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南通市如东县高一语文(下)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1页
2023-2024学年南通市如东县高一语文(下)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2页
2023-2024学年南通市如东县高一语文(下)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3页
2023-2024学年南通市如东县高一语文(下)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4页
2023-2024学年南通市如东县高一语文(下)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学年南通市如东县高一语文(下)期中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2024.04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得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题。材料一:“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木叶”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在这里我们看见许多诗人将“木叶”这一意象作为他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来寄托情感。在我国传统美学和文论中,“意象”是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是出现得很早并富有深广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主观情志与外界客观物象相碰撞而契合的产物,其在文艺创作和文学鉴赏中的作用与地位都是不可忽视的。“意”和“象”,最早见于《周易·系辞》“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之言,实质是指可通过有限的、可穷尽的形象,传达出某种无限的、不可穷尽的内在意义。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还进一步阐明了意、象、言三者的关系:从文学的创作来看,即是从内心的“意”到关注的“象”,再至依托的“言”;从文学的鉴赏来看,即从依托的“言”到关注的“象”,再至所传达的主观“意”。将“意象”引进文学领域并实现其根本性语义转换的是晋代的挚虞,而南朝梁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则第一次将“意象”合为一词并引进文学理论,使它具有了美学意义。实际上,刘勰是将营构“意象”作为艺术构思的首要任务来看待的。从此以后,对“意象”的认识及其在文艺美学上的地位就确定了下来,在文艺创作中,审美意象的营构是艺术家们必须要经过的一个步骤,是“眼中竹”至“胸中竹”的中间环节,即“意象”成为了现实生活向艺术作品转化的必不可少的中介:而同样,在艺术欣赏活动之中,“意象”也起着一个读者从作品中获得审美感受的桥梁作用,亦是第二个中介。在艺术欣赏活动之中,读者要运用自己的还原能力、再创造能力去复现、补充甚至丰富作品中的“意象”。这是从创作构思角度提出了“意象”这一美学概念。由“意”、“象”至合成词“意象”,经历一系列的演变过程和语义转换,作为一个专门的文学术语终于生成,并得到后世认同,被广泛运用于文学鉴赏、批评之中。在我国古代文论和美学理论中,“意象”的具体含义有四个方面。第一“意象”是意中之象,可理解为“人心营构之象”,即是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与审美客体的审美特性的有机统一,最有典型意义的是郑燮《题画》中有云:“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这里的此竹非彼竹,就是指客观的竹已在画家心中意化为审美的竹,形成了“意象”。所谓“成竹在胸”也是艺术家头脑中营构出的“意象”。第二,“意象”指艺术形象,特别是在明清的文艺理论中,普遍被采用来评论诗歌、绘画和书法创作。第三,“意象”指自然景物的形象。第四,“意象”指人物的风度神态。“意象”作为极具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概念、范畴,它经历了一个由哲学、文化概念向文艺理论和美学范畴演变的过程。以“意象”品评文学作品,更能准确地表述作家构思谋篇过程中的审美心理活动及其呈现在诗中的形态与情态,也更能准确地表述读者阅读鉴赏时所获得的审美快感。总之,“意象”是有意味的具体形象,或者说是显现在具象中的意味;是“意”与“象”的融合。不是对现实的一种图像式的重现,而是一种在一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合体,是一种“各种根本不同的观念的联合”。“意象”如同是组件、基础、构架,不同的“意象”有机结合而组成文学作品,作品的意义和整体审美效应也由具体可感的“意象”生发而来。(摘编自雷江红《浅析中国传统“意象”的起源与发展》)材料二:古希腊的柏拉图曾试图给“美”下一个永恒完整的定义:“美是有用的”“美是恰当的”“关乃视觉和听觉所生的快感”等。一次次对美的概念的界定,乍看恰当,再品又觉片面,经反复推敲又一再推翻,周而复始,最终柏拉图找不出准确的语言定义“美”,只能无奈地概括为:“美是难的。”关于美,不应悬置在一个孤立静止的语境中谈其本质、属性及内在关系,更不能机械地认定“美是客观的”或者“审美是主观的”,否则永远跳不出二元对立的逻辑思维定式和理论模式。美究竟是什么?美是客观的吗?美乃人类对世界的意象感知。美在感知中,毕加索曾说:“我是依我所想来画对象,而不是依我所见来画的。”美亦在“情景”中,正如庄子所言:“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人与“情景”互生互存,交融亲和,“情景”并非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实在,而人也非独立于宇宙之外的所谓主体。因此,当人与天、地融为一体时,在恰当的“情景”中,美即闪现出来。美在感知中,亦在情景中。美属于一种意象,而审美是种境界。所谓“意”,即人的精神维度观照的意象思维,当美在“意”中,人可感知到模糊的、不确定的、稍纵即逝的、瞬息万变的抽象之英,诸如观念艺术、互动艺术、虚拟艺术等艺术样式借助抽象之意与受众发生关系。所谓“象”,即“情景”的物理维度观照的具象思维,当美在“象”中,艺术家可捕捉到可视、可听、可触、可品的形象之英,造型艺术、影像艺术、戏剧艺术等在“象”中与受众产生共鸣。