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解析版)_第1页
【生物】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解析版)_第2页
【生物】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解析版)_第3页
【生物】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解析版)_第4页
【生物】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我国的许多传统美食的制作过程都蕴含了生物发酵技术。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泡菜制作过程中,乳酸菌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B.面包制作过程中,酵母菌进行呼吸作用产生CO2C.腐乳制作过程中,将容器密封可以促进毛霉生长D.果醋制作过程中,醋酸菌能将乙醇转化为乙酸【答案】C【分析】1、泡菜的制作所使用的微生物是乳酸菌,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能够将蔬菜中的葡萄糖氧化为乳酸。2、在利用酵母菌发酵时最好是先通入足够的无菌空气在有氧环境下一段时间使其繁殖,再隔绝氧气进行发酵。3、豆腐的主要营养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肪,难以消化、吸收,毛霉、酵母菌等多种微生物分泌的蛋白酶,能将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在多种微生物的协同下,豆腐转变成腐乳。制作过程中需要加盐腌制。【详解】A、乳酸菌发酵产物为厌氧,能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A正确;B、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B正确;C、腐乳制作过程中,不需要密闭条件,C错误;D、在果醋制作过程中,醋酸菌能将乙醇转化为乙酸,D正确。故选C。2.酱豆是人们利用大豆制作的一道地方美食。具体做法为大豆煮熟→霉菌发酵→加入蔬菜→加盐、调味酒与香辛料→乳酸发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酱豆制作过程中,有多种微生物参与发酵B.霉菌能产生脂肪酶,将脂肪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C.霉菌发酵过程中,湿润的环境有利于霉菌的生长与繁殖D.制作酱豆的整个过程应在环境温暖、氧气充足的条件下进行【答案】D【分析】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大豆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传统发酵以混合菌种的固体发酵及半固体发酵为主,利用传统发酵技术制作的食品有腐乳、酱、酱油、醋、泡菜和豆豉等。【详解】A、传统发酵以混合菌种的固体发酵及半固体发酵为主,酱豆制作过程中,有毛霉等霉菌以及乳酸菌等多种微生物参与发酵,A正确;B、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大豆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B正确;C、霉菌发酵过程中,保持湿润有利于霉菌的生长与繁殖,C正确;D、霉菌为需氧菌,但乳酸菌为厌氧菌,乳酸发酵应在无氧条件下进行,D错误。故选D。3.下列关于泡菜制作的说法,错误的是()A.加水密封是为了给微生物发酵提供无氧的环境B.用盐腌制蔬菜的目的之一是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C.随着腌制时间的延长,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逐渐下降D.泡菜富含乳酸,咸酸适度,能增进食欲,帮助消化【答案】C【分析】制作泡菜时要用到乳酸菌,乳酸菌是一种厌氧菌,在无氧的条件下,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使得菜呈现一种特殊的风味,因此制作泡菜的坛子必须密封,主要是为了让乳酸菌在缺氧的环境下发酵。【详解】A、制作泡菜时加盖后用水封口,其目的是不让空气进入坛内,因为乳酸菌只有在缺氧的环境下才能把蔬菜中的有机物分解为乳酸。故加水密封是为了隔绝空气,给微生物的发酵提供无氧的环境,A正确;B、用盐腌制蔬菜的原理是微生物在高浓度溶液中大量失水死亡,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B正确;C、泡菜中亚硝酸盐,随着泡制时间的增加,亚硝酸盐含量先升高后降低,最后趋于稳定,C错误;D、泡菜富含乳酸,咸味适度,能增进食欲,促进消化,D正确。故选C。4.我国是世界上啤酒的生产和消费大国。