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部分地区 下学期高一期中语文试题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1页
河南省部分地区 下学期高一期中语文试题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2页
河南省部分地区 下学期高一期中语文试题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3页
河南省部分地区 下学期高一期中语文试题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4页
河南省部分地区 下学期高一期中语文试题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学类文本阅读河南省洛阳市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豫剧的孤儿陈光①我是地道的河南人,偏偏从小不爱吃面条,也不爱听嗯哪唉嗨哟的豫剧。父亲是琴棋书画无师自通的才子,我只知道他们电视台的同仁们赞许过他拉着弦子表演的河南曲剧,我却从来没兴趣听。②离乡久了,第一次碰到豫剧访美,又听说是得了“文华奖”的大戏《程婴救孤》,作为河南人,还是去捧了场。朋友说“一票难求”,我以为不过是习惯上的修辞之语。邻座碰到作家协会的同乡,他是学民乐出身的,聊到豫剧也有疏离之感,言语间为中国这些传统剧的存续颇为唏嘘。是啊,现在的社会,流行的是街舞、嘻哈音乐,谁还要听什么豫剧?③没想到戏到半场,我已经哭得不能自已。④春秋时期,晋国忠臣赵盾一家三百余口被奸贼屠岸贾所害。屠贼乘胜斩草除根,追杀赵氏遗孤。草医程婴冒死救出婴儿,开始了十六年刀尖上的生死之旅。为保护赵氏这仅存的秧苗,一个又一个义士义无反顾地献出生命。先是小丫头彩凤不畏私刑,然后是守城大将军韩厥以身守信。屠贼发现婴儿被“劫”,下令民众三日内交出此婴,否则全城半岁以内男婴,将格杀勿论。⑤屠刀闪闪,戏到此,你已经知道,唯一能救全城婴孩于无辜的,就只有这个遗孤了。但献出的却不是赵氏孤儿,而是程婴中年所得的独根苗、亲生子。为能瞒住贼人屠夫,程婴只能接受公孙杵臼的调包计,密告公孙匿藏“赵氏孤儿”——实为程婴的亲骨肉。程婴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婴孩死于屠贼刀下,亲如手足的公孙老兄撞柱而死。⑥“死比生更容易”——公孙死前交代程婴。逝者逝矣,一死壮烈,生者却要背负更沉重的偷生命运。为保护遗孤,程婴搬进贼府,日日与虎狼为伴,并让婴儿认屠贼为义父。比千刀万剐更难熬的是让义士背负一世骂名。在“老程婴,坏良心,他是一个不义人。行出卖,贪赏金,老天有眼断子孙”的童谣里,程婴真的老了。已是妻离子散,还要忍受“断子绝孙”的唾弃。“一十六年,哪一年不是三百六十天?”一天,每一年,一面是殚精竭虑地抚育遗孤,一面是国仇家恨忍气吞声,独咽亲人死别之冤苦,深埋正义不张之忧愤。⑦十六年后,孤儿终于成为少年俊杰,朝廷也变了天。遗憾的是,擒拿屠贼时,赵氏孤儿命其自刎,屠贼自语着“还是没有斩尽杀绝”,竟突然飞出一刀砍向身边的程婴。⑧全剧,写的是一个“义”字。为正义,为换取一个小小的婴儿这么多义士,在生命乃至清名面前,没有一丝犹疑。此心,就是几千年来传下来最深入骨髓的民族精神,使得我们民族历千劫而存续,虽寒秋仍独立,它直指苍天,名曰“正气”——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⑨这样的精神,其实是属于全世界的。甚至西方文化中,也有英雄所见的共鸣。电影《拯救士兵瑞恩》里,某个家庭的好几个儿子都在战场上为国捐躯了,按照军令,他们应该有最后一个儿子留下以照顾全家。为了这个承诺,一群军官士兵在硝烟战火中寻找这个无名小卒,最后为保护他而献身。在“义”与“信”面前,“生死安足论”。这正是一个伟大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精神。⑩从艺术层面讲,《程》剧达到的,也是一个巅峰,它的艺术效果有令人目不暇给之感。全剧围绕一个“救”字,剧情环环相扣,两个多小时的长戏一口气演完,始终把观众紧紧箍在座位上,似悬在绝壁上观火。紧张时密不透气,悲情时肝肠如绞,壮烈时天地动客,慷慨时气冲云霄。⑪在绕梁洪音里,人与剧融为一体,演员与演出融为一体。正是因为这样的剧情,才给演员最宽广、最深厚、最圣洁的空间去发挥,用他们炉火纯青的音、形、声、韵引领观众走向生死交集,善恶较量、正邪决斗的刀锋浪尖。在每一个急转直下的戏剧冲突中,没有任何语言可以表达胸中千壑,只有万马奔腾样冲涌而出的高腔;也没有什么台词可以尽诉心头百啦,只有千竹迎风般低回委婉的清音。这样的时刻,每一个音符都是热血从心底的冲灌,每一个声调都是岩浆自地底的喷涌。⑫这样的时刻,就是艺术上的高峰体验。⑬作为音乐和戏剧爱好者的我,曾陶醉于多明戈嘹亮纯净如山中飞瀑的高音,也曾沉迷于萨拉·布莱曼弥散在水幕喷泉的清幽雅韵。但是,我不能不说如此跟全体观众一起震撼到心底熔岩的音乐剧作,我还是第一次经历,也许是文化深层的亲近,也许是心灵的共鸣。音乐是直指心灵的,而放在一个惊心动魄的剧作里的音乐,更是感人至深。⑭除了“唱念”,动作高超的“做打”也为剧情增色不少。我不知道演员是不是从小就要练少林功夫,但我也完全有理由猜想他们小时候应该也跟我一样有过看了《少林寺》或豫剧《花木兰》之后凌晨偷偷爬起来,翻越学校的高墙去练功的经历。