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部分地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1页
山西省部分地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2页
山西省部分地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3页
山西省部分地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4页
山西省部分地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阅读山西省运城市2024届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南海石门戍怀古①陈陶汉家征百越,落地丧貔貅②。大野朱旗没,长江③赤血流。鬼神④寻覆族,宫庙变荒丘。唯有朝台⑤月,千年照戍楼。【注】①晚唐动乱,藩镇纷纷割据,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中,诗人对此深感忧虑。②貔貅:古籍中的猛兽名。这里比喻勇猛的军士。③长江:指北江。④鬼神:指南越王的列祖列宗。⑤朝台:朝汉台。南越王因冈作台,北面朝汉,朔望升拜。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与高适《燕歌行》开头两句相似,以汉代唐,描写了唐代朝廷征伐百越时的情景。B.颔联中,“大野”“长江”勾勒出阔大的背景,“朱旗没”“赤血流”渲染了战斗的惨烈。C.颈联上句“鬼神寻覆族”概括了战争的结局,下句“宫庙变荒丘”则表现了兴衰变化。D.全诗叙述了诗人于石门戍生发的感想,借咏古以寄感慨,意境阔大悲壮,寄意深远。16.请简要分析尾联所蕴含的情感。【答案】15.A16.①“朝台月”历经千年,仍然照耀着戍楼,表达了诗人对汉代征伐百越业绩的肯定,借古讽今,也暗含了对当下国家四分五裂的痛心、惋惜。②“朝台月”见证了百越人事的兴衰,抒发了诗人对历史兴衰、自然永恒的感慨。③朝台即朝汉台,以“朝台”这一意象作结,蕴含了诗人平定藩镇割据、维护国家统一的愿望。【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A.“以汉代唐,描写了唐代朝廷征伐百越时的情景”错。首联的意思是:当年汉武帝讨伐南越,王师所至乱军遭歼灭。是描写汉时征伐百越的场景,再结合注释可知,这里以“百越”暗指晚唐时的藩镇割据。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结合注释可知,当时唐王室腐败无能,天下四分五裂。“千年照戍楼”,写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月亮始终如一地照耀着古老的戍楼。通过朝台月“千年照戍楼”的描述,诗人表达了对汉代征伐百越业绩的肯定,暗含对当下国家四分五裂的痛心。②月亮在中国文化中常常象征着团圆、美好和永恒。尾联以月亮和戍楼为意象,展现了月亮作为时间见证者的形象,强调了月亮是唯一恒久不变的东西。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哲理的思考,诗人传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对历史兴衰的哀思以及对永恒价值的追求。③“怀古”,表示了诗人向往汉朝威力,拥护统一的思想。结合注释可知,朝汉台为南越王所建,尾联借肯定南越王顺应时势,臣服汉朝的举动,表达了诗人平定藩镇割据、维护国家统一的愿望。山西省太原市2024年高考语文二模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送王学士①赴两浙转运欧阳修汉家财利析秋毫②,暂屈清才岂足劳。邑屋连云盈万井,触鲈衔尾列千艘。春寒欲尽黄梅雨,海浪高翻白鹭涛。平昔壮心今在否,江山犹得助诗豪。【注】①王学士:指王益柔,为人刚直尚气节。嘉祐八年,由京官出任两浙转运使。②利析秋毫:语出《史记·平准书》,形容理财极细心、精明。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借汉写宋,以“利析秋毫”与“清才”对照,彰显王学士的清正才能。B.房屋鳞次栉比井水满溢,舟船衔尾相随络绎不绝,表现城市与漕运的繁荣。C.诗人想象王学士到达两浙时将逢梅雨季节,那里海浪翻滚,如同白鹭飞翔。D.尾联回扣送别之意,“今在否”的关怀挂问,既是问王学士,也是问自己。16.这首诗从哪里表现出了欧阳修坚守“壮心”的自觉精神?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15.(3分)B(“井水满溢”错)16.(6分)①诗歌描绘两浙“邑屋连云”、漕运兴盛的景象,暗示王学士出京后仍有为政利民的天地。