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互联网时代我国隐私权的法律保护_第1页
论互联网时代我国隐私权的法律保护_第2页
论互联网时代我国隐私权的法律保护_第3页
论互联网时代我国隐私权的法律保护_第4页
论互联网时代我国隐私权的法律保护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互联网时代我国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内容摘要随着因特网技术的高速普及,信息网络已经与每个人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沸沸扬扬的“斯诺德事件”充分暴露了当今社会对网络的深度依赖以及个人隐私在网络环境下极易遭受外部侵害。这使得我们急需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和加强信息技术防范,以规范网络行为,提高技术保护水平,强化对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促进信息网络的健康发展。隐私权的保护涉及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通过提高我们国民的整体素质,尊重他人的隐私,保护本人合法的隐私,我们才能构建一个完美和谐的社会环境。关键词:隐私权互联网法律保护论互联网时代我国隐私权的法律保护一、互联网时代隐私权的概述(一)隐私权的概念及沿革隐私权是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一种人格权。一般来说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而且权利主体对他人在何种程度上可以介入自己的私生活,对自己的隐私是否向他人公开隐私以及公开的人群范围和程度等具有决定权。隐私权是一种基本人格权利。隐私权的理论和实践起源于美国。1890年,美国法学家路易斯•布兰蒂斯和萨莫尔·华伦在《哈佛大学法学评论》杂志上发表了《隐私权》这篇论文,认为隐私权是宪法规定的人所共享的自由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后,埃·威斯汀将隐私权进一步概括为不受旁人干涉搅扰的权利,在这个权利的保护下,个人有权自由决定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与外界沟通,在一个限定的私人活动范围内,不受他人和群体的拘束。1903年美国纽约州通过一项法律,使隐私权受到法律保护。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引用《联邦宪法》第4修正案关于公民自由权的规定,作为隐私权的立法依据,在适用上扩大了隐私权的范围。1965年,美国适用《人权法案》认可隐私权为宪法权利。从1968年到1978年短短十年时间中,美国国会制定了六部法律来调整各种信息的取得、储存和传播。这开创了用成文立法来保护信息隐私的新时代。这些法律的实施使美国成为隐私权立法最发达的国家。在美国的这些法律条文的影响下,西方各国纷纷建立隐私权保护制度。但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出现了对隐私权的直接保护方式和间接保护方式不同的方法。世界各国对于隐私权的保护、研究都很重视,对公民隐私权保护都有相应的立法。然而,我国由于历史及文化传统的原因,民事法律的发展相对较为缓慢,对隐私权的研究更加滞后,在隐私权保护方面的立法存在明显的不足和缺陷,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二)互联网时代隐私权及侵权行为的特征互联网时代隐私权不是一种完全新型的隐私权,它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出现而产生的。虽然网络隐私权具有自己的特点,但它与传统隐私权仍有重叠的部分,因此可以说它是隐私权在网络环境下的体现。互联网时代隐私权通常是指自然人在网上享有私人生活安宁、私人信息、私人空间和私人活动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但是这把双刃剑也构成了对个人隐私的极大威胁。一旦某个人的隐私在网上被披露了,等待的将是无数的网站的转登,全球范围的人们在瞬间就都能知道,这给受害人造成了精神上与物质上的极大的伤害。此外,网络隐私权往往带有经济的属性,一旦网络隐私权被侵害,可能导致受害人经济上的巨大损失。网络隐私侵权发生以后,是不可能恢复原状的,只能请求损害赔偿。(三)互联网时代的隐私权法律保护的概况1.国外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的现状网络中侵害公民隐私权的现象屡有发生。信息网络的发展的同时,个人隐私权也受到了巨大威胁。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网络隐私权的保护,为了有效地保护个人的网络隐私权,各国都在积极地寻求保护途径,许多国家在加强网络隐私的法律保护方面也达成了某些共识。鉴于各国实际情况不同以及对网络个人信息资料、个人活动及其空间的收集使用等行为的规范可能对电子商务和网络发展造成的影响不同,从而采用的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和救济的模式与侧重点也不同。大体上可以分为行业自律与立法规制两类,分别以美国和欧盟为代表。(1)、美国行业自律模式美国曾尝试通过《公民网络隐私保护暂行条例》,规定电脑用户全凭信用卡注册上网,并配有年龄识别系统,却因涉嫌侵犯公民隐私权。现在美国主要被称为行业自律模式。