啤酒是以大麦为主要原料经酵母菌发酵制成的,其工业化生产流程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大麦发芽→焙烤→碾磨成麦芽粉→糖化→蒸煮冷却加啤酒花→发酵→过滤消毒→过滤、调节、分装A.酿酒过程中常加入赤霉素以缩短大麦发芽时长,减少有机物消耗B焙烤阶段应注意控制温度,要杀死种子胚但不能使淀粉酶失活C.啤酒发酵过程分为主发酵和后发酵两个阶段D.啤酒发酵的温度和发酵时间是固定不变的【答案】D【分析】啤酒发酵过程分为主发酵和后发酵两个阶段。酵母菌的繁殖、大部分糖的分解和代谢物的生成都是在主发酵阶段完成。主发酵结束后,发酵液还不适合饮用,要在低温、密闭的环境下储存一段时间进行后发酵,这样才能形成澄清、成熟的啤酒。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随着啤酒品种和口味要求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详解】A、赤霉素能够诱导α-淀粉酶的产生,经过赤霉素处理的大麦不需要发芽便能用于糖化,故经赤霉素处理的大麦种子可直接用于糖化过程,缩短大麦发芽时长,减少有机物消耗,A正确;B、焙烤是为了去除大麦种子中的水分,可以杀死大麦种子胚,但没有起到灭菌作用,也不能使淀粉酶失活,B正确;C、啤酒发酵过程分为主发酵和后发酵两个阶段,C正确;D、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随着啤酒品种和口味要求的不同而有所差异,D错误。故选D。5.下图为酵母菌纯培养过程中的部分操作步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调节培养基的pH可在①步骤之后进行B.②步骤操作前要将接种环灼烧灭菌并冷却C.图示实验过程中,接种环共灼烧了5次D.倒置培养后可以用于统计酵母菌的菌落数【答案】B【分析】观察题图可知,步骤①为倒平板,步骤②为蘸取菌液,步骤③为划线接种,步骤④为接种结束。【详解】A、①步骤倒平板操作,为实现无菌操作,应先调pH再灭菌,A错误;B、步骤②为蘸取菌液,操作前要将接种环灼烧灭菌并冷却,B正确;C、③到④的过程中,观察图④发现培养皿上有5道划线,每次划线操作前都需要进行灼烧灭菌,接种结束后还需要灼烧灭菌1次,由此可知接种环共需要灼烧6次,C错误;D、图示为平板划线法,该接种方法不能用于微生物计数,D错误。故选B。6.如图为“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实验中样品稀释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5号试管的结果表明土壤中的菌株数约为个1.7×109个/gB.可以从4号试管取0.1mL菌液进行涂布培养后计数C.土样需要灭菌处理后再加入盛有无菌水的锥形瓶中D.平均每克土样中的细菌数量与所取土样的多少有关【答案】A【分析】从土壤中分离尿素分解菌的一般步骤是: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梯度稀释、涂布培养和筛选菌株。图中5支试管为梯度稀释,最后经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培养后进行计数。【详解】A、据图可知,5号试管中稀释了106倍,5号试管进行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的结果表明1g土壤样液中的菌株数为(168+175+167)÷3÷0.1×106=1.7×109个,A正确;B、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时应选择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统计,5号试管的菌落是168、175、167个,若从4号试管取0.1mL菌液进行涂布培养后计数可能导致数目过多,B错误;C、土壤灭菌处理后会导致菌种被杀死,实验失败,C错误;D、由于计算时是按照单位体积进行计算的,故平均每克土样中的细菌数量与所取土样的多少无关,D错误。故选A。7.有传言称手机屏幕上的细菌比马桶按钮上的多,下图是某研究小组通过实验得到的调查结果,两组实验操作均正确且操作完全一致。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两组实验均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B.两组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可能是取样面积不同C.从结果来看,手机屏幕和马桶按钮上都有多种细菌D.图中“继续实验”可能包括稀释、涂布等操作【答案】B【分析】稀释涂布平板法是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然后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琼脂固体培养基表面,进行培养,在稀释度足够高的菌液里,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将被分散成单个细胞,从而能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菌落。