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大学试题(文学)-训诂学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_第1页
2024年大学试题(文学)-训诂学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_第2页
2024年大学试题(文学)-训诂学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_第3页
2024年大学试题(文学)-训诂学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_第4页
2024年大学试题(文学)-训诂学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人文库”水印下载源文件后可一键去除,请放心下载!(图片大小可任意调节)2024年大学试题(文学)-训诂学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人人文库”水印下载源文件后可一键去除,请放心下载!第1卷一.参考题库(共75题)1.简述《经传释词》。2.举例说明训诂学对古籍整理的指导作用。3.()开创了以偶释偶的复合词书体例,方以智《通雅》则突破了《尔雅》的范围,以经史为主,兼含文字音韵训诂的大型词典。4.黄侃《尔雅略说》指出了《尔雅注》的两条缺点是什么?5.《说文》:“苑,()养禽兽也。”6.《诗•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毛传》:“兴也。皋,泽也。言身隐而名显也。”毛亨说“兴也”,是为了阐明原诗中的()。A、句读情况B、文句大意C、修辞情况D、分章情况7.理论训诂学侧重于(),如词和义之间的关系等8.以清代为例,简述传统训诂学的成就和特色。9.淳熙十五年,与辛弃疾鹅湖之会相互唱和的作家是()。10.古代文章中,常有前后参互见义,互相补充的地方,这叫做()。11.张耒称“幽洁如屈、宋,悲壮如苏、李”的词集是()。12.《诗集传》的作者是();《楚辞章句》的作者是:()。13.简述清代训诂的特点。14.简述增字强释与增字足意区别。15.《尔雅》:“杜,甘棠,”“杜,赤棠”反映的现象叫()A、异名同实B、同名异实C、共专互转D、专共互转16.《尔雅》:“榇见,木堇,”“椴,木堇”反映的现象叫()A、异名同实B、同名异实C、共专互转D、专共互转17.什么是通假字?根据什么探求其本字?18.一般考证都由()三部分组成19.《说文•口部》:“口,人之所以言食也。”从训诂的表达方式来看,属于义训中的()。A、标明义界B、进行描写C、使用譬况D、比较说明20.纂集类训诂专书有:依物类分篇汇集同训词的();依照据形说义原则用部首统帅文字的();专门纂集声训以明语源的();沟通方言词与标准语音义的()等。21.《楚辞•国殇》:“车错毂兮短兵接。”王逸注:“短兵,刀剑也。”王逸认为“兵”是用的()。A、本义B、引申义C、假借义D、语源义22.《孔子》:“全旅为上,破旅次之。”曹操注:“五百人()旅。”23.下列与“鹤”有同源关系的词是()。A、鸟B、和C、鸭D、鹅24.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字的形、音、义)古代合称“()”25.联系同源词的线索应该是()A、语音B、字形C、字义D、形意义结合26.黄侃《尔雅略说》指出了郭璞《尔雅注》的优点有哪些?27.注意词义的时代性是指什么?28.简述注疏中诂与传的区别。29.简述通释语义与随文释义的区别。30.训诂纂集专书的类型有()31.训诂学以()为主要研究内容。32.《尔雅•释山》:“山有穴为岫。”这种直陈词义的训诂方法是()。A、描述比况B、增字足意C、标明义界D、同义相训33.《诗》:“缁衣之好合。”毛传:“好()宜也。”34.只有()才可以以形索义35.简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在训诂学上的成绩。36.