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回顾与前瞻_第1页
课程改革回顾与前瞻_第2页
课程改革回顾与前瞻_第3页
课程改革回顾与前瞻_第4页
课程改革回顾与前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程改革:

回顾与前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

钟启泉1整理课件引言本土的优秀传统文化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作为国家规模的第八次课程改革的一幅蓝图,体现了两个基本特色。广阔的国际教育视野

2整理课件引言 《纲要》对我国21世纪初的基础教育的发展做了全方位的规划,从改革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策略、课程评价、教师培训乃至保障措施,都有具体的规划和规定。 自《纲要》公布三年来,“新理念—新课标—新教材—新培训—新课堂”,使得课程改革成绩斐然,博得了国内外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3整理课件框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亮点概念重建:课程改革的基本前提课程实施的焦点与课程文化的再造4整理课件第一部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亮点5整理课件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保障每一个学生与生俱来的“学习权”,求得每位学生的充分的、自由的、多元的、和谐的发展。

(一)理念6整理课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习权”涵义:1、阅读、写作的权利2、提问、深思的权利3、想象、创造的权利4、读懂自身世界、书写历史的权利5、活用教育资源的权利6、发展个人及集体力量的权利7整理课件 每一个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而且是“学习的主权者”。保障“学习权”即保障基本人权。8整理课件要落实这个课程改革理念,需要满足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课程政策的转型第二个条件,课程范式的转型第三个条件,教学范式的转型9整理课件第一个条件,课程政策的转型“精英主义教育”“大众主义教育”10整理课件精英主义教育: 以少数所谓“优等生”为核心,大多数学生退居边缘进而成为教育的牺牲品。“生产模式”追求整齐划一,追求“规模效益”,培养机械、苍白、无个性的“标准件”。11整理课件大众主义教育: 不是扼杀学生人性的教育,而是丰富人性的教育;不是少数人取胜、多数人惨败的教育,而是寻求人人发展、人人成功的教育。12整理课件面向每一个人、每一个独特的心灵

这正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内在性格。素质教育旨在谋求平等与优质兼得。教育发展的过程是教育民主化的过程,教育民主是衡量教育进步的基本尺度。13整理课件 抛弃“精英主义”的教育生产模

式,乃是我国从“人口大国”迈向

“人力资源大国”的新世纪发展战略所

需要的。14整理课件 基于大众主义教育思想的新课程追求:让课程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课程15整理课件大众主义教育的基本特色:1、关注传统文化和基本道德的熏陶。2、掌握世界普遍通用的知识,培养沟通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强化全球意识。3、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4、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空间和学习方式的弹性化。16整理课件 从“精英主义教育”转型为“大众主义教育”,归根结底,意味着转变我国教育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而《纲要》规定的“三级课程管理”的体制正是符合我国教育生成方式的转型需要的。17整理课件第二个条件,课程范式的转型“科学中心主义课程”“社会建构中心课程”18整理课件科学中心主义课程: 承担着产业社会的现实所必需的知识与教养这个双重的课题。课程特点:1、强调“科学中心”2、强调“共同教养”19整理课件科学中心主义课程: 它由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语文等主要学科组成,而科学认识被视为现代教养的核心要素。

20整理课件科学中心主义课程: 这种课程并不是普遍的、永

恒的,作为产业社会的产物,只能适应产业社会而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的挑战。21整理课件社会建构中心课程: 立足于以健全人格的建构为核心的、以新的知识观、学习观为基础的新的课程文化的创造。课程特点:1、强调“统整知识”(“跨学科学习”)2、强调“学校即学习者的共同体”22整理课件社会建构中心课程: 这种课程把理解学生直面的现代社会的课题、能够主体式地参与学习置于课程的中心地位。

23整理课件社会建构中心课程: 课程改革的课题不是靠单纯地满足于所谓的“读写算”技能所能解决的,更不是现成的知识技能的灌输。24整理课件社会建构中心课程: 因此,课程改革不能单纯基于“工具理性”的课程开发,而必须转型为基于“人格建构”的课程理解与课程开发。25整理课件课程生成模式的转型“阶梯型”“登山型”26整理课件阶梯型:目标—成就—评价一元化、划一化27整理课件登山型:主题—探究—表达多元化、个性化项目学习、问题学习、服务学习、体验学习、表达学习、投入学习。28整理课件第三个条件,教学范式的转型“灌输中心教学”“对话中心教学” 没有课堂教学层面的改革,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新课程的实施。29整理课件灌输中心教学:对话中心教学:教学观摩、观摩焦点、课堂法庭反对话文化—对话文化30整理课件保罗·弗莱雷(P.Freire):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 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31整理课件同客观世界的对话—认识性实践同他人对话—社会性实践同自身对话—伦理性实践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对话的过程。32整理课件这种课堂教学的过程,是超越二元论的:它强调等诸多关系的统一。主观知识与客观知识接受知识与发现知识知识结构与知识建构具体知识与抽象知识明确知识与默会知识33整理课件 第八次课程改革的特点(亮点)是什么?这些亮点是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课题,也是国际教育界共同面对的话题。(二)亮点34整理课件第一,强化品德教育 学生的品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启蒙教育。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其实是一种“反发展”、“反教育”。环境伦理、生命伦理(基因歧视、安乐死、辅助生殖)、学校暴力层出不穷。35整理课件第一,强化品德教育 冲破空洞抽象的理论与道德的说教,提高实效性。走进学生的真实世界、走进学生的

