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群文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1页
6《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群文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2页
6《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群文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3页
6《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群文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4页
6《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群文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6《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群文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选择性必修中册《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时代背景,梳理文章思路,概括人物事迹,把握刘和珍与“五烈士"的人物形象特点。

2.品读重要语句,梳理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厘清文章的思路,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赏析语言,体会纪实性散文的表现手法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4.领悟革命志士奋起抗争的精神和意义。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感受其人格魅力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教学难点

比较两篇文章的表达特点,感受不同的语言风格。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批注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01

第一课时

情境导入

网上有一句话说得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共鸣——“我们并非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只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其实,我国也曾战乱频仍、民不聊生,而我们今天珍贵的和平是由无数爱国的仁人志士用他们的生命和热血换来的,其中不乏一些年轻人,比如我们今天要认识的这几位:刘和珍和“左联"五烈士。

活动一:课前预习效果检测

1.了解作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的作品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他的作品有数十篇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并有多部小说被先后改编成电影。其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了解文学常识——“左联”

“左联"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主要发起人有鲁迅、沈端先、冯乃超等,鲁迅在成立大会上作了著名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讲,是其纲领。“左联”的成立,实际上形成了比较广泛的革命文学统一战线,推动了左翼文艺运动迅猛发展。左翼文学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左联”十分重视理论批评。开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开展了文艺大众化运动。文学创作十分繁荣,“左联"还重视培养青年文学作者。代表作家有:蒋光慈、柔石、殷夫、叶紫等。

3.了解时代背景和文章的主要内容,填写表格

活动二:梳理行文思路

1.阅读文章,梳理《记念刘和珍君》的行文思路

提示:

2.阅读文章,梳理《为了忘却的记念》的行文思路

提示:

第一节:作者首先以沉痛的语句表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接着便按照时间线索展开记叙,回忆了烈士们遇害的时间和当时无法公开发表纪念文章的情况,接着重写与白莽的三次会面,记叙了与白莽交往的情况和他们之间的革命友谊。

第二节:集中写柔石,用一个“硬气”,一个“迂”,揭示出柔石耿直忠诚的性格。这节的最后,写柔石带来冯铿,简略地叙述了对冯铿的印象。

第三节:简叙白莽和柔石是“左联”成员,标明作者和他们之间的关系。最后谈到白莽、柔石的被捕,过渡到第四节。

第四节:全文的重点,叙述柔石等青年作家被捕后的情况。分两条线索:一条是柔石等革命者被捕的经过、狱中情况和最后的牺牲;一条是作者的境遇和悲愤的心情。这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揭露了反动派的残酷卑鄙,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的极端愤慨和对烈士们的沉痛哀悼。

第五节:叙述自己“坐在旧寓里”,念及往日之事,不禁悲从中来,所以提笔著文,这就与文章的开头遥相呼应,之后进一步抒发对烈士的怀念与尊敬,表达对反动派必然灭亡,人民革命必然胜利的坚定信念。

活动三:勾勒人物形象

1.鲁迅笔下的刘和珍有哪些特点,鲁迅为什么称赞她是“真的猛士”?

提示:

鲁迅通过描写与刘和珍交往的片段,如“毅然预定《莽原》全年”,女师大斗争中表现,“始终微笑着”,“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欣然请愿,府门喋血,等等,表现了刘和珍热爱真理、有斗争精神、和蔼善良、有责任心和爱国心等特点。鲁迅称赞刘和珍是“真的猛士”,是赞扬她勇敢面对残酷的现实,英勇清醒、永不回避的精神,赞扬她在生死面前的勇敢选择,表现出鲁迅对生与死的思考和认识。

2.找出白莽、柔石的相关事件,概括各自形象特点。

提示:

作者着重回忆了与白莽的三次会面,在朴素的记叙文字中,处处流露出她们彼此间的信赖和关怀,表现了白莽热心于革命文艺工作,富有才华性格直率的性格特点。

作者笔下的柔石,在上海那样复杂的环境里“一个惟一的不但敢于随便谈笑,而且还敢于托他办点私事的人"之后用一个“硬气”一个“迂"揭示出柔石刚正不阿,忠诚善良的性格特点。