训诂实践中在什么情况下适用以形求义?37.《荀子》:“老子有见于诎,无见于信。”杨注:“信()伸。”38.李密《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句中“孩”是咳的古文。其义为()。39.《左传》里有“梦黄能”,杜甫的“鸣弓射兽能”,两个句中“能”是指什么?40.穿凿附会为什么是旧训诂的一种弊病?41.《说文.玉部》:“圭,玉也。”采用的训诂方式是()。A、以大名释小名B、以共名释别名C、互训D、义训E、同训42.“尝逢饿夜叉,百姓不可活”中“夜叉”是()A、复使词B、并列词组C、偏正词组D、外来词43.陆宗达、王宁提出在运用“以形索义”方法时,必须进行哪些方面的工作?44.训诂工作中把解词与析句有机地结合,就是()。A、注意句型B、辨别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C、把词放在句中去比较分析D、分清它与别的词语的关系E、分析单句和复句45.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句中“青春”指()。A、青年时代B、春天C、杜甫的妻子D、杜甫的青年朋友46.异体字的产生方式有()。A、同为形声字,形符不同B、同为形声字,声符不同C、笔画略有不同D、一为形声字,一为非形声字E、构成成份相同,位置不同47.“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社”中“可怜”义为()A、可哀B、可惜C、可怪D、可爱48.《诗》:“麻衣如雪。”毛传:“如雪,()鲜洁也。”49.什么是误文、形讹、坏字?50.“又欲肆其西封”中“封”用其:()A、本义B、直接引申义C、间接引申义D、假借义51.元代中期杂剧演出的中心由大都转移到()。52.传统训诂学的缺点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53.如何利用声音来求义呢?主要有三个方面:54.“彼茁者葭。”毛传:“茁,出也,”毛传的训诂方式是()A、形训B、反训C、声训D、义训55.三种不同性质的训释是:()56.黄侃在训诂学上的主要贡献是什么?57.下列术语中()是用于校勘的术语。A、衍文B、互文C、错简D、脱文E、错综58.《释名》是一部()的词典。A、初具条理的汉语分类B、具有语源学性质C、模仿并增广《尔雅》D、汇辑经传子史的训诂于一书59.()多因原来的解释没有看到较充分或较全面的证据、虽有证据而对证据不能正确理解、违背语言规律、违背注例、违背事理而发疑60.清代训诂学在质量上更有显著的提高,表现在哪里?61.下列通释语义的训诂专著中,主要用于解释实词意义是()。A、《经传释词》B、《经籍纂诂》C、《助字辨略》D、《方言》E、《尔雅》62.词作风格浑成的作家是()。63.简述《方言》的价值和影响。64.翻译: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65.训诂学在具体实践中所面临的两大任务是()和()66.古书阅读中的文字障碍往往是由于()的原因引起的。A、古今字B、通假字C、异体字D、讹误字E、避讳字67.训诂学与语法学毫无联系。68.《苟子•成相》:“上能尊主爱下民。”王念孙《读书杂志》:“‘爱下民’当作‘下爱民’。与‘上能尊主’对文。”这里运用的是校勘法中的()。A、他校B、本*校C、理校(以其理校也)D、对校69.训诂学的历史怎么样来划分?70.《汉书•高帝纪》:“秦将章邯距破之。”苏林注:“邯音酒酣之酣。”这里使用的注音方法是()。A、譬况B、读若C、直音D、如字71.学习训诂学为什么必须懂音韵学?72.刘熙的()是一部具有语源学性质的训诂专书。73.郝懿行《尔雅义疏》所做的工作包括哪些?74.翻译: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左传.僖公三十二年》)75.简述郭璞《方言注》的特点。第2卷一.参考题库(共75题)1.孔颖达认为:“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诂”是解释()的,“训”是()的。