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部分地区 下学期高二期中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1页
浙江省部分地区 下学期高二期中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2页
浙江省部分地区 下学期高二期中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3页
浙江省部分地区 下学期高二期中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4页
浙江省部分地区 下学期高二期中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联考高二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未至彭城,病重而死。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注]时也。”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增亦人杰也哉!(选自苏轼《范增论》有删改)材料二: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平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馋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节选自司马迁《屈原列传》)【注】:卿子冠军是秦末楚怀王臣宋义的尊号。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序号写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上。(3分)物必先A腐也B而后虫生C之D人必先E疑也F而后谗G入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稍”指渐渐,与“稍迁至移中厩监”(《苏武传》)的“稍”词义相同。B.“所立”是名词性短语,与“燕王吾所立”(《五代史伶官传序》)的“所立”结构相同。C.赐骸骨,是婉词,是古代大臣请求致仕(即告老还乡)的用语。D.由“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可知楚国君王也和屈原一样姓屈。12.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刘邦善于采纳意见,他使用陈平之策致范增与项羽产生矛盾,范增大怒选择离开项羽,在路上病亡。B.苏轼将范增的命运与义帝的存亡联系起来,认为项羽怀疑范增与此相关,而与陈平的计策没有必然的联系。C.苏轼认为义帝是天下的贤君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义帝派沛公入关而不派项羽,二是识别并提拔了卿子冠军。D.文中提到范增曾与项羽共事,是平级关系,后来却成了君臣关系。苏轼从这个角度分析认为范增见识浅陋。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2)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14.结合材料一第一段和材料二分析作为领导者必须具备哪种能力?(3分)10.【答案】BDF(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答对一处给分,超过三处不给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1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字词和文化常识的能力。D项错误。屈为氏,而非姓。古时姓氏为不同的概念。1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项错误。原文为“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陋指的是范增弄不清去、留的分寸,想依靠项羽而成就功名。13.【答案】(1)项羽既然假托君王之命杀死了卿子冠军,义帝必然不能容忍。因此不是项羽谋杀义帝,就是义帝杀了项羽。[得分点:矫,假托君王之命,1分;堪,容忍,1分;句式,“非……则”,“不是……就是1分:句意1分。](2)上官大夫和屈原处在同一班列(也可译为“地位相同”),想争得怀王的宠爱,并在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得分点:同列,同一班列(也可译为“地位相同”),1分:心,名词用作状语,在心里,分:害,嫉妒,1分:句意1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14.【答案】能力:能辨别忠言和谗言。