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刺模拟卷05-【中职专用】备战2024年普通高职单考单招语文冲刺模拟卷(浙江适用)解析版_第1页
冲刺模拟卷05-【中职专用】备战2024年普通高职单考单招语文冲刺模拟卷(浙江适用)解析版_第2页
冲刺模拟卷05-【中职专用】备战2024年普通高职单考单招语文冲刺模拟卷(浙江适用)解析版_第3页
冲刺模拟卷05-【中职专用】备战2024年普通高职单考单招语文冲刺模拟卷(浙江适用)解析版_第4页
冲刺模拟卷05-【中职专用】备战2024年普通高职单考单招语文冲刺模拟卷(浙江适用)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浙江省普通高职语文单独考试冲刺模拟卷05姓名:准考证号:本试卷共六大题。全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所有试题均需在答题卷上作答,未在规定区域内答题,每错一个区域扣卷面总分1分,在试卷和草稿纸上作答无效。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卷上。3.1—12、15—17、20题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其余各题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卷相应题目序号后的横线上(不要超出边线)。一、基础知识(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1.下列标号的句子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①当冰雪悄悄溶化,瘦柳泛出了黄芽;当暮云下掠(luè)过燕子的尾羽,空气中飘荡起青草与泥土的香味:那便是冬已离去,而春正归来了。②春的归来,是一湖的荡漾,是满山的花开,是蜇伏后的苏醒,是料峭(qiào)后的绽放,是一场诗歌的盛宴,也是一曲生命的乐章。③对于淳朴的农人来说,立春不仅是一个节气,还是一声召(zhào)唤。④人们敲锣打鼓,迎接春的驾凌;人们登高远眺,呼吸春的气息;人们揎拳捋(luō)袖,开始计划播种与耕耘。①B.②C.③D.④2.对下面语段中加点成语的理解与使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历史上的几页纸,是好多人的一辈子。他们是岁月送给山河的礼物,从那时起,人们懂得,一泓池水涌入大河,才能流经千里;一声春雷置身天地,方可振聋发聩。滋养这片天地的从不是天降的运气,而是一代人的筚路蓝缕和前仆后继。当众人齐心协力将钟摆再次拨动,下一个时代的前奏已经鸣响。A.振聋发聩意指“一声春雷”唤醒沉睡中的人,用在此处十分恰当。B.筚路蓝缕形容“一代人”勇往直前、艰苦创业,使用恰当。C.前仆后继意指“一代人”不怕牺牲、英勇奋斗的精神,使用贴切。D.齐心协力指“众人”思想一致,共同努力,非常贴切。3.对下面语段中标点符号作用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①妈妈:“回来啦!没吃饭吧?饭好了,我给你盛饭吃!”②妈妈:“你在学校要好好学习,听老师的话,吃饭要吃饱,冷了多穿点衣服······”③儿子:“别唠叨了,知道了!还让不让人吃饭了!”④爸爸:“有人唠叨是福-我现在想听妈妈的“唠叨”也听不到了。”A.第①句两个感叹号表现妈妈见到儿子后高兴、激动的心情,第③句两个感叹号表现儿子的不耐烦。B.第②句中省略号表示语意未尽,体现出妈妈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C.第④句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长,爸爸由眼前之景陷入对自己母亲深深的回忆和思念中。D.第④句中“唠叨”加引号表示特殊含义,代指母亲的关爱。4.下列诗句与语段文意最接近的一项是()同心逐梦的中国人民,正以博大宽广的胸襟、心系天下的情怀,奏响“一带一路”交响曲,正在谱写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新华章。A.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B.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D.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5.对下面语段画线处内容分析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学业重要,分秒必争。①然而,我想说:何不留点时间来“浪费”?(甲)因为“浪费”,你会发现生活原来那么美好。就拿我来讲吧,只要一有空,我就一定会去打篮球,我有心模仿姚明的动作,让球在众人瞩目中②跳出漂亮的弧线。