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_第1页
修改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_第2页
修改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_第3页
修改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_第4页
修改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小数乘整数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小数乘法》里的第一节《小数乘整数》,本次说课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五方面进行。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小数乘整数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并且会进行小数加减法计算以及整数乘法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教学内容是小数乘法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学生已有整数乘法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教学时与整数乘法联系,便于引导学生将整数乘法的经验迁移到小数乘法中来。小数乘整数既是小数乘除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为后面进一步学习小数乘小数、小数除法等知识作准备,进一步为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打好基础。(二)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的笔算。2、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3、在观察、探究、应用的过程中,体会小数乘法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小(三)教学重点、难点:根据课标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和算法。教学的难点是:小数点位置的确定。(一)说教法: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生本教育倡导先学后教,已学定教,根据这一理念我通过课前布置前置性作业,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课上交流前发现小数乘小数的算理和算法,让学生经历对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思和创造能力。(二)说学法:作为学习主体,学生的参与状况、参与程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自主探索、合作探究等活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学习活动更加生三、说教学过程我布置的前置性作业是自学课本第2页例1,然后认真完成作业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三个环节:小组交流前置性作业、全班交流、应用拓展个燕子风筝多少钱我的方法一个小数乘整数的例子【设计意图:通过布置前置性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计算经验,结合自己2的自学独立算出买3个燕子风筝花的钱。做到了先学后教】在交流前置性作业时我分为两个交流环节。课一开始小组交流第一个前置性作业,买3个燕子风筝需要多少钱的计算方法,在这个环节教师巡视指导。(这样教师能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已学定教)在小组汇报展示时,第一个学生可能这样说:我是用加法算的。第二个学生说:3.5元=3元5角3元×3=9元5角×3=15角9元+15角=10.5元第三个学生说:4元×3=12元,5角×3=15角12元-15角=10.5元第四个学生说:我是列的竖式,先把3.5元转化成35角,再计算35角×3,最后将结果105角换成10.5元如果第一个小组没有想到这些方法,让别的小组展示,还有与这一小组不同的方法吗?然后引导学生对不同的解法做出评价,你认为哪种算法比较简便,大多数学生会说第四种,再请第四个学生说怎么做的,其他同学提出疑问,你认为这种算法关键一步是什么?经过学生的分析、对比、讨论、认识到这种算法的关键一步是将小数3.5元换成整数35角,也就是将小数乘整数换成整数乘整数来计算。【设计意图:在此环节我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鼓通过小组交流汇报、全班交流反馈、评价,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初步感受道转化的数学思想,获得了成功的学习体验。】第二环节:小组交流小数乘整数的例子学生举得例子可能一人一个样,在此我放手让学生自主计算列出竖式,然后小组交流并尝试对过程作出合理的解释,重点是小数点怎么点,为什么小数点要向左移动两位?积小数末尾的0为什么可以去掉。最后全班交流小数乘整数怎样做,来总结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1、安排了基础题:第三页做一做1、2、32、深化题:练习一第一题3、拓展题:练习一第2、3题。【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在颇有兴趣的计算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将获得的数学知识应用与生活中】在本节课结束之前,学生畅谈自己的收获和情感体验,是本节课获取的知识进一步升华。整节课,我通过三个环节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小数乘小数说课稿小数乘小数说课稿31、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和教师引导,使学生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理,掌握算法,并能正确进行估算、口算、笔算。2、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与概括的能力和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交流的能力,渗透转化思想。3、使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遇到问题、不断探究、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感受探索成功的愉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学生自己探索获得“小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即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学难点:通过转化探索活动,使学生发现因数中小数位数与积中小数位数的对应关系,悟出“两个因数中的小数位数就是积中的小数的位数”。二、说教法、学法紧紧依托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顺应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取向,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和讨论交流,在不断地“产生疑问、进行探索、释疑、运用”这一循环过程中,自然地发现“积中小数位数与因数小数位数”的关系。1、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数学课堂教学要注重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条件,积极营造学生自由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交流学习中来感悟、探究、发现小数乘以小数的算理和算法,让学生经历对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如课堂中首先呈现房间平面图,启发学生获取信息,提出问题,列出算式说明及依据。教学计算要善于捕捉差距,关注生成。如:通过以上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与经验,紧接着出示阳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学生自主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两位小数与两位小数相乘中两个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并在小组里讨论过程中学生自主生成,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从而真正体现是学生迈过学习,自主获得知识的生成过程和计算方法。2、正确把握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本课力求在每一个环节的推进过程中都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究,再让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教师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给予学生应有的尊重与信任,提供其广阔的思考空间与交流机会,使其通过个体思考,小组或组际交流逐步得出自身认可的计算法则或规律,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比如:教材重点组织学生探索笔算的方法,先告诉学生可以把竖式中的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来计算,再结合直观图示讨论,按整数相乘后怎样才能得到原有的数?启发学生理解,把两个因数看成整数,等于把原来两个因数分别乘以10得到整数,因数扩大100倍,积也就积也就相应扩大100倍。因此要得到原来算式的积,应用整数相乘的积反过来除以100。除此以外,学生可以通过单位换算把米化成分米得到的积后再换算成平方米。学生可以通过对笔算结果与估计结果的比较,判断笔算结果是否合理,从而确认相应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在引入“3.6X2.8”时要求学生先用两种方法估算,并说明正确答案的范围,根据以上推断,让学生独立计算,为接下来笔算方法提供一种支持。四、说教学程序1、创设情境,引出可探索的“数学问题”。