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学研究综述_第1页
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学研究综述_第2页
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学研究综述_第3页
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学研究综述_第4页
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学研究综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学研究综述一、概述音乐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旨在培养人们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促进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音乐教育学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本文旨在梳理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学研究的历程与成果,分析音乐教育学的概念、特点、发展历程以及在不同社会领域中的应用。通过归纳整理相关文献,文章阐述了音乐教育学的重要研究成果,并针对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方向。通过探讨未来音乐教育学的发展趋势,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1.音乐教育学的重要性与意义音乐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通过音乐的学习和欣赏,学生可以培养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音乐教育对学生的情感和情绪发展也具有积极的影响。音乐是一种情感表达和情绪释放的方式,通过音乐教育,学生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增强内心的情感体验和情绪管理能力。音乐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格和品格,如耐心、毅力和自律等,这些品质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成功具有重要的影响。音乐教育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具有推动作用。音乐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人类精神传统,通过音乐教育,可以传承和弘扬优秀的音乐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促进社会的文化发展和进步。同时,音乐教育还可以培养音乐人才,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音乐艺术人才和专业人才,促进音乐事业的蓬勃发展。音乐教育学的重要性与意义体现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等多个方面。2.当代音乐教育学研究背景与现状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音乐教育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日益凸显。特别是在我国,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音乐教育学作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当代音乐教育学研究的背景与现状,反映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探索与实践成果。从研究背景来看,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学是在全球化、信息化和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展开的。全球文化的交融使得音乐教育不仅要传承本民族的优秀音乐传统,还要吸收世界各国的音乐文化精髓。同时,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音乐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教学手段和资源,使得音乐教育形式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艺术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也为音乐教育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机遇。从研究现状来看,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学研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研究内容不断丰富和深化。从音乐教学的理念、方法到音乐教育的评价体系等方面,都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二是研究方法不断创新。除了传统的文献研究、实证研究等方法外,还引入了跨文化研究、音乐心理学研究等多元化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三是研究成果的应用性不断增强。许多研究成果已经转化为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为音乐教育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指导。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学研究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如研究水平整体不高、研究队伍参差不齐、研究成果的转化率较低等。未来我国音乐教育学研究需要在深化理论探索的同时,加强实践应用的研究,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和转化率,为推动我国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3.研究目的与意义本研究旨在全面、系统地综述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揭示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和理论体系,以期为音乐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通过梳理和分析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学的研究成果,本研究旨在揭示音乐教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及其影响力,探究音乐教育与社会、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关联,为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它有助于推动我国音乐教育学学科的深入发展,提升音乐教育学研究的学术水平,为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另一方面,本研究也有助于音乐教育实践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音乐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指导他们在教学实践中更加科学、有效地开展音乐教育活动,提高音乐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同时,本研究还将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参考,推动音乐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深入发展,为培养更多高素质的音乐人才提供有力保障。二、音乐教育学理论基础音乐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理论基础涉及多个领域,包括教育学、心理学、音乐学、社会学等。这些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成果为音乐教育学提供了深厚的理论支撑。教育学是音乐教育学的基础理论之一。教育学中的多元智能理论、成功教育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都为音乐教育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例如,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每个人的智能都是多元化的,音乐教育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开发音乐智能,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其他智能。心理学对音乐教育学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例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提出,人们有追求自我实现的需求,音乐教育作为一种艺术活动,可以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求,有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认知心理学和音乐心理学的理论,也为音乐教育提供了对学生音乐学习过程和认知机制的理解。音乐学是音乐教育学最直接的理论基础。音乐学对音乐的历史、理论、表演、创作等方面的研究,为音乐教育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例如,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区的音乐进行研究,音乐教育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培养他们的跨文化理解能力。社会学对音乐教育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音乐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理解上。社会学认为,音乐教育不仅是个人发展的手段,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音乐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社会联系,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音乐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是多元化的,它涉及教育学、心理学、音乐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这些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成果为音乐教育学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撑,也为音乐教育的实践提供了指导。1.音乐教育的历史沿革中国的音乐教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古以来,音乐就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在古代,音乐教育主要存在于宫廷、寺庙和民间,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音乐教育逐渐走向正规化、专业化。进入现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音乐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一方面,国家高度重视音乐教育,将其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为音乐教育的普及和提高提供了有力保障。