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大学试题(文学)-汉语史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_第1页
2024年大学试题(文学)-汉语史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_第2页
2024年大学试题(文学)-汉语史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_第3页
2024年大学试题(文学)-汉语史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_第4页
2024年大学试题(文学)-汉语史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人文库”水印下载源文件后可一键去除,请放心下载!(图片大小可任意调节)2024年大学试题(文学)-汉语史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人人文库”水印下载源文件后可一键去除,请放心下载!第1卷一.参考题库(共75题)1.“批评”和“批判”的区别主要在于();“发挥”和“发扬”的区别主要是();“成果”和“后果”的主要区别在于()。2.语言发展变化的基本条件是()。3.用于复句的关联词语都可以用于句群。4.全浊声母是怎样影响今调类的分合的?次浊声母呢?5.怎样运用修辞手段和语法形式的结合来造成致动和意动?6.王灼的词话著作是()。A、《玉林词话》B、《古今词话》C、《碧鸡漫志》D、《时贤本事曲子集》7.语言的分化分哪两个阶段?8.锤炼词语要从意义和形式两个方面着手。9.“平上去入”四个字分别代表古代四个调类,为什么在普通话里只有两个调?“平”字是阳平,“上去入”三个字都是去声?10.补语是()、()中心语后面的补充成分。11.简述动词形尾“了”字的来源及其应用情况。12.上古的词序有哪些特殊的情况?形成这种结构的条件是什么?13.简述“五四”以后新兴的联结法和插语法。14.主谓谓语句只能是动词性的。15.什么是语法?语法的主要性质特征是什么?16.佛教借词和译词是怎样影响汉语词汇的?17.古今零数和分数的表示法有什么不同?现代零位的称数法是怎样发展来的?18.分数既可以表示数目的(),也可以表示数目的()。19.常见的句子扩展与变换手段有哪些?20.在汉语史上,有哪些“子”字是不应该认作词尾的?名词词尾“子”字的发展情况。21.简述副词和形容词的区别。22.短语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分类?23.简述有关肢体的基本词在汉语史上的应用情况。24.词汇的发展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25.为什么说先秦时代“是”“为”“非”三个字不是系词?26.什么是兼类词?举例说明。27.名词短语只能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语。28.充当谓语的材料只能是谓词性的。29.什么叫“递系式”?宾语兼主语的递系式从上古到现代起了一些什么变化?30.什么叫做骈词?骈词是怎样构成的?31.孔子死后,鲁哀公亲制诔(lěi)文悼念孔子,诔文中称孔子为什么?()32.动词既能带名词性宾语,也能带非名词性宾语。33.“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试问是哪五者?()34.作为词体确立标志的是九世纪初白居易、刘禹锡依曲拍为句作()。A、《浣溪沙》B、《浪淘沙》C、《忆江南》D、《忆秦娥》35.单句由带上一个句调的()或()构成。单句可分()和()。36.简述连谓句的特点。37.连谓短语的谓词性成分之间没有语音停顿,也不用任何关联词语。38.简述动词词尾“得”字的来源及其应用情况。39.长句化为短句的方法有哪些?40.最小的单说形式必是词,词未必都能单说。41.在鴉片战争以前汉语来自国内的借词和译词可以分为哪几类?其中哪一类对汉语的影响最大?42.下列词集中属于周邦彦创作的是()A、《乐章集》B、《漱玉词》C、《片玉集》D、《珠玉词》43.到了汉代被动式有了一些什么新的发展?它们的结构特点怎样?44.连词只起连接作用,不具有修饰、补充作用。45.宾语和补语常见的位次有()、()、()三种情况。46.什么叫做同类词?研究同类词对于语源的探讨的作用及其局限性如何?47.帮母今音是什么?有无两种读法?48.为《花间集》作序的词人是()A、温庭筠B、欧阳炯C、孙光宪D、孟昶49.现代汉语中的单句只有主谓句。50.主语和()配对。宾语和()配对。定语、状语、补语和各自的()配对。51.区别词和形容词的区别是:区别词一般只能作(),而不能作()。52.通过改变词的重音位置来构成不同的语法形式的方法叫(),这种语法手段属于()。53.上古汉语的形容词有哪些类似词头的附加成分?54.同位短语从功能上看是名词性短语。55.汉唐时代汉语中来自西域的借词和译词的特点是什么?56.由日本传到中国来的意译的译名大致可分哪几种情况?57.对于富贵,孔子的态度是什么?()58.义位为什么要组合起来?59.句子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有句调。60.主语是施事的句子叫施事主语句,也就是(),是汉语最常用的句式。61.时间名词除了能作主语、宾语和定语外,还经常作()。62.各分句如果出现主语,则主语必须不同。63.为什么说上古“者”和“所”具有指代的性质?后来“所”字在用法上起了一些什么变化?64.主谓短语作谓语的句子就是主谓谓语句。65.简述连谓句和紧缩句的区别。66.汉语词类和句子成分是一一对应的关系。67.陈澧系联法的具体条例。68.简要说明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的异同。69.什么叫做“处所状语”和“工具状语”?它们在句子中的位置自上古至现代起了一些什么变化?70.宾语和动语的语义关系很复杂,粗略分为三种()、()、()。71.双宾语句中的两个宾语之间可以有结构关系。72.精母今音有几个读法?是按什么条件分化的?试举四个例字说明。73.中古“见溪晓”和“精清心”演变为普通话的什么声母?演变的条件是什么?74.现代副词“这么”和“那么”在唐宋时代应用情况怎样?75.下列不是出自《论语》的成语是哪一个?()A、朽木粪土B、杯水车薪C、祸起萧墙D、一匡天下第2卷一.参考题库(共75题)1.上古汉语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的形态表示方法有什么不同?2.词汇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3.一般词汇通常包括()()()()以及部分带有地域色彩的()等。4.什么叫做韵摄?每一摄包括哪些韵母?5.词义的变迁一般有几种情况?请结合古今词义的演变举例说明。6.句型是根据句子的()分析出来的句子类型。7.到了中古时代,第三人称代词有了()、()、()三个形式。8.词境凄婉、专主情致,被尊为婉约正宗的北宋词人是()。A、晏几道B、秦观C、贺铸D、周邦彦9.清代学者对于上古声调问题有哪些分歧的看法?我们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先秦的声调和中古的声调有什么不同的地方?10.柴门霍夫所创造一种国际辅助语叫()。11.文字突出的作用是打破了有声浯言的()的局限性,扩大了有声浯言的使用范围。12.古汉语声母中有[b][d][g][p][t][k],现已合流了,这条语音规律叫做()。13.简述连谓句和兼语句的区别。14.词的长短,分段,韵位,句法及其字声,主要取决于()A、曲调B、内容C、声情D、韵律15.我们平常所说的语义,大致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16.简述时间副词和时间名词的区别。17.试以汉语为例,说明词和概念在历史发展中的关系。18.词语锤炼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为什么?19.为什么说汉语构词法的发展是循着单音词到复音词的道路前进的?20.