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县综合应急标准体系建设调研分析报告_第1页
全县综合应急标准体系建设调研分析报告_第2页
全县综合应急标准体系建设调研分析报告_第3页
全县综合应急标准体系建设调研分析报告_第4页
全县综合应急标准体系建设调研分析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县综合应急体系建设调研汇报

全县综合应急体系建设调研汇报

一、全县综合应急体系现实状况

多年来,全县各级各部门狠抓应急预案体系、应急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全县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显著提升,综合应急管理工作从无到有,逐步迈上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发展轨道。

(一)应急预案体系基础形成。截至20XX年12月底,全县已公布《XX县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防汛、地震、火灾、地质灾难、森林灾难、动物疫情、特种设备、食品安全、粮食保障、自然灾难救助等30多个专题应急预案和50多个部门应急预案;各乡镇公布总体应急预案17个、专题应急预案1XX多个,县直各部门、单位公布部门应急预案220多个;各类企机关、学校、小区应急预案编制工作深入推进,应急预案覆盖领域不停扩大,全县应急预案体系基础形成。县、乡镇两级大力开展应急预案演练,不停完善和修订应急预案,提升应急预案操作性、实用性。每十二个月开展县级应急预案演练4-5次,各乡镇结合各自实际,每十二个月开展应急预案演练2-3次。

(二)应抢救援队伍基础建立。基础形成了以公安、武警、为骨干突击力量,以防汛抗旱、地质灾难防治、森林防火、电力抢险、矿山救护、医疗救治、动物疫情处理等专业队伍为基础力量,以企机关专、兼职队伍为辅助力量应急队伍体系。依靠县公安消防大队组建了县综合应抢救援大队,将矿山、医疗、交通、民政、地震、建设、市政、通信等专业应抢救援队伍纳入综合应抢救援队伍调度、作战、训练体系,将应急设备制造企事业和应急物资贮备单位纳入应抢救援体系,将应急志愿者队伍纳入应急社会动员体系,提升综合救援能力。各乡镇组建了以政府机关干部职员和基干民兵为骨干力量综合应急分队,关键负担防汛抗旱、森林防火、地质灾难防治等各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抢险等工作。

(三)应急物资保障能力逐步加强。县、乡镇两级将应急管理工作经费纳入了年度财政预算,关键加强了防汛、消防、森林防火、医疗、疾控等应急队伍装备。全县相继建立了防汛抗旱、森林防火、动物疫病防控、医疗救治、消防、矿山救护、基础生活用具物资等一批应急物资实物贮备库和贮备点,关键贮备了粮食、食用油、饮用水和抢险救灾物资。通信部门配置了应急通信设备,初步建成了功效较齐全、多通道应急通信系统。

(四)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县、乡镇应急指挥机构和工作机构建设得到加强,初步形成统一领导、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应急管理体制。县政府组建了县应急管理办公室,成立了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县森林防火指挥部、县重大动物疫情防治指挥部、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等20多个专题应急指挥机构,建立了公共卫生、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打击传销等方面联席会议制度。各乡镇也分别成立了应急工作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全县建立了突发事件风险隐患排查机制和应急联动机制,建立健全了覆盖县、乡镇二级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络直报系统。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公布体系初步形成,预防和处理突发事件能力和灾后恢复重建能力显著增强。

二、存在问题

应急管理协调机制不完善。部门之间、部门和地方之间、条块之间、预防和处理之间衔接不够紧密,多方协同处理重特大突发事件时,人员、信息、资源等难以快速集中。应急管理组织体系不够完善,县本级和全部乡镇全部是在政府值班室基础上加挂应急管理办事机构牌子,职能不明确,人员力量微弱,难以有效推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综合协调重担。部分县直机关单位没有设置应急管理办事机构,没有明确应急管理工作分管领导和工作人员,应急管理基础工作还没有落实到位。

应急管理常态工作亟待加强。部分县直部门单位和乡镇应急预案制订和修订工作进展缓慢,部分应急预案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风险隐患排查还未全方面展开,隐患底子不清;开展应急预案演练少,人员缺乏必需培训;基层信息员队伍不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信息难以快速聚集和连续反馈;应急管理方面资金投入较少。

