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敏感试验下_第1页
抗菌药物敏感试验下_第2页
抗菌药物敏感试验下_第3页
抗菌药物敏感试验下_第4页
抗菌药物敏感试验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抗菌药物敏感试验下单药纸片搭桥法第2页,共5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棋盘稀释法—定量试验(1)原理将甲乙两药的各种稀释度加以组合,组成联合药敏管。同时两种药物每一稀释度都有一只加单一药物的单独药敏管。根据单一药物对被检菌的MIC和联合药敏管中的抑菌情况,可精确测定两药在适当浓度比例下所产生的相互作用。第3页,共5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试验步骤1)确定单药的MIC2)确定联合药敏的药物稀释度每一稀释度浓度为联合药敏管内所需单药终浓度的2倍用MH液体培养基将甲乙两药稀释6~8个稀释度第4页,共5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3)棋盘状排列无菌试管排列6排无菌试管,每排6支4)加甲、乙两药(分别从横、竖排加入)每管各1ml,横排和纵排的第一管为无药对照,第一排为单药对照管5)加待测菌液各管加入被检菌液0.01ml菌液终浓度:105CFU/ml第5页,共5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32/032/0.532/132/232/432/816/016/0.516/116/216/416/88/08/0.58/18/28/48/84/04/0.54/14/24/44/82/02/0.52/12/22/42/80/00/0.50/10/20/40/8甲药稀释乙药稀释例:甲药MIC单独16mg/L

乙药MIC单独4mg/L第6页,共5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结果判读FIC:部分抑菌浓度指数甲药联合时MIC乙药联合时MICFIC=+

甲药单独时MIC乙药单独时MICFIC<0.5协同作用

0.5~1.0相加作用

1~2无关作用

>2拮抗作用

第7页,共5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32168420甲药浓度

00.5

1248乙药FIC=8/16+4/4=1.5第8页,共5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FIC=4/32+2/8=0.375FIC=8/32+1/8=0.37532168420甲药

00.5

1248乙药第9页,共5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第五章细菌的分类与命名第一节概述一、基本概念1.分类(1)人为分类法:以形态、生理生化特征为依据(2)系统分类法:以细菌大分子物质结构的同源程度分类2.命名3.鉴定第10页,共5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二、分类等级细菌的分类层次界、门、纲、目、科、属、种1.种(species)是细菌分类的基本单位。生物学性状基本相同的细菌群体构成一个菌种;2.菌属:性状相近关系密切的若干菌种组成一个菌属(genus)第11页,共5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3.亚种和型:同一菌种的各个细菌,虽性状基本相同,但在某些方面仍有一定差异,差异较明显的称亚种(subspecies,subsp.),差异小的则为型(type)。血清型:依据抗原结构的差异噬菌体型:噬菌体的敏感性生物型:生化反应和生物学性状第12页,共5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4.菌株:对不同来源的同一菌种的细菌称为该菌的不同菌株(strain)。标准菌株(standardstrain)或模式菌株(typestrain):具有某种细菌典型特征的菌株。第13页,共5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三、细菌的命名法拉丁双名法

Escherichiacoli

(E.coli)属名种名中文:大肠埃希菌种名属名

第14页,共5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第二节细菌的分类方法一、生物学特性分类法传统分类法、数值分类法二、遗传学分类法-系统分类法DNA碱基比例的测定DNA碱基比例指DNA分子中G、C所占的摩尔百分比值,反映细菌间DNA分子同源程度核酸分子杂交法rRNA寡核苷酸分析第15页,共5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第三十五章

细菌耐药性检测第16页,共5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第一节抗菌药物种类及作用机制1.抗菌药物(antibacterialagents)指对病原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包括抗生素(antibiotics)和化学合成的药物。2.抗生素(antibioticagents):微生物在其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杀灭或抑制其它特异病原微生物的产物。抗生素分子量小,低浓度就能发挥其生物活性,有天然和人工半合成两类。第17页,共5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

抗菌药物的种类分类代表药物 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化学合成药物抗结核药物多肽类抗生素青霉素类、头孢霉素类等红霉素、螺旋霉素等链霉素、庆大霉素等四环素、多西环素等氯霉素、甲砜霉素等喹诺酮类(氟哌酸、环丙沙星)利福平、异烟肼多粘菌素类、万古霉素按化学结构和性质第18页,共5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一、β-内酰胺类(β-lactam)

化学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的抗生素。β-内酰胺抗生素分子侧链的组成形式多样,形成了抗菌谱不同、临床药理学特性各异的多种不同β-内酰胺抗生素。第19页,共5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青霉素的母核第20页,共5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青霉素(penicillin)类:青霉素G、甲氧西林、阿莫西林、替卡西林、派拉西林等♣头孢菌素(cephalosporin)类:一、二、三、四代

♣头霉西类:如头孢西丁。♣单环类:如氨曲南。♣碳青霉素烯类:亚胺培南、美罗培南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如舒巴坦、克拉维酸β-内酰胺类药物种类