另一方面,音乐教育机构不断增多,音乐教师队伍逐渐壮大,音乐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当代中国的音乐教育,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和教育模式。在课程设置上,涵盖了音乐理论、音乐技能、音乐史论等多个方面,旨在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在教学方法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评价体系上,逐渐建立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相结合。也必须看到,我国的音乐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音乐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城乡差距较大音乐教育质量参差不齐,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有待提高音乐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等。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音乐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探索更加适合我国国情的音乐教育模式和路径。我国的音乐教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继续深化音乐教育改革,推动音乐教育创新发展,为培养更多优秀的音乐人才、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更大的贡献。2.音乐教育学的基本理念与原则(1)音乐的全面教育价值:音乐不仅是审美的对象,也是情感、智力和社会发展的工具。音乐教育应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认知、情感、审美、身体和社会能力的提高。(2)尊重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音乐潜能和兴趣。音乐教育应尊重和适应这些差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机会。(3)积极参与:音乐教育应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索,通过实践和体验来学习音乐。(4)跨学科整合: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学科领域有着紧密的联系。音乐教育应促进跨学科的整合,拓宽学生的视野。(1)系统性原则:音乐教育应遵循系统性和连贯性的原则,确保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的内在一致性。(2)实践性原则:音乐教育应重视实践,通过实际操作和创作来深化学生的理解和技能。(3)创造性原则:音乐教育应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鼓励他们进行音乐创作和即兴演奏。(4)评价多元化原则:音乐教育评价应采用多种方法,包括观察、表演、作品展示和自我评价等,全面评估学生的音乐学习成果。这些理念和原则构成了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学的基础,指导着音乐教育的实践和发展。3.音乐教育的心理学基础音乐教育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其心理学基础至关重要。它不仅涉及音乐技能的传授,更关注音乐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学研究在这一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音乐认知与发展心理学关注个体如何感知、理解和创造音乐。研究显示,音乐能力的发展与儿童认知发展紧密相关。例如,节奏感的培养与语言能力的发展存在相互促进作用。音乐教育有助于提高儿童的注意力、记忆力和创造力。通过音乐游戏和即兴创作等活动,儿童能够更好地发展其认知能力。音乐情感心理学探讨音乐如何影响人的情感状态。研究表明,音乐能够有效调节人的情绪,如减轻焦虑、提高心情等。在音乐教育中,教师通过选择合适的音乐作品和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情感态度。音乐表演和欣赏活动也被证明能够增强个体的自我表达能力和社交技能。音乐教育心理学应用是将心理学原理应用于音乐教育实践的过程。这包括对教学方法的改进、学习策略的优化以及评估体系的完善。例如,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合作学习、项目式学习等,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同时,音乐教育评估也逐渐从传统的技能考核转向更加综合的评估方式,如自我评估、同伴评估等,旨在全面评价学生的音乐能力和心理发展。音乐教育的心理学基础在我国当代音乐教育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对音乐认知、情感以及教育心理学应用的研究,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音乐教育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从而为音乐教育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和指导。三、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学研究热点音乐教育哲学问题:音乐教育哲学是当今国际音乐教育学术界探讨的热点问题。研究者关注音乐教育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新意义,以及音乐教育者如何理解音乐的意义、如何定义音乐教育的认知等哲学问题。传统音乐教育:传统音乐教育是我国音乐教育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论题。研究者探讨如何进行传统音乐教育研究,以及如何通过音乐教育传承传统音乐文化。音乐教育在教育上的应用: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学在教育上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改革上。研究者关注如何推进音乐教育的多元化和跨文化交流,以提高整体音乐教育水平。音乐教育在音乐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者关注如何将传统音乐元素融入现代音乐教育中,以促进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音乐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研究者关注音乐教育在保护和传承我国优秀的音乐文化遗产方面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音乐教育促进文化传承。这些研究热点反映了我国音乐教育学界对音乐教育的深入思考和探索,对于推动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音乐教育的创新与实践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我国音乐教育领域在创新与实践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这一部分将重点探讨音乐教育在教学方法、课程设置、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创新,以及这些创新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效果。音乐教育方法的创新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现代音乐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讲授和示范,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体验。例如,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教学方法被广泛采用。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协作,通过集体创作、合奏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探究学习则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音乐知识,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音乐课程的设置也在不断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除了传统的音乐理论、乐器演奏等课程,现代音乐教育还加入了世界音乐、流行音乐、电子音乐制作等新兴课程。这些课程的加入丰富了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了他们对不同音乐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随着科技的发展,音乐教育领域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技术应用。例如,数字音乐制作软件和设备的普及,使得音乐创作和制作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沉浸式的音乐体验,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音乐教育的创新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注重与实践的结合。许多学校和教育机构开展了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如音乐节、音乐会、音乐比赛等,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技能,也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表现力。总结而言,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在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和技术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创新成果。这些创新不仅提高了音乐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也为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音乐人才奠定了基础。未来,音乐教育将继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应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培养更多优秀的音乐人才做出贡献。2.多元文化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多元文化教育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在音乐教育领域,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逐渐受到重视,其目的在于通过音乐教育这一平台,传承和弘扬我国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同时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的音乐传统。近年来,我国音乐教育学界开始关注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尝试将其融入音乐教育的实践中。