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图书馆项目整体设想与策划_第1页
智慧图书馆项目整体设想与策划_第2页
智慧图书馆项目整体设想与策划_第3页
智慧图书馆项目整体设想与策划_第4页
智慧图书馆项目整体设想与策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智慧图书馆概述 1一、项目背景 1二、智慧图书馆概述 4第二节需求分析 16一、图书馆概况 16二、项目概况 16三、项目建设可行性与必要性 17四、需求分析 20第三节项目建设的重难点 27第四节智慧服务平台的构建设想 27一、构建原则 28二、逻辑架构 32三、物理架构 33第五节服务理念和标准 34一、服务理念 34二、服务标准 35第一节智慧图书馆概述一、项目背景图书馆的能力不仅取决于它的大小,更取决于它的智慧叫。大数据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社会迫切需要能够提供个性化、移动化和智慧化的智慧图书馆,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服务模式正处在深刻变革当中,机遇与挑战并存。继IBM公司在2008年提出了“智慧地球”这一理念后,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相关主题相继出现并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国内高校“智慧校园”、“智慧学习”等建设理念也被提出,智慧图书馆作为智慧校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研究愈发成为现代图书馆研究的焦点。高校图书馆利用信息资源向读者用户提供免费服务,在智慧时代下,其公益性服务的本质特征不能变,其主体功能和相关功能的位置也不可颠倒。但高校图书馆在其未来的建设目标及服务中必须突出“智慧性”。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及大数据技术的深入,图书馆正朝着智慧图书馆的方向发展,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与创新,将为高校图书馆新时期注入新活力,提供新思路,拓展新空间,为高校图书馆角色创新和功能转型提供实践经验及可借鉴的模式。在智慧时代背景下,“智慧图书馆”的提出正推动高校图书馆由传统借阅向智慧服务的方向转变,由纸质为主到数字资源为主,由集中到分布,由被动向主动,由共性向个性,由刻板手工向灵活智能,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已逐步实现了传统型图书馆到数字和移动图书馆的跨跃。“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在给读者用户带来了各种各样信息的同时,虽然满足了读者用户对信息数量性需求,但随之而来的网上信息量大幅增长,使得用户陷入了信息爆炸的海洋,数据过载反而造成了信息的缺失,导致用户无法从中获取对自己真正有用的信息,信息的实际利用率反而降低,出现了所谓的信息超载的局面。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日益丰富的同时,出现了看则数据丰富而实则信息匮乏的局面。在海量数据下,仅仅通过简单地检索信息和堆放结果已不能满足读者用户及时、多样的新需求,无法快速而精准的帮助用户获得有用或可能有用的信息资源。知识弥漫对大学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服务方式提出了更高层次要求,读者用户的需求已从简单寻找信息资源转变成更高效的获取满足自身多样化新需求的信息资源。网络时代下,每个信息的使用者同时兼备信息的创建和提供者,节约时间成本也是读者用户迫切需求的服务。智慧图书馆旨在帮助每一个读者用户都可以迅速、高效、准确的找到自己想要的图书信息资源,用户能够取之所需,图书馆能够负其职责,优化整个图书馆系统工作,有效缩短信息处理的时间,提高信息资源多样性,实现智慧化服务。构建智慧图书馆智慧推荐系统,集数据挖掘、信息过滤、资源检索及智慧推荐等多种网络技术于一体,是高校图书馆实现智慧服务的重要手段。依托于智慧推荐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整合数字资源和用户服务一体化,为读者用户提供方便、快捷和智慧化的服务模式,是高校图书馆未来的发展目标和需要。高校图书馆从传统实体图书馆至数字化图书馆,数字化图书馆至复合型图书馆,再至更高级别的智能化智慧图书馆,不管技术如何进步更替,图书馆“以人为本”、“以读者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的本质理念-直未变。因此,由传统的“被动刻板服务”转变为积极的“主动智慧服务”,一直是图书馆职责所在。二、智慧图书馆概述(一)智慧图书馆概念目前,对智慧图书馆的定义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渠道会有不同的描述,在图书馆界还暂未得到相对正式的统一。感知说、人文说、要素说、模式说和智能说是当前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说。王世伟先生是智慧图书馆领域的领军人物,具有广泛影响力,他在《图书馆建设》上指出,智慧图书馆实质是数字惠民,信息技术手段是依托,特征是互联和便利,强调科学发展吲。严栋等从感知计算的角度对智慧图书馆概念做出了描述,指出智慧图书馆=图书馆+物联网+云计算+智能设备,通过一种智慧模式,利用各种先进信息技术,转变用户与图书馆之间的互通方式,最终达到智慧图书馆的智慧化服务的目的。李凯旋等提出,智慧图书馆=智能建筑+信息资源+图书馆员+云计算+智能化设备。陈进等指出智慧图书馆由5大基本要素构成,包括资源、技术、服务、读者和馆员。李显志等指出智慧图书馆是一个整体,集资源、技术、服务、读者及馆员于一身。通过相关文献研究,智慧图书馆是依靠一定的技术,通过提供各种智慧性的服务如推荐,将资源与读者用户建立链接,为之提供个性化智慧化服务的图书馆,从外在建筑和内在数字方面都体现着智慧化的服务。