3.思考鲁迅先生塑造刘和珍、白莽、柔石形象的不同之处,并说明原因。

提示: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刘和珍形象的塑造思路条理比较清晰,《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白莽、柔石的形象塑造则显得有些繁杂。刘和珍的形象主要通过她的事迹来表现,而白莽、柔石的形象则通过日常生活细节来塑造。鲁迅先生与刘和珍距离较远,直接接触不多,只了解她的一些主要事迹,因此,用几件事来塑造形象;白莽、柔石则是鲁迅先生的战友,平时接触多,因此更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

作业:

《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被称为“鲁迅散文的抒情双璧”。品读两篇文章,圈画出文中精彩的议论和抒情语句,针对作品的写作手法和语言表达,在书的空白处以旁批的形式作一些点评(可以先用铅笔做批注,以便后期修改)。

02

第二课时

导入

毛泽东和田汉等著名人士的老师、被尊为“延安五老"之一的中国革命家和教育家徐特立曾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而动笔墨读书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批注。不知道大家的批注做得怎么样呢?在批注的过程中又有哪些新发现呢?现在就展示部分同学的批注吧。

学习活动一:展示批注,交流感受

展示上次课后全店批注的课后作业。小组间交流分享,小组选代表分享做批注和阅读批注的感受。

活动二:探究语句,分析含义、手法和效果

1.《记念刘和珍君》第三段中,“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这里,为什么无话可说呢?

提示:

“无话可说”是因为“所住的并非人间”,这“并非人间”说明黑暗的社会现实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连呼吸都有困难,又怎能说出话?这里,暗含了鲁迅对段执政府的愤怒与控诉,只能在“痛定之后”,以写文章来代替哭泣。

2.句子“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中,作者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效果。

提示:

用整齐对称的句子,突出了“真的猛士”英勇奋进、无所畏惧的特点,同时,整齐的节奏增强了表现力,使人读来印象深刻。

3.“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鲁迅先生在这里连用了三个逗号。照一般习惯用法,这三个逗号完全可以省略,明明可以表述为“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或者去掉“她"字也行。可为何一句话要分几次停顿呢?

提示:

这么改,意思不变,但细读起来的感受和效果决然不一样。鲁迅先生在这个句子里一句三逗的不寻常句式,一字一顿,沉郁顿挫,孺人哽咽,十分有力地表达了低沉浓重的感情。

4.“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提示:

运用了反复,作者直抒胸臆写出了当一个人或一个国家受到屈辱的时候,有时会因为怯弱和无知选择沉默,当屈辱积压到一定程度,超出了他的忍受范围,他会在凌辱和爆发中作出选择,如果他仍然没有勇气与意识去爆发,那么在心志上和形势上他已经趋于灭亡。

5.“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这句运用了什么手法?含义是什么?

提示:

反讽。鲁迅先生得知段祺瑞政府屠戮手无寸铁的爱国青年时,他对当局政府、时局的愤怒、批判和鞭挞。当局政府的惨无人道、荒唐之极”的“丰功伟绩"――对段祺瑞政府屠杀爱国青年的无情的嘲讽、揭露和批判。

6.“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提示:

作者将人类前行的历史比作煤的形成“大量的木材"比喻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木材变成煤要付出巨大代价,那么,人类前进也会付出巨大牺牲“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表明向反动派请愿难以换来人类历史的前进,请愿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斗争方式,因而没有必要为请愿流血在作者看来,应当集中革命力量,以有限的代价去换取更大的胜利,不要做无谓的牺牲。

7.如何理解“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提示:

这个并列复句,十分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死难烈士对于将来的意义。尽管,在这“并非人间"的世上活着的,有许多是“苟活者”,但即使是“苟活者”,也将从壮烈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哪怕是“依稀”“微茫"的;而“真的猛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的壮烈精神将激励、鼓舞他们更加勇猛坚定地去斗争、前进。

8.“说卫队居然开枪……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可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这个语段中,虚词用贴切,分析句子,说说你的看法。

小结:《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虽然也都属于回忆记事散文之列,有着鲁迅散文小品共同的思想艺术风格,它们都运用了叙述、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但它们既与一般的杂文写作不同,也和《朝花夕拾》的风格也不尽相同。