设计对照组实验,既可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又可增加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说服力。微生物培养基的成分一般包括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取样环境不同、取样时间不同、取样量的差异都可能影响最终的实验结果。【详解】A、根据图中菌落的分布特点可知,本实验采用的接种方法为稀释涂布平板法,A正确;B、两组实验操作均正确且操作完全一致但结果截然不同,可能原因手机取样部位和马桶的取样不同,B错误;C、通过观察菌落的形态、大小可以看出,手机屏幕和马桶按钮上都有多种细菌,C正确;D、图中接种方法为稀释涂布平板法,“继续实验”可能包括稀释、涂布等操作,D正确。故选B。8.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需做到无菌操作,某实验室培养的菊花愈伤组织被真菌严重污染,为查找污染原因设计了4组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4组实验必须遵循单一变量原则B.培养基灭菌时间对愈伤组织污染率影响不显著C.分析图示可知,愈伤组织的污染主要来自外植体D.为调节培养温度可以在培养时加清水降温【答案】D【分析】据图分析可知:本实验自变量为灭菌时间、培养基pH和温度,因变量为污染率,污染率与培养基灭菌的时间、培养基pH以及培养温度并没有规律性关系;离体组织灭菌时间越长,污染率越低,因此可得出污染的主要来源是离体组织。【详解】A、据图可知,本实验自变量为灭菌时间、培养基pH和温度,根据实验设计的原则,4组实验都遵循了单一变量原则,A正确;BC、据图可知:培养基灭菌的时间、培养基pH以及培养温度发生变化时,污染率没有太大变化,但随着离体组织灭菌时间的增加,污染率大幅度下降,说明污染的原因是组织培养的离体组织,BC正确;D、调节培养温度不可以在培养时加清水降温,这样实验的自变量不只是温度,还有清水以及清水中的物质杂菌等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D错误。故选D。9.下列关于动物细胞培养所需要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A.气体环境中的CO2起刺激细胞呼吸的作用B.培养所需营养物质与植物组织培养的相同C.培养的适宜温度一般与动物的体温相近D.培养的适宜pH一般为酸性条件【答案】C【分析】动物细胞培养需要适宜的营养条件,无菌无毒的环境,适宜的温度、pH和渗透压以及适宜的气体环境。要保证无菌无毒的环境,需要对培养液和所有培养用具进行灭菌处理以及在无菌环境下进行操作。【详解】A、动物细胞培养时,气体环境中的CO2的作用是调节培养液pH的,A错误;B、动物细胞培养所需营养物质和植物组织培养不同,例如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基中含有蔗糖,而动物细胞培养液中含有葡萄糖和动物血清等,B错误;C、动物细胞培养的适宜温度一般应与动物的体温相近,为36.5±0.5℃,C正确;D、动物细胞培养的适宜pH为7.2~7.4,D错误。故选C。10.2019年,南京农业大学的周光宏教授团队培养出中国第一块肌肉干细胞培养肉。细胞培养肉技术是一种新型食品合成生物技术,其合成过程是首先将肌肉干细胞从肌肉组织中分离出来,随后在体外大规模培养细胞获得肌肉组织,再经加工得到肉类食品。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肌肉干细胞具有组织特异性,只能培养获得肌肉组织B.体外大规模培养肌肉细胞的过程中不会出现接触抑制现象C.与传统肉类生产方式相比,细胞培养肉对环境的污染更小D.使用胚胎干细胞、诱导多能干细胞等可以培养出肌肉组织【答案】B【分析】成肌干细胞是指存在于一种已经分化组织中的未分化细胞,这种细胞能够自我更新并且能够特化形成组成该类型组织的细胞。成体干细胞存在于机体的各种组织器官中。成年个体组织中的成体干细胞在正常情况下大多处于休眠状态,在病理状态或在外因诱导下可以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再生和更新能力。【详解】A、肌肉干细胞属于专能干细胞,具有组织特异性,只能分裂分化形成肌肉组织,A正确;B、肌肉细胞属于正常动物细胞,体外大规模培养肌肉细胞的过程中会出现接触抑制现象,B错误;C、与传统肉类生产方式相比,细胞培养肉对环境的污染更小,C正确;D、胚胎干细胞具有全能性,可以诱导分化形成肌肉组织,多能干细胞类似胚胎干细胞,因此也可以诱导分化形成肌肉组织,D正确。故选B。11.阿霉素是一种抗肿瘤抗生素,但其没有特异性,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还会对机体其他细胞造成伤害。