数字图书馆是智慧图书馆存在的前提和基础,智慧图书馆是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智慧图书馆贵在以人为核心,以人为本,提供形式多样,效率高效,个性化、智慧性的服务。(二)智慧图书馆的现状与发展1.国外智慧图书馆发展概况欧美及亚洲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智慧图书馆方面起步要早,而且发展速度也快。美国于1991年率先开始研究智慧图书馆,其水平目前已居世界各国前列。其后,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也相继开始投入巨资开发本国的智慧图书馆。据不完全统计,美、英、法、日四国,仅其国家图书馆所完成的数字馆藏,存储量最少的约为500TB,最多的已超过3000TB。此外,各国之间加强合作,美、英、法、日、加、德、意、俄8个国家的国家图书馆联合成立了一个名叫“C3全球信息社会电子图书馆”项目,内含各国文化历史精华,目前已完成。在亚洲,日本的智慧图书馆投资4亿美元建设日本国会图书馆关西工程,预定2002年完成一期工程。该馆建成后将成为日本最大的智慧图书馆及亚洲地区的文献提供中心。新加坡政府在1994年就提出了“2000年图书馆发展计划”,准备建立一个无边界电子图书馆网络,把全新加坡的大学图书馆和500多个学术与专业数据库连接起来。其后,又于1996年3月成立了一个“华文国际网络指导委员会”,其目标是要使新加坡成为一个华文因特网的发展中心。我国台湾省也于1994年制订了建设“亚太智能信息服务中心”的计划,该计划投资额上百亿美元,准备用6年时间完成。2.国内智慧图书馆的发展过程在我国,智慧图书馆也是一种舶来品,起步相对要晚一些,但发展也十分迅猛。1996年,在文化部的组织与协调下,国家图书馆(原北京图书馆)提出了中国试验型数字式图书馆项目,得到上海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和深圳图书馆等的积极响应,并于1997年获准立项,成为国家重点科技项目。经过四年的研究,该项目于2001年5月结束,并通过了专家组的鉴定。该项目的实施,推动了我国大学图书馆界的智慧图书馆研究与技术开发,取得了经验,锻炼了队伍,为中国智慧图书馆工程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1998年7月,国家图书馆正式向文化部提出中国智慧图书馆工程项目,1998年12月,由文化部牵头,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电信总公司、中国科学院、航天工业总公司、广播影视信息网络中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单位联手合作,诸多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的宏大文化工程——中国智慧图书馆工程筹备立项,确立了中国智慧图书馆工程的目标,那就是建立起一个跨地区、跨行业的巨大文化信息资源网络,使之成为我国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1999年4月,中国智慧图书馆有限责任公司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于2000年4月完成注册并正式开业。中国智慧图书馆工程项目立项与中国智慧图书馆责任有限公司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智慧图书馆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2000年1月,北京世纪信息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世纪)投资兴建智慧图书馆,即智慧图书馆,它应用世纪自主开发的图像扫描资料数字化技术,使扫描的图像能直接在网络上迅速传输,跨越了图书档案资料必须转化为文本的传统思路。同年5月,智慧图书馆被列入“国家863计划中国智慧图书馆示范工程”,成为图书馆数字化的国家标准。目前,智慧图书馆所拥有的数字图书数量位居全国商业网站之首,馆藏图书资料超过3500多万页(10余万册),并且以每天新增图书资料10多万页的速度迅速扩容。美国加州大学图书馆管理专家评价说:“就技术和规模而言,智慧图书馆系统已在全世界居于领先地位,与之相比,美国至少要落后五年。”与此同时,许多省市大学图书馆、研究图书馆纷纷筹划和建设自己的智慧图书馆,积极寻求自身数字化发展的最佳途径和方案,一时间,智慧图书馆的发展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景象。到2002年4月,中国智慧图书馆已初具规模,现有6000万页数字化文献储存,4000余万页数字化资源上网,提供政治、法律、经济等各个门类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并且数字化资源正在以每天20万页文献的速度递增。现在用户只要登陆中国智慧图书馆网站,就能检索到中国智慧图书馆资源库中的相关资料。国家图书馆也正加快文献数字化进程,于1999年3月成立“国家图书馆文献数字化中心”,年生产规模已达到5000万—6000万页全文影像数据。目前,国家图书馆网络可为读者提供1000GB存储量的网上信息服务,已初步成为网上信息资源的中心枢纽。上海图书馆也是目前国内数字化建设有显著成就的一个馆,其数字化工作起步于1997年,最早的项目是古籍数字化项目,迄今已完成馆藏善本一、二级藏品3223种的数字化工作,共计130万页。1999年起进行了7个数字化项目,总数据量近200GB。此外,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南京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深圳图书馆以及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等,其数字化建设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并在图书馆主页上开辟了“智慧图书馆”窗口。