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66)kV~220kV智能变电站设计规范》_第1页
《110(66)kV~220kV智能变电站设计规范》_第2页
《110(66)kV~220kV智能变电站设计规范》_第3页
《110(66)kV~220kV智能变电站设计规范》_第4页
《110(66)kV~220kV智能变电站设计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UDC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PGB/T5XXXX—201X

110(66)kV~220kV智能变电站设计规范

Codeforthedesignof110(66)kV~220kVsmartsubstation

(送审稿)

20--发布20--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

GB/TXXXX—201×

目次

1总则............................................................................................................................................1

2术语............................................................................................................................................2

3站址选择和站区布置................................................................................................................4

3.1站址选择....................................................................................................................4

3.2站区规划....................................................................................................................4

3.3总平面布置................................................................................................................4

3.4竖向布置....................................................................................................................4

3.5管沟布置....................................................................................................................4

3.6道路............................................................................................................................5

3.7场地处理....................................................................................................................5

3.8围墙和大门................................................................................................................5

4电气一次....................................................................................................................................6

4.1电气主接线................................................................................................................6

4.2主要设备选择............................................................................................................6

4.3配电装置....................................................................................................................7

4.4无功补偿....................................................................................................................7

4.5过电压保护和接地....................................................................................................7

4.6站用电........................................................................................................................7

4.7照明............................................................................................................................7

4.8光、电缆选择及敷设................................................................................................7

5电气二次....................................................................................................................................8

5.1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8

5.2调度自动化................................................................................................................8

5.3通信............................................................................................................................9

5.4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9

5.5直流及交流不停电电源系统..................................................................................11

5.6时间同步系统..........................................................................................................11

5.7辅助系统..................................................................................................................11

5.8二次设备组柜及布置..............................................................................................11

5.9互感器二次参数要求..............................................................................................12

6土建..........................................................................................................................................13

6.1建、构筑物..............................................................................................................13

6.2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13

6.3给水和排水..............................................................................................................14

7消防..........................................................................................................................................15

7.1一般规定..................................................................................................................15

7.2消防设施..................................................................................................................15

GB/TXXXX—201×

7.3火灾探测及消防报警..............................................................................................15

8节能和环保..............................................................................................................................16

8.1一般规定..................................................................................................................16

8.2节能..........................................................................................................................16

8.3环保..........................................................................................................................16

9劳动安全和职业卫生..............................................................................................................17

附录A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结构示意图................................................................................18

本规范用词说明..............................................................................................................................20

引用标准目录..................................................................................................................................21

条文说明..........................................................................................................................................24

GB/TXXXX—201×

前言

本规范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2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

的通知》(建标[2012]5号)的要求,由国家电网公司和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会同有关单位

共同编制完成。

本规范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我国智能变电站试点建设

成果,吸收最新科研成果,梳理、细化智能变电站设计相关技术要求,形成“安全可靠、成

熟适用、经济合理”的变电站智能化技术原则和要求,并广泛征求了有关方面的意见,最后

经审查定稿。

本规范共分9章。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术语,站址选择和站区布置,电气一次,

二次部分,土建部分,消防,节能和环保,劳动安全和职业卫生。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负责

日常管理,国家电网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本规范在执行过程中如有修改和补充之

处,请将意见或建议寄送国家电网公司(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86号,邮编:100031),

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规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员和主要审查人员:

主编单位:国家电网公司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参编单位:江苏省电力公司

福建省电力公司

山东电力集团公司

河南省电力公司

江苏省电力设计院

福建省电力勘测设计院

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有限公司

河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

新疆电力设计院

主要起草人员:××××××××××××

主要审查人员:××××××××××××

GB/TXXXX—201×

1总则

1.0.1为规范智能变电站设计,做到安全可靠、成熟适用、经济合理、节能环保,制定本

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交流电压为110(66)kV~220kV智能变电站(开关站)新建及改、扩建

工程的设计。

1.0.3智能变电站应具有信息采集数字化、传输网络化、共享标准化,高压设备智能化、

结构设计紧凑化、系统功能集成化和运行状态可视化等技术特征。

1.0.4智能变电站设计应结合工程特点,优先采用节能、环保、高效、紧凑的设备和设计,

符合易扩建、易升级、易改造、易维护的工业化应用要求。

1.0.5智能变电站应支持与相关变电站、输电线路、发电厂、大用户(含大型充电站)之

间的信息互动;支持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接入。

1.0.6继电保护应满足选择性、速动性、灵敏性和可靠性的要求,适应智能电网技术及设

备的发展要求。

1.0.7智能变电站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GB/TXXXX—201×

2术语

2.0.1智能变电站smartsubstation

采用可靠、经济、集成、节能、环保的设备与设计,以全站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

化、信息共享标准化、系统功能集成化、结构设计紧凑化、高压设备智能化和运行状态可视

化等为基本要求,能够支持电网实时在线分析和控制决策,进而提高整个电网运行可靠性及

经济性的变电站。

2.0.2变电站自动化系统substationautomationsystem;SAS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是指运行、保护和监视控制变电站一次系统的系统,实现变电站内自