尽管姿势很酷,进球却总与我无缘。(乙)③因为打篮球,使我身心愉悦。把时间留一点“浪费”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真好!留点时间来“浪费”。④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有张有弛,生活才能更快乐。A.第①处关联词使用正确。B.第②处动词使用不当,应改为“划”。C.第③句有语病,应改为“因为打篮球,所以我身心愉悦”或“打篮球,使我身心愉悦”。D.第④句位置不当,应放在甲处。6.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37前年成立的浙东经济合作区,将有效提升嘉兴港长三角海河联运的枢纽功能和世界一流强港重要北翼的支撑作用。①是全国最早成立的区域合作组织之一②也是长三角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③这也意味着,嘉兴港船舶进出的第二通道将被打通,浙北港口发展的航道短板终于补齐了④眼下,嘉兴港与宁波--舟山港合作共建的鱼腥脑航道即将迎来验收①②④③B.②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①④③7.互文是古诗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意思为“参互成文,合而见义”。下列诗文中对互文的使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主人下马客在船”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意思是主人和客人都下马来到船上。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岳阳楼记》中的名句,意思是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C.“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出自《木兰辞》,意思是将军历经百战都战死了,而壮士们多年之后平安归来。D.“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出自《孔雀东南飞》,意思是在东西南北、前后左右都种满松柏和梧桐。8.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摄顾城阳光在天上一闪,又被乌云埋掩。暴雨冲洗着,我灵魂的底片。A.这是一首充满象征和隐喻的诗歌,它描述了阳光被乌云遮掩,暴雨洗刷着灵魂的情境。B.“灵魂”是诗歌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意象,它被暴雨冲刷,经历了一种净化,这种净化就是对肉体的洗涤。C.“又”字表明阳光被乌云埋掩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说明人生路上常常会伴随着风雨。D.“底片”用词极佳,既巧妙地与标题“摄”相呼应,又暗示经历风雨的人生将开启新的阶段。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16分)秦败魏于华,走芒卯而围大梁。须贾为魏谓穰侯曰:“臣闻魏氏大臣父兄皆谓魏王曰:‘初时惠王伐赵战胜乎三梁十万之军拔邯郸赵氏不割而邯郸复归齐人攻燕杀子之破故国燕不割而燕国复归。燕、赵之所以国全兵劲,而地不并乎诸侯者,以其能忍难而重出地也。宋、中山数伐数割,而随以亡。臣以为燕、赵可法,而宋、中山可无为也。夫秦,贪戾之国而无亲,蚕食魏,尽晋国,战胜暴子,割八县,地未毕入而兵复出矣。夫秦何厌之有哉!

今又走芒卵,入北宅,此非但攻梁也,且劫王以多割也,王必勿听也。

今王循楚、赵而讲,楚、赵怒而与王争事秦,秦必受之。秦挟楚、赵之兵以复攻,则国救亡不可得已。愿王之必勿讲也。王若欲讲,必少割而有质,不然必欺。'是臣之所闻于魏也。愿君之以是虑事也。《周书》曰:‘维命不于常。’此言幸之不可数也。夫战胜暴子而割八县,此非兵力之精,非计之工也,天幸为多矣。今又走芒卵,入北宅,以攻大梁,是以天幸自为常也,知者不然。臣闻魏氏悉其百县胜兵,以上戍大梁,臣以为不下三十万。以三十万之众,守十仞之城,臣以为虽汤、武复生,弗易攻也。夫轻信楚、赵之兵,陵十仞之城,犯三十万之众,而志必举之,臣以为自天下之始分以至于今,未尝有之也。攻而不能拔,秦兵必罢,阴必亡,则前功必弃矣。今魏方疑,可以少割收也。愿君逮楚、赵之兵未至于大梁也,亟以少割收魏。魏方疑,而得以少割为和,必欲之,则君得所欲矣。楚、赵怒于魏之先己讲也,必争事秦,从是以散,而君后择焉。且君之尝割晋国取地也,何必以兵哉。夫兵不用而魏效绛、安邑,又为阴启两道,几尽故宋,秦兵可全,而君制之,何求而不得?何为而不成?臣愿君之熟计而无行危也。”穰侯曰:“善。”乃罢梁围。