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对学生熟悉的住房面积计算,既复习了旧知,又自然的引出了本课要探索的新知,同时,赋予了计算一定的生活意义与实际意义,使学生感悟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计算确实是一种需要,产生急于要弄明白的求知心理,激起了探索的欲望与兴趣,为下一步的自主探究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条件。如在创设情景引入的过程中,教4师问:“你获取了哪些信息?”可以体现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列式,自己解答,使枯燥知识变成善于学习的知识。2、对算理和算法的自主探索。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知识自己去探索,凭学生自己的理解来寻找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再通过相互的交流,不断产生认知冲突,思维产生碰撞的火花,营造出继续探索规律,解释新问题的氛围。(1)独立尝试。学生在独立计算4.2×3.6时,势必会根据对前面小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小数的算法和算理的理解来进行计算,这一尝试可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计算小数乘以小数时在认知上的难点,为教师接下来有针对性、有重点的教学找准了最佳的切入口。(2)交流各自的算法与想法。在交流中,教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畅谈自己的算法与想法,及时掌握学生不同的思维生长点和认知区别。比如在计算小数乘小数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让学生估算2.8X3.6的结果最大是多少,然后让学生再进行计算。教师充分尊重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创造性地参与到计算的探索过程中来,对学生算法、算理和结果上的对与错不作判断,而是把各种不同的算法与想法展示给全班学生,让其产生思维的碰撞与冲突,为其留下思维的空间。3、运用规律来解决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感悟算理,获得方法。运用学生自己发现的规律来指导计算,一方面可加深对算理的理解,提高对算法的感性认识,为归纳出小数乘以小数的法则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规律。如在课堂练习环节中,设计了练一练的习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再指名在全体学生面前谈自己的想法与算法,通过计算与交流,学生对小数乘以小数的算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同时对因数中有几位小数,积中就有几位小数这一规律有了初步的感悟。4、运用法则,进行专项训练与开放训练,以拓宽思维,促进发展。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是对小数乘法算理在操作层面上最简单的概括,对学生在计算时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是思维的简约化,是解题策略的优化。为此,设计了一些专项性习题,根据算式特点在积或因数中点上小数点的正确位置,以更一步强化积中的小数位数由因数中小数的位数来决定这一规律。为了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安排了一组开放性练习,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落实,也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开发,探索能力得到训练。最后还安排了一个实践题:一种西装面料,每米售价58.5元。买这样的面料5.2米,应付多少元?(先估算的数,在计算)并应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计算出物品的总价。让学生在颇有兴趣的计算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将探索获得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工作中去,应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一些生活问题。总之,本课力求改变以往计算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少,以计算技能的培养为主,以正确计算为最终目标的教学方法,而是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创设各种条件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运用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同桌讨论、合作交流,去发现和创造小数乘以小数的算理和算法,从而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得到培养和发展,使数学思想方法得到渗透。一、说教材《积的近似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5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乘整数、小数乘小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更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近似数。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学会应用迁移的方法来求积的近似数。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经历有条理的思考过程,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能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近似数。难点: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求积的近似数。四、说教法: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在教学中采用了情景创设法。观察发现法、活动探究法等学法。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安排了五复述回顾,引入新课——尝试探究,解决问题——自学检测、归纳展示---多层训练,深化知识——质疑总结,反思评价。七、说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复述回顾,引入本课。由于求积的近似数所用的方法同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完全相同,因此在教学新知前,组织学生复习、练习,让他们回忆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为自主探索求积的近似数做好准备。(1)口算。(2)用“四舍五入”法求出每个小数的近似数。(多媒体出示)保留整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两位小数二人小组复述上面问题。思考并回答:怎样用“四舍五入”法将这些小数保留整数、一位小数或两位小数,取它们的近似值?(3)揭题谈话:在实际应用中,小数乘法得的积往往不需要保留很多的小数位数,这时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板书课题:积的近似值)第二环节:尝试探究,解决问题。首先请学生带着四个问题自学课本10页内容:61、怎样求狗约有多少亿个嗅觉细胞?试着列出算式。2、解决上述问题应注意什么?4、取近似值的方法有哪些?我们在取小数的近似值时应注意什么?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探索和学习新知识。学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小组进行交流自学收获和疑难。计算下面各题,得数保留一位小数请孩子们独立思考解决这个问题,并在组内交流。学生在练习本上试着解决的时候,教师进行巡视,观察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同时对学困生进行适当的帮助和引导。反馈、评价。引导学生反馈、评价自己的计算过程、结果是否正确,更正自己做错的地方。教师适时提问:谁能说一下解决这样的问题要注意些什么呢?学生思考后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3)、根据四舍五入的方法保留位数学生总结的注意事项,只要合理都会给与鼓励和表扬。本环节我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设计有针对性、层次分明的练习题组,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练习题组设计如下:(首先我设计了一组基本练习,两道实际应用题和一道拓展题)1、下面的计算对吗?把错误的改正过来。(1)91×0.5=46(得数保留一位小数)(2)2.34×0.15≈0.36(得数保留两位小数)先让学生算一算,再判断计算是否正确,然后把错误的改正过来。(1)1.58×0.8(得数保留一位小数)(2)0.56×1.5(得数保留两位小数)7学生独立完成计算(指名板演),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集体订正。(1)一幢大楼有26层,每层高2.84米。这幢大楼约高多少米?(得数保留整数)(2)一块长方形菜地,长12.4米,宽5.7米。这块菜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得数保留一位小数)学生独立完成列式计算(指名板演),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集体4、如果两个因数的积保留两位小数的近似值是3.58,准确的值可能是下面哪个数?本环节设计了改错、计算、解决问题及思维题等练习,旨在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通过练习,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求积的近似数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环节,有以下两个问题:(2)你有什么感想?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每位孩子充分发言,交流学习所得。选代表全班在本环节中通过交流学习所得,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也培养连乘乘加乘减》。8《连乘乘加乘减》是本册教学重点之一。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为后面学习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以及更复杂计算做准备。