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_第1页
第8课《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_第2页
第8课《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_第3页
第8课《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_第4页
第8课《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陈太丘与友期》核心素养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言词语,能结合注释疏通文章,理解课文主旨。2.思维发展与提升:多方式朗读,师生合作探究,体会故事的内容及其中蕴含的道理。3.审美鉴赏与创造:认识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的传统美德。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丰富阅读体验,懂得做人要方正、诚实。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文言大意,结合人物语言和动作描写的词句,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教学难点:了解志人小说特点,多角度多层次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做人道理。三、过程与方法:《陈太丘与友期行》选自义务教育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出自《世说新语》的《方正》篇。这是七年级学生在初中阶段第一次接触文言文,需在文言文教学中引导其初步感知古今汉语的差别,并通过朗读来培养文言语感。除此之外,《陈太丘与友期行》相较于《咏雪》,从欣赏古人的文化修养转向于理解魏晋文人的的品德情操。通过抓住文本留白之处,沿着“方正”的线索进行补白,那么《世说新语》中的魏晋风范便能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展现。四、教学方法:本文选自《世说新语》,作为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它所记录的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可以归结小说体裁,为此教学的主旋律可以落实在情节解读与人物赏析上。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将本文教学设计定为四个核心环节——“初读,感知文言大意”、“细读,品析人物形象”、“悟读,感知时代意义”、“拓读,丰富阅读见闻”,在课后作业布置上兼顾到学生差异,考虑到“双减”政策落实,拟采用“二选一”读写式作业。诵读法、讨论探究法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六、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有这么一本书,书的编写者选社会名流的生活小事随手而记,以德行、方正、豪爽等分类编排,读书中故事,既可了解当时社会的风气,又能感悟做人的道理,这本书被称为“名士的教科书”,如果我们想成为品德高尚之人、在纷争的时世拥有一个独特的自我,必读此书。这本书就是《世说新语》,今天,我们将与大家一同学习书中的一个小故事《陈太丘与友期》。二、预习检测1.作者简介刘义庆(403~444)南朝宋著名文学家,字季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宗室,武帝时袭封临川王。官至兖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自幼便才华出众,爱好文学,喜纳文士,其撰笔记小说集《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记叙汉末至东晋士族阶层人物的言谈轶事,生动形象地反映出当时士族的生活方式与精神面貌。语言精炼、生动传神,对后世小说影响极大。其中"周处除三害"、"望梅止渴"、"击鼓骂曹"等故事,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新亭对泣"、"子猷献戴"等也成为后世诗文常用的典故。梁刘孝标作注,旁征博引,为后人所重。另有《幽明录》,今佚。鲁迅《古小说钩沉》辑其佚文200余条,皆记诡异之事。王雨阳的作品。2.介绍背景《陈太丘与友期》这一章出自刘义庆编写的《世说新语》,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同时赞扬了陈元方维护父亲尊严的责任感和无畏精神。3.文学常识《世说新语》多记载汉魏晋南北朝时士人(读书人的通称)言行轶(yì)事(词义,不见于正式记载的语言或事迹),全书“以类相从”(按类编排),分“言语”、“政事”、“方正”、“文学”等36个门类,以笔记小说的形式记载了汉魏晋南北朝时名士们个性的思想、言谈、举止,所编内容多喜欢品评人物,以此分别人物的品行的优劣高下,很能体现当时的价值观,故称其为一部名士的教科书。“方正”,意为方方正正,品行端正,作风正派。此门所记内容,在评价个人方面,比较重视主体的个人旨趣好尚、道德品行等极具个性化的因素,反映当时的士人们在社交中“不交非类”的交友取向。“夙惠”,惠通慧,夙惠即早慧,指从小就聪明过人。此门是《世说新语》36门中的第12门,专记有成就的名士年少时的故事。其聪明主要表现在少年儿童的记忆、观察、推理、释因和理解礼制、表明心迹等方面的能力非同寻常。三、诵读训练(一)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1.字词字音检查(1)读准字音尊君在不(fǒu)2.重点字词梳理①[陈太丘]即陈寔(shí)(104-186或187),字仲弓,东汉颍(yǐng)川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人。曾任太丘长。太丘,县名,治所在今河南永城西北。②[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③[日中]正午时分。④[舍去]丢下(他)而离开。舍,舍弃。去,离开。⑤[乃]才。⑥[元方]即陈纪(129-199),字元方,陈寔的长子。⑦[尊君在不(fǒu)]令尊在不在?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同“否”。⑧[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委,舍弃。⑨[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⑩[引]拉,牵拉。⑪[顾]回头看。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交流对作品的基本理解这篇文章是写陈太丘之子元方聪颖机智的,小小年纪就知道维护父亲的尊严,可见父子情深。这篇文章区别于其他几篇文章之处在于———它告诉了人们一个道理——人必须明礼诚信。《陈太丘与友期》是《世说新语》“方正”门中的,它之所以不被放在“夙惠”门是因为:这一则记陈纪虽然是记陈纪七岁时的故事,也表现了他的聪敏,但主要是写他懂得为人的道理。“无信”“无礼”二词为全篇核心,可见作者的写作目的大旨在借“陈纪责客”用背面敷粉的方法来说明“信”和“礼”的重要性。2.学生略读全文,初步感知内容(1)把握停顿有据可依明确“句读”: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古人读文章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自己处理停顿,这就叫断句读。在一句话的末尾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断开,叫“读”。