(1分)楚怀王听信上官大夫的谗言,疏远了屈原,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后果,最后自己落得一个身死他国的下场;项羽听信陈平的话语,气走谋士范增,而身边没有谋士的辅助也是项羽最终自刎乌江的重要原因。(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参考译文】材料一:刘邦采用了陈平的计策,离间疏远楚国君臣。项羽怀疑范增和汉国私下勾结,渐渐剥夺他的权力。范增大怒,说:“天下大事已经大致确定了,君王自己处理吧。希望能让我告老还乡。”回乡时,还没到彭城,就因疾病而死。苏子说:“范增离去是好事,若不离去,项羽一定会杀他。只是遗憾他没有早早离开而已。”既如此,那么范增应当在什么时候离开呢?当初范增劝项羽杀沛公,项羽不听,终因此而失去天下。应当在此时离去吗?回答说:“不。范增想要杀死沛公,是做臣子的职责。项羽不杀刘邦,还显得有君王的度量。范增怎能在此时离去呢﹖范增离去,应当在项羽杀卿子冠军的时候。”拥立义帝,范增实为主谋。义帝的存亡,岂止决定楚国的盛衰,范增也与此祸福相关。绝没有义帝被杀,而单单范增能够长久得生的道理。项羽杀卿子冠军,就是谋杀义帝的先兆。他杀义帝,就是怀疑范增的根本,难道还要等到陈平出反间之计吗?物品必定先腐烂了,然后才能生蛆虫:人必定先有了怀疑之心,然后谗言才得以听入。陈平虽说智慧过人,又怎么能够离间没有疑的君主呢?我曾经评论义帝,称他是天下的贤君。仅仅是(义帝)派遣沛公入关而不派遣项羽,在众多人中识别出有才华的卿子冠军,并且提拔他做上将军,这两件事情,如果不是贤明之君能做到这些吗?项羽既然假托君王之命杀死了卿子冠军,义帝必然不能容忍。因此,不是项羽谋杀义帝,就是义帝杀了项羽,这用不着智者指点就可知道了。范增当初劝项梁拥立义帝,诸侯因此而服从。中途谋杀义帝,必不是范增的主意。其实岂但不是他的主意,他必然力争而却没有被接受。不采用他的忠告而杀死他所拥立之人,项羽怀疑范增,一定是从这时就开始了。在项羽杀卿子冠军之时,项羽和范增并肩侍奉义帝,还没有确定君臣之身份,如果替范增考虑,有能力诛杀项羽就杀了他,不能杀他就离开他,岂不是毅然决然的男子汉吗?范增年龄已经七十岁,意见相合就留下来,意见不合就离开他,不在这个时候弄清去、留的分寸,却想依靠项羽而成就功名,浅陋啊!即使这样,范增还是被汉高祖所畏惧。范增不离去,项羽就不会灭亡。唉,范增也是人中的豪杰呀!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节选自贾谊《过秦论》)材料二:太史公观六国之盛始,务在强兵并敌,谋诈用而从横短长之说起。矫称蜂出,盟誓不信,虽置质犹不能约束也。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论秦之德义,不如鲁卫之暴戾者;量秦之兵,不如三晋之强也;然卒并天下,非必险固便、形势利也,盖若天所助焉。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然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者,何必上古!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传曰:“法后王。”何也?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学者牵于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此与以耳食无异,悲夫!余于是因《秦记》,踵《春秋》之后,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迄二世,著诸所闻兴坏之端。后有君子,以览观焉。(节选自司马迁《六国年表序》有删减)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标号上涂黑。(3分)学者牵于所闻A见B秦在帝位C日浅D不察E其终始F因举而笑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七庙:历代帝王为维护儒教宗法制度,设七座庙以供奉祖先,文中代指王朝。B.表:与本纪、世家、列传、书共为《史记》的五种体例,与《陈情表》的“表”不同。C.卒,在材料一中为“士兵”之意,与材料二中的“卒”词义不同。D.乡,通“向”,“往时,昔时”之意。宾,通“摈”,“排斥、弃绝”之意。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贾谊认为始皇死后,其余威尚在,但一统天下后的秦朝最终却被弱小的陈涉领导的起义军一击而溃,原因是统治者不施仁义。B.贾谊运用多向对比的手法,从地位、武器、谋略等角度将陈涉与九国之师进行比较,充分叙述,使得结论的得出水到渠成。C.司马迁考察六国的兴盛,认为他们关键是在于壮大军事力量,兼并对方,运用权谋诈术,于是合纵连横学说从此兴起。D.司马迁根据《秦记》编排六国发生的大小事件,目的是借此表明他所闻知的各种兴盛衰败的原委,以供后世的君子阅读。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4分)(2)矫称蜂出,盟誓不信,虽置质犹不能约束也。(4分)14.