从中古到现代声调发生了哪些变化?21.词的理性意义与概念是相同的吗?22.数词、天然单位词和名词的结合方式在历史上有过什么转变?这种转变在语法上有什么重要意义?23.《说文解字》的体例?24.根据谓语的构成材料,主谓句可以分为()、()、()、()。25.基本词汇的主要特点是()。A、它们所表达或反映的,都是与一个民族的全体成员日常生活关系极为密切的各种事物。B、它们不是全民共用的,往往在相对狭小的范围内使用。C、大多是由一个词根构成,是一种语言词汇中孳生新词的基干。D、它们具有相当的稳定性。E、是由词根与词素组合而成,因而再次构词的能力较弱,甚至不具备构词能力。26.宾语和补语同现时,顺序是固定的。27.什么是词根形位?什么是附加形位?后缀与词尾有什么区别?28.词语的声音美体现在(),(),()以及()与()的恰当运用等方面。29.孔子年轻时曾经担任过哪两种卑微的工作?()30.语言的统一主要是指()的形成。31.代词都是名词性的。32.主语和谓语配对,也和宾语配对。33.根据结构分出来的句子类型叫句类。34.中心语是()、()里的中心成分。35.简述中古声母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演变36.根据词的形态特点(语法形式),可把语言大致分成几类?37.不定量词有()和()两个。38.现代可能式的词序是怎么演变来的?39.句法成分是()和()的组成成分。40.孔子的思想什么时候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41.根据韵母韵尾的不同,可以将韵母分为哪三类?它们各自以什么收尾?42.《作词五要》的作者是()。A、杨缵B、沈义父C、吴文英D、李之仪43.宾语就是动词支配、关涉的对象。44.《广韵》分析音韵的局限性。45.婉曲可以分为()和()两类。46.语言发展的一般规律47.在汉语史上,有哪些“儿”字是不应该认作词尾的?名词词尾“儿”字的发展情况。48.夸张是故意言过其实,因此,运用时可以不考虑客观事实。49.“五四”以后,汉语的句子结构在严密性方面起了一些什么大的变化?试举例加以说明。50.守温为什么能创制三十字母?51.语法指的是抽象出来的公式,舍弃了个别的、具体的内容,它具有抽象性。52.全浊上声变去声,如果声母是塞音或塞擦音,是送气的还是不送气的?举例说明。53.大多数短语加上句调就成为句子,主谓短语加上句调就成为主谓句。54.副词一般不能单独回答问题。55.排比可以分为()和()两类。56.简述汉语研究的三个主要阶段。57.散文体的风格主要是()和()。58.简述形容词和动词的区别。59.汉语里天然单位的单位词萌芽于什么时代?到什么时代才真正发展起来?60.倍数只能用来表示数目的(),不能表示数目的()。61.排比的修辞效果是什么?了解排比的结构形式对写作有什么好处?62.简述上古汉语联结词“而”“与”的职能。63.直接成分分析法与传统句子分析法相比,有哪些突出的特点?64.疑问代词除了询问以外,还有任指和虚指用法。65.从整个历史上看,汉民族共同语是怎样形成的?66.日母今音读什么音?举例说明。67.现存《论语》共多少篇?()A、19B、20C、25D、2868.研究汉语史在方法上应当注意哪些方面?遵守哪些原则?69.引起词义演变的原因主要有哪些?70.区别词前面不能加(),否定时前面常加()。71.现代北京话ʨ,ʨ‘,ɕ的两个来源是什么?72.省略句就是非主谓句。73.孔子被封为什么王?()A、文惠王B、文宣王74.影云以三母今音读什么?各举例字说明。75.大部分介词都还保留着动词的功能。第1卷参考答案一.参考题库1.参考答案:词义轻重不同;搭配功能不同;感情色彩不同2.参考答案:社会的发展变化3.参考答案:错误4.参考答案: 1、古平声,古浊声母→今阳平 2、古上声,古次浊声母→今上声,古全浊声母→今去声 3、古去声,无论清浊,今音全是去声。 4、古入声,古全浊声母→今阳平,古次浊声母→今去声5.参考答案: (1)修辞手段和语法手段相结合,就是利用代词来造成致动和意动。 在汉语里,代词一般不能被修饰,代词前面不可能有定语(“者”字例外),代词用于领位的时候也不可能有定语,因此“者”字以外,代词前面的形容词、内动词和名词都变为致动或意动。 (2)变为致动: ①.形容词作动词:“君子之学也以美起身,”(使其身美);“正其衣冠”(使衣冠正) ②.内动词作外动词:“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使它生长) ③.名词作动词:“尔欲吴王我乎?”(你想让我做吴王吗?) (3)变为意动: ①.形容词用作动词:“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孔子认为他很好。) ②.名词用作动词:“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大家都认为他是夫人,我可以不认为他是夫人吗?) (4)代词不但可以使它前面的词成为致动和意动,而且可以使它前面的词具有一般动词的用途,甚至代词本身也可以采用这一方式成为动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第一个“老”、“幼”是尊敬、爱护的意思。) 4、名词、形容词、内动词在怎样的句子结构中才可以带有外动词的性质? (1)“所”字就能发生使形容词、内动词或名词带有外动词性质的作用: ①.形容词作动词:“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后,未之有也。” (所厚,所薄,所重视的,所轻视的) ②.内动词作外动词:“涕泣洒衣裳,能不怀所欢?”(所欢,所爱的人) ③.名词作动词:“乃敢昧死自陈所天。”(所天,指皇帝) (2)“能、可、自、相”后面以带动词为常,因此,如果它们后面带名词或形容词,那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用作动词: ①.名词用作动词: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说得出的;名,叫得出的)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山上的树木是自己砍伐自己的) ②.形容词作动词: “是故君子不自大其事。”(所以君子不夸大自己的工作) “物与物何以相远。”(相远,彼此离开很远) (3)“不”字后面经常只带有形容词和动词,不带名词,因此,名词放在“不”字后面,它就带有形容词或动词的性质。“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为君的不按为君的道理做事。)6.参考答案:C7.参考答案: 语言的分化就是一种语言分化成两种或多种独立的方言或独立的亲属语言的过程。一种语言由于社会方面的原因分化成几种方言,如果分化继续下去,也可能发展成为几种独立的亲属语言。这种分化通常是由于社会的分化或不完全统一引起的。 语言的分化分两个阶段: (1)方言的形成。 社会的发展往往造成社会内部进一步的分工,这样,同一分工的人群在语言交际上就具有某一社团的特征,产生了语言分支或者语言变体,这就是社会方言。社会的发展往往还伴随着人群生活地域的扩展或者迁移,这样,原来是同一种语言的语言群落,由于地域的变更,某一地域的语言变体就会跟原来的语言逐渐有了差距,各地域之间的语言变体有了自己的稳定性,就产生了地域方言。方言差异是语言演变不平衡性的重要体现,这种不平衡是指在不同语言社团中进展速度快慢的不同。方言是全民语言的地方变体,各方言之间并未斩断一切联系,他们的基本词汇和语法构造基本上还是相同的。 (2)亲属语言的形成。 一个社会由于国家解体,国家分治等原因,分化成几个独立的单位,相互间的交际断绝,语言便在不同方言的基础上继续分化为独立的亲属语言。一种语言分化的结果是形成不同的方言还是不同的亲属语言,主要取决于社会分化的程度以及共同语是否继续存在。8.参考答案:正确9.参考答案: “平”是古平声浊声母字,变为普通话中的阳平字。“上”是古上声全浊声母字,变为普通话中的去声字;“去”字是古去声字,变为普通话中的去声字;“入”是古入声次浊声母字,变为普通话中的去声字。所以“平上入去”在普通话里只有两个调。10.参考答案:动词;形容词11.参考答案: (1)王力先生认为,如果说现代汉语有形态的话,它的形态首先表现在动词词尾“了”、和“着”上面。