应急管理物资装备和贮备不足。除防汛、医疗、疾控、消防、矿山救护等部门应急设备基础齐全外,其它部门和乡镇应急装备严重缺乏,特种专业应急设备几乎没有。应急物资贮备缺乏统筹管理,紧急生产、采购、征收、调用和配送机制不完善,未建立应急物资实物贮备、生产和技术能力贮备、市场贮备机制。未建立应急物资管理数据库,贮备物资品种、数量偏少,调整、保养、保管、更新、轮换、赔偿政策不健全,应抢救援运输综合协调机制亟待完善。

应急管理基层基础微弱,思想认识不统一。部分部门和单位责任人对应急管理工作关键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够,责任感不强;应急知识、应急预案宣传教育和普及不够,群众安全意识、社会责任意识不强;应急管理"进小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工作进展缓慢,群众应急自救互救能力不强,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三、提议和对策

以后5-XX年,是我县社会经济发展关键时期,也是我县应急体系建设关键时期,多种传统和非传统、自然和社会安全风险将交织并存。水库、电站、尾矿库等工程险、病严重,山洪地质灾难隐患点分布广泛。气象改变频繁,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极端灾难性天气发生频率高。山体滑坡、坍毁、泥石流、岩溶塌陷、采空塌陷等地质灾难频发。群体性冲突、矿山事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动物疫情、重大交通事故、森林火灾、有害物体泄漏等事件时有发生。假冒药品、药品滥用等危机潜伏,随时可能引发突发事件。同时,因土地征用、拆迁安置、环境污染、企业改革等问题引发群体性事件也时常发生。所以加强和完善综合应急体系建设尤为迫切,必需立足实际,适应新形势,科学编制我县综合应急体系建设计划,全方面提升我县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经过5-XX建设,全县要基础形成指挥统一、结构合理、反应灵敏、运转高效、保障有力全市突发事件应急体系。

加强全县综合应急体系建设,必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完善监测预警系统。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综合预警系统,深入扩大监测覆盖面,增加监测点密度,改善监测技术和手段,加强对关键地域和关键基础设施监测和保护。

1、加强监测系统建设。健全地质灾难群测群防体系,在地质灾难高发易发区建立专业监测络。加密农村、山洪易发区、沿江沿湖等地域气象监测站点。加强水文监测预报,提升装备自动化水平,新建一批水文、水土保持监测站。建立健全饮用水源安全预警制度,全方面推进城镇供水一体化建设,确保全县90%以上集中供水取水口及其保护区域实现水质安全预警监测。加强森林火灾防护建设,完善林区联气象站,加强森林火险监测站和森林火险因子采集站建设。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力度,建设煤矿瓦斯、危险化学品生产储运装卸、尾矿库等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控系统。建立健全粮油、食品、药品安全监测系统。

2、加强预警系统建设。依靠电子政务络,建设全县突发事件综合预警系统,增强信息汇总、分析、研判能力。关键建设暴雨、洪涝、雷电、旱灾、高温热浪、低温冷害、地质灾难、森林火灾等自然灾难综合预警系统,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物品、突发环境事件等重特大事故灾难预警系统,市场价格异常波动、能源安全和粮食安全等社会安全预警系统。综合利用广播、电视、络、警报器、宣传车、手机短信等手段,建立健全预警信息快速公布机制,提升公众预警信息接收能力。

3、加强关键基础设施监测监控工作。对负责县级战略物资贮备库、关键水利水电工程、重大油气储运设施、超高压输变电工程、大型桥梁、关键通信枢纽、支付清算系统等关键基础设施运行和维护单位,要逐步建立完善监测监控系统。

健全信息和指挥系统。依靠公众和专用通信络,建立县级综合应急平台,提升信息综合研判、指挥调度、辅助决议和总结评定等能力,形成完整、统一、高效应急管理信息和指挥协调体系。

