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_第1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_第2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_第3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_第4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定远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夏、商、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C.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D.神权与政权相结合2.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盖天子、诸侯者,有土之君也。有土之君,不传子、不立嫡,则无以弭天下之争;卿、大夫、士者,图事之臣也,不任贤,无以治天下之事”。该材料表明殷周制度中()A.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混乱现象 B.家国同构的政治特色C.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等级关系 D.世袭和选贤的一致性3.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自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A.变法图强已成为历史潮流B.实现了社会各阶层关系的流动和转变C.门阀士族的等级不复存在D.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4.钱穆先生指出“中国版图的恢廓,盖自秦时已奠其规模。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这一统一的变局还体现出A.从血缘世袭到宗法世袭B.从世袭政治到官僚政治C.从宗法封建到帝制集权D.从礼乐治理到法律治理5.汉武帝时“尚书”一职日益重要,大臣们的奏疏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送尚书署,后来尚书台就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汉武帝还任用一些上书言事的贤良、文学,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这一做法的作用是()A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B.制衡丞相势力,强化君主专制C.重用儒家学者,提高儒学地位 D.任用外戚权臣,削弱宦官权力6.西汉前期,流民多为豪族商人所用,是谓“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汉武帝后期,“诸铁官皆置吏卒徒,攻山取铜铁,一岁功十万人已上”,流民与日俱增,以致“田地日荒,城郭空虚”之事频繁发生。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A.社会救济与优抚机制的失灵 B.国家专营政策存在一定弊端C.地方行政管理效能日渐削弱 D.人地矛盾加剧导致流民增多7.下图为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形势示意图。与此图相适应的历史描述是A.战乱频繁,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科举盛行,对外交往趋于活跃C.民族交融,门阀士族执掌朝政 D.佛教盛行,市民文学蓬勃发展8.两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这表明A.南方赋轻役稀,社会相对安定B.南方商业活跃,城市经济繁荣C.江南开发加速,农业多种经营D.经济重心南移,租佃关系发展9.《辞海》称:“唐以后特派负责某种政务者称使,如节度使、转运使等。”唐朝,中央由工部下的屯田郎中和司农寺主管屯田、营田,而州郡却无相应的主管机构或官员;中央由工部、少府监和将作监主管手工业生产,州郡亦无相应的主管机构或官员。于是才有营田使、盐铁使、群牧使等使职的设置。材料反映唐朝使职大量出现的具体原因是A.唐朝现行官制的弊端B.职官制度运行惯性C.唐朝行政制度的僵化D.唐朝政治形势的剧变10.唐朝后期推行两税法: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资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这一政策()A.放松了国家对劳动力的人身控制 B.导致了唐代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C.税制更加繁复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D.巩固了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度11.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说法有很多,一般认为最为可信的是“伊存授经”的故事。据《三国志》记载:“汉哀帝元寿元年(注: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受《浮屠经》,曰复立者,其人也。