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数学提问教学的思考_第1页
关于小学数学提问教学的思考_第2页
关于小学数学提问教学的思考_第3页
关于小学数学提问教学的思考_第4页
关于小学数学提问教学的思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提问式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极为重要。数学是一门逻辑性与思维性很强的学科,即便是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不能忽略数学思维的培养,而做好提问式教学则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在遇到关键性问题的时候,教师用提问来代替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这样学生能够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展开深入思考,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保证教学效果。一、小学数学教学采用提问式教学的优势(一)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小学生注意力很难集中,上课容易走神。因此,对于小学教学来说,不仅要做好讲解工作,还要保证讲解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同时还需要借助一些教学手段方法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醒学生不要走神。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就问题展开提问,是一种师生互动,可有效促进学生注意力的集中[1]。以《比一比》一课的教学为例,在引导学生学习“长短”“高矮”“远近”“胖瘦”等概念的时候,教师可以分别就具有明显差别的两种事物进行举例,然后对学生进行提问。例如,让一高一矮两个学生站在一起,问学生两个人谁高谁矮,这样通过提问的方式将概念教学变成一种人人参与的活动,使学生的注意力与积极性大大提高,让整个数学教学既有趣又有效。(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数学这一学科中蕴含着很多的思维方式,可以说思维教学是数学教学的灵魂,而数学思维中最为常见的要数逻辑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一环扣一环的问题展开层层递进的数学教学可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让学生具备正确的数学学习思维习惯,逐渐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与问题解决能力。以《100以内的加减法》的教学为例,这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十以内的加减法基础上展开的教学。100以内加减法的运算是需要在单数加减法基础上施加一些运算规则的,运算规则为个位数与个位数相加减,十位数与十位数相加减,如果个位数相加超过十就进一位,如果个位数相减,但却不够减就需要向十位数借一位。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直接将运算规则告知学生,学生就很容易将规则弄混,且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缺少举一反三的能力。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弄清100以内加减法的本质以及运算规则的由来则能够让学生掌握整个运算过程,长此以往能够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很好的锻炼。(三)促使所有学生共同进步,缩减学生之间的差距教师在展开提问教学的时候,并不是针对单一学生提问,而是对所有学生进行提问。常规教学中,有些学生具有数学学习上的天赋,擅长思考问题并自觉在教师的教学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还有部分学生缺少从教师说教式教学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水平参差不齐。而展开提问教学之后,不用学生自己提问自己,教师就针对下一步而展开主动提问,有利于缩小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距,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达到了同一个起点,也为今后的教学降低了难度。以《平行四边形的认知》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如果直接告知学生哪些是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自己找规律,部分学生虽然能够在一堆差别很大的图形中正确找出平行四边形,但是如果是碰到相似的图形,学生由于缺少规则总结,可能就无法直接准确地分辨出哪些是平行四边形。而教师分别按照角的数量、边的数量、边与边之间的关系对学生进行提问,学生就能够总结平行四边形边、角、边与边关系的规律,这样就能够准确对平行四边形进行判断了。二、以问促思,提问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一)提问与教学目标任务紧密结合,避免提问的无效性提问教学的展开目的为引发学生思考,从而促使教学效率提高。如果教师的提问不能够发挥这一作用,那这样的提问就属于无效提问,不仅不利于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还会导致课堂教学时间的浪费,使得学生对教师的问题感到疑惑。为此,教师在设置提问环节的时候,要注意将问题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牢牢围绕着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展开提问[2]。以《折线统计图》的教学为例,教师在展开问题设置之前,首先要明确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即让学生具备从折线统计图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结合所给信息绘制折线统计图的能力。明确了教学目标之后,教师就可以对教学目标展开针对性分析,根据教学目标设置问题。就这一课来说,提问学生“横轴竖轴分别代表什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折线统计图的两个变量,让学生掌握统计图中最重要的两个要素,随后教师提问学生“折线图从左到右是怎样变化的”,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将关注点放在年龄与身高之间的对应关系上。随后教师再问学生“折线图中哪一段线段的长度最长?折线图中线段长度代表什么”,通过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对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展开对应比较。