构建抗体—药物偶联物(ADC)能对肿瘤细胞进行选择性杀伤,ADC通常由抗体、接头和药物(如阿霉素)三部分组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将肿瘤抗原注射到小鼠体内,可从其血清中获得单克隆抗体B.ADC中的抗体和阿霉素分别起靶向运输和治疗的作用C.构建抗体—药物偶联物时用到的抗体应为单克隆抗体D.利用同位素标记的单克隆抗体,可定位诊断肿瘤【答案】A【分析】血清抗体与单克隆抗体的比较:血清抗体由B淋巴一般从血清中分离,产量低、纯度低、特异性差,单克隆抗体由杂交瘤细胞分泌,特异性强,灵敏度高,能大量制备。【详解】A、将肿瘤抗原反复注射到小鼠体内,从小鼠的血清中分离出的抗体为血清抗体,单克隆抗体由杂交瘤细胞分泌的特异性抗体,A错误;B、ADC中的抗体可以和肿瘤细胞特异性结合,靶向运输阿霉素,阿霉素是一种抗肿瘤抗生素,起到治疗作用,B正确;C、构建抗体—药物偶联物(ADC)能对肿瘤细胞进行选择性杀伤,ADC中的抗体应为特异性识别肿瘤抗原的单克隆抗体,C正确;D、单克隆抗体特异性强,利用同位素标记的单克隆抗体在特定组织中的成像技术,可定位诊断肿瘤,D正确。故选A。12.2019年1月24日,我国科学家宣布世界首批疾病克隆猴——5只生物节律紊乱体细胞克隆猴在中国诞生。科学家采集了一只一岁半的、睡眠紊乱最明显的BMALI(生物节律基因)敲除猴A6的成纤维细胞,通过体细胞核移植技术,获得了5只克隆猴。如图为培育的流程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5只克隆猴可作为动物模型,用于研发治疗睡眠紊乱的药物B.取自新鲜卵巢的卵母细胞可直接作为受体细胞,进行核移植C.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的基础是动物细胞培养技术D.5只克隆猴的性别均由成纤维细胞的遗传物质决定【答案】B【分析】体细胞克隆技术是指把动物体细胞经过抑制培养,使细胞处于休眠状态。采用核移植的方法,利用细胞拆合或细胞重组技术,将卵母细胞去核作为核受体,以体细胞或含少量细胞质的细胞核即核质体作为核供体,将后者移入前者中,构建重组胚,供体核在去核卵母细胞的胞质中重新编程,并启动卵裂,开始胚胎发育过程、妊娠产仔。克隆出动物的技术,又可称之为体细胞核移植技术。【详解】A、通过体细胞核移植技术获得的5只克隆猴生物节律紊乱,可作为动物模型,用于研发治疗睡眠紊乱的药物,A正确;B、取自新鲜卵巢的卵母细胞徐培养至MⅡ中期时,才可作为受体细胞,B错误;C、动物细胞培养技术是其它动物细胞工程技术的基础,C正确;D、5只克隆猴的细胞核来自于成纤维母细胞,性染色位于细胞核,则其性别均由成纤维细胞的遗传物质决定,D正确。故选B。13.CD19和CD47是淋巴瘤细胞广泛表达的表面标记物,而CD19与CD47分别在B细胞表面与正常组织细胞上普遍存在。研究人员将两种产生不同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融合成双杂交瘤细胞,最终得到了能同时结合CD19和CD47的BsAb(一种能够同时结合两种抗原的双特异性抗体),通过这种“双靶向”模式增强对淋巴瘤细胞的识别,在体内体外实验中均可显著杀伤淋巴瘤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获得BsAb的过程中,筛选双杂交瘤细胞的依据是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B.BsAb只会与淋巴瘤细胞结合,不会与B细胞和正常组织细胞相结合C.制备杂交瘤细胞时,需用胰蛋白酶处理脾脏组织获得单个细胞D.诱导杂交瘤细胞融合的常用方法有PEG融合法、电融合法和灭活病毒诱导法等【答案】B【分析】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为,先给小鼠注射特定抗原使之发生免疫反应,之后从小鼠脾脏中获取已经免疫的B淋巴细胞;诱导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进行抗体检测,筛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即用培养基培养和注入小鼠腹腔中培养;最后从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获取单克隆抗体。【详解】A、筛选双杂交瘤细胞需要选出能够产生BsAb的细胞,依据是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A正确;B、根据题干,CD19与CD47分别在B细胞表面与正常组织细胞上普遍存在,因此BsAb会与B细胞和正常组织细胞相结合,B错误;C、制备杂交瘤细胞时,需用胰蛋白酶处理脾脏组织细胞分散开,获得单个细胞,C正确;D、诱导杂交瘤细胞融合的常用方法有PEG融合法、电融合法和灭活病毒诱导法等,D正确。故选B。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14.下列关于植物细胞工程技术的研究成果及应用,正确的是()A.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培育的脱毒苗具有抗病毒的特点B.