就算是只学了些花拳绣腿,在舞台上巨幅的背景下,众兵们在刀光剑影中连斗翻腾的腿脚,也是让人热血沸腾的。而宫女丫鬟们衣香谑影,齐整整的“水步”,在舞台上轻盈如云,则真正把东方女性那“水莲花”一样的温柔娇羞展示得淋漓尽致。⑮可惜,这样的艺术,这样纯粹的属于中国的艺术这么本土来自自家后院的豫剧,我竟然是在跨越了千山万水、经过许多人生轮转之后,才在异国他乡遭遇。这,不知是幸事还是不幸。⑯我毫不惊异于最后全场的起立。一向含蓄的中国观众在“程婴”最后谢幕时爆出比西方人更慷慨的掌声和口哨声。我顾不得被泪雨催花的妆容,跟激情的观众们一起涌向舞台与演员们合照。这里面竟也有金发老外。⑰在满台的鲜花、掌声、泪与笑中,我没有遗憾:赵氏孤儿终于被救了。但,豫剧呢?(取材于作者同名文章)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全文把《程婴救孤》的剧情和我观剧的情感体验结合,叙写我对豫剧由隔膜到被征服的历程。B.程婴救赵氏孤儿,彩凤、韩厥和公孙萃白先后献出生命,全剧凸显了一个“义”字。C.程婴在赵氏孤儿复仇即将成功时被杀害,戏剧冲突达到高潮,产生了震撼人心的悲剧效果。D.豫剧的唱念做打在文中有精彩描写,表演艺术上的高水平是《程婴救孤》受到欢迎的最主要原因。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首段作者说自己虽是河南人,却从小不爱听豫剧,为后文写在异乡观赏《程婴救孤》后,对家乡戏曲态度的变化做铺垫。B.第3段作者将豫剧《程婴救孤》与自己喜欢的其他音乐进行比较,得出情节的惊心动魄使这一剧作感人至深的结论。C.第④段对演员如何练功的猜想可以看出,“做打”表演引发了作者对儿时欣赏影视剧之后迷恋于学中国功夫的动人回忆。D.剧中程婴为救赵氏孤儿,舍弃自己的亲骨肉与屠贼相伴十六年,却遭受百姓强烈谴责,形成了极具张力的戏剧冲突。8.文章第③段写道:“没想到戏到半场,我已经哭得不能自已”,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如此激动的原因。(4分)9.本文题目“豫剧的孤儿”含义丰富,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6分)6.(3分)D(表述绝对化,冲突上的动人心魄,精神上的义薄云天,都是该剧受欢迎的原因)7.(3分)B(段,强调音乐的感染,核心是音乐,不是情节,得不出“情节的惊心动魄使这一剧作感人至深”的结论)8.(4分)①程婴救孤的义薄云天之举催人泪下;②饱满和极具张力的矛盾冲突动人心弦;③直至心灵;④高超的“做打”令人酣畅淋漓;⑤异国他乡才深入感受豫剧瑰宝的遗憾和愧疚;⑥对豫剧传承现状的忧思。(每点1分,答出4点即可)9.(6分)①指豫剧《程婴救孤》;②指中国传统艺术的当下处境;③指身处异国他乡,远离中国传统艺术的“我”;④讴歌豫剧《程婴救孤》中展现的义薄云天、坚守正气的民族精神。(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河南省焦作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白马

张品成夕阳西下,叠映着远处的皖雪峰,白马马尾左右摆动着,银鬃拂扬。喜子蹲在溪边,清洗几枚野果和一节草根,肚腹里饥肠叽咕闹腾。他侧眼看见那匹白马,倒美慕白马的自在。是马多好,随处都能找到吃食,就不必这么挨饿受罪了,就有力气与白狗子拼杀了。他这么想着,便走过去,拍拍白马隆起的肚腹,俨然一副大人模样对白马说:“兄弟,你倒是自在快活呀,这嫩草怕就是大鱼大肉吧,看你吃得多忘情!”他咽了两口涎水,摸摸白马鬃毛,觉得自已这“兄弟”有了这份口福,自己也就有了某种弥补了。喜子六岁时成了孤儿,小小年纪就做了盐店马馆。店里有两匹马三头骡,喜子夜夜要起来切料上料,白天牵马到郊外吃草。一日,喜子发高烧打摆子,上料时歪倒在马棚里,身上单薄,棚外正值隆冬天气,浑浑噩噩间,却觉置身轻裘暖绒之中。醒来,发现自己原来置身那白马的拥裹之中,靠着那马的体温才保住了性命。十岁时,喜子随盐队去南粤驮盐,遇到土匪出没,是白马驮了吓昏了的喜子冲出弹雨险境才得以逃生。两次救喜子性命,白马是喜子真正的恩人,喜子从此把白马当兄弟看待,有话便向白马说,有苦也向白马诉。两年前,红军攻下县城,把反动的盐店老板抓了。白马归了部队,成了师长的坐骑。喜子便也入了红军,依然做马倌。不久,红军从江西苏区转移。虽说处境危难,险阻重重,但喜子却对前景乐观坚定。他坚信红军、自己以及白马都能顽强活下去,直到胜利。白马蹶了蹶后蹄,仰起头,“啖啖”地嘶叫了一声。峡口有什么在晃动,再看,一个人正从那边走来。是司务长。白马听到司务长喊了一声“喜子”,看见喜子朝司务长走去。司务长表情有些怪异,严肃得像溪边的崖壁。他低下头,嗫嚅了半天,才结巴着和喜子说了句什么。白马听不懂司务长的话,却惊诧地看见喜子悲喊了一声,大张双臂,口里嚷着:“不!不!不!”忽又扑倒在溪岸沙石地上,手指抠地,弄得指尖殷红。司务长站在那不知所措,呆呆地形同一截木头。白马疑疑惑惑,鼻息渐小下去。暮日红得滴血,林子里寂静无声,只有晚风贼似的穿行其间。司务长从肩上取下那杆汉阳造,枪管在夕照中放出怪异的光亮。师长费尽口舌好不容易做通喜子的思想工作。这坐骑他骑了许多日子,不能说没有感情。他的心也乱得很,一会儿想,革命成功的时候,一定要给这马做尊雕像;一会儿又尽是喜子哭得烂桃似的双眼在面前晃动……他朝司务长挥挥手:“行了,快干吧!”司务长平端起枪,枪距马不过三米,能看清白马平静瞳孔映出一杆发亮的钢铁和黑洞洞的枪口。他咬了咬牙,闭上眼,猛地扣动扳机。