为此,要求学生必须扎扎实实地掌握这部分知识。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本节1、知识目标:通过自主探究,理解《连乘乘加乘减》的意义,理解掌握《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2、能力目标:能正确进行口算和笔算,使学生认识小数连乘与整数连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主动探究的精神,迁移类推能力,发展学生思维。根据教材编排特点,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意义,掌握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是积的小数点位置的确定。教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尝试法,操作法,发现法,讨论法等。学法:学生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始终离不开学法。我重视观察,比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应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在开放的时间和空间里,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的形成过程。三、说教学环节:在新课标的倡导下,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教学我分为六个环第一环节,铺路搭桥,兴趣引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我让学生填写书中的表格因数1.21.021.0021.0002因数0.4积谁能说说,在表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让学生在各抒己见中充分感知”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化,积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一规律。第二环节,明确目标,巧妙设疑。同学们请看15×4×2=多少老师现在把这道题改成1.5×0.4×0.2,你会做吗?通过变式,创设问题情境,从学生熟悉的问题入手,从而顺利进入新课的学习。然后交待本课的学习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要通过自主探究,来理解小数连乘的意义,理解掌握小数连乘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口算和笔算。第三环节,操作观察,发现规律。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算式:1.3×0.2=0.260.26×1.1=0.286这个乘法算式有什么特点?根据这一特点,还可以用别的方法计算吗?1.3乘以0.2再乘以1.1表示什么意思呢?你能说出下列算式表示什么?小数连乘的意义是什么?小数连乘的意义与什么算式的意义相同?(小数连乘的意义与整数连乘的意义相同。)说明整数乘法的意义也适用于小数乘法。9通过学生观察,比较,讨论,采用发现法来组织教学4、小结,引导学生得出计算方法。①观察以上题,你发现积的小数位数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为什么?(积的小数位数与被乘数和乘数的小数位数有关,被乘数和乘数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②小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积的小数位数是被乘数和乘数的小数位数之和)成体系,我让学生阅读9页的内容,提出尚存的疑虑,做到及时反馈。练是数学课的重要特征,我通过有层次的练习,培养学生的能力,发挥学生的智能。1.说出下面各算式中积应有几位小数2.在积的适当位置上添上小数点观察:积的小数位数是多少位?为什么?注意:计算的结果,小数部分的位数.列出乘法算式,再算出来。六、梳理概括,形成体系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你们都有哪些收获呢?的知识结构中去,从而培养了学生语言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说课稿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2页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应用乘法运算定律,使一些小数乘法计算简便。教材分两个层次编排:1、结合具体算式说明整数乘法运算能使一些分数的计算简便,也为以后学习用不同方法解答应用题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知识技能2、能运用乘法运算定律使小数计算简便。1、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的能力,培养合理运用所学的知识解3、通过复习旧知识、自学教材中三个关系式,观察与分析,将旧知识推移到新知识里,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认真审题灵活运用运算定律简算的习惯和能力。程,初步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小数乘法同样适用,能教学难点:学生通过观察能找出正确的简便算法。教学方法;学生应用观察法、发现法、探究法、归纳法等学习方法。根据小学高段学生学习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强的特点,我采用复习采究猜想验证应用——提升六个学习阶段完成本课教学设计。师:孩子们,今天我们先来进行课前比赛,看谁的知识学得棒。第一轮:看谁算得对(口算)。(复习整数和小数乘法,为后续学习打下伏笔)学生独立完成,请学生上台板演师:说说你是怎样算的?运用了什么定律?=68×(125×8)……(乘法结合律)=(125×10)+(125×8)…(乘法分配律)(精炼亲切的开场语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作为知识铺垫的复习题添上巧、快,用竞赛师:(在原式上加小数点变为小数乘法)学生发现整数乘法变成了小数乘法。提问:你准备怎样算?学生仿照上面的整数简便运算直接用了相同的简算方法。师:对于小数乘法,能应用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吗?生:(齐声)能师:这么肯定!怎么知道的?师:猜想不一定是对的还需要验证?怎样验证?生1:计算算式两边不是相等。生2:利用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验证。生3:利用小数的性质来验证。3、验证师:请动笔算算,利用定律得到的算式与原式是否相等。通过笔算发现:计算验证所得的结果都与应用简算求得的结果一致。(课件演示)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以学生为探究主体,尽可能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敢于猜想,学会验证,引导学生自我感悟,从而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出示小组合作要求:说一说:说说你对每个定律的理解。算一算:算出两边算式的结果,看是否相等。议一议:通过举例,你有什么发现?)乘法运算定律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学生小组活动,填写报告单,2~3个学习小组上台板演。师:仔细看看这组同学的成果,其余组有什么补充?师:我们通过实例推导了,乘法交换律适用于小数乘法……也就是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同样适应小数。通过实例,学生发现在小数中应用整数的运算定律所得的结果与直接笔算所得结果完全一致,从而发现整数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板书课题)。(学生在表述时内化知识,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凸显本节课教学重点,进一步强化“使用整数乘法运算定律能够使小数乘法简算”的理念,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充分训练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力也得到提升。〕五、实践应用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明确了小数中应用整数的运算定律所得的结果与直接笔算所得结果完全一致,说明整数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那么现在我们就来利用整数的运算定律使下列计算变得简便。要求学生自主选择一组习题,完成后和同桌讨论,说说自己使用相关定律进行简算的理由。抽学生口答——先说括号中应填的数,再说出对应的运算定律。重点要求学生阐述自己的计算过程和选用相关定律的依据。(“快乐”一词赋予枯燥的习题生机和活力,投入情感因素。通过学生自主作业,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通过学生描述,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学生在能运用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简算时,能否快速正确判断简算方法成为训练的必须,因此我设计了以下环节:2、抽数游戏①运气题规则:四组各选一名学生上台到信封里抽一个数,抽到这个数只能放到本组算式里,看能否组成一道能简便的算式第一组:0.25×8.5×()、第二组:1.28×()+0.72×8.6第三组:0.85×()、第四组:由于是从这四个数中任意抽取,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观察,再抽数。师:想一想:你希望你们组抽到几?为什么?学生抽数,贴好。学生可能抽取到的数不能与算式进行简便运算。同时有可能抽到的数学生不能第一时间准确判断能否进行简算。此时教师则要注意调动全班学生进行思考和补救。师:你为什么叹气?师:这次运气不好没关系,我们可以凭聪明才智改变运气。(由于是随机抽取,产生的组合存在多样,教师可以利用其中存在的不确定性进一步训练学生对试题的观察力和分析力,同时为接下来的本课知识的难点突破积蓄能量。)规则:四组各选一名学生上台到选择填写四组数据,根据自己的判断放到合适的算式里组成一道能简便的算式师:这次大家满意吗?这些算式怎样简算呢?动手算算。(将作业形式转化为游戏不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挑战意识;学生在选择辨析中巩固知识,在辩论中发现最佳解题方法,从而成功突破教学难点,有效实现教学目标,同时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情感获得体验。〕教学楼侧有两块草地(如图)12.5米6.4米这块草地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米?2.9米①师:该怎样计算?