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证书的诉讼证据效力_第1页
论公证书的诉讼证据效力_第2页
论公证书的诉讼证据效力_第3页
论公证书的诉讼证据效力_第4页
论公证书的诉讼证据效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公证书的诉讼证据效力

[论文摘要]公证证明具有特殊的法律效力,证据效力是公证书最基本的一个效力。公证书在我国诉讼证据体系中处于证据至上地位。但在诉讼实践中,诸多相关的法律制度尚不完善:“法律真实”和“客观真实”在证明公证书有效性方面的适用;公证书发生证据效力的起始时间;关于法院审查系形式审查还是实质审查的问题;公证书的质证问题;以及人民法院或当事人对公证书存有异议时的处理。这些争议的存在,迫切需要我国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予以规范。

[关键词]公证证明,公证书,证据效力,司法证明权,质证

一、公证的概念及其法律效力概说

公证是指国家公证机构依法对当事人的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文书和事实的真实性与合法性进行证明的活动。①其目的是为了保护当事人身份上、财产上的权利和合法权益。公证具有以下几个法律特征:第一,公证是一种预防性的的司法体制下的非诉讼的法律制度;第二,公证的宗旨是预防纠纷、减少诉讼;第三,它是由国家专门设立的公证机构和专职公证人员进行的一种特殊的证明活动;第四,公证机构要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公证活动;第五,公证证明的对象是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文书和事实;第六,公证的标准是真实性和合法性。

公证证明具有特殊的法律效力。在我国,绝大多数法律学者主张“三效力”论,即认为公证作为一种社会公信的证明活动,通常被认为有以下三方面的效力:证据上的效力、法律上的效力和强制执行的效力。②笔者二00三年三月在北京公证员执业前培训时,全国公证员协会江晓亮秘书长在课上提出公证证明的“五效力”说,笔者认为更为全面。它主要认为公证证明具有以下基本法律效力:

(一)具有法律行为生效要件效力。

公证证明的法律行为生效要件是指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当事人的约定或国际惯例,特定的法律行为必须经公证证明才能产生法律效力,否则该项法律行为就不具有法律效力。此时公证即成为当事人之间成立法律行为并生效的必要要件,产生法律行为生效要件效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其他形式。法律规定用特殊形式的,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公证即为某些法律行为成立的特殊形式。

(二)证据效力。

公证书作为公证证明的最终载体,具有证据效力。证据效力是公证证明最基本的效力。公证证明的证据效力是指公证书具有证明公证对象真实合法的证明力,可直接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主要包括公证书在诉讼活动和非诉讼活动中的证明效力。

在诉讼中,公证书能直接证明公证所确认的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是真实的、合法的。它对人民法院认定案件事实是一个有力的证据,因此,公证书是法院认定事实的根据。我国法律在这方面作出了一定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规定:“经过法定程序公证证明的法律行为、法律事实和文书,人民法院应当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但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公证证明的除外。”这条规定直接说明了公证证明作为证据具有可靠的证明力,具有优于其他一般证据的证明效力。此外,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九条规定:

“下列事实,当事人无需举证证明:……(六)已为有效公证书所证明的事实。

前款(一)、(三)、(四)、(五)、(六)项,当事人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的除外。“

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中也有类似规定。还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中在“受理与管辖”一章中也提到:“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身份证明文件,不能提供原件的,应当提交经公证证明的复印件。”以上这些规定均是我国在民事诉讼中公证书证据效力的法律体现。同时,公证书的证据效力不仅仅体现在民事诉讼活动中,在行政诉讼活动中公证书也具有证据优先效力,20XX年10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六十八条规定:

下列事实法庭可以直接认定:

……(四)已经依法证明的事实;……

前款(一)、(三)、(四)、(五)项,当事人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的除外。“

公证书的证据效力是广泛的,不仅体现在诉讼活动中,也表现在日常的民事、经济交往和行政管理活动中,公证书是证明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的真实性、合法性的可靠的法律文书。在国际上,公证书也得到广泛的承认,在域外也具有法律证明力,是进行国际间民事、经济活动不可缺少的法律文书。这是公证证据效力在空间上的延伸。