他感到有什么在眼皮底下一晃,手中的枪被人揎了起来,枪响的同时还响着另外那声熟悉的喊叫:“不!”子弹失去目标,倾斜着射向高空。一个废弃的鸟巢从树顶震落。司务长睁开眼,果然是喜子,喜子泪流满面,用他瘦小的身子护住马头。喜子病了,这病来得突然。头昏脑热,看什么都似乎在眼前晃荡,脑壳如同灌注了沉铅,昏天黑地地一直坠在糊涂梦境。等到醒来,天已大亮,四周寂静无声。他想:马!我的马呢?欲站起,四肢却软绵无力,挣扎着从棚子缝隙往外看,白马在树荫下正安详吃草,一颗心才放下来。却又忽听得棚外有人说话,细听,听出是大安和福生。大安说:“福生,你肩上那伤要紧吗?”福生说:“这有什么,平古牺牲了,连师长都叫炮子削去三个指头,险些把命丢了,我这点伤算什么……”大安叹了口气:“这仗打得窝囊……空着肚子,连端枪的力气都没有,能打好仗?……”喜子只觉眼前空空荡荡,指爪抠入泥地,心中说不出的痛楚,刀子挖心似的难受,一种说不清的情绪漫上胸腔,亦悔亦恨。狠狠用拳头擂自己的太阳穴,他有了个决定,再张嘴时,唇角殷红的一片鲜血,咬破了指甲大一个口子。大石上到处是血,白马躺在血泊里,血还在从伤口里汩汩流出,鼓起无数血泡。喜子蹲在那截霉枯树桩旁,哭得像个泪人。师长挤进人群:“出了什么事?”喜子不说话,只哭。大安说:“怕是马在崖坡上吃草,不小心跌了下来。”师长说:“这谷里四处都是嫩草,这马怎么偏到那地方去了?这崖有三四丈高,那还不跌个稀烂?”喜子只哭,不说话。福生说:“事到如今,也只好剥皮填肚子了……”大安忙扯了扯福生。司务长望望喜子,喜子闻声未动。师长望望喜子,心里似乎明白了什么。他朝众人点了点头。大安燃了堆火,一口大锅就架在火上。慢慢地,锅里马肉便有了诱人香气,馋得众人直吞口水,但大家都窝在地上一动不动,没有人忍心动锅里的那些马肉。火在那“噼啪”燃着,清香四溢,四周是奇怪的静。“吃吧!”众人吓了一跳,看喜子,那脸上早无泪痕,他走到锅边,起一碗马肉,用尖刀挑起一块,塞进嘴里大口嚼着,随后就端着碗往竹林里走去。师长一颗心沉重起来,他放下碗,跟着走进竹林,远远地看见喜子在十指刨泥,抠出个坑坑,将那碗马肉倒扣在坑里上碎泥,堆成个坟状的小小土包。远处,长征的大军蜿蜒而行。补记十六年后,二十八岁的喜子当了西北某市军马场的负责人。师长去看他时,发现办公楼前竖着一尊奔马造型的汉白玉雕塑,师长怎么看都是那匹马,他叨叨地说:“就是那白马哩!就是它!……我知道你的心!当年,太难为你了!”每次去,喜子总要扯着师长去看他养的那些马,那些马膘肥体壮。(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白马银鬃拂扬,神采奕奕,悠闲自在地在河边吃草,可见喜子将白马照顾得非常好。

B.喜子无意中听到大安和福生的谈话,这是他心理发生变化的转折点,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C.军马场竖起的白马雕塑是喜子对白马的感念,更是他对残酷战争的控诉,揭示了小说主旨D.文中“红军”“牺牲”“挨饿”“长征”等词语,指向了万里长征途中经历千难万险的真实历史。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环境描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真实生动,烘托了喜子内心的极度痛苦,体现了他对白马的深厚感情。

B.小说插叙了白马两次救喜子性命的往事,丰富了文章内容,为下文写喜子在保住白马和杀马充饥之间的痛苦抉择做了铺垫。

C.司务长和喜子谈话,表达想要杀掉白马给战士充饥的请求时,故事叙述转换成了白马的视角,这样比用单一视角叙述更生动灵活。

D.本小说和《百合花》都塑造了可敬可爱的小战士形象,以小题材写大时代,借小故事写大内涵,表现了战火中的青春美和人性美。

8.这篇小说构思精巧,情节发展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请找出两处这样的情节设计,并简要分析。(5分)9.本文选自张品成小说集《赤色小子》,书中收录的小说篇末均附有“补记”。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本文“补记”的作用。(6分)6.C【解析】“更是他对残酷战争的控诉”错误。军马场竖起的白马雕塑是喜子对白马的感念,突出的是人与动物之间的深厚情谊,表现了喜子的人性美,并非以此表达对战争的控诉。

7.A【解析】“拟人手法”错。“只有晚风贼似的穿行其间”是比喻。

8.【答案】①司务长准备枪杀白马时,喜子在最后关头突然进行阻止。意料之外:师长已经做通了喜子的思想工作。情理之中:喜子和白马感情深厚,不忍心看着白马被枪杀。②喜子做出亲自杀死白马的决定。意料之外:司务长准备枪杀白马时,喜子拼死救下白马。情理之中:部队缺粮多日,为了战友的生命和战斗的胜利,喜子做出了艰难而无悔的选择。③喜子让大家吃马肉,并且自己也塞进嘴里大口嚼着。意料之外:喜子和白马感情深厚,他应该不会吃白马的肉。情理之中: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让战友们吃饱肚子去打仗,喜子只好忍着悲痛带头“假吃”。(一点2分,答出两点5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艺术特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回答时要紧扣题干中的“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并且概括要简洁、针对性强。