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法学 课件全套 第1-20章 刑事诉讼法概述-涉外刑事案件特别程序_第1页
刑事诉讼法学 课件全套 第1-20章 刑事诉讼法概述-涉外刑事案件特别程序_第2页
刑事诉讼法学 课件全套 第1-20章 刑事诉讼法概述-涉外刑事案件特别程序_第3页
刑事诉讼法学 课件全套 第1-20章 刑事诉讼法概述-涉外刑事案件特别程序_第4页
刑事诉讼法学 课件全套 第1-20章 刑事诉讼法概述-涉外刑事案件特别程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刑事诉讼法学

闫召华

主编法律硕士精品系列教材第一编第一章刑事诉讼法概述一、原理精析(一)诉讼、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法所谓诉讼,顾名思义,诉是“控告”“告诉”,讼是“争议”“争端”,诉讼就是原告对被告提出告诉,由裁判者裁决曲直,俗称“打官司”。根据诉讼所要解决的法律争议的性质不同,诉讼可以分为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三种基本类型。刑事诉讼主要解决的是被追诉人的刑事责任问题。刑事诉讼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调整刑事诉讼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导论(二)刑事诉讼法的制定目的和任务(三)中国特色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对象、思路和方法(四)刑事诉讼的基本范畴1.刑事诉讼目的2.刑事诉讼价值3.刑事诉讼结构4.刑事诉讼职能5.刑事诉讼行为6.刑事诉讼客体7.刑事诉讼条件导论导论二、实践动态(一)2018年修改《刑事诉讼法》的内容和方式(二)我国刑事诉讼在人权保障方面的进步(三)对犯罪的常态打击与专项治理概况导论三、案例应用德国格夫根案【问题】在紧急情况下可不可以为了挽救无辜者的生命对被追诉人实施刑讯?在格夫根案中,尽管欧洲人权法院大审判庭的裁决只是将格夫根受到的威胁认定为非人道待遇,但还是明确了,警察对格夫根的威胁不会因为目的的正当性(挽救被绑架的儿童)而正当化。四、知识拓展刑民交叉案件的司法处理客体同一性原理与法院变更指控罪名刑事诉讼结构的发展趋势第二编第二章专门机关与诉讼参与人一、原理精析(一)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二)专门机关1.专门机关的专门性和人民性2.人民法院3.人民检察院4.公安机关5.其他专门机关第二章专门机关与诉讼参与人(三)诉讼参与人1.当事人(1)犯罪嫌疑人、被告人。(2)被害人。(3)自诉人。(4)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被告人。第二章专门机关与诉讼参与人2.其他诉讼参与人(1)法定代理人。(2)诉讼代理人。(3)辩护人。(4)值班律师。(5)证人。(6)鉴定人。(7)见证人。(8)具有专门知识的人。(9)翻译人员。第二章专门机关与诉讼参与人二、实践动态(一)审判委员会制度改革(二)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三)法官、检察官办案责任制(四)侦查监督与协作配合办公室(五)监察体制改革与监检衔接机制(六)企业的刑事司法保护与涉案企业合规改革(七)值班律师第二章专门机关与诉讼参与人三、案例应用高某能贩卖、运输毒品案【问题】审判死刑案件是否均应当经过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评析】对于本案一审时未经审判委员会讨论判处被告人死刑是否违反法定程序,最高人民法院在复核时存在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一审法院未经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而由合议庭评议后当庭宣判的做法符合法定程序。另一种意见则认为,一审法院的做法违反法定诉讼程序,可能影响公正审判。第二章专门机关与诉讼参与人四、知识拓展“检察一体”与检察官统一调用刑事诉讼中的检警关系刑事诉讼中的检法关系“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与“如实回答”义务五、文献荐读第三章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一、原理精析(一)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概念和特点(二)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专属原则(三)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原则(四)依靠群众原则(五)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六)适用法律平等原则(七)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原则第三章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八)检察院法律监督原则(九)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诉讼原则(十)审判公开原则(十一)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原则(十二)未经法院依法审判不得确定有罪原则(十三)保障诉讼参与人诉讼权利原则(十四)认罪认罚从宽原则(十五)法定不予追究原则第三章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二、实践动态(一)优化司法职权配置,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司法职权(二)网络信息时代的审判公开(三)认罪认罚从宽的实践问题三、案例应用谢某抢劫案【问题】庭审结束后、宣判前限制委托辩护人,是否违反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原则?第三章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四、知识拓展国际通行的刑事诉讼基本原则1.国家追诉原则2.控审分离原则3.禁止强迫自证其罪原则4.禁止双重危险原则第三章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无罪推定原则无罪推定原则是现代刑事诉讼的基石,它是指任何人在未经依法审判证实有罪之前应当在法律上被视为无罪的人。“以审判为中心”的改革和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原则认罪认罚从宽与协商性司法第四章管辖与回避一、原理精析(一)管辖与回避制度概述首先,刑事诉讼管辖制度与回避制度都为保护被追诉人获得公平审判而赋予被追诉人以“异议权”。其次,刑事诉讼管辖制度与回避制度具备不同的理论基础。(1)法定法官原则。(2)中立原则。最后,我国刑事管辖制度与回避制度的制度设计受传统诉讼阶段理论影响较大而呈现阶段化特征。第四章管辖与回避(二)立案管辖立案管辖又称职能管辖,指的是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国家专门机关直接立案管辖刑事案件的职权范围,即各有关机关相互之间直接管辖案件的权限划分。1.公安机关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2.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3.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一是告诉才处理的案件。二是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第四章管辖与回避三是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对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案件。4.管辖冲突及解决管辖冲突又称立案管辖交叉冲突,是指司法实践中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就同一刑事案件在立案管辖上存在交叉的情况。第四章管辖与回避(三)审判管辖审判管辖指的是法院管辖受理第一审案件的职权范围,即同级法院之间、上下级法院之间和一般法院与专门法院之间,管辖受理第一审案件的权限划分。审判管辖在内容上可以分为级别管辖、地域管辖、指定管辖、专门管辖和并案管辖。第四章管辖与回避1.级别管辖级别管辖是指上下级人民法院之间关于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的权限划分,即从纵向上解决案件应由哪一级法院管辖的问题。具体规定:(1)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普通刑事案件,但是依照《刑事诉讼法》由上级人民法院管辖的除外。(2)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下列第一审刑事案件:危害国家安全、恐怖活动案件;可能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案件;适用缺席审判程序审理的案件。