同学们先动脑想想,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流想法②师:哪种方法最简便?(学以致用,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这里不仅利用本堂4、数学学习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为了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我出示了——思维训练师:看到这道算式,想到什么运算定律?能不能直接用?缺少什么条件?生认识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挑战性,有效地开阔学生的视野,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六、本课学到此时,知识结构的梳理尤为重要,于是进入——拓展延伸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我们是怎样获得知识的?(通过学生的归纳总结,对本堂课的知识进行总体把握和梳理记忆本堂课的重难点)《位置》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现在修改在五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以通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和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第三学段学习“图形与坐标”的内容打下基础。2、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我制定了以(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学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景中的物体的位置和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合作交流等方式,将用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为用数学方法确定位置,发展数学思考,培养空间观念,并增强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3)情感态度目标:使学生感受到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背景,体会数学的价值。渗透数形结合的思重点:学会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难点: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关键:引导学生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二、说教法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我在教法上力求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新理念。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激、导、探、放的方式,为学生创造了多次活动的机会,同时借助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与创设的实际情境,把学生带进学数学,用数学的研究领域。三、说学法我们知道,每个孩子都是积极向上的,只要给他一个舞台,每个人都愿意把自己展示给大家。因此,我采取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构建新知。如在“说座位”“找景点”等一系列的活动中,每个学生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通过“说、猜、填、找”等活动,充分发为了努力促使学生在生活中感知、在活动中体验、在应用中提高。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这个环节,我是以谈话的形式开始:①用“开学的头两天,你们是怎样向爸爸妈妈介绍自己的新位置的”为话题,激发学生讨论、交流。②然后指名前排、后排、左侧、右侧四名学生代表说说。为这节课的空间思维活动拉开序幕。设计意图:因为学生以前已学过用“第几组第几个”的方式来描述位置,所以我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从学生自己十分熟悉的座位入手,通过说说自己的座位,引出第几列第几行的话题,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铺垫。(二)自主探索,探究新知这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我分为四大步来进行。第一步:先引导学生认识列、行的含义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一般规则。这一步的教学,我充分结合学生的座位,引导学生先认识什么叫做列,什么叫做行,咱们班的第一列在哪里,(请第一列的学生站起来向大家挥挥手),第一行在哪里,(请第一行的同学站起来向大家挥挥手),再让全班同学数一数,咱们班一共有几列几行。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全班同学的座位变为座位示意图。请一位学生上来找找第一列在哪里,第一行在哪里。然后提问:数列数和行数的时候,你们分别从哪边数起?这样,从具体到抽象,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数列数的时候是从左往右数,数行数的时候是从下往上数(或从前往后数。)第二步:学会用第几列第几行来介绍自己及好朋友的位置。主要是让学生说说我的座位是在第X列第X行,我的好朋友的位置是在第X列第X行,让大家猜猜他(她)的好朋友是谁。再通过比较、总结,使学生感知到用列、行来确定位置比以前的方法更具体更规范,然后又从具体的第几列第几行现象中抽象出数对的表示形式。设计意图:充分体现从具体形象思维活动到抽象思维活动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为下面“数对”的教学起到了重要的过渡作用。第三步:认识数对,会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重点)(1)理解数对的含义。即结合前面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理解第X列第X行,用数对来表示怎样表示?先表示什么,再表示什么,怎样写?反过来,数对(5,3)表示什么意思?(2)用数对介绍自己的位置。(3)让全班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自己的位置数对。写后与同桌互换检查。(4)数对闯关活动。目的是提升数对认识,分为三关来进行。第一关:老师出一个数对,这个数对是表示哪位同学的位置的,就请这位同学站起来。下面的数对,我是这样设计的,第一个数对是(3,4),第二个(4,3)。然后引导学生比较这两个数对,有什么区别。设计意图:通过(3,4)和(4,3)对应的是不同的位置,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对中两个数的顺序的重要性。再次强调数对中第一个数据表示列,第二个数活动继续,接下来的数对分别是(2,3)、(3,1)、(1,3)、(3,3)。请坐在这几个位置的同学逐一站起来,对了,就奖励他掌声。错了,大家就帮他纠正。通过此数学活动,让学生充分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进一步掌握了用数对确定具体位置的方法。第二关:请同学们给上面的数对进行分类。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具有挑战性,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达到“引思”的教学效果。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分析,归纳综合后,会将它们分为两类。①同列:(3,4)、(3,1)、(3,3)②同行:(4,3)、(2,3)、(1,3)再请这两类数对上的同学分别站起来,让大家直观验证一下,它们是不是在同一列和同一行上。(提升对数对的进一步认识,体验获得知识的成就感。)第三关:在坐标轴上确定上面这几个数对的位置。假如,把(3,3)的位置定在这里的话。(如下图),其他数对的位置分别在哪里?让学生思考并完成。设计意图:通过在黑板平面上摆放六个数对的位置,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为后面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内容奠定基础。第四步:确定方格中的位置。(形成技能)这步教学,我充分利用课本例2为学习素材,先让学生说出图中几个场馆的位置数对,再让学生在图中标出其他场馆的位置。设计意图:通过“引——放——引”,师生的“教”与“学”的方式达到和谐统一。新课程理念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同时,又遵循了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说课稿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时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现在修改在第三单元第一课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等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而且本节课也是整数除法意义上的进一步扩展,也将为今后学习小数除以小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良好基础。因此,学生结合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及学生情况,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初步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并(2)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自学尝试、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分析能力及迁移类推的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活得成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算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与旧知识联系十分紧密,计算步骤与整数除法基同,不同的只是处理小数点的位置问题,而且生活中学生对小数除法也有了初步的接触和认识。根据这些特点及学生的已有经验,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尝试教学法进行教学。