可见,美具有“意”和“象”的双向性,当美在意象之中流动并闪现,艺术家便进入“物我两忘”的创作之境。艺术作品的价值贵在情感,而审美价值存在于——人、艺术作品和宇宙——艺术三要素之中,当三者在一个共同的维度,且美在意象之中流动并引发情感共鸣,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才真正得以实现。“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郑板桥的“三竹说”反映了艺术创造中人、自然和作品之间的这种审美互动。美的闪现,美的感知,美的捕捉,美的体悟,皆在“物化”的意象中完成,并且通过艺术家之手,以笔墨的形式落实到纸面上。当美在“意”中,美是流动的、不确定的、难以捕捉的,它需要艺术家和宇宙的情感交流和精神感应,将抽象之美在意念中不断强化,通过艺术家个人的审美行为,将无形之“美”落实成“象”,使之成为有形之态。可见,情感性的意象思维贯穿于艺术创造、艺术表现和艺术欣赏的全过程,而艺术作品承载着将意象思维转化成形象思维,将无形之美转化为有形之美的价值属性。判断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标准是错综复杂的。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存在层次上的差异,有高低之分,有雅俗之别。标准难以统一并不会弱化审美的重要性。法国美学家杜夫海纳说:“审美经验揭示了人类与世界的最深刻和最亲密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立足中国文化,以中华美学传统为核心,汲取中西美学精华,让中华美学精神在今天释放其巨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既应和时代的呼唤,也契合国人美好的精神需求。(摘编自王可可《美在意象》)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木叶”这一意象最早出现于屈原的《九歌》,从此成为历代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B.作为单纯的具体形象的意象,它是能够广泛应用于文艺创作中的理智与感情的复合体。C.“意象”是创作者由现实生活向艺术作品转化、欣赏者从作品中获得审美感受的中介。D.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在层次上有高低、雅俗之分,但审美的重要性并不会因此而弱化。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有限的、可穷尽的“象”,依托“言”,可传达出某种无限的、不可穷尽的“意”。B.品评文学作品时,借助意象能更准确地把握作家构思谋篇过程中的审美心理活动。C.人、艺术作品、宇宙在共同的维度,是艺术作品审美价值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之一。D.艺术家创作时情感越投入,其创作出的艺术作品的价值就越大,审美价值也就越高。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对“意象”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秋后蝉的生命是极其短促的,正因如此,寒蝉成为悲凉的同义词。透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我们可感知到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B.正如郑燮《题画》中所言“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马致远笔下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也并非独立于作者之外的客观实在,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审美意象。C.“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一种在一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合体,如《诗经》“月出皎兮,佼人僚兮”与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就借月抒发了相同的情思。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与“情景”互生互存,交融亲和,把旅人夜宿茅店,听见鸡鸣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动身赶路的情景有声有色地表现了出来。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开头运用柏拉图事例的作用。(4分)5.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赏析下面这首现代诗中的“红山茶”这一意象。(6分)萧红墓畔口占①戴望舒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②,我等待着,长夜漫浸,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注]①1942年1月,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病逝于香港,年仅32岁。这首诗,是戴望舒于1944年拜谒萧红墓(香港浅水湾海边)时所作。口占,指作诗文不起草稿,随口而成。②红山茶,花期长,花色红艳,凌寒不凋。(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周朴园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么?鲁侍萍不敢说周朴园哦。鲁侍萍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周朴园哦?你说说看。鲁侍萍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慧,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周朴园也许,也许你弄锆了,不过你不妨说说看。鲁侍萍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周朴园(痛苦)哦!鲁侍萍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他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她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里投的河。