首先梳理符合“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情节设计,如“他感到有什么在眼皮底下一晃,手中的枪被人揎了起来,枪响的同时还响着另外那声熟悉的喊叫:不!’子弹失去目标,倾斜着射向高空”,概括为“司务长准备枪杀白马时,喜子在最后关头突然进行阻止”;“他有了个决定,再张嘴时,唇角殷红的一片鲜血,咬破了指甲大一个口子”“大石上到处是血,白马躺在血泊里,血还在从伤口里汩汩流出,鼓起无数血泡”,概括为“喜子做出亲自杀死白马的决定”;“众人吓了一跳,看喜子,那脸上早无泪痕,他走到锅边,舀起一碗马肉,用尖刀挑起一块,塞进嘴里大口嚼着”概括为“喜子让大家吃马肉,并且自己也塞进嘴里大口嚼着”。最后再用简洁的语言分别解释这些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原因即可。

9.【答案】①照应上文情节。补记中写师长看到“一尊奔马造型的汉白玉雕塑”,与小说正文中提到的师长想“革命成功的时候,一定要给这马做尊雕像”照应,使情节更完整。②补充小说内容。补记部分交代了新中国成立后喜子的工作,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③丰富人物形象。喜子杀死白马是为了部队生存和继续战斗,体现了他的责任担当和大局意识,喜子内心满怀对白马的愧疚与思念,补记对此做了更充分的展现,使人物形象更为立体丰满。④突出小说主旨。战争年代喜子只能牺牲白马让战友们吃饱肚子;和平时期,那些马膘肥体壮。两相对比,表达了对战争的控诉,提醒人们应珍惜当下幸福生活。(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解析】本题考查“补记”的作用。补记是指在叙事之后再补充叙述事件的结果等内容,增强叙述的完整性和深度。补记可以让情节更加完整,丰富人物形象和文本内容,同时也可以深化主题思想。小说正文中提到,师长想“革命成功的时候,一定要给这马做尊雕像”,补记中交代了新中国成立后喜子在军马场竖起的白马雕塑,情节相互照应;正文中主要叙述喜子长征时期的一段经历,补记部分交代了新中国成立后他的工作内容,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喜子和白马相依为命,感情深厚,但是为了部队生存和战士们能有力气和敌人拼杀,喜子忍着悲痛杀了白马,他对白马心怀愧疚与思念,补记对此做了更充分的展现,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战争年代喜子只能牺牲白马让战友们吃饱肚子,补记中交代了和平时期的马膘肥体壮,两相对比,突出了对战争的控诉,提醒人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小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小题。中国地图侯发山爷爷曾是地图绘制工程师,绘了一辈子地图,对地图有着特殊的感情。退休后,大多的时间,就是每天对着地图默默地看,有时还自言自语,嘀嘀咕咕不知说些什么。家里有人的时候,不管是自家人,还是外来人,总要给人家讲述地图上地名背后的故事。其实,①这些在别人听来都是故事,发生在爷爷身上就是事故。那时候,技术条件差,别说是卫星,航空测量都还是空白,需要带上大平仪、小平板仪、经纬仪,实地走访,测量,标记。在河南嵩山测量的时候,被三只饿狼盯上了,它们嗷嗷叫着,似乎不达目的不罢休。爷爷和几个同事当时还是小青年,给吓得哆哆嗦嗦,也没有应对之策,准备给狼当干粮的时候,附近几个砍柴的山民及时赶来,凭借手里的镰刀和棍子吓退野狼。在陕西榆林,正在工作的时候,天气突变,一时间飞沙走石,爷爷赶紧把衣服脱下来,打算盖到平板仪上,结果晚了一步,望远镜的一个镜片被石头打烂了。几乎同一瞬间,爷爷下意识地扑到仪器上保护仪器,结果额头也被飞溅的镜片给划伤了。他到当地医院治疗的时候,认识了那里的一名护士,后来结为伉俪。奶奶曾感激地对爷爷说,若不是嫁给他,把她带进城里,她早被风沙给“吃”了——她的家乡在毛乌素沙漠的边缘上,一年三百六十天,有二百天都是风沙……这些有故事的地方,在地图上都被爷爷的指头给摸得黑乎乎的。可见,分享的次数有多少。爷爷九十多了,时而清醒时而糊涂,特别是奶奶去世后,免不了唠叨他的“想当年”,大家也就见怪不怪,没有人跟他计较。后来,孙子小兵考上了武汉大学,学的就是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专业,毕业后,干的正是地图测绘。比起爷爷,小兵这一代的测量技术有了飞速的提升,除了航空测量,还利用人造卫星拍摄地貌代替测量资料,换言之,足不出户,坐在计算机前就可以测绘地图。这天,小兵拿回来一张最新的《中国地图》。爷爷两眼放光,兴奋地说:“赶快挂起来,挂起来!”小兵就把那张老地图取下来,换上了新地图。爷爷戴着老花镜,趴在地图上瞅起来。他一边看一边念叨:“黑龙江,黄河,长江……小兵,伶仃洋上咋有一座桥?新建的?”“爷爷,这就是港珠澳大桥,连接广州、香港和澳门的。”“这个桥建得好,建得好!”爷爷感慨不已,然后趴在地图上继续一点一点地瞅,“小兵,丹江口水库咋新增一条支流?我看看,河南,河北,北京,天津,不对吧,若是支流,到天津这里应该入海啊。是不是搞错了?”小兵扑哧笑了,说:“爷爷,这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水北调?就是当年毛主席提出的那个计划?”