学法:通过组织学生学习、探究,让学生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独立思考、首先我出示两道整数除法题,让学生列竖式计算,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发挥旧知的迁移作用,为学习新知架设认知桥梁,做好知识准备。接着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出示超市购物图,创设情境让学生搜集信息并列出算式。这样不仅为学生做好了尝试的心理准备,也让学生感受了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再让学生将6.8÷4与前面复习题中的68÷4对比结识新科明确本节的学习内容。板书课题后,我用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没有学习过,该怎么除?你能尝试计算吗?”激发学生进行第一次尝试计算6.8÷4。算后组织学生进行汇报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四种算法(1、2、3、4多媒体课件出示)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的想法,判断出算法4是错误的。再让学生着重对比算法2和3,说出竖式中28和2.8便是什么?1.7表示什么?问什么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让学生明确算法2比较合理。本环节让学生借助元化角初步感知了小数除以整数的算法和算理,体现算法多样化,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再加以适当的评价,让学生感受初次尝试成功的快乐。尝试成功后,我组织学生自学课本,炎症常是结果,并找出书中与自己不同的想法。汇报自学情况厚让学生在深入思考,小组合作讨论:1、被除数是小数怎样除?2、为什么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3、余数24表示什么?教师在交流汇报中适时引导,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让学生充分理解算理和算法,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交流意识及迁移类推的思维能力。紧接着,我出示一组练习25.2÷6和34.5÷15学生进行第二次尝试,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选优、中、差学生板演。针对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和存在问题,教师进行讲解并引导总结算法,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评价,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尝试成功的喜悦,激发强烈的学习自信心。学生在汇报过程中,语1、竖式中漏点小数点的练习。加深学生对小数除以整数算法及算理的理2、走进生活解决问题。让计算不仅仅停留在算理的理解和技能的提高上,还要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练习中也让学生感受到小数除法在生活中的新课即将结束,我组织学生对本课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总结,在巩“一个数除以小数”是人教版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3单元中的第二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的基本计算方法.。它是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它是小数除法的重点内容。需要解决计算的策略问题,即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要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后把除数由小数转化成整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态度,转化的思想和积极教学的重点:是利用“商不变的性质”和“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并能够正确计算。而计算中商的小数点的位置以及除法竖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转化”思想,培养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3、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增强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重点: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难点:理解“被除数的小数点位置的移动要随着除数的变化而变化”。商的小数点的位置以及除法竖式的写法。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启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1)观察发现法。学生通过观察算式发现其与新知识的不同之处,进而因出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即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后就用“除数是整数的小(3)练习巩固法。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三.说学法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可以进行了以下学法指导:(1)观察分析:让学生要学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2)探究归纳:让学生通过探究归纳出如何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明确应用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要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以及商不变的规律是解决问题的(3)练习巩固:让学生知道数学重在运用,从而检验知识的应用情况,找出未掌握的内容及其差距。(一)复习导入1、说说去掉下列各数的小数点后,原数扩大了多少倍?2、根据3684÷12=307,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并说明理由。说说被除数、除数和商之间有什么变化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二)探究算理归纳法则1.学习例4:(1)学生审题列式:7.65÷0.85(2)揭示课题:这个算式与我们以前学习的除法有什么不同?(除数由整数变成了小数。)(3)探究算理。1、怎样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根据是什么?2、转化后怎样确定商小数点的位置?3、除数转化为整数时,遇到被除数的位数不够时,该怎么办?讲算理:(为什么把被除数、除数分别扩大100倍?)把除数0.85转化成整数85,扩大了100倍。根据商不变的性质,要使商不变,被除数7.65也应扩大100倍是765。小结:这道题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把除数转化成整数?二移:把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使除数变成整数。三算: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方法计算。(三)展开练习深化认识2.被除数和除数位数不相同的的情况:小结:今天学习了些什么?学生总结。通过教学我认为我做到了以下几点:1、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都能正确的掌握除数是小数计算方法。2、做到了迁移、类比的数学学习方法,让学生有以下两方面没有做好:1、在教学时对学生现有知识掌握度估计过高,练习题出的骗难,学生不会,导致课堂松懈。2、应该注意学生的学情,根据学生的这一部分内容是在学习小数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小数除法经常会出现除不尽的情况,或者商的小数位数较多的情况。但是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并不总是需要求出很多位小数的商,而往往只要求出商的近似值就可以了。因此这部分这里只是通过例6一道计算钱数的应用题,让学生自己想一想,怎样取商的近似值。由于计算钱数时一般算到“分”就可以了,那么题中的结果应保留两位小数,除的时候要除到千分位,也就是要先算出三位小数。然后让学生自己确定,怎样把小数点后面第三位小数按“四舍五入法”处理。接着,让学生试算“做一做”中的练习题。这一题是让学生根据不同要求取商的近似值。使学生更明确,算出的小数位数都要比要求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然后按“四舍五入法”省略尾数。商的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1、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能按要求在小数除法的计算中正确地截取商的近似值。并且能够灵活的处理问2、通过观察、比较、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学会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3、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学习数学2、理解求“积的近似值”与求“商的近似值”的异同。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学会求商的近似数,并且在练习中注意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处理问题,本课教学主要分以下几部分来进行教学的(一)复习铺垫通过复习和谈话,既回顾了上节课的内容,又揭示了这节课的学习内容,为今天本堂课的学习内容作准备,为学生完整地认识取商的近似值作铺垫。(二)自主尝试多媒体出示例题7的情景图学生通过读题列式,尝试计算来初步探究问题这里多媒体出示生活情境图,为的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数学探索活动中去,并在数学探索活动中,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获得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整个过程是让学生自己充分思考、判断、推理,由实际生活知识引入到所要学的内容,并在从中悟(三)展示交流集体交流:你遇到了什么困难?