动化,包括智能电子设备和通信网络设施。

2.0.3智能高压设备smarthighvoltageequipment

具有测量数字化、控制网络化、状态可视化、功能一体化和信息互动化等技术特征的高

压设备,由高压设备本体、集成于高压设备本体的传感器和智能组件组成。

2.0.4设备状态监测condition-basedmonitoringofequipment

通过传感器、计算机、通信网络等技术,及时获取反应设备正常运行状态的各种特征参

量,并运用一定算法的专家系统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可对设备的运行状态及可靠性作出判断,

从而及早发现潜在的故障,提高设备的可靠性。

2.0.5变电站监控系统supervisionandcontrolsystemofsubstation

对变电站内系统或设备进行连续或定期的监测及控制的系统,通过监测来核实功能是否

被正确执行,并使它们的工作状况适应于变化的运行要求。

2.0.6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integratedsupervisionandcontrolsystemofsubstation

一种变电站监控系统。通过系统集成优化和信息共享,实现全站信息的统一接入、统一

存储和统一管理,实现变电站运行监视、操作与控制、综合信息分析与智能告警、运行管理

和辅助应用等功能,并为调度、生产等主站系统提供统一的变电站操作和访问服务。

2.0.7数据通信网关机communicationgateway

一种通信装置,实现智能变电站与调度、生产等主站系统之间的通信,为主站系统实现

智能变电站监视控制、信息查询和远程浏览等功能提供数据、模型和图形的传输服务。

2.0.8MMSmanufacturingmessagespecification

MMS即制造报文规范,是ISO/IEC9506标准所定义的一套用于工业控制系统的通信协

议。MMS规范了工业领域具有通信能力的智能传感器、智能电子设备(IED)、智能控制设

备的通信行为,使出自不同制造商的设备之间具有互操作性(Interoperation)。

2.0.9GOOSEGenericObjectOrientedSubstationEvent

GOOSE即面向通用对象变电站事件,是一种满足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快速报文需求的机

制。主要用于实现在多IED之间的信息传递,包括调整跳合闸信号,具有高传输成功概率。

2.0.10SVSampledValue

采样值。基于发布/订阅机制,交换采样数据集中的相关模型对象和服务,以及这些模

型对象和服务到ISO/IEC8802-3帧之间的映射。

2.0.11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

来自同一或不同制造商的两个以上智能电子设备交换信息、使用信息以正确执行规定功

能的能力。

2.0.12顺序控制sequencecontrol

一种相关控制指令序列的处理方式,即按照一定时序及闭锁逻辑,由系统根据设备状态

信息变化情况逐条发出、执行指令并确认相关指令是否执行到位,确认到位后自动执行下一

指令,直至完成全部指令执行的控制过程。

2.0.13站域控制与保护substationareacontrolandprotection

基于实时的变电站内的电测量信息及设备状态信息进行分布协同利用或集中处理判断,

实现变电站内的保护与控制。

2.0.14传感器sensor

2

GB/TXXXX—201×

设备的状态感知元件,用于将设备某一状态参量转变为可采集的信号。

2.0.15辅助设施控制系统AuxiliarySystem

一种变电站辅助设施的控制系统。由辅助控制系统后台、图像监视及安全警卫子系统、

火灾报警子系统、环境监测子系统组成的电子系统,能实现各个子系统之间的联动控制,能

实现消防、暖通、照明等的联动控制。

2.0.16智能组件intelligentcomponent

智能高压设备的组成部分,由测量、控制、监测、保护、计量等全部或部分智能电子装

置(IED)集合而成,通过电缆或光缆与高压设备本体连接成一个有机整体,实现和/或支持

对高压设备本体或部件的智能控制,并对其运行可靠性、控制可靠性及负载能力进行实时评

估,支持电网的优化运行。通常运行于高压设备本体近旁。

2.0.17智能终端smartterminal

一种智能组件。与一次设备采用电缆连接,与保护、测控等二次设备采用光纤连接,实

现对一次设备(如:断路器、刀闸、主变等)的测量、控制等功能。

2.0.18智能电子设备IntelligentElectronicDevice(IED)

包含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可接收来自外部的数据,或向外部发送数据,或进行控制的装