爷爷扑闪着昏花的眼睛,似乎有点明白了。“对!”小兵忙不迭地点头。爷爷满意地点点头,接下来又趴在地图上瞄起来。忽然,他叫道:“小兵,榆林,毛乌素沙漠咋没有了?是不是忘记标了?”“是啊,毛乌素沙漠呢?”②小兵也给吓了一跳,认真地瞅了瞅地图,皱着眉头说,“爷爷,要不,咱到榆林看一看?”“好!古人为了绘制地图就是实地测绘,③后人常常把地图命名为《禹迹图》,顾名思义,大禹的足迹。绘制地图就得眼见为实,哪像你们,唉!”爷爷说罢,又说,“只是我的腿不当家,怕是走不动。”“爷爷,我开车带您去。”“中。”爷爷爽快地答应了。爷爷退休后,几乎就没外出过。家人多次说要带他去旅游,他都拒绝了,说:“全中国我都跑遍了,山山水水都在我的心里。”小兵开车带着爷爷,一边走一边欣赏沿途的风景。到了榆林,到了毛乌素,望着茫茫无际的林海,爷爷似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小兵忍不住说道:“爷爷,是真的,这是绿洲,不是沙漠!”爷爷回过神来,说:“小兵,是不是你早就知道,故意骗爷爷来的?”小兵憋住笑,说:“爷爷,我是知道,但还真没来过……现在都是通过遥感技术来测量和绘制的。”爷爷:“今天的技术就这么神奇?”小兵点点头,用自豪的语气说:“当然啦,通过采用人工智能进行地图数据收集和分析,目前已经能够高度自动化地生成精度高、要素丰富的高精地图,甚至道路上的虚线都能显示出来……”好半天,爷爷都没说话。末了,他感慨了一句:④“我也想再活五百年,在福窝里还没扑腾够呢。”(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22年第23期)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介绍爷爷与地图的相关情况,点明爷爷曾经的职业和退休后的种种表现,设置悬念,从而引出下文写爷爷经历的具体故事。B.从奶奶的寥寥数语中,侧面烘托了爷爷在“毛乌素沙漠”测量工作的艰难,也为后来爷爷一直关注“毛乌素沙漠”埋下了伏笔。C.文中人物对话很有特色。“对!”“中。”非常简洁、生活化;孙子给爷爷介绍新的测绘技术时,用词专业,符合他的身份。D.小说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多个角度描写人物的言谈举止和思想感情,使得人物形象真实而自然,生动且鲜活。7.对文中画线句子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①“故事”和“事故”两个词,写出了爷爷的经历在别人看来具有传奇色彩,实则充满了艰辛和危险。B.句②“吓了一跳”“皱着眉头”写小兵对新地图没有标出毛乌素沙漠故意做出疑惑的样子,实则想引导爷爷去实地考察。C.句③中爷爷谈到《禹迹图》的事情,既表明老一代绘图者工作中的务实与严谨,也间接批评了现代人不重视实地测绘。D.句④“五百年”“福窝”分别运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爷爷对时代、对事业、对生活的热爱。8.看到新地图并且亲自求证毛乌素沙漠的情节,表现了爷爷的多重心理,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9.习近平在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工作者要不断发掘代表时代精神的新人物、新现象,同人民一道感受时代的脉搏、生命的光彩。”请简要分析这篇小说哪些方面体现了“时代精神”。【答案】6.D7.C8.①对新地图兴趣浓厚;②对新地图观察仔细与热心关注;③对毛乌素变化之大的吃惊;④对当代技术高速发展的难以置信;⑤对于祖国发展进步的自豪之情。9.①爷爷对“中国地图”奉献一生的经历,展现了中国老一辈地图测绘人对中国地图测绘事业的热爱与追求,体现的是新中国建设时期的“时代精神”;②新旧地图的变化,折射出祖国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蕴含了新老两代地图测绘人对祖国发展的骄傲与自豪之情,这里体现的是改革开放新时代的“时代精神”。【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小说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多个角度描写人物的言谈举止和思想感情”说法有误,文章主要运用了语言和动作描写,并没有使用心理描写。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艺术表现力的能力。C.“也间接批评了现代人不重视实地测绘”说法有误。根据文章后面“今天的技术就这么神奇?”可知,此处爷爷这么说是因为他一开始对现代技术不甚了解。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文中人物的描写手法的能力。文中,“新地图”的情节起于“这天,小兵拿回来一张最新的《中国地图》。爷爷两眼放光,戴着老花镜,趴在地图上瞅起来,边看边念叨……”,从爷爷一看到地图就“两眼放光”想要研究的表现可知,爷爷对新地图兴趣浓厚;爷爷在研究新地图时,不断有新发现,如“伶仃洋上咋有一座桥?新建的?”“丹江口水库咋新增一条支流?”“爷爷满意地点点头,接下来又趴在地图上瞄起来。忽然,他叫道:‘小兵,榆林,毛乌素沙漠咋没有了?是不是忘记标了?’”