我们如何解决?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交流不仅使学生明确了取近似值的方程中使学生感悟到取近似值的方法以及规律。(四)点拨探索法。需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该怎么办?帮助学生总结出取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比较求商的近似值和求积的近似值的异同点: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还可以介绍一种简便的方法,即除到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后,不再继续除了,只把余数同除数做比较,若余数比除数的一半小,就说明求出下一位商要直接舍去;若余数等于或大于除数的一半,就说明要在已除得的商的末一位上加1。让学生知道:不断学习,就要不断总结。因为总结能使我们的认识更加深刻。通过归纳、整合知识,让学生明白如何求商的近似值,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内化。(五)演练拓展巩固练习是通过一个求商的近似数的表格来进行的,鼓励学生比快,并且介绍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拓展练习,提高学生(六)课堂小结《循环小数》说课稿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第3单元的小数除法中的循循环小数是教材第3单元小数除法中第四部分的内容。循环小数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小数除法的意义、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又比较抽象,是教学的一个难点。课本的例7,是教学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重复出现的情况,为认识循环小数提供感性材料。例8通过计算两道除法式题,呈现了除不尽时商的两种情况:一种是从某位起重复某个数字;另一种是从某位起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由此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并介绍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接着教材用想一想的方式组织学生讨论“两个数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所得到的商会有哪些情以前学生对小数概念的认识仅限于有限小数,到学习了循环小数以后,小数概念的内涵进一步扩展了,学生认识到除了有限小数以外,还有无限小数,循环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有限限小数和无限小数,了解循环节的概念和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4、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能正确区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5、教法和学法: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复或依次出现对学生来说是种很有趣的现象。基于上述认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首先用兴趣激励发激发学生学习循环小数的热情,然后主要采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并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帮助学生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达到学习目的。(一)从生活现象中,感知“循环”1、首先采用聊天的形式引入,问学生最喜欢星期几?为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提问:这个愿望可能实现吗?为什么?现)之后又是星期一、星期二至星期日…是“依次不断重复出现”,(完整板书:依次不断重复出现)2、然后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种“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的”学生举例后教师小结:生活中象这种“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很多,我们把这种现象还可以叫做——(循环现象,板书:循环)与数学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循环”的含义,从而为后面学习新知(二)从数学现象中,认识“循环”师:生活中有很多这种循环现象,那数学王国中有没有这种现象呢?(以及时1、发现数学中的“循环”现象(1)出示幻灯并提问:你们知道蜗牛的速度是多少吗?(2)指导学生读取信息:蜗牛3分钟爬1米。(3)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独立计算。(4)提问:在计算中遇到了什么情况?出现了什么现象或规律?(5)观察1÷3的竖式及商0.3333…使学生发现余数不断重复出现1,商也不断地重复出现32、小结并揭示课题:象0.3333…这样的小数我们也给它取个名字?叫做循环3、进一步学习“循环小数”的概念(1)出示例8:王鹏400米只跑了75秒,平均每秒跑多少米?(2)学生独立计算,教师收集答案,进一步明确5.333…也是循环小数。(3)学生独立计算例9:28÷1878.6÷11(4)分小组讨论,说说自己的发现。(这些商都是循环小数)(5)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什么叫循环小数。(6)师强调语言的规范性,并小结循环小数的概念。(7)教师用幻灯出示完整的板书概念。4、指导学生看书学习课本28页的内容,解决以下问题:(2)什么是循环节?怎么用简便方法写出循环小数?学生反馈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划出重点词并板书简写。【让学生在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认识了循环小数,使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真正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和做数学的价值,感受到(三)从数字乐园中,理解“循环”1、下面哪些小数是循环小数?为什么?如果是,说出它的循环节,并将它写2、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哪些是循环小数?将循环小数表示出来。(课本29页第1题。)【在学习新概念后,紧接着安排这两道直接应用新概念的练习,以达到及时强(四)第四个环节是:从辨析探索中,区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些情况?3、指导学生看书学习课本28页的内容,解决以下问题:(1)什么是有限小数?什么是无限小数?(2)有限小数可不可能是循环小数?循环小数可不可能是有限小数。(3)无限小数可不可能是循环小数?循环小数可不可能是无限小数。学生反馈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划出重点词并板书简写。(4)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小数包括有限小数、无限小数。(五)从练习实践中,巩固发展和创新1、判断下列各数哪些是有限小数,哪些是无限小数,哪些是循环小数。①3.141596……,②0.625,③4.1666………,无限小数有(),循环小数有()。(1)小萱家去年11月电费413元,想一想,平均每天用电多少元?(2)每套童装用布2.2米,50米布可以做多少套童装?师:从刚才的题目中你又懂得了什么?小结:对于循环小数,有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取它的近似值。3、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增加动脑筋的环节循环小数0.48536536……的小数部分第60位上的数是几?第100位上的数呢?【按照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根据由浅入深的原则,力求做到人人学有必须的数学,我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学有所获。第一题是基本题,是通过填“有限小数、无限小数、循环小数”,渗透“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但无限小数不一定循环小数;有限小数一定不是循环小数”的思想。第二题综合题,通过根据实际情况,取循环小数的近似值,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六)从质疑问难中,畅谈收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什么疑问?【让学生在重温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使知识的脉络更清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第三单元的例9: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内容教材通过例9先让学生利用计算器独立探索,发现规律,再利用规律来完成计算。在探索规律时,有时要根据计算结果寻找规律,但有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如小数除法,小数位数比较多的乘法等,如果用计算器计算省时省力又很准确,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计算负担,便于把主要精力用于寻找规律。因此教材结合小数除法的学习,专门安排了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发现规律的乐趣,同时体会计算器的工具性作用。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的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能力。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学生对规律的发现要经历一个观察、对比、分析等过程,所以教学中给学生留足发现规律的时间,先让学生独立发现,再小组交流的方式组织教学。