周朴园(汗涔涔地)哦。鲁侍萍她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周朴园(抬起头来)你经什么?鲁待萍我姓晋,老爷。周朴园(喘出一口气,沉思地)侍萍,侍萍,对了。这个女孩子的尸首,说是有一个穷人见着埋了。你可以打听得她的坟在哪儿么?鲁侍萍老爷问这些闲事干什么?周朴园这个人跟我们有点亲戚。鲁侍萍亲戚?周朴园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鲁侍萍哦——那用不着了。……周朴园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鲁侍萍朴园,你找侍萍吗?侍萍在这儿。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鲁侍萍不是我要来的。周朴园谁指使你来的?鲁侍萍(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周朴因(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鲁侍葬(愤怒)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我今天没想到到这儿来,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周朴园我看过去的事不必再提起来吧。鲁侍萍我要提,我要提,我闷了三十年了!你结了婚,就搬了家,我以为这一辈子也见不着你了;谁知道我自己的孩子偏偏命定要跑到周家来,又做我从前在你们家里做过的事。周朴园怪不得四凤这样像你。鲁侍萍我伺候你,我的孩子再伺候你生的少爷们。这是我的报应,我的报应。周朴园你静一静。把脑子放清醒点。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会忘了吗?你看这些家具都是你从前顶喜欢的东西,多少年我总是留若,为着纪念你。鲁侍萍(低头)哦。周朴园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一切都照着你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甚至于你因为生萍儿,受了病,总要关窗户,这些习惯我都保留着,为的是不忘你,弥补我的罪过。鲁侍萍(叹一口气)现在我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这些傻话请你不必说了。周朴园那更好了。那么我们可以明明白白地谈一谈。鲁侍萍不过我觉得没有什么可谈的。、……周朴园那么,我们就这样解决了。我叫他下来,你看一看他,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鲁侍萍好,我希望这一生不至于再见你。周朴园(由衣内取出皮史的支票签好)很好,这是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算是弥补我一点罪过。鲁侍萍(接过支栗)谢谢你。(慢慢撕碎支票)(《雷雨》第二幕选段)文本二:她不是曹禺最钟爱的人物,不具有最“雷雨”的性格,所能唤起的阅读共鸣也不会是最“雷雨”的。然而,侍萍的沉默却让我们不敢同样沉默地漠视命运。意义恰好相反,侍萍的人生经历最沉重地敲击着《雷雨》的悲剧丧钟:将最有价值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选自网络)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节选中写鲁侍萍与周朴园过往情怨,鲁侍萍以“局外人”的身份讲述梅姑娘的故事,外表平静而内心却满含怨愤。B.相比鲁侍萍,周朴园的几次“哦”含义更为丰富,展现了其由随意聊天的漫不经心到做贼心虚的惶恐的变化过程。C.鲁侍萍对“亲戚”的重复中有对周朴园的嘲讽,也否定了亲戚的关系:既然不是亲戚,那么也就用不着修坟墓了。D.周朴园多年来对鲁侍萍的确怀有思念之情,但他的怀念是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他所怀念的对象当年已跳河而死。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巧妙地运用倒叙的方法,把现实和过去交织起来,推动剧情的发展,展示人物之间的多重关系。B.潜台词可展现人物内心世界。周朴园(抬起头来)“你姓什么?”,说明他对眼前人身份心生疑感。C.舞台说明“接过”“撕碎”两个动作体现了鲁侍萍的尊严,目的是向周朴园表明自己有能力活下去。D.选段部分的戏剧冲突主要围绕周朴园和鲁侍萍展开,主要靠人物外在行为、动作的紧张来掀起高潮。8.文本一画横线句中两个人的信息完全“错位”,请简要分析造成这一“错位”的原因。(4分)9.文本二中说,“侍萍的人生经历最沉重地敲击着《雷雨》的悲剧丧钟;将最有价值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请结合文本一,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二、古代诗文知识积累与阅读(35分)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御,抵挡、阻止,与《鸿门安》“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中的“当”,词义不相同。B.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庖丁解牛》)句中的“之”,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中的“之”,用法完全相同。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鄙,此处活用为动词,“把……当作边邑”。远,与《庖丁解牛》“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中的“厚”,用法相同。D.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出入,偏义复词,偏在“入”,非常,古今异义词。全句的意思是:(我)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一)文言文阅读(本愿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孔子曰:‘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耕者,助而不税[注],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信能行此,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如此,则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注]助而不税:指在实行并田制的社会,八户人家共同耕种公田(官府控制的土地),待公田耕种完,再耕种私田(私人所有的土地),私田的收入不需要纳税。