第21页,共5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

作用机制与青霉素结合蛋白(PBP)结合,抑制肽聚糖合成中所需的转肽酶,阻止肽聚糖链的交叉连接,干扰细胞壁合成。繁殖期杀菌药第22页,共5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肽聚糖合成过程中的关键步骤细胞浆内:合成N-乙酰胞壁酸-五肽细胞膜上:合成N-乙酰葡萄糖胺-N-乙酰胞壁酸-五肽-磷脂细胞膜外:完成肽聚糖的交叉连接第23页,共5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肽聚糖合成过程中需要的酶(PBP)转糖基酶:催化β-1,4糖苷键形成转肽酶:使N-乙酰胞壁酸-五肽脱去末端的D-丙氨酸,与另一条肽链的肽桥(五肽交联桥)交联,形成三维网状结构羧肽酶:催化五肽末端D-丙氨酸水解内肽酶:催化水解已合成肽聚糖上的肽键细菌生存必需的是转肽酶和转糖基酶第24页,共5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第25页,共5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二、氨基糖苷类1.种类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等2.作用机制选择性地与核糖体30S小亚基结合,影响蛋白质合成的全过程。静止期杀菌药第26页,共5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三、喹诺酮类1.种类吡哌酸、氟哌酸、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罗美沙星、诺氟沙星等2.作用机制作用于细菌的DNA旋转酶,干扰DNA合成第27页,共5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四、大环内酯类1.种类红霉素、罗红霉素、螺旋霉素、吉他霉素、麦迪霉素、阿齐霉素等2.作用机制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结合,抑制转肽作用,影响核蛋白位移,从而抑制蛋白质合成。第28页,共5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五、磺胺类1.种类磺胺嘧啶、甲氧苄胺嘧啶、复方新诺明等2.作用机制影响核酸合成,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第29页,共5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六、其他抗生素1.四环素类种类:四环素、土霉素、多西环素(强力)作用机制:与细菌30S亚基结合,抑制蛋白质合成2.氯霉素类种类:氯霉素、甲砜霉素作用机制:与细菌50S亚基结合,抑制蛋白质合成第30页,共5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3.硝基呋喃类种类:呋喃妥因、呋喃唑酮(痢特灵)作用机制:干扰细菌体内氧化还原酶系统4.硝基咪唑类种类:甲硝唑、替硝唑作用机制:阻断细菌DNA合成第31页,共5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第32页,共5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抗菌药物的主要作用部位喹诺酮类林可霉素类氨基糖苷类酮康唑环丝氨酸利福平红霉素制霉菌素杆菌肽甲氧苄胺嘧啶四环素类两性霉素B万古霉素磺胺药氯霉素多粘菌素类β-内酰胺类抑制核酸合成核糖体细胞膜细胞壁第33页,共5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第二节细菌的耐药性和产生机制细菌的耐药性:对某种药物敏感细菌变成对该药物耐受机制产生耐药酶:水解酶、钝化酶等药物作用的靶位点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细菌主动外排

第34页,共5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一、产生药物灭活酶(一)水解酶-β-内酰胺酶是以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为水解底物的多种同类型的降解酶。包括广谱内酰胺酶、超广谱酶β-内酰胺(ESBLs)、金属酶、AmpC酶等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可特异性打开β-内酰胺环,使其完全失去抗菌活性。ESBLs阳性菌:对所有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第35页,共5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二)钝化酶产生1.氨基糖苷类钝化酶2.氯霉素乙酰转移酶3.红霉素和其他灭活酶(三)修饰酶1.乙酰转移酶AAC2.核苷转移酶ANT3.磷酸转移酶APH第36页,共5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第37页,共5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第38页,共5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青霉素结合蛋白改变2.DNA解旋酶改变三、抗菌药物渗透障碍外膜蛋白减少四、药物的主动转运系统外排作用二、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第39页,共5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第三节细菌耐药性检查方法常用方法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检测克林霉素诱导耐药试验肠球菌高水平氨基糖苷类耐药β内酰胺酶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纸片法检测

第40页,共5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一、β-内酰胺酶检测原理:β-内酰胺酶是一类水解青霉素、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灭活酶;该酶位于G+球菌菌体外,G-杆菌周浆间隙。检测方法:常用头孢硝噻吩纸片法第41页,共5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头孢硝塞吩纸片法(nitrocefintest)头孢硝塞吩的内酰胺环被β-内酰胺酶打开,基质由黄色变为红色。G+菌直接取培养物G-菌取细菌裂解液第42页,共5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二、ESBLs检测ESBLs:扩大了原来的底物谱,可以水解青霉素和一、二、三代头孢菌素以及单环类抗生素。1.纸片法检测双相纸片试验2.液体稀释法检测第43页,共5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筛选试验:头孢泊肟、头孢他啶、氨曲南、头孢噻肟确证试验:头孢他啶、头孢他啶/克拉维酸头孢噻肟头孢噻肟/克拉维酸第44页,共51页,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