等,这些都表现爷爷敏锐发现新地图中的细微变化,而这也能表现他对新地图观察仔细与热心关注;从答应实地观察毛乌素沙漠,一直到现场时“到了毛乌素,望着茫茫无际的林海,爷爷似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则充分表现了爷爷对毛乌素变化之大的吃惊;亲眼见证毛乌素沙漠的变化,并通过与孙子小兵的谈论,直到现在都是“通过遥感技术来测量和绘制的”时,爷爷的疑问“今天的技术就这么神奇?”,则充分表现了他对当代技术高速发展的难以置信;而最后,当爷爷充分了解了当代遥感测绘技术的先进之后,感叹道“我也想再活五百年,在福窝里还没扑腾够呢”,则充分表现了他对于祖国发展进步的自豪之情。【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品的审美取向和时代价值的能力。文章的前半部分,叙述了爷爷作为新中国地图测绘工程师,为祖国地图测绘事业历经艰险,奉献一生的经历。从“爷爷曾是地图绘制工程师,绘了一辈子地图,对地图有着特殊的感情……家里有人的时候,总要给人家讲述地图上地名背后的故事”可知,爷爷对地图以及他的工作祖国地图测绘事业充满热爱,甚至“爷爷九十多了,时而清醒时而糊涂。特别是奶奶去世后,免不了唠叨他的‘想当年’”,即使他老了、有时候会糊涂,但是却仍然不忘当年测绘的那些事情。并且,那时候,虽然“技术条件差,别说是卫星,航空测量都还是空白”,可“这些在别人听来都是故事,发生在爷爷身上就是事故”“几乎同一瞬间,爷爷下意识地扑到仪器上保护仪器,结果额头也被飞溅的镜片给划伤了”却表现了以爷爷为代表的老一辈测绘人不怕困难,矢志钻研,以国家财产为重,舍己奉献的精神。而这正是新中国建设时期的“时代精神”的鲜明体现。而正是老一辈们的无私奉献与艰苦奋斗,才有了文章后半段中爷爷通过新地图看到的“港珠澳大桥”“南水北调工程”,以及消失了的毛乌素沙漠;此外,新一代测绘人小兵所说的“通过采用人工智能进行地图数据收集和分析,目前已经能够高度自动化地生成精度高、要素丰富的高精地图,甚至道路上的虚线都能显示出来……”,都是祖国科技发展、祖国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体现,以及新老两辈人对祖国发展的骄傲与自豪之情。这些,体现的正是改革开放新时代的“时代精神”。河南省部分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手艺周荣池教书先生识得字也不多,但他先教“人口手”这三个字。这点让人印象深刻。他说人活着首先要为了一张嘴,为了这张嘴就要动手。手上的力气和技巧是活下去的依靠,为了生存的手艺也并不那么尊严。并不是村庄不需要尊严,是没有时间去思考那些空洞的东西。那些是城里人以及后未成为城里人的农民后代们自以为是的心思。他们已经非常地疲惫,闭上眼睛的力气都没有了,哪里还会想那些高深的念头。营造的匠人就都是大师傅,嘴上抽着烟,耳朵上还有别着抽不完的,他们的眼神都是颇有骄傲的意味的。他们砌房造屋,这在哪个人家都是浩大的工程,做这样的事情自然也是要大本事的。所以很多人愿意吃很多年“萝卜饭”,一分工钱不要去拜师学艺,就是为了将师傅的这份骄傲学过来——学会手艺在村里叫做“把师傅的大腿下下来”。木匠有几种,有做船的长料木匠,有砌屋的高料木匠,有箍桶的圆料木匠,还有做犁耙的犁木匠。村里的木匠是个痢子,一年四季戴着帽子。痢子是高料木匠,砌房造屋打家具。他戴着帽子,耳朵边央着一支划线的扁平的铅笔,帽檐下的稀疏的毛发可以看见。但是,没有人敢取笑他这一点。他偶尔也会在做活的时候,将落满木屑灰尘的帽子拿下来掸一下,大家即便是看到了也不作声,都知道痢子是护头的。痢子是大师傅,带着徒弟来做工。徒弟吊线的时候,手抖抖索索地从墨斗中抽出线来,偏偏就没有弹好,他手里的尺子一下子就打到手上。别人也不敢阻拦,师傅打徒弟也是顺事,更有人在边上说,木匠打老婆——有尺寸呢。这小木匠被打了也不敢作声,主家还要为他解嘲开脱,小木匠干活嘛,本来就是东一句(锯),西一句(锯)。大家都笑了,师傅仍旧板着脸,徒弟也不敢出声,只有默不作声地干活。砌房造屋,木匠既要做屋架板壁,又要打家具物什,是核心的工种。最为神奇的还不是他们做的那些活,而是他们在砌屋上梁时候说的喜话。上梁是大事,要请三朋四友来摆大席喝酒。主家买了喜糖喜烟交给木匠师傅,上梁时候散给邻居亲成,并说那一套喜话来。平时话不多的痢子木匠,说出一大套吉利话来,大家鼓掌称叹:日出东方喜洋洋,手拿金斧亮堂堂,今日今时安金梁,金柱竖在金面上。金榜架在金柱上,金人站在金榜上,两条金龙盘金柱,两只凤凰绕金梁。紫金梁上插金花,富贵荣华发主家。福斧生来喜洋洋,福日福时上福梁,福禄梁上贴福字,福子福孙福满堂。天官赐福平地得,福正福旁福吉祥。木匠肚子里还不止这么一段喜话,说是有好些套说辞,但这又不及一件事情神奇。说是有一人家上梁出了点蹊跷事,量好尺寸的屋梁引上屋顶来,竟然尺寸有点长,大家傻了眼,痢子木匠二话不说抢起斧子朝那屋梁砍去一段,放上屋架刚好够长。这个故事很神奇,很多年都不曾被忘记。瓦匠很辛苦,但四叔偏偏要学瓦匠。他跟着师傅去安徽学,铁了心地要学这门手艺。他从小有兔唇,大概很有些自卑,所以话不多,但是认定的事情就偏偏要做。就像他在安徽做活,看中了当地的一个女孩,两厢情愿,可是女方父母不答应。他狠下心来定要结这门亲事,便回来请了族里人一起去安徽谈,哪知道那老头也很固执,刚看见他们进村就拿了一根大木棍要打,众人劝说才收了手。就这么执拗的人,到底是娶到了那外地的老婆,手艺也学得极好,是远近闻名的一把好瓦刀。手艺好的瓦匠在于能把茅厕和厨房砌好,这是个真正的细活,尤其是搘锅①。一日三餐离不开大灶,搘锅架起来的是三口铁锅,实际上是热腾腾的生活。小锅煮饭,中锅做菜,里锅则很少用,烧水或者人多时才用。