1、建立综合应急平台。加紧建设以县、乡应急领导机构及办事机构为主干,县直相关部门应急管理工作机构为支干,村、小区、企机关为点全县应急管理平台,发挥应急指挥体系在应对突发事件关键作用。把社会公共管理、社会治安管理、社会突发事件管理、社会安全生产管理整合为一个管理平台,统筹协调各类资源,努力构建高度统一、反应灵敏、络覆盖全方面、处理指挥适当应急管理平台,充足满足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公布、指挥协调、综合研判和视频会商等基础功效。主动推进应急联动系统建设,逐步整合公安出警、医疗抢救、市政抢险等应急接警服务平台。

2、加强专业应急系统建设。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应急管理络,把分散到部门信息资源集成汇总到全县应急管理络信息系统。关键建设好县级安全生产应抢救援指挥中心,整合矿山、危险化学品等安全生产应急信息资源,形成完整安全生产应抢救援指挥体系。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安全事件、药品医疗器械安全事件等应急信息和指挥系统,实现对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中毒等统一应急协调指挥。完善信访、物价、能源、粮食等业务信息系统应急处理功效。加紧建设银行、保险、证券等关键金融业务系统及数据库容灾备份系统。建立和完善干线公路、城市干道、关键公共场所监控络,完善公路通畅情况公众信息快速公布体系。

3、完善应急联动机制。建立健全以市应急办为枢纽,连通县直各部门、各乡镇,覆盖全县政府应急预警体系、信息体系、决议体系、指挥体系、救援体系、救助体系和评定体系,实现各地各部门和各级各类应急管理机构和应急管理人员、应抢救援队伍协调联动,深入明晰应急管理指挥关系、管理步骤和责任义务,建设一个业务协同、人员协作、综合配套、功效齐全、运转灵活应急管理联动机制。

建立应急培训和演练系统。加强专业培训和演练基地建设,普及应急知识,提升应急管理人员和各级领导干部应急知识和指挥技能,增强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公共安全意识,提升全社会应急自救互救能力。

1、加强专业培训演练基地建设。依靠相关企机关,加强培训和演练设备设施建设,开展防汛、地质灾难防治、公安消防、森林防火、矿山救护、医疗救治、危险化学品救援、道路交通救援、特种设备事故救援、建筑工程施工安全事故救援、水上搜救、反恐指挥等专业培训演练。加强综合性培训演练和科普宣传教育场所建设,开展政府应急管理机构关键责任人轮训,提升领导干部应急指挥决议能力。

2、加强应急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读本,把应急教育纳入学生课堂,提升在校学生公共安全知识。利用现有科技场馆和企业机关培训资源,建立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基地,广泛开展职员应急教育培训、基层应急科普宣传教育和应急演练活动及初级救护培训。加强广播、电视、络等各类媒体及气象灾难预警信息电子显示器对应急知识宣传普及,依靠现有电视频道资源,逐步构建公共安全电视节目播放平台。

完善医疗救治系统。完善县城区抢救络建设,逐步将络扩建到中心城镇。组建以县抢救中心为依靠,若干个络医院抢救站为骨干,若干个乡镇卫生院、小区卫生服务中心抢救点为点医疗救治络,在县公共卫生紧抢救援指挥中心统一调度指挥下开展院前抢救工作。按专业类别医疗教授相关信息,组建抢救教授库。加强各络医院抢救设施设备建设,建立院前院内抢救绿色通道,提升抢救水平。

增强物资保障能力。整合实物贮备资源,科学确定贮备品种和数量,合理选定贮备方法,建立健全全市关键应急物资监测络、预警体系和应急物资生产、贮备、调拨及紧急配送体系。

1、建立物资保障体系。建设以县应急物资保障系统为枢纽,部门应急物资管理系统和乡镇应急物资保障机构为支撑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立市应急物资监测络、预警体系及综合管理调度系统。制订紧急情况下物资保障应急标准。贮备关键应急物资紧急生产、加工能力,强化应急物资保障储运设施,完善配送体系,健全应急物资紧急生产、政府采购、征收征用、余缺调剂和调运机制。建立应急物资贮备更新、轮换财政赔偿政策和核销制度。改造完善一批物资贮备库,激励企业充足利用现有资源代储应急物资。建立应急物资系统数据库,落实各级各部门应急物资管理责任制,对应急物资贮备实施动态管理、统一调度。