第四章管辖与回避(3)高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刑事案件,是全省(自治区、直辖市)性的重大刑事案件。(4)最高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刑事案件,是全国性的重大刑事案件。2.地域管辖所谓地域管辖,是指同一级人民法院之间关于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的权限划分,即在级别管辖确定之后,从横向上解决具体由哪一个法院管辖的问题。第四章管辖与回避依据《刑事诉讼法》第26条的规定,我国刑事案件的地域管辖还遵循以最初受理的人民法院管辖为主,以主要犯罪地人民法院管辖为辅的原则。一是犯罪地人民法院管辖。二是被告人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三是最初受理地人民法院管辖及主要犯罪地人民法院管辖。四是特殊情况的管辖。第四章管辖与回避3.指定管辖所谓指定管辖,是指在特定情况下,由上级人民法院指定下级人民法院管辖某一具体刑事案件。实践中,指定管辖主要表现为三种情形:一是为防止权势和社会关系影响而改变管辖,主要表现为异地管辖;二是因侦查、控诉力量调配以及其他特殊情况而改变管辖,主要表现为因侦查效益或其他原因通过上级机关指定而改变管辖,以及集中管辖等情形;三是因原管辖公安司法机关及其人员(主要是其负责人)需要回避而改变管辖等。第四章管辖与回避4.专门管辖专门管辖,是指各专门人民法院之间,以及专门人民法院与普通人民法院之间关于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的权限划分。5.并案管辖并案管辖,又称牵连管辖,是指将原本应由不同机关管辖的数个案件合并由同一个机关管辖的做法。第四章管辖与回避并案管辖的适用须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实体条件,即适用并案管辖的数个案件之间必须存在关联性,由于对“关联性”一词难以作出准确定义,各国立法普遍采取列举的方式来界定何谓关联性。二是程序条件,并案管辖适用的程序条件包括:(1)适用并案管辖不能突破职能管辖的规定。(2)适用并案管辖的法院必须是相同类型的法院。第四章管辖与回避(四)回避的适用1.回避的适用人员我国《刑事诉讼法》第29条、第32条规定的适用回避的人员,主要包括侦查人员、检察人员、审判人员等。(1)侦查人员,包括直接负责侦查本案的侦查人员、侦查部门负责人和侦查机关负责人。(2)检察人员,包括各级人民检察院的助理检察员、检察员、检察委员会委员、副检察长和检察长。第四章管辖与回避(3)审判人员,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判人员在诉讼活动中执行回避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第13条的规定,审判人员包括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审判员和助理审判员。(4)书记员,包括在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从事诉讼活动记录工作的书记员。(5)翻译人员,包括任何诉讼阶段中受聘请或者指派承担翻译工作的人员。(6)鉴定人,包括任何诉讼阶段中受聘请或者指派进行鉴定工作的人员。第四章管辖与回避2.回避的原因回避的原因,也称回避的法定情形,是指法律规定的适用回避所应当具备的事由。一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是当事人的近亲属。二是本人或者其近亲属和本案有利害关系。三是担任过本案证人、鉴定人、辩护人或者诉讼代理人。四是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第四章管辖与回避五是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等接受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的请客送礼,违反规定会见当事人及其委托人的。六是监察、侦查、检察、审判人员参加过本案先前程序的,不得再参与本案其他程序。七是任职回避。第四章管辖与回避(五)回避的程序1.回避的提出回避的提出指的是在刑事诉讼中,法律对回避由谁、在什么时间、通过何种方式提出以及提出时是否需要附具原因或证据材料的规定。回避的方式分为以下几种。(1)自行回避,是指侦查人员、检察人员、审判人员等具有法律规定的应当回避的情形时,自行、主动要求退出刑事诉讼活动的制度。第四章管辖与回避(2)申请回避,是指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等具有应当回避的法定情形而没有自行回避时,案件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向上述人员所在机关提出申请,要求其予以回避的制度。(3)指令回避,也称为职权回避或决定回避,是指侦查人员、检察人员、审判人员等具有法律规定的应当回避的情形而没有自行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也没有申请其回避,由法定的人员或组织径行决定,命令其退出该案件诉讼活动的制度。指令回避是自行回避和申请回避的必要补充。第四章管辖与回避2.回避的处理回避的处理是指法律对回避要求由谁审查并作出决定,以及决定作出后如何救济的规定。一是对审判人员回避请求的处理。二是对检察人员回避请求的处理。三是对侦查人员回避请求的处理。四是对书记员、鉴定人和翻译人员等回避请求的处理。第四章管辖与回避3.回避的效力回避申请提出以后,在回避决定作出前,刑事诉讼活动应暂时停止,等回避决定作出后再行恢复。二、实践动态(一)监察法与刑事诉讼法的衔接(二)管辖的实践探索1.异地管辖第四章管辖与回避2.集中管辖集中管辖是指上级司法机关将某一类刑事案件通过改变法定管辖而集中到某些或某一特定的司法机关管辖或直接提级管辖的实践做法。(三)跨行政区划法院改革试点三、案例应用李某妨害作证案最高人民法院早已通过司法解释默认了整体回避实际上就是管辖权的变更,通过指定管辖来实现。第四章管辖与回避四、知识拓展审判权与审判管辖权美国法官回避制度之概览五、文献荐读第五章刑事辩护与代理一、原理精析(一)刑事辩护1.刑事辩护的概念和类型刑事辩护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辩护人为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和其他合法权益,从事实和法律方面反驳控诉,提出有利于被追诉者的材料和意见的诉讼活动。根据不同的标准,辩护可以划分为如下类型。(1)自行辩护、委托辩护和法律援助辩护。第五章刑事辩护与代理(2)无罪辩护、罪轻辩护、量刑辩护、证据辩护和程序辩护。(3)有效辩护与无效辩护。2.刑事辩护的价值刑事辩护是被追诉人权利的重要保障。3.辩护人的职责和权利辩护人所享有的辩护权利与被追诉人所享有的辩护权利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第五章刑事辩护与代理(二)刑事代理1.刑事代理的概念刑事代理是指在刑事诉讼中,代理人接受被代理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等人的委托,代为行使被代理人权利且最终法律利益归于被代理人的诉讼行为。2.刑事代理的意义首先,刑事代理可以为被代理人提供法律上的有效帮助。其次,代理被代理人参加诉讼活动。再次,协助司法机关准确查明案情,正确处理案件。最后,增强案件处理结果的可接受性。第五章刑事辩护与代理3.与刑事辩护的关系(1)刑事辩护与刑事代理的共同点。第一,刑事代理与刑事辩护的基本理念相同。第二,刑事代理人和刑事辩护被委托主体的范围相同。第三,在人数方面,都是只能委托一至二人作为刑事代理人或者刑事辩护人。第四,在职责上,基于委托或法律援助的刑事代理与刑事辩护,本质上都是通过自己的行为为服务对象提供法律帮助,维护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第五章刑事辩护与代理(2)刑事代理与刑事辩护的区别。第一,二者产生的根据不同。第二,二者服务的对象不同。第三,刑事代理人与刑事辩护人的诉讼地位不同。第四,刑事代理人与刑事辩护人的权限范围不同。第五章刑事辩护与代理4.刑事代理人的权利(1)阅卷权。(2)调查取证权。(3)针对认罪认罚发表意见的权利。(4)出庭权。(5)要求回避及申请复议的权利。(6)申请排除非法证据及撤回非法证据排除申请的权利。(7)对审判人员、检察人员和侦查人员侵犯公民诉讼权利和人身侮辱的行为提出控告的权利。第五章刑事辩护与代理二、实践动态(一)刑事法律援助制度法律援助制度不仅是一项社会保障制度,也是一项司法人权保障制度。(二)获得有效法律帮助(三)律师辩护全覆盖第五章刑事辩护与代理三、案例应用莫某某放火案及温某某危险驾驶案【问题】委托律师是否具备较之于法律援助律师的优先性?四、知识拓展律师的独立辩护问题五、文献荐读第六章强制措施一、原理精析(一)强制措施概述第一,适用主体是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第二,适用对象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第三,强制措施的内容是限制或剥夺人身自由。第四,强制措施适用目的具有预防性。第五,强制措施适用过程具有临时性。第六章强制措施第六,强制措施适用结果具有双重性。第七,强制措施的适用具有法定性。