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历史教材培训2017_第1页
部编历史教材培训2017_第2页
部编历史教材培训2017_第3页
部编历史教材培训2017_第4页
部编历史教材培训2017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初中历史教材培训

一、认识部编教材

根据中央要求,从2012年起,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教材,历时五年,完成了编审工作,将于2017年9月初新学期开始后,全国小学生和初中生的起始年级将统一使用“部编本”教科书。部编本正式使用后,各种版本教材将陆续退出舞台。

“部编本”是指由教育部直接组织编写的教材,主要包括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三个学科。“部编本”教材力图在多种教材并存的情况下,起到示范作用,促进教材编写质量的提升。目标:编成一纲多本中的范本部编教材的人教社≠一纲多本的人教社编写过程:编写组严格按照研制大纲——编写样章——撰写初稿——修改完善的程序,认真开展编写工作。强化实践检验:为检验教材的适宜性,进行试教试用,兼顾东中西部、城市和农村,先后遴选多个省份的300多所学校,随堂听课,与师生当面交流,听取意见,修改完善教材。三年全覆盖:根据中央对三科教材统编统用、三年实现全覆盖的要求,2017年秋季学期,全国所有地区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使用统编教材,2018年覆盖小学初中一、二年级,2019年所有年级全部使用统编教材。

师资培训:将建立健全国家级、地市级、县级三级培训体系,分层实施,3年完成三科教师全员培训。部编教材的编写,与以往不同的是:总主编——教育部推荐,上报中央同意编写人员——主要由高层次学者构成内容——高度重视与国家意识形态相关的问题审查——教材编写出来后经过多次的严格审查定稿——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最终批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的通知

国办发〔2017〕6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做好教材管理有关工作,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主要职责指导和统筹全国教材工作,贯彻党和国家关于教材工作的重大方针政策,研究审议教材建设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研究解决教材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指导、组织、协调各地区各部门有关教材工作,审查国家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制定,审查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国家规划教材。二、组成人员主任:刘延东国务院副总理副主任:陈宝生教育部部长黄坤明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秘书长:朱之文教育部副部长委员:(一)部门委员(22人)郑泽光外交部副部长王晓涛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黄卫科技部副部长陈改户国家民委副主任黄明公安部副部长余蔚平财政部副部长汤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二)专家委员(按姓氏笔划为序)(27人)马敏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马志明院士、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马树超研究员、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王湛江苏省原副省长王荣华教授、上海市政协原副主席韦志榕人民教育出版社总编辑……“部编本”的特点

1、德育为先:把好政治关、思想关和科学关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三科教材编写坚持德育为先,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以学生为本,遵循青少年认知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坚持继承发展,教材内容既保持相对稳定,使经典篇目世代相传,又与时俱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全面把好政治关、思想关和科学关,三科教材实行了更为严格的学科审查、综合审查和专题审查。既从专业角度对教材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准确性和适宜性进行把关,又统筹兼顾对跨学科横向配合和各学段纵向衔接情况进行把关,同时着重对涉及我国主权、边疆海域等内容进行专门把关,确保教材整体质量。2、突出育人导向: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和实践性有机结合。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专门征求了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和中央“马工程”咨询委员会等百余位专家的意见,组织了东中西14个省份部分地区学校开展试教试用。新教材投入使用之后,还将组织专家进行持续的跟踪研究,在实践过程中,及时修订完善,不断提升教材质量。

历史部编教材的特点

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紧密结合起来

——叶小兵

教材主要编写专家、首都师范大学叶小兵教授表示,新编历史教材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叶小兵介绍,新版教材对各阶段的历史都选定了突出的主线,以显示历史发展的主体和关键问题,并围绕各时期的主线遴选史实。如中国近代史以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为主线,特别是客观讲述了南京大屠杀这段沉痛的历史;中国现代史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为主线。教材尤其对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的领导作用叙述得比较全面系统,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此外,选取了大量的史实,对我国固有的领土和领海主权进行了详细说明,以增强学生的国家主权意识。据了解,为克服过去历史学习过多强调死记硬背、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的积弊,新教材在设计上更多强调了学生的思考和体验。

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国家主权意识教育,在七年级教材中的体现(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要在中国古代史部分体现,内容涵盖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学、艺术、科技等诸多方面,涉及的历史文化名人40多位,科技文化著作有30多部,使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以及它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二)民族团结教育在中国古代史中,揭示出自秦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三)国家主权和海洋意识教育教材十分注重加强国家主权意识和海洋意识教育,以史实为依托,讲述西藏、新疆、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南海诸岛等作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的历史渊源。

二、部编教材的背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们国家总体发展的战略目标。学校教育担负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工程。教育工作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课程设计是重要前提和关键。课程的主旨和内容体现在教材中,教材对学生的成长有重要的影响。教材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建设什么样的教材和教材体系,深刻影响着国家人才培养,是国家事权。俄罗斯、日本等国家也都有教材统编和审查制度,尤其是对历史、语文教材,审查十分严格,强调国家意志的体现和贯彻。教材体现国家意志