2、建立专业物资贮备。利用现有物资贮备库,优化完善生活救助、抢险救灾、公共卫生等物资及装备贮备,形成布局合理、种类齐全专业应急物资贮备体系。包含改造县级关键防汛物资贮备仓库,增加库容和贮备量,贮备必需抗汛物资;布局建设一批县级森林防火物资贮备库点;合适增加县级国家医药贮备品种和数量;建立县级重大动物疫情和植物病虫害应急防控物资贮备;强化公安应急物资贮备,推进消防应抢救援物资贮备建设。

增强紧急运输保障能力。加强应急物资和队伍紧急快速运输通道建设,主动调动社会运输能力,推进形成联合运输络系统及协调机制。

1、完善紧急交通运输综合协调机制。主动发挥交通战备系统优势和作用,建立县、乡镇二级紧急交通运输综合协调机制,完善社会交通运输工具征用程序、赔偿机制和紧急通行绿色通道制度,确保国家、省、市关键保护关键基础设施和重大危险源所在地通道通畅。

2、提升紧急运输保障能力。建立紧急运输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完善公路、水路运输能力紧急调度机制,补充完善关键公路和水路交通枢纽工程抢修装备,提升清障及修复能力。推进关键林区防火道路建设,提升关键林区防火道路密度。

提升通信保障能力。关键建设通信应急管理和指挥调度系统,完善公众和专用、保密和非保密相结合应急通信保障体系。

1、增强公用通信应急保障能力。依靠应急指挥中心,以应急信息和通信平台为关键,围绕应急管理预防、准备、响应、恢复等四个阶段,逐步建立GIS地理信息、GPS全球定位、RS遥感遥测、电视会议等系统和应急基础、教授支撑、重大危险源管理、应急物资资源管理、应急预案管理、应抢救援案例管理等系统数据库,保障应急预案系统实施。加强通信络传输缆线建设,建立健全通信容灾备份,完善公众通信紧急呼叫、络互联互通和终端用户定位能力,推进移动络通讯工程升级及后续演进技术建设,深入提升公众通信络应急通信服务能力。

2、完善部门专用应急通信系统。依据需要增加保密通信设备,加强国家公用应急通信络覆盖盲区专用应急通信络建设。各级各类应抢救援机构和队伍配置适用无线通信设备,实现互联互通。

3、加强地方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建设。以专业应急通信为主,公用应急通信为支撑,构建应急管理和指挥调度通信络,提升快速搭建现场应急通信平台能力,实现和县应急指挥通信络连接。

强化恢复重建能力。关键加强灾民安置和现场恢复能力建设,建立恢复重建标准和灾情评定系统,制订恢复重建计划,保障灾区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立即恢复。

1、加强事发觉场恢复能力建设。增强供电、供水、供气、交通和通信枢纽等生命线工程系统破坏情况调查和快速抢险能力。加强废弃物、污染物清理和无害化处理能力建设,配置必需工程装备和移动式无害化处理设备。建立灾情信息通报机制,在灾民临时安置场所配置必需公众信息传输设备,设置基础生活保障和心理救助服务站点,为公众提供切实人文关心和物质帮助。加强市社会救助中心和小区社会捐助点建设。

2、加强调查评定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各类突发事件灾情评定机制,制订评定标准,规范评定程序、内容和方法。依靠专业部门和科研院所,开展灾情评定和重建计划工作,在科学评定现实和潜在损失(损害)基础上,制订恢复重建计划,确定危险避让区段。

3、加强城镇建筑抗灾能力和避难场所建设。加强高层建筑管理,关键处理消防安全、幕墙安全、防御雷电灾难等问题;党政机关、关键单位按要求配置备用电源;推广适用建造和加固技术,提升农村民居抗灾能力。加紧应急避难场所和紧急疏散通道建设工作,拓展广场、绿地、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