根据材料二,请概括司马迁对秦朝兴亡的看法。(3分)10.ADF(评分标准,断对一处得1分,共3分,涂黑超过三次不给分。)11.A七庙.不是七座庙,是七代祖先,本指四亲(父、祖、曾祖、高祖)庙、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12.B“充分叙述”错,应该是以议论为主。13.(1)但是秦国凭借它小小的地盘,发展到兵车万辆的强大国力,统理八州,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采分点:区区、致、万乘、序区区:小、少,形容微不足道。(1分)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1分)致:达到(1分)序:安置使有序,使动用法,可意译为“统理、统领”(1分)(2)假话像蜜蜂一样纷纷而出,盟约誓言不被遵守,虽然派遣人质也得不到制约管束。采分点:矫称、蜂、信、置质矫称:假话(谎言)(1分),蜂:名做状,像蜜蜂一样,(1分)信:遵守,信守(1分),置质:派遣人质(1分)14.①对于秦王朝的兴衰,司马迁指出秦得天下是“若天所助”,是顺应时代,大势所趋;②虽然秦多暴政,但功业也很大,不能因为秦在帝位日浅而对其在历史上的价值全盘否定。评分说明: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2点得3分。[文言文参考译文]材料一: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用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普通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起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样子。陈涉的地位,没有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加尊贵;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昔时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但是秦国凭借它小小的地盘,发展到兵车万辆的强大国力,统理八州,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材料二:太史公观察六国强盛的开始,都在致力于壮大军事力量,兼并对方,因而权谋诈术得到普遍应用,合纵连横的学说也相继兴起。假话像蜜蜂一样纷纷而出,盟约誓言不被遵守,虽然派遣人质也得不到制约管束。秦国起初只是一个偏远小国,中原各国都排斥它。但从献公以后,一直在诸侯中称雄。论起秦国的德义,还不如鲁卫两国中那些凶暴乖戾的人;计量秦国的兵力,也不如三晋强大,但最后却吞并天下,这不仅是因为秦国凭据天险,攻守方便,地理形势非常有利,而且上天对它好像有所扶助似的。秦国统一天下后,就焚烧《诗》《书》,对各国国史烧得更彻底。如今只有《秦记》传下来,又不写明日月,内容简略也不完整。但是战国时代记载权谋应变的资料也很有借鉴的地方,为什么一定要采用上古的文献呢?秦国夺取天下虽然有很多暴行,但能随着时代的不同而调整对策,建立的功业非常巨大。传世的典籍强调说:“效法后代帝王。”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时代与我们接近,礼法习俗经过变通,也和我们差不多,议论切实容易实行。现在有些学者因为被学识见闻局限,看见秦朝统治时间很短,不考察它兴衰变化的前因后果,就全盘否定加以讥笑,这和用耳朵吃东西没有什么两样,真可悲呀!因此我根据《秦记》,紧承《春秋》的记叙,上起周元王,列表编排六国发生的大小事件,下至秦二世被杀,记载各国兴亡变化的诸多头绪。后代的君子们通过这个年表,可以浏览各国历史变迁。浙江省金华一中、温州中学等五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节选自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材料二:夫道者,路也,不止一途;性者,心所生也,亦非止一种已也。有仕于土①者,乃以身之所经历者而欲人之同往,以己之所种艺者而欲人之同灌溉。是以有方之治而驭无方之民也,不亦昧于理欤!且夫君子之治,本诸身者也;至人之治,因乎人者也。本诸身者取必于己,因乎人者恒顺于民,其治效固已异矣。夫人之与己不相若也。有诸己矣,而望人之同有;无诸己矣,而望人之同无。此其心非不恕也,然此乃一身之有无也,而非通于天下之有无也,而欲为一切有无之法以整齐之,惑也。于是有条教之繁,有刑法之施,而民日以多事矣。其智而贤者,相率而归吾之教,而愚不肖则远矣。于是有旌别淑慝之令,而君子小人从此分矣。岂非别白太甚,而导之使争乎?至人则不然,因其政不易其俗,顺其性不拂其能。闻见熟矣,不欲求知新于耳目,恐其未寤而惊也动止安矣不欲重之以桎梏恐其絷而颠且仆也。今余之治郡也,取善太恕,而疾恶也过严。夫取善太恕,似矣,而疾人之恶,安知己之无恶乎?其于反身之治且未之能也,况望其能因性以牖民乎?(节选自李贽《论政篇》)【注】①土:指当时地处边远的少数民族。