多元文化教育的核心在于强调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鼓励学生在学习和欣赏音乐时,不仅关注技巧的提升,更要深入理解音乐背后的文化内涵。在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显得尤为重要。我国有着丰富多样的民族音乐资源,这些音乐不仅是艺术的表现形式,更是民族历史和文化的载体。音乐教育工作者通过开设民族音乐课程、举办民族音乐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和传承民族音乐文化。除了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多元文化教育还鼓励音乐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积极参与世界音乐文化的交流。通过举办国际音乐节、邀请国外音乐家来华演出和讲学、开展国际音乐合作项目等方式,我国音乐教育界与世界各地的音乐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音乐视野。在音乐教学中,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的应用体现在多个层面。教学内容上,除了传统的西方音乐理论和技术,还增加了民族音乐和世界音乐的内容。教学方法上,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通过音乐实践、音乐创作等方式,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和理解多元文化。教学评价上,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关注学生的音乐技能,还注重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尽管多元文化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音乐教师队伍的多元文化素养不足、传统音乐教育观念的束缚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多元文化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未来,我国音乐教育学界应继续深化对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的研究和实践,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文化自信的音乐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3.音乐教育与科技融合的研究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音乐教育领域也开始探索与科技的深度融合。近年来,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学研究在这一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在音乐教育领域,技术工具的应用日益广泛。例如,数字化音乐制作软件、虚拟音乐教室、智能音乐学习平台等,这些工具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许多研究和实践都表明,利用这些技术工具可以有效提升音乐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为音乐教育带来了新的可能性。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能力水平提供定制化的教学内容。人工智能还可以用于音乐创作、音乐分析等领域,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虚拟现实技术为音乐教育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教学环境。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音乐演出的现场氛围,感受音乐的魅力和情感表达。同时,虚拟现实技术还可以用于音乐表演的教学和训练,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音乐技巧和表演方法。社交媒体的普及也为音乐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学生可以更加便捷地分享自己的音乐作品和学习成果,与其他音乐爱好者进行交流和互动。同时,社交媒体还可以用于音乐教育的推广和宣传,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音乐教育活动。音乐教育与科技的融合为当代音乐教育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创新,音乐教育领域将会出现更多的突破和创新。4.音乐教育与文化传承的关系探讨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文化传承的媒介,也是教育的重要手段。在我国当代,音乐教育与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这种关系不仅体现在音乐教育的实践中,也体现在音乐教育的研究中。音乐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音乐教育,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和感受我国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理解音乐与社会、历史、文化的紧密联系。音乐教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文化传承的过程。通过学习和演奏民族音乐,学生们可以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音乐传统,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延续。音乐教育也是促进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手段。在我国,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传统和文化特色。通过音乐教育,可以使学生了解和欣赏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增强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和尊重。这种跨文化的音乐教育,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也有助于促进我国的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创新。音乐教育在文化传承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外来音乐文化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产生了不小的冲击。如何在保持传统音乐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外来音乐文化的优点,使之与本土文化相结合,是当前音乐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如何在音乐教育中更好地融入文化教育,使音乐教育与文化传承相结合,也是音乐教育研究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音乐教育与文化传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通过音乐教育,可以促进我国优秀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可以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创新。音乐教育在文化传承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音乐教育研究者不断探索和实践。四、音乐教育学的发展趋势跨学科融合将成为音乐教育学的重要发展方向。音乐不仅仅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它还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未来的音乐教育学将更加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探索音乐教育与多学科交叉的新的教育模式,以更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音乐教育将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差异化教学。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着不同的音乐天赋和学习需求。未来的音乐教育学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音乐学习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发展方向。再次,音乐教育将更加注重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音乐教育不仅仅是传授音乐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未来的音乐教育学将更加注重实践教学的开展,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音乐的魅力,同时鼓励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敢于创新、勇于尝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音乐教育将更加注重国际化发展。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音乐教育也需要与国际接轨,吸收和借鉴国际先进的音乐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未来的音乐教育学将更加注重与国际音乐教育界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国音乐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音乐人才。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学面临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无限的机遇。未来的音乐教育学将更加注重跨学科融合、个性化和差异化教学、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国际化发展,为培养更多优秀的音乐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1.国际化视野下的音乐教育研究国际化视野下的音乐教育研究是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国际化的音乐教育理念逐渐进入我国,并对我国的音乐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研究主要关注国际化音乐教育理念在我国的发展和应用。根据历史发展,可以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五四运动”之前的日本音乐教育理念第二阶段是“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的西方音乐教育理念第三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苏联音乐教育理念第四阶段是改革开放之后国际综合音乐教育理念。在国际化音乐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我国的音乐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例如,在教育领域中,音乐教育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文化传承领域中,音乐教育学则对于保护和传承我国优秀的音乐文化遗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际化视野下的音乐教育研究还关注如何将国际先进的音乐教育理念与我国本土的音乐教育实践相结合,以促进我国音乐教育的创新与发展。