前辈们已经给文章标注了标点符号,现在我们还需要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学会把握句中停顿,正确朗读。把握停顿也有助于翻译。明确断句读依据(请学生读,教师适当解释):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后可停顿;表示时间的词后可停顿。句子中表示相对完整的表意成分不能拆开,不停顿。参考课下注释或结合上下文语境理解字、词、句意后划分停顿。(2)初读课文——出示无句读全文a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全文,你能读准字音、读对停顿吗?b请一个学生读,让另一生从字音、停顿进行评价。《陈太丘与友期行》划分节奏是: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3)读了这篇短文,大家觉得,这篇短文为什么要安排一个才七岁、把喜怒都还摆在脸上的孩子来指责友人的迟到失信呢?明确:更能突显“信”的重要(4)刚才同学们读友人和元方的对话时,有没有注意到他们所使用的称谓?“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相当于今天的“您”“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尊”是敬词,用于称跟对方有关的人或事,比如“尊姓大名”“家君”是对人称自己父亲的一种谦称;“家”是谦词,用于对别人称自己亲属中年长于自己的人,比如“家父”中国乃礼仪之邦,古人在人际交往中,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贫民百姓,都有许多谦辞和敬辞,体现了对人的尊重。恰恰今天人际交往中没了这些礼貌用语,见面必呼职位,充分体现官本位社会的特点。元方这个七岁小儿,即便是在生气状态下,也仍然尊称对方为“君”,而没有爆粗口,说脏话,更加显示出“礼”的重要。四、研读品味,发现美。1.“友人惭,下车引之”说明了什么?“惭”字写出了“友人”已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对自己的言行感到后悔,尽显人物羞愧的神情。“引”字则表明了友人想对元方表示自己的友好,以示悔意。2.元方面对父亲朋友的粗野言语,针锋相对地指出他的“无信”“无礼”,这说明元方是个怎样的人?这说明元方是一个聪敏、机智、善辩、懂得维护家人的尊严,懂得为人之道的孩子。从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出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3.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①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对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于千里之外。②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他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这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所以我觉得元方最后的举动略显失礼。4.谈谈你从陈太丘、友人和元方身上得出哪些道理?本文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否则会丧失朋友,失去友谊。通过陈太丘的行为,让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通过友人的行为,让我们知道了知错就改。而友人又作为一个反面教材告诉我们信用的重要性。通过元方的言行举止,让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坚持原则的人。5.《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文中的“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以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6.元方的回答已经让友人感到惭愧,为何他不接受友人的歉意呢?这是一种无礼的行为吗?A.不是无礼:“元方入门不顾”是对不守信用、没有礼貌的行为的鄙视,他看不起友人,教养良好的他不愿在与这么没教养的人谈话。“不顾”二字带有坚决的意味,是他对诚信有礼的坚持或者说元方对友人失约、骂自己父亲的行为十分生气,“不顾”表示他很愤怒。B.无礼:友人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元方没必要再为难友人,这种行为很不大度宽容,也是无礼的表现。C.元方毕竟只是个孩子,这也许只是孩子式的骄傲。五、拓展延伸1.拓展阅读《世说新语》中“管宁割席”和“阮裕焚车”,简要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管宁割席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①捉:捡;拾取。②席:坐具,用竹篾、芦苇等编织而成。③轩冕:这阮裕焚车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2.交流自己学过古今中外有关“诚信”的名人名言,老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适当补充阅读: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自己要诚信。——莎士比亚人类最不道德处,是不诚实与怯懦。——高尔基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虚伪的真诚,比魔鬼更可怕。——泰戈尔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王充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海涅六、探究写作特色1.人物对话传神,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文中描写陈元方的形象是从“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开始的。首先描写了他彬彬有礼地回答客人的问话:“待君久不至,已去”;接着描写了元方对客人骂其父的回击:“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据理驳斥,最后写“元方入门不顾”;一个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2.语言简练、准确、生动客人由“问”而“怒”,由“怒”而“惭”,由“惭”而“下车引之”,寥寥几个字就将客人的动作和心理变化过程表现得淋漓尽致。3.剪裁得体,详略得当本文剪裁得体,而且在语言叙述上十分自然,不加任何雕饰,给人以真实自然的感觉。七、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探究主题思想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表现了元方的懂理识义、聪颖机智、落落大方;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告诫人们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八、课文总结文中友人无信无礼,七岁的元方却诚实有信。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发扬这一光荣传统,为人真诚守信。让我们以天地为心,真诚为骨,做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