2.把异体字叫做“区别文”是()提出的。A、许慎B、王筠C、段玉裁D、章炳麟3.说明通假必须注意什么?4.简述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训诂特点。5.下列几条材料中,出现穿凿附会弊病的是()。A、《诗经•载驰》:“众稚且狂。”《毛传》:“是乃众幼稚且狂。”B、汉代有人把“长”解释为“马头人为长”。C、《说文•朵部》:“殿,击声也。”桂馥说:“击声者,所谓呵殿也。”D、《诗经•隰桑》:“其叶有幽。”有人解为幽静。E、《诗经•硕鼠》:“爰得我直。”《毛传》:“直,得其直道。”6.对因时地不同而发生差异的方言词,《方言》称为()。7.《楚辞.卜居》:“将呢訾粟斯喔咿儒儿以事妇人乎?……将突梯滑稽如脂如围以絮楹乎?”例中的连绵词是()。A、啶訾B、粟斯C、喔咿D、儒儿E、絮楹8.“宿敢不封植此树以无忘角弓”中“封”用其:()A、本义B、直接引申义C、间接引申义D、假借义9.翻译: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10.说明浑方(散文)与析言(对文)在训诂中的具体运用情况。11.《资治通鉴》“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押韵)不再来,”此文“时乎时不再来”断句有误,其原因是()A、不明词义B、不明古音C、不识通假D、不明制度12.《诗》:“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毛传:“思,()也。”13.古代书面语言中文字的障碍,主要有()。A、避讳字B、讹误字C、古今字D、通假字E、异体字14.“铁崖体”指杨维桢创作的()15.训诂术语“读为”和“古声同”都可以用于说明文字通假。16.《诗》:“允矣君子,展也大成。”郑笺:“大成()致太平也。”17.论述《说文》的释义体。18.元代前期诗文“盛世之音”的代表作家是()。19.简述“破字”等术语的用法。20.《荀子》:“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杨注:“半步()跬。”21.在治学态度上,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有哪两点值得肯定?22.《古书疑义举例》的作者是()A、王念孙B、王引之C、章太炎D、俞樾23.在《方言》卷一中,扬雄所列举的()等词都是“好”这一通语的方言同义词。A、娥B、姝C、娜D、丰E、姹24.“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示尝。”句中“肯”和“綮”是什么意思?25.“利涉大川,乘木舟虚”中“舟虚”是()A、主谓结构B、同义连用C、偏义复词D、大名冠小名26.《说文.一部》注:“凡部之先后,以形之先后为次;凡每部中字之先后,以义之相引为次。”注文是在()。A、串讲文意B、说明词语出处C、分析句读D、发明条例27.怎样理解“训诂学既古老又年轻”这句话。28.下列属于同训的一组有()A、相,视也;省,视也B、穆穆,肃肃,敬也C、蠲,明也;茅,明也D、解,判也;释,判也E、反,莫也;夜,莫也29.清代训诂复兴的原因是什么?30.简述古代义训的局限性。31.试论对《说文》整理研究的情况?32.以清代学者为例,简述其在训诂学研究方面的一些特点。33.王维《老将行》“昔时飞箭无全目,今日重杨生左肘”中,代语“杨”的使用是为了()A、避重复B、求新雅C、适应格律D、避忌讳34.简述训诂学的辩证的原则。35.《释名》运用的训诂方法主要是:声训;《说文解字》运用的训诂方法主要是:();《尔雅》运用的训诂方法主要是:()。36.章炳麟先生的主要著作有()。A、《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B、《黄侃论学杂著》C、《刘申叔全书》D、《国故论衡》E、《文始》37.“五月渡芦,深入不毛”中“毛”的正确解释是()A、草B、树木C、庄稼D、草木和庄稼38.词存在的两种状态:()39.义界的实质、原则是什么?40.