置,例如:电子多功能仪表、数字保护、控制器等。为具有一个或多个特定环境中特定逻辑

接点行为且受制于其接口的装置。

2.0.19电子式互感器electronicinstrumenttransformer

一种装置,由连接到传输系统和二次转换器的一个或多个电流或电压传感器组成,用于

传输正比于被测量的量,供测量仪器、仪表和继电保护或控制装置。

2.0.20电子式电流互感器electroniccurrenttransformer;ECT

一种电子式互感器,在正常适用条件下,其二次转换器的输出实质上正比于一次电流,

且相位差在联结方向正确时接近于已知相位角。

2.0.21电子式电压互感器electronicvoltagetransformer;EVT

一种电子式互感器,在正常适用条件下,其二次电压实质上正比于一次电压,且相位差

在联结方向正确时接近于已知相位角。

2.0.22合并单元mergingunit

用以对来自二次转换器的电流和/或电压数据进行时间相关组合的物理单元。合并单元

可以是互感器的一个组成件,也可以是一个分立单元。

3

GB/TXXXX—201×

3站址选择和总布置

3.0.1智能变电站站址选择和总布置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220kV~750kV变电站设计技

术规程》DL/T5218和《变电站总布置设计技术规程》DL/T5056的有关规定。

3.1站址选择

3.1.1站址选择应节约用地,合理使用土地。利用荒地、劣地,不占或少占耕地和经济效

益高的土地,并减少土石方量。采用废弃场地作为变电站站址时,应对已污染的废弃地进行

达标处理。

3.1.2站址应避让自然保护区和人文遗址,不压覆矿产资源,否则应征得有关部门的书面

同意。

3.1.3站址选择时应考虑变电站与邻近设施、周围环境的相互影响和协调,必要时应取得

有关协议。站址距飞机场、导航台、地面卫星站、军事设施、通信设施、铁路公路设施以及

易燃易爆等设施的距离应符合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3.1.4站址选择应满足防洪及防洪要求,否则应采取防洪及防涝措施。

3.2站区规划

3.2.1智能变电站的总体规划应与当地的城镇规划或工业区规划相协调,宜充分利用就近

的交通、给排水及防洪等公用设施

3.2.2智能变电站的布置应根据工艺技术、运行、施工和扩建需要,结合生活需求、站址

自然条件按最终规模规划,近远结合,以近为主;宜根据建设需要分期征用土地。生产区、

进站道路、进出线走廊、终端塔位、水源地、给排水设施、排洪和防洪设施等应统筹安排、

合理布局。

3.3总平面布置

3.3.1智能变电站建筑物平面、空间的组合,应根据工艺要求,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布置

紧凑合理、扩建方便。

3.3.2智能变电站辅助和附属建筑的布置,应根据工艺要求和使用功能统一规划,宜结合

工程条件采用联合建筑,提高场地使用效益,节约用地。

3.3.3配电装置选型应因地制宜,技术经济指标合理时,宜采用占地少的配电装置型式。

3.4竖向布置

3.4.1智能变电站竖向设计应与总平面布置同时进行,且与站址外现有和规划道路、排水

系统、周围场地标高等相协调,宜采用平坡式或阶梯式。

3.4.2站区竖向布置应合理利用自然地形,根据工艺要求、站区总平面布置、土、石方平

衡及交通运输、场地土性质、场地排水等条件综合考虑,因地制宜确定竖向布置形式、总平

面布置方位,并使场地排水路径短捷。

3.5管沟布置

3.5.1管、沟道布置应按智能变电站的最终规模统筹规划,管、沟道之间及其与建、构筑

物之间在平面与竖向上相互协调,近远期结合,合理布置,便于扩建。

3.6道路

4

GB/TXXXX—201×

3.6.1变电站进站道路的路径应根据站址周围道路现状,结合远景发展规划和站区平面及

竖向布置设计综合确定。

3.6.2智能变电站站内道路布置除满足运行、检修、设备安装要求外,还应符合安全、消

防、节约用地的有关规定。变电站的主干道宜布置成环形,如成环有困难时,应具备回车条

件。

3.7场地处理

3.7.1屋外配电装置区内宜根据工艺要求设置操作地坪。

3.7.2智能变电站场地可采用碎石、卵石铺砌或灰土封闭处理措施,也可适当绿化。

3.8围墙和大门

3.8.1智能变电站大门宜采用轻型实体大门,大门控制信号上传至主控室。

5

GB/TXXXX—201×

4电气一次

4.1电气主接线

4.1.1电气主接线应根据变电站在电力系统中的地位、变电站的规划容量、负荷性质、线

路和变压器连接元件总数、设备特点等条件确定,并应满足供电可靠、运行灵活、操作检修

方便、投资节约和便于过渡或扩建等要求。

变电站在满足供电规划的条件下,宜减少电压等级和简化接线。

4.1.2220kV变电站电气主接线设计,还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220kV~750kV变电站设计