例如,通过研究国际上成功的音乐教育模式和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我国的音乐教育实践中,以提升我国音乐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国际化视野下的音乐教育研究是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对于推动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2.音乐教育的跨学科整合在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学的研究中,跨学科整合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趋势。音乐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音乐技能和理论知识的传授,而是与其他学科进行深度融合,形成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理念。音乐教育与文学的结合为音乐教育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文学作品的解读,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音乐作品背后的故事和情感,提升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同时,音乐也为文学作品提供了生动的表达方式,使文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音乐教育与科学的结合为音乐教育带来了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例如,利用声学原理和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教师可以更科学地指导学生进行音乐实践,提高教学效果。音乐教育还可以与科技相结合,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为学生创造更加真实、生动的音乐学习体验。音乐教育与艺术的其他分支如舞蹈、戏剧、美术等的结合,也为音乐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跨学科的艺术实践,学生可以更全面地发展自己的艺术素养和创造力,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学在跨学科整合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这种整合不仅丰富了音乐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也提高了音乐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未来,随着跨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相信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学将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3.音乐教育的个性化与差异化教学音乐教育的个性化与差异化教学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这一教学理念强调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和需求,提供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和资源,以促进每个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独特发展。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将学生分成不同的能力组,鼓励他们在小组中互相学习和帮助,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互助精神。多样化教学资源:教师可以提供多种教材、音乐作品和学习工具,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个性化任务和评估: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学习目标,设计不同的任务要求和评估标准,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特长,并根据实际能力得到合理的评价。音乐学科辅导:提供额外的音乐学科辅导课程,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个性化设置,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难题。学习资料和参考书目: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料和参考书目,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和资源来加深对音乐学科的理解。针对不同学习风格学生的差异化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音乐学习风格,如视觉型、听觉型或动觉型,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如使用乐谱、聆听音乐或身体律动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不同兴趣爱好学生的差异化教学: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个人兴趣,如流行音乐、古典音乐或民族音乐等,并根据这些兴趣设计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针对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差异化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音乐作业或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得到挑战和发展。通过实施个性化与差异化教学,音乐教育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这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具备更强的观察力、理解力和教学设计能力。4.音乐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在我国,音乐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这种关系不仅体现在音乐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上,也体现在社会发展对音乐教育的引导和影响上。音乐教育对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音乐教育通过培养人们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促进了社会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一方面,音乐教育在塑造个体性格、提升个体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另一方面,音乐教育在推动文化产业、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为社会经济的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社会发展也对音乐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音乐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这要求音乐教育必须不断创新,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同时,社会的发展也为音乐教育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平台,使音乐教育得以在更广阔的领域得到发展。音乐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还体现在音乐教育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的作用上。音乐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感染力。通过音乐教育,可以传播和弘扬我国的优秀音乐文化,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音乐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继续深化对音乐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研究,以更好地发挥音乐教育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五、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学研究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当前,我国音乐教育资源在城乡、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均衡现象。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通常拥有更完善的音乐教学设施和更专业的教师队伍,而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在这方面的资源则相对匮乏。这种不均衡的资源分配影响了音乐教育的普及和质量。虽然我国音乐教育在传统教学方法上有着深厚的底蕴,但在现代教育理念的融入和创新方面尚显不足。现代音乐教育需要更多地融入跨学科元素、信息技术和国际化视野,以适应新时代学生的需求。目前,我国音乐教育的评价体系仍然较为单一,主要以考试成绩和技能展示为主。这种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音乐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包括专业培训机会的不足、教学和研究资源的有限,以及职业发展路径的不明确。这些因素影响了音乐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稳定性。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同时,进行创新和发展,是当前音乐教育面临的一大挑战。这要求音乐教育既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要鼓励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变化。社会对音乐教育的认知和重视程度在不同地区和群体之间存在差异。在一些地区,音乐教育被视为次要科目,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支持,这对音乐教育的长远发展构成了挑战。尽管存在这些问题和挑战,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学研究仍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创新,我们可以克服这些挑战,推动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音乐人才做出贡献。这一部分内容旨在深入探讨我国音乐教育领域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为其未来发展提出思考和建议。1.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存在误区,过分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专业定位的不明确导致学生在毕业后面临专业技能无法企及专业院校的学生,同时教学技能也没有突出优势的尴尬局面,使得他们在教师岗位上感到无所适从。