2009年,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对中小学教材编写进行了专题研究,指示教育部要组织编写德育、语文、历史三科教材。教育部在颁布了新课标后,着手组织三科教科书的编写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过程中,面向世界谋划教育格局,高度重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高度重视教育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中所承载的责任和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会议上和考察学校时,对教育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论述了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形成了现代教育思想体系。深入学习和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教育思想,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理论体系,指导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教育决定人类未来、科教兴国、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四个服务、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等。”(参看中国教育报)

习近平主席对于历史非常重视,2014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主席强调,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对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中华民族历来就是高度重视历史的民族,这是我们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传统。清代龚自珍《定庵续集》里说:“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台湾历史课纲变迁史:台湾史脱离中国史,中国史变东亚史,与中华史观越走越远。

回顾台湾的历史课纲变迁,我们可以看到,在李登辉、陈水扁等人的操作下,历史教科书一步步塑造了远离祖国大陆的场景,严重影响了台湾同胞的认同观念。两蒋时期,90%以上的台湾人自认为“也是中国人”,但是如今,持有该观念的人只有10%,且大部分都是老年人。有人说台湾青年是“天然独”,但又有谁想过,这样的“土壤”是怎么造出来的?“去中国”、“去孙”、“去蒋”、“去孔”香港究竟缺失了什么?香港《大公报》2015年7月2日刊发题为“回归18年香港究竟缺失了什么?”的文章,作者:屠海鸣,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香港总会常务副会长、上海市政协常委。基本法教育缺失,使一些人国家观念淡薄;……基础教育缺失,使年轻一代的认知能力堪忧。虽然香港早已摆脱殖民统治,回归祖国,但一些人仍是“精神上的弃儿”,不知自己的国在哪里、根在何处、人是何人。

据日本时事通讯社6日报道,日本文部省当天公布了2016年4月起日本初中教科书的审定结果,有104部教科书通过审定。2014年1月日本政府制定的“在历史、领土问题上要反映日本政府统一见解”的新审定标准在这次审定活动中首次得到落实。日本富士电视台称,此次审定通过的地理、历史等教科书中,都加入了“竹岛、钓鱼岛是日本固有领土”这一表述。另据报道,一些教科书还修改了对南京大屠杀的表述方式。把日军“杀害了众多俘虏和居民”修改为“波及俘虏和居民,出现了众多死伤者”。日本修改教科书(一)指导思想坚持唯物史观依据课程标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凝练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关注趣味可读

三、教材的编写依据

将唯物史观这条红线贯穿教材始终,把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历史叙述与阐释中,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做到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唯物史观的重要性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从宏观的历史长河来看,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和发展规律的科学观和方法论。从认识和学习历史的重要性来看,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非常重要。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唯物史观的一些基本的理论1、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包括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历史的纵向发展),以及人类社会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历史的横向发展)。2、科学揭示了社会结构是由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三个层次的因素组成,阐明了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4)在阶级社会中的阶级分析方法。(5)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要通过唯物史观对所认识的史事全面客观进行考察要将所认识的史事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要依据可靠的史料作为证据对史事进行推理和论证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一种对过去事情的解释任何历史阐释都蕴含着一定的价值判断和人文情怀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建构正确的历史认识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具体提炼依据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二)编写理念1、思想方面突出四个重点(1)德育为先,认识到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把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渗透其中。(2)能力为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突出知行合一。(3)基础为主,让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4)创新为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2、内容方面强调

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家主权和安全教育,法制教育。1.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切从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增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的信念。2.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改革开放的关系,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3.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与优势:那就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发展规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4.我们提倡的“文化自信”是因为我们有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也有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我们教材中的体现,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革故鼎新”的创新思想,“扶危济困”的公德意识,“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价值理念,“天人合一”、“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以人为本”、“民惟邦本”的治国理念,“载舟覆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止戈为武”、“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儒法并用”、“德刑相辅”的治理思想,“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到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再到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历史教学与德育教育的关系:历史知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习惯养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基础为主的理念1、课程的内容属于历史学的基础知识,是一个人的历史素养中应具备的常识性知识。2、历史课程作为学校的必修课,是每个学生都要学习的课程。3、课程的要求和内容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能让学习这门学科的所有学生都达到《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的课程目标。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内容只是常识性的历史知识,是基础性的国民教育中必备的历史知识,通常也称为“历史常识”。……也就是知识相对浅显通俗,课程难度较小,初中学生都能认知和理解。部编教材充分考虑到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注重贴近现代社会,贴近学生生活,避免抽象的历史概念和理性知识。