(三)强制执行效力。强制执行效力是指公证机关依法赋予强制执行效力要求这一过于理想化的做法。所谓“法律真实”,是指裁判人员运用证据认定的案件事实达到了法律所规定的视为真实的标准。“法律真实”意味着,在民事诉讼中再现的事实,只是法律意义上的事实,而非原始状态下的实际事实。法律意义上的事实是事实因素与法律相结合的产物,是获得了法律的评价,带有法律价值判断色彩的事实。公证的过程和法官的裁判过程有着相似之处,那就是二者都需要对一定的事实因素根据法律和现存证明材料对事物作出认知。但遗憾的是,在民事诉讼已经确立了“法律真实”的证明要求时,公证至今却还滞留在“客观真实”阶段。认为“真实性是指公证的对象必须是客观存在的,通过直观或人证、物证能为公证人员确认的,而且事实的内容与公证证明的内容是相符的”.《公证暂行条例》第2条就规定:“公证是国家公证机关……依法证明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文书和事实的真实性、合法性。”第25条规定:“公证处对不真实、不合法的事实和文书应拒绝公证。”现行《公证程序规则》第3条也规定:“法律、法规规定应当采用公证形式的法律行为以及其他属于公证业务范围的事项,公证处应当给予公证,但不真实、不合法或违背社会公共利益的除外。”要说明的是,“客观真实”和“法律真实”并非水火不容,其实,证明要求本身应当予以明确,到底是证明过程(活动)的要求,还是证明结果的要求。作为证明过程(活动)的要求,我们应当确立“客观真实”,以充分地发挥当事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收集、提供证据,这对查明事实相当重要。如果在证明过程中就抛弃“客观真实”,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势必与事实相悖。作为证明结果的要求,应当确立“法律真实”,在充分发挥了程序对事实的揭示作用之后,就根据法律规定,以能够为作为证据的材料所证明的事实作出判断。笔者以为,在证明过程和证明结果中明确“客观真实”和“法律真实”的区分,对于公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也是今后的公证立法所应当明确的。

(二)公证书发生证据效力的开始时间

公证书自生效时起即具有证据效力,可是对于公证书的生效时间,在国内外均是有争议的。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其一认为公证书自公证书送达当事人之时生效;其二认为公证书自其审批人批准之日生效;其三是针对现场公证的,自公证人现场宣读公证词后即生效。根据我国《公证程序规则》第四十条规定:“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公证书从审批人批准之日起生效,审批人批准日期即为出证日期。”笔者对上述几种观点进行比较分析后认为,从公证的本质上讲,主要是通过证明活动,预防纠纷,维护正常的民事、经济秩序。所以现场公证应当自公证员现场宣读公证词后即行生效;而其他公证书一般自公证书经审批人批准之时生效。这样,对不同的公证事项在其公证书生效时间上的不同规定,应该更有利于及时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更有利于充分发挥公证的预防纠纷的效能。

(三)关于法院审查:形式审查和实质审查?

上面第一点我们分析了公证书的有效性问题,那是针对公证机构提出的证明要求。但对于法院审查而言,究竟应当如何判断公证书是否有效呢?除了上述第二点笔者所述的有效时间上的争议外,在内容方面,学术上也有两种观点,归纳如下:形式审查和实质审查,即对法律真实性的审查和事实真实性的审查两种。按照诉讼学界的通说,作为证据必须具备“三性”,即客观真实性、关联性和合法性。

1、公证书作为证据,它的客观真实性一般指的是它所承载的证明事实的客观真实性,而该证明的客观真实性由公证行为真实合法所保证。因此,法院只需认定该公证书是由依法成立的公证机构依法作出的,是客观存在的、真实的即可。这也是为了实现我国司法证明权和审判权的各自独立,并由此实现权力的分工和制衡。