“了”表示完成貌;“着”表示进行貌。严格地说,他们不是词尾,而是“形尾”,因为这不是构词法的问题,而是形态变化的问题。 “了”表示时点,“着”表示时面,“了”和“着”表示的不是时态(tense),而是情貌(aspect)。 (2)“了”在先秦史料中没有出现,《说文》:“了,尦(niao,liao)也。从子无臂,象形。”这是“了戾”的“了”,义为“缭绕”,和今天的形尾“了”没有任何关系。魏晋时期“了”产生了“了解”义,也和形尾“了”没有关系。 (3)和完成貌的“了”有历史关系的是“终了”、“了结”的“了”,产生在汉代。 “了结”的“了”在晋代以后的史料中比较常见,它还是动词性质:“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4)唐代人的诗句中,许多“了”已经不作谓语,而是作补语,可见它逐渐虚化,表示动作的完成:“何日桑田都变了,不教伊水向东流。”但这些“了”还不是形尾。是动词“完毕”义。有些很像形尾,但动词带宾语的时候,这些“了”是放在宾语后边的,所以不能认为是形尾:“但得上马了,一去头不回。” (5)真正的形尾“了”出现在南唐:因为它紧贴着动词而且放在宾语的前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到了宋代,真正的形尾“了”逐渐多了起来:“等闲妨了绣功夫。”宋代还有一个新旧规则并用时期,(也须是做一件事了,又理会一件。《朱子》)元代全用新规则。此后,“了”字位置固定下来。12.参考答案: 主—动—宾的词序,是从上古汉语到现代汉语的词序,但是,在上古汉语里,有一些特殊的情况,就是宾语可以放在动词的前面,这种结构是有条件的,总的条件是,这个前置的宾语必须是一个代词。13.参考答案: (一)联结法 (1)一般说来,“五四”以前的判断句在统一主语后面不用并行的判断词,当三个以上的人或三件以上的事物联结在一起的时候,按汉语的老办法,是先把它们分为两类或三类,然后把连词插在这两类或三类中间:“凤姐和李婶娘、平儿又吃了两杯酒。” (2)“五四”以后,受西方语言的影响,渐渐把连词限定在最后两个人或两件事物的中间,三个以上的动词、形容词也用同样的办法联结: “干部、农民、秀才和商人”;“农业、工业、运输事业、商业和卫生事业” “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 (3)用“或”字来联结的时候,按汉语的老办法,是每一项的前面都加上一个“或”字,“快带了他去,或打,或杀,或卖,我一概不管”(《红楼梦》) 现在我们用“或”字时,只在最后两项中间放一个“或”字就够了。 (二)插语法 “五四”以后的插语法和汉语原本的插语法不同。老的插语法往往是插进一两句不相干的话,新的插语法不是这样,如: (1)附注式插语法 “恰巧有辆刚打好的车——定作而没有钱取货的——跟他所期望的车差不多。” (2)用“他想、他以为、他晓得、某某说”等等插入一个句子里,好像把句子隔开为两半;或者插在一个复合句的中间,把分句隔开。 “有了自己的车,他以为,就有了一切。” “虎姑娘一向,他晓得,不这样打扮。”(以上均出自《骆驼祥子》)14.参考答案:错误15.参考答案: 语法就是词的构造、变化的规则和用词造句的规则。语法的主要性质特征是: (1)抽象性、概括性 这是语法的最主要的特点。语言中不论词的某一种变化,或是句子的某种结构关系、结构类型等,都是从一系列的词、句子中抽象、概括出来的,都是反映许多具体的词、具体的句子的共同的、一般的东西。它反映的不是个别的词和句子。 (2)生成性(递归性) 任何语言所包含的词组和句子的数量都是无限的,而句法结构的规则却是有限的。运用不多的结构规则生成无限多的词组和句子,正是不断重复使用具体结构规则的结果。大的复杂的结构是由小的简单的结构逐层组合而成的。 (3)稳固性 语法的稳固性是相对于语音、词汇而言的。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语法体系是最稳固的,千百年沿用,很少改变。 (4)系统性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语法规则,同一语言的语法规则又有着自己的系统,各种具体的规则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在使用某一个语法格式、某一条语法规则的同时,必须同时受到相关的规范的制约。16.参考答案: (1)从佛教专门用语谈起:伽蓝、般若、摩尼、摩诃、菩提,佛教专门用语只能通行于钻研佛教经典的少数人中间,不能成为全民语言。 (2)还有一些已经进入了全民语言当中:佛、塔、僧、尼、和尚、菩萨、罗汉这些都是家喻户晓的字眼,它们的全民性是显然的。 (3)还有一些佛教用语,它们深入到汉语的血液中,令人不能察觉到它们的来源,如:世界、现在、因果、庄严、法宝、圆满、魔鬼 世界;我们现在所谓的世界,上古汉语里叫做天下。世界这个词是从佛经来的,他的最初意义和现在意义不相同,世是时间的意思,界是空间的意思。世界本来是包括时间、空间来说的,略等于汉语原有的宇宙。在佛经里,世和界的分别是严格的,“三世”指过去、未来和现在;“三界”指欲界、色界和无色界。后来世界在大众口语里起了变化,原来世的意义消失了,原来界的意义吞并了世的意义,现在这一词已经入到基本词汇了。 (4)除此之外,佛教用语进入一般口语的还有许多,例如现代把读书说成念书,这个“念”就是从佛教用语“念佛、念经”来的。我们说“缘分、因缘、姻缘”这个“缘”字也是从佛经来的,我们说“功德无量、五体投地”整个成语都是从佛教用语。 (5)佛教用语对于汉语的影响是巨大的,个别佛教用语在个别方言里影响特别大,如,在吴方言里,“作孽”表示可怜。17.参考答案: (1)零数的表示法:古今人对零数的概念不同。 在上古汉语里,十被认为是整数,十以下被认为零数,因此“十”字一般不能直接和零数结合,中间往往要加一个介词。在殷墟卜辞中,这个介词是“有”和“又”字。“十月又一月。”在《诗经》里更为严格,“十”和零数的中间必须加上“有”字,全书没有例外:“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如果有百数,“百”和“十”之间还要加上“有”子。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当然也有人沿用这种“有”字,但是口语中已经不用“有”了。 (2)现代零位的发展:现代的零数另有一种说法叫做“零位”,例如;三百零六,一百零八等。这“零”的概念和上古的“有”字并没有历史的联系,它产生的较晚。零位的表示,首先是从数学上的演算开始的,因为演算时用筹式,碰到有零位的数字,就用笔写下来,容易引起误差,所以创造一种“0”号以代替零位。 (3)分数的表示:关于上古和中古的分数,分母往往是:“两、三、十、百”为了与书面语的“三、十”区分开来,又往往写作“叄、什”。“大都不过叄国之一”。 有时候也说成“几分之几,”这是今天的分数称谓的来源,“秦地天下三分之一。” “几分之几”如果加上名词,按古代说法是加在“分”字后面,“之”字前面,“九百四十分日之四百九十九。”18.参考答案:增加;减少19.参考答案: (1)连接:把相关词语连接起来,形成复杂的并列结构充当句子成分。 (2)添加:句子的某一部分添加从属成分。(补充修饰限制成分使之更复杂) (3)替换:替换句子中某一个或几个成分构成新句子。(虚词、语调) (4)删略:删去重复或不必要的句法成分。 (5)移位:改变句法成分的相对位置。20.参考答案: (1)六种“子”字不应该认为是词尾: ①儿子的子; ②尊称用的子,如夫子,君子; ③禽兽虫类的初生者“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④鸟卵“鸡子”; ⑤某种行业的人“舟子”、“渔子”; ⑥圆形的小东西“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2)发展: ①上古时代,“子”就有词尾化的迹象,“又闻项羽重瞳子”;“拜请百福,赐我喜子。” ②魏晋以后,“子”字渐渐普遍应用起来:豆子、燕子、帕子、柚子、妃子、帖子、骰子。 ③中古时期,“子”字已经很发达了,并且它还有构成新词的能力。如“交子”是我国纸币的开始。21.参考答案: 都可以作状语。可用下列方法区分: (1)能否作定语、谓语。能够者是形容词,不能者是副词。 (2)能否跟‚很‛结合。能者是形容词,不能者是副词。22.