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备课_第1页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备课_第2页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备课_第3页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备课_第4页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备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备课1.单元教学目标:本单元共4篇文章,围绕“爱国”这一鲜明的主题。其中2篇是诗歌,一是现代诗歌,一是古诗。还有2篇是中外名人爱国的故事。“爱国”理应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学生的指南针。学习这些课文,能够点燃他们的爱国激情,在喜与悲的精神碰撞中,产生一种为国奋发向上的责任感。《我们爱你啊,中国》是一首诗歌,作者以饱含激情的笔墨赞美了祖国的美丽富饶以及悠久的历史、光辉的成就,抒发了对伟大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全诗语言凝练形象,结构完整紧凑,感情强烈,富有节奏美和韵律美。《郑成功》一文是一篇历史故事,记述了明朝末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史实。全文依循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围绕中心组织材料,歌颂郑成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英雄”的气节、品格。《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第三篇课文。本文讲波兰音乐家肖邦怀着亡国之恨流亡异国他乡,在国外他不忘国耻,投入到音乐创作之中,在他弥留之际,他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朝大诗人杜甫的作品,这是杜甫生平的第一快诗。这首诗既是学生学习古文化的好教材,又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这首诗显著的特点是通俗易懂,没有华丽的词藻,难懂的典故。古诗《示儿》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当时的南宋遭受金兵进犯,宋军节节败退,最后国都沦陷,从此江山破碎,不复统一。陆游伤心悲愤,临终前给儿子立下遗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前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对抗金兵未成的遗恨,有因祖国未统一的无限悲哀,也有对统一大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因此,《示儿》是开展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绝好教材。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确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如下:1.认真观察图画,懂得“勤于收集资料”和“不懂就问”都是重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2.掌握勤于收集资料的常用方法;知道处处皆学问,遇到不理解的地方,不清楚的问题,都应虚心向人请教,争取弄懂弄通。3.激发学生收集资料的兴趣,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好习惯。4、学会本单元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5、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6、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颂诗句,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7、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历史功绩,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8、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9、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10、学会细致的观察生活与大自然,养成留心观察、乐于及时记录的习惯,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11、引导学生对习作进行修改,养成习作之后认真修改的习惯。本单元重点、难点:1、并逐步养成收集资料的好习惯。2、通过有感情朗读,逐层次理解重点字词,关键句子,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真挚而强烈的爱国之情,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3、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历史功绩,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4、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5、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体会这两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6、学会细致的观察生活与大自然,养成留心观察、乐于及时记录的习惯,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2.