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图书馆电子化信息化的发展是一不可抗拒的潮流和趋势。国内图书馆的数字化虽然是刚刚起步,但随着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其前景不可估量。(三)智慧图书馆的意义1.利用智慧图书馆实施流程化管理和精细化管理。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图书馆在技术手段上发生了重要变化,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也让用户需求发生了重要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智慧图书馆实现工作流程再造成为必然,从而实现对业务流程的重新梳理、精简和优化。2.提升图书馆文献服务能力。通过知识社区对图书馆提供的文献服务进行整合,通过全面信息化系统对图书馆管理进行整合,通过文献搜索整合传统资源和数字资源,通过数据挖掘实现各系统的智能化、个性化,将极大地方便读者,提升图书馆的整体文献服务能力和水平。3.拓展图书馆文献服务范围,提高图书馆社会影响力。目前百度、谷歌和亚马逊等信息服务的互联网公司,在新时期对图书馆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其根源是图书馆文献服务能力和范围还没有能跟上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而智慧图书馆可以通过完善的、科学的文献服务构建,通过各种信息技术,拓展到其他行业中随时提供文献服务,使图书馆无处不在,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必将大幅提高。(四)特征智慧图书馆主要包含五个特征,从建筑实体到虚拟服务,都处处体彰显出高校图书馆的智慧性,体现着智慧图书馆的特色,具体下图所示:1.建筑智慧化主要包括图书馆的自身建筑、设备及器具等。智慧图书馆可将传感器装置嵌入在设备中,如监控、照明、安防、检测等,以方便对设备实时状态进行管理和监测,实现对设备分析、管理与监控等的智慧化管理功能。利用物联网和传感器等技术,将图书馆的建筑主体等形成互联和互通,达到智慧化管理控制,构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图书馆建筑智慧化系统。2.感知智慧化感知智慧化,指以物联网为基础,对图书馆各种资源如信息、实体资源等,通过识别装置如电脑、手机、射频等,利用感知设备如红外感应器等,实现捕捉、抓取、传送及深层感知的智慧化功能。同时可以利用各种网络技术等对感知终端设备实现广泛连通,最终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物体之间的连接互通。3.管理智慧化图书馆管理智慧化,是指一方面能够统筹管理各种对象如硬件设备、图书信息、读者用户、馆员、日常维护等,另一方面能够对互联实物与虚物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和整理,从而规范化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行为,对馆员发出准确及时的管理指令,实现更加科学的工作业务及工作流程,真正实现管理智慧化。4.服务智慧化图书馆服务智慧化主要涉及两大方面,即服务方式与服务内容。一方面将独立事务系统进行连接,构建集处理事务、管理事物与决策机能于一体的智慧服务系统,将图书馆的虚拟行为与现实行为结合起来。另一方面通过融合先进信息技术,为读者用户提供量身定制的智慧化服务,积极主动满足读者用户的各样需求,进而改进图书馆的服务方式、服务内容、服务手段及服务效果,为用户提供全面、全方位、准确、立体及个性化服务,真正实现以读者用户为冲心。5.沟通智慧化沟通智慧化主要是指通过各种信息技术,依托于发达的通信及感应设备,构建以物联网为支撑的智慧通信沟通系统,实现线上线下,无时无刻的智慧化互动沟通。同时,智慧图书馆还可以开展各图书馆文献间信息沟通服务,实现更广泛的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五)作用1.推动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我国高校已经步入快速发展阶段,着重塑造校园内涵与韵味,高校改革发展的目标就是培养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高校重视校园内硬件建设,通过各种渠道增加资金以购买先进的教学仪器与设备,进一步改善教学条件,同时加强软件建设,促进师资团队力量建设。智慧图书馆建设可以推动高校软硬件建设,并加快智慧校园建设的步伐。智慧校园建设中智慧图书馆作为主要组成部分,做好其建设推动智慧校园建设。2.满足高校人才培养需求高校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通过实训室训练与练习的方式培养与提升学生操作与动手能力,这种教学方法存在不可替代性。随着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一线设备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学校实训室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高校学生通过现有设备反复训练自己动手能力外,更要适应换代后的设备。通过建设高校智慧图书馆,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紧跟时代发展,避免出现学校所学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的情况。(六)存在的问题1.硬件设施建设方面问题高校图书馆网络环境与信息平台建设的实际情况分析,虽然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但硬件建设与服务质量依然无法满足智慧图书馆建设的要求,存在硬件设施落后的问题。