②诗人想象两浙海浪翻滚的壮景,认为“江山”可助“诗毫”,在山水观照中投射“壮心”。③尾联“壮心”之问,既是勉励友人,也是自我砥砺,要始终葆有豪情壮志。(每点2分)山西省临汾市2024年高考考前适应性训练考试(二)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浣溪沙·江村道中范成大十里西畴熟稻香,槿花篱落竹丝长,垂垂山果挂青黄。浓雾知秋晨气润,薄云遮日午阴凉,不须飞盖护戎装。【注】南宋时,川蜀为沿边重镇,与金国接壤,常须戒备。这首词大概是词人担任四川制置使期间所作。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从远处着笔,从视觉和嗅觉的角度写出十里稻田一片金灿灿的丰收景象,风拂平野,稻谷飘香。B.诗人移步换景,看到村后山坡上挂满了黄中带青的山果,“垂垂”突出果实的硕大饱满,如在眼前。C.上片通过三个典型意象群,把秋日农村的美景作了极其形象的概括,突出江南农家山清水秀的风貌。D.下片作者通过“晨气润”和“午阴凉”渲染秋日江村道中的凉爽,即便着戎装巡行也无需车盖遮阳。16.有人评价这首词纯由景见情,无一赘语。请结合诗句分析词中蕴含的思想情感。【答案】15.C16.①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稻谷飘香,山果青黄,词人眼中一派丰收的景象。②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词的上片充分调动视觉和嗅觉,色彩层次感强,景物错落有致。③对质朴田园生活的向往。词人奔走驱驰间能沉下心欣赏江村丰收景象,“不须”一句写出对战事的厌恶。④表达保家卫国的信心和力量。词人作为负有守土重任的封疆大吏,看到防区内一派美丽丰饶的景象,自然增添了守家护国的责任感。【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词内容的能力。C.“山清水秀”错。上片通过三个典型意象群突出的是丰收的景象,而非山清水秀的风貌。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人思想情感的能力。上片共三句:第一句写远景,金灿灿的十里平畴,稻香扑鼻;第二句稍近些,红艳的木槿花后,有青翠的修竹在迎风摇曳;第三句写近旁的山坡上,累累山果挂满枝头,青黄相间,低头摇晃,招人喜爱。词人通过三个典型意象群突出了丰收的景象,暗含了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上片写景中,诗人不仅调动了视觉,同时也调动了嗅觉写果香;同时使用“青黄”一词,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山果有的成熟了,有的尚未成熟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着词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下片旨在写词人的旅途感受。时已初秋,晨雾渐渭,空气湿润,即使到了中午,因薄云遮日,也渐觉凉爽宜人。末句写词人舍车骑马,戎装而行,饱览这迷人的秋色,寄托了词人对于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同时“不须”一句写出对战事的厌恶,对质朴田园生活的向往。结合【注】可知,词人作为负有守土重任的封疆大吏,看到防区内一派美丽丰饶的景象,自然增添了守家护国,守护百姓这美好的生活的责任感。山西省晋中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二模联考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酬河南节度使贺兰大夫见赠之作(节选)①高适鲁连②真义士,陆逊③岂书生。直道宁殊智,先鞭④忽抗行⑤。楚云随去马,淮月尚连营。抚剑堪投分,悲歌益不平。从来重然诺,况值欲横行⑥。【注】①此诗当作于至德元载十二月高适为淮南节度使之后,至德二载八月贺兰进明罢河南节度使之前,当时安史之乱爆发已有一年多时间。②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有奇谋,重义轻利。③陆逊:三国吴人,年轻有谋略,曾定计克荆州。④先鞭:争先。⑤抗行:坚持高尚的行为。⑥横行:纵横驰聘。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中所用鲁连、陆逊典故与辛弃疾《永遇乐》所用孙权、廉颇典故用意相同。B.诗人直抒胸臆,赞美贺兰进明正直、有智慧、勇于争先和坚持高尚的行为。C.“楚云”“淮月”形象鲜明,表意概括,分别代指贺兰进明和高适的驻节之地。D.本诗在整饬中求奔放,气韵沉雄,能够体现出高适边塞诗刚健有力的风格。16.