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都需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C.可在培养基中加入一定量的NaCl,筛选出抗盐细胞或植株D.利用植物细胞培养技术可实现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答案】CD【分析】植物细胞工程技术的应用:植物繁殖的新途径(包括微型繁殖,作物脱毒、人工种子等)、作物新品种的培育(单倍体育种、突变体的利用)、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详解】A、因为分生组织的病毒极少,甚至没有病毒,所以将分生组织(如根尖、茎尖)进行离体培养能获得脱毒植株,但不能获得抗病毒植株,A错误;B、单倍体育种先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如花药离体培养等)诱导产生单倍体植株,再通过某种手段使染色体组加倍(如用秋水仙素处理),从而使植物恢复正常染色体数;多倍体育种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使其染色体数目加倍,不需要植物组织培养技术,B错误;C、可在培养基中加入一定量的NaCl,提高培养基的渗透压,从而筛选出抗盐细胞或植株,C正确;D、利用植物细胞培养技术可实现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是植物细胞工程的应用之一,D正确。故选CD。15.含硫蛋白质在某些微生物作用下产生的硫化氢会导致生活污水发臭。为探究发臭水体中甲、乙菌是否产生硫化氢及两种菌的运动能力,某小组用穿刺接种的方法分别将两种菌接种在含有硫酸亚铁铵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硫化氢可以与硫酸亚铁铵结合形成黑色沉淀),如图所示。若两种菌繁殖速度相等,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据实验结果可知,乙菌的运动能力比甲菌强B.甲、乙菌在培养基内部生长,一定属于厌氧菌C.该实验结果说明甲、乙两种菌都能产生硫化氢D.穿刺接种等接种技术的关键是防止杂菌的污染【答案】ACD【分析】图中是穿刺接种的方法,根据题干中的信息“硫化氢可以与硫酸亚铁铵结合形成黑色沉淀”,根据图示黑色沉淀的面积,可以比较两种菌的运动能力。【详解】A、从图中可以看出甲菌在试管中分布范围小于乙菌,说明了乙菌的运动能力比甲菌强,A正确;B、甲、乙菌在培养基内部生长,不一定属于厌氧菌,也可能是兼性厌氧菌,B错误;C、根据题意,硫化氢可以与硫酸亚铁铵结合形成黑色沉淀,图中都产生了黑色沉淀,表示二者都能产生硫化氢,C正确;D、微生物接种技术的核心是防止杂菌的污染,D正确。故选ACD。16.如图表示核苷酸合成的两个途径,物质A可以阻断其中的全合成途径。正常细胞内含有补救合成途径所必需的转化酶和激酶,制备单克隆抗体时选用的骨髓瘤细胞缺乏转化酶。现用加入H、A、T三种物质的“HAT培养基”来筛选特定的杂交瘤细胞。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HAT培养基中,未融合的B淋巴细胞仍具有增殖能力,可持续进行细胞分裂B.HAT培养基中,未融合的骨髓瘤细胞在物质A的阻遏下因不能合成DNA而死亡C.细胞融合是一个随机的过程,培养基中加入物质A的目的是筛选杂交瘤细胞D.HAT培养基上筛选出的所有杂交瘤细胞,既能大量增殖又能产生较高纯度的目标抗体【答案】ACD【分析】分析题图:核苷酸合成有两个途径,物质A可以阻断其中的全合成途径,正常细胞含有补救合成途径所必需得转化酶和激酶,骨髓瘤细胞中缺乏转化酶。因此,加入H、A、T三种物质后,骨髓瘤细胞及其自身融合的细胞中缺乏转化酶,无法进行上述两个途径而在HAT培养基上不能增殖;已经免疫的B淋巴细胞和自身融合的细胞也因高度分化而不能增殖,因此在该培养基上能增殖的只有杂交瘤细胞(杂交瘤细胞中全合成途径被物质A阻断,但其可借助正常细胞的补救合成途径来合成核苷酸,进而大量繁殖)。【详解】A、未融合B淋巴细胞高度分化而不能增殖,A错误;B、HAT培养基中,未融合的骨髓瘤细胞一方面不含有转化酶无法通过补救合成途径合成DNA,另一方面在物质A的阻断下无法通过全合成途径合成DNA,因此在HAT培养基上会死亡,B正确;C、细胞融合是一个随机的过程,培养基中加入物质A、H、T的目的是筛选出杂交瘤细胞,C错误;D、HAT培养基上筛选出的杂交瘤细胞能大量增殖,但并不都能产生高纯度的目标抗体,需要进行抗体检测,筛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才可产生高纯度的目标抗体,D错误。故选ACD。17.转分化是指一种已分化细胞在结构和功能上转变成另一种已分化细胞的过程。研究发现,当机体的肝脏出现慢性损伤时,肝脏的星状细胞就会持续增生,并转化为肌纤维母细胞、成纤维样细胞以及肌成纤维细胞等。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转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B.