锅之间空隙的地方安着的是汤罐,烧饭的时候火带热了水,老根子常说的那句口头禅——汤罐水带热了,就是这个意思。搘锅的讲究一是高度适宜,这样的锅烧起来快,省草。二是细活,贴磁砖以及在过烟的墙上画各种围案,最多的是画年年有余,其实就是一条鱼。烟墙头上还设有供奉灶神的灵位,贴着“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年后个把月便被油烟熏染模糊。搘锅也算是大事,要专门热锅,举行仪式,用鲤鱼来祭祀。搘锅的瓦匠还要说喜话,四叔的搘锅技术好,喜话说的也有意思:新锅烤得亮堂堂,九天仙女下厨房,水缸不脱长江水,仓里不脱万年粮。办酒请来李太白,烧饭请来王母娘,请来灶君保平安,子子孙孙幸福长。后来四叔不做瓦匠了,很多瓦匠也不干了,有了机器之后瓦匠其实也并没有消失,但是成了一个苦活。一个不再需要太多技术和艺术的行当,让人做得不仅觉得苦,而且确实没有什么滋味。自己做得没有滋味,别人想来也毫无生趣。很多人带着他们的双手消失了,那些手艺也慢慢地失传。曾经就是这些常靠着力气生活的手艺,养活了村庄,给了生存以尊严。尽管他们从来没有多想过关于尊严这个话题,但是我知道我们这些农民的后人明白,在那些粗糙的手掌间,握着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尊严。(节选自《村庄的真相》,有删改)注:①搘锅:砌大灶。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用教书先生先教“人口手”三字的解释,自然引出“为了生存的手艺”,然后叙写了木匠痴子和瓦匠四叔两位“营造的匠人”。B.作者在叙写四叔学艺和娶妻的文字中,用了“偏偏”“狠下心来”“执拗”等眼,流露出对四叔的欣赏,着力刻画四叔的执着与坚持。C.瓦匠本就是一个苦活,也没有什么技术和艺术,因而让人觉得没有什么滋味,也就没有什么人再愿意干瓦匠了。D.文章在人与事的叙述中,回忆了过往,也思考了现实,其中有对匠人的赞美欣赏,也有对手艺没落的淡淡伤感和对手艺价值的深深认可。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结尾都用了议论的方式写到了“尊严”,首尾呼应,启发读者对“手艺”与“尊严”的思考,深化了文章的意旨。B.文章刻画两个典型手艺人形象时,不是浓墨重彩的描写,而是在不动声色的叙事中,展现了人物鲜明的个性,更凸显了他们“手艺”的高超。C.文章选取具有“村庄”味道的人和事,用平实易懂的语言娓娓道来,且多用方言俗语,显示出浓烈的地域特色和乡村生活气息。D.文章既写了木匠痢子,又写了瓦匠四叔,选材上紧扣“营造的匠人”,可谓“形散神不散”,凸显了文章中心——他们对营造手艺的钟情热爱和不懈追求。8.本文写营造匠人都直接引用了他们所说的“喜话”,对此你如何理解?9.木匠子和瓦匠四叔身上体现了怎样的“手艺人的尊严”?请加以分析。【答案】6.C7.D8.①直接引用他们所说的喜话,生动展现了他们作为匠人的“神奇”,丰富了他们的形象;②直接引用他们所说的喜话,也是民间风俗和地域特色的展现,这是文章所要记录的“村庄的真相”。9.①手艺是活下去的依靠,靠力气、手艺生活,养活自己,有生存的尊严;②本事大,成为大师傅,有可以“骄傲”的资本,受人敬重的尊严;③对技艺有严格要求,追求手艺高超,做手艺追求有滋有味的尊严。【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也没有什么技术和艺术”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一个不再需要太多技术和艺术的行当,让人做得不仅觉得苦,而且确实没有什么滋味”,并不是说瓦匠没有什么技术和艺术。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D.对本文“形散神不散”理解有误,文章的“神”不能简单理解为“营造的匠人”,而且文章中心思想并不是赞美匠人们对手艺的钟情和追求,文章叙述手艺人的生活和他们的手艺,借此表达对“手艺”与“尊严”以及乡村“真相”的思考,流露出深沉、真挚的情感。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情节和语段内容能力。直接引用喜话,首先是对说喜话的人的作用。“平时话不多的痢子木匠,说出一大套吉利话来”,且喜话句式整齐、韵律和谐、内容形象生动,生动展现了他们作为匠人的“神奇”,丰富了他们的形象;“喜话”是民间特有的风俗,“喜洋洋”“亮堂堂”“水缸不脱长江水,仓里不脱万年粮”等词语也富有地方色彩,盖房架梁、祈福祈吉祥、盼望子孙满堂等更是村庄人最朴素的愿望,直接引用喜话使文章更富有地域特色,生动形象地记录了“村庄的真相”。【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文中写“他说人活着首先要为了一张嘴,为了这张嘴就要动手。手上的力气和技巧是活下去的依靠”,由此可知,“手艺人的尊严”体现在手艺是活下去的依靠,靠力气、手艺生活,养活自己,有生存的尊严。文中写“营造的匠人就都是大师傅,嘴上抽着烟,耳朵上还有别着抽不完的,他们的眼神都是颇有骄傲的意味的。他们砌房造屋,这在哪个人家都是浩大的工程,做这样的事情自然也是要大本事的。所以很多人愿意吃很多年‘萝卜饭’,一分工钱不要去拜师学艺,就是为了将师傅的这份骄傲学过来——学会手艺在村里叫做‘把师傅的大腿下下来’”,由此可知,“手艺人的尊严”是本事大,成为大师傅,有可以“骄傲”的资本,受人敬重的尊严。