(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初时惠王伐赵∕战胜乎∕三梁十万之军拔邯郸∕赵氏不割∕而邯郸复归∕齐人攻燕∕杀子之∕破故国∕燕不割∕而燕国复归②.初时惠王伐赵∕战胜乎三梁∕十万之军拔邯郸∕赵氏不割∕而邯郸复归∕齐人攻燕∕杀子之∕破故国∕燕不割∕而燕国复归③.初时惠王伐赵∕战胜乎三梁∕十万之军拔邯郸∕赵氏不割∕而邯郸复归∕齐人攻燕∕杀子之破∕故国∕燕不割∕而燕国复归④.初时惠王伐赵∕战胜乎∕三梁十万之军拔邯郸∕赵氏不割∕而邯郸复归∕齐人攻燕∕杀子之破∕故国∕燕不割∕而燕国复归王若欲讲,必少割而有质,不然必欺。⑤大王如果要讲和,一定少割让土地而得到秦国的人质,不这样一定会被欺骗.⑥大王如果要讲和,一定少割让土地而得到秦国的人质,不这样一定会被欺负。.①⑥B.②⑤C.③⑤D.④⑥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燕、赵之所以国全兵劲”与“去国怀乡”(《岳阳楼记》)两句中的“国”字含义不同。B.“臣以为燕、赵可法”与“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两句中的“以为”含义不同。C.仞,古代计算长度的单位。周制一仞为八尺,一尺约合23厘米,文中的“十仞”约18.4米。D.“且君之尝割晋国取地也”与“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两句中的“尝”字含义不同。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秦军包围大梁城时,须贾告知秦穰侯魏国的大臣和王公贵族要效法燕、赵两国不割让土地的做法,是为了让秦穰侯了解魏国已知道秦国的贪心。B.须贾认为秦军战胜暴子,得到八县土地,不是因为秦军精锐和计谋完善,而是上天的宠幸。这次秦军进攻大梁,秦军再依靠天命不一定可靠。C.须贾向秦穰侯表明,魏国召集三十万人留戍大梁,而秦国独自来攻,没有必胜的把握,如果进攻不下大梁,秦军必定疲惫,那就前功尽弃了。

D.须贾建议秦穰侯,趁楚、赵两国军队还没赶到大梁,尽早让魏国献上绎地、安邑,与魏国讲和。秦穰侯接受了须贾的建议。12.下列选项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是()例句:何为而不成大王来何操?B.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子路宿于石门D.梁,吾仇也。13.须贾告诉秦穰侯,秦国若接受魏国用少割土地来讲和,可以获得哪些好处?(3分)三、文字表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2分)14.复兴职校举办主题为“植一片绿,添一份彩”的植树节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1)任务一:一场诗会开幕式后举行了一场有关“树”的趣味诗歌补空活动,请你补全诗句。(正楷书写,任选2句,2分)①,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②,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沉舟侧畔千帆过,③。(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忽如一夜春风来,④。(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2)任务二:一幅图标下面是中国植树节节徽(绿色画面和黑色字体),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节徽内容并描述节徽所表达的含义。(4分)(3)任务三:一份倡议2024年植树节前一天,校团委书记请你以校团委的名义,结合本次活动主题拟写一则植树节倡议书。要求:150字左右,格式正确,语言简洁生动。(6分)媒体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材料一: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深刻的影响。