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恐其未寤A而惊B也C动止安矣D不欲重之E以桎梏F恐其絷G而颠H且仆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遂,养好,与《诗经·卫风·氓》“言既遂矣”的“遂”词义不同。B.至人,原指超凡脱俗,达到无我境界的人,这里指治国的理想人物。C.相,互相,与《孔雀东南飞》“会不相从许”中的“相”词义相同。D.牖,诱导,与《项脊轩志》“余扃牖而居”中的“牖”字词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虽然郭橐驼说做官治民并不是自己的本业,但从他所叙的乡中所见可知,他认为种树与为官有相通之处。B.对“吏”的语言描写,写出“吏”的扰民之状,这些行为与前文不善植树者的行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C.李贽认为“本诸身”“因乎人”是两种特点不同、效果不同的治理方法,二者各有千秋,难以分出高下。D.李贽对自己的为政进行了反思,觉得对坏人过于严苛,若以同等要求来要求自己,自己也未必能做好。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吾小人辍飧饗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4分)(2)于是有条教之繁,有刑法之施,而民日以多事矣。(4分)14.两则材料所揭露的做官治民的错误做法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概括。(3分)10.CDF11.C(“相率”的相,为“互相”,“会不相从许”的“相”,放在动词前,偏指一方)12.C(李贽批评“本诸身”,主张“因乎人”,“难以分出高下”错)13.(1)我们小民停止吃饭来慰劳官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们人口增多、生活安定呢?【评分标准】辍(停止)、劳(慰劳)、蕃(使繁盛,使增多)、安吾性(使生活安定)各1分,共4分。(2)于是就有复杂的法规、教令,多种刑法的使用,结果百姓的事便一天比一天多了。【评分标准】条教(法规、教令)、条教之繁(繁条教,定语后置)、施(使用、施行)、日(一天天地、一天比一天)各1分,共4分。14.①二者皆不尊重民之“性”,未顺应百姓的要求。②皆好多发政令扰民。【评分标准】1点2分,2点3分。(第1点答出“不尊重民之‘性’”或“未顺应百姓要求”均可得分)浙江省衢州温州5+1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苏秦为赵合从,说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强国也。大王,天下之贤王也。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夫以楚之强与大王之贤,天下莫能当也。今乃欲西面而事秦,则诸侯莫不南面而朝于章台之下矣。秦之所害于天下,莫如楚,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故为王至计,莫如从亲以孤秦。大王不从亲,秦必起两军:一军出武关;一军下黔中。若此,则鄢、郢动矣。臣闻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已。故愿大王早计之。“大王诚能听臣,臣请令山东之国,奉四时之献,以承大王之明制,委社稷宗庙,练士厉兵,在大王之所用之。大王诚能听臣之愚计,则韩、魏、齐、燕、赵、卫之妙音美人,必充后宫矣。赵、代良马,必实于外厩。故从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今释霸王之业,而有事人之名,臣窃为大王不取也。“夫秦,虎狼之国也,有吞天下之心。秦,天下之仇雠也。横人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事秦,此所谓养仇而奉雠者也。夫为人臣而割其主之地以外交强虎狼之秦以侵天下卒有秦患,不顾其祸。夫外挟强秦之威,以内劫其主,以求割地,大逆不忠,无过此者。故从亲,则诸侯割地以事楚;横合,则楚割地以事秦。此两策者,相去远矣,有亿兆之数。两者大王何居焉?故敝邑赵王,使臣效愚计,奉明约,在大王命之。”楚王曰:“寡人之国,西与秦接境,秦有举巴蜀、并汉中之心。秦,虎狼之国,不可亲也。而韩魏迫于秦患,不可与深谋,与深谋恐反以入于秦,故谋未发而国已危矣。寡人自料,以楚当秦,未见胜焉。内与群臣谋,不足恃也。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摇摇然如悬旌而无所终薄。今君欲一天下,安诸侯,存危国,寡人谨奉社稷以从。”(选自《战国策·楚策》)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夫为A人臣B而割C其主D之地E以外交F强G虎狼H之秦I以侵J天下K卒L有秦M患N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害,是“担忧”的意思,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君亦无所害”的“害”意思不相同。