实际生活。消解学科逻辑的同时,建构教材的

生活逻辑。36整理课件第二,关注人文素养 所谓“人文素养”指领悟一定的文化理想,并且据此掌握一切个人心智能力的统整的创造性发展。其内涵是随着时代和民族的文化理念的演进而有所不同。37整理课件第二,关注人文素养20世纪60年代“科学素养”的涵义(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伦理)。语言是文化。德国文法中学的课时表中,半数的课时是语文学科,包括德语、一外、二外、三外、四外。“文法中学,造就了一个德意志民族”。38整理课件第二,关注人文素养母语的价值。语文能力是做人的起码的基础;语文是思想的、信念的、道德的、伦理的载体。“丢弃母语就是通向亡国的道路”。双语教育。希腊语、拉丁语与我国的古典文学。39整理课件第三,凸显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本身就是各门学科的基本要素。随着课程信息化的进展,在学校之间、地区之间可能会出现越来越大的落差。40整理课件第三,凸显信息技术教育软件的建设远远落后于新课程实施的推进。化信息为知识,化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德性。41整理课件第四,倡导综合实践活动科学知识与生活知识的统整,科学智慧与艺术智慧的统整。这种知识统整与智慧统整,必须满足如下条件:1、组织问题型解决教学2、直面有现实感的问题3、形成合作学习的网络42整理课件第四,倡导综合实践活动分科主义,学科群软化学科的界限,倡导学科之间的对话,开放学科,开放课堂。43整理课件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偏差:功利主义与精英主义取向知识主义与技能主义取向活动主义与体验主义取向。第四,倡导综合实践活动44整理课件第四,倡导综合实践活动学科课程是以学科内容(题材)为核心组织知识与经验的,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现实的主题(课题)为核心组织知识与经验。45整理课件没有健全的人性,就没有健全的

社会和健全的经济。(《整体教育构想宣言》1991)46整理课件在民众学校的发展史上,把人当“人”的教学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教学往往成为压抑“人”的生命活力的“人工窒息机”。即便在21世纪前夜的今日,教学沦为“人工窒息机”的状况依然没有改观。如今,在受到教学窒息的学生们中间,疲于奔命甚至断送性命者,屡见不鲜。(佐藤正夫《教学原理》)47整理课件第二部分概念重建:课程改革的基本前提48整理课件(二)重建课程的概念(一)重建学习的概念(三)重建教师的概念(四)重建学校的概念49整理课件(一)重建学习的概念学习的认知科学的研究:直线式发展还是循环式发展?基因与环境多元智力理论IQ-EQ-SQ-PQ50整理课件(一)重建学习的概念三种学习理论反应强化:行为主义知识习得:认知主义知识建构:建构主义(熟能生巧、熟能生笨、熟能生厌)51整理课件(一)重建学习的概念建构主义关于“学习”的基本假定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主动的意义建构的过程学习涉及的概念是不断精致化的学习具有主观性和个别性学习具有情境性和脉络化学习具有社会性(社会互动)52整理课件(一)重建学习的概念建构主义关于“学习”的基本假定学习具有情意性学习课题同学习者的发展需求的关联性、生活化、挑战性学习受到学习者发展程度的影响学习包括元认知53整理课件(一)重建学习的概念学习活动的特质学习即行为的变化学习即意义的生成学习即生存的感悟学习即智慧的对话学习即文化性实践54整理课件(二)重建课程的概念课程即科目或是教材 学科本位、基础本位、教师中心课程即经验 学习者、教学内容与教学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及其结果课程即计划 包括目标、内容、方法、活动、评价的预设,强调刚性55整理课件(二)重建课程的概念课程即目标 目标的层层分解和组合课程即研究假设 课程是开放的假设,不是天经地义的教条和命令,不是寻求统一的标准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进入多元文化的对话56整理课件(三)重建教师的概念从传统教师隐喻看理想教师形象的缺失隐喻一:春蚕、蜡烛、春泥——“悲壮牺牲者”的形象隐喻二:一桶水——知识灌输者的形象57整理课件(三)重建教师的概念从传统教师隐喻看理想教师形象的缺失隐喻三:园丁——“技术熟练者”的形象隐喻四:?——“落寞的孤独者”的形象58整理课件(三)重建教师的概念教师专业化的误区误区一:“工业化”驱动“专业化”误区二:“消闲化”驱动“专业化”误区三:“行政化”驱动“专业化”误区四:“技术化”驱动“专业化”59整理课件(三)重建教师的概念教师概念重建的课题课题一:分科主义 学科本位的情结、应试文化的霸权课题二:形式主义 不是表演而是表现60整理课件(三)重建教师的概念教师概念重建的课题课题三:等级主义 学生排队、教师排队、校长排队、家长排队课题四:单位主义 没完没了的空幻的杂务61整理课件(四)重建学校的概念学校不是什么 行政机构、军队、公司、监狱学校是什么——学习共同体 ——共同的教育理想 ——一贯统整的课程(语词语言、数学 语言、艺术语言与核心知识)62整理课件(四)重建学校的概念学校是什么