技术规程》DL/T5218的有关规定;110(66)kV变电站电气主接线设计,还应符合现行国家

标准《35kV~110kV变电站设计规范》GB50059的有关规定。

4.1.3各级电压配电装置,初期回路数较少时,宜采用断路器数量较少的简化接线,但在

布置上应满足过渡到最终接线的可实施性。采用气体绝缘金属封闭组合电器的各级电压配电

装置,通过经济技术论证,可采用断路器数量较少的接线型式。

4.2主要设备选择

4.2.1智能变电站应选用全生命周期内性价比高、维护量小、占地少、环境友好的电气设

备。

4.2.2一次设备选择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导体和电器选择设计技术规定》DL/T5222

的有关规定。

4.2.3智能高压设备选型还应综合考虑测量数字化、状态可视化、功能一体化和信息互动

化要求。

4.2.4互感器的选择应满足下列要求:

1互感器选型和配置应兼顾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合理性。

2110(66)kV与220kV电压等级可采用电子式互感器,也可采用常规互感器。

335kV及以下电压等级若采用户内开关柜保护测控下放布置时,宜采用常规互感器;

若采用户外敞开式配电装置,可采用常规互感器,也可采用电子式互感器。

4当采用电子式互感器时,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互感器第7部分:电子式电压互感

器》GB20840.7和《互感器第8部分:电子式电流互感器》GB20840.8的有关规定。

5电子式互感器可采用独立设备,也可以集成于其它高压设备。

4.2.5一次设备状态监测配置应满足下列要求

1智能变电站状态监测装置的配置应满足安全性、有效性、可靠性、必要性、经济性

的原则。

2智能变电站应根据运行需求,综合考虑电压等级、设备重要性等因素,确定一次设

备状态监测的范围、参量、方式(在线/离线)等。

3状态监测设备的使用应不影响一次设备的安全性、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4一次设备状态监测范围主要包括主变压器、组合电器(GIS/HGIS)和避雷器等。

4.2.6主要一次设备智能化要求应满足下列要求:

1主变压器宜结合实际需求,配置相关智能组件,实现智能化功能,如冷却装置、有

载分接开关的自动控制,油中溶解气体、油中微水、铁芯接地电流、局部放电、油温、油位

等参量的监测。

2组合电器(GIS/HGIS)、高压断路器宜结合实际需求,配置SF6气体密度、局部放

电、断路器机械特性等参量的监测。

3避雷器宜配置泄露电流、动作次数、阻性电流等参量的监测。

6

GB/TXXXX—201×

4.3配电装置

4.3.1高压配电装置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3kV~110kV高压配电装置设计规范》

GB50060和《高压配电装置设计技术规程》DL/T5352的有关规定。

4.4无功补偿

4.4.1高、低压并联电抗器和并联电容器及其他无功补偿装置的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

准《并联电容器装置设计规范》GB50227和《35kV~220kV变电站无功补偿装置设计技术

规定》DL/T5242的有关规定。

4.4.2无功补偿配置宜满足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接入电网的要求。

4.5过电压保护和接地

4.5.1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

绝缘配合》DL/T620的有关规定。

4.5.2智能变电站接地的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GB

50065和《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DL/T621的有关规定。

4.6站用电

4.6.1站用电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35kV~110kV变电站设计规范》GB50059和《低

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的有关规定,并满足现行行业标准《220kV~500kV变电所所

用电设计技术规程》DL/T5155的有关规定。

4.6.2站用电源设计,条件具备时可利用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

4.7照明

4.7.1照明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和《火力发电厂和变

电站照明设计技术规定》DL/T5390的有关规定。

4.7.2户外照明宜采用自动节能控制。户内建筑的通道照明可设感应控制。

4.7.3站内照明宜与图像监视、火灾报警、电子围栏等实现联动控制。

4.7.4在技术经济合理时,照明灯具宜选用节能型产品。

4.8光、电缆选择及敷设

4.8.1电缆选择与敷设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的

有关规定;电缆防火封堵的设计还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防火规范》

GB50229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有关规定,防火封堵材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准《防火封堵材料》GB23864的有关规定。

4.8.2消防水泵及蓄电池直流电源等重要回路电缆宜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单根电线电缆燃