《浮屠》所载,临(伊?)蒲塞、桑门、伯闻、疏问、白疏间、比丘、晨门,皆弟子号也。”这一记载表明()A.佛教做为神仙道术最早传入中原地区 B.印度使者到中原地区传播佛教C.最早到达中国的佛教传播者未必是印度人 D.佛教传入中国后受到普遍欢迎12.诗歌创作在唐朝进入了黄金时代。盛唐时,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中唐时,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而晚唐时,诗风凝重浓郁,有时凄婉悲怆。据此可知A文学作品可以直接证史 B.唐诗风格各异类型众多C.唐诗真实再现社会全景 D.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13.唐代有“出将人相”的惯例,人们认定“宁为百夫长,胜作书生”。宋代民间则流行“做人莫作军,做铁莫做针”的俗语。这一变化反映了A.唐朝具有尚武精神、积极进取 B.宋崇文抑武引发社会观念流变C.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 D.两宋时期民族交融是主流14.西夏历代君主多数都钟爱汉文化,并热衷推广汉文化在西夏的传播,如:李乾顺在蕃学之外又建国学,并挑选王室贵族子弟300人,由官府供给廪食,设置教授进行培养;李仁孝“尊孔子为文宣帝,令州郡悉立庙祀,殿庭宏敞,并如帝制”。西夏君主的这些举措()A.旨在消除党项与汉族的民族矛盾 B.表明了儒学在西夏处于主导地位C.利于推动西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D.导致了少数民族文明的日益衰落15.辽宋夏金元时期,是一个政治家们充满创造活力的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A.全盘照搬了唐朝的政治制度 B.植根于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C.实现了疆域内各民族的平等 D.有利于巩固国家疆域的统一16.“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并不是地方政府,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换言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材料意在说明元代的行中书省A.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 B.使地方保持相当大权力C.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17.宋代土地买卖盛行,出现“千年田换八百主”“田宅无定主”现象,政府出台了较为严密的法律,对土地买卖实行规范化管理,要求买卖双方在政府机构办理登记备案手续,作为土地产权转移的证明。这一做法A.有效保护了自耕农经济B.反映了宋代商业立法的完备C.促进了土地私有制发展D.说明政府立法抑制土地兼并18.据记载,宋哲宗时为应对极端寒冷的天气,政府将储存的煤炭卖与民众。《宋史》等文献记载表明,煤炭在铸造业、冶铁业等手工业领域,逐渐有取代木柴、木炭的趋势。据此可知,宋代()A.煤炭交易市场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 B.煤炭开采由官方管控到自由开放C.煤炭在生产和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D.煤炭应用促进了农业文明的转型19.明仁宗以后,内阁大学士的品级逐渐上升,并且被赋予“公”“保”等虚衔,获得“票拟”职权;同时,皇帝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奏章除“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宦官掌握了部分“批红”职权。这表明()A.明代皇权呈现出日益衰落的趋势 B.宦官权力恶性膨胀且呈失控之势C.内阁大学士的品级职权逐渐提升 D.监阁共理互相制约保证皇权独尊20.据《正德琼台志》记载,“(明代)凡番贡多经琼州,必遣官辅护”“各遣指挥、千百户、镇抚护送至京”。永乐年间,朝廷派遣使臣到安南、占城、暹罗、真腊、爪哇、苏门答刺等国,恢复太祖之制。由此可见,明代()A.秉承朝贡贸易体制 B.推崇平等的对外贸易观C.宗藩体制开始形成 D.对外贸易呈现繁荣局面21.顺治帝曰:“今后各衙门及科道各官本章,俱著于每日午时进奏,候朕披览,次日发下拟旨,以便详阅批发……尔等(大学士)职司票拟,一应章奏有成规者,尔等不过照例拟旨,凡有改正者,皆朕亲裁……关于清朝内阁制度,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与明朝内阁制度存在继承关系B.是法定中央一级行政机构C.阁臣有权自主票拟供皇帝采纳D.内阁大学士参与中枢决策22.明清时期,许多从事工商业的地主由农村迁居城镇,由于对土地无法直接经营,对农业生产也无法干预,在拥有土地所有权的前提下把土地经营、使用权转给他人,而坐收地租,这就是永佃制。永佃制()A.推动了大土地制的产生 B.促进了近代城市的兴起C.推动了重农抑商的实行 D.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23.明朝初期,文人学士将“三纲五常”推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恢复“君臣父子长幼之伦”。明朝中期以后,社会人情“以放荡为快,世风日以侈靡为高,虽逾制犯禁不知忌也”。这一变化反映了A.