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由专业课程、通识课程、教师教育课程三大模块构成。这些课程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学科课程比例偏高,而教育实践课程部分比例偏低。与学生教学实践能力密切相关的课程,如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等,存在内容设置单孤立的问题,过分强调学科本位,忽视了不同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不利于教育课程的综合化、多元化建设。目前,高校音乐教育类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的是讲授法,尤其是专业课程依然沿袭了口传心授的教学模式,没有及时吸收当前的教育教学理论,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丰富的网络资源,把学生的教育体验和实践放在首要位置。这种教育观念和方法的滞后,使得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明显的脱节。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通过四年的本科学习,在走向教师岗位时却容易感到力不从心和不适应,尤其是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缺失使他们难以胜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工作。这表明学生的素质与实践能力之间存在不匹配的问题,也是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一种表现。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育质量,建立科学的教育教学体系,选编适合学生使用的教材,努力提高音乐教师的素质,以强化学生艺术实践,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音乐艺术氛围。2.音乐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在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学研究中,音乐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问题逐渐凸显,成为制约音乐教育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这种不均衡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以及不同社会经济群体之间的资源分配差异。城乡之间的音乐教育资源差距尤为明显。城市地区的音乐教育通常拥有更为丰富的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和音乐活动资源,而农村地区则相对匮乏。这导致农村学生在音乐学习上的机会和质量都远远落后于城市学生。城市中的音乐教育机构和社会团体数量众多,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音乐实践平台,而农村地区的音乐教育活动则相对单一,缺乏多样性。区域之间的音乐教育资源分配也存在显著差异。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如东部沿海地区,音乐教育投入大,教育资源丰富,音乐教育水平较高。而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特别是西部和边远地区,由于经济条件和政策支持的限制,音乐教育资源匮乏,音乐教育发展滞后。不同社会经济群体之间的音乐教育资源分配同样存在不公平现象。富裕家庭往往能够负担起更多的音乐教育费用,为孩子提供更多的音乐学习机会,如参加音乐培训班、购买音乐器材等。而贫困家庭则往往因经济原因而无法为孩子提供充足的音乐教育资源,导致孩子在音乐学习上的机会受限。音乐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不仅影响了学生的音乐学习效果,也制约了我国音乐教育的整体发展。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学研究者和实践者需要积极探索有效的解决策略,如加大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音乐教育投入,提高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拓宽音乐教育的社会参与渠道等。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逐步缩小音乐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差距,推动我国音乐教育的全面进步。3.音乐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需求随着我国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音乐教师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实施者,其专业素养的提升需求日益凸显。音乐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和演奏技能,还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以适应新时代音乐教育的发展要求。音乐教师需要加强音乐理论知识和演奏技能的训练。音乐是一门高度技术化的艺术,音乐教师需要具备深厚的音乐理论素养和高超的演奏技巧,才能够在教学中准确传达音乐的美感和文化内涵。音乐教师应该不断学习音乐理论知识,提高演奏技能,以满足教学需求。音乐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音乐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更新。音乐教师应该关注教育改革的最新动态,了解音乐教育的新理念和新模式,积极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音乐教师需要提高教育技术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音乐教育手段也在不断更新换代。音乐教师应该积极学习新的教育技术,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将这些技术应用到教学中,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音乐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是当代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需求。音乐教师应该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和实践,提高专业素养,为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4.音乐教育评价体系的完善与创新这个大纲旨在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探讨我国音乐教育评价体系的现状、挑战和创新。每个部分都将基于最新的研究和理论,以确保内容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六、结论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学研究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和成果。随着国家对艺术教育的重视和社会对音乐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音乐教育学的研究与实践逐渐深入,其影响力也日益扩大。通过对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学研究的综述,我们可以看到,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音乐教育的理念、方法、技术和评价等多个方面。在理念上,音乐教育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强调音乐教育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在方法上,音乐教育不断探索与实践,引入了多种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互动式教学、情境教学、项目式教学等,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技术上,随着科技的发展,音乐教育也逐渐与科技相结合,如数字化音乐教育、虚拟音乐教育等,为音乐教育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在评价上,音乐教育也开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过程评价和表现性评价,以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尽管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音乐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理论研究成果未能很好地应用到实践中。音乐教育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仍然不足,制约了音乐教育的发展。音乐教育的评价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以更好地适应当前的教育改革和发展需求。针对以上问题,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学研究应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推动音乐教育的创新发展。同时,应加强师资培养和教学资源建设,提高音乐教育的整体水平和质量。还应完善音乐教育的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全面的评价标准和方法,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学研究在取得显著进展的同时,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未来,我们应继续深化音乐教育学研究,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推动音乐教育的创新发展,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音乐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1.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学研究的成就与贡献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音乐教育学作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和贡献。在学术研究方面,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学研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涵盖了音乐教育的理论、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等多个方面。研究者们深入挖掘我国音乐教育的传统资源,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和技术手段,为我国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在音乐教育实践方面,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学研究不仅注重理论探索,更强调实践应用。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和实证分析,研究者们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的音乐教育方法和模式,如多元化音乐教育、民族音乐传承、音乐教育技术创新等,为我国音乐教育的普及和提高质量做出了积极贡献。