可以将强制措施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对人身自由的强制;第二类是对物的强制处分,如搜查、扣押等;第三类是对隐私的强制干预,如监听、提取指纹、强制采样等。任何公民都可以立即扭送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处理:(1)正在实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后即时被发觉的;(2)通缉在案的;(3)越狱逃跑的;(4)正在被追捕的。第六章强制措施从人权保障的角度出发,强制措施的适用应当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合法性原则。第二,合目的性原则。第三,必要性原则。第四,相当性原则。第五,变更性原则。第六章强制措施在考虑是否适用强制措施以及适用何种强制措施时,通常需要考虑以下因素:第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第二,案件的事实和证据情况。第三,案件进展程度。第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个人情况。强制措施作为一项重要的刑事诉讼法律制度,对于保证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规范公安司法机关的行为具有重要意义。第六章强制措施(二)拘传拘传,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对未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依法强制其到案接受讯问的强制手段,是中国刑事诉讼强制措施体系中强制程度最低的一种。(三)取保候审取保候审,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交纳保证金等方式,保证其不逃避或妨碍侦查、起诉和审判,并且随传随到的一种强制手段。第六章强制措施(四)监视居住监视居住,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命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得擅自离开住处或者指定居所,并对其予以监控的一种强制手段。(五)拘留拘留,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在侦查过程中,在紧急情况下,依法临时剥夺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人身自由的一种强制措施。第六章强制措施公安机关执行拘留,应当遵守下列程序。1.出示拘留证2.立即送看守所3.通知家属4.及时讯问5.提请逮捕第六章强制措施(六)逮捕逮捕,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依法剥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身自由并予以羁押的一种强制手段。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提请逮捕的批准逮捕程序如下:首先,提请逮捕。其次,审查逮捕。再次,批准决定。二、实践动态(一)强制措施治理现代化的时代要求第六章强制措施(二)取保候审的实践现状及改革方向(三)监视居住的实践现状及改革方向(四)逮捕的实践现状及改革方向三、案例应用邹某敏超期羁押申请国家赔偿案目前,针对这些曾被超期羁押或被错误适用强制措施,但最终确定为有罪之人的情况,可以考虑类同邹某敏案,申请国家司法救助。第六章强制措施四、知识拓展构建相对完整的刑事强制措施体系1.应当以权利化为目标改造当前对人的强制措施的体系结构2.以物权保护为理念改革对物的强制措施体系3.以“合理隐私期待理论”为指导完善对隐私权的强制措施五、文献荐读第七章刑事诉讼证据一、原理精析(一)刑事诉讼证据的概念(二)证据转化为定案根据的要求1.证据的“三性”2.证据的“两力”(三)证据裁判原则(四)刑事诉讼证据的种类第七章刑事诉讼证据(五)刑事诉讼证据的分类1.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2.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3.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4.有罪证据和无罪证据(六)刑事诉讼证据规则1.关联性规则2.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第七章刑事诉讼证据3.补强证据规则4.意见证据规则5.最佳证据规则二、实践动态(一)监察机关依法收集的证据材料在刑事诉讼中的证据资格(二)专门性问题报告和事故调查报告的证据资格(三)证据收集合法性的法庭调查第七章刑事诉讼证据三、案例应用赵某海案本案中,政法委经讨论,要求检察机关在20日内起诉到法院,并要求法院“快审快判”。商丘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定赵某海犯故意杀人罪,判处其死刑,缓期2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商丘市中级人民法院认定赵某海犯故意杀人罪,不是以证据为根据,而是屈从于政法委的外界压力。这一做法直接违反证据裁判原则的第一点含义,因而违反证据裁判原则。第七章刑事诉讼证据四、知识拓展·证据“三性”和证据“两力”之间的关系证据属性层次论的第一个体现是区分要素论与结构论。证据属性层次论的第二个体现是基于认识论与价值论的区分,可将证据属性分为自然属性与法律属性。·大数据证据随着大数据证据广泛应用于司法实践中,急需围绕该类证据构建富有特色的证据规则:一是创建以“大”真实性为主的大数据来源真实性规则;第七章刑事诉讼证据二是构建针对机器算法是否可信的大数据分析结果真实性规则;三是探索超越人类经验判断的大数据证据关联性规则。·技术侦查证据1.视听资料2.电子数据3.监听译文4.情况说明、破案经过、抓获经过和到案经过五、文献荐读第八章刑事诉讼证明一、原理精析(一)刑事诉讼证明概述(二)证明对象1.证明对象的基本原理2.证明对象的基本类型根据诉讼主张中与证明对象(诉讼主张的事实依据)相对应的法律依据的不同,可以将证明对象分为实体法事实和程序法事实。第八章刑事诉讼证明(三)证明责任1.证明责任的基本原理2.证明责任的分配(1)实体法事实的证明责任分配。(2)程序法事实的证明责任分配。(四)证明标准1.证明标准的基本原理2.证明标准的设定第八章刑事诉讼证明(1)实体法事实的证明标准。(2)程序法事实的证明标准。二、实践动态(一)非法实物证据排除中的证明问题(二)死刑案件的证明问题三、案例应用任某玲故意杀人案第八章刑事诉讼证明四、知识拓展·法官庭外调查核实证据应当对法官庭外调查核实证据的权力进行适当限制,一般来说,对于控方举证不力的情况,应当通知控方补充证据,在控方拒绝补充证据的情况下,根据在案证据裁判,对于可能存在的有利于辩方的证据,从天平倒向弱者的理念出发,应当进行庭外调查核实。·证明标准中的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五、文献荐读第九章附带民事诉讼一、原理精析(一)附带民事诉讼概述附带民事诉讼是指公安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在解决被追诉人刑事责任的同时,附带解决被害人提起的因被告人犯罪行为而遭受的物质损失赔偿问题,或人民检察院提起的国家财产、集体财产遭受损失的赔偿问题所进行的诉讼活动。一般而言,我国适用附带民事诉讼模式来解决因犯罪行为造成的民事损害赔偿问题,但也允许在刑事判决、裁定生效后另行提起民事诉讼。第九章附带民事诉讼(二)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1.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1)因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被害人,包括因被告人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一切公民、法人和非法人组织。(2)已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的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亲属。(3)人民检察院。(4)保险人。第九章附带民事诉讼2.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人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人,是指对被害人因犯罪行为造成的物质损失而负有赔偿责任的人。(1)刑事被告人及没有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其他共同侵害人。(2)刑事被告人的监护人。(3)已被执行死刑的罪犯的遗产继承人。(4)共同犯罪案件中,案件审结前死亡的被告人的遗产继承人。(5)对被害人的物质损失依法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的其他单位和个人。第九章附带民事诉讼(三)附带民事诉讼的提起1.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条件第一,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法定代理人必须符合法定条件。