转分化的过程与植物组织细胞脱分化的过程相似C.星状细胞转分化的过程中mRNA的种类维持相对稳定D.该项研究表明,已分化的细胞其分化后的状态是可以改变的【答案】AD【分析】细胞分化是指细胞在生长过程中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的过程,细胞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组织,如动物的肌肉组织、上皮组织、神经组织和结缔组织,植物的保护组织、营养组织、分生组织和输导组织。【详解】A、转分化是指一种类型的分化细胞在结构和功能上转变成另一种分化细胞的过程,所以转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A正确;B、转分化形成的是分化的细胞,植物组织细胞脱分化形成的是愈伤组织,所以转分化的过程与植物组织细胞脱分化的过程不相同,B错误;C、细胞的转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星状细胞转分化过程中核基因不变,但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其mRNA种类有差异,C错误;D、肝脏细胞属于已经分化的细胞,分析题意,当机体的肝脏出现慢性损伤时,肝脏的星状细胞就会持续增生,并转化为肌纤维母细胞、成纤维样细胞以及肌成纤维细胞等,该项研究表明,已分化的细胞其分化后的状态是可以改变的,D正确。故选AD。18.紫杉醇是存在于红豆杉属植物体内的一种次生代谢物,具有高抗癌活性,现在已被广泛用于乳腺癌等癌症的治疗。生产紫杉醇的传统方法是从红豆杉的树皮和树叶中提取,这种方法不利于对红豆杉的保护。为避免掠夺式砍伐红豆杉同时获得紫杉醇,可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获得紫杉醇。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利用红豆杉茎尖进行组织培养可实现植物脱毒B.可通过对愈伤组织进行筛选,获得高产紫杉醇的细胞C.由愈伤组织提取紫杉醇可大大提高紫杉醇的生产效率D.通过培养愈伤组织来生产紫杉醇体现了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答案】ABC【分析】植物细胞工程技术的应用:1、植物繁殖的新途径(1)微型繁殖(2)作物脱毒(2)神奇的人工种子2、作物新品种的培育(1)单倍体育种(2)突变体的利用3、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利用的技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详解】A、选用茎尖分生组织进行组织培养可以获得脱毒苗,A正确;B、进行培养的细胞大多数来自愈伤组织,愈伤组织通过长时期的继代培养,多个细胞之间发生了遗传性差异,筛选出生长速度快、次生代谢产物积累多的细胞系,B正确;C、由愈伤组织提取紫杉醇,提高紫杉醇的生产效率,C正确;D、利用植物细胞工程获得紫杉醇的过程只培养到了愈伤组织时期,不能体现植物细胞的全能性,D错误。故选ABC。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9分。19.发酵食品在我国传统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下图为家庭制作果酒、果醋的发酵装置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酿造葡萄酒时,要先冲洗葡萄,再除枝梗,这样操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对图中装置进行消毒后,再装入葡萄汁进行发酵,不需要向发酵瓶中接种酵母菌,原因是_________。(2)酿葡萄酒时,将发酵装置放在________℃的环境中,每12h拧开气阀b一次的目的是________。装置中d处设计成弯曲形状的目的是__________。(3)酿成葡萄酒后,若要继续酿果醋,需进行的操作有__________。(4)受制作和储存卫生条件的影响,自制的果酒、果醋不能多喝,从成分上分析原因是______。【答案】(1)①.避免除去枝梗时引起葡萄破损,增加被杂菌污染的机会②.葡萄皮上附着的有野生酵母菌(2)①.18~30②.是排出发酵过程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③.防止排气时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防止杂菌污染)(3)往瓶中加入醋酸菌,拧开气阀a,通入无菌氧气(空气),同时为了醋酸菌发酵过程的快速进行,可将装置放在30~35℃的环境发酵(4)自制果酒、果醋容易滋生细菌,在制作过程中,如果没有保证卫生条件,很容易污染,而且,自制果酒、果醋常常存放在不卫生的地方,很容易被细菌感染【分析】1、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温度是酵母菌生长和发酵的重要条件,20℃左右,酒精发酵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18~30℃,在葡萄酒自然发酵过程当中,其主要作用的是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酵母菌。