——丰富的课程资源 ——传统的美德教育(课堂教学、学校 环境、社会实践)

基础教育的两个使命

——学力与人格

63整理课件第三部分课程实施的焦点与课程文化的再造64整理课件(一)课程实施的焦点 1、重建“基础学力”的概念,引导学生“学会关心”是当今课程改革的基本特征3R(读、写、算)转移到3C(关爱、关切、关联)UNESCO强调4L(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相处、学会做人)显性学力与隐性学力65整理课件 美国斯坦福大学诺丁斯(N.Noddings)教授:“学校教育不是通往上流社会的阶梯,而是通往智慧的道路”。66整理课件 数学菲尔兹奖获得者丘成桐教授:“那些认为中国学生的数理化成绩要比同龄的美国孩子好,中学学生基础知识要比美国中学生的基础扎实得多,知识创新能力差一些的看法,都是多年来可怕的自我麻醉!”67整理课件(一)课程实施的焦点 2、着力摆脱分科主义的束缚,推进“课程统整”,是课程改革的重大诉求。

世界课程结构的发展趋势:课程结构从内容本位转向内容本位与能力本位的多样结合,以保障知识、技能、能力的习得调整课程结构以吸纳新出现的学科领域,并以“领域”、“学科”、“模块”的方式建构新的学科知识体系68整理课件(一)课程实施的焦点 我国的课程改革采取了三个策略逐步推进“课程统整”。亦即:设置崭新的综合性学科——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历史与社会等。开辟崭新的课程领域——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在学科教学中改造学生的学习方式。69整理课件 学校的“课程统整”既是一种课程策略,也可以说是一种课程意识。它既是一种解构,也是一种建构。它并没有一套固定的模式,它的品质就是不断超越。70整理课件(一)课程实施的焦点 3、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确立“课程资源”的概念,是创造“优质教育”的前提条件。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生活本身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71整理课件 没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就不会有优质的教育。(学校繁荣,教育衰败) 美国著名课程专家派纳、多尔等人参观幼儿园观感:传统文化的缺失。 “优质教育”:优质硬件+优质软件+优质人件的教育;化信息为知识,化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德性的教育。72整理课件(一)课程实施的焦点 4、确立兼顾“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的教育评价体系,全面真实地评价学生的学力,是课程改革实践的主攻目标。结构性地把握“学力构造”确立新的教育评价体系73整理课件建构主义教育评价改革的焦点:真实性。针对标准测验的“为考试而考试”的虚拟性,强调“现实”、“生活”、“课题”。通过学生应对课题,才能形成活生生的学力,同时也才能评价学力的真相。参与和讨论。学生不是单纯的教育对象,而是构成教育过程本身的参与者、合作者。74整理课件建构主义教育评价改革的焦点:表现。学生通过挑战真实的课题,运用种种表现手法,诸如语言表现、唱歌表现、绘画表现、造型表现、体态表现、动作表现等,来展示自己的认识与感受的评价方法。自我评价。指学生评价自身的学习状态。75整理课件(一)课程实施的焦点 5、国家课程标准反映了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 雷维奇(D.Ravitch):所谓“标准”(standard),包含两层涵义。一是“模范”、“模式”之意,二是“基准”、“尺度”之意。76整理课件 作为课程的“国家标准”,一般由三个要素构成:内容标准:指学生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够做什么,指明所要达到的目标。成就标准:指每一个学生应当达成的“基础学力”或是“基本能力”、“关键能力”的目标规定。77整理课件 作为课程的“国家标准”,一般由三个要素构成:机会标准——指旨在保障每一个学生“学习权”而制定的教学规范、关系规范、(课程资源)分配规范,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尽可能丰富的学习资源,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78整理课件(一)课程实施的焦点 6、课程改革决不仅仅是单纯的教科书的改朝换代,它需要在课程观念与课程开发体制两个层面实现同不得变革。课程总是在传递一定的价值,代表了一定的价值选择。课程负载着当今及未来主流文化的价值取向,不可能价值中立。79整理课件学校课程的终极价值就是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