“揆之本卷而协,验之他卷而通。”这话()。A、是王引之提出的B、说明解释词义要注意作家的风格C、体现了语言的社会性原理D、是一条训诂原则E、不是一条现代训诂学原则(也是现代应该遵守的)41.训诂术语中,说明被释词是虚词的术语是()。A、辞B、貌C、言D、谓E、词42.《尔雅》分为()A、十九篇B、二百零九篇C、二百一十六篇D、五百四十篇43.识别通假字的条件是()。A、意义本近B、音同或音近C、文字形体有联系D、文字形体没有联系44.《论语.八佾》:“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如何断句?45.《春秋公羊传》成书于:()。46.()等都是秦以前的狱名。A、均台B、若卢C、监D、圜土E、司空47.下列清代学者为《释名》作注疏的有()A、王先谦B、毕沅C、段玉裁D、朱骏声48.《墨子•公输》:“夫子何命焉为?”句中的“何命焉为”就是()的意思。A、怎么命令他呢B、有什么指教C、命令谁呢D、为什么指教49.注疏别称的所谓“诠”,其意是()的意思。50.下列训诂材料用声训方法的有()A、本,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B、序者,射也C、剑,检也,所以防检非常也D、庠,羊也E、冢,肿也,象山顶之高肿起也51.《说文》部首的排列是采用——()的原则。52.训诂的别称有()。A、古训B、故训C、古言D、训故E、解故53.分析词义的引申的系统性。54.魏晋至隋唐时期,()有所深入、()有所扩大、()有所增多,所以这是一个训诂学的发展时期。55.对下列训诂术语按类分组时,分组正确的是()。A、谓、谓之B、谓之、为C、谓之、之为言D、之为言、之言E、言、谓56.陶渊明《桃花源记》:“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的“要”的意思是()。A、要求B、须要C、希望D、邀请57.清代训诂学家取得空前成就的原因是()。A、具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B、具有朴素的历史观C、具有一定的求实精神D、有普通语言学理论的指导E、采用比较科学的研究方法58.训诂学的鼎盛时期是()。A、从西汉到东汉B、从唐代到五代C、宋元之间D、从清代到近代59.“百丈山怀海禅师始立天下禅林规式,谓之清规。”“清规”指()A、佛寺所定的规则和戒律B、满清规矩C、清真规矩D、繁琐、不合理的成规60.下面四条古注中属于说明通假字的是()。A、《诗经•豳风•东山》郑笺:“古者声栗裂同也。”B、《周礼•天官》郑注:“其字或作政,或作正,或作征。”C、《仪礼•士相见礼》郑注:“古文毋作无。”D、《礼记•檀弓下》郑注:“犹当为摇。”61.《孟子·滕文公》:“庠者,养也。校者,效也。序者,射也。”句中运用了()的训诂方法。62.《毛诗沽训传》在类型上属于()。A、内传B、外传C、集传D、补传63.《左传•宣公十二年》:“夫文,止戈为武。”这种训诂方式属于()的范围。A、形训B、声训C、义训D、会意64.范成大的号是()。65.《说文•赤部》:“赧,面惭赤也。”这种直陈词义的训诂方法是()。A、同义相训B、标明义界C、反义相训D、描述比况66.汉代几乎全用声训的训诂专著是()。A、《尔雅》B、《说文》C、《释名》D、《方言》67.以形求义的方法适用于()A、探求本义B、说解引申义C、联系同源词D、解释假借义68.《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例中采用的训诂方法是()。A、递训B、互训C、形训D、义训E、声训69.《礼记》“二名不偏讳“中()A、有错字现象B、有掉字现象C、既有错字又有掉字现象D、没有错字或掉字现象70.魏晋隋唐时期是()A、训诂的产生期B、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C、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D、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71.