这样既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的机会,又能借鉴同伴的发现结果,还能从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把发现的规律都说出来,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3、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注重探索过程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听为自主学,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通过计算、猜测、验证、总结归纳,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突破难点,提高效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被动学会”自主转变成“主动会学”。在引导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同时,力图让他们体验到类推的数学思想方法。根据这一课的内容,我安排的教学程序:提供材料,开课激趣-自主探索——(一)开课激趣。谈话导入:老师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数,你有什么办法很快地记住它?(板书:12345679)我们把它叫“缺8数”。1、用这个数乘9得多少?12345679×9=(用计算器计算)2、你能再算一算:12345679×18=3、你发现了什么?(同桌讨论)4、考考你,下面的题你能不用计算器直接写出答案吗?根据教师的引导,让学生用计算器解决问题。通过这个流程兴趣,又让学生体会到发现规律的乐趣,提高学习的兴趣。然后老师揭示课题:我们可以利用计算器的这种优点探索规律。(二)自主探索例10的教学,我是这样安排的:“用计算器计算一—观察发写商”三部分。我先让学生独立操作,你发现了什么?然后小组交流,说出你发现的规律,最后用发现的规律写出下面一组题的商。其中商的规律都是循环小数;循环节都是被除数的9倍。1÷11=0.090909……的循环节是09;2÷11=0.1818……的循环节18;3÷11=0.2727……的循环节是27。根据这一规律就可以直接填出下面一组题的商。学生用发现的规律写出商后,再通过“你是根据什么来写这些商”,使学生说出自己应用规律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规律的理解。(三)巩固拓展,内化规律。1、独立完成“做一做”,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出前4题,并观察这一组算式的2、课堂练习,让学生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让学生感受发现规律的乐趣。3、这样通过大量的感知表象的融合,学生的感性认识旧会产生一个飞跃,借助于数学语言,便能总结归纳出规律。并能体会到借助于规律,不用计算器也(四)总结归纳《用进一法和退位法解决问题》说课立不向(一)教材分析“解决问题”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3单元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了两个例题,分2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我说的是其中的第2课时。解决问题是小数除法单元的一小节,让学生学习用小数乘、除法计算解决常见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这节课主要是呈现生活情景,提供生活信息,收集、整理数学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不仅可以使学生体会计算在解决问题中的实际作用和价值,同时可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策略的训练。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运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采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解决问题的多样化,体会小重点:能正确运用小数除法,培养观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根据对本课教学过程的预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生活和活动情景,以“创境激趣”为关键,以“解决问题”为核心,以“自主探索”为主线展开的多维合作活动。为他们提供各种机会,采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经历思维冲撞、自主探究、合(一)创设情景、收集信息活中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生活中许多问题的确要用数学去解决,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理解了生活中的数学,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二)整理信息、提出问题(1)大家能从中得到什么数学信息?(2)提出问题。(设计意图:创设提问题的情境,体会提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提生活中的数(三)自主合作、探究问题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求出6.25和16.6这两个商,由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学过取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四舍五入法),因此可能会出现可以分装在6个瓶子和包装17个礼盒的结果,这两个结果与实际不相符,引发学生的质疑和争议。借此时机组织学生在组内交流探究,让他们继续争议下去,在辩论中明确为什么要7个瓶子和只能包装16个礼盒,使学生印象深刻,方法的形成水到渠成,同时也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不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而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近似值的道本节课我通过实物的演示,帮助学生对“进一法”和“去解,既直观又形象地证实了生活中确实存在这两种情况,也引发学生今后在探究有些数学问题时,也可以通过动手操作或实验来验证事实的必要性。对方法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时也更体会了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四)交流方法、解决问题2、小结:分析问题时,我们要弄清楚题目的数量关系,再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设计意图:将小组共同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全班共有,激励创新,拓展思维。呈现学生的不同解法,让学生在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后,享受成功的快乐。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成功,发现问题的良性循环。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向更广阔的空课件出示33页“做一做”其目的是归纳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即一般情况采用“四舍五入法”,特殊情况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进一法”和“去尾法”,使得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更加完善,一目了然。在整个练习中充分让学生说一说用什么方法取商的近似值,为什么?这样有利于学生灵活应用方法,依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出示P35页的第7题,小组讨论交流,再汇报,集体订正。的紧密联系。当然,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价值,联系生活理解掌握知识,这并不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标,最终目标是能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数学思维,数学方法,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再去创造,去解决的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七)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生讨论,师再总结《统计与可能性》说课稿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的第一课时。(而现在改为4单元第一课时)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学会通过量化的方式,用使学生经历实验的具体过程,从中体验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通过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主动、乐于参与“数学实验”,在与他人的合作过教学重点: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用分数表示事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正确判断,并能适当解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营造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氛围,共同在游戏、观察、猜测、验证与交流中真正有效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学法:在学法指导上,我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教学中充分发用,所以本节课学生主要采用以分组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形式的“探究学习法”,目的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小组活动,动手实践,以合作学习促进(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课件播放足球赛前抛硬币的视频,问学生:这种方法是否公平。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公平,也有可能说不公平,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引起争议,我对学生的意见加以肯定,我们在抛硬币时有可能正面朝上,有可能反面朝上,是一个不确定的事件,本节课就来探索不确定事件的可能性。