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30年代小说(三)_第1页
第十一章 30年代小说(三)_第2页
第十一章 30年代小说(三)_第3页
第十一章 30年代小说(三)_第4页
第十一章 30年代小说(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一章30年代小说(三)第一节感受老舍——老舍的生平及创作道路【生平简介】老舍(1899—1966)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在创作上,以抗战救国为主题,写了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1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应召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辞世。老舍在4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思想上艺术上不断取得重要进展和突破。他写作勤奋,孜孜不倦地涉猎文学创作的各个领域。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多产作家,一生共创作了一千多部(篇)作品,约八百万字,尤其在长篇小说创作上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赵子曰》、《老张的哲学》、《四世同堂》、《二马》、《小坡的生日》、《离婚》、《猫城记》、《正红旗下》,剧本《残雾》、《方珍珠》、《面子问题》、《龙须沟》、《春华秋实》、《青年突击队》、《戏剧集》、《柳树井》、《女店员》、《全家福》、《茶馆》,报告文学《无名高地有了名》,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出口成章》,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及作品集《老舍文集》(16卷)等。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老舍的作品主要展示的是老中国儿女的不幸,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短篇小说构思精致,取材较为宽广,其中的《柳家大院》、《上任》、《断魂枪》等篇各具特色,耐人咀嚼。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第二节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一、“市民诗人”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与价值首先表现于对文化批判与民族性问题的格外关注,他的作品承受着对转型期中国文化尤其是俗文化的冷静的审视,其中既有批判,又有眷恋,而这一切又主要是通过对北京市民日常生活全景式的风俗描写来达到的。他第一个把“乡土”中国社会现代性变革过程中小市民阶层的命运、思想与心理通过文学表现出来并获得了巨大成功。老舍的作品注重文化,铺写世态,是那么真实而又有世俗的品位,加上其表现形式又适应并能提高市民阶层的欣赏趣味,所以能为现代文学赢得知识分子之外的众多读者。北京文化孕育了老舍的创作,而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又是最能体现北京文化的人文景观,甚至成为一种文化史的象征,一说到北京文化,就不能不联想到老舍的文学世界。因此,应把“市民世界”的分析作为理解老舍成就的切入点。在现代文学史上,很少有作家像老舍这样执着地描写“城与人”的关系,他用众多小说构筑了一个广大的“市民世界”,几乎包罗了现代市民阶层生活的所有方面,显示了老舍对这一阶层百科全书式的知识。老舍在观察表现市民社会时,所采取的角度是独特的。和二三十年代主流文学通常对现实社会作阶级剖析的方法不同,老舍始终用“文化”来分割人的世界,他关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人”的命运,以及在“文化”制约中的世态人情、作为“城”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因素的“文化”的蜕变。因此,老舍写“人”的关节点是写“文化”对于人性与人伦关系的影响。老舍在文化批判视野中所展开的市民世界的图卷是富有独创性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以及对国民性的探讨也是独特的,在他的那些最优秀的作品中,还格外注重为现代文明病探索病源。二、老舍笔下市民形象的文化内涵老舍写“人”的关节点是写“文化”。抓住这种视点之后,就可以分析老舍笔下几类人物形象的文化内涵。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分为四类:第一类是“老派市民”、第二类是“新派市民”、第三类是“正派市民”、第四类是“城市贫民”。