学情分析:六年级大部分学生活泼开朗,具有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在课堂上踊跃回答老师的提问,课后能按时完成课内和课外作业。但是也有个别同学由于种种原因,对学习没有浓厚的兴趣,上课小动作较多,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把心思用在学习上,更有一小部分同学从低年级起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上存在懒惰心理,厌学﹑怯学,学习习惯较差,有待于在本学期对这些同学加(),()(填诗句)。表达感情。这两首诗的相同点:均表达了诗人的(爱国)之情。不同点:第一首是通过“”来表达的,写作者听到失地收复的消息后极度喜悦和急还乡的心情;而《示儿》是通过()来表达的,写作者临终前的牵挂,他所念念不忘的是没有看到祖国的统一。五、修改语段:(共八处错误)(4分)在老师和同学们的教育帮助下,刘强端正了学习态度。能按时完成作业,错别字也大大进步了。他还积极参加文愉活动,在全校师生和少先队员们参加的儿童节联欢会上扮演节目,有详有略地朗读了作者是著名作家鲁迅写的《草原》。1、去掉“教育”2、“进步”改“减少”3、“文愉”的“愉”错了。正:“娱”4、将“和少年队员们”删掉5、“扮演”改“表演”6、“有详有略”改“绘声绘色”7、“朗读”改“朗诵”8、去掉“作者是”。六、阅读理解:(24分)(一)课内部分荷兰侵略者凭借高大坚固的铁甲舰和舰上的大炮,企图负[隅]顽抗。英勇的郑军官兵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驾着舰船向敌舰队冲去。他们团团围住敌舰,使敌人的大炮失去了威力。随着“轰隆”一声巨响,所有的舰船都震动起来,海面上掀起十几丈高的水柱。原来是一个炮手瞄准敌舰放了一炮,刚巧打中了弹药库。那艘敌舰被炸成许多碎片,飞向天空。敌人惊恐万[状],敌舰队乱作一团。郑军官兵乘势用钩子钩住敌舰,一个个跳了上去。敌舰官兵无法逃脱,只好统统举手投降。①解释文中“[]”里的字,把意思写在后面的括号里(角落)、(样子)(2分)②从划“---------”的句子中我体会到(2分)③用“……”划出描写敌人表现的句子。(2分)④根据下面提供的一些词语,想象一下,当时的敌人还会有哪些表现。试着写几句话。(2分)丧家之犬漏网之鱼心惊胆战哭爹喊娘闻风丧胆魂飞魄散丑态百出(二)课外部分99分的苦恼我历尽坎坷,中年才得一女。望着她那与我越来越像的小尖鼻子和玲珑的小嘴,我的心头洋溢着得意和欢快。她妈妈认为孩子比我漂亮,比我聪明,比我有更好的气质,将来会比我更有出息。至于和院子里那些同龄孩子相比,她妈妈更是自豪,认为没有一个能和她并驾齐驱。在这种情感氛围中,我们对孩子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这期望近乎成为信仰。可是,等女儿入了小学,一年年往上升,这种信仰却一次又一次地遭到打击。最关键的是考试成绩,虽然孩子每次考试都在90分以上,但总不能使她的妈妈满意。在她看来,我们的孩子应该门门都100分才顺理成章,人家的孩子都能考到96分或97分,她感到不可理解。孩子每次拿了94分或95分回来,她脸上都没有笑容。有时孩子失误,只拿到八十几分,于是就有(1)(引发引起发生)一场暴风骤雨的可能。每当这时,首当其冲的是孩子,平时各式各样的小毛病,甚至不是毛病的小事都被她妈妈拿出来数落一顿。这时孩子默默垂泪,可怜巴巴地看着我,那眼神显然是希望我马上相救。可是妻子也在看我,那眼神显然是希望我为她找出更多责备孩子的理由。夹在两种目光中的我只好装傻。孩子自然拿我没办法,但她妈妈对孩子的数落却有了发展。原来用的是第二人称单数,“你总是”如何如何不听话,不久就变成“你们总是”如何如何,最后干脆成了“你们两个人”如何如何。这时,我如果分辩两句,其结果“你们”会立即变成“你”。孩子解放了,批判的矛头便立即转移到我头上,指责我懒散,不爱整洁,待人大大咧咧,买东西又贵又次,等等。怎么办好呢?我想最关键的还是要切实有效地帮助孩子提高成绩,于是,我开始亲自辅导孩子做作业。皇天不负苦心人。不久后的一天,孩子放学回家,老远就喊着(2)(走冲迈)进门来了:“爸——爸——!”我知道这肯定是好消息了。果然带回来一个99分。我大喜。待她妈妈下班回来,我努努嘴暗示孩子把考卷奉上。我看到妻子脸上一丝微笑还没有来得及闪烁就消失了。她往椅子上一瘫:“我就是弄不明白,你为什么就拿不下那最后1分!”我大为震惊,本想顶回去:“你上小学考过几个100分?我看连90分都难得。”但是我知道,这样意气用事是绝对愚蠢的,只能破坏孩子成绩有提高所带来的良好气氛。这时我想起有种幽默理论说,幽默的要义是缓解冲突,把自己的进攻变成对方的顿悟甚至享受。我灵机一动,叹了一口气说:“都是我不好。”妻子奇怪了:“平时骄傲得不得了,这回怎么谦虚起来了?”我说:“孩子学习成绩不够理想,不是她不努力,而是她的脑子不好,天生的笨。”妻子有点不解,我继续说:“天生的笨,是遗传的原因。这有两个可能,第一个是你笨。”“这不可能。”。“那就是第二种可能:我笨。”“我看这样说,还比较恰当。”“但是、这也并不能怪我。想当年,你找对象:满园里拣瓜,拣得眼花;摇了半天,拣了个傻瓜。你不怪自己,还要怪她。”女儿捂着嘴巴笑。她妈妈也忍不住笑了。1.理清文章思路,把下面括号各部分内容的几句话分别填入相应的括号内。(只填序号)(4分)A.妈妈不满意孩子的考试成绩。B.父母对女儿寄予了很高的期望。C.矛盾暂时得到缓减。D,99分引起的风波。事情的起因(),事情的经过(),事情的结果是()。2.第一自然段一连用了五个“比”字,目的是突出()。(2分)3.结合上下文,在下面两句话的横线上分别填入最恰当的词语,在正确的选项下面画横线。(从括号内选)(2分)(1)于是就有(引发引起发生)一场暴风骤雨的可能。(2)老远就喊着(走冲迈)进门来。4.面对99分,全家人都陷入了苦恼之中。他们各自苦恼的是什么?分别用一两句话简要回答。(3分)孩子的苦恼:_______________“妈妈”的苦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的苦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下列对本文结尾含义和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填序号)(2分)A.矛盾得到彻底解决,全家皆大欢喜。B.矛盾没有彻底解决,“笑”的背后仍有苦恼。C.语言幽默风趣,让人发出苦恼的笑。D.言尽而意未尽,留有让人思考的余地。6.看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感受?谈谈你对作者写作意图的体会。(3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