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学研究还积极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经验,加强与国际音乐教育界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参与国际学术会议、举办国际音乐教育活动、开展跨国音乐教育项目等方式,我国音乐教育学研究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了中国音乐教育的独特魅力和发展水平,同时也为我国音乐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遇。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学研究在学术研究、教育实践和国际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和贡献,为我国音乐教育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未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快速发展,我国音乐教育学研究将继续探索创新,为培养更多具有音乐素养和创造力的优秀人才贡献智慧和力量。2.对未来音乐教育学发展的展望与建议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学在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机遇。展望未来,我国音乐教育学应致力于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教育理念,拓宽教育途径,以适应社会发展对音乐人才的需求。未来音乐教育学应更加注重跨学科融合。音乐不仅仅是艺术,更是文化、历史、社会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音乐教育学应打破学科壁垒,与文学、历史、哲学等相关学科进行深入交流,共同推动音乐教育的全面发展。未来音乐教育学应关注教育公平问题。当前,音乐教育在城乡、地区之间的差异仍然明显,许多地区和群体的音乐教育资源匮乏。音乐教育学研究应致力于探索如何实现教育公平,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音乐教育。再次,未来音乐教育学应重视音乐教育的实践性和创新性。音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音乐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音乐教育也应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求。未来音乐教育学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音乐教育也应走向国际化。我国音乐教育学应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的音乐教育理念和经验,推动我国音乐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未来我国音乐教育学的发展应致力于深化教育改革、关注教育公平、重视实践创新、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只有我国音乐教育学才能不断进步和发展,为培养更多优秀的音乐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参考资料:普通学校音乐学科教育学通常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于对音乐基础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这种教学方式主要基于教师对音乐的理解和学生的表现,以及对音乐史、音乐理论、音乐技巧等方面的教授。它强调的是学生对音乐的认知和技能掌握,以及如何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相比之下,音乐现象学教育学则更加注重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它认为,音乐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应该从文化的高度来理解音乐的本质和价值。这种教学方式强调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以及如何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虽然普通学校音乐学科教育学和音乐现象学教育学存在许多不同之处,但它们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兴趣爱好而设计的。在实践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例如,对于初学者或低年龄段的学生来说,采用普通学校音乐学科教育学的方式可能更合适,因为他们需要先掌握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而对于高年龄段的学生来说,则可以采用音乐现象学教育学的方式,以提高他们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普通学校音乐学科教育学和音乐现象学教育学都是非常重要的音乐教育领域。通过结合这两个领域的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兴趣爱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音乐。音乐教育学是研究音乐教育规律的学科。艺术教育学的特殊领域。研究内容:音乐教育的本质、社会生活音乐教育的意义和方法、学校生活音乐教育的作用和方法、教材的选择,以及音乐教育的音乐学各分科课题等。因处于音乐的特殊领域,故须以关于音乐的知识体系为前提。其中须特别研究音乐心理学、音乐理论、音乐史等。音乐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别。广义的音乐教育指凡是通过音乐影响人的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增进知识技能的一切教育主要指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进行的学校音乐教育。学校教育一般可分为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学校的音乐教育也可分为专业音乐教育和普通音乐教育,二者的培养目标是不同的,前者是经培养音乐专门人才为目标;后者的教育目标为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及人文素养,为学生终生喜爱音乐、学习音乐、创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音乐教育学,以培养人塑造人作为目的,并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它是一种人文社会学科。音乐教育学又是一种交叉学科,它是音乐学与教育学互渗交融的产物。把音乐教育学看作是教育学的一个领域,随着学科教育学的兴起,体现了教育学发展专门化的趋向。而把音乐教育学看作是音乐学的一个领域,可以追溯更早。奥地利音乐学家阿德勒(GuidoAdler,1855-1941)于1885发表了论文《音乐学的领域、方法及目标》,将隶属于音乐学的各种门类划分为历史的音乐学(包括音乐通史和各种专业史)和体系的音乐学两大部分。在后一部分中与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比较音乐学等并列,设置了音乐教育学,其内容包括音乐教授法(概况),以及分别与和声、对位法、作曲法、管弦乐法、演奏法等有关的教授法。阿德勒认为音响学、数学、生理学、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美学等都对上述问题的研究有益。从内容看,阿德勒的音乐教育观,是把重点放在音乐专门分科的教授学习上。音乐教育学源于音乐学和教育学,但是作为一种新的理论形态,其间原来音乐学和教育学的一般理论都不复存在了,而具有了新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它既不是用教育学原理简单地去解释和说明音乐艺术的现象,也不是把音乐手段简单地运用到教育教学的一般过程;而是揭示音乐教育教学的规律、音乐教育的方向、发展形态、基本特点;从整体上阐明音乐教育与各学科教育学所共同适用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它是研究音乐教育过程的学科。音乐教育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理论体系来自于音乐教育实践活动,反过来又指导音乐教育实践,使之避免自发和盲目,变得更加科学、有效与合理。它是音乐教育实践的理论形态,音乐教育实践的发展,使它不断地丰富和充实。另一方面,它又是音乐教育理论在音乐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对音乐教育实践起着规范和指导的作用。随着以中小学各门学科的教学实践为中心、专门研究与之相关的教育现象的学科教育研究的族群——现代学科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音乐学科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起步了。音乐学科教育学几乎成为普通学校(中小学)音乐教育学的同义语,成为研究学校音乐学科的本质、目标、内容、方法的一门学科。它的萌芽阶段是以音乐教学法的形式出现的。音乐学科教育学与音乐教学论、音乐教学法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教育理论体系中,教学法被包容在教学论之中,作为教学论的一部分,也可独立为一个分学科。音乐教学法主要研究的是音乐学科教学方法,着重在教学法则的研究与方法的运用。它与音乐教学论的关系属于特殊和一般的关系,其研究对象有各自的独立范围。音乐教学论为音乐教学法提供了一般理论基础;音乐教学法的研究成果,又充实了音乐教学论的内容。从音乐教学法发展到音乐教学论是一次理论上的飞跃。从音乐教学论再提高到音乐学科教育学,又是一次飞跃。音乐教学论主要涉及音乐教育系统中的教学方面的理论,而音乐学科教育学涉及到音乐教育系统内部的各个领域,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音乐学科教育学不仅要研究音乐学科的教学理论问题,而且要从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出发,从培养人的高度来讨论音乐学科教育问题,揭示音乐学科教学培养人的规律,分析音乐学科在培养人的整体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从这个角度出发研究课程、教材、教法,研究它与其他课程、学校中其他教育活动的关系等等。音乐学科教育学是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学科,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系科及音乐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音乐教育学的研究范围很广。由于各音乐教育学分支教育目标不同,研究范围也有宽窄之别。其研究范围通常可分为广域型、学科型及专业型等。(1)广域型。它要求从跨学科的高度,考察学科的教育目标,组织学科的教学内容,梳理考察学科的教育目标,组织学科的教学内容,梳理教学过程,探讨教学方法,广泛深入地对涉及学科教学的种种要素展开实证研究。广域型音乐教育学以音乐教育实践为基础,人与音乐教育学相关的音乐学、教育学以及哲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物理学、历史学、民族学等学科的最新发展成果出发,进行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因素的系统研究,以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其研究范围包括:音乐教育哲学原理。主要包括音乐教育的本质论、目的论、价值论等基本问题。音乐教育史。研究人类社会各阶段音乐教育实践活动和音乐教育思想的产生、发展、演变过程。