烧试验方法第1部分:垂直燃烧试验》GB/T12666.1中B类耐火电缆的规定。

4.8.3二次设备室内站控层/间隔层网络连接宜采用超五类屏蔽双绞线,不同房间之间的网

络连接宜采用光缆,采样值和保护GOOSE等可靠性要求较高的信息传输宜采用光缆。

4.8.4双重化保护的电流、电压,以及GOOSE跳闸控制回路等需要增强可靠性的两套系

统,应采用各自独立的电缆或光缆。

4.8.5光缆的选用根据其传输性能、使用的环境条件决定。除线路保护专用光纤外,宜采

用缓变型多模光纤;室外光缆室外光缆可根据敷设方式选择非金属加强芯阻燃光缆或铠装非

金属加强芯阻燃光缆;室内光缆可采用尾缆和软装光缆;每根光缆宜备用2~4芯,光缆芯

7

GB/TXXXX—201×

数宜选取4芯、6芯、8芯、12芯或24芯。

5二次部分

5.1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

5.1.1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的设计,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继电保护和安全

自动装置技术规程》GB/T14285的有关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1220kV母联(分段、桥)断路器保护可按双重化配置。

2双重化配置的两套保护输入、输出、网络等相关设备(互感器绕组、合并单元、智

能终端、网络设备、保护通道、直流电源等)应遵循相互独立的原则,当一套设备异常或退

出时不应影响另一套设备的运行。

3非电量保护应同时作用于断路器的两个跳闸线圈。

4宜将采集信息、控制对象相同的不同保护功能进行集成;在满足相关技术要求下,

保护装置可整合测控、计量、录波等功能。

5.1.2差动保护应考虑两侧互感器在动态范围、频响特性和数据同步方面的差异,支持不

同类型互感器的配置方式。

5.1.3相关继电保护和稳定控制的有关算法应针对互感器或合并单元的输出特性进行优

化,提高继电保护装置及安全自动装置的性能。

5.1.4110(66)kV~220kV电压等级保护宜采用数字采样,也可采用模拟量采样。当采用数

字采样时,宜采用点对点方式采样,在技术成熟时,也可采用网络方式采样;10(35)kV开

关柜内保护装置宜采用模拟量采样。

5.1.5110(66)kV~220kV电压等级保护可采用网络或点对点方式跳闸;10(35)kV开关柜内

保护应采用电缆直接跳闸;主变压器非电量保护应采用电缆直接跳闸。

5.1.6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应提供远方监控中心运行必须的各种信息,宜具备远方控制功

能,且必须保留必要的现场控制功能,现场控制优先级高于远方控制。

5.1.7继电保护装置除检修压板可采用硬压板外,保护装置宜采用软压板,满足远方操作

的要求。

5.1.8备自投、过载联切、低压低周减载等部分或全部功能可由监控系统或站域控制与保

护装置实现。

5.1.9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及故障信息管理系统功能宜纳入监控系统统一考虑。

5.1.10智能变电站宜对设备进行优化集成,220kV电压等级测控装置可集成相量测量功能;

网络记录分析装置可集成故障录波功能。

5.1.11行波测距采样值可采用光缆或电缆直接联接,采样率需满足行波测距精度要求。

5.2调度自动化

5.2.1调度自动化的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设计技术规程》DL/T

5003的有关规定。

5.2.2远动系统与变电站其他自动化系统应共享信息,不重复采集,并符合下列要求:

1远动信息内容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设计技术规程》DL/T5003、

《地区电网调度自动化设计技术规程》DL/T5002和相关调度端及远方监控中心对变电站的

监控要求。

2数据通信网关机应满足与调度(调控)中心及其他主站系统进行信息交互的要求,

并可根据安全防护方案灵活配置于不同的安全分区。

3支持调度(调控)中心对智能变电站进行实时监控、远程浏览及顺序控制等功能;

8

GB/TXXXX—201×

支持调度(调控)中心采集实时电测量信息及设备状态信息,实现电网广域态势感知等功能。

5.2.3电能量计量系统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电能量计量系统设计技术规程》DL/T

5202的有关规定。

1全站配置一套电能量远方终端。1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线路及主变压器三侧电能表

宜独立配置。35(66、10)kV及以下电压等级可采用保护、测控、计量多合一装置。

2非关口计量点可选用支持DL/T860接口的数字式电能表或常规电子式电能表。当采

用数字式电能表时,电能表SV通过点对点或网络方式采样。关口计量点电能表选择及互感

器的配置应满足电能计量要求。对于双母线接线,电能表电压切换功能由合并单元实现。对

于桥型等特殊接线方式,电能表应具备合电流功能,能从不同的合并单元采集所需的电流和

电压信息。

3电能量远方终端以网络或串口方式采集各电能量计量表计信息,并通过电力调度数

据网或专线通道与电能量主站通信。电能量远方终端应支持DL/T860。

5.2.4变电站调度数据网络接入设备的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电力调度数据网络工