参考答案: 短语可以从多种角度去观察,从而分出各种不同的类别。最主要的有两种分类:一种是结构类,这是向内看的分类,主要看它内部结构类型。可以分为: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偏正短语(定中短语、状中短语)、中补短语、联合短语、连谓短语、兼语短语、同位短语、方位短语、量词短语、介词短语、助词短语(‚的‛字短语、比况短语、‚所‛字短语)。另一种是功能类,这是向外看的分类,主要看它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定它的类。可以分为名词性短语、动词性短语和形容词性短语。第三,短语按构成要素是否凝固来分,可分为固定短语和临时短语;第四,根据意义可分出单义短语和多义短语;第五,根据成句的能力可以分出自由短语和不自由短语;第六,根据层次可以分出简单短语和复杂短语。23.参考答案: (1)肢体的名称很早就产生了但是稳固性不强,几千年沿用下来的只有“心、手”等很少的一些词,例如:“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2)多数肢体的名称,如“耳、身、眉、鼻、发”等,在上古是独立的基本词,到了现代汉语里,都做了双音词的因素: “螓首蛾眉”(螓首,额方广像螓一样。蛾眉,眉弯曲细长,像蛾的触须一样。) (3)有些肢体名词,如“首、领、面、目、口、齿、足、肌、肤”等,在上古是属于基本词汇的,“借再拜稽首”;“臣作朕肱骨耳目”;“手如柔荑,肤如凝脂”,但是到了现代,“头、颈、脸、眼、嘴、牙、脚、肉、皮”分别将之取代。 ①“头”和“首”的声音虽然接近,但是“首”属于审母幽部,“头”属于定母侯部,古音并不相同。战国之前,只有“首”没有“头”,金文里有许多“首”,却没与一个“头”字。到了战国时代,“头”字出现了,它可能是由方言进入普通话的,并且作为同义词,在口语里渐渐代替了“首”,“白头如新,倾盖如故。” ②“颈”字在战国时代已经出现,在最初指的是脖子的前面的部分。“颈在前,项在后。”“颈”字普遍用来表示脖子的意义是在汉代以后“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 ③“脸”字出现较晚,6世纪以后才出现,当时只有“颊”的意思,而不是“面”的同义词,这种意义一直沿用到唐宋时代。后来由“颊”引申到“面”的意义,属于词义扩大。 ④战国没有“眼”字,汉代以后才逐渐多见,“眼”在最初只指眼球,“抉吾眼,置之吴东门,以观越之灭吴也。”后来由于词义的转移,“眼”在口语里代替了“目”。 ⑤“嘴”本作“觜”(zi,zui),原指鸟嘴,“觜”字大约起源于东汉,《广雅·释亲》说:“㭰,口也”,㭰即觜,可见当时的“觜”已经兼指鸟嘴和人嘴了。 ⑥“牙”字起源很早,《诗经》时代已经出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统言之,皆称齿称牙,析言之,则前当唇者称齿,后在辅车者称牙。”先秦时代,“牙”字不多见,且常用于“爪牙”这一熟语中,到了中古时代,“牙、齿”的分别已经不存在了,而“牙”也就代替了“齿”。 ⑦“脚”《说文》:“脚,胫也”,“脚”的本义是小腿,“羊起而触之,折其腿。”《庄子》和《汉书》“股、脚”连用,就是指大腿和小腿,但是到了中古,“脚”字在基本词汇中已经代替了“足”。 ⑧《说文》:“肌,肉也”段玉裁说:“人曰肌,鸟兽曰肉,”但是在和“骨”对称的时候,虽然指人,也可以称“肉”:“吾使司命复生子形,为子骨肉肌肤。”至于“肉刑”也不称“肌刑”,可见“肌”虽然绝对不能用于鸟兽,但是“肉”却不是绝对不能用于人,只是这种应用有条件而已, ⑨“皮”字在先秦是专指兽皮,如:“橐(tuo)以牛皮”;而人的皮叫作“肤”,如:“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分得很清楚,到了汉代,“皮”字才用于人的皮肤。24.参考答案:词语的演变;新词语的产生;旧词语的消亡25.参考答案: 在上古汉语里,名词不需要系词的帮助也可以构成判断。 “是”:(1),在先秦时代,有些“是”字很像系词,但是,实际上而是指示代词,和“此”的意义相近。如: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2),上古汉语常有“是也”的说法,这里的“是”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形容词,略等于现代所谓的“对”,如:大节是也,小节是也。另一种,理解为复指上文,是指示代词,如:汤是也。此两种情况中,是均不为系词。 “为”: (1),“为”字本身不是一个系词,而是一个动词,本意为“做”。如:子为谁?曰:为仲由。 (2),在主语和判断语指称同一事物的时候,“为”字不能省,但此时,“为”并不是系词,因为,它不是普遍应用的,而是偶然出现的,而且,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有用它的必要。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3),汉语的系词只用于判断句,不用于描写句。而“为”字可以用于描写句。如:民为贵,社稷次之。 (4),系词属于基本词汇,在同一个语言中同时有两个系词是不可能的,上古的系词又有“是”,又有“为”是不现实的。“非”:“非”字在上古也不是系词,只是一个否定副词,一般对名词加以否定。如:此非仁也,非义也。 由此看来,先秦时代没有真正的系词。26.参考答案: 有些词经常具备两类或两类以上的词的语法特点,这种词叫兼类词。如‚密切‛兼属动词和形容词。例:‚我们要密切联系群众。‛这句中的‚密切‛是动词,带宾语。‚党和群众的关系很密切。‛这句中的‚密切‛是形容词,结合‚很‛,作谓语。27.参考答案:错误28.参考答案:错误29.参考答案: (1)递系式:普通的句子只有一次连系,就是把谓语连系在主语的后面;但是有时候,一个句子可以包含两次连系,而第一次连系的谓语的一部分或全部分又兼用做第二次连系的主语,这样的句子结构,我们叫做“递系式”。递系式分为好几类,书中只着重谈宾语兼主语的递系式(“兼语式”的发展),同时也谈到谓语兼主语的递系式的发展。 (2)宾语兼主语的递系式的发展:宾语兼主语的递系式来源很远,结构稳定。 ①在先秦时代,“使、令、遣”这一类的词往往用于递系式: “使身死而为刑戮”;“令彭氏之子御”;“乃遣子贡之齐” ②到了汉代以后: A.除沿用“使、令、遣”等词外,还使用其他的动词构成递系式,于是递系式的应用范围更加扩大了。“秦王拜斯为客卿”;“羽因沛公饮”;“即唤香儿取酒”;“婆子又劝宋江吃两杯。” B.“使、令”等词后面的名词虽然处于兼位(宾语兼主语),但是,当古人用人称代词来代替名词的时候,由于没有表示兼位的人称代词,就只能用宾语代词“之”字来表示:“取瑟而歌,使人闻之。” ③中古时期,由于“之”处于兼位,容易被动摇。“之”字在这种地方渐渐让位给“其”字。“修德使其来”。由于“其”在中古时期不限定于用于领位,它还可以用于主位且偏主语性质,这说明:递系式中的两系是一个整体,不能简单的认为处在兼位的名词或代词是宾语或主语。 ④“五四”以后,汉语的表达内容丰富了,“使、令、叫、唤”等一类的递系式的使用范围比任何时期都更加扩大。 “既是她的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么话可说呢?”(鲁迅《祝福》) ⑤在兼位语显然可知的情况下,它可以被省略,这样就使不同施事者的两种行为并列在一起。从上古到现在都有这种情况:“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这高俅……若留住在家中,倒惹得孩儿们不学好了。”30.参考答案: (1)每一种语言里都有所谓的骈词。骈词是一个词的旧形式和新形式同时存在,就是旧形式往往只残存在书面语言里,而新形式则存在口语里,例如:上古音的“呼[xuɑ]”变为中古音的“唤[xuɑn]”,“呼”和“唤”就是骈词。 (2)骈词大约可以分为两类: ①第一类是声母和主要原因都相同,只是鼻音韵尾或有或无,这叫做“对转”或“阴阳对转”(阴声韵:无韵尾或以元音作韵尾的韵;阳声韵:以鼻辅音收尾的韵;入声韵:指以塞音p、t、k收尾的韵。) 如:逆迎、呼唤【阴声韵和阳声韵互转】 ②第二类是主要元音相近,叫做旁转。