美国对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不处于领先地位,只是在一些敏感的领域如儿童信息、医疗档案以及金融数据,美国政府采取了立法的形式。美国政府认为,主要通过自律的方式,再配合政府的执法保障,可以有效地实现隐私权保护的目的。行业自律模式是指计算机信息网络从业者自己制定行业行为规范或标准,实行行业内部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表明他们在计算机网络隐私问题上的保护措施。美国的行业自律模式对网络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总体上还是采取了比较宽松的政策,强化业界的自我约束,淡化了政府的干预。美国采取这样的模式,主要是因为美国是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发达的国家,其通过互联网进行的贸易额居世界的首位。主要采取行业自律模式,而非立法模式,美国可以维护其网络世界的霸主地位,同时也可以遏制其他国家的发展。(2)、欧盟立法规制模式与美国相比,欧盟国家采用立法规制的模式——采用立法的方式来保护个人隐私的安全。这是一种由国家和政府主导的模式,其侧重点在于对个人隐私权的充分保护和尊重。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与实施,从而使得成员国内有效建立起有关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统一的、相协调的法律法规体系。欧盟对网络问题的各种管制措施和规范,被视为最大、涉及国家最多、层次最高的网络管制方案。追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法律文化传统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网络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正是通过一系列的规章,使欧盟在成员国内构建了一套相对完备的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框架,为用户和网络服务商提供了清晰可循的隐私权保护原则。欧美等发达国家在保护网络隐私权方面已经进行了有关的双边或多边合作,并取得了较大成效。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相对于网络世界的日新月异,法律就具有相对的滞后性,以至于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标准方面有所僵硬化,可能会束缚网络经济的发展,妨碍技术的进步,挫伤行业发展的积极性,使网络社会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受到阻碍。2.我国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的现状我国宪法只是间接地对公民隐私权不容侵犯给予了确认。宪法规定了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原则,而隐私权正是人格权的一种。在我国的《民法通则》、《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这些法律上都有一些关于隐私权的间接的保护规定,但是我国除了婚姻家庭方面的民事基本法,没有保护精神性人格权方面的民事法律,当然也不可能出现隐私权的概念和保护隐私权的法律。近年来充斥市场的宣传手段可谓推陈出新,电话传销,垃圾邮件泛滥,让中国网民“大开眼界”,这些市场主体使用的宣传手段大多都侵害了公众的个人信息。尤其是现在比较突出的“两码”(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滥用,致使社会公众成为不折不扣的“透明人”,生活受到严重侵扰。某些企业,部门或者个人在采集公众信息时竟然把个人信息卖给信息中介,转买转卖,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正常社会交往和商业秩序都无法进行下去,更为严重的是,现在一些城市甚至出现了大量非法买卖公民个人信息的现象,并形成了一个“产业”。由于我国国民普遍缺乏个人隐私观念,导致同时缺乏个人隐私保护的概念。不恰当地使用和侵犯个人隐私的情况随处可见。这些问题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历史、传统文化的原因。从现阶段我国的立法情况来看,我国在个人隐私权保护方面,仅仅提供了有限的、间接的法律保护,与国外相比,远不能达到提供有效保护的程度。二、我国互联网时代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一)互联网时代隐私权侵权行为的认定困难互联网时代隐私的载体是具有虚拟性质的网络,其不可触摸性导致了私人空间、私人信息极其容易受到侵犯。互联网的高度开放性、流动性和交互性的特性决定了个人信息一旦在网络上传播,其速度之快、范围之广以及任何人攫取之便捷将无法控制,使得侵权变得十分容易,而侵权认定就变得相当困难。关于互联网侵权主体的界定,一般是存在很大困难的。因为网络的虚拟性是侵权者用以保护自身身份的屏障。他们在窃取用户信息时可以不留任何痕迹,他们也可以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把整个侵犯过程做得无声无息,甚至他们可以变换不同的身份,所以用户根本不知道是谁盗用过自己的信息。即使会留下痕迹,由于网络的更新速度之快,等到用户发现被侵权时,“证据早已不复存在”。网络用户在通过网络进行收发email、远程登录、网上购物、远程文件传输等活动时,均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他人非法收集个人信息,并用于非法用途等。