出现这类情况的原因一方面因为高校经费有限,同时建设理念不够先进等。加上部分高校社会资源相对不足且信息化水平落后,使得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水平整体偏低。2.图书馆建设费用的有限我国各个高校图书馆受到经费、重视度及文化氛围等因素影响,造成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之间存在差异,整体上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发展并不均衡,信息化程度有限。部分“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经费充足,可以购买高级软件与系统,信息化程度较高。部分高校图书馆经费有限且来源单一,存在信息化设备长期不更新或更新缓慢的情况,不利于高校图书馆建设。3.缺乏专业化技术类人才大部分高校图书馆采取传统管理模式进行,整体信息化水平较低,对于专业系统、设备操作及网络技术的了解偏少。同时大部分图书馆内存在人员结构断层的情况,中青年人的比重偏低,尤其是缺少计算机信息技术专业类的图书管理人员,整体信息素养水平偏低,无法满足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要求,影响到高校图书馆长远发展。(七)建设优化及发展战略1.丰富高校图书馆资源(1)增加电子资源存储量电子图书的储存比较方便可以存于网络云盘。电脑硬盘和移动硬盘中,流通起来也比较方便。图书馆采买电子图书资源时,考虑读者实际需求,全面推进电子资源建设工作。但实际中受到资金等因素影响,无法做到所有图书资源采购,针对这种情况,图书馆应充分利用网上免费的图书资源,给读者提供更多的图书链接,丰富馆藏图书资源,及时更新电子图书资料,丰富读者阅读体验。此外,图书馆推进纸质图书向电子资源费转化,促进图书数量的增加。并按照专业、学科等进行分类处理,与其他图书馆进行资源互享,促进图书馆服务能力的提升。(2)重视图书典藏的工作智慧图书馆建设过程中藏书类型.储藏方式等出现较大改变,在这种新变化对于图书馆工作人员提出新的要求与挑战。具体到图书馆典藏工作时,根据图书馆的具体情况提高典藏工作质量。公共图书馆也是展现地方文化实力的主要渠道,依据高校师生的阅读需求及图书资源典藏内容。同时,高校图书馆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与需求调整典藏工作内容,大幅度提高电厂工作质量。2.加快智慧图书馆网络化建设(1)推动图书馆硬件建设智慧图书馆建设过程中数字资源规模持续增大,这些资源中存在较大一部分的多媒体资源,如视频等,当师生读者阅读多媒体资源时,如果网速不理想的话会出现卡顿等情况,影响到读者阅读体验。因此高校图书馆需要做好无线网络铺设工作,同时对宽带网络进行优化,提高网络运行速度。(2)构建智能系统服务平台高校智慧图书馆提供阅读服务时,不再需要读者必须前往图书馆内部,也不需要图书馆工作人员与读者面对面提供服务。用户借助网络终端通过系统平台进入图书馆,享受图书馆提供的各种网上服务。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高校图书馆描建相应的系统服务平台,如,安全管理系统、资源检索系统、登录认证系统等,给读者提供高质量的智慧化服务。3.构建相应的特色阅读方法(1)建立“互联网+阅读”的特色阅读模式图书馆构建特色阅读模式时,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融合互联网技术、图书资源及推广渠道,实现全方位的融合,提高这种新型阅读模式的实效性。这一目标的实现要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根据地区情况出台相关的政策,逐步形成网上阅读意识。与此同时,构建阅读产业与其他行业联合体制,比如:图书出版行业可以与互联网平台联合,将实体书通过网,上渠道进行发行,实现电子图书的发行,满足社会各界对图书阅读的需求。此外,利用网络技术开发先进的阅读软件,利用电商与图书馆进行合作,充分利用图书馆的电子资源,构建特色的互联网阅读模式,提高图书馆的影响力。(2)推广数字化阅读模式智能手机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必备组成部分,同时大部分人也有笔记本电脑、平板等终端设备,高校图书馆要利用这个优势,推广数字资源阅读模式,提高阅读推广质量。同时,图书馆要对数字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对电子阅览室进行建设与更新,提高电子阅览室的吸引力。对各方面图书资源进行整合,挖掘地方区域范围内地方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重视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拓展数字资源建设渠道;及时总结归纳推广经验,构建一个与读者相互沟通的平台,及时开发手机APP软件,将推广信息与图书资源联系起来。4.做好智慧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对于电子图书的管理,如何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成为图书馆面临的难题。因此转变思想观念,要找到电子图书与传统图书的区别,传统图书馆要求藏书数量多、种类齐全,但是对于电子图书而言则需要考虑图书的更新速度和读者的需求。图书馆管理人员打破常规思想的限制,意识到电子图书与移动阅读的优势,适当增加图书馆内软硬件设施,可以专门划分出一个电子阅读区域,区域内设置足够的计算机设备。同时加大对电子图书阅读区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对电子图书有一个初步认识与了解。此外,图书馆管理人员创新管理理念,利用电子图书成本低廉的特点,适当增加电子图书的数量,按照各学科的专业特点建立对应的电子图书专业数据库,与传统图书形成互补。电子图书管理人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电子图书借阅查询和图书查询操作,不断提升馆员的电子图书管理能力。