秦简夫的代表作是()。72.南宋张炎以“不惟清空,又且骚雅”所评论的词人是()。73.语源分为()和()两类74.()开创了以偶释偶的复合词书体例,()则突破了《尔雅》的范围,以经史为主,兼含文字音韵训诂的大型词典。75.黄庭坚诗歌的主要风格是()。第1卷参考答案一.参考题库1.参考答案:解释经传古籍中虚词的专著。清代王引之撰。《经传释词》共收虚字160个,虽以单音虚词为主,但有同义虚词连用的,也偶然随文论及,如“庸”字后,附及“庸何”、“庸安”、“庸讵”、“庸孰”4词,这是他的高明处。然而《经传释词》仍有缺点,一是阙漏较多,还有若干解释不确切,为杨树达、《词诠》所不取。然而这书到现在还有相当参考价值。2.参考答案: 古籍的整理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藿丰富文化遗产的文明古周来说,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整理古籍涉及对古籍进行标点、校勘、注释和翻译等。其中任何一项离开了训诂学理论韵指导,都不可能做好。 如《战国策·赵策》:“触聋愿见太后”句,句中人究竟名“触聋”还是名“触龙”?清代王念孙在他的《读书杂志》中运用训诂学的理论,以他扎实的诽诘学功力,旁征博引。使用了对校、本*校、理校等各种方法,最终证明文中之人应名为!触龙”,全旬应为“触龙言愿见太后”。原文是“龙言”二字误谴而成“聋”字。此结论在长沙马王堆二号汉墓出土的帛书《战国策》中就得到了证实。3.参考答案:朱谋玮《骈雅》4.参考答案: 1)是袭旧不明举,郭注多用孙炎之说,但称举者不过数处,不够实事求是。 2)是不得其义而望文生训。5.参考答案:所以6.参考答案:C7.参考答案:理论探讨8.参考答案: 1)对音义关系有比较正确的认识。从早期的“声训”,到晋人首创至宋代成熟的“右文说”,再到“声近义通”,再到清代乾嘉大师的“因声求义”理论,就是正确认识的体现。 2)学风、态度严谨求实。特别是清代的学者,一些名家的著作,都是采用了“十年磨一剑”的方式,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经历十年乃至数十年方才问世,如王念孙写《广雅疏证》用了近十年,邵晋涵写《尔雅正义》用了二十年,郝懿行写《尔雅义疏》用了三十年,等等。其谨严的风气于此可见。 3)善于创通义例,总结规律。清代学者注重方法论,善于发明义例,总结规律,并将其运用到训诂校释中去。 4)训释精当而富有成果,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遗产。9.参考答案:陈亮10.参考答案:互文见义11.参考答案:《东山集》12.参考答案:南宋朱熹;东汉王逸13.参考答案:1、标榜“汉学”;2、对哲学概念作出唯物主义的解释;3、训诂与校勘相结合;4、深入研究《说文解字》和古文字;5、创通古人用词造句修辞的条例;6、用归纳类比的方法研究虚词;7、把音韵文字的理论与规律运用于训诂;8、把语法学也用于训诂。清人训诂一般是局限于先秦两汉文献的考索,很少措意于唐以后的语言现象的研究,且过分强调考据。14.参考答案:增字就是在解释古书正文时增加一些词语。增字强释就是在增字后,意思上与原文不符,增字者是为了迁就已见,不惜违背原意而妄乱增字。而增字足意则是解者适当增加一些必要的词语,以完足原书的意思。15.参考答案:A16.参考答案:A17.参考答案:通假字是指先秦两汉时期,由于语音相同和相近,而可以相互假借和通用的字,如早、蚤和无、毋。构成通假字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本字和借字必须同时存在;二是本字和借字必须语音相同或相近。由于本字和借字只有语音上的联系,而不存在字形和字义的关系,因此,本字的探索中必须以语音为线索,而且要依据要先秦的古音。18.参考答案:发疑、取证、释理19.参考答案:A20.参考答案:《尔雅》;《说文解字》;《释名》;《方言》21.参考答案:A22.参考答案:为23.参考答案:B24.参考答案:小学25.参考答案:A26.参考答案: 1)是取证之丰。 