错误。故选D。10、D【解析】

A、铝能与盐酸、硫酸反应,选项A正确;B、硅元素的原子最外层上有4个电子,选项B正确;C、钛合金属于金属材料,选项C正确;D、钢的主要成分是铁,还含有碳等物质,选项D不正确。故选:D。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11、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没有改变(合理即可)【解析】

(1)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反应前有8个氧原子、2个氮原子、4个碳原子。反应后有8个氧原子、4个碳原子。则填充的部分为2个氮原子。故答案为:;(2)通过图示可知,二氧化氮和一氧化碳在催化的作用下反应生成氮气和二氧化碳。故答案为:;(3)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改变。故答案为: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没有改变(合理即可)。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12、2.237%【解析】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烧杯中减少的质量就是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是:80g-77.8g=2.2g;故填:2.2(2)解:设生成的氯化钙质量为x。x=5.55g反应结束后得到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故填:37%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13、CH4大蛋白质贫血热塑白色取样品灼烧,若有烧焦羽毛气味为羊毛丝,无烧焦味为冰蚕丝。【解析】

(1)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化学式为:CH4;燃气灶的火焰呈黄色,是由于燃气燃烧不充分造成的,此时可将灶具的进风口调大,以利于燃气充分燃烧;(2)清蒸鱼富含蛋白质,鱼是人体摄入铁元素的食物来源之一,人体缺铁会引起贫血;(3)聚乙烯能制成薄膜,因为它具有热塑性,废弃塑料不回收会造成白色污染。(4)羊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灼烧后有烧焦羽毛的味道,所以鉴别“冰蚕丝”和羊毛丝的方法取样品灼烧,若有烧焦羽毛气味的为羊毛丝,无烧焦羽毛味的为冰蚕丝。14、A变化I碳原子和氧原子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了黑色固体物质2KMnO4K2MnO4+MnO2+O2↑【解析】

(1)同种分子构成的是纯净物,由图可知,A为混合物;(2)由图可知A到B产生新的物质,所以为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中原子的个数和种类保持不变。(3)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为: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高锰酸钾加热可分解为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15、2Al+2NaOH+2H2O=2NaAlO2+3H2↑;铝盐酸NaOH溶液一二【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