第二节需求分析一、图书馆概况(投标人根据项目实际情况进行编写)二、项目概况本次项目的目的是将高校图书馆建设成为适应大学开发开放建设需要的现代化的数字化图书馆,能够面向广大读者,提供便捷、专业的服务,最大限度的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从而创造出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XX系统集成公司以多年的实际操作经验,真诚的合作精神、强大的资源实力可为该项目提供系统集成设计、实施、培训、维修保养等全方位的服务。本项目的建设将坚持合理性和实用性的原则,充分利用智慧图书馆的原有资源以及社会资源,在初步实现“馆藏资源数字化”的基础上保证“社会资源馆藏化”的增长潜力拓展需求。本项目的建设将考虑国内现有智慧图书馆建设的经验,并结合IBM一直以来的国内外智慧图书馆建设的经验,针对智慧图书馆的实际情况情况进行整合,建设一个具备一定规模,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引进先进的图书馆管理平台,建设较为完善的网络应用系统和服务体系,为实现全面的智慧图书馆搭好基础平台。三、项目建设可行性与必要性(一)可行性我国智慧图书馆建设始于2005年,是在借鉴“智慧城市”、“智能图书馆”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并形成了一定的具体实践。智慧图书馆是建立在物联网和继承数字图书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图书馆,随着无线射频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成本的有效控制,RFID技术在图书馆智能化建设方面的应用也将越来越深入,其在现有大中型图书馆的成功应用,表明RFID技术已为图书馆智能化确立了一个可行的应用方向。而国内众多厂家将磁条和RFID相结合的EMID新一一代解决方案,将会使更多的馆员从简单而繁琐的简单劳动中解放出来,有更多时间去开展学科服务工作,拓展图书馆的主动性业务。2014年11月,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主办,安徽华博胜讯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协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建筑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七十多家高校图书馆的一百五十多位专家和代表齐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共同探讨智慧图书馆服务和管理模式如何提升高校图书馆运营能力。这一切表明,智慧图书馆的技术发展与应用案例逐渐成熟,可以为本项目智慧图书馆建设提供借鉴。在现阶段,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构建智慧图书馆,对于我校图书馆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1.利用智慧图书馆实施流程化管理和精细化管理。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图书馆在技术手段上发生了重要变化,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也让用户需求发生了重要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智慧图书馆实现工作流程再造成为必然,从而实现对业务流程的重新梳理、精简和优化。2.提升图书馆文献服务能力。通过知识社区对图书馆提供的文献服务进行整合,通过全面信息化系统对图书馆管理进行整合,通过文献搜索整合传统资源和数字资源,通过数据挖掘实现各系统的智能化、个性化,将极大地方便读者,提升图书馆的整体文献服务能力和水平。3.拓展图书馆文献服务范围,提高图书馆社会影响力。目前百度、谷歌和亚马逊等信息服务的互联网公司,在新时期对图书馆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其根源是图书馆文献服务能力和范围还没有能跟上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而智慧图书馆可以通过完善的、科学的文献服务构建,通过各种信息技术,拓展到其他行业中随时提供文献服务,使图书馆无处不在,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必将大幅提高。(二)必要性1.信息化时代转型的必然选择在信息化时代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图书馆必须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利用物联网、云计算、普适计算等新兴技术,发展成为全面感知、互联互通、高度智能的智慧图书馆。这也符合阮冈纳赞提出的图书馆学五定律中的一条,即“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2.践行“智慧与服务”的图书馆理念智慧图书馆不仅仅是个科技概念,它还包含着浓厚的人文思想,“智慧与服务”的理念最早是由韦棣华女士在文化图专时期提出来的,后来被中山大学图书馆程焕文馆长选为该馆馆训。“智慧与服务”理念崇尚智慧,崇尚至诚服务。而智慧图书馆就是在这一理念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为用户提供更加深入、更高质量的智慧服务。四、需求分析(一)社会需求社会需求是大学图书馆发展的立足点。不论是在何种经济、社会环境下,图书馆事业及其公共服务的发展原动力主要在于社会需求,这也是社会生活中各个领域、各项事业获得发展的共同前提。