第二,有明确的被告人。第三,有请求赔偿的具体要求和事实、理由。第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附带民事诉讼的范围。2.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期间3.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方式第九章附带民事诉讼(四)附带民事诉讼的审判1.附带民事诉讼的审查和受理2.附带民事诉讼审判的原则附带民事诉讼审判的原则主要有两个,即一并审判原则与调解原则。3.附带民事诉讼的审判(1)人民法院审判附带民事诉讼案件,除《刑法》《刑事诉讼法》以及刑事司法解释已有规定的以外,适用民事法律的有关规定。第九章附带民事诉讼(2)对附带民事诉讼作出判决,应当根据犯罪行为造成的物质损失,结合案件具体情况,确定被告人应当赔偿的数额。二、实践动态(一)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二)附带民事公益诉讼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是指检察机关在提起刑事诉讼的同时,就该刑事诉讼所涉及的公益诉讼请求一起提出,法院对此一并加以裁判的诉讼制度。第九章附带民事诉讼三、案例应用李某强故意毁坏财物案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一般仅限于物质损失,即被害人因犯罪行为已经遭受的实际损失和必然遭受的损失。本案中,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的诉讼请求包涉案车辆毁损的价值以及所丢失的车载音像设备的价值,共计人民币14683元,同时还包括营运损失、违约金损失、保证金损失等。第九章附带民事诉讼四、知识拓展·附带民事诉讼中的死亡赔偿金与残疾赔偿金问题民事立法和司法解释中不断明确死亡赔偿金属于财产损失赔偿,因而属于《刑事诉讼法》中“物质损失”的赔偿。但是,刑事诉讼中的有关解释却始终将死亡赔偿金排除出附带民事诉讼甚至另行提起的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完善一是附带民事公益诉讼中诉前公告程序的存废问题。二是附带民事公益诉讼的案件管辖问题。第九章附带民事诉讼三是附带民事公益诉讼中的和解与调解。《人民检察院提起公益诉讼试点工作实施办法》第23条规定,民事公益诉讼案件,检察机关可以与被告和解,法院可以调解。和解协议、调解协议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在和解协议与调解协议的执行过程中,检察机关应当加大监督力度,确保和解协议与调解协议完整及时实现。五、文献荐读第十章期间与送达一、原理精析(一)期间概述·期间通常指从某一时间起直至另一时间止的时限。刑事诉讼中的期间,是指公安司法机关和诉讼参与人完成某项刑事诉讼行为必须遵守的法定期限。·期日是指国家专门机关和诉讼参与人共同进行刑事诉讼活动的具体日期。·刑事诉讼期间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率。二是有利于实现诉讼公正,保障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益。第十章期间与送达(二)期间的计算1.期间的计算单位与计算方法《刑事诉讼法》第105条第1款规定:“期间以时、日、月计算。”2.特殊情形下期间的计算3.期间的重新计算(三)期间的耽误与恢复期间的耽误是指当事人没有在法定期间内完成应当进行的诉讼行为,从而对其诉讼活动产生一定影响的情形。第十章期间与送达(四)送达概述刑事诉讼中的送达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按照法定程序和行为方式将诉讼文件送交收件人的诉讼活动。特点如下:首先,送达的主体只能是公安司法机关。其次,送达的内容是各种诉讼文件,如传票、起诉书、判决书等,即公安司法机关制作的诉讼文件是送达的主要内容。最后,送达的方式和程序是法定的。第十章期间与送达(五)送达的种类及程序1.直接送达直接送达,又称交付送达,是指公安司法机关将诉讼文件直接送交收件人的一种送达方式。2.留置送达留置送达是指收件人或者代收人拒绝签收向其送达的诉讼文件时,送达人依法将文件留在收件人住处的送达方式。第十章期间与送达3.委托送达委托送达是指承办案件的公安司法机关直接送达诉讼文件有困难的,委托收件人所在地的公安司法机关代为交给收件人的送达方式。4.邮寄送达邮寄送达是指公安司法机关在直接送达有困难的情况下,通过邮局将诉讼文件邮寄给收件人的送达方式。5.转交送达第十章期间与送达二、实践动态(一)刑事诉讼期间恢复制度的实践运行(二)刑事诉讼文书数字化送达的实践探索三、案例应用王某交通肇事案在本案中,人民法院于判决后第10日邮寄判决书给被害人近亲属委托的诉讼代理人的行为属于审理活动违法。第十章期间与送达《刑事诉讼法》第230条规定,不服判决的上诉和抗诉的期限为10日,不服裁定的上诉和抗诉的期限为5日,从接到判决书、裁定书的第二日起算。该条规定的是检察机关依职权提出抗诉的情形,被害人行使抗诉请求权不受该条限制,理由有三。一是法律不应当对被害人的抗诉请求权作不当限制。二是不能将审判机关的违法、不当行为所造成的后果转嫁给当事人。三是如此理解与法律规定的期间计算原则相协调。第十章期间与送达四、知识拓展·一审公诉案件审理期限制度改革探索在完善一审公诉案件审理期限制度时,不应以一概延长或者缩短审理期限为主要方式,而应当综合考虑侦查、审查起诉和审判的运行规律,明确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对一审公诉案件审理期限的多元影响等。·延长侦查羁押期限制度的完善侦查羁押期限延长制度,是指犯罪嫌疑人被批准(决定)逮捕之后,在一般羁押期间内无法完成侦查终结,而依法对已有羁押期限予以延长的诉讼制度。五、文献荐读第三编第十一章立案程序一、原理精析(一)立案的概念和意义1.立案的概念2.立案的意义立案在刑事诉讼中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立案是刑事诉讼的开端和必经程序。(2)正确、及时立案有利于迅速揭露犯罪和惩罚犯罪。(3)正确、及时立案能有效地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第十一章立案程序(二)立案的材料来源和条件1.立案的材料来源立案的材料来源,是指公安司法机关获取有关犯罪事实及犯罪嫌疑人情况的材料的渠道或途径。(1)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自行发现的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2)单位和个人的报案或者举报。(3)被害人的报案或者控告。(4)犯罪人的自首。第十一章立案程序2.立案的条件立案必须以一定的事实材料为依据,但这并不意味着有了一定的事实材料就能够立案。(1)有犯罪事实。(2)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三)立案的程序1.立案材料的接受2.对立案材料的审查第十一章立案程序3.对立案材料的处理对立案材料的处理,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对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进行审查后,根据事实和法律所作出的立案或不立案的决定。(1)立案决定。(2)不立案决定。(3)撤案。公安机关撤销案件以后又发现新的事实或者证据,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重新立案侦查。第十一章立案程序(四)立案监督人民检察院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是我国刑事诉讼的一项基本原则。1.对应当立案而不立案的监督2.对不应当立案而立案的监督二、实践动态·“捕诉一体”下立案监督的发展方向1.切实做好立案监督,避免职能弱化2.把握立案监督规律,避免“硬捕硬诉”第十一章立案程序3.利用大数据技术助力立案监督4.探索重大案件立案监督公开听证机制三、案例应用温某某合同诈骗立案监督案由于立案标准、工作程序和认识分歧等原因,有些涉民营企业刑事案件逾期滞留在侦查环节,既未被撤销,又未被移送审查起诉,形成“挂案”,导致民营企业及企业相关人员长期处于被追诉状态,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破坏当地营商环境,也损害了司法机关的公信力。第十一章立案程序四、知识拓展刑事立案制度的实践意义1.落实案件分流,提高诉讼效率2.防止权力滥用,约束强制措施3.保障公民权利,强化程序意识五、文献荐读第十二章侦查程序一、原理精析(一)侦查的概念第一,侦查是国家专门机关的一项专属权力。第二,侦查是专门性调查活动与有关强制性措施的总称。第三,侦查是公诉案件的必经程序。(二)侦查程序的原则与价值1.侦查程序的原则第一,客观、全面原则。第十二章侦查程序第二,遵守法定程序原则。第三,比例原则。其一,适当性原则。其二,必要性原则。其三,相称性原则。第四,侦查不公开原则。2.侦查程序的目的一是实现探索性目的第十二章侦查程序二是实现证(查)明性目的三是实现缉捕性目的(三)侦查构造1.侦查构造的发展2.我国的侦查构造(四)侦查行为1.任意性侦查行为2.强制性侦查行为第十二章侦查程序3.秘密侦查行为采取技术侦查措施应当遵守如下原则:(1)立案后使用原则。(2)重罪原则。(3)必要性原则。(4)关联性原则。(5)审批原则。第十二章侦查程序(五)侦查终结侦查终结是指侦查机关依法经过侦查程序后,依照法定条件决定结束侦查并对案件依法作出处理的诉讼活动。