B.诚,是“诚心诚意”的意思,与《陈情表》中“愿陛下矜悯愚诚”的“诚”意思相同。C.危,是“危险,不安全”的意思,与《赤壁赋》中“正襟危坐”中的“危”意思不相同。D.安,是“使⋯⋯安定”的意思,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则思知止以安人”的“安”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秦极力奉承楚王是贤君,楚国有称霸天下的国力,没必要侍奉秦国,相反地应该成为其他国家侍奉的对象,为后面游说作了铺垫。B.苏秦指出秦国贪得无厌,视楚国为最大对手,秦、楚两国的国力此消彼长,两国不能和平共处,而合纵可以孤立秦国壮大楚国的力量。C.苏秦的游说打动了楚王,楚王表示早就看透秦国的野心,但韩、魏等国畏秦,担心与他们深入谋划合作反而会让自己落入秦国的圈套。D.苏秦采用“破立”结合的方式进行游说。他在极力渲染合纵的美好前景后,集中攻击连横战略的弊端,使楚王确信合纵是正确的选择。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横人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事秦,此所谓养仇而奉雠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故敝邑赵王,使臣效愚计,奉明约,在大王命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苏秦向楚王所说的“合纵之利”。(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EIK11.B【解析】B项“大王诚能听臣”,诚,连词,表假设推论,果真、如果。A项“君亦无所害”,害,损失,形容词作动词。12.C【解析】“深入谋划合作恐怕反而会让自己落入秦国的圈套”错。“与深谋恐反以入于秦”,意思是说“深入谋划合作恐怕反而会让韩、魏投入秦国的怀抱”。13.(1)而主张连横的人却想以割让诸侯土地去讨好秦国,这实在是所说的奉养仇敌的做法。(“横人”“事”、判断句各1分,大意1分)(2)因此敝国国君赵王,特派我献上愚计,(想共同)遵守盟约,任凭大王裁断。(“故”“效”“命”各1分,大意1分)14.①其他各诸侯国的美女可充实后宫,赵国代郡良马可充满马厩;②楚国可称王;③其他诸侯国会割地给楚并听从楚国。(一点1分)【参考译文】苏秦为赵国推行合纵联盟,去游说楚威王说:“楚国是天下强国。大王是天下的贤主。全国土地方圆五千里,甲兵百万,战车千辆,战马万匹,粮食可供十年,这是建立霸业的资本。凭楚国的强大,大王的贤能,天下无人能够抵挡。现在你却打算向西边的秦国称臣,那么诸侯就会都面向南拜倒在秦国的章台下了。秦国担忧的莫过于楚国,楚国强盛则秦国削弱,楚国衰弱则秦国强大,楚、秦两国势不两立。所以为大王考虑,不如六国结成合纵联盟来孤立秦国。大王如果不合纵联盟,秦国必然会派出两路军队进军楚国:一路从武关出发,一路从黔中而下。这样,楚国鄢、郢必然会引起震动。我听说平定天下,在它还未混乱时就要着手;做一件事在未开始时就要做好准备;祸患临头,然后才去发愁,那就来不及了。所以,我希望大王及早谋划。大王如果真的能听取我的建议,请允许我让崤山以东的各国奉上四时贡品,奉行大王的诏令,将国家和宗庙委托给楚国,训练士兵,磨砺兵器,听凭大王使用他们。大王如果真的能听从我的愚计,那么,韩、魏、齐、燕、赵、卫各国的音乐和美人必定会充满您的后宫。赵国、代地的良马一定会充满您的马厩。所以说,实现了合纵联盟,楚国就能称王;实现了连横联盟,秦国就会称帝。现在您放弃称王、称霸的大业,反而落个‘侍奉别人’的名声,我私下认为大王不该这样做啊。秦国是如同老虎豺狼一样贪婪的国家,有吞并天下的野心。秦国是各个诸侯共同的仇敌。主张连横的人却想割让诸侯的土地去侍奉秦国,这就是所谓的奉养仇敌的做法啊!身为人臣却要主张割让主人的土地,来结交虎狼一样的秦国并使它强大起来,来侵略天下各国,最终遭受到秦国侵略的祸患,这是没有顾及可能到来的灾祸啊。至于对外依靠强秦的威势,对内胁迫自己的国君,来割让自己国家的土地,大逆不道、不忠不义,没有比这种人更厉害的了。所以说,实现合纵联盟,那么各个诸侯国就会割让土地来侍奉楚国;实现连横联盟,楚国就得割让土地来侍奉秦国。合纵与连横这两种谋略,所达到的结果相距真是太远了,有亿兆那么多。对于这两个谋略,大王如何取舍(占居哪一个)呢?因此,敝国的国君赵王,特派我来献上这个愚计,想坚定地遵守盟约,听凭大王的裁断(决定)。”楚王说:“我的国家,西边与秦国相接,秦国有夺取巴蜀、吞并汉中的野心。秦国是如同老虎豺狼一样贪婪的国家,不可能和它友好。而韩、魏两国迫于秦国的威胁,不能和他们深入地谋划合作,恐怕他们反而会投入秦国的怀抱。这样,计谋还没有付诸实行,楚国就会大祸临头。我自己考虑,单凭楚国来对抗秦国,未必能够取得胜利;与群臣的谋划,也没法依靠。我寝食难安,心神不定,好像风中旗子飘荡不定,终无所托。现在您想统一天下,使诸侯安定,拯救危国,我完全同意参加合纵联盟。”