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其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万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与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闹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而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个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个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返璞归真,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摘编自牟钟鉴、胡孕琛、王葆玹《道家与儒家、道教之异同》)材料二: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也讲“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而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时期,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家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使“国学”真正发扬光大。

(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材料三:在殷周之际,中华传统文化由“神本”转向“人本”,人道主义思潮从而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构建“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秉持“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美好人生与和谐社会。儒、道两家在“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也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提供了思想文化条件。(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1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儒、道成为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主要思想流派,是因为双方主张截然不同,既对立又互补。B.法、阴阳、名三家灭绝的原因是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而它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的思想。C.“国学”并不只是指儒家学说。儒道互补,佛教加入,鼎足而立,才能真正筑牢“国学”的根基。D.殷周之际出现的人道主义思潮是诸子百家思想的源头,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1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儒家讲究“内圣外王之道”,道家追求“顺任自然之性”,二者人生态度不一样。B.在生命与理想不可兼得之时,儒家的杀身成仁之举,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C.儒家的代表为志士仁人,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代表则是清修隐者,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D.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并不顺利,经历了从被孤立到逐渐与儒、道融合的漫长时间。17.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符合“儒家思想”的一项是(3分)()A.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B.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C.夫尚贤者,政之本也。D.兵贵胜,不贵久。18.请概括材料三的行文思路。(4分)19.为何诸子百家中只有儒、道两家独存?请结合材料,阐述其原因。(4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3题。吴市冯至子胥忽然听到一片喧哗,看见在不远的地方聚集着一堆人。这些人围拢在一户人家门前,门前站立着一个高大的男子,那男子满脸怒容,发出粗暴的声音说:“我住在这里,本来是清清静静的,不想沾惹你们,天天早晨打开门,是一片绿油油的田野。但是几年来,城里不知为什么容不下你们了,在我的四围左盖起一所房子,右盖起一所房子,把我这茅屋围得四围不透气。我住的本来是郊,不知怎么就变成郭了。