【阳声韵转阳声韵;阴声韵转阴声韵】 如:域国、观看 (3)骈词是每一个时代都有可能产生的,骈词虽同出一词,但是由于各自发展,意义可以分歧,骈词又可以合成双音词,如“呼唤、观看”等。31.参考答案:尼父32.参考答案:正确33.参考答案:恭、宽、信、敏、惠34.参考答案:C35.参考答案:短语;词;主谓句;非主谓句36.参考答案: 连谓句的基本特点: 第一,几个谓词性成分都是主要动词,不能是助动词(我要走)、判断动词(我们的目的是实现四化)、介词(我从绵阳来)。不能是读轻声的趋向动词,趋向动词放在动词、形容词后常读轻声,这样的趋向动词是补语。如:她拿〈来〉一本书。趋向动词放在一个动词前面决不读轻声,可以构成连谓句。 第二,几个谓词性成分之间不能有五种语法关系:主谓、联合、动宾、偏正、补充,如果有不是连谓句。 第三,几个谓词性成分必须属于同一个主语,对主语是陈述关系,不同于兼语句。内部没有语音停顿,也不能有关联词语。如果有了语音停顿,加上了关联词语,就是复句。37.参考答案:正确38.参考答案: (1)词尾“得”来自动词“得”,大约从汉代开始,“得”字可以放在动词的后面,还有动词的性质,后代也一直沿用这种结构,例如:“民采得日重五铢之金。” 这种“得”具有明显的“获得”意义,但还不是词尾,仍是动词。 (2)“得”字放在动词后,在另一些句子里,“得”字又具备了“达到行为目的”的意义,表示一种可能性,“得”等于倒装的“能”(料得==能料),“得”字开始虚化了。唐代诗文中例子很多:“苍天变化谁料得?” 这种“得”字和动词之间还可以插入副词“不”、“未”:“唇焦口噪呼不得。”可见,这种“得”还不是真正的词尾。但真正的词尾“得”正是从这种“得”发展而来。 (3)真正的词尾“得”产生在唐代,宋代以后使用更加普遍。词尾“得”用在句尾,具有三种性质: ①作为递系句的动词词尾:“旗下依依认得真。” ②作为紧缩句的动词词尾:“太子既生之下,感得九龙吐水,沐浴一身。” ③宋代“得”字和使成式配合,作为能愿式中的动词词尾,在使成式中间插入一个“得”字,表“能够”:“纵使青春留得住,虚语,无情花对有情人。” (4)结论:三种性质的“得”词尾是同一来源,由“获得”的意义转化而来,它作为递进式和紧缩式的动词词尾时,是表示某种情况,紧缩式往往表示夸张,能愿式表达某种目的。递进式和能愿式能同一结构,但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具有不同的意义:修理得好; 递进式:修理的结果好 能愿式:能够修理好39.参考答案: 长句化为短句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1)分散法。分散法是将长句中结构复杂的部分化为若干个短句来表达。 (2)称代法。称代法是指有些长句的修饰语或宾语本身是由若干个短语构成的,可以先用代词指代它,然后再将被指代的内容用若干分句来表达。 (3)反复法。反复法是指对一些长句中的复杂短语,可以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出现,将复杂短语分别列出几个分句。40.参考答案:正确41.参考答案: 三类:西域的借词和译词;佛教的借词和译词;西洋的借词和译词 西洋的借词和译词对汉语的影响最大。42.参考答案:C43.参考答案: 到了汉代,被动式有了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种形式:第一种是“为......所”式,第二种是“被”字句。 (一),“为......所”式是由先秦的被动式“为”字句发展出来的。在表示被动的情况下,“所”字失去了原来的代词性,而成为外动词的词头,如:汉军却,为楚所挤。这个结构沿用下来,成为文言文被动式的正常格式。 (二),“被”字句大约萌芽与战国末期。到了汉代,“被”字句就普遍应用起来了。这种“被”字的作用大致和“见”字相当,当时的“被”字句还不容许有关系语出现,只是简单地把“被”字放在被动词的前面。如:信而见疑,终而被谤。44.参考答案:正确45.参考答案:先补后宾;先宾后补;宾在中间46.参考答案: (1)同类词主要是结合汉字的偏旁来谈词与词之间的意义联系,形声字是合体字之一,而且是最常见的一种,在常用的汉字中,有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形声字,大多数的形声字可以分为左右或上下两个部分,其中一个部分表示意义的范畴,另一个部分表示声音。 (2)同部首的字就语源而论应该是同类字。不同部首,但是部首意义相通的,也可以认为同类字。例如犬部和豸(zhi)部相通,彳部和辵部相通等等,由同类字可以推知它们的词义在原始时代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3)局限:凭同类字(部首)研究语源,是《说文》家们的主要工作,但是这种研究方法是有局限性的。特别是甲骨文出土之后,我们发现许多字形和小篆的字形并不相符,这样专靠《说文》来解释语源,不但不够而且不一定可靠。47.参考答案: [p],无。48.参考答案:B49.参考答案:错误50.参考答案:谓语;动语;中心语51.参考答案:定语;谓语52.参考答案:量位;综合性手段53.参考答案:王力先生认为上古汉语的形容词也像动词一样,有些类似词头的附加成分,但是,某些附加成分是否应认为词头,比动词的“词头”更成疑问,因为它们不是专作形容词的附加成分。如:“其”:“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北风其凉,雨雪其雱(pang)”(雱,盛大的样子);再如“有”:“彤管有炜,说怿女美。”54.参考答案:正确55.参考答案: 西域的借词和译词,大约是关于指物、动物、食品、用品、乐器等类的名词。 如:借词:葡萄、苜蓿、安石榴、酥。 译词:胡麻、胡豆、胡桃、胡琴。56.参考答案: (1)利用古代汉语原有的词语,给以新的涵义。如果汉人先译,可能也是这样译的,但实际是日本人先译,中国人照搬了。如“革命、文学、文化、文明、封建、机械、社会、保险”等 (2)利用两个汉字构成按照汉语原义讲的通的新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汉人先译,就可能不是这个样子了。但是日本人先译,汉人看着顺眼也就用到了。 名词:哲学、科学、体操、单位、成分、概念、定义、原则、意图、进化 形容词:绝对、抽象、肯定、否定、积极、主观 动词:改良、解放、批评、批判、调整 这一类情况还可以细分为两类: 一是和汉字的本来意义比较接近,“历史、政策”大约可以按照汉字的本来意义推知大意的; 二是和汉字的本来意义相差较远的,“前提、企业、绝对、抽象”等,我们需要追溯这些词的来源,然后理解它们为什么这样形成。57.参考答案:取之以义58.参考答案: (1)交际功能的促使:社会发展→交际要求→组合表义 A、义位是高度概括的,所以不能完全体现语义内容,有时必须组合起来相互补充,才能全面反映客观事物。 B、交际的经济原则要求利用已有材料,表达无限内容,为了避免记忆负担,义位也只有组合起来。 (2)义位自身的性质决定的。 任何事物都是对象、性质和变化的统一体,而义位只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概括反映,所以交际中只有组合起来,才能整体地反映世界。59.参考答案:正确60.参考答案:主动句61.参考答案:状语62.参考答案:错误63.参考答案: 马氏文通把“者”和“所”都认为是关系代词,可以推断出,“者”和“所”是同一性质的代词。“者”和“所”在上古语音系统中是同属于鱼部的,他们都是指示代词的一种。 “者”字是被饰代词,一般用于定语的后面。如: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另外,“者”还可以放在“昔”后面,表示时间,还可以放在数词后面,表示并举。如:昔者辞以病。二者不可得兼。 “所”字经常放在外动词的前面,它的语法作用是使这个动词、整个谓语形式或整个句子形式都变为定语的性质。如:臣之所好者,道也。汉代以后,“所”字获得了一种新的语法意义,就是在被动句中作为动词的词头。在这种情况下,就丧失了它的指示作用,如:汉军却,为楚所挤。到了现代,在“所”字后面的动词和前面的主语合起来成为定语的时候,它们所强调的就不再限于本义的施事者了。如:我昨天所买的书,“所“字所要强调的并不是“我”,而是“昨天”。“所”字在现代一般口语里已经很少用了,甚至是完全不用。64.参考答案:正确65.