音乐教育史可以从世界史、分国史、断代史、专题史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比较音乐教育学。研究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音乐教育内容和特点,通过各层面的分析、比较、评价,在深入研究其个性的基础上,找出共性,从而全面把握音乐教育界的规律及其发展趋势。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音乐教育过程中学生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规律,音乐能力、音乐心理发展、音乐学习心理、音乐教学心理等均为它的组成部分。音乐教学论。它是音乐教育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支柱。它包括音乐教育课程论和音乐教学法等两个大部分。音乐教育课程的研究涉及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教材、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内容。音乐教学法主要研究不同学校、不同年级中进行音乐教学所采用的方法,寻求与选择最优化的教学途径与方法。包括唱歌教学法、器乐教学法、欣赏教学法、创作教学法、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法等。音乐教育社会学。它运用社会学的有关理论与方法,通过音乐教育与社会生活之间多种交叉关系和种种社会音乐现象,探讨音乐教育的社会功能、社会效应、各种社会音乐教育的意义、内容、形式以及社会对音乐教育的干预、影响和制约作用等方面的问题。音乐教育工艺学。它主要研究如何运用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生物学、行为科学等有关理论对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可操作因素,加以分析、选择、组合和控制以取得最优化的教育效果。学前音乐教育学。它的研究包括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发展,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任务与目标、学前儿童教育的内容和活动、学前儿童音乐活动中的基本素质培养、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评价等。特殊儿童音乐教育。它主要研究根据特殊儿童身心的特点进行音乐教育的特殊规律和方法。音乐教育管理学。它的研究内容包括音乐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音乐教育行政组织的原则和方法、音乐教育经费管理等。(2)学科型。它研究特定的音乐学科中的教育目标,以实现该目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应有模式为课题展开研究。可分为原理性、哲学性的研究、学科组织的领域研究以及教学法领域的研究等。其具体研究范围包括:音乐教育的本质特征与社会功能;中小学生音乐心理发展;音乐教育课程;音乐表演学习与教学;音乐创作学习与教学;音乐欣赏学习与教学;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与教学;音乐教学设计与教学目标;音乐教学方法;音乐教学模式;音乐教学媒体;(3)专业型。目前比较全面地系统地论述专业音乐教育学问题的专著较少。我国学者张帆先生所著《专业音乐教育学导论》一书,对专业音乐教育学研究范围进行了探讨,可供我们研究此类问题时参照。他认为专业音乐教育学的研究范围应包括哲学、音乐教育史学、音乐教育心理学、文化学、思维学五个层面。音乐教育学的研究方法,除从哲学、美学、心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等角度来研究外,常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分析研究法、统计研究法等。各种研究方法常结合使用,其中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和实验研究法受到普遍重视。随着音乐教育学研究的逐步深入发展,重视学科间的交叉研究、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重视跨文化的比较研究、重视系统研究、重视各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等成为音乐教育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向。音乐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非常年轻,但在人类文明史上却有漫长的历史。在中国,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源远流长。伴随着音乐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音乐文化的传承活动,即音乐教育活动的雏形。据史籍记载,商以前,就有成均、瞽宗等进行音乐教育的场所。到了周代,举办大型音乐教育活动。据《周礼》载,音乐教育机构人数达1463人,由行政、教学和表演等三部分组成。其礼乐施教有相当严格的程序。“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十五岁)舞《象》,学射御;二十而冠,始学礼,可以衣裘帛,舞《大夏》。”(《礼记·内则》)可以说,它是世界上最早的音乐学校。之后,逐渐建构起来的“乐教”思想,可视为音乐教育理论的先声。在西方,古希腊人重视音乐教育,音乐是当时儿童所必须学习的内容。哲学家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年——347)在《理想国》(第五卷)中说:“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对灵魂灌输节律和谐和,以发展良好的道德品格。”又说:“节律及和谐能造就身体和心灵的优雅,以及对具体形态中美的认同和敏感。柏拉图和他的弟子亚里士多德(Aristotel,公元前384—322)等人都强调了音乐的道德伦理作用,认为音乐能影响人的性格,这种影响可以通过不同的音乐和途径来实现。在欧洲漫长的中世纪里,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始终居于重要地位。音乐成为“四艺”(算术、天文学、几何、音乐)之一,“四艺”是学校中七种主要学科“七种自由艺术”(简称“七艺”)中层次较高的组成部分。这一时期,基督教控制着教育。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人文主义,音乐教育也得到了重视尤其重视音乐教育的是伴随宗教改革出现的基督教新教学校和教区学校等,在这里学生必须学音乐,教师如果没有音乐才能就没有教育者的资格。随着教派的分裂,欧洲各国逐步形成不同类型的教育。较为突出的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JohannAmosComenius,1592—1670),致力于国民普通音乐教育,要求教学要做到直观、现实,并考虑到年轻人的心理。他的代表作《大教学论》(1632年)是系统论述全面教育问题的巨著。雷厄(A·Reyher,1601—1673)研究了夸美纽斯的教学思想,于1642年撰写了《教学法》,据此法规定,所有儿童,如果不能唱加花素歌,至少都应学唱素歌。启蒙运动时期,致力于音乐教育改革的首推法国哲学家、教育思想家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1712—1778)。他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顺应人的自然性,加强人类的自然性,主张教育需适应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水平。同样他认为音乐教育应要求儿童只学习与其精神气质和心理状态相吻合的曲调和歌曲。音乐教育者必须深入到儿童的灵魂中去。德国教育家巴塞多夫(J·B·Basedow,1724—1790)采纳了这一思想,他的教学体系包括了音乐教育从基础课到美学的全部领域。18世纪后叶,新人文主义时期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JohannHeinrichPestalozzi,1746—1827)主张教育必须成为所有人的财富,使所有的人都得到必要的教育。他第一次提出了使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他的教育理论中的一条重要原则认为最好的教育,是通过感官的参与实现的,他敦促教育者把音乐纳入学校教育,倡导声乐教学。把裴斯泰洛齐的教育理论用在音乐教育上的是瑞士教育家内格里(H·G·Nageli,1773—1836)和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FridrichWilhelmAugustFrobel,1782—1852)等人。内格里着眼于音乐教育是育人的教育,把音乐教育分为阶段进行(基本训练、实际演唱练习、艺术性唱歌)。1810年内格里的《歌唱教学理论》一书问世,该书是裴斯泰洛齐教育理想与音乐基础理论结合的产物,并对儿童音乐教育的创立,起了重大的影响作用。福禄贝尔是幼儿教育的创始者,他受裴斯泰洛齐的影响,对孩子重视游戏,教歌唱,他认为:对所有的儿童不能想让他们成为什么艺术家,而是为了让他们得到自然的发展,理解、欣赏真正的艺术。1861年出版了他的论论文集《幼儿园教育学》。19世纪上半叶,歌咏教学及其教学法的研究有了进一步发展。根据大型音乐辞书《音乐教育》(费德霍费尔—柯尼希斯等编,卡塞尔1961年出版)的统计,在1810年至1845年间德国涌现了30种歌唱教育(学)法,如乐谱歌唱法、辨音歌唱法等。当时的教学极为重视基础性、阶段性、完整性。德国音乐教育家纳托尔普(B·C·L·Natorp,1774—1846)将其音乐教育观建立在裴斯泰洛齐的思想上,他追求一种教育的、教会的、文化的和社会的目的。哈尔尼施(W·Harnisch,1787—1864)受黑格尔思想的影响,理性地去把握歌唱教学的目的和方法,要求做到“发自内心的歌唱、保持欢畅的心绪和深刻的情感波澜”。19世纪末,德国“全科”学校开始对音乐课程进行改进或革新。作为音乐教育学的母系统音乐学和教育学成为独立的一门科学均始于19世纪。1863年德国音乐家F·克吕桑德(FriedrichChrysander,1826—1901)所编《音乐学年鉴》被视作西方近代音乐学发端。而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JohannFriedrichHerbart,1776—1841)在卢梭的教育思想体系和裴斯泰洛齐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对教育的科学基础进行探索,初步建立了教育学体系,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公认是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音乐学和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为其边缘学科音乐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音乐教育学与近代教育学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是极为相似的,大致经历了“教”之法——“教”之学——“教育”之学——“教育学”等阶段,才形成“教育学”的初步格局。现代音乐教育学形成年代其说不一,一般认为是20世纪逐渐发展形成的。20世纪初叶,音乐学科教育研究呈现多极化的特点。国外几个著名音乐教育体系及其教学法(如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的相继形成并广为传播,对世界各国音乐教育界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音乐学科教育研究与音乐教育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德国艺术教育的授课中心研究院从1921年至1927年在柏林等地先后7次召开了德国学校音乐周,成功地使音乐教育家与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和音乐家建立了联系,加强了学术工作,加强了教育学、心理学、美学以及作品研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1934年日本草川宣雄所著《最新音乐教育学》(日本音乐教育出版协会)出版。这本书以具有科学背景的音乐教育学为目标,做了实验的、理论的和历史的论述,并从教材论、方法论、受教育者论等方面展开,给人们更多启示。