2)是说义之慎。 3)是旁证《方言》。 4)是多引今语。 5)是阙疑不妄。27.参考答案: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演变的,就是词的意义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变化,就是词义的时代性。如左传庄公十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史记邹阳列传恐死而负累,乃从狱中上书。这两个狱字在意义上的不是,就是由于词义时代性的不同造成的。28.参考答案:诂以解释词义为主,传以交代史实为主。后世注、诂、传等已经不再有区别。29.参考答案:两者相对而言,都是训释词义。解释词的意义有所不同,前者解释的概括义,后者解释的是具体义。解释的方法不同,前者离开具体的解释对象而作总括性的注解,即解释的不同是某一词语在霜句,某篇乃至某书里的含义,而是某一词语常用的,基本的或全部的含义;后者则是针对某一具体的解释对象而作的有个性的解释。释义体例上有所不同,前者全面研究各个词语法含义给以准确而简明的解释;后者顾名思义,是随文而释。30.参考答案:集合贮存型、整理编选型、理论证实型31.参考答案:语义32.参考答案:A33.参考答案:犹34.参考答案:笔意35.参考答案: 1)破除假借,揭明本字本义。据统计,段氏破释的假借字就多达一千多条。 2)揭明古义,纠正误说。由于时代的隔阂,后人容易犯用今字代替古义的错误,段氏重视对古义的揭示、阐明。 3)指明引申义,探讨词义演变的轨迹。 4)精心辨析词义,注意古书用词的区别。段氏在疏证词义时,还比较注意词义的联系和异同,每每把同义词或反义词汇集到一起加以解释,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为读者准确掌握词义提供了方便。 5)注重对同源词的探求,善于总结规律。段玉裁注《说文》的一个特点是,视野比较开阔,常常并不就字论字,而是善于联系比较,找出规律。 6)注重方言俗语在训诂学中的作用,每每征引方言俗语来印证词义。段玉裁先后在贵州、四川两省做过官,晚年定居苏州,所以在《说文注》中,常常可以看到段氏举江苏、四川等地的方言俗语为旁证。36.参考答案:以形求义的适用范围有以下:(1)适用于分析本义,对引申义和假借义的分析不能用形训;(2)适用于使用本字的情况,使用通假字时不能用形训;(3)适用于分析笔意,形训要根据较古的字形。37.参考答案:读为38.参考答案:婴儿笑39.参考答案:两居中“能”是指熊。40.参考答案:它往往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对真理不能揭示,或者是由于主观的原因,在阐释词义或者句意时灌注了说者自己的观点所造成的。41.参考答案:A,B,D42.参考答案:D43.参考答案: 1)匡谬:参照前代的金文、甲骨文,同代的训诂专书,后代的字书、韵书,将《说文》关于字形说解的谬误之处改正,求得原始笔意的真相。 2)离析:将同源通用字和同音借用字按其与意义贴切的字形离析开来。 3)归纳:将异体字、广义分形字的不同字形加以归纳综合,以便从多方面了解形义的发展。 4)追溯:遵循词义发展的线索,由孳乳字追溯至发源字,由引申义追溯至本义。 5)核证:探求字义不能只凭字形附会,必须核证文献语言,做扎扎实实的调查研究工作,才能使形义的统一关系反映无误。44.参考答案:B,C,D45.参考答案:B46.参考答案:A,B,C,D,E47.参考答案:B48.参考答案:言49.参考答案: 误文,就是误字。 形讹,也叫字误、形误、形近而误,指两个字因形体相近而误。 坏字,也是指形近之误。或称“字坏”。50.参考答案:B51.参考答案:杭州52.参考答案: 1)主要为解经服务,研究范围过于狭窄。 2)只重应用,缺乏理论上的探讨和总结。 3)释义有随文生义、轻言通假的弊病。 4)校勘有失之拘泥、过于相信类书等问题。53.参考答案: 第一,是解决同音替代问题,排除通假造成的形、义分离现象,求得本字,以便更好地运用以形说义的原则; 第二,是解决方言词的问题,求得方言词声音变化的轨迹; 第三,是推求语源,解释某些词诠释命名的由来。