参考答案: (1)紧缩句的两个谓词性成分之间有假设、让步、条件等逻辑关系,而连谓句的谓词性成分之间只有动作先后、目的方式等关系。 (2)紧缩句的两个谓词性成分之间可以有关联词语,而连谓句不能有。如:你有意见就提。/我打电话叫车。 (3)紧缩句的两个谓词性成分可以有不同的主语,而连谓句的主语必须相同。如:我一听就懂。(主语同,有关联词语)我一说就懂。(主语不同)66.参考答案:错误67.参考答案: 同用、互用、递用。68.参考答案: 相同点: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都属于一种语言变体,都是语言发展变化的结果,都以共同语作为基础。 不同点:社会方言与地域方言词有区别,它没有完整的符号系统和语法结构体系,只是为了某种需要而创造的特殊用语;而地域方言词已经形成一种词汇系统,有完整的语法和词汇体系。地域方言之间的主要差别表现在语音上,同时也反映在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方面;而社会方言的主要差别则在一般词汇方面,语音、语法方面没有差别。69.参考答案: (1)处所状语:在这里专指介词“於(于)”字及其宾语而言。位置变化: ①殷墟卜辞中,处所状语的位置还不固定,可以放在动词之后,又可以放在动词之前,但是放在动词之后是常见的结构。 ②西周以后,处所状语必须放在动词(及其宾语)之后,特别是单音节内动词(如:在、至、行)和被动性的动词,如:见笑於大方之家。 但是如果“於”是“对於”的意义,就已经不再是一般的处所状语,它可以放在谓语甚至是主语的前面,“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 ③汉代,一般处所状语可以渐渐可以移到动词的前面:“非所当于道路问也” ④此后,处所状语又变为前置后置均可也,直到动词“在”代替了介词“於”,一般处所状语的位置才固定在动词的前面,但是表示动作的施事者或者受事者因动作的结果达到某处所时,这个处所状语就仍旧是放在动词后面的如:“他掉在井里”,“把书扔在地下。” (2)工具状语:在这里专指介词“以”字及其宾语。位置变化: ①上古,工具状语放在动词前面或后面都可以:“不以目视”,“供我以老。” 如果工具状语被活用来表示原因,它的位置只能在动词的前面: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②到了近代汉语里,动词“拿”字代替了介词“以”字,于是“拿”字及其宾语(谓语形式)所组成的工具状语的位置也就固定在动词的前面: “拿真心待你,你倒不信了。”(《红楼梦》)70.参考答案:受事宾语;施事宾语;当事宾语71.参考答案:错误72.参考答案: 两个读法:[tɕ]、[ts]。 按照韵母的洪细分化。 [tɕ]:紫焦剪俊接; [ts]:箭租早赞足。73.参考答案: 中古“见溪晓”和“精清心”演变为普通话的什么声母?演变的条件是什么?答:中古“见溪晓”演变为普通话的gkh和jqx两组声母,“精清心”演变为普通话的zcs和jqx两组声母。演变条件是根据韵母的开合齐撮四呼的情况,如果是开口呼和合口呼,则保留原有的声母;如果是齐齿呼和撮口呼则演化为j、q、x的发音。74.参考答案: (1)在现代副词“这么”和“那么”产生之前,在唐宋时代,和“这么、那么”的用法大致相当的有“能、能尔、能许、能样、能底、能亨、能地、能个、如许、尔许、宁许”,如:“着花能许瘦,落子不多长。”“玉蕊纵妖娆,恐无能样娇。”这些都可能来源于“尔”字。 (2)此外,唐宋人的语录中,有“恁(nen)么”这样一个形式,从语音上看,“恁么”就是后代的“那么”但在最初的时候“恁么”既可以表示这么,也可以表示那么。在宋元的词曲里,“恁么”只写作“恁”,或者在“恁”字后面加词尾“的”。“早知恁的难拼,悔不当初留住。” (3)“这么”和“那么”的出现可以说是很晚的是,但是至今没有研究清楚,在此只引《红楼梦》的例子:“熬了这么大年纪”;“我也没那么大精神和他们尽着吵去。”75.参考答案:B第2卷参考答案一.参考题库1.参考答案: (1)上古汉语的语法范畴和现代汉语及其他语言的语法发愁不同,比较复杂,但就曲折作用来说,由于单音词在上古汉语里占优势,所以曲折作用只能在一个单音节范围内发生,是在韵母部分或声母部分发生曲折作用。 (2)中古汉语的形态表现在声调的变化上。同一个词,由于声调不同,就具有不同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主要是靠去声和其他声调对立。 ①就动词看,声调的变化引起词性的变化,转化出来的一般为去声。 A.本属名词或形容词而转化为动词者,动词变去声: 名→动:衣、冠、王等 【衣】“老者衣帛食肉。” 【冠】“冠者五六人” 形→动:好、善(古上声)等 【好】“敏而好学” B.本属动词而转化为名词者,名词变去声: 【闻】“令闻令望”(美好的名誉和声望) 【骑】“坐看南阳骑” ②词性上的细微差别,也引起声调的变化: A.由内动转化为外动,外动变去声: 【语】《论语》:“居,吾语汝”。(本是讨论,现为告诉) 【雨】《诗》:“雨雪霏霏。”(本是雨从云下,现为下,落) B.一般动词转化为致动词,致动词变去声: 【饮】“饮牛”(本是饮,现为使牛饮) ⑶近代汉语的形态表现在形尾上面 指表示形态变化的词尾,比如“着”、”了”、“们”等,更多的是指粘附在动词后面表示形态变化的词尾。“动词词尾‘了’和‘着’的产生,是近代汉语语法史上划时代的大事。”2.参考答案:一、新词的大量产生(实词、阶级词汇);虚词大量产生,病形成完整的体系;二、词义越来越复杂;三、旧词的消亡;四、词语的替换。3.参考答案:新词语;古词语;社会方言词语;外来词;方言词语4.参考答案: 韵摄是等韵学上的一个概念。宋元等韵图把《广韵》206韵归纳为16摄,只要韵尾相同,韵腹相近就归为一个“摄”(通、江、止、遇、蟹、臻、山、效、果、假、宕、梗、曾、流、深、咸)5.参考答案: ⑴词义的扩大,即演变后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大。如汉语的“江”“河”原来只指“长江”“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河流。 ⑵词义的缩小,即演变后所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小。如“臭”原指一切气味,包括香味和臭味,现在只指臭味。 ⑶词义的转移,即原来的词义表示某类现象,后来改变为表示另一类现象。如“步”原来指“行走”,现在指“跨出一脚的距离”。6.参考答案:结构7.参考答案:伊;渠;他8.参考答案:B9.参考答案: (一)分歧: (1)四声一贯。清顾炎武认为上古的声调是无定的。 (2)古无去声。段玉裁认为古人没有去声。 (3)古无上去。黄侃认为古人只有平入两读。 (4)古有四声。王念孙、江有诰都认为古人实有四声,不过上古四声和现代的四声不一致。 (二)我们以为(王力先生认为)王、江的意见基本上是正确的。 王力认为先秦的声调除了以特定的音高为其特征外,分为舒促两大类,但又细分为长短,舒而长的声调就是平声;舒而短的声调就是上声;促声不论长短一律归为入声。促而长的声调就是长入,促而短的声调就是短入。 (三)上古入声有两类(其中一类到后代变为去声);中古出现去声字。 依照段玉裁的说法,古音平上为一类,去入为一类,从《诗经》韵和谐声看,平上常相通,去入常相通,这是声调分为舒促两大类的缘故中古诗人把声调分为平仄两类,在诗句里平仄交替,实际上像西洋的长短律和短长律,由此可知古代声调有音长的因素在内。10.参考答案:世界语11.参考答案:时间;空间12.参考答案:浊音清化规律13.参考答案: 第一,连谓句的几个谓词性成分同属于一个主语,兼语句不属于同一主语。 第二,兼语句延伸,关系变得复杂;连谓句延伸关系不变。14.参考答案:A15.参考答案: 不管是语素义,还是词义、句义,一般都包含了以下三大方面的内容:理性意义、语法意义、附加意义。 (1)理性意义/概念意义/逻辑意义/指称意义 理性意义是词义中体现人们对词所指称的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的那部分内容,概括反映客观对象及其关系的本质属性而形成的一种意义。 它以概念为基础,一方面反映客观对象的本质特征,另一方面又反映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理性意义是语言符号所表达的最基本的意义,各级语言单位都有理性意义。 (2)语法意义/关系意义 语法意义是对理性意义再概括而得到的类型意义以及根据该意义在语言中的作用再概括得到的功能意义。 语法意义不是事物属性的反映,只表明语言单位相互间的关系以及语言单位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特定关系。 对词而言,它总是以特定的语法形式(造句规则)进入句子,其语法意义就是词的语法特点和语法作用经过类聚之后所产生的那种意义。 (3)附加意义/色彩意义/附属意义 附加意义是词义中词的理性意义以外的表示人们的主观态度和评价的意义。它是附着在理性意义之上的语义内容,通常体现语言单位的某种倾向、韵味、格调等方面的意义,它是在长期使用中固定下来的社会约定俗成的语义的有机组成部分。常见的有:感情意义、形象意义和风格意义。16.参考答案: 可用下列方法区分: 第一,能否跟介词结合。能者是时间名词,不能者是时间副词。在平时。 第二,能否作主语、定语。能者是时间名词,不能者是时间副词。现在要抓紧。现在的形势很好。 第三,能否进入x是x的格式。能者是时间名词,不能者是时间副词。可以说:从前是从前,现在是现在。不能说:早就是早就,时常是时常。17.参考答案:在语言里,词是能表者(它能表示一个概念),概念是所表者(词所表示的是它)。能表者和所表者的关系不是天然的,而是历史造成的,因此这种关系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变化的。但是能表者和所表者的关系既然是历史造成的,它的转变也就受一定的规律制约着,这就是说,能表者如果要换一个所表者,在正常情况下,它只能转化为邻近的或与原意有关的概念,而不能任意变换。这种转化,在中国文字雪上就叫做“引申。”18.参考答案: 词语锤炼应该从意义和声音两方面入手。在意义方面,应力求用最准确妥贴的词语集中地突出地揭示人物的外部特征和内心世界;通过联想,用动态的词语去烘托、渲染静态的事物,使之栩栩如生;用含义比较具体、色彩比较鲜明的词语描绘事物,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还须注意词类活用,临时改变某些词的词性,赋予新的生命力。这些都应以提高观察、认识事物的能力为基础。在声音方面应力求音节整齐匀称,平仄相间,韵脚和谐以及叠音、双声叠韵的运用恰当,使词语声音协调。因为词语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所以,要想以声传情达意,只有从意义和声音两方面锤炼词语,才能收到完满的表达效果。19.参考答案: (1)汉语构词法的发展是循着单音词到复音词的发展道路前进的,历代复音词都有所增加。现代汉语复音化的趋势并未停止。 (2)汉语复音化有两个主要的因素: ①语音的简化:上古复杂的语音系统简化到中古音,实际语音要比《切韵》系统简化了一半,单音词如果不改变,同音词大量增加,会妨碍语言成为交际的工具。汉语的词逐步复音化,成为语言简化的平衡锤。 ②外语的吸收:如果是音译,原来是复音词,译出来必然也是复音词,如上古外来语:“琵琶、葡萄、苜蓿”等,中古外来语“菩萨、罗汉”等,近代外来语“鸦片”等,现代外来语“沙发、逻辑”等;意译,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就是靠着主从仂语来对译单词。既然是仂语,至少有两个音节,如:火车、电话、发动机,至少要两个音节。20.参考答案: 1、浊上变去 2、平分阴阳 3、入派三声 4、去声不变21.参考答案: 理性意义是词义中体现人们对词所指称的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的那部分内容,词义来源于客观现实,是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即使是像反映现实社会中并不存在的“地狱”、“鬼魂”、“玉帝”等词,其意义的产生也有客观基础,是人们对现实现象的一种歪曲的反映。词义中这种反映客观现实现象的部分就是理性意义。但理性意义不等于概念。理性意义是语义标记功能和交际功能的主要承担者,处于核心的地位。它属于语言范畴,其基本职能是为了交际,因此只要抓住其区别性特征就可以了。概念是思维范畴,它用来认识反映客观世界的,要求全面、深刻、科学。如“电”的物理学概念是“一种电荷存在和电荷变化现象”;其语言学意义是“一种发光、发热、产生动力的能源”。22.参考答案: (一)就名词、数词、单位词三者的结合方式来说, (1)先秦时代,数词兼带天然单位词或度量衡单位词时,位置在名词后面,殷墟卜辞也没有例外。先秦只说“马十匹”,不说“十匹马”,后代沿用先秦这规则,情况也非常普遍,同时,先秦时代,数词及其容量单位词的位置已经可以放在名词前面了。“一箪食,一瓢饮” (2)汉代以后,不但数词及其容量单位词可以放到名词前面去,而且度量衡单位词和天然单位词也都可以放在名词的前面。 度量衡单位:“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 天然单位:“越使诸发以一枝梅遣梁王。” (3)中古时期,单位词移动位置的情形更加普遍起来: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时四十万匹马,张公叹其才尽下。” “一张纸,两张纸,容量小儿作天子。” (二)意义:这是很重要的转变,可以说是一种飞跃。当数词和单位词放在普通名词后面时,它们的关系是不够密切的,后来单位词移到了名词前面,它和名词的关系就密切起来,渐渐成为一种语法范畴,从此以后,汉语名词分为百数的种类,每一种类都有特定的单位词,最后的结果是,名词和数词的结合不能不借单位词来作中介。23.参考答案: 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收字9395个,另有重文1163个。24.参考答案:名词谓语句;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主谓谓语句25.参考答案:A,C,D26.参考答案:错误27.参考答案: 词根形位:在词中表示基本词汇意义的形位是词根形位。词根形位是词的核心部分,词的意义主要是由它体现出来的。它可以单独构成词,也可以彼此组合成词。 附加形位:在词中表示附加意义或只表示语法意义的形位叫附加形位。它只能粘附在词根上构成新词,本身不能单独构成词。根据附加形位在词中的出现位置,又将其分为前缀、中缀、后缀和词尾。 缀与词尾的区别:后缀是附着在词根形位后边的附加形位。词尾是处在词的末尾位置上的单纯表示语法意义的附加形位。 (1)从位置上看,词尾只能出现在整个词的后面,不能出现在其它位置上,这个词可能是词根构成的,也可能有后缀,那么词尾只能在后缀的后面; (2)从功能上看,后缀可以构成新词,词加后缀后的词义通常会发生变化;但词尾只能改变一个词的形式,而不能构成新词。词加词尾后的词义一般不会发生变化,如英语的worker加上s以后成为workers,walk加上—s,—ing,—ed之后而成为walks,walking,walked,这些都只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形式,而不是不同的词。 (3)从意义上看,词缀是构词语素,它具有一定的意义,如英语中的后缀-er,表示“人”;而词尾是变词语素,本身没有意义,只能改变词的书写形式,不能单独存在,只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出现。 (4)从与词位的联系看,词的结构可分为词干和词尾两部分,词位中除去只表示语法意义的词尾,剩下的就是词干。词干部分不仅包括词根,还包括前缀、后缀等附加形位。28.参考答案:音节整齐匀称;声调平仄相间;韵脚和谐自然;叠音词语;双声叠韵词语29.参考答案:委吏:管理仓库;秉田:管理畜牧30.参考答案:民族共同语31.参考答案:错误32.参考答案:错误33.参考答案:错误34.参考答案:偏正短语;中补短语35.参考答案: 第一,全浊声母清音化。规律:平声送气,(如:婆、排、陪);仄声不送气,(如:罢、败、大)。《广韵》的三十五个声母中,全浊声母有十个,“並、定、从、邪、崇、船、禅、群、匣”,到现代普通话中都变成了清声母。全浊声母的清化,是现代普通话声母简化的重要原因。 