1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今恶辱而居A不仁B是犹恶湿C而居下也D如恶之E莫如F贵德而尊士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尊贤使能”与“简能而任之”(《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能”,用法相同。B.孺子,文中指儿童,与“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中的“竖子”,含义不同。C.“无辞让之心”与“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两句中的“让”字含义相同。D.“足以保四海”与“永保无疆之休”(《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保”字含义不同。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假借仁义的名号用武力征伐天下,可以称霸,但必须有强大的国力做后盾;而凭借道德来施行仁义可以使天下归心,却不必倚仗强大的国力。B.在国家没有内忧外患时放纵自己,不干正事,耽于享乐,这等于自己找祸上身。“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C.孟子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为前提,推导出“不忍人之政”,进而强调以“不忍人之政”来治理天下,就如“运之掌上”那样容易。D.孟子在揭示了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心”与仁、义、礼、智的关系后,又用比喻论证强调了“恻隐之心”对国与家的重要性。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2)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夜泊牛渚怀古李白牛渚西江①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②。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注]①西红:古称约自南京至今江西一段长江为西江,牛渚在其中。②谢将军:东晋谢尚,言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听到孤贫的袁宏在运租船中吟咏袁宏自己写作的咏史诗,音辞俱佳,大为赞赏,于是邀袁宏过船谈论,直到天明。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景,寥廓空明的天宇在夜色中与西江融为一体,境界空阔渺远。B.诗人登舟望月,由实入虚,回忆古人,用“空”字抒发了思古之幽情。C.诗人认为自己和袁宏一样有高超的文学才华,但是遗憾谢将军再也听不到了。D.本诗虽没有什么深刻的内容,但诗意明朗而单纯,有若一种令人神远的韵味。16.本诗在“怀古”中抒发了诗人丰富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先进》中,孔子问志,子路率先发言。他说,如果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一个外忧内患接踵而至的诸侯国交给自己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使百姓变得勇敢而且懂理。(2)赏罚是古代帝王御下治国的重要手段,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诫唐太宗赏罚要慎重,不能情绪化。(3)《念奴娇·过洞庭》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芙蓉楼送辛渐》中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一样,都是作者磊落光明的胸襟、晶莹高洁的人格的自我告白。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王泽山院士是我国著名的火炸药专家。在他看来,只要国家需要,任何专业都可以光焰四射。19岁上大学选择研究方向时,他没有跟风去追逐前沿材料设计,而是①地选择了冷门的“火炸药”专业。他为人低调谦和,但在专业领域的竞争中,总是②,抢占制高点。在日常的科研中,他从不一味跟踪、模仿图外的理论和成果,总是能打破科研上的惯性思维,在别人意想不到的绝方找到突破点,发觉不引人注意的现象和细节,为一筹莫展的难题提供③的解决方法。是什么成就了王泽山院士?正是60多年全心投入火炸药研究的执着,正是始终如一的自强不息与创新追求,正是“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的痴心不改。惟其如此,才使我国获得了火炸药领域引领国际的实力,做出超越国外水平的原创成果,让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在现代重焕荣光。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鞋子分左右脚,这是现在大家都知道的常识。但如果时光能回到几百年前,鞋子分左右脚,还是颇为另类的现象。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古人穿鞋始终不分左右。①?不是的,古代制鞋的村料多较为柔软,如草鞋、麻鞋,即使用动物皮,也处理得很柔软。而且,古人的鞋子做得相对宽松,尺码较大,不会有穿不上或是磨脚的现象。有意思的是,古鞋不诉尺玛,只说鞋号,称“脚第几”。虽然穿鞋不分左右,②。试鞋时,一般会先伸左脚,只要左脚能穿下,右脚就不用试了,这是因为人的左脚一般比右脚稍长一些。其实,鞋子不分左右的不止古代中国。西方鞋子开始分左右始于1818年的关国,距今约两百年;而中国第一双分左右的皮鞋诞生于1876年,可见,③。20.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脚第几”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A.文章有诗、词、歌、腻、论著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B.药物生产过程需要青蒿素含量高的青蒿,“523”项目的大团队成员在四川找到了含量高的青蒿。