文中写“一个不再需要太多技术和艺术的行当,让人做得不仅觉得苦,而且确实没有什么滋味”,这从反面说明,“手艺人的尊严”应是对技艺有严格要求,追求手艺高超,做手艺追求有滋有味的尊严。河南省新未来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高启啊高启吴金良高启啊高启,你呼朋引伴品茶饮酒看花赏月,过你的逍逸日子多好。写什么诗、作什么文啊!高启临死前,无数次冒出这个念头。瞥一眼高踞端坐主宰他命运的那个人,他想陈情认罪,恳请给他一条活路,保证以后只管斗鸡、走狗、放风筝,做一个不问世事、不恤民瘿的傻子。反正我家境富足,可以不食君禄,也不用土里创食,少说能活七十岁。可是他说不出,做不到。文人傲骨,不能低头,死何足惜!如果时光倒流,或者给高启再活一次的机会,他肯定不读书。因为他记性太好,基本过目成诵。可惜他读了书,还位列“明初诗文三大家”,又是什么“吴中四杰”“明初四杰”之一。人怕出名猪怕壮啊!文才显,招祸灾,果然不虚。恃才傲物的高启,遇上小肚鸡肠的朱重八,没个好儿。这个叫花子出身的皇帝老儿给高启找了两份差事;参与撰修《元史》,官拜翰林院编修;再就是教皇子们读书。这下毁了,入深宫、蹈宦海,按下了“死亡键”。要命的是他还不那么清白,十六岁就被张士诚①聘为幕僚,混了七年才辞官回乡。在朱皇帝眼里,这属于“事伪”。历史污点,早给记录在案了。才华高逸、学问渊博,都挡不住死神的脚步。三年修完《元史》,龙颜大悦,要提拔提拔他,正七品连璋带确到正三品,官授户部右侍郎,而这年高启才三十四岁,了得!可高启无心任途,谦称年轻学浅,当不起如此高位,坚辞。朱皇帝尴尬了,龙颜倒是没变色,可是肚里长了牙——你小子不识抬举!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自卑、敏感、多疑导致小心眼的朱皇帝盯上了高启。高启退隐山林,西席授课,东满赏菊,接雀儿舞文开墨。架不住被盯上了,写首小诗,也被怀恨在心;你救汉制联!高启虽然出身富户,但他对农耕生活很是热爱。辞官后赋闲在家,他将牧童与牛联想在一起作了首诗,名日《救牛词》,前面部分主要描写牧童与牛相依相伴的情形,最后两句直抒胸脑:“长年牧牛百不扰,但感输租卖我牛。”高启用救童的口吻,揭露了明朝沉重的苛捐杂税。朱元璋嗜杀成瘾,他对于帮他打天下的功臣都没有心慈手软,怎能对这些不听话的文人网开一面呢?得,这又记了一笔,洪武五年,魏观出任苏州知府。主政京辅(国都及其附近地区)重地,足见老朱信任。魏观履新,兢兢业业。明教化、正风俗、建学舍、除苛政,深得百姓拥戴。以至朱皇帝要升他的官,调他到四川工作,苏州百姓竟全力挽留。老朱一高兴,行,不调你了,再接再厉吧。魏观自然也高兴,一高兴就忘了“得意不可忘形”的古训,为了省钱,决定在当年张士诚的宫址上改修府治。修好了,还延请高启作了一篇《郡治上梁文》。高启一时技痒,不虑其他,欣然挥就美文,魏观老儿也是昏了头,你在哪儿修知府衙门不行,非要沾边张士诚?这可就触了朱皇帝的逆鳞,没得活了。须知朱重八当年造反的时候,和张士诚是死对头啊。张士诚早已归天,成了真正的“死”对头。可魏观政绩太好,就有了个活着的死对头苏州指挥使蔡本。这个“活死对头”嫉贤妒能,上书挑拨,说魏观在张逆旧宫遗址上翻建办公楼,明摆着有不臣之心。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魏观遗谱,朱皇帝启动了“小心眼模式”,一怒之下要了魏观的老命——腰斩,杀了魏观,余怒未消。查知高启还为这个新知府衙门作过一篇《上梁文》。老朱正没好气呢,闻听这里边还有高启的事儿,小心眼儿的涟漪一圈一圈又来了;让你小子当官你不干,给逆臣魏观写马屁文章倒挺积极!还有啊,你给他张士诚还效力七年呢,凭哈给朕干了三年就撂挑子呢?分明看不起老朱啊!再一查,《上梁文》中还有“龙盘虎瑶”四个字,这下不但触了逆鳞,还将了龙须——别人是龙是虎.那老未我算什么?这是要谋反的节奏何!一时旧报新仇奔来涌去,小心眼儿的涟漪变成滔天巨浪。没二话,连坐,也是腰斩!腰斩可不是玩的,就是拦腰一刀,把大活人新成两段。对待高启,斩成两段还不解气,老朱以九五之尊亲自监斩,把个大活人高启生生斩为八段。高启见啊,写了篇文章而已,至于这样吗!斩下第一刀,高启气犹未绝,挣扎着敲血写了三个大字:惨、惨、惨!是够惨的!对待一介书生,有多大的仇啊!腰斩又不是割韭菜,后悔都来不及,杀了人家干吗呢?老朱杀魏观,不过一时之怒,后来还特批厚葬略表悔意。可他杀了高启,一点儿也没后悔也是啊,朱皇帝为了自家的万年基业,杀人无数,一个高启算什么。可来重八来老鬼恐怕没想到,明朝垂二百七十六年亡!万年基业的春秋大梦成了笑话,笑醒了高启的冤魂;活该!这是你惨无人道的报应!高启大才,三十八岁疫。若是天假以年,焉知他不能与李、社、苏、辛齐名,高启之死,冤战杠也。后世文人莫不扼脘,因为高启确实是旷世高才。伟人毛泽东对高启其人也赞佩不已,干脆称他为“明朝最伟大的诗人”。明朝最伟大的诗人被剁成八段。文人生不逢时,命运何其惨也!除了高启自己血书“惨、惨、惨”之外,还用得着张可久那句名言:读书人一声长叹。(有删改)【注】①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张士诚据吴称王。淮南行省参知政事饶介守吴中,礼贤下士,闻高启才名,多次派人邀请,延为上宾,招为幕僚。座上都是巨儒硕卿,时高启年仅16岁。他厌恶官场,23岁那年借故离开,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标题“高启啊高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