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以及资源共享化已成为当代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大学图书馆都应该适应这样的发展趋势,并把握这一发展的机遇使自身的图书馆建设与服务跃上一一个新的台阶。(二)数字化大学建设的需求“数字化大学”广义上讲,是指大学的信息化。它既是大学信息化的概述,又是大学信息化的目标。是用数字化的手段来处理、分析和管理整个大学,促进大学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交通流的通畅、协调。“数字化大学”形成整个大学发展、管理、服务功能的信息数字化,并为调控大学、预测大学、监管大学提供有效的科学的手段,使大学建设和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大学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大学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高提供支撑和保障。数字大学建设将有力地推动我国大学信息化向深度和广度发展。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对于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视所提出的更进一步的要求,我国的数字大学建设正在形成热潮。目前,我国已有几十个大、中大学提出了各自的数字大学建设方案,并投资启动了相关的项目。还有许多大学也在研讨这方面的可行性。无可置疑的是作为大学文化信息中心的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是数字化大学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化的大学图书馆是为学生提供直接的信息化服务重要措施之一,所以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是数字化大学建设的基本需求。许多大学在分步实施数字化大学建设时都把建设数字化图书馆作为大学数字化首先实施的主要项目之一,成功的例子之一便是上海图书馆。(三)公众服务需求通过互联网络和浏览器能足不出户的更方便的借阅、查询图书文献资料;通过数据库及各种检索软件方便快捷地获得经过处理和序化的有强指向性的有用资料;通过智慧图书馆的资源共享系统方便的分享和应用远远超越本地图书馆资源的国内外的信息资源;智慧图书馆的互动功能方便读者信息反馈,能最大限度的满足用户多方面的个性化的需求。随着终身教育、经济文化、休闲娱乐等的需求在信息需求总量中迅速提高,数字化的大学图书馆里还可专门设立各种市民咨询服务窗口,以承担市政府在市民服务方面的工作;还可以设立会议厅、演播厅、展示厅及放映厅等,使之,真正成为大学社会、文化中心,直接参与社会文化事业。此外,数字化的大学图书馆将承担起知识库建设的任务,以适应未来社会信息需求的发展。根据这样的要求,在文献资源数字化的过程中,各个图书馆可以按照各自的特点,建成一批主题知识库与文献的采访并重,以备有专门需要的读者用户的咨询。(四)现代化管理需求1.服务功能现代化的需求信息社会的发展对信息服务的要求是快速、准确、方便、及时,除了公众服务,政府的信息化对此也有要求,如省市级的大学图书馆,可以通过数字化图书馆的网线将经过加工整理的信息联到省市领导的机关中以满足政府机关的决策需求等;2.资源开发的需求现代图书馆资源开发有两个主要需求,其一是观藏资源信息化,其二是公共资源馆藏化,这两者的实现都需要数字化基础;3.信息知识化增值化的需求对馆藏信息以及公共信息的管理、采集、序化处理等信息资源增值过程对图书馆数字化有较高的要求;4.生存与发展需求在信息化数字化社会,大学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已经成为一个急需研究的课题,无可置疑的是任何大学图书馆已经不可能以信息孤岛的形式存在下去。智慧图书馆的实现可以使传统图书馆的经营形式和内容发生根本的改变,使大学图书馆的生存与竞争能力大大增强。(三)用户日益变化的信息需求随着互联网的全面普及,用户的信息需求和信息行为发生变化,随着智能手机的拥有量不断增加,社交网络以及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用户在利用信息时具有更多移动化、社交化和个性化的特征。面对用户日益变化的信息需求,图书馆不应该消极沉默。或是寄希望于牵引用户回到传统状态,而是应该积极应对,主动挖掘用户的信息需求,顺应当前用户的信息行为,为其提供高效、便捷、有竞争力的增值性服务,这也是构建智慧图书馆的目的。(四)业务需求传统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业务是以体力劳动的馆员为服务主体通过手工操作的被动、单纯、封闭、多体化分散、浅层次文献型的服务模式。在以往的服务模式中,图书馆的工作以文献为中心展开,为读者提供的访问也多以一、二次文献为主,这种服务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对大学培养人才所提出的要求。在知识与经济并行发展进步的时代,由于网络的发展迅速,文献应用的形式多以电子型、数字型为主,而用户的需求也表现出来丰富化和个性化。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也发生了转变,首先是由单纯的文献保管转向藏用兼,其次是服务内容由藏书的整理转向了文献的采集、处理以及传递利用。在引入新的服务理念和模式的同时,要注意把“以人为本”即以读者为中心落实到设计之中,着力于为用户提供完善的设施和高效的服务。现阶段高校图书馆管理系统的有待改善之处:首先,就读者借阅方面,读者利用搜索引擎对要借阅的资料查询,查询结果显示出该图书所在的书架,但是当读者到所标识的书架后却发现书架上根本没有;就读者借还书方面,读者借书时需要通过馆员扫描条形码才能完成,如果在借阅高峰期时会出现借阅窗口的人流量大需要排队,耗费了读者的时间,而且在还书时,大多图书馆也是人工操作,既然有,人工操作那就肯定会受到工作人员工作时间的限制,比如周末工作人员休息或者是图书馆闭馆,那么读者就只能在工作日或开馆时间段内去还书,读者去借阅,系统界面虽然能够检索出来,但是也可能会出现图书完全被借走的现象而借阅者却全不知情。