(板书课题——可能性)出游戏公平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使学生有了进一步探究的需求,(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为了验证抛硬币的方法是否公平,引导学生以小组为(1)限时1分钟连续进行抛硬币实验,抛硬币时用力均匀,高度适中;(2)以小组为单位分别统计相关数据,填入实验报告单(如下表);(3)小组成员分工协作,看哪个小组合作最好,完成得最快。出现的情况正面朝上反面朝上总次数各个小组抛的次数就有可能不一样,这样更能向学生说明实验的普遍性。采用记得更牢,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分工合作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规律,小组正面朝上反面朝上总次数小组正面朝上反面朝上总次数12345合计偏差过大,学生会有疑惑,有争议,这时我会引导学生观察合计这一栏,发现随着次数的增多,正反面出现的次数会逐渐接识,学会用辩证的思想分析问题,从事物的表象看本质,逐步接近知识点。可能某些学生还是将信将疑,我及时出示历史上数学家做过的抛硬币实验数据。(课件出示几位数学家的实验结果,如下表)。数学家总次数正面朝上反面朝上蒲丰404020481992费勒1000049795021罗曼列夫斯基806403969940941让学生观察数据,发现抛的总次数越多正面朝上次数和反面朝上次数越接近。发展,如果实验的次数更多,设想一下,正反面朝上的可能性最后会怎样?【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这些数据,进一步验证了以上结论的正确性,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家对待未知领域和实验的严肃认真精神,激发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合理的科学设想,明确正反面朝上的可能性相等,并渗透一种数学上的在学生得出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相同的时候,能性各是多少,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学生自然而然的想到可以用表示。公平的。学生在对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初步感知上,应该会说出硬币正反两面朝上的可能性都是,对两个球队都是公平的。【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用分数表示可能性,使他们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初步学会用分数描述事件发生的概率。然后解释抛硬币的公平性,和开头呼应,培养学生从现实中发现问题,在实验中分析问题,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学习的理论联系到生活实际,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三)联系实际,巩固拓展2、教材第99页“做一做”的“幸运转盘”问:这种设计是否合理?哪种颜色赢得可能性大?可能性是多少?其他颜色呢?并让学生设计公平的转盘。1号奖品2号奖品3号奖品4号奖品可乐一瓶微波炉一台29寸彩电一台如果你是商场的经理,考虑到商场的利益,会怎样设计转盘。如果你是一名消费者,你希望这个转盘怎样设计。小组设计,展示作品,并阐述设计理由。【设计意图】第一题通过猜测、分析,让学生感受到公平是建立在每种可能相等的基础上。第二题通过设计,进一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并找出其可能性的大小,进而得出设计的基本原理:要想公平,必须要等分。第三题通过这个活动,感受到生活中还有不等可能性的存在,让学生从无知到有知,从有知到多知,拓展学生视野,贴近生活实际。学“活”数学,学有用的数学,通过设计转盘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综合运用数学知(四)回味新知,反思小结通过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对这节课的知识进行反思回顾,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的道理。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量一量找规律究发现皮筋(弹簧)长度和课本数量之间存在的规律,渗透函数的数学思想。奥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4、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探究发现皮筋(弹簧)长度和课本数量之间存在的规(一)248163264(学生找出这一组数字之间的规律)(二)出示课前准备的一副图片,学生观察上面图形的排列规律了不少,也收获了不少,今天,又有一轮新的挑战在等着我们,同学们,你们能把它破译出来吗?二、新知探索谈话:这是用来健身的拉力器,拉力器主要是用弹簧做的,谁能来试试把它拉开?(邀请两位学生来拉一拉)教师:请同学们注意观察,用力拉的时候拉力器有什么变化?教师:两位同学拉的时候,弹簧伸长的长度一样吗?为什么?如果想让弹簧伸得更长应该怎么办?教师:那么你们认为弹簧伸长的长度和拉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呢?教师因势利导:拉力越大,伸得越长;拉力越小,伸得越短。(板书)教师: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就是弹簧与受力大小之间的规律。(板书课题)教师:我知道,关于这一节内容同学们课前已经们准备的东西拿出来,让老师欣赏一下。(学生拿出自己制作的简易称。)教师边演示,便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要点与刻度水平。⑤设法使铁棒保持水平。⑥边测量数据,边填写实验记录单。(边分析,边大屏幕显示)所称课本数123456皮筋总长度皮筋伸长长度(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记录表,使学生明确需要采集那些数据。)实验完毕后,小组讨论2个问题:①每增加一本书,弹簧大约伸长多少厘米?②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先请1个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我们现在采用“变中抓不变”的眼光去看表中的数据,哪类数据是在不断变化的?哪学生:课本数和弹簧总长度不断变化,每增加1本书弹簧伸长长度大约相等。再任意找2个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全班交流,发现类似规律存在。教师:弹簧总长度随着课本数的变化而不断的变地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学生:折线统计图教师:为了更好地分析数量的变化规律,我们大①如果要称7本书的话,请你估计一下弹簧大约会伸长到多少厘米?(请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并在折线统计图相对应的位置标出点来。)②如果是8本书、10本书呢?如果是13本书呢?(学生根据得出的规律进行回答)教师:刚才我们只是挂了6本书,如果继续挂10本、100本、1000本甚至10000本,弹簧还会无限制伸长吗?教师:规律也有一定的适用范围。板书:在一定范围内观察老师课前测量的实验记录表中的数据,你能想出称量多少本书,弹簧的长度是22厘米吗?你是怎么想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所称课本数0123456…?皮筋总长度468112141622皮筋伸长长度22222222让我们想一想,它们是怎样发挥作用的?教师:通过今天的活动你们有什么收获?说课稿充满了数学美的好教材.本节课是新课标实验教形的美。在设计密铺图案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的密切联系,经历欣赏数学美,创造数学美的全过程。线。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在活动中提高。在观察思考中感受密铺的特点,在想象猜测,实践验证中发现能密铺的图形,又在动手操作,讨论交流中设计新颖大胆的密铺图案。浴室地板墙面天花板二、探索新知角形、长方形、梯形、正六边形可以进行密铺。指名回答(如艺术图画、地砖、围墙等)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案吗?三、拓展知识:教师向学生介绍如下有关密铺的资料。密铺的历史背景美轮美奂的马赛克图案。Escher用数日复制了这些图案,并得到启发,创造了各种并不局活动“掷一掷”说课稿本节课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118~119页,(现在改为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材在学生认识了“可能性”这一单元后,设计了这个以游戏形式探讨可能性大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教材以连环画的形式来展示活动的过程。教材通过让学生同时掷两个相同的骰子(六个面上分别写着数字1~6),把两"组合"知识,学生可以把两个数字相加的和的所有情况列出来。2、事件的确定性与可能性(实验)在上面的所有“组合”中,最小的和是1+1=2,最大的和是6+6=12,所以,两个数的和是2,3,4,…,12都是可能发生的事件,但不可能是1和13,这是一个确定3、可能性的大小(验证)虽然掷出的两个数的和可能是2,3,4,…,12中的任一个数,但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是不同的。教材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探索、比较掷出各种和的可能性大小,由于学生还不会求掷出每个和的确切“概率”,所以只是通过实验粗略地比较感受偶然性后面的必然性。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教学重点:探索两个骰子点数之和在5、6、7、8、9居多的原理。七、课前准备八、教学过程教学时,我参考教材上的活动顺序,先由老师示范游戏,然后让学生自主活动。由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同时掷两个骰子,得到的两个数的和有哪些,哪些和出现的可能性大,哪些和出现的可能性小?”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启发学生先采用实验的方法试一试,再用“组合”的知识来验证。同时利用讲故事来揭穿骗术的方式开始:社会上经常有这样一些赌博游戏,拿两个骰子,掷一次,看掷出的点数,如果是5、6、7、8、9,就算庄家赢,否则就是别人赢,结果往往是庄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先通过有限次的实验,对结果有一个初步的猜想,然引导学生利用“组合”的知识,说说可能得到哪些和,为什么不可能是1和13。当学生通过统计有限次数的实验结果(条形统计图),看到掷出的和在2至1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