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鼓励贺兰进明与自己同心戮力平定安史之乱的。【答案】15.A16.①夸赞贺兰有鲁连之忠义,陆逊之智谋,有足够的能力去平叛。②表示自己和贺兰驻地相近,可以互相支援。③诗人表示,自己与贺兰志同道合,都重诺守信,应抓住机会平定叛乱。【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诗中所用鲁连、陆逊典故与辛弃疾《永遇乐》所用孙权、廉颇典故用意相同”错,本诗将贺兰进明比作鲁连和陆逊,意在表达对贺兰进明的赞美。《永遇乐》所用孙权典故,意在表达词人对英雄事业的向往和对苟且偷安的南宋当局的讽喻;所用廉颇典故,借以自况,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慨。故用典作用不同。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结合注释可知,“鲁连真义士,陆逊岂书生”句,诗人是借鲁连、陆逊的典故,夸赞贺兰进明有鲁连之忠义,陆逊之智谋,说明贺兰进明有足够的能力去平叛。“楚云随去马,淮月尚连营”,“楚云”指贺兰进明时任河南节度使之驻地汴州,“淮月”指高适任淮南节度使之驻地扬州,也是平定李璘之乱的前线。“楚云”“淮月”形象鲜明,表意概括,诗人表示自己和贺兰驻地相近,可以互相支援。“抚剑堪投分”四句,动之以情,你我重视然诺,共赴国难,抚剑悲歌,走向沙场,定当横行灭敌。诗人表示自己与贺兰志同道合,都重诺守信,应抓住机会平定叛乱。整首诗可见高适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和形象。山西省省级名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_(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王维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①访隐沦。到门不敢题凡乌②,看竹③何须问主人。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作老龙鳞。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韦应物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注】①柳市南头:汉代长安地名,著名的九市之一、②凡乌:典出《世说新语》,三国时吕安访好友嵇康未遇,嵇康兄嵇喜出迎,吕安在门上题“凤”字离开,嘲讽嵇喜是凡鸟。③看竹:典出《晋书·王羲之传》,王羲之之子王献之闻吴中一家有好竹园,不访主人而直入其园,赏竹吟诵。10.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维在首联中写出了此行的目的,桃源与世隔绝难以追寻,繁华人世中也可以寻访隐逸高人。B.王维诗颔、颈两联借助典故和环境描写,突出表现了吕逸人的高雅脱俗,是一位真正的隐士。C.韦应物的这首绝句首句写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诗人正逢休闲无事,于是他就去拜访友人。D.这两首诗都写了寻人不遇,语言均简淡自然,既富有诗情画意,而又不失含蓄,意味深长。11.这两首诗都写了访人不遇,作者抒发的感情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0.C11.相同点:都通过对主人居处环境的描写赞美了主人的不俗。不同点:①王诗情感表现是递增的:先是怀着向往之情前去寻访,到了之后因所见而更添敬佩,“不敢题凡鸟”“何须问主人”“著书多岁月”“老龙鳞”抒发了诗人对主人的敬仰之情。②韦诗短短四句,情感是起伏变化的:开始是满怀希望“访友”,“不遇又空还”写出了感情的失落,看到友人居处环境的清冷绝俗,又有一种获得启示的收获和满足。【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首句写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错,“九日驰驱一日闲”,是指九天忙碌之后,难得一日休闲,而不是指“九月九日重阳节”。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相同点:两首诗都写到了友人的居处环境,并借此赞美了主人的不俗。王维诗写自己虽然访友人不遇,却不敢嘲笑友人,而是直接进入友人幽雅的园林,“擅自”欣赏“青山”“流水”等自然美景。韦应物诗写自己访友人不遇,但是看到友人“门对寒流雪满山”,由此想到友人的诗歌清雅入骨,是有原因的,表达对友人诗歌造诣不俗的赞美。不同点:①王维诗情感表现是递增的:先是怀着向往之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