整个过程用户可能浑然不知,甚至在造成侵权结果发生后,用户仍处于茫然的状态。(二)互联网时代隐私权侵权行为的承担法律责任的不明确我国现行的法律条文中没有直接出现“隐私权”一词,也并没有具体规定隐私权的内容和侵犯隐私权行为的方式,宪法只原则性地规定了公民的人格尊严、住宅和通信秘密不受非法侵犯,为隐私权在其他法律部门中的保护提供了依据,却没有相关法律的配套,实际可操作性差。我国法律是通过保护名誉权的方式来间接保护公民的隐私权。尽管名誉权和隐私权存在密切关系,甚至可能重合。但有很多不同:1.权利主体不同。隐私权只有公民才能享有,而名誉权可由公民、法人等民事主体享有。2.权利客体不同。隐私权的客体是隐私,名誉权的客体是名誉。3.侵害方式不同。侵害隐私权的方式多为非法获取、传播有关他人信息、私生活的事实。干扰他人私生活等。而侵害名誉权的方式是以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的名誉。4.侵害结果不同。侵害他人的名誉权,必然造成他人人格的贬损、名誉的降低;而侵害隐私权未必会造成他人的名誉的降低。5.弥补手段不同。对名誉权的保护可通过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赔偿损失、消除影响、恢复名誉等方法进行。对隐私权的保护一般只能通过停止侵害、赔礼道歉和赔偿损失的方法进行。因为当事人的私生活秘密一旦被传扬出去,由此造成的不良影响、人格损害难以恢复。由于侵犯隐私权的行为并不一定会侵犯名誉权,但会给当事人的身心、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故现行的保护方式不利于保护个人隐私权。(三)互联网时代隐私权侵权行为的法律赔偿存在缺陷长期以来,我国法律界没有将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加以保护,特别是国家根本大法宪法和作为基本法的民法没有将隐私权作为一种独立的人格权利加以保护。现有法律对隐私权的保护是一种间接的保护。最高法律颁布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和《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对隐私保护方面的规定都过于原则而且不一致。我国《民法通则》规定的民事责任有十种:即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造、重做、更换,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在这十种责任形式中,适用于民事侵权责任的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和赔偿损失。根据《意见》:侵犯隐私权的行为是一种侵犯名誉权的行为,而在司法实践中侵犯名誉权的主要责任形式是:消除影响,恢复名誉。所以隐私权侵权行为的法律赔偿获得是非常困难的。三、对我国互联网时代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的几点建议(一)加快民法典的制定,确立隐私权的法律地位民法典应该是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仅次于宪法的法律。民法典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市民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法官裁判民商事案件的基本依据。民法是调整社会生活关系和市场经济关系的基本法,它涉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权益。世界民事立法史表明,民法典是民法科学化的基本形式,民法典是衡量一个国家法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民法典与民事单行法不同,它具有系统性、层次性特点,全面规范民事关系,集中体现民法理念和原则,是民事司法的基本依据。中国曾于1954年、1962年、1979年三次启动民法典的制定,均无果。2002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审议民法典草案,但最终由于内容复杂、体系庞大、学术观点存在分歧等原因,最终未能实现。我国建国以来一直没有颁行一部统一的民法典。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促使民事立法日益加快步伐。1986年,我国颁布实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民法通则》产生于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客观上带有因应急需的目的,因此条文简略,结构单薄。《民法通则》显然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需要。我们应该从中国国情出发,充分借鉴外国先进的立法经验与立法技术,尽快制定颁行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富有科学性、前瞻性的民法典,已经刻不容缓了。在我国制订未来的民法典时,应该将隐私权明确地规定为一项独立的具体人格权,突出“以人为本”的立法精神。在“隐私权”中,除了应规定自然人的通讯自由和通讯秘密受法律保护还应规定以下内容:禁止非法窃听他人电话;禁止非法窃取他人的电子邮件;禁止隐匿、毁弃或开拆他人的信件;禁止恶意阻止、妨碍他人的正常通讯;还应规定网络所有人和网络使用人在保护自然人隐私权中承担的法定义务,如网络所有人或者使用人负有为他人使用网络传递信息保密的义务,未经他人同意不得披露他人不愿公开的信息,但披露法律法规规定应该公开的信息除外。