其次,就图书馆员整理资源方面,图书资源的盘点往往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再加上图书资源的爆炸式增长,图书盘点的解决更是迫在眉睫;就图书乱架问题,多数高校图书馆员是在收到读者发现问题的反馈之后才做出相应的处理,而且有限的人力资源在相当多的图书中找出别类的图书也是有相当大的难度。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为高校“智慧”化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根本依据。依靠RFID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以及个性化推荐技术能够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能满足以下三方面:1.图书馆的自助借还、快速查找、个性化服务可以全面的满足读者需求。2.图书馆实行“智慧”化发展符合馆员需求,智能盘点、图书精准定位很好的解决了馆员以往盘点工作量大、图书乱错架的整理等问题。3.在信息社会中,信息量剧增、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等问题阻碍着各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的进步,建立高校智慧图书馆信息服务系统无论是在解决现实问题还是理想问题方面的需求,都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大势所趋。(五)功能需求高校智慧图书馆信息服务系统包括:智能盘点、图书精准定位、自助借还、个性化服务这四个主题模块。其中智能盘点、图书精准定位、自助借还模块都是以RFID技术为基础,个性化服务以个性化推荐技术作为研究依据。另外,系统内各模块功能是使用A分层实现的,通过使用符合条件的插件,有效利用它的界面系统框架、结构,从而更能提升本系统的三种性能,即可以扩展的性能、可以移植的性能以及组件的可以重复利用的性能。数据库部分使用SQLServer实现,提高数据的可扩展性,更好的应用于系统之中。高校智慧图书馆信息服务系统关键在于解决完成智能盘点个性化服务、图书精准检索和定位、自助借还功能的管理。系统中的每个模块都是对应完成高校图书馆读者以及馆员的需求服务,并且通过读者的操作数据保存在系统中,及时更新数据生成读者档案。分析如下:1.图书精准定位对于信息服务系统的完成和建立都是特别明显的智慧化体现,将馆内所有图书都贴上电子标签,利用RFID技术VIRE的定位算法的优化,对其实现更加精准的定位,在对图书进行精准检索、智能盘点等功能的实现都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2.智能盘点实现对在馆图书进行数量统计、乱架查询、架位采集和图书归类的功能,改革现在图书馆在进行盘点时需要闭关以及使用扫描枪对条形码逐本书进行扫描产生的差错,实现非接触、多本图书同时读取的快速方便的盘点,大大降低了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3.个性化服务主要包括两个功能:一是收藏推荐,对读者主动收藏计划借阅的图书,当收藏的图书在架且未被别人预定的情况下,可以给读者进行提示;二是基于关联内容的推荐,根据个人信息的基本内容填写、读者的借阅记录、检索历史、浏览等方面的动态获取适合读者的图书,以及从系统的数据库内提炼出所有借阅排行、收藏排行和新上架的图书推荐给读者,其中排行的方式可以是按照周排行、月排行也可以是学科排行。也可以针对各学院的借阅情况做排名,促进高校在校生借书的积极性。4.自助借还书主要功能是对自助借书、还书、续借和预定服务,借、还书摆脱了图书馆开馆闭馆时间的限制,续借同样的也是自助完成,预定服务是读者对检索图书的预定,该预定主要是针对读者想要借阅但不在馆的图书,若图书归还后系统将会提示给读者,这样方便读者的同时降低了图书馆管理员的工作量。(五)性能需求高校智慧图书馆信息服务系统会提供全面、高价值的息资源并且能随时地进行动态跟踪的功能。该系统所需要的硬件设备主要包括:RFID无源电子标签,电子标签包括图书标签,书架标签以及层标签三类;超高频阅读器;自助借还机器;图书盘点设备等。通信预留接口:RS-485,10M以太网。第三节项目建设的重难点(投标人结合项目实际情况进行编写)第四节智慧服务平台的构建设想从信息管理与应用的角度来看,智慧图书馆建设可分为信息汇集、协同感知和泛在聚合三个阶段。智慧图书馆服务平台的构建必须具有异构性、开放性、移动性、协同性、融合性等特点。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关注用户的实际信息需求,通过构建、整合各种信息资源、网络平台,提供让用户放心且安全的使用环境,使用户能够跨越时空、无障碍使用图书馆的资源,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各种信息需求。一、构建原则1.服务主导原则在图书馆智慧信息服务体系的构建中,技术、资源和服务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的关系。技术是必备的手段,资源奠定了内容基础,而服务是最终的结果。阮纲纳赞曾说“书是为了用的”,在物联网和云计算环境下可以看作“资源是为了用的”,“资源利用”是图书馆服务的根本所在。技术是图书馆智慧信息服务体系的支撑,资源是智慧信息服务体系的核心竞争力。没有资源,智慧信息服务体系统就会成为“无米之炊”。服务是智慧信息服务体系构建的根本目的,是智慧服务平台构建的立身之本。2.资源集成原则资源集成是智慧图书馆服务与管理的技术基础,图书馆需要借助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建立起文献感知服务系统和整合集群管理系统。这里讲的资源包括印刷型、数字型、网络型各类载体的资源。资源集成就是在各个文献信息机构、各类文献之间建立起跨系统应用集成、跨部门信息共享、跨库网转换互通、跨媒体深度融合、跨馆际物流速递的服务与管理模式。3.以人为本原则在资源集成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与人的时时相联,其中既包括资源与馆员的互通相联,也包括资源与用户的互通相联。