1、“老派市民”老舍写得最好的是老派北京市民的形象,常常通过戏剧性的夸张,揭示这些人物的精神病态,从而实践他对北京文化乃至传统文化中消极落后方面的批判和反省:例如《二马》中的老马;《牛天赐传》中的牛老四;《四世同堂》中的祁老人、祁天佑;离婚中的张大哥等。他们虽然是城里人,但仍是“乡土”中国的子民,身上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宗法思想的包袱,他们的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都是很“旧派”的,很保守、很闭塞。2、“新派市民”老舍与许多同时代的作家不同,老舍在批判传统文明落后面的同时,对外来的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持非常审慎以至排拒的态度。这种态度表现在他对“新派市民”形象的漫画式描写上。主要写其虚荣、浅薄、堕落,蕴涵有对西方文明包括“五四”后引进的“新潮”所进行的反思与批评:例如《离婚》中的张天真;《四世同堂》中的祁瑞丰、冠招娣等。他们是老舍嘲讽的一种新潮而又浅薄的角色。3、“正派”或“理想”市民;与老派和新派的市民系列相比照,老舍笔下也出现了正派或理想的市民形象,常常体现老舍倾向传统的道德观:例如《四世同堂》中的天佑太太、韵梅、钱默吟;《老张的哲学》中的赵四;《赵子曰》中的赵景纯;《二马》中的李子荣;《离婚》里的丁二爷等。老舍写理想市民是为了探索文化转型的出路。但老舍常常带着比较传统的道德观去构思他的理想市民性格:侠客+实干家。这反映了中国传统小市民的理想。这些小说大都以“理想市民”的侠义行动为善良的平民百姓锄奸,从而获得“大团圆式的喜剧结局。这不仅显示了老舍的天真、真诚,也暴露了老舍思想的平庸面:中国的现代作家在对现实的批判方面显示出思想的深刻性,而一写到理想,却常常表现出思想的贫弱,这个现象颇发人深省。4、“城市贫民”在老舍笔下除了老派、新派与理想市民几种形象系列,还有一种属于城市底层的贫民形象系列,在老舍的市民世界中占有显著的位置。中篇小说《月牙儿》写母女两代烟花女子的故事。老舍对西方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潮做出了自己的独特判断,他站在挣扎在饥饿线上的下层城市贫民的立场,尖锐地指出:在大多数穷人连基本的生存权都没有,处于饥饿状态的时候,爱情就只能是买卖,自由婚姻、爱情神圣不过是骗人的空梦。综上所述,老舍最擅长的是对旧市民文化的反省和批判。在老舍笔下,有二类人物最饱满:一类是因循守旧的旧派市民,如老马(《二马》),张大哥(《离婚》),齐老人,齐瑞宣,牛老四,《牛天赐传》。一类是饥寒交迫的城市贫民。如《骆驼祥子》中的祥子,《月牙》中的母女等。但是,最具有文化深度却是旧派市民性格。第三节老舍现代小说经典的生成——以《骆驼祥子》等为例一、城市贫民悲剧——《骆驼祥子》: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探讨30年代老舍最重要的作品是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反映城市贫民生活最杰出的作品。(一)思想主题祥子是城市贫民形象的典型代表。《骆驼祥子》集中刻画的是人力车夫祥子的遭际和命运。丰富多解的思想文化内涵《骆驼祥子》的思想意蕴极为丰富,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用不同阐释方法去解读。从社会学视角读,小说控诉的是当时吃人社会的黑暗不公;从文化学视角读,小说揭露了城市文明对人性的腐蚀与毒化;从哲学视角读,小说又在深深地慨叹人类逃不开命运的拨弄。1、社会学层面通常认为这部小说反映了旧中国城市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祥子的悲剧就体现了社会批判的内涵。通常认为这部小说的成功在于其真实地反映了旧中国城市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揭示了一个破产农民如何市民化,又如何被社会抛入流氓无产者行列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所经历的精神毁灭的悲剧。作品设计了四个关键性情节,这四个情节决定了祥子的悲剧:1、军阀抢劫。2、被孙侦探敲诈。3、被虎妞(女流氓)强行占有。4、小福子死亡。祥子由破产农民进入城市底层。他善良纯朴、勤苦耐劳,不懈地追求一份独立自主的生活。但是乱兵的抢掠,侦探的敲诈,虎妞的纠缠与难产而死,使他一再受挫。当他追求的小福子吊死之后,他彻底绝望、堕落。黑暗的社会制度毁灭了一个善良美好的心灵,祥子由人变成走兽。《骆驼祥子》的社会批判,是人本主义的立场。老舍是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对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弱者寄寓深切的关怀和同情,对于摧残人的社会进行无情的否定的。我觉得,这是《骆驼祥子》的最大价值所在。