54.参考答案:C55.参考答案:形训、声训、义训56.参考答案: 第一,对训诂和训诂学作了著名的界定,人称“黄氏界说”。 第二,提出了互训、义界、推因这三种训诂方式。这比章太炎的“直训”、“语根”、“界说”更为明晰科学,故为后人所接受。 第三,为初学者指点学习训诂学的门径,把《尔雅》、《小尔雅》、《方言》、《说文》、《释名》、《广雅》、《玉篇》、《广韵》、《集韵》、《类篇》列为“十种小学根柢书”予以介绍,并指出,“此十书中,以前六书为主,后四书为宾”。57.参考答案:A,C,D58.参考答案:B59.参考答案:反驳类考证60.参考答案:①清代训诂学具有朴素的历史观念。②善于因音求义。③采用了比例比较的方法。④有实事求是的精神。61.参考答案:B,D,E62.参考答案:周邦彦63.参考答案:①它保存了两汉相当丰富的口语词汇,为我们研究汉代方言通语的异同,探讨古音的变化,都提供了宝贵的材料。②它还可以使我们从它所收集的词汇里侧面了解当时的某些社会现实,也能让我们知道在今天的口语中还有不少古代词汇成分。③扬雄实事求是地调查人民大众语言的精神和研究古今语言现象的进步方法,对我们也有启示。64.参考答案: 您老送燕后上车的时候,抱着她的脚为她哭泣,为她的远嫁而悲伤,确实是爱怜她。65.参考答案:应用训诂学;理论训诂学66.参考答案:A,B,C,D,E67.参考答案:错误68.参考答案:C69.参考答案: 1)从汉代到清代,属于传统训诂学时期。 2)近代以来至建国前,可以看作是从传统训诂学向现代训诂学过渡的时期。 3)从建国以后,步入了现代训诂学时期。70.参考答案:C71.参考答案: “可以说不懂音韵学是无法进行训诂。训诂是解释古代典籍中的语言的,它的内容是意义,它的形式是声音,语言的意义同源。词义的发展变化、词语的孽乳派生,文字的通用假借从本质上是依托于声音而不是依托于字形。”所以,解决音的问题,是求索词义的前提。但语音是因时因地而不断变化的。词语变化以后,派生词的语音可能发生相应的变化,同根词之间因此便不再同音。文字借用后,也可能因为声音的演变而使借字与本字不再同音,或因音变而产生同字异读异义的现象。这些音变都与探求语义有直接关系,可以称作训诂音变。训诂音变是有一定规律而不是杂乱无章的。通过声音探求词义时,必须不断总结训诂音变的规律,找到声音变化的轨迹,而是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借助音韵学的研究成果。”陆宗达、王宁先生在这里明确指出了音韵学对训诂学的重要辅助作用,因语音和语义的密切关系,使得我们可以根据声音来探求语义。但语音是发展变化的,古今语音差别较大,对于声义相通的字,应该按作品写作时代的声音来考察。因此,要掌握音韵学知识,要运用音韵学研究成果来训释古义。通过语音联系来破除假借字,探求本字。古书中的假借字,既是个文字和词汇的问题,也是个重要的语音问题,假借的条件是读音相同相近。假借现象在今天看来是不正常、不规范,好象写别字,但在上古却是允许的。所以先秦两汉的作品,假借现象便很普遍。 例如《诗经•魏风•硕鼠》一篇很简短,就有四三处假借: 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贯”清人认为是“宦”的借字,宦:侍奉,后来认为是“豢”的借字,卷:喂养。贯古属无部母平声。匣母元部去声,音近假借。女,通“汝”第二人称代词,“女”泥母,鱼部,上声,“汝”日母,鱼部,上声。“泥”“日”在上古同属鼻舌音,只是发音部位略有不同,二者古音十分相近,音近假借。 ②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逝”通“誓”是发誓的意思。和它的本义“离去”或引申义“死亡”毫无关系,二者古音却是禅母,月部,入声,音同假借。 ③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直”是“职”的借字,职,引申为“所”,《管子•版注释》“得春职”即“得其所”,《汉书•宣帝纪》“毋令失职”即“毋令失所’,因此“直”在这里与“所”同义。“直”、“职”古音都是章母,职部,入声,音同假借。 