整体而言,它们是以记叙为主,中间穿插议论。具体而言,议论中也蕴蓄着抒情;运用对比、反衬等艺术手法,增强抒彩;善于运用明喻、暗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抒彩;善于使用恰当的副词、连词等虚词表达复杂的情感。可以说,全文是在抒情的旋律中贯串着记叙、议论的基调。

作业

1.按一定类别顺序(比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等)对两篇文章的批注内容进行归类整理。

2.拓展阅读《“为了忘却”,是不能忘却——读和》(李凡希)、《鲁迅和“左联"五烈士——若干史实补述》(雪清、景讯)、《里的人物、时间和历史》。

03

第三课时

情境导入

林觉民对爱妻说“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以乐吾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可以说,在旧中国慢慢长夜里刘和珍和左联五烈士们选择的正是为天下人谋永福的道路,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两篇文章。

活动一:小组辩论(主题探究)

《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两篇文章都提到了“忘却"。说一说两篇文章中的“忘却”在含义、情感表达以及在文章中的作用等方面有没有相同之处。小组间展开辩论,反方持没有相同之处的观点,正方持有相同之处的观点。

反方观点(没有相同之处)示例:

①含义的丰富程度不同。《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忘却”,就是指“忘却”的本义:忘记。而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的“忘却"表达含有摆脱悲哀、化悲痛为力量的意思。

②表达情感特征不同。《记念刘和珍君》中“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中的“忘却”,表达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讥讽和不满,表达的是一种旗帜鲜明的、强烈的、不加掩饰的讽刺和提醒。《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忘却”,表达一种浓烈的悲哀、悲凉、悲愤沉淀之后的内敛、冷峻与深沉意味,体现出一种悲哀转化出的更强烈的力量感。

③在文章中的作用不同。《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忘却”,其指向是单一的,在文中的作用是局部的,与标题中的“记念”没有直接的或密切的联系。《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的“忘却”,其指向不是单一的,具有统领、贯穿全文的作用,在文中的作用比在《记念刘和珍君》中重要得多。

正方观点(有相同之处)示例:

①含义有相同之处。《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忘却”,是指忘记;《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的“忘却"尽管含义丰富,但也有相同之处。标题中的“忘却”和“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和“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两句中的“忘却”,是含有摆脱悲哀、化悲痛为力量的意思,而这种“摆脱悲哀”“化悲痛为力量"本身就含有忘记的意思,只不过《记念刘和珍君》中忘记的是惨案中的人和惨案的教训等,《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忘记的是悲哀、悲痛等。

②表达的情感实质相同。《为了忘却的记念》除去两处不确指的“忘却”,其余三处的“忘却”,是“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而产生的悲哀、悲痛之情,是对反动派屠杀革命青年这种无耻行径的一种悲愤之情,体现出一种巨大的力量。《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忘却”,是在讥讽一些庸人,表达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讽刺与不满,但深究这种讥讽与不满的原因,仍在于作者对刘和珍等革命青年的罹难怀有一种锥心的悲哀、悲痛,对屠杀革命青年的段祺瑞反动政府以及污蔑进步青年的流言家的无耻行径感到无比悲愤。因此,他用这样充满辛辣讽刺意味的词语和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期望:不要忘记这些为了国家和民族而付出生命的青年,不要忘记惨案带来的教训,这种表达同样是十分有力的。

③在文章中的作用有相同之处。两篇文章中的“忘却”,都和“记念"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忘却的记念》以“忘却”入题,这种联系自不必说。《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忘却”,意在提醒人们不要“忘却”,其作用也是指向“记念"的。

活动二:整体比较

这两篇文章都是鲁迅为纪念牺牲的进步青年所写的回忆性散文,在选材、作者思想立场、表达方式、语言风格等方面既有共性又有明显不同,试结合写作背景,简要分析之。

补充阅读:

“同是纪念烈士的记事散文,同是在写‘不能忘却’的主题,《为了忘却的纪念》的革命抒情,就和《记念刘和珍君》有着完全不同的表达方式。如果说,在《记念刘和珍君》里,汪洋恣肆的激怒与哀痛,形成了诗意汹涌的感情的波涛,显示着对虐杀者的极端的憎恶与仇恨,并深刻地总结着血的经验与教训,昭示着革命的人们奋勇向前;那么,在《为了忘却的记念》里,这同样的激怒与哀痛,却把那动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