1.侦查终结的法定条件2.提出“起诉意见书”或“不起诉意见书”二、实践动态(一)“审判中心主义”改革下的侦查程序(二)侦查讯问的实践现状及发展方向第十二章侦查程序(三)搜查、扣押的实践现状及发展方向三、案例应用赵某某危险驾驶案技术侦查措施的如下特征:第一,技术侦查措施的实施主体具有特定性。第二,技术侦查措施具有秘密性。第三,技术侦查措施具有权利干预性。第十二章侦查程序四、知识拓展·侦查程序的法治化1.程序公正2.人权保障3.贯彻证据裁判原则·大数据侦查的法律规制首先,大数据侦查的适用有违程序法定原则。其次,大数据侦查运用可能与无罪推定原则相悖。第十二章侦查程序最后,大数据侦查的应用将加剧控辩双方在侦查程序中的不平等。诚然,大数据侦查是数字社会犯罪治理的必要选择,不能因为其存在的风险就排斥大数据侦查的应用与发展。应充分认识到大数据侦查对国家安全、社会安全的重要性,并对其进行必要的程序控制,以实现大数据侦查的理性回归。五、文献荐读第十三章起诉程序一、原理精析(一)起诉概述1.起诉的概念起诉,是指法定的机关或者个人依照法律规定以书面或口头方式对犯罪人提出指控,要求法院对犯罪事实进行确认并追究犯罪人刑事责任的行为。2.起诉的意义起诉,是审判行为的驱动力,是刑事审判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没有起诉,也就没有审判。第十三章起诉程序首先,启动刑事审判程序。其次,限制法院的审判范围。再次,禁止再次起诉。最后,履行控诉职能。3.起诉的方式根据起诉主体的不同,可以将刑事起诉分为公诉和自诉。第十三章起诉程序(二)审查起诉1.审查起诉的概念、特点和意义审查起诉是指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移送起诉的案件和监察机关调查终结移送起诉的案件依法进行全面审查,并决定是否将犯罪嫌疑人交付人民法院审判的一项诉讼活动,也是我国刑事诉讼法对公诉案件确立的一个独立的诉讼阶段。·特点:第一,审查起诉的主体是人民检察院。第十三章起诉程序第二,审查起诉的对象有三类:一是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移送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的案件;二是监察机关调查终结移送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的案件;三是人民检察院侦查部门侦查终结移送人民检察院捕诉部门起诉的案件。第三,审查起诉的内容具有全面性。2.审查起诉的程序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如下。(1)审阅案卷材料。(2)讯问犯罪嫌疑人。第十三章起诉程序(3)听取被害人的意见。(4)听取辩护人或值班律师、诉讼代理人的意见。(5)进行必要的鉴定活动。(6)调查核实其他证据。(7)补充侦查或者补充调查。3.审查起诉后的处理(三)提起公诉1.提起公诉的概念和条件第十三章起诉程序提起公诉的条件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二是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三是符合审判管辖的规定。2.起诉书的制作和移送起诉书的内容,应当包括下列几个部分:(1)首部。(2)被告人(被告单位)的基本情况。第十三章起诉程序(3)案由和案件来源。(4)案件事实。(5)证据。(6)起诉的根据和理由。(7)尾部。(8)附项。(四)不起诉1.不起诉的概念第十三章起诉程序不起诉,是指人民检察院对侦查终结案件进行审查后,认为犯罪嫌疑人的行为不符合起诉条件或者没有必要起诉的,依法作出不将犯罪嫌疑人提交人民法院进行审判、追究刑事责任的一种处理决定。2.不起诉的种类和适用条件(1)法定不起诉。(2)酌定不起诉。(3)证据不足不起诉。(4)附条件不起诉。(5)特殊的裁量不起诉。第十三章起诉程序3.不起诉的程序4.被不起诉人和涉案财物的处理5.对不起诉决定不服的救济(五)刑事自诉1.自诉案件的概念及范围自诉案件,是指享有起诉权的人依法提起刑事诉讼,并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案件。第十三章起诉程序2.提起自诉的条件(1)自诉人是本案的被害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2)属于《刑事诉讼法》第210条和有关司法解释确定的案件范围。(3)属于受理人民法院管辖范围。(4)有明确的被告人、具体的诉讼请求和证明被告人犯罪事实的证据。3.提起自诉的程序自诉人提起自诉时,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交刑事自诉状;如果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还应当提交刑事附带民事自诉状。第十三章起诉程序二、实践动态“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1.“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的内涵及提出背景2.“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的价值功能3.贯彻落实“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面临的难题4.“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的完善路径其一,需转变办案理念与方式。其二,需完善侦查监督与协作配合机制。其三,需完善相关刑事诉讼制度。第十三章起诉程序三、案例应用赵某正当防卫案检察机关应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审查本案的事实证据,及时对错误的司法结论作出纠正,认定赵某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依法不负刑事责任,这不仅有利于鼓励见义勇为,弘扬社会正气,更是检察机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办案过程,使司法活动既遵从法律规范又符合道德标准,既守护公平正义又弘扬美德善行,最终实现“法、理、情”的统一的表现。第十三章起诉程序四、知识拓展·涉罪企业合规不起诉1.关于适用对象的范围问题关于涉罪企业合规不起诉制度适用对象问题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该制度是否适用于涉罪企业的主要责任人。其二,中小微企业是否可以适用涉罪企业合规不起诉制度。2.关于不起诉的运行方式问题3.关于合规有效性的标准问题

五、文献荐读第十四章第一审程序一、原理精析(一)第一审程序概述第一审程序是刑事审判的必经程序,与其他审判程序相比,第一审程序的程序规则最为全面、完备,第二审程序、死刑复核程序、审判监督程序等其他刑事审判程序均是参照第一审程序进行的。(二)公诉案件第一审程序1.庭前审查第十四章第一审程序2.庭前准备和庭前会议人民法院决定对案件开庭审判后,为了确保法庭审判有序且公正地进行,在开庭审判前要进行相应的准备工作。(1)庭前准备。在每个案件开庭审判前,法庭都要进行下列准备活动。第一,确定合议庭组成人员。第二,送达起诉书副本给被告人及其辩护人。第三,送达开庭通知书和传票。第十四章第一审程序第四,公布审判案件的信息。(2)庭前会议。依据2021年《高法解释》的规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庭前会议程序。第一,何时召开庭前会议。第二,庭前会议的功能。第三,庭前会议的参加人员。第四,庭前会议的召开方式。第五,庭前会议处理相关问题的效力。第十四章第一审程序3.法庭审理程序在庭前相关程序进行完毕后,案件进入法庭审理程序。(1)开庭。在书记员报告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后,审判长宣布开庭。此后,审判长应当进行下列活动。第一,审判长宣布开庭,传被告人到庭后,应当查明被告人的姓名等情况;第十四章第一审程序第二,审判长宣布合议庭组成人员、法官助理、书记员、公诉人的名单,以及辩护人、诉讼代理人、鉴定人、翻译人员等诉讼参与人的名单。第三,审判长应当告知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在法庭审理过程中依法享有下列诉讼权利:1)可以申请合议庭组成人员、法官助理、书记员、公诉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回避;2)可以提出证据,申请通知新的证人到庭、调取新的证据,申请重新鉴定或者勘验;3)被告人可以自行辩护;4)被告人可以在法庭辩论终结后作最后陈述。(2)法庭调查。第十四章第一审程序法庭调查是法庭审判的核心环节。根据法庭调查的内容,可以将法庭调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公诉人宣读起诉书和当事人陈述。第二阶段,控辩双方举证、质证。

首先,讯问被告人,向当事人发问。