程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DL/T5364的有关规定。调度数据网络接入设备按双套配置,采

用两套数据网设备通信互为备用的方式向各级调度传输远动信息。

5.2.5二次系统安全防护设计,应符合《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规定》(电监会第5号令)

的有关规定。

5.2.6与换流站、可再生能源、非线性负荷(电气化铁路、交流电弧炉等)连接的变电站,

宜全站公用一套电能质量谐波监测装置,电能质量监测装置采样可采用数字采样或模拟量采

样方式,采样率需满足电能质量监测精度要求。

5.3通信

5.3.1系统通信及站内通信设计,除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220kV~500kV变电站通信设

计技术规定》DL/T5225的有关规定,还应根据需要装设下列通信设施:

1系统调度通信;

2对外行政通信(兼作调度通信备用);

3与当地电话局的通信;

4站内通信;

5通信电源。

5.3.2光纤通信设计,除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电力系统同步数字系列光纤通信工程设计

技术规定》DL/T5404的有关规定外,还应结合所处地域的通信网现状、工程实际业务需求

以及各网省公司通信规划进行。

5.3.3载波通信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电力载波通信设计技术规定》DL/T5189的

有关规定。

5.3.4调度交换机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电力系统调度交换网设计技术规定》DL/T

5157的有关规定。

5.3.5通信电源宜由站用交直流电源系统统一考虑,配置2套独立的DC/DC转换装置,实

现对通信设备的-48V直流电源供电。站内交流故障时,电源应能维持对通信设备供电2h,

偏远地区变电站应能维持供电4h。

5.4自动化系统

5.4.1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一般规定

1自动化系统宜采用开放式分层分布式系统,系统设备配置和功能应满足无人值班技

术要求。

9

GB/TXXXX—201×

2自动化系统应采用现行行业标准《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DL/T860规定的通信标

准。

5.4.2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系统构成应符合下列规定:

1智能变电站体系架构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GB/TXXXX的有

关规定。

2自动化系统由一体化监控系统和继电保护、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辅助

设备、时钟同步、计量等设备构成。

3通信网络和系统按逻辑功能划分为三层:过程层、间隔层和站控层,各逻辑功能由

相关物理设备实现,单一物理设备可实现多个逻辑功能。

5.4.3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系统功能应符合下列规定:

1自动化系统应能实现对变电站可靠、合理、完善的监视、测量、控制,并具备遥测、

遥信、遥调、遥控等远动功能,具有与调控中心、运维中心等交换信息的能力。

2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功能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技术规范》

DL/TXXXX和《35kV~220kV无人值班变电站设计技术规程》DL/T5103的有关规定,应具

备数据采集、运行监视、操作控制、信息综合分析与智能告警、运行管理、辅助应用、信息

传输等功能。

5.4.4自动化系统的网络结构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网络应满足信息传输的可靠性和实时性要求。

2站控层/间隔层网络、过程层网络应相对独立,减少相互影响。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站

控层/间隔层、过程层网络应方便扩展,宜采用星形网络。

3220kV变电站站控层网络应采用双重化网络;110(66)kV变电站站控层网络宜采用单

网,对于重要变电站也可采用双网。

4过程层网络应满足信息传输的可靠性和实时性。220kV变电站宜按电压等级设置过

程层GOOSE、SV网络,GOOSE网与SV网宜共网设置,采用双星形以太网络结构,110kV

线路间隔设备宜接入其中一套网络;110(66)kV变电站110kV电压等级可设置过程层网络,

宜采用单星形以太网络结构。当保护采用网采或网跳模式时,过程层网络应双套配置。

5站控层/间隔层、过程层网络传输带宽不应小于100Mbps,部分中心交换机之间的连

接可采用1000Mbps数据端口。

5.4.5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设备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设备配置应符合优化集成原则,利用数据采集数字化和信息共享化,加强功能整合,