第二,知组、庄组、章组三组合流,演变为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卷舌音[][][](zh、ch、sh)。 第三,精、见两组分化出新的舌面音[][][]来。如:“精、清、星”的声母和“经、轻、兴”的声母本来不一样,前者为[ts]、[ts‘]、[s],后者为[k]、[k‘]、[x],现在在同一条件下,都变成了[tφ][tφ‘][φ]。第四,零声母的大量增加。在三十五个声母里,只有“影”母是里零声母,到了现代普通话里,除了“影”母字,还有“喻”母、“匣”母、“微”母、“疑”母字,也演变为零声母。36.参考答案: 根据有无形态变化和语法手段的异同,从语法角度把语言大致分四种:孤立语、粘着语、屈折语、复综语。 (1)孤立语/词根语/无形态语 特点:多是根词、复合词,少形态变化和附加语素,很少派生词,几乎没有只表示语法意义的附加成分;词本身几乎没有表示语法意义的语法形式,词与词的关系主要靠语序和虚词来表示,语序和虚词重要。汉语、苗语、越语、缅语等汉藏语系大部分都是孤立语。 (2)粘着语 特点:具有一定意义的附加成分接在词根或词干上构成形态变化,但结合不紧,附加成分好象黏附在词根上;语法关系和结构由语言成分的自由组合表示,附加成分与词根的界限分明;词的前面和中间不发生变化,只是词的尾部发生变化,表示语法意义;一种语法形式只表示一种语法意义,一种语法意义由一个附加成分表示;词根与附加成分本身一般无变化,按一定顺序黏着起来组合成词。土耳其语、芬兰语、匈牙利语、日语、维吾尔语等都是粘着语。 (3)屈折语 特点:主要用屈折变化表示语法意义。分内部屈折(词内部变化)和外部屈折(词尾的变化);有丰富的词形变化,特别是内部屈折;一个语法形式可表示多个语法意义,如helps→第三人称、单数、现在时、陈述式、主动态;词根与词尾结合紧,一般不能分离而各自独立。印欧语系的语言大多属于屈折语。 (4)多式综合语/复综语/编插语 特点:分不出词和句子。一个词的构成成分同时又是另一个词的组成部分,许多成分互相编插组合,连缀成句子。动词含有多种复杂成分,通过这些成分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作用同一个句子)印第安语、古亚细亚语系的某些语言都是复综语。37.参考答案:些;点38.参考答案: 王力先生以“得”字来谈可能式中词序的发展过程。 ①先秦的“得”字表示客观情况的允许,和表示能力的“得”字有区别: “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后生小子不可能和这个传统的文化接触了) ②汉代以后,这种表示客观情况容许的“得”字的位置可以移动到动词后面去,“得”字和动词之间还可以被“不”或“未”字间隔,不仅用于肯定句,而且可以用于否定句,“田为王田,买卖不得。” ③使成式普遍应用后,又有新的可能式出现,就是“得”字放在动词的后面,“打得破,煮得烂”,但否定并不用“不得”来否定,而是插入一个“不”字,“打不破”,“煮不烂”。 ④现代某些粤方言区有“不打得破、不煮得烂”的说法,但这种结构在全国方言里较少见。39.参考答案:短语;句法结构40.参考答案:汉朝以后41.参考答案: 根据韵母韵尾的不同,可以将韵母分为三类: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阴声韵包含的是无韵尾和以元音收尾的韵。阳声韵包含的是以鼻音-n、-ng、-m收尾的韵。入声韵包含的是以塞音-p、-t、-k收尾的韵。42.参考答案:A43.参考答案:错误44.参考答案: 这样的韵书直接提供的语言信息由三层:声调、韵、小韵。它的欠缺是没有明确显示出介音和声母的类别。完整的韵母由介音、韵腹、韵尾三部分构成,若要完全把韵母区别开,还应该把一韵之内的字再分更小的类,即把介音不同的字分为不同的类。以介音、韵腹、韵尾和声调都相同为条件分出的小类叫做韵类。此外,一个声母的字还可能因为某种细小的差别而分成两个声类。韵类和声类的信息都包含在小韵的对立中,需要通过分析反切而间接地获得。45.参考答案:婉言;曲语46.参考答案: 凡是可以用社会发展原因直接加以说明的,属于许多现象共有的发展规律,称为语言发展的一般规律。47.参考答案: (1)不作词尾: ①未脱离小儿的实际意义(即:本义小儿)的都不能认为是词尾 ②有些“儿”字虽然不用作本义,但是表示旧社会所谓下等人或不道德的人,也不算做词尾,如“侍儿”、“偷儿”。 (2)发展情况:王力先生认为,谨慎的说法,“儿”字是从唐代开始产生的。 ①用于人: A.用为小字(小名)的词尾,这种看法一直传到后代:“小字龙儿” B.“孩儿”的“儿”也不一定是词尾,可能像“婴儿”一样,“儿”字具有实在意义:“一双前进士,两个阿孩儿。” ②用于动物: A.不作词尾:确指鸟兽虫类的初生者:凤凰儿 B.作词尾:“打起黄莹儿,莫叫枝上啼。” 由于文字上缺乏轻音的表示,我们在古书中不容易划清这两种情况的界限。 ③用于无生之物,无所谓初生者,“儿”字的词尾性明显,小车儿、船儿 5、名词词尾“头”字的发展情况。 (1)不作词尾的个别情况:“石头”时代很早,又称“石首”,可见“头”有实义;“码头”在唐代就有了,写作“马头”,可见“头”仍有实义,还有“被头”、“年头”、“号头”等。 (2)词尾“头”的产生,应该是在刘超,“膝头”、“前头”、“后头”。 (3)宋元以后,“头”作词尾更加普遍,“锄头”、“日头”、“骨头”。48.参考答案:错误49.参考答案: “五四”以后,汉语的句子结构在严密性这一点上起了很大的变化。所谓句子结构的严密性,一方面是要求每一个句子成分各得其所,另一方面还要求语言简练,涵义精密细致,无懈可击。王力先生在此分六种情况讨论句子结构严密化: (1)定语:上古汉语的定语总是比较短的;唐代以后,虽然有了一些比较长的定语,但是比起现代汉语来,无论在长度还是应用数量上,都相差很远。 长定语的作用就是把一般口语里可能分为几句的话,改变组织方式,作为一句话说出来,使句子结构更严密。“也没有一般洋车夫的可以原谅而不便效法的恶习。”(《骆驼祥子》) (2)行为名词:行为名词的运用,是化整为零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本来行为用动词表示,动词的一般用途是用作谓语的中心词,这是汉语语法的传统。但往往一件行为用一个叙述语,语言不够经济,行为名词的运用,可以产生简练的效果。“应该改善对知识分子的使用。”“加速国民经济发展,求得社会主义各国的经济和文化的共同高涨。” (3)范围和程度:古人说话往往不能精密的估计到一个判断所能适用的范围和程度,古人所谓“不以辞害意”为自己辩护,但是今天我们的语言要求具有科学性,在句子中表示某一判断(某一描写、某一叙述)的范围和程度,是加强语言明确性的必要手段: 指出范围:“只会片面的引用马列主义的个别词句”; “对一部分手工业可以逐步的施行机械化或者半机械化。” 指出程度:“全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在一定程度上参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4)时间: A.现代汉语的时间观念更强,常常考虑到一件事情的时间因素,时间的表示也更为常见:“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在第二个五年内必须首先集中在重工业特别是机器制造工业和冶金工业方面。” B.两千年前,汉语用“将”字表将来,到了近代口语里,反而缺乏纯粹表示将来的副词,因此沿用古代的“将”字:“周恩来同志将代表党中央委员会作专门的报告。” (5)条件:条件的表示,是表示事物的依存关系。当我们陈说一件事时,往往把这件事所依赖的这个或这些条件同时说出来,这里的条件指的是某些状语结构,如“在一定的条件下,”“在好一点的环境和比较健全的领导机关之下” (6)特指:特指也是语言的一个细致的表现手法,它在指出某一个事物的共同情况的同时,还指出这一事物当中的某一小类更适合这种情况:“这一伟大的历史变化,是同帝国主义的,特别是美帝国主义的愿望背道而驰的。”50.参考答案: 一方面,一般的和尚既无官场之逐,又无百姓之辛苦,可以拿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各种学问。另一方面,佛教经典都是印度传来的,他们使用的梵文是拼音文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