其次,询问证人、鉴定人。一是证人出庭的条件。二是视频作证问题。三是强制证人出庭问题。四是证人作证的具体程序。五是证人庭前书面证言的使用问题。第十四章第一审程序最后,出示实物证据,宣读鉴定意见和有关笔录。除人证外,控辩双方还可以出示实物证据,宣读各种类型的书面证据材料。第三阶段,法庭调查核实存疑证据和量刑事实、证据的调查。(3)法庭辩论。法庭调查结束后,开始法庭辩论阶段。第一,法庭辩论的时间。第二,法庭辩论的顺序。第三,检察院的量刑建议。第十四章第一审程序第四,法官引导控辩双方辩论。第五,辩论终结。在控辩双方已经充分发表意见后,审判长应当及时宣布辩论终结。(4)被告人最后陈述。(5)评议和宣判。第一,案件评议。所谓案件评议,是合议庭组成人员在已经进行的法庭审理活动的基础上,对证据、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等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判断并依法对案件作出裁判的诉讼活动。第十四章第一审程序第二,案件裁判。第三,案件宣判与送达。在作出裁判后,法庭应当公开宣判,并将裁判文书在法定的时间内送达相关单位或者人员。宣告判决,一律公开进行。4.法庭秩序正常的法庭秩序是庭审有效进行的保证,也是法庭权威性的体现。在法庭审判过程中,法庭秩序由审判长维护,为此,法律赋予审判长相应的权力。第十四章第一审程序(三)自诉案件第一审程序刑事自诉案件,是指被害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为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人民法院受理的刑事案件。1.提起自诉的条件和形式要求提起自诉应当提交刑事自诉状;同时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应当提交刑事附带民事自诉状。2.自诉案件的受理、审查程序自诉人的诉权可以放弃。第十四章第一审程序3.自诉案件审理程序的特点由于自诉案件本身的特殊性,自诉案件的审理程序有一些不同于公诉案件第一审程序的特点。第一,对于告诉才处理的案件和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可以调解。第二,可以和解。判决宣告前,自诉案件的当事人可以自行和解,自诉人可以撤回自诉。第三,可以反诉。第四,程序简化。第五,协助取证。第十四章第一审程序(四)简易程序简易程序是相对于普通程序而言的,是指基层法院在审理某些简单轻微的刑事案件时所适用的、较第一审普通程序相对简化的程序。1.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刑事诉讼法从正反两个方面对于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予以明确。2.简易程序的特点第一,在适用范围上,简易程序只适用于基层人民法院按照第一审程序审理的刑事案件。第十四章第一审程序第二,在审判组织上,适用简易程序时,对可能判处3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可以组成合议庭进行审判,也可以由审判员一人独任审判;对可能判处的有期徒刑超过3年的,应当组成合议庭进行审判。第三,被告人可以不同意适用。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审判人员应当询问被告人对指控的犯罪事实的意见,告知被告人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法律规定,确认被告人是否同意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第四,庭前准备程序和庭审程序均大为简化。第五,审理期限缩短。第十四章第一审程序(五)速裁程序1.速裁程序的适用条件2.速裁案件的审理程序3.速裁程序的审理期限适用速裁程序审理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在受理后10日以内审结;对可能判处的有期徒刑超过1年的,可以延长至15日。二、实践动态(一)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第十四章第一审程序(二)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在我国法院内部,长期以来存在一种独特的控制刑事裁判权的方法,即对刑事裁判权运行的过程和结果予以控制,其本质是以行政方式审判案件并管理法院和法官。(三)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改革在认罪认罚案件中,适用速裁程序的一般不再质证,适用简易程序的可以简化质证,适用普通程序的可以简化审理。适用速裁程序审理案件,可以集中审理,文书可以简化;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文书可以简化;适用普通程序审理案件,裁判文书也可以适当简化。第十四章第一审程序三、案例应用刘某军受贿、滥用职权案依据《刑事诉讼法》第187条第2款的规定,庭前会议的功能是“了解情况,听取意见”。从条文本身的用语和全国人大立法人员的介绍来看,庭前会议只涉及程序问题,庭前会议中仅对有关程序问题“了解情况,听取意见”,不对程序问题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裁判,即庭前会议对程序问题不进行实质性的处理。第十四章第一审程序四、知识拓展·量刑建议“一般应当采纳”条款的理解认罪认罚案件的量刑建议与一般案件的不同,主要是认罪认罚案件的量刑建议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控辩双方的合意和国家公权力机关对被告人的承诺,为体现对合意的尊重以及承诺的严肃性,在量刑建议没有明显不当的情况下,应当采纳量刑建议。人民法院在审查量刑建议是否明显不当时,应当充分考量控辩双方协商以及具体个案的特殊性,避免机械量刑。第十四章第一审程序·合议庭的评议和裁判程序最高人民法院第六次刑事审判工作会议以来,刑事庭审实质化改革在全国陆续展开。实质化的庭审离不开科学、有效的评议和裁判规则。现行立法和司法解释对合议庭的评议和裁判规则的规定尚不够明确,以至于在陪审员参与审判的情况下,合而不议的现象普遍存在。五、文献荐读第十五章第二审程序一、原理精析(一)第二审程序概述第二审程序是指对于未生效的一审判决、裁定,请求上一级法院再次进行审理的程序。第二审程序具有以下三方面的诉讼功能:首先,第二审程序具有司法救济功能,是被告人充分行使辩护权、获得公正审判的重要制度保障。第十五章第二审程序其次,第二审程序具有防止错误裁判的功能,对一审法院认定的事实和适用的法律进行审查,有助于发现一审裁判中可能存在的错误,进而及时予以纠正。最后,第二审程序具有监督下级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功能,是对《宪法》所规定的上下级人民法院之间监督与被监督关系的体现。(二)第二审程序的特有原则基于其自身定位与功能,第二审程序遵循其特有的原则,其中主要涉及两项原则:一是全面审查原则,二是上诉不加刑原则。第十五章第二审程序全面审查原则是指,第二审法院审判上诉或抗诉案件时,对第一审法院裁判中的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问题,进行全面审理,不受上诉或抗诉的范围限制。该原则具有以下五方面含义:第一,第二审既审查事实认定,又审查法律适用。第二,第二审既审查上诉或抗诉中涉及的内容,也审查没有涉及的其他内容,前者是第二审程序审理的重点。第三,第二审既审查实体方面的内容,也审查程序方面的内容。第十五章第二审程序第四,针对共同犯罪案件,第二审既审查与上诉或被抗诉被告人相关的案情和法律适用,也审查与未上诉或被抗诉被告人相关的案情和法律适用。第五,对附带民事诉讼部分提出上诉的,第二审既要审理附带民事诉讼的部分,也要审理刑事诉讼部分。2.上诉不加刑原则我国刑事诉讼法中的上诉不加刑原则是指第二审人民法院审判被告人一方上诉的案件,不得加重被告人刑事处罚的原则。第十五章第二审程序(三)第二审程序的提起第二审程序的启动方式有上诉和抗诉两种,二者均发生移送审判的效力,但二者在主体、性质、功能、法律效果等方面存在诸多实质性差异。1.上诉上诉是当事人一方启动第二审程序的方式。2.抗诉抗诉是检察机关启动第二审程序的方式,是其公诉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其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体现。第十五章第二审程序(四)第二审程序的审理方式第二审的审理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开庭审理,第二种是不开庭审理。第二审程序不论采用何种审理方式,一般均应当在2个月内审结。(五)第二审程序的裁判方式第二审人民法院经过对案件的审理,既可能维持原判,也可能撤销原判。在撤销原判的案件中,第二审人民法院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可能采取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自行改判,另一种是裁定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审理。第十五章第二审程序仅能发回重审而不能直接改判的情形主要指向的是第一审审理存在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可能影响公正审判的案件,具体包括五种情形:(1)违反公开审判规定;(2)违反回避制度;(3)剥夺或限制当事人的法定诉讼权利;(4)审判组织的组成不合法;(5)其他情形。第十五章第二审程序(六)第二审程序的特殊事项处理第二审程序中,除上述一般性程序外,还会涉及刑事案件与附带民事诉讼案件交叉、自诉案件以及涉案财物处理等情况。1.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处理的特殊规定第一是针对刑事部分或附带民事部分单独启动二审程序时,另一部分在上诉或抗诉期满后随即生效。