C.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D.古人对于写文章有个基本要求,叫做“有物有序”,“有物”就是要有内容,“有序”就是要有条有理。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四、整本书阅读(4分)22.脂砚斋评《红楼梦》人物有“晴为黛影,袭为钗副”一说。请根据原著内容,谈谈你对“晴为黛影”或“袭为钗副”的理解。五、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文宇,根据要求写作。流派众多的诸子学说,浩如烟海的古代史籍,都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深刻体悟前人的智慧,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下与未来。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套作,不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1.(3分)B(据原文可知:意象作为具体形象,它不是“单纯的”,而是“有意味的”。)2.(3分)D(“……越……,……就越……,……也就越……”,推断有误)3.(3分)C(《诗经》中的“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是以月光之美借喻人物之美;李白笔下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是借月色承载思妇的相思之情。诗句虽都写月,但抒发的情思不同。)4.(4分)①通过柏拉图试图给“美”下定义,最终“找不出准确的语言定义‘美’”,引出本文的核心话题“美究竟是什么”。②引起读者思考,激发阅读兴趣。(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5.(6分)①红山茶花性热烈红艳、凌寒绽放,隐喻萧红热情奔放、坚韧不屈的品性。②“到你的头边放一束红山茶”,表达了诗人对萧红的赞美、欣赏与缅怀。③鲜艳的红山茶象征着希望,寄托了诗人在黑暗的时代里对美好明天的憧憬。(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3分)C7.(3分)B8.(4分)①周朴园对侍萍有过真情,不自觉地在长远回忆中美化侍萍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借此塑造自己高尚多情的形象,以维护自己的地位与体面。②眼下的鲁侍萍对往事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对周朴园怨愤多于留恋;另外,她也想揭穿周朴园的虚荣心理和伪善面孔。(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9.(6分)①把一个少女对爱情的纯真美好的向往打破了,年三十被周家赶出,被迫跳河,鲁侍萍的美好的爱情梦被无情撕碎。②把鲁侍萍对过去美好生活的怀念全部撕碎了。周朴园前后态度的变化(认出前的怀念和认出后的震惊、恐吓、诱骗等),彻底撕碎了鲁侍萍心中对过去那段美好生活仅有的一点怀念。③让鲁侍萍人格受到了侮辱。周朴园企图用钱来收买鲁侍萍,是对鲁侍萍的仅有的人格尊严的侮辱。④让鲁侍萍对生活失去希望。鲁侍萍的经历已够悲惨,而她女儿在周家又走上了她当年所走的路,这使得她对未来生活失去希望。(每点2分,三点6分;意思对即可)二、古代诗文知识积累与阅读(35分)10(3分)B(“技经肯綮之未尝”句中的“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异乎三者之撰”句中的“之”,助词,相当于“的”。)11.(3分)BDE12.(3分)C13.(3分)D(“强调了‘恻隐之心’对国与家的重要性”错误,原文是“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用比喻论证强调了“四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的重要性。)14.(1)(4分)用武力使人服从(征服人),(被征服的人)不是心中诚服,是因为他实力不够;用道德使人服从(征服人)的,(被征服的人)才会内心高兴而真诚归服。(2)(4分)(这)不是因为要和这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想要在乡亲、朋友中博取名誉,也并非厌恶孩子的哭声才这样的。(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3分)C16.(6分)①诗人登舟望月,忆起谢将军与袁宏相交的故事,表达了对谢将军纡尊降贵,以才结友,赏识人才做法的赞美。②“余亦能高咏”,表达了对自身文学才华的自信。③“斯人不可闻”,抒发了知音难觅、怀才不遇的哀伤、无奈。(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6分)(1)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3)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评分建议:每空1分。若默写中,出现错字、别字、多字、漏字及书写模糊不清等现象之一,则该空的1分不可赋予。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18.(3分)①义无反顾②当仁不让③别具一格(独出心裁)(每处1分:若书写有误,此处不得分)19.(4分)①问句领起,既能加强语气又能引发读者思考:先问后答,使表达层次分明,思路清晰。②运用排比,既全面揭示了王院士成功的原因,又使表达富有气势。(每点2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20.(3分)B(表特定称谓。A.表特殊含义。C.前表反语,含“讽刺”意味;后表引用。D.表强调突出。)21.(6分)①左右不分的鞋子是不是很难穿②但古人买鞋时还是讲左右的③穿鞋分左右的历史其实非常短(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四、整本书阅读(4分)22.(4分)[示例一]晴为黛影,意思是从晴雯身上可以看到黛玉的影子(1分)。①眉眼相似,都长相俏丽,透着一股灵慧劲儿。②品性相近。都敢爱敢恨,以真性情待人接物。③对宝玉的感情都很真挚,不带丝毫功利色彩。④结局相似,最终都被贾府“抛弃”而病故。(各对任意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说法,只要言之成理,可照常赋分)[示例二]袭为钗副,意思是袭人和宝钗有许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