提高装置集成度。

2站控层设备配置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技术规范》DL/T

XXXX的有关规定。

3220kV测控装置宜独立配置,在满足要求前提下,测控装置可集成计量、相量测量

等功能。110(66)kV宜采用保护测控一体化装置,35(10)kV应采用保护测控多合一装置。

4可配置网络记录分析仪,对站内网络通信报文进行监视、记录,并对出现的异常进

行告警;网络记录分析装置宜集成故障录波功能。

5计量装置的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电力装置的电测量仪表装置设计规范》GB

50063和《电测量及电能计量装置设计技术规程》DL/T5137的有关规定。

6过程层智能组件可包含智能终端、合并单元等全部或部分功能。

7220kV电压等级及主变压器各侧合并单元应双套配置;110kV及以下电压等级除主

变压器间隔外合并单元宜单套配置;双母接线的间隔合并单元应具备电压切换功能,双母、

单母和桥型等接线形式的母线PT间隔合并单元应具备电压并列功能。常规互感器合并单元

应就地布置。合并单元就地布置时,应满足相关技术要求。

10

GB/TXXXX—201×

8220kV(除母线外)及主变各侧智能终端应双套配置;110kV及以下电压等级智能终

端单套配置;主变本体智能终端单套配置;智能终端应分散布置于配电装置场地。

9状态监测系统配置详见电气一次部分;状态监测IED宜按电压等级和监测类别配置。

10交换机应根据变电站网络拓扑结构配置,站控层交换机根据实际需求配置;间隔层

交换机宜按照设备室或按电压等级配置;过程层交换机配置必须满足传输实时性、可靠性的

要求,过程层交换机宜按间隔配置。

11过程层交换机应采用光口;站控层/间隔层交换机宜采用电口,站控层/间隔层交换机

与中心交换机之间级联端口可采用光口,交换机通向户外的端口应采用光口。

5.5直流及交流不停电电源系统

5.5.1直流系统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电力工程直流系统设计技术规程》DL/T5044

的有关规定。

5.5.2不间断电源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电力用直流和交流一体化不间断电源设备》

DL/T1074的有关规定。

5.5.3站用交流电源、直流电源、通信直流电源、交流不间断电源宜一体化设计,进行统

一监测和控制,并能将其信息远传至相应主站系统。

5.5.4就地智能控制柜宜以柜为单位配置直流供电回路。柜内各装置共用直流电源,采用

独立空开分别引接。当智能控制柜内同时布置有双重化配置的保护测控、合并单元、智能终

端、过程层交换机等装置时,宜配置两路公共直流电源。

5.6时间同步系统

5.6.1时间同步系统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电力系统的时间同步系统》DL/T1100

的有关规定。

5.6.2主时钟应双重化配置,每套主时钟同时支持北斗系统和GPS系统,优先采用北斗系

统。时钟扩展装置的数量应按照二次设备的布置及工程规模确定。条件具备时宜预留与地基

时钟源同步的接口。

5.6.3时钟同步精度和守时精度应满足站内所有设备的对时精度要求。站控层设备宜采用

SNTP网络对时方式;间隔层和过程层设备宜采用IRIG-B、1pps对时方式,条件具备时也

可采用IEC61588对时方式。

5.7辅助系统

5.7.1辅助控制系统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智能变电站辅助控制系统设计规范》GB/T

XXXX的有关规定。

5.8二次设备组柜及布置

5.8.1二次设备室布置应符合便于巡视和观察屋外主要设备、节省控制电缆、噪声干扰小

和有较好的朝向等要求。

5.8.2二次设备室型式应根据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变电站特点确定,取消设备整合后的

冗余房间;220kV及以下电压等级变电站,当一次设备采用户外配电装置时,宜集中设置

二次设备室,也可根据工程条件将间隔层设备分散布置于配电装置场地;当一次设备采用户

内配电装置时,间隔层设备可分散布置于配电装置场地。

5.8.3二次设备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GB/T2887和《计算机场

地安全要求》GB/T9361的有关规定,宜避开强电磁场、强振动源和强噪声源的干扰,应

满足监控系统、继电保护设备的抗电磁干扰能力要求,当设备不符合相应的抗干扰试验等级

11

GB/TXXXX—201×

要求时应采取抗干扰措施。还应考虑防尘、防潮、防噪声,并符合防火标准。

5.8.4不大于200Ah的蓄电池可组屏布置在二次设备室;大于200Ah的蓄电池宜组架布置,

设置独立蓄电池室,两组蓄电池间应设置防火防爆隔墙。

5.8.5智能变电站应根据二次装置的硬件整合优化,在安全可靠、便于维护前提下,优化

二次设备组柜,减少屏柜数量。

1站控层设备宜组柜安装,显示器根据运行需要进行组柜或布置在控制台上。

2间隔层设备宜按串或按间隔统筹组柜。

3过程层设备宜安装布置于所在间隔的户外柜或汇控柜内。户外智能控制柜应能提供

温湿度调节功能、具有一定的抗电磁干扰、防水防尘能力,满足合并单元、智能终端等二次

设备正常运行要求,不影响其运行寿命。

5.8.6网络设备宜根据光缆和电缆连接数量最少原则组柜。站控层交换机可分散安装在远

动通信柜上,间隔层交换机宜集中组柜,过程层交换机宜分散安装在保护、测控柜上。单独

组柜安装时,每面屏布置4~6台交换机。

5.8.7二次设备防雷、接地和抗干扰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DL/T621、

《火力发电厂、变电站二次接线设计技术规程》DL/T5136和《220kV-500kV变电所计算机

监控系统设计技术规程》DL/T5149的有关规定。

5.9互感器二次参数

5.9.1电流互感器和电压互感器的二次绕组数量、准确等级应满足电能计量、测量、保护

和安全自动装置的要求,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GB/T

14285的规定。

5.9.2常规互感器的参数应满足下列要求:

1电流互感器二次额定电流宜采用1A。电流互感器和电压互感器,其二次负荷根据实

际需要计算确定。

2对应保护、合并单元双重化配置的间隔,电流互感器的二次绕组可配置为

5P/5P/0.2S/0.2S;对应保护、合并单元单套配置的间隔,可配置为5P/0.2S;不配置合并单元

的低压(10kV/35kV)间隔,可配置为5P/0.5/0.2S。

3母线电压互感器宜按三相配置,二次绕组可配置为0.2/0.5(3P)/0.5(3P)/6P;线

路外侧电压互感器宜按单相配置,对应保护、合并单元双重化配置的间隔,二次绕组可配置

为0.5(3P)/0.5(3P);对应保护、合并单元单套配置的间隔,二次绕组可配置为0.5(3P)。

4技术上无特殊要求时,保护装置中的零序电流方向元件宜采用自产零序电压。

5若存在确需常规关口表计的关口计费点,电流互感器宜增加一个独立的0.2S关口计

量绕组,电压互感器宜增加一个独立的0.2级关口计量绕组。

5.9.3电子式互感器的参数应满足下列要求:

1对应保护、合并单元双重化配置的间隔,罗氏线圈原理的电子式电流互感器的二次

绕组可配置为5TPE/5TPE/0.2S/0.2S;光学原理的电子式电流互感器的二次绕组可配置为

5TPE(0.2S)/5TPE(0.2S);对应保护、合并单元单套配置的间隔,罗氏线圈原理的电子式

电流互感器的二次绕组可配置为5TPE/0.2S;光学原理的电子式电流互感器的二次绕组可配

置为5TPE(0.2S)。

2母线电子式电压互感器宜按三相配置,二次绕组可配置为3P(0.2)/3P(0.2);线路

外侧电压互感器宜按单相配置,对应保护、合并单元双重化配置的间隔,二次绕组可配置为

3P(0.2)/3P(0.2);对应保护、合并单元单套配置的间隔,二次绕组可配置为3P(0.2)。

12

GB/TXXXX—201×

6土建部分

6.1建、构筑物

6.1.1智能变电站建、构筑物及有关设施的设计应统一规划、造型协调、整体性好,便于

生产及生活,类型及材料品种应合理归并简化,以利备料、加工、施工及运行维护。

6.1.2智能变电站建、构筑物的承载力、稳定、变形、抗裂、抗震及耐久性等,应符合现

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砌体

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

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等的规定。

6.1.3建、构筑物结构设计应根据使用过程中在结构上可能同时出现的荷载,按承载能力

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分别进行荷载(效应)组合,并应取各自的最不利的效应组合

进行设计;具体数值的选用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20kV~

750kV变电站设计技术规程》DL/T5218和《变电站建筑结构设计技术规程》DL/T5457的

有关规定。

6.1.4智能变电站内建筑物一般包括主控通信楼(室)、继电器小室、配电装置楼(室)及

其他辅助(附属)建筑物,其建筑功能除应满足生产运行、检修维护的要求外,还应满足节

能降耗、环境保护、噪声控制、劳动安全与卫生等方面的要求。

6.1.5站区建筑物应按智能变电站相关工艺要求进行合理规划,整合建筑物功能,精简辅

助及附属用房,合理控制建筑面积,提高建筑利用系数,宜采用联合布置,节省建筑占地面

积。

6.1.6墙体应采用环保建筑材料。室内非承重墙及框架填充墙,宜采用轻质材料。外墙应

根据地区气候条件和建筑使用功能要求,采取保温、隔热和防潮等措施。

6.1.7构架及设备支架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220kV~750kV变电站设计技术规程》

DL/T5218和《变电站建筑结构设计技术规程》DL/T5457的有关规定。

6.1.8建、构筑物基础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220kV~750kV变电站设计技术规程》

DL/T5218和《变电站建筑结构设计技术规程》DL/T5457的有关规定。

6.2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

6.2.1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50019和《220kV~750kV变电所设计技术规程》DL/T5218的有关规定。

6.2.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