浙江省杭州市浙里特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21分)材料一: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械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节选自班固《苏武传》)材料二: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足下又云:“汉与功臣不薄。”子为汉臣,安得不云尔乎?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徒失贵臣之意,到身绝域之表。此功臣义士所以负戟而长叹者也。何谓不薄哉?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老母终堂,生妻去帷。此天下所希闻,古今所未有也。蛮貊之人,尚犹嘉子之节,况为天下之主乎?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陵虽孤恩,汉亦负德。昔人有言:“虽忠不烈,视死如归。”陵诚能安,而主岂复能眷眷乎?男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谁复能屈身稽颡还向北阙。愿足下勿复望陵。(节选自李陵《答苏武书》)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方框内依次填入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序号。(3分)男儿生以不成A名B死则葬C蛮夷中D谁复能屈身E稽颡F还向G北阙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足下,旧时交际用语,一般用于上称下或同辈相称,表达对对方的尊敬之情。B.除,文中指宫殿的台阶。与《答司马谏议书》中“兴利除弊”的“除”不同。C.春秋,常表示整个一年,泛指岁月;文中指年纪,“春秋高”意思为年纪老。D.茅土,古代天子分封诸侯时,按封国所在方向取相应颜色的土,包以茅草而授之。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陵从多角度劝降苏武,没有成功。李陵陈述苏武兄弟惨死,母亲去世,妻子改嫁,儿女生死未卜的悲惨遭遇,想以此打动苏武。B.李陵以老朋友的身份劝苏武投降,遭到苏武反驳。李陵用自身经历和汉武帝的行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苏武投降,言辞恳切。C.李陵回信中为自己投降进行了辩护。李陵给苏武的回信中表明自己并非是贪生怕死的小人,之所以没有选择为气节而死,是想要有所作为。D.李陵回信中为苏武回汉朝后打抱不平。李陵认为汉朝对苏武守节的奖赏微薄,这样很难让远方的臣民效命,说出了李陵和苏武的心里话。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2)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14.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李陵兵败投降匈奴后,对汉朝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4分)(一)文言文阅读10.BDF【评分标准】对一处得1分。11.A【解析】A选项“用于上称下”错,应该是下对上或同辈相称。B选项正确。宫殿的台阶/除去。句意:扶着皇帝的车驾下殿阶。/兴办对国家人民有益利的事业,除去各种弊端。C选项句意:并且皇上年纪大了。D选项正确。12.D【解析】D选项“说出了李陵和苏武的心里话”错,应该是说出了李陵的心里话,由“汉与功臣不薄”可知苏武对汉朝一直忠心耿耿,毫无怨言。13.(8分)(1)你终究不能回归本朝了,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你对汉廷的信义又怎能有所表现呢?(2)哪里会有背离君主父母、抛弃妻子儿女却反而以为对自己有利的人呢?【评分标准】(1)“空”,白白的;“亡”,通“无”;“安所见”,宾语前置句,应该是“见安”,其中“见”,通假字,通“现”。(空、无、宾语前置、语义通顺,各1分)(2)“宁”,哪里;“捐”,抛弃;“妻子”,妻子儿女。(宁、捐、妻子、语义通顺,各1分)14,①由“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可知,李陵是想要忍辱偷生,想有所作为报效汉朝;②由“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可知,李陵的家族受诛,对汉朝失望寒心;③由“男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谁复能屈身稽颡,还向北阙。愿足下勿复望陵”可知,李陵宁可老死匈奴,拒绝返汉,不愿再受屈辱。【评分标准】1点2分,2点3分,3点4分。参考译文:材料一:当初,苏武与李陵都为侍中。苏武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