社会风尚动摇理学地位 B.早期启蒙思想日益萌生C.经济发展冲击传统伦理 D.君主专制统治有所弱化24.鸦片战争后,出于策略需要,领事裁判权这项侵略要求在英国对华总战略中并未列入首要的解决目标。但清朝官员率先提出主动出让,目的是想尽快摆脱涉外纠纷的麻烦,于是有了“英国商民如有与内地民人交涉事件,应明定章程,英商由英国办理,内民由内地惩办”的条文。这一事件表明清政府A.没有突破闭关锁国束缚 B.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C.对外奉行妥协投降政策 D.法律制度建设严重滞后25.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中国应创设新式海军,发展工业与航运,倡导海洋风气,转移国民观念,只有掌握海权才能在“西人以动力横绝五洲”之际以实现“制夷”的目标。对魏源的思想理解正确的是A.从海洋文明发展的视角审视民族危机 B.将发展资本主义与抵制侵略有机结合C.实现了从“师技”到“师道”的转变 D.成功扭转了中国重陆轻海的传统观念二、材料解析题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近代中国,既有中西文化交流,又有新陈制度代谢,文化变迁与制度兴革的关系就很有趣了。制度上的现代化与文化上的“西化”当时往往混在一起,而且后者有时还被看成是最为深刻的变化。毛泽东曾把洪秀全与康有为、孙中山并称为“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代表人物。——摘编自秦晖《走出帝制一从晚清到民国的历史回望》材料二随着武昌城头的枪声响起,一场全国性的各省“独立”运动爆发了,清王朝犹如泥足巨人一般摇摇欲坠。1912年,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宣布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南京临时政府匆匆建立后,相继颁布《组织大纲》和《临时约法》,其中《组织大纲》明确规定在中华民国实行总统制的政府体制,这套政治模式,基本上是仿照美国政治制度而设计的。——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太平天国“向西方寻求真理”的表现。(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后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所设计的政治制度及推行这些制度的目的。(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太平天国与辛亥革命对近代中国政治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周朝已开始出现“小行人、象胥、掌客、怀方氏”等具有周边民族事务管理性质的官职,秦朝正式在中央设置管理民族事务的“典客”。汉承秦制,汉武帝时期设置属国都尉,具体管辖归附及内属的边疆民族。唐朝边疆民族的首领可管理府州的具体事务,但需向唐王朝缴纳贡赋,统于唐王朝的中央政府。此外唐王朝还在边陲地区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妥善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元朝在吐蕃采取“政教合一”政策,在中央设置管理吐蕃事务的帝师和宣政院机构;在元朝兴起之地漠北,设岭北行省,基本行政单位仍是蒙古传统建制,并部署军队,戍守的同时进行屯田。明朝靠近内地的少数民族统治区减少,明政府直接控制、委派流官的地区增加。清朝在边疆.全面推行郡县制和修订相关法规,强化边陲管理的同时,还鼓励内地百姓外迁至边疆谋生与开垦。——摘编自谷家荣、罗明军《中国古代边疆治理历谱识认》材料二在清朝的前150年,领土较明帝国增加了一倍多,并大部分遗留给20世纪的后继者,被视为今日中国的疆域。中国自身历史的一些产物,被积极地移植到边疆地域,而作为文明人类社会的典范。——摘编自【加】卜正民等《哈佛中国史·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在边疆治理上的贡献。28.人口迁徙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占领巴蜀地区之后,实施了从秦本土往蜀地移民的措施。“戎伯尚强,乃移秦民万家实之。”“秦惠文、始皇克定六国,辄徒其豪侠于蜀,资我丰土。……公元前213年,秦始皇迁徙50万人戍守五岭,与越人杂居。秦始皇收复河套南北的广大地区后,为了巩固在这些地区的统治,迁3万户居民到河北、榆中,垦田生产,开拓边疆。——改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政府移民的主要趋向。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作用。材料二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中原人民在阶级和民族的双重压迫下,纷纷越淮渡江,相率南下。此后中原每一次较大的政治变动,如淝水之战、刘裕北伐等,都有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南徙。据研究,截至刘宋为止,南渡人口约共有90万,占当时刘宋全境人口的1/6。西晋时北方诸州,约700余万口。南渡的90万口占其1/8强。北来的侨民集中在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江汉流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