这是智慧图书馆服务与管理的关键,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图书馆发展理念与实践。通过后台强大的管理系统和集成化服务,实现了馆员资源用户的互通互联,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满足了用户的信息需求,体现出图书馆服务以用户为中心、以人为本的原则。4.标准化和规范化原则在智能条件下,馆藏信息数据的收集,处理,发布和使用均基于互联网。为了方便图书馆建设,互联网有很多地方可以提供帮助。但是,如果我们想要建造一个大规模的图书馆业务系统,或者是一个全世界共同使用的数据库,一个统一的建造标准和建筑模型,这是至关重要的。可以看出,这将直接决定着智能图书馆建设的成败。规范、协议和相应的机器,数字图书系统架设,技术后台架设和数据化等。服务系统开发过程等,这是至关重要的。它在智能馆藏系统与其他不同架构之间互联互通的智能化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地位。或者可以说,未来智能馆藏的建立和其为读者提供相应的服务则一定要有一个固定的参考标准,才能提供坚实的基础。5.先进性和成熟性原则系统设计既要采用超前思维,先进技术和系统工程方法,又要注意思维的合理性,技术的可行性,方法的正确性。系统的设计不但能反映当今的先进技术和理念,而且具有发展潜力,能保证未来若干年内占主导地位。先进性与成熟性并重,并考虑到近年来的应用发展特点,把先进性放在重要位置。6.可靠性和稳定性原则在考虑技术先进性和开放性的同时,还应从系统结构、技术措施、系统管理等方面着手,确保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达到最大的平均无故障时间。7.可扩展性及易升级性原则充分利用目前系统的成果,保护前期投资,与现有系统协同工作。随着管理与服务的变化,系统必然会有横向、纵向扩展、系统负载的重大变化。系统采用分层次、模块化设计,便于系统扩展。为适应应用不断升级的需要,应用系统的软硬件环境必须有良好的可升级性。8.安全性和保密性原则按照系统性、立体性设计系统的安全方案,包括系统的运行环境温度、湿度、供电等;系统在硬件、网络、数据库、应用操作权限、数据权限、身份认证方面,提供全面的、多级别的安全防护;数据的异地备份。即要考虑信息资源的共享,更要注意信息资源的保护和隔离,应针对不同的应用和不同的网络通信环境,采取不同的措施,包括系统安全机制、数据存取的权限控制等。9.可管理性和可维护性整个应用平台是由多个部分组成的较为复杂的系统,为了便于系统的日常运行维护和管理,要求解决方案和产品必须具有良好的可管理性和可维护性,便于日常运行维护和管理。另外可管理性和可维护性还包括对构件系统的各类平台的自身。10.实用性与可行性系统的主要技术和产品必须具有成熟、稳定、实用的特点,实用性放在首位,既要便于用户使用,又要便于系统管理。11.符合高校行业特性信息化发展到今天,行业细分需求特点日益明显。信息化建设的方案不论是整体体系结构的构建、技术路线的选择,还是各个子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都随着行业的差异性相差的越来越大。从管理的角度说,高校的管理与其他行业相比有着明显的区别。在非集中式的校园文化影响下,学校的管理体制相对松散,校内人员流动大,各部处与院系之间具有相对独立性。从信息化的角度说,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也有其特点,一个大学的不同应用系统在不同的时期由不同的人员开发,个体差异较大。同时,当前高等教育正处于变革的时期,不论在教学模式、管理模式、教学环境上都在不断的变化。系统的设计应针对这些高校的行业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二、逻辑架构智慧图书馆服务平台逻辑架构的构建考虑开放性、异构性、移动性、协同性融合性等特点,在构建的过程中,尽量满足用户的实际信息需求,以智能服务主导为原则,以资源高度集成为特色,实现资源与人的时时处处相连。通过构建和整合各种信资源形成的网络平台,能够随时随地使用图书馆资源。从信息学的角度来看,平台构建遵从了智慧图书馆建设的信息汇集、协同感知和深度挖掘3个阶段。1.信息汇集该平台的构建充分考虑到用户利用信息服务时的个性化需求,实现了信息资源和信息内容的集成,使用户能够利用同一检索人口对智慧图书馆的各种信息资源进行同步检索。通过提供信息导航平台,根据用户提问,实现了按照一定的检索算法对信息内容进行搜索,并为用户提交智能的搜索结果。2.协同感知智慧图书馆采用了RFID、无线传感网络及二维码等物联网技术,在每本图书内部都植入了传感器节点,既实现了图书的精确定位,又可以感知用户的阅读兴趣。通过云计算分析用户利用信息资源的统计数据,为用户提供阅读习惯跟踪和知识结构咨询等智能化服务。同时,还可以将RFID嵌人图书馆所有的物理设备和建筑以及用户的借阅证中,实现对馆内各种机器设施进行智能化管理。3.深度挖掘为用户提供快捷、高效的知识资源服务是智慧图书馆的主要日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为智慧图书馆的数据采集和分析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它可以将远程的各种网络资源、专题数据库、远程数字图书馆以及一些官方或私人组织所发布的信息融汇在一起,充分运用数据挖掘系统、数据综合处理系统等工具,对海量数据信息资源进行深层次的知识挖掘与发现、综合分析、推理和判断,根据用户的实际问题和使用环境提供智慧化、高层次的知识资源服务。三、物理架构智慧图书馆的物理架构由下至上主要分为平台层、接口层、应用层和服务层。其中平台层处于最底层,提供基本的软件平台操作环境,可以是基于网络的.NET或Java平台;接口层提供底层对外部的各种接口,像无线射频接口、手机短信接口、服务器数据库接口和音频、视频采集接口等,并将平台层和应用层连接起来;应用层是各种应用的核心处理部分,包括留言、用户资料管理、论坛管理和系统维护管理等;服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