美籍瑞典音乐学家,心理学家西肖尔(C·E·Seashore,1866—1949)1912年在美国音乐督学全国大会上详细论述了西肖尔音乐才能测量法,于1919年发表,1939年进行了修改,对这些方法虽一直存在争议,但他开了以实验心理学进行音乐学科教育研究的先河。其它音乐能力测试,如克瓦尔瓦斯一戴马克(Kwalwasser-Dykema)、德雷克(Drake)以及温氏(Wing)和本特利(Bently)测试法,也都得以采用。1931年,美国音乐教育家默赛尔(JamesL·Mursell)和格林(MabelleGlenn)合著的《学校音乐教学心理学》问世。这是一部以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科学观点指导音乐教育教学实践的专著。其研究内容广泛,观点新颖,对美国和其它国家的音乐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后,音乐学科教育研究呈迅猛化发展态势。德国经过19世纪末至20世纪60年代以来三次重大的音乐教育改革,为学校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打下了稳定发展的基础。1965年“联邦学校音乐周”正式建立了“音乐教育研究”学科,其发展势头更猛。据统计,仅科隆大学“社会学研究档案中心”与“德国社会科学信息中心”协作搜集1987年以来德语国家范围内所计划的、实施中的和已完成的音乐教育研究项目的资料就有500份,运用于“严格意义上适合音乐教育”的科学研究方法有1175种。尽管这些研究在方法选择与结果上往往大相径庭,但却推动了研究工作的发展。在现代音乐教育学的研究上也是如此。德国音乐教育家多弗莱因在大型音乐辞书《音乐的历史与现状》(简称《MGG》的第10卷《音乐教育学》卡塞尔1961年出版)中说“《普通音乐教育学》未能问世,这样的著作似应力图展示关于基本原理的科学研究,尤其要力图描述出关于音乐教育学方面的各种多姿多彩的活动”。至70年代初,对普通音乐教育的研究已逐步深入。德国学者克劳斯·芬克尔(KlausFinkel)在《音乐教育学目前的倾向和外观》一书中,提出了音乐教育学的构想图,按这个构想音乐教育学应由“主体分析”,包括个体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等;“对象分析”,包括音乐理论、音乐史、民族音乐学、音乐家美学等;“具体分析”,包括学习目标、教材研究、教学方法等三大部分组成。这个构想图,实际上是引用了德国学者劳赫·海尔曼(RauheHermann)在《音乐教育学与各门科学的联系》一文中提出的设想。这篇论文收在德国音乐教育家席格里特·阿贝尔一施图鲁特(SigridAbel-Struth)主编的《音乐教育学》第6卷(全10卷,塑特出版社)中,这部书的第9卷还收入《作为一门科学音乐教育学的发展》(1970)。可见,当时德国音乐学科教育研究的状况。美国也是学科教育研究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出版了很多论著,不过这些论著往往不用“音乐学科教育学”的术语,而代以其它的名称。如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H·F·艾伯利斯、G·R·霍弗、R·H·克劳特曼合著《音乐教育的理论基础》(1984年),是美国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研究生和本科生所使用的综合性教科书。这本书涉及音乐教育在历史、哲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课程论、测量评价等方面的基础理论,这些基础理论多取自广泛而典型的学术研究成果,来自美国音乐教育实践,并体现出现代教育研究方法在音乐教育领域应用的基本轮廓。从构成学科教育学应包括目标论、内容论、方法论、评价论等不可或缺的四要素的内容来看,这本书也符合这方面内容的要求。日本是音乐教育学研究发展较快的国家之一。主要表现在学科教育理论建构日趋系统、完整,陆续有一些专著问世。如浜野政雄《音乐教育学概论》(音乐之友社,1967年),作者力图从实际的立场出发,寻求音乐各方面的原理,系统地抓住其全貌。又如供田武嘉津《音乐教育学》(音乐之友社,1974年),作者谋求从哲学、教育心理学、音乐学及史学观上有系统地把握音乐教育学,以及闰间丰吉《音乐科教育学概论》(音乐之友社,1985年)等。为了纪念日本音乐教育学会成立10周年和20周年,由日本音乐教育学会编写出版了《音乐教育学的展望》(音乐之友社,1979年)和《音乐教育学的的展望Ⅱ》(音乐之友社,1991年),对音乐教育学的内容做了较全面的论述。提及世界范围内音乐学科教育研究的发展还应充分研究国际音乐教育协会(InternationalSocietyForMusicEducation,缩写ISME)的作用。为了促进世界各国的音乐教育,1953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音乐理事会创建了国际音乐教育协会。自1953年起每两年举行一次会议,自1968年起每两年举行一次专家讨论会,还不定期的举行专家讨论会。具体的做法是,组织国际会议和专家讨论会,商讨全球音乐教育问题;促进国际间各层次音乐教育工作者联络,与音乐家、音乐表演、作曲、民间音乐、青年音乐家以及音乐图书管理人员等有关国际、各地区、各国有关组织合作,在音乐教育方面做进一步研究。在我国,伴随新学制而产生的音乐学科教育研究发端于19世纪末。1897年清政府创办了南洋公学师范院,首开“教授法“课程。1904年清政府明令规定师范生要学习“教育法”和”“各科教授法”。1907年中、小学正式设置了音乐课程,定名为“乐歌”、“唱歌”课。“五四”运动前后,我国各科教学法课程建设得到了发展。蔡元培先生的“五育并重”、“美育救国”等主张,推动和促进了艺术教育的发展。1922年的“壬戌学制”,采纳了陶行知先生以“教学法”代替“教授法”的主张,一字之变,说明学科教育研究注意到了“教”与“学”的双边关系。师范院校设置了艺术教育课程,其中包括“歌唱教学法”课程。仅从当时政府机构教育部先后颁布的《初级中学音乐课程纲要》(1923年6月4日)、《小学音乐课程标准》(1932年10月)、《修正高级中学音乐课程标准》(1940年9月),就可以看出当时音乐教学法研究的水平。1939年,当时政府机构教育部颁发了《师范学院分系必修及选修科目施行要点》,正式将课程定名为“分科教材及教法研究”,目的在于纠正师范教育中只重视教法研究而忽视教材研究的问题。1946年当时政府机构教育部颁布的《修正师范学院规程》,进一步明确规定分科教材教法是专业训练科目,并对具体内容作出明确规定。在此期间,我国一些音乐教育家结合介绍国外音乐教学理论和方法,相继写出一批音乐教学法研究的著作,对我国音乐教育学科建设做出了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1950年8月颁布《北京师范大学暂行规程》,明确规定中学教材教法为该校的公共必修课程。还规定中等师范学校必须开设小学教材教法课程。1952年7月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印发的《师范学院教学计划(草案)》中对开设此课做了明确规定。1957年教育部在修订教学计划时,将“教学法”课程恢复定名为“教材教法”课。教学内容被规定为:了解中小学教材过程中的经验与问题进行研究。50年代中期,学习苏联中小学和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法,翻译出版了一批音乐教学法著作。当时音乐学科教育研究对象主要是唱歌教学的方法,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要教学任务以及程式化的五段教学模式等。从理论研究的角度看,这一段的音乐学科教育研究偏重于具体教学经验的介绍或信息的传播,其研究领域过于狭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音乐教育得到健康的发展,音乐学科教育研究蓬勃地开展起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教育学门类下将“教材教法”研究定为二级学科,确定了学科教育研究的地位。1979年6月,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同年12月在高师艺术专业教学座谈会上确定高师开设《中学音乐教材教法》课程。1986年底,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我们不但要建立自己的教育学,还要建立自己的学科教育学。翌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教材教法研究”更名为“学科教学论”。1986年,国家教委艺术教育委员会成立,随后制定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6-2000年)》,这就为我国音乐学科教育研究迈上新台阶打下了基础。1980年后,陆续出版了一些研究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著作。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教育委员会多次举办了“全国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对推动音乐教育的深化改革,促进音乐学科教育研究,影响越来越大。《中国音乐教育》、《中小学音乐教育》等国家和地方性音乐教育专刊的创办,以及全国性音乐学术刊物音乐教育专栏的设置,为进一步开展音乐学科教育研究创造了良好的环境。20世纪80年代末以前的几十年,是我国音乐教育学的萌芽、积累、酝酿、准备时期。近十几年来教育学、心理学、音乐学、音乐美学等学科的新发展,为音乐教育学的构建奠定了理论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收进了国外的各种音乐教育理论和音乐教学法体系,开拓了我们的视野,启迪了我们的思想,转变了音乐教育观念,为音乐教育学的构建准备了思想基础;蓬蓬勃勃的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锻炼培养并形成了一支音乐学科教育研究的队伍,其中有一批长期从事音乐教材教法研究并具有较高的音乐教育理论与修养水平的学者,成为音乐教育学构建的组织基础。这一时期,我国出版的有关音乐教育各种问题的研究文献为数不少,尤其与音乐教育教学实践相关内容的文献更不胜枚举。但是突破以往音乐教材教法的局限,拓宽和深化音乐学科教育研究的范畴,着力探索音乐教育活动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及规律,从宏观上研究音乐教育理论,向音乐学科教育学发展的研究还亟待加强。音乐学科教育实践呼唤着音乐学科教育研究向更高层次发展和升华。1986年前后,我国的一些学者陆续发表了国外音乐教育学研究现状的介绍和对音乐教育学体系和结构的设想方面的文章。1988年国家教委艺术教育主管部门组织酝酿艺术教育科研课题时,再一次提出进行有关音乐教育学研究问题。同年年底,由曹理负责组织成立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研究”课题组。1989年8月此课题被列入国家教委教育科学“七五”规划重点项目——中国学校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第三阶段研究课题。课题组以横跨全国七省市的高师担任音乐教育教法课程的教师为主要成员,先后组织五次课题研讨会,撰写了近40万字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曹理主编,缪裴言、廖家骅副产编,1993年上海教育出版,获1995年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为了组织起来更有效地、更系统地进行音乐学科教育研究,1990年12月,以高师教师为主成立了中国音协音乐教育学学会。中国音乐教育学学会的成立,实现了我国学科教育研究的一次飞跃。10年来,音乐教育学学会与中国音乐教育学学会等学术团体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充分发挥了协调效应的作用,成为推动我国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一是组织了音乐学科教育研究的多种学术活动。坚持了年会制度,进行专题研讨,组织学术交流活动。这些活动紧紧围绕本学会发展的目标展开,主题更加集中,研究的问题更加专门化,研究的方法更加灵活,注重实效,如中外音乐教育比较研究、音乐课程建设研究、民族音乐教育研究等。二是集合了学术研究的队伍。这个学会的成员以高师或其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担任本课程的教师为主,开展学术研究的“共同语言”较多,在音乐学科教育研究上比较有特色。学会成员,从开展课题研究时只有两名副教授,发展到现在以教授、副教授为主,有的还是博士研究生导师或硕士研究生导师。他们其中大多数人具有独立完成音乐学科教育科研课题的能力,承担了省市级的科研项目,并能与其他人合作完成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