2、醋酸菌是一种好氧细菌,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醋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1)酿造葡萄酒时,要先冲洗葡萄,再除枝梗,这样操作的原因是避免除去枝梗时引起葡萄破损,增加被杂菌污染的机会。对图中装置进行消毒后,再装入葡萄汁进行发酵,不需要向发酵瓶中接种酵母菌,原因是葡萄皮上附着的有野生酵母菌。(2)酿葡萄酒时,将发酵装置放在18~30℃的环境中,由于酵母菌无氧呼吸会产生二氧化碳,因此每12h拧开气阀b一次的目的是排出发酵过程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装置中d处设计成弯曲形状可防止排气时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防止杂菌污染)。(3)酿果醋需要接种醋酸菌,其代谢类型为异养好氧型,所以酿成葡萄酒后,若要继续酿果醋,需进行的操作有往瓶中加入醋酸菌,拧开气阀a,通入无菌氧气(空气),同时为了醋酸菌发酵过程的快速进行,可将装置放在30~35℃的环境发酵,因为该温度条件是醋酸菌发酵的适宜温度范围。(4)受制作和储存卫生条件的影响,自制的果酒、果醋不能多喝,从成分上分析原因是自制果酒、果醋容易滋生细菌,在制作过程中,如果没有保证卫生条件,很容易污染,而且,自制果酒、果醋常常存放在不卫生的地方,很容易被细菌感染。20.蒽是石油化工领域常见的一种多环芳烃化合物,对生物有毒且难以降解,会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从土壤中分离和筛选出蒽降解菌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研究人员进行如下图实验,成功地从环境样品中分离得到蒽降解菌。已知蒽在水中溶解度低,含过量蒽的固体培养基不透明。请回答下列问题:(1)蒽降解菌富集培养基需含有K2HPO4、NH4CL、CaCL2、MgSO4、FeCl3、MnSO4、水等,再加入___________作为唯一碳源。应采用_______法对配制好的培养基进行灭菌处理。(2)图中所示的分离纯化蒽降解菌的方法是___________,使用的接种工具是________。实验中初步估测A中细菌细胞数为1.5×108个/mL,若要在图中每个平板上涂布0.1mL稀释后的菌液,且每个平板上长出的菌落数约为150个,则应将A中的菌液稀释________倍。(3)将纯化获得的菌种接种于含过量蒽的固体培养基(其他营养成分适宜)上,根据培养基是否出现透明圈,就可以鉴别出目的菌株,原因是__________。对蒽降解菌株的鉴定还可以通过形态及生理生化特征对菌株进行鉴定,比如通过观察菌落的_________(答出两点)进行判断;进而通过分子生物学的方法鉴定,比如通过提取菌株的DNA进行基因测序来鉴定。【答案】(1)①.蒽②.高压蒸汽灭菌##湿热灭菌(2)①.稀释涂布平板法②.涂布器③.105(3)①.目的菌株通过降解蒽生长,使菌落周围的培养基变透明,出现透明圈②.形状、大小以及颜色【分析】1、培养基的基本组成成分:碳源(提供能源)、氮源(参与代谢)、水(溶剂)、无机盐(保持渗透压、调节pH)。2、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该方法能够分离微生物,但是不能计数。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该方法既可以分离微生物,也可以对微生物进行计数。(1)根据题意,蒽是石油化工领域常见的一种多环芳烃化合物,要筛选出能降解蒽的微生物,培养基的配置需要以蒽作为唯一碳源。对培养基灭菌一般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2)图中的接种方法能够分离微生物且可以计数,应为稀释涂布平板法,使用的接种工具是涂布器。设A中的菌液稀释倍数为X倍,每个平板上长出的菌落数约为150个,则150÷0.1×X=1.5×108个/mL,计算出X=105倍。(3)依据题干信息可知,“蒽在水中溶解度低,含过量蒽的固体培养基不透明”,若目的菌株能高效降解蒽,则能使菌落周围的培养基变透明,出现透明圈,形成以目的菌株为中心的透明圈,故可根据培养基是否出现透明圈来鉴别出目的菌株。对蒽降解菌株的鉴定还可以通过形态及生理生化特征对菌株进行鉴定,比如通过观察菌落的形状、大小以及颜色等进行判断;进而通过分子生物学的方法鉴定,比如通过提取菌株的DNA进行基因测序来鉴定。21.野生黑芥具有黑腐病的抗性基因,花椰菜易受黑腐病菌的危害而患黑腐病。利用相关工程技术可以获得抗黑腐病的黑芥—花椰菜杂种植株。用一定剂量的紫外线处理黑芥原生质体可使其染色体片段化,并丧失再生能力,再利用此原生质体作为部分遗传物质的供体与完整的花椰菜原生质体融合,流程如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该过程用到的植物细胞工程技术有_________(答出两点)。