2、公证书作为书证的一种,一般均属于间接证据。它与案件的关联性大都通

过间接方式,即通过所承载的事实来体现。因此,人民法院在审查公证证明的关联性时,并不审查公证书本身与案件待证事实是否具有关联性,而应当审查公证所证明的事实、行为、或文书与案件待证事实是否存在一定的。

3、关于公证书的合法性。由于公证书所证内容的合法性同刚才所述的客观真实性一样,都取决于公证书本身的合法性。因此,在合法性问题上,人民法院应当审查公证书是否由公证机构依法作出。一般情况下,法院应当直接予以认定,只有在当事人一方提出异议,或者人民法院有异议时,人民法院可以向出证公证机构调取相关案卷,决定是否在该案件中将公证书作为证据采纳并肯定其证据效力。

综上三点,我们不难看出,人民法院对公证书进行法律审查比事实审查更为合理,也更符合我国法制化的进程要求。

(四)公证书的质证问题

在诉讼中,公证书作为诉讼证据,是否需要同其他证据一样,必须经过法庭出示并经质证?在业界,有两种观点:其一认为,公证证据属于司法认知范围内的证据种类,一般情形下不需要质证。它指出,司法认知是指法院在审理案件过程中,以裁定的形式直接确定待证事实的真实性;及时平息没有合理根据的争议;确保审理顺利进行,从而提高诉讼效率的一种证明方式。它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归纳出:1、对已为公证书所证明的事实,申请人无需重复举证;2、没有充足的、足以构成公证书无效的证据,人民法院应采纳公证证据。既然无需举证,当然也不需要质证。①这是一种观点。其二认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47条规定:“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由当事人质证,未经质证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据此,公证书作为一方当事人或双方当事人均持有的文书,欲成为支持己方的证据,则理应在法庭上出示,并经对方或其他第三方质证,在他方提不出相反证据足以推翻公证证明的情况下,人民法院应当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笔者倾向于后者的论点。理由如下:

首先,审判独立是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百二十六条规定:“人民法院依法律规定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根据这一规定,人民法院应当根据自己通过法定程序认定的事实,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具体案件作出裁判。认为公证书不须质证,其实质是妨碍了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

其次,从证据学理论上来说,公证书无须质证的观点即承认了公证书于审判有预先约束力,也是于法相悖的。我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三条规定:“证据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这必然要求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对所有证据都要审查核实。而且,无论刑事诉讼中还是民事诉讼中,凡是要作为定案的证据,都应当经过法庭辨论和质证的法定程序,才能确认其证据力。如果不经质证,不仅违反审判程序,而且剥夺了对方当事人提供反驳证据的诉讼权利。

再则,质证有利于人民法院对公证书的全面审查,这与人民法院对公证证明的确认并不矛盾。这一点体现在人民法院审查作为证据的公证证明侧重点与其他证据不同。对其他证据的审查,人民法院应当将重点放在该证据能否成立上,如该证据不符合证据“三性”,则不能作为判案的根据;而对公证证明的审查重点则放在推翻它的相反证据是否充分这一点上,推翻它的证据不足,则可认定作为证据的公证证明的效力。所以,对公证书进行质证不意味着否定公证证明的作用,而是依法诉讼的要求。

(五)异议的处理

但是,当人民法院或当事人对公证书有异议时,又该如何解决呢?世界各国对此的立法不尽相同。采取私证制度的国家以及不少采取公证制度的国家在法院和公证机关意见不一致时,允许法院撤销它认为是错误的公证书。比如罗马尼来等国,其公证机关和法院虽然不存在隶属关系,但法律明确规定当事人对公证书有异议时可请求法院裁判,而且法院也有权以判决的形式撤销错误的公证书。诸如规定,维护了国家法律的统一和严肃,也有利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在我国,对此并无明确规定。笔者认为,我国可以借鉴世界各国的经验,尽早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参考文献]:

[1]陈光中主编:《公证与律师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