我当然无权干涉你们,但是你们真会搅扰我。大清早就有女人们唱着不知从哪里学来的外国歌,那样不自然,像是鹦鹉学人说话一般;晚上又是男人们呼卢喝雉的声音。弄得我早晨不能安心研究我的剑术,晚上不能睡眠。你们这些人——”“你们这群败类,”他的愤恨促使他说出更粗野的话,“你们就和这些腐烂的鱼鳞虾皮一样腥臭。”这句话激怒了群众。这人看着这群人的激动,便挽起袖子,他的两只胳膊上露出来两条文饰的毒龙。当他拔起他腰间的匕首时,四围又是一片暂时的平静,平静中含着一些悚惧。正在这瞬间,门内走出一个老太婆——“专诸,进来吧!你又在闯什么祸?”那人听见母亲在门内呼唤他,他的愤怒立即化为平静,把匕首插入鞘中,向人群投了一个轻蔑的眼光,走进去了。子胥在一旁看着这幕剧,心里有些惊奇。他从那老太婆的口中知道,这个“人的憎恨者”叫作专诸。他想,那些人从早到晚在搅扰他,使他不能清静地生活,如今他不能不愤怒了,这愤怒,谁能平息呢?只有那四围是和平围绕着的老母,因为他多少年平静的生活都是和他的母亲一同度过的,所以平静也永久凝集在他母亲的身上。有人在拍子胥的肩,使子胥吓了一跳。他端详一些时,才认出是少年时太学里的一个同学。那人望着子胥,半惊半喜地说:“我看你有些面熟,我不敢认,你莫非是精于射术的子胥吗?你怎么也会到这里来呢?”子胥还没有回答,那人接着说:“我在这里已经很久了,这里的同乡并不少。我在这里教音乐,你知道,一个新兴的国家是怎样向往礼乐……”子胥不愿意遇见熟人,他听了这话,面前好像又看见有一片污泥,同时他想起方才专诸所骂的外国歌,必定是这类人给传来的。那人不管子胥在想什么,却兴高采烈地说下去:“你来了真好,这里也有同乡会,自从申公巫臣以来,我们楚人在这里都很受人欢迎。你知道吗,一个新兴的国家是多么向往礼乐!我除却教授音乐,还常常作几章诗刻在竹板上,卖给当地的富商们,他们很愿意出重价呢……“前些天还来了一位同乡,据说他研究过许多年的祷杌,他在这里一座广场上讲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称霸的故事,说得有声有色,招来了许多听众。每个听者都要缴纳一个贝壳,坐在前排的缴纳一个大贝壳,坐在后排的缴纳一个小贝壳,讲了几天,他背走了好几口袋贵重的贝壳……“谁说时代乱不容易找金银呢?金银到处都是。”子胥听着这些话,真是闻所未闻,好像另外一个世界里的事,他无法回答。子胥心中感到无限的苍凉。在林泽,在田野,复仇的事无从开始;一到人间,就又难免遇到些拖泥带水的事,听到许多离奇古怪的话。他一路的遭逢,有的很美,有的很丑,但他真正的目的,还在一切事物的后面隐藏着。他意想不到,这里也有这样多的楚人,他为了避免无谓的纠纷,他不得不隐蔽他的面目;但他为了早一日达到目的,又急切地需要表露他的面目。在这又要隐蔽又要表露的心情里他一步步地进入吴市。不久,吴市里便出现了一个畸人:披着头发,面貌黧黑,赤裸着脚,高高的身体立在来来往往的人们中间。他双手捧着一个十六管编成的排箫,吹一段,止住了,止住一些时,又重新吹起:这样从早晨吹到中午,从中午又吹到傍晚。这吹箫人好像在尽最大的努力要从这十六支长长短短的竹管里吹出悲壮的感人的声音。这声音在听者的耳中时而呈现出一条日夜不息的江水,多少只战船在江中逆流而上,在这艰难的航行里要显出无数人的撑持;时而在一望无边的原野,有万马奔驰,中间掺杂着轧轧的车声,有人在弯着弓,有人在勒着马,在最紧张的时刻,忽然万箭齐发,向远远的天空射去。水上也好,陆地也好,使听者都引领西望,望着西方的丰富的楚国……再吹下去,吹出一片周围八九百里的湖泽,这比吴市之南的广大的震泽要神秘得多,那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产;再吹下去,是些奇兀的山峰,在山的深处有钢脉,有铁脉,都血脉似的在里面分布,还有红色的、蓝色的、绿色的宝石。在里面隐埋……吴人听到这里,耳朵要用很大的努力才能听下去,好像登山一样艰难。但是谁也舍不下这雄壮的箫声了,日当中天,箫声也达最高峰,人人仰望着这座高峰,像是中了魔一般,脚再也离不开他们踩着的地面。这事传入司市的耳中,司市想,有人在这里吹箫,听说他既不要贝壳,也不要金银,可这是为什么呢?他必定是另有作用,要在这里蛊惑人民,做什么不法的事。但当他也混在听众中,一段一段地听下去时,他也不能摆脱箫声的魔力了,一直听到傍晚。他本来计划着要把这吹箫人执入圜土里定罪,但他被箫声感化了,他不能这样做。他没有别的方法,只有把这事禀告给吴王。(有删改)【注】历史小说《伍子胥》写于1942—1943年,取材于春秋时期伍子胥的复仇故事,叙述他由楚至吴的辗转逃亡。小说共九节,《吴市》为第九节,写伍子胥到达吴市,在了解了吴市的一些情况后,采用了独特的方式向吴王自我引荐。20.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因为被打扰了居住的清静,专诸忍无可忍,愤怒地斥责那些人像腐烂的鱼鳞虾皮般腥臭,这使得他和群众的矛盾激化。B.仅仅是母亲一句简单的呼唤就将专诸要喷发的情绪收住,小说这样写的目的在于突出专诸对母亲的孝顺,丰富了人物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