第十五章第二审程序第二是在第二审期间,第一审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增加独立的诉讼请求,或者第一审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人提出反诉的,这二者均超出了原案范围,第二审人民法院可以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当事人另行起诉。2.自诉案件处理的特殊规定自诉案件的第二审程序在两个方面具有特殊性。第一是调解与和解。第二是反诉。3.涉案财物的处理规定第十五章第二审程序二、实践动态具体而言,第二审程序的改革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适度调整全面审查原则;第二是强化第二审程序的实质性;第三是细化上诉不加刑的情形。(一)全面审查原则的适度调整第一是在审查对象上明确重点审理范围,在全面审查的基础上,重点审理第一审裁判中存在争议或疑问的部分。第二是在审判组织上调整合议庭的构成。第三是在裁判方式上明确发回重审与第一审的区别。第十五章第二审程序(二)第二审程序实质性的强化第二审程序的纠错或救济功能依赖于其能够有效地对第一审裁判进行实质性审查,这也构成了近年来第二审程序改革的一系列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是在审理方式上明确开庭审理的范围。第二是提升第二审程序中辩护权的保障。(三)上诉不加刑适用情形的明确第十五章第二审程序一是从实质法层面明确“加刑”的含义。二是从审级关系角度出发,明晰第二审发回重审中该原则的适用。第一,发回重审后,检察机关补充或变更起诉的情形。第二,发回重审后,原审人民法院重新判决后人民检察院抗诉的情形。三是在程序联动层面,探索相关诉讼制度对该原则适用的影响,其中尤为典型的是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其核心问题在于:认罪认罚的被告人一方提起上诉,是否受上诉不加刑的制约,以及如果受其制约,如何调整被告人因认罪认罚而获得的从宽处置。第十五章第二审程序三、案例应用余金平交通肇事案余金平案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新一轮关于刑事第二审程序的研究热潮,同时也暴露出刑事诉讼制度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例如审级关系问题、检法关系问题、不同诉讼制度之间的互动关系问题、实体法与程序法关系问题,以及实务经验与理论研究的关系问题等。该案是典型的以小见大的代表性案例。第十五章第二审程序四、知识拓展·认罪认罚从宽与上诉权的关系其一,限制上诉权的法律空间。其二,认罪认罚与放弃上诉权。其三,从宽基础丧失时的抗诉。其四,限制被告人上诉权的具体方式。五、文献荐读第十六章审判监督程序一、原理精析(一)审判监督程序概述1.审判监督程序的概念和特征审判监督程序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发现在认定事实或者适用法律上确有错误,依法提起并对案件重新审判的特别审判程序。第一,审理对象特殊。第二,提起主体特定。第十六章审判监督程序第三,启动条件严格。第四,启动无期限限制。第五,审理法院灵活。第六,依法改判与“再审不加刑”。2.审判监督程序的意义(1)保证刑罚权得到正确行使。刑罚权的行使涉及生命自由权等公民的基本权利,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每一个案件都关系重大。第十六章审判监督程序(2)有利于强化审判监督。通过审判监督程序等强化对审判活动的监督,既可以督促人民法院及时纠正错案,也可以通过总结经验教训,增强人民法院防冤杜错的主动性,减少错案的产生。(3)有利于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一个错误裁判的出现通常意味着一部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犯。因此,保障刑罚权的正确行使进而纠正错误裁判和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一致的。第十六章审判监督程序(二)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材料来源及审查处理1.申诉所谓审判监督程序中的申诉,是指申诉权人对人民法院的生效裁判不服,以书状或者口头形式向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提出该裁判在认定事实或适用法律上的错误并要求重新审判的行为。(1)申诉的主体。(2)申诉的对象。(3)申诉的期限。第十六章审判监督程序(4)申诉的效力。(5)申诉的形式要求。(6)申诉的审查处理。(7)申诉审查处理的期限。(8)应当重新审判的申诉情形。2.其他材料来源除申诉以外,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材料来源还包括以下几个。第一,公安司法机关通过办案或者复查案件发现的错案。第十六章审判监督程序第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出的相关议案或质询。第三,人民群众、社会舆论、新闻媒体对生效裁判提出的意见。(三)审判监督程序的提起1.提起的主体与程序(1)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和审判委员会。(2)最高人民法院或上级人民法院。(3)最高人民检察院或上级人民检察院。第十六章审判监督程序2.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理由·《刑事诉讼法》第253条规定,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理由是发现原审生效裁判“在认定事实上或者在适用法律上确有错误”。·《高法解释》第457条对何谓“在认定事实上或者在适用法律上确有错误”作了具体的列举。·《高检规则》第591条也规定,人民检察院认为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确有错误,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向人民法院提出抗诉:第十六章审判监督程序一是有新的证据证明原判决、裁定认定的事实确有错误,可能影响定罪量刑的;二是据以定罪量刑的证据不确实、不充分的;三是据以定罪的证据依法应当予以排除的;四是据以定罪量刑的主要证据之间存在矛盾的;五是原判决、裁定的主要事实依据被依法变更或撤销的;六是认定罪名错误且明显影响量刑的;七是量刑明显不当的;第十六章审判监督程序八是违反法律关于追诉时效期限的规定的;九是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可能影响公正裁判审判的;十是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四)依审判监督程序对案件进行的重新审判1.重新审判的启动依据《高法解释》第464条的规定,对决定依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制作再审决定书。第十六章审判监督程序·决定退回的抗诉案件,人民检察院经补充相关材料后再次抗诉,经审查符合受理条件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2.审理的范围依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的案件,无论是否开庭审理,人民法院都应当重点针对申诉、抗诉和决定再审的理由进行审理。必要时应当对原判决、裁定认定的事实、证据和适用法律进行全面审查。第十六章审判监督程序3.审理的组织·依据《刑事诉讼法》第256条第1款的规定,人民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的案件,由原审人民法院审理的,应当另行组成合议庭进行。·《高法解释》第463条规定,对人民检察院依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的案件,接受抗诉的人民法院应当组成合议庭审理。这些规定表明,按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理的审判组织,均为合议制。第十六章审判监督程序4.审理的程序·人民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的案件,由原审人民法院审理的,应当另行组成合议庭进行。·重新审理的程序可以分为开庭审理和不开庭审理两种方式。·开庭审理前,原审被告人(原审上诉人)到达开庭地点后,合议庭应当查明原审被告人(原审上诉人)基本情况,告知原审被告人(原审上诉人)享有辩护权和最后陈述权。第十六章审判监督程序·人民法院开庭审理的再审案件,同级人民检察院应当派员出席法庭。·人民法院审理人民检察院抗诉的再审案件,人民检察院在开庭审理前撤回抗诉的,应当裁定准许;人民检察院接到出庭通知后不派员出庭,且未说明原因的,可以裁定按撤回抗诉处理,并通知诉讼参与人。·人民法院决定再审的,由合议庭组成人员宣读再审决定书。根据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进行再审的,由检察人员宣读抗诉书。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提出申诉的,由原审被告人(原审上诉人)及其辩护人陈述申诉理由。