将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的权利进行保护,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建立完整的隐私权保护体系势在必行。(二)加强隐私权相关法律责任的明确,制定互联网时代隐私权的专门法律从隐私的含义我们看到,隐私利益不仅指向于个人权益,同时还涵盖了个人与他人之间关系的维护。因而,对个人隐私权的保障,首先是实现个人尊严的基础。其次也是维护个人与他人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从而与公共利益相协调,进而促进整个社会之友善、安宁、公平、正义、自由等重要社会价值的体现。隐私权保护从法律的角度来看是对自然人人身权的一种保护。但是从实质层面来看,由于隐私权关乎自然人身处于社会中的一般评价和个人尊严,因此隐私权法律保护更为重要的功能在对公民的作为人的价值的实现。但是隐私权的保护从本质上是对公民人格尊严的保障。法律是互联网时代隐私权保护的最终手段,为了网络用户的个人信息隐私权保护更有保障,必须有法可依。互联网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个人信息隐私侵权已经到了令人难以忍受的程度,保护隐私权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隐私权不仅关系到每一个公民切身利益,也关系到未来网络经济和网络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为建立一个安全而有信誉的网络环境,制定一部保护网络隐私权的专门法律是必要的。这样不仅要从民法的角度保护公民个人的隐私权,而且可以从其他法律如行政管理法的角度来保护公民的隐私权。网络与电子商务中的隐私权,是网络法中的基础性权利,对其保护涉及到网络的各个方面,因此需要制定相关的、专门的特别法性质的法律、法规。所以,我国应当在加强对隐私权的传统法律保护时,更加重视信息时代网络隐私权的法律特别调整,通过制定民法典、网络与电子商务隐私法及专门性特别法,建立一套逐层具体、自上而下的网络与电子商务隐私权法律保护体系,填补网络保护的法律空白。(三)加大互联网时代隐私权侵权行为的法律惩罚力度,提高法律赔偿额度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以及人们对隐私权法律保护意识的淡薄,给隐私权侵权案件的侦察,起诉,取证,审判等方面都带来一系列的困难。加之电子证据是网络隐私侵权行为证据的唯一形式,所以在有关网络隐私权案件的诉讼法和证据法上应做出相应规定,如在制定规则时,将一定条件下的电子证据确定具有证据的法律效力,以此确保实体法的实施,使公民个人的网络隐私权真正得到法律保护。司法上应建立民事判例制度。成文法本身就具有滞后性,相对于日新月异的网络世界,在隐私保护方面仅在立法层面加强是很难满足广大网民需求的。这就需要我们司法机关在适用法律时灵活掌握,积累实践经验,依据现有法律条文,在法律原则的指引下,结合公平正义理念,在充分借鉴外国先进经验的做出的典型个案判决基础上,为公民提供更及时全面的法律保护及权利救济。同时在侵权法律责任中增加相关条文,规定侵害公民个人隐私权的民事责任,任意或者不法侵害公民的隐私权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权要求停止侵害,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特别要规定对受害人精神损害的赔偿。在诉讼过程中,立案时只要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不得受理的侵权案件,都应当依法受理,对侵犯隐私权行为进行妥善解决。在受案范围上,不论侵权主观方面是故意还是过失,侵权程度是轻是重,影响范围是大是小,只要受害人有确切证据,就应立案受理。在责任的认定上,可根据行为的性质、故意或者过失程度以及侵害人的认错态度等,综合情况做出相应的判断。在承担责任的方式上,应注重对隐私侵权的物质赔偿,并同赔礼道歉、恢复名誉、停止侵害、消除影响等责任形式相结合。只要受害人要求侵害人承担隐私权侵害赔偿金的,法院应首先考虑适用该种责任承担方式,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予以支持。并根据侵权程度、责任大小以及加害人承受能力确定赔偿数额,在赔偿数额大小上应给予法官以更大的自由裁量权,而不必局限于一个统一的标准和模式。在补偿性赔偿基础上,引进惩罚性赔偿金机制,对侵害人的违法行为起到震慑作用。最后建议在我国刑法中增设“侵犯隐私权罪”这一罪名,使严重侵犯公民隐私的行为受到刑法的制裁以增强其威慑力。世界上许多国家如法国、德国和奥地利等刑法都规定了“侵犯隐私权罪”,对网络隐私权的刑事立法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立法倾向。为了更有效惩治严重侵犯公民网络隐私权的行为,我国刑法有必要加强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作为最为严厉的法律,只有在刑法中规定侵犯隐私权等相关罪名,才能为维护公民的隐私权提供最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加强对侵犯隐私权犯罪的惩治力度,才会使人们更自觉地尊重他人隐私,保护他人隐私。四、总结我国对公民隐私权法律保护的现状不容乐观,公民尊重他人隐私和自我隐私保护的意识比较淡薄,侵害隐私权的现象比较普遍。互联网时代隐私权的保护需要全社会的通力合作,不仅要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同时必须提高公民个人法律意识,加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