2、文化学层面在老舍看来,祥子的悲剧在于现代城市文明对人性的伤害,对心灵的腐蚀,老舍自称小说试图“由车夫的内心状态观察地狱是什么样子”。老舍试图揭示文明失范如何引发城市中的人性的污浊,对病态的城市文明给人性带来的伤害深深忧虑。老舍这类探索现代文明病源的作品,在30年代是很独特的。3、哲学层面从普世性意义上讲,祥子的悲剧也是一个普通人为卑微的生存理想竭力挣扎,而扼于残酷现实之腕而无法实现的命运悲剧。小说又在深深地慨叹人类逃不开命运的拨弄。这一形象因而具有超越性的哲理意义。(二)人物形象《骆驼祥子》之所以成功,还在于塑造了成功的人物,集中显现了《骆驼祥子》高度的艺术成就。1、祥子(1)性格分析祥子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都市个体劳动者(人力车夫)的典型。祥子是一个具有骆驼般积极性格和坚韧的车夫形象。勤劳、纯朴、诚实、善良,具有中国传统的“劳力者得其食”的观念。但这一切,在现实的社会环境重压下,祥子丧失了所有的美德,最后成为了“一个个人主义的末路鬼”。祥子的性格塑造是围绕祥子的生活目标——车,即在买车丢车、买车丢钱、买车卖车的情节中完成的。祥子是老舍精心创作的人物形象,从头至尾都浸透了作家的一片热忱。老舍从两个方面去写祥子的悲剧:一方面突出祥子的好人性格;另一方面突出的是社会现实的不合理。祥子是个好人,善良、勤劳、坚毅,而他的生活愿望又是普通的。他的自食其力的生活愿望,不只是流入城市破产农民的愿望,也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愿望。这样的愿望并不宏伟,甚至可以说是很卑微的。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普通的好人,在社会里也无法生存;仅仅是这么一个小小的生活愿望,旧北平文化城却总是不允许他实现。整个故事,也可以说是好人没好报的故事。当好人没有好报的生活,我们就必然要质问他的社会环境。老舍说:“人把自己从野兽中提拔出,可是到现在,人还把自己的同类驱到野兽里去。祥子还在那文化之城,可是变成了走兽,一点不是他自己的过错。”这样,《骆驼祥子》就完成了社会批判。那么,祥子形象的意义,就在于体现了老舍对普通人的悲悯,关怀,对于不合理的社会批判,体现了老舍的人性关怀。(2)悲剧成因——祥子悲剧的原因分析1客观原因Ⅰ、把人变成鬼的旧社会对祥子的压迫。祥子的形象,是在当时那个黑暗社会的生活画面上,在他与各种社会力量的复杂关系中凸现出来的。他的悲剧,主要是他所生活的那个社会的产物。Ⅱ、城市文明对美好人性的腐蚀、异化。Ⅲ、在祥子的悲剧命运的成因中,他与虎妞的畸形婚姻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失去自尊的婚姻是祥子后来堕落的开端。这对于腐蚀他的生活意志,打破他的生活愿望,从奋发有为到怀疑自己进而自甘堕落,起了比前面几次打击更为严重的作用。2主观原因一是祥子与生俱来的小农意识,狭隘的眼光,死命要赚钱,他的不合群及个人奋斗的理想,是造成他悲剧主观因素中最根本的一点。二是祥子个人性格心理上的弱点,如在接踵而来的打击面前逐渐滋生的自暴自弃,在把握自己命运上缺乏自制能力,在虎妞的影响之下,生活态度也有改变。这一切决定了他的孤独、脆弱,最终完全向命运屈服,一步步走向堕落。2、虎妞虎妞是小说的另一个重要人物。她是一个亦正亦邪,内涵复杂的形象。虎妞在作品中是欲望的化身(物欲和肉欲)。虎妞的性格复杂,她大胆泼辣,有些心理变态;有剥削者的某些特征,又有追求自身幸福的合理愿望;蔑视宗法道德,又屈从礼俗人情。这是一个挣扎、周旋于不同层次文化之间的具有多向意义的悲剧性人物。虎妞的出现成为了祥子悲剧命运的重要因素(命运悲剧),虎妞的死又加深了祥子人生的悲剧性(社会悲剧)。3、生活在祥子周围的下层社会的小人物群象《骆驼祥子》还展示了生活在祥子周围的下层社会的小人物群像:老马祖孙、二强子、小福子、绰号“白面口袋”的妓女等。其中小福子的形象尤为令人难忘。她的悲惨遭遇,对于祥子的悲剧命运是一个重要的延伸与补充,从另一个侧面展示了祥子的人生悲剧。(三)艺术特色1、结构单纯而严谨,平淡中有波澜跌宕。2、富有特征的肖像描写和细腻的心理刻画。3、语言朴素、简洁,具有浓烈的“京味儿”。4、通俗化的幽默和讽刺的运用,带有“含泪的笑”的人道主义色彩。5、浓郁的市井风俗意味。二、文化中人的悲剧——《四世同堂》小说于1944年开始创作,后旅美完成,分《惶惑》、《偷生》、《饥荒》三部。它是老舍作品中规模最大的长篇巨制。在反映全民抗战的现代文学作品中,堪称别开生面的力作,弥补了抗战文艺中反映市民生活的不足,在老舍的创作历程中是一块高耸的界碑。它以新的超越标示着老舍现实主义创作艺术的成就。(一)情节、主题《四世同堂》从一个特定的视角,真实地再现了中华民族八年抗战的历史,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统治和汉奸走狗的卑污德行,更写出了北平市民不可征服的坚强意志。老舍在这部长篇中,把民族文化和国民性格无所规避地放到日伪统治的刺刀尖下捶打检验,使民族文化精神中的病态和美德都得到较为充分的揭示。长篇较为集中地反映了老舍这位文化伦理型的小说家反思民族文化传统的新发展。