第十六章审判监督程序·在审判长主持下,检辩双方应就案件的事实、证据和适用法律等问题分别进行陈述。合议庭对检辩双方无争议和有争议的事实、证据及适用法律问题进行归纳,予以确认。就检辩双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法庭调查和辩论。对提出的新证据或者有异议的原审据以定罪量刑的证据进行质证。·进入辩论阶段,原审被告人(原审上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提出申诉的,先由原审被告人(原审上诉人)及其辩护人发表辩护意见,然后由检察人员发言,被害人及其代理人发言。合议庭根据检辩双方举证、质证和辩论情况,可以当庭宣布认证结果。第十六章审判监督程序5.重新审判期间原审判决、裁定的效力·人民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审判的案件,可以决定中止原判决、裁定的执行。·所谓中止执行,是指暂时停止执行,并不是彻底否定原判决、裁定的效力。·实践中,重新审判期间,一般不中止原判决、裁定的执行。依据《高法解释》第464条规定,再审期间不停止原判决、裁定的执行,但被告人可能经再审改判无罪,或者可能经再审减轻原判刑罚而致刑期届满的,可以决定中止原判决、裁定的执行。如果人民法院决定中止原判决、裁定执行的,应当制作书面的决定书。第十六章审判监督程序6.强制措施的采取·《刑事诉讼法》第257第1款规定:人民法院决定再审的案件,需要对被告人采取强制措施的,由人民法院依法决定;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再审案件,需要对被告人采取强制措施的,由人民检察院依法决定。·《高检规则》第600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办理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抗诉的案件,认为需要对被告人采取强制措施的,参照本规则相关规定。决定采取强制措施应当经检察长批准。第十六章审判监督程序7.重新审判后的处理《刑事诉讼法》对于重新审判后的案件如何处理未作出明确规定。依据《高法解释》第472条的规定,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对案件重新审判后,应当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处理:第一,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正确、量刑适当的,应当裁定驳回申诉或者抗诉,维持原判决、裁定。第二,原判决、裁定定罪准确、量刑适当,但在认定事实、适用法律等方面有瑕疵的,应当裁定纠正并维持原判决、裁定。第十六章审判监督程序第三,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没有错误,但适用法律错误,或者量刑不当的,应当撤销原判决、裁定,依法改判。第四,依照第二审程序审理的案件,原判决、裁定事实不清或者证据不足的,可以在查清事实后改判,也可以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审判。·原判决、裁定事实不清或者证据不足,经审理事实已经查清的,应当根据查清的事实依法裁判;事实仍无法查清,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撤销原判决、裁定,判决宣告被告人无罪。第十六章审判监督程序原判决、裁定认定被告人姓名等身份信息有误,但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正确、量刑适当的,作出生效判决、裁定的人民法院可以通过裁定对有关信息予以更正。对再审改判宣告无罪并依法享有申请国家赔偿权利的当事人,人民法院宣判时,应当告知其在判决发生法律效力后可以依法申请国家赔偿。8.重新审判的期限人民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的案件,应当在作出提审、再审决定之日起3个月以内审结,需要延长期限的,不得超过6个月。第十六章审判监督程序二、实践动态(一)预防和纠正冤假错案工作成效显著自2012年《刑事诉讼法》颁布、实施后,对冤假错案的防范和纠正日益受到重视。2021年,各级人民法院依法宣告511名公诉案件被告人无罪和383名自诉案件被告人无罪,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改判刑事案件2215件。(二)审判监督程序规范层面的进展第十六章审判监督程序·我国1979年《刑事诉讼法》,即首部《刑事诉讼法》在第三编“审判”的第五章专门规定了“审判监督程序”。·《高法解释》新增第467条,对再审中的并案和分案具体作出程序规定,即依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的案件,人民法院在依照第一审程序进行审判的过程中,发现原审被告人还有其他犯罪的,一般应当并案审理,但分案审理更为适宜的,可以分案审理。·《高法解释》还在第457条新增了一种应当重新审判的申诉情形,即对违法所得或者其他涉案财物的处理确有明显错误的。第十六章审判监督程序三、案例应用“聂某斌案”·由于“聂某斌案”的申诉审查及再审主要发生在2014年至2016年,因此,当时适用的程序法是2012年《刑事诉讼法》及2013年《高法解释》。·关于申诉审查的主体。2021年《高法解释》增加规定了指定异地审查规则。需要注意的是,根据这一新规,被最高人民法院或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的人民法院只是有权进行审查,而不是审查处理,其在审查后,应当制作审查报告,提出处理意见,层报最高人民法院或者上级人民法院审查处理。第十六章审判监督程序·关于申诉审查的方式。2013年《高法解释》并没有明确申诉审查的方式。“聂某斌案”中,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在对案件进行复查时,严格奉行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充分保障了申诉律师查阅、摘抄、复制相关案卷材料的权利,并且组织了听证会,听取了包括申诉人及其代理律师、原办案单位代表、法学专家等在内的多方意见。2021年《高法解释》吸收了此类案件的办理经验,增加规定了申诉审查的方式。第十六章审判监督程序·关于申诉审查的期限。2013年《高法解释》第375条第1款规定:“对立案审查的申诉案件,应当在三个月内作出决定,至迟不得超过六个月。”但“聂某斌案”对申诉的复查经过四次延期,超过了18个月,显然不符合第375条的期限要求。根据相关文书,最高人民法院四次延长申诉审查期限的主要依据是2013年《高法解释》第173条及第222条第1款、第2款。第十六章审判监督程序四、知识拓展·审判监督程序的启动困境在我国审判监督程序启动问题上,存在两个看似矛盾的现象与问题,即在理论或制度层面的条件“宽”与实践层面的启动“难”,特别是“申诉难”问题。制度层面突出的问题是条件宽泛。启动理由和条件较为抽象和笼统,即便有具体情形的列举,也缺乏可操作性,易被曲解,而且未区分是否有利或不利于被告人,对提起不利于被告人的审判监督程序无任何附加条件。第十六章审判监督程序实践层面最突出的问题是启动难,特别是申诉启动难问题。导致申诉难、审判监督程序启动难的原因非常复杂,既包括制度层面的问题,也有观念、体制层面的问题;既有裁判生效前各诉讼环节的问题,也有审判监督程序本身的问题。以上两大问题看似矛盾,实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仅着眼于纠错,主要依赖职权启动,理论上容易导致审判监督程序的随意启动,尤其是不利于被告的审判监督程序的随意启动。第十六章审判监督程序·美国的“无辜者拯救项目”据统计,在纽约的“无辜者拯救项目”所有的求助申请中,43%的案件通过检测证明了申请者的无辜,42%的案件则进一步确认了检方的指控,另有15%的案件DNA检测结果是非确定性的或者不足以作为证据使用。此后,随着DNA技术的大力推广及其在释冤中的广泛应用,类似的“无辜者拯救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在美国各地成立。第十六章审判监督程序“无辜者拯救项目”获取案源的渠道主要包括直接受理无罪申请者的来信、法院分派、社会机构和提供法律服务者的推荐、利用媒体获得的可能无辜案件等。“无辜者拯救项目”通过多年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不仅帮助不少无辜者洗脱罪名,重获自由,开始了新的生活,也推动了美国刑事司法及刑事立法的完善,提高了公众对误判问题的认识,增加了错案防纠的社会参与,同时还促进了与误判有关的学术研究以及美国“诊所式”法学教育的发展,丰富了法律实践教学的手段和方式。五、文献荐读第十七章执行程序一、原理精析(一)执行程序概述1.执行的概念和特点在刑事诉讼程序中,执行是指刑罚执行机关将已生效的判决、裁定所确定的内容付诸实施的诉讼活动。执行程序具有以下特点:(1)合法性,是指刑罚执行机关所执行的对象必须是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执行活动必须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第十七章执行程序(2)强制性,是指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具有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