假借的条件是读音相同或相近,先秦两汉古书的假借自然是根据上古的读音,所以我们只有学点古音,才能识别假借字。音韵学给训诂的贡献除了上述所言的帮助我们认识文字通假以阐明词义,探寻同源词以沟通词义外,还可让我们了解古今语的传承关系。系联古今不同的用字。古今语的传承也是以声音为线索的。如《伐檀》:“河水清且涟猗。”《说文》:“澜,太波为之,涟,澜或从连.”段玉裁注:“古阑,涟同字,后人用乃别为异字异义同音。72.参考答案:《释名》73.参考答案:1)阐明体例;2)训释词义;3)考辨名物。74.参考答案: 你怎么还能理解我的意图?如果只活到60岁的话,你的坟墓上的树也该有两手合抱那粗了!75.参考答案: 首先,对《方言》的体例有所揭示。 其次,从注释内容看,郭注疏通字词,音义兼注。包括说明被释词、说明解释词、说明古今方言发生变化、说明词义古今演变、探求得名来由、说明文字变化、说明语音变化。 再次,从训释方法看,郭注有这样的一些特点: 一是晋代语言解释古语; 二是用双音词解释单音词; 三是以《尔雅》与《方言》互证。第2卷参考答案一.参考题库1.参考答案:“异言”;“道形貌”2.参考答案:B3.参考答案:通假字有常规,明通假必须注意例证确凿。通假字虽是同音替代字,但什么字可用什么字替代,什么字可以替代什么字,却是相对固定和有广泛的社会性的,也就是说,在用字上是具有约定俗成性的。因此,训诂释义不可随心所欲仅凭语音,必须注意例证。4.参考答案:扩大训诂范围。出现义疏和集解。重视少数民族语言和外国语的研究。5.参考答案:B,C,D,E6.参考答案:转语7.参考答案:A,B,C8.参考答案:A9.参考答案: 然而陈涉只是个用破瓮作窗户、用草绳作门枢的穷人,是个地位低下的农奴,是个正在发配边疆的罪人。10.参考答案: 浑言、析言;散文,对文:辨析同义词,浑言是笼统地说,析言是分析地说,浑言又称为统言、通言、散文、散言;析言又称为对文,对言。相对而言的文辞,称为对文,不相对而言的文辞,称为散文。对言就是相对地说,散言就是不相对地说。浑言、散文是异中求同;析言、对文是同中求异。二者旨在辨别外延相同而内涵有别的概念之间的差异。如说文走部,走,趋也。11.参考答案:B12.参考答案:辞13.参考答案:A,B,C,D,E14.参考答案:古乐府15.参考答案:正确16.参考答案:谓17.参考答案: ①《说文解字》的解说以篆文为主体。 ②下面用“某也”的格式来释义,凡说“某,某也”,都是讲字义的,如凡说“象某,从某”都是讲字形的,如刃,象刀有刃。休,从人从木。 ③有不少字的解说必须承篆文来连读才能领会它的意义。如,参,商星也。应解为:参商,星也。 ④用“读若”“某声”说明字的读音。如哙,读若快。江,从水工声。18.参考答案:姚燧19.参考答案: 破字,也叫“读破”、“破读”、“改读”,易字,其作用用本字来改读古书中的假借字的,清王引之《经义述闻》引其父王念孙说:“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之,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故毛公《诗》传多易假借之字而训以本字,已开改读之先。至康成笺《诗》注《礼》,屡云‘某读为某’,而假借之例大明。后人或病康成破字者,不知古字多假借也。” “破字”、“易字”有时也指改正形误的字,如破字,读破,还用来改变某字原来的读音以表示意义或词性的转变。通常是改变声调。20.参考答案:曰/谓之/为21.参考答案:一是不迷信原文。主要表现为敢于怀疑原文,这种精神无疑是可贵的,另外不是一味的尊经,这比起汉唐注疏来说,这显然进步多了。二是不强作解人。对于前人不同的注解,作者用“未详”、“未详孰是”、“未知孰是”来说明,体现了《集注》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22.参考答案:D23.参考答案:A,B,E24.参考答案: 肯:紧附在骨头上的肉。 綮:筋肉聚结处。合为筋骨结合处,要害之地。25.参考答案:D26.参考答案:D27.参考答案:从中国古代语言学发展历史来看,训诂学创始得最早。所以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