小说揭示了中国下层市民朴实坚韧、负重务实和讲究人伦之情的美好品格,也思考了传统文化的束缚而形成的和平忍耐、封闭保守的民族性性格弱点。小说写出了敌人的残暴、各色汉奸的卑污,知识分子的善良、懦弱和苦闷,以及下层市民坚强不屈的意志。(二)主要艺术成就Ⅰ、网络状、辐射型的人物设置方式Ⅱ、成功地塑造富于个性、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Ⅲ、具有全景式、大跨度的宏大结构形式Ⅳ、语言长于将叙事、议论、抒情熔为一炉,简洁明快,庄谐适度1、主要人物分析祁家祁老者,祁天佑,祁瑞宣、祁瑞丰、祁瑞全,小顺子、妞儿四代人家庭模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的家庭模式,但长达8年的国破城陷,使这个封闭的传统家庭发生了分化和解体。祁老者朴实和气而又保守谦卑,是传统大家庭守护者的代表。布店老板祁天佑受尽日寇的搜刮凌辱,沉河自尽,是战乱中的牺牲者。第三代人中大哥瑞宣既是传统的继承者,又是新文化的追求者,在沦陷的古都受尽了心灵的煎熬,他有强烈的爱国心,但有背负着传统家庭长子的责任的重负,只能鼓励三弟瑞全去为国尽忠,是传统与个性追求的犹豫者;二弟瑞丰浅薄无聊、为虎作伥,是祁家的不肖者。瑞全刚直而有决断,投身民族解放事业,是作者民族人性人格的理想寄寓者。长篇中的人物并非只是文化载体或某种抽象的德行品性的符号。因循苟且者如祁老人、祁天佑,苦闷徘徊者如祁瑞宣,英勇反抗复仇者如祁瑞全、钱墨吟,坚强不屈者如李四爷、小崔等城市贫民,奴颜卑膝、为虎作伥者如冠晓荷、大赤包、祁瑞丰等,其中多数人物都有其特定的生活境遇和性格发展的逻辑。祁老人作为北京市民文化性格的化身,从因循苟安,回避一切纷争,处处讲究北京市民特有的“礼节”,到勇敢捍卫民族的尊严,这一性格的发展,在作家创造的老马、牛老者、张大哥等“老派市民”形象系列中,具有特殊的意义。而那个性格矛盾、复杂,摇摆挣扎于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公民意识与侍亲尽孝之间的祁家长子瑞宣,则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审美内容。2、线索结构《四世同堂》以祁家三兄弟的人生道路为主干,以冠、钱两家的主要人物及其命运为枝条,带动小羊圈胡同十几个家庭和众多人物,多条线索交错并进,骨架宏大,结构匀称。这种通过家庭生活反映时代历史的艺术构思,也反映了40年代长篇小说民族化探索的某种趋向。作品结构严谨,气势宏达,语言沉郁,是一部饱蘸民族情感写成的中华民族在日寇侵略下的苦难史、屈辱史和反抗史。第四节老舍与京味、京派文学(京味文化的缔造者)一、老舍与京味文学老舍及其创作最能体现京味文学的鲜明风格和特色。老舍的作品被称作为“北京的文学地图”。老舍是京味文学的奠基人。(一)什么是“京味儿”?老舍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京味”,在老舍作品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统一中体现出来。“所谓‘北京味儿,大概是指用经过提炼的普通北京话,写北京城,写北京人,写北京人的遭遇、命运和希望。”“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的皇城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和生活方式的展示及展示中所注入的文化趣味。(二)“京味儿”的价值我认为京味儿的价值应表现于三个理论层面,它突出体现了:1、老舍的创作个性2、北京地域特征3、中华民族特征。而后两点又是形成老舍创作个性的内因和依据。华夏民族的特质,北京这一具体环境和老舍生活的特定时代决定了其作品的独特京味。二、老舍与京派文学老舍往往不被看作是京派文学的主要代表。京派与京味文学是不完全相同的两个概念,有很大的差别。京味文学以作家的鲜明风格为标志,京派文学以作家群体的文化态度为取向。第五节老舍的文学史地位与影响老舍的作品在中国现代小说艺术发展中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与茅盾、巴金的长篇创作一起,构成现代长篇小说艺术的三大高峰。老舍的贡献不在于长篇小说的结构方面,而在于其独特的文体风格。老舍远离二三十年代的“新文艺腔”,他的作品的“北京味儿”、幽默风,以及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凝练、纯净的语言,在现代作家中独具一格。他实现了中国现代文学从文言文到白话文的转变,作品通俗又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扩大了现代文学的读者群,老舍被称为“平民诗人”,“人民艺术家”。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老舍创作的成功,标志着我国现代小说(主要是长篇小说)在民族化与个性化的追求中已经取得重要的突破。(一)多层面的描绘出中国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