例题中的最后一题让学生估计张晓楠13岁的时候身高是多少厘米,教师可以提问学生折线图的走向趋势,引导学生结合张晓楠13岁以前身高变化情况对接下来的变化进行预估判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提问学生的每一个问题都和教学目标有关系。通过这几个问题,学生可以有效掌握折线统计图的构成要素。折线图统计图能够帮助我们直观地观察数量之间变化以及变化趋势的优势,还可以让学生具备比较变量的能力。总之,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很好地获得从折线统计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对于这节课来说,除了要培养学生从折线统计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制作统计图的能力。因此,当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一个最基础的掌握并能够从折线统计图中获取信息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构成要素进行总结。学生经过思考与观察得出“折线统计图由自变量、因变量、两种变量下的数据以及根据数据画出来的折线组成”的结论,这时候,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掌握给出学生两种变量以及变量下的数据,让学生自己画出一个折线统计图,此时就进入到了课堂教学的尾声,教师再带领学生做几道练习题对课上学的知识进行巩固,从而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二)提问结合小学生认知规律与心理特征,避免提问的无效性首先,小学生往往更加在意自己是否能够获得老师的表扬,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最好结合小学生的个人能力展开提问。若感觉一学生根本得不出正确答案,应该尽量避免提问。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对于学习比较差的学生,教师只能够提问特别简单的问题,教师也可以根据对学生日常表现与课后作业表现的观察对学生的印象不断地调整改变。再者,小学生心理更加敏感,为避免打击学生,学生答对要用鼓励性的语言赞扬学生,学生没有答对也要说“老师相信你下次一定能答对”之类的话。其次,由于小学生心理敏感,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保证提问客体的广泛性。也就是说,教师不应该只提问固定的一部分人,教学过程中要本着“不抛弃不放弃”的原则对每名学生进行提问。以《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在展开提问设计的时候,首先要对学生的能力水平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然后结合不同学生的水平,设置高、中、低三种难度的问题,以保证在提问的过程中所有学生都能够答对问题,促使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自信心。这节课中,对于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其做“判断题”,即教师在展开基础介绍之后,让学生对某一图形是否为平行四边形进行判断。该题目类型难度不大,学生不至于回答不上来。对于水平中等的学生,教师可以用“分类题”来对其展开提问,即让学生从几个图形中找出所有平行四边形。最后,教师可以让成绩比较好的学生针对平行四边形边和角的数量以及边与边之间的关系进行总结。这样一来,每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每一名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教师都要对学生表示肯定并鼓励学生再接再厉。从小学生认知规律上来看,小学生逻辑思维与空间感受能力要差一些,他们对感性的东西更感兴趣,对逻辑性知识的学习是通过与感性经验建立联系来进行的。因此,教师在展开数学教学的时候应该遵循这一小学生认知规律,教学过程中借助提问帮助小学生将感性经验与数学知识之间建立联系[3]。例如,教师在对《表内乘法》展开教学的时候,发现小学生缺少乘法概念,很多学生背诵乘法口诀比较难,这时候教师就用做游戏打拍子的方式来展开教学。乘法口诀本来就有一定的节律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在讲台上一边打拍子,一边从口中说出口诀,这样,学生会觉得背诵乘法口诀表十分有趣,自愿去多背几遍。这样,学生的口诀背诵效率就能够明显提高。(三)让问题与问题之间有一定联系,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思考教育教学应该是环环相扣、不断深入的过程。当教师能够在提问的过程中保证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学生就能够在针对问题进行思考的时候顺着教师的教学逻辑由浅入深地进行思考。这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在丰富学生知识认知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而问题与问题之间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联系则能够避免教学的逻辑性缺失,进而保证教学效率[4]。以《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一课的教学为例,这节课的教学目的为让学生了解分数的组成要素、分数的表现形式、分子分母分别代表的意义,并让学生能够用分数来表示数学问题。教师在就教学目标进行问题设置的时候,可以用一个案例来解决多个问题,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学生思维断层。首先,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并在园内画一个十字将这个圆平均分成四份,同时将其中一份空白涂成阴影,然后向学生提出第一个问题:“阴影部分与整个圆各占多少份?”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常识以及逻辑思维,这时候大多数学生都能够看出阴影部分占一份,一个圆总共有四份,这时候教师将“1/4”写在黑板上,提问学生:“如果这个数字图案可以很好地代表阴影部分与整个圆的关系,那么数字1和数字4分别代表了什么?”这时候学生就能够顺着教师的思维将数字4与整个圆一共有四份画等号,同时将数字1与阴影部分画等号。随后,教师告诉学生分数由分子和分母以及中间的分数线组成。这时候,学生已经能够掌握分数的基本构成,并对分数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教师在这一基础上提问学生“在这个图形中,空白部分与整个图形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学生大多数能回答出是三份与四份之间的关系,随后教师再问学生如何用分数表现这种关系,这时候学生能够结合之前的答案得到“3/4”的答案。这意味着学生已经能够根据经验与直觉用分数对数量关系进行表示。此时,教师再带领学生就分数意义与性质展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