(2)过程①②③的目的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过程②用到的物理方法有_______(答出两点);经过过程②操作后,显微镜下观察融合的活细胞______,说明融合成功;融合细胞中是否含有黑芥叶肉细胞的_______(填细胞器)可作为初步筛选杂种细胞的标志。(4)除了满足一定的营养条件外,③过程的培养基中还需要加入一定量的____来启动细胞分裂、脱分化和再分化过程。将杂种植株栽培在含有________________的环境中,可筛选出具有高抗性的杂种植株。【答案】(1)植物体细胞杂交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2)①.去除植物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②.诱导原生质体融合③.脱分化获得愈伤组织(3)①.离心、电刺激②.再生出细胞壁③.叶绿体(4)①.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②.黑腐病菌

【分析】由图可知,①用纤维素酶、果胶酶进行去壁处理,②表示用物理或化学方法诱导原生质体融合。(1)图中培育抗黑腐病杂种黑芥—花椰菜植株过程中,经过了植物原生质体的融合,经过了脱分化、再分化等过程故用到了植物体细胞杂交和植物组织培养。(2)植物细胞壁的成分主要是纤维素和果胶,根据酶的专一性可知,过程①酶解法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植物细胞壁以获得原生质体;过程②为促进(或诱导)原生质体的融合;过程③为脱分化,以获得愈伤组织。(3)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的物理方法有离心和电刺激等。经过过程②原生质体融合后,融合成功的标志是杂种细胞再生出细胞壁。需要筛选出融合的杂种细胞,可以通过观察杂种细胞是否含有黑芥叶肉细胞的叶绿体来进行判断。(4)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需要加入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两种关键激素,以启动细胞分裂、脱分化和再分化过程。将杂种植株栽培在含有黑腐病菌的环境中,只有具有抗性的植株才能够存活,从而将具有高抗性的杂种植株筛选出来。22.2016年,世界上第一个“三亲婴儿”的出生引发了全球的关注。从遗传学上看,这名婴儿拥有三个父母。下图是培育“三亲婴儿”的技术路线,回答下列问题:(1)据图写出“三亲婴儿”的遗传物质(基因)的来源:____________。(2)“三亲婴儿”的培育用到的技术有_________(答出两点)。(3)从遗传病的角度分析,“三亲婴儿”技术的意义是___________;若父亲、母亲均不携带红绿色盲基因,但捐献者患有红绿色盲,则该“三亲婴儿”________(填“会”或“不会”)患有红绿色盲。(4)上图是培育“三亲婴儿”的一种技术路线,而培育“三亲婴儿”还有其他的技术路线,其思路是_____。【答案】(1)自己父亲、母亲的核基因及卵母细胞捐献者的细胞质线粒体基因(2)动物细胞培养、细胞核移植(3)①.避免母亲的线粒体遗传病基因传递给后代②.不会(4)让三亲婴儿的父亲、母亲自然受孕获得受精卵,再将受精卵的细胞核移植到捐献者的去核卵母细胞中形成重组细胞,再经动物细胞培养、早期胚胎培养、胚胎移植等操作也可以培养出三亲婴儿【分析】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是将动物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去核的卵母细胞中,使这个重新组合的细胞发育成新胚胎,继而发育成动物个体的技术;原理是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克隆动物的遗传物质来自双亲,其核遗传物质来自供核生物,而细胞质基因来自提供细胞质的生物。(1)据图分析可知,母亲主要提供的是卵母细胞的细胞核,捐献者提供的是去核的卵母细胞,二者进行核移植形成重组细胞,在体外培养至MⅡ期卵母细胞,再与父亲的精子在体外受精形成受精卵,进而培养出三亲婴儿。故三亲婴儿同时拥有自己父亲、母亲的核基因及卵母细胞捐献者的质基因。(2)据图分析可知,该技术涉及动物细胞培养、体外受精、细胞核移植、早期胚胎培养、胚胎移植等操作。(3)该技术是将母亲卵母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捐献者的去核卵母细胞中,重组细胞中不含母亲的细胞质,也就不含母亲的线粒体,可避免母亲的线粒体遗传病基因传递给后代。捐献者携带的红绿色盲基因位于其细胞核内,而捐献者给三亲婴儿提供的是卵母细胞的细胞质,故捐献者携带的红绿色盲基因不会遗传给“三亲婴儿”。(4)培育的三亲婴儿,从遗传学上看,这名婴儿拥有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