四、教材的基本架构一、二、点线结合,呈现历史面貌

历史教科书采用“点—线”结合的方式编写“点”是指重要的历史史实,“线”是指历发展的基本线索。以“线”穿“点”,以“点”连“线”,使教材内容依据人类历史发展的阶段和顺序,循序渐进地展开。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这些都是最基本、最典型的史实,是历史学科的基本内容,是基础知识、主干知识,也就是我们说的知识点。教材对这部分知识的处理(张骞出使西域为例见教材62页)1、科学、系统、完整,例如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目的、时间、人物、经过、结果、影响。2、材料丰富,包括图片、文字材料。3、辅助栏目的设计,主要有史料研读、问题思考、课后活动等。点线结合,呈现历史面貌1、线:由若干点串起一条条线。每一条线,通常能纵向说明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问题,若干条线呈现全貌。点线结合,呈现历史面貌2、线:由若干点串起一条条线。每一条线,通常能纵向说明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问题,若干条线呈现全貌。点线结合,呈现历史面貌

3、点线结合

点线结合,贯通解释中国古代史上各个发展阶段以至整个古代历史的整体面貌,这就构成我们习惯上所说的“面”。这样,就能收到“点线结合,以点带面”的功效。这些线也许并不十分完整,但是它们能给学生提供基本思路。单元概述的设置。三、三、图文并茂,培养学科感情简练清晰的历史地图(上册18幅)丰富多彩的插图(上册138幅)简练的图表(例如33、44、45页)

新教材设有大量的插图,平均每页都有两三幅图,达到了图文并茂。这些插图的主要功能,一是配合课文的内容叙述,相互印证,活化内容;二是可使学生拓展视野,获取更多的信息;三是使学生观察、感受历史情境,以培养他们的观察、思维能力。

这些课文中的图表,是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研究它们的功能和所含的信息,考虑如何运用这些图表材料,如何引导学生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例如如何指导学生掌握识图、用图的方法,如何通过插图的教学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在设计插图的运用时,要考虑与插图内容有关的问题设置和学生活动,调动学生更好地对插图进行学习。(以商鞅变法内容表格33页、秦统一货币图片44页为例)

单元—课—目导言—正文—目—课后活动—知识拓展活动课—大事年表四、

正文是教材的主体部分,其功能主要是呈现一节课教学的基本内容,涵盖了课标所要求的主干知识,并有一些相应的必要内容。新教材的课文,一般是根据课题分为相关的三个子目,分别叙述基本的史事。每课的课文大约在1000字内,全以大字形式呈现,以使课文更为通畅。

正文的辅助部分是指配合课文学习所设计的有关栏目,有激发兴趣、拓展知识、提供材料、促进思考、展开活动、巩固提高等多方面的功能。新教材围绕课文的教学,设计了多样的栏目,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平台。●课文前设:

导言:结合本课内容要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文旁设:

相关史事:提供相关的史事,作为知识的补充。材料研读:列出简要的文献材料,并提出问题。人物扫描:对重要的历史人物加以具体的介绍。问题思考:结合内容提出思考题引导学生讨论。●课文后设:课后活动:以形式灵活的练习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拓展:介绍相关的知识,拓展学生知识面。

这些课文辅助部分的栏目设计,是新教材作为“教本”与“学本”相结合的体现,拓展了教材的信息,加强了教材的可读性、可学性和可操作性,有助于学生的阅读与思考,为师生提供了开展教学活动的契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如何运用这些栏目来引导学生的学习,以发挥出各类栏目在教学实际中的作用,促进学生更好地认识历史。(举例见教材)

五、重要的历史问题1.大一统国家的发展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是中国古代史教学中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的主体内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国家历史发展的具体演进,还要掌握中国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使学生认识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形成国家认同。要点:国家的大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即使是割据时期,也孕育着统一的走向。2.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自秦汉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统一多民族

国家。中国的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密切

交往,团结奋斗,共同开发祖国的疆域,共同创

造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国各

民族在历史发展中,有着共同的命运和共同的利

益,产生了极大的凝聚力。要使学生认识到维护

民族团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要点:各民族之间形成了休戚与共的紧密关系。各民族都对中国的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融合——交融3.中国疆域的演变发展历史上中国的疆域,不仅包括历代中央王朝或汉族政权控制的疆域,也包括尚未纳入中央王朝版图的各地方和少数民族政权的疆域,包括少数民族活动的地区。经过历朝的经营,对西藏、新疆、东北、西南等地区,以及台湾及其所有附属岛屿、南海诸岛等进行有效的管辖。通过学习,使学生具有国家领土主权的意识,包括国土和海疆意识。要点:中国古代各历史时期疆域的四至。历代朝廷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4.民族政权的问题历史上不管是处于中央王朝的统辖之下,还是在政权分立的时期,中国疆域内的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成员。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同民族的政权,其控制的区域也都是中国疆域的一部分。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央王朝的关系,以及各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是国内不同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要点:各政权的关系,不是中国与外国的外交关系。民族政权之间的平等相处和友好往来是主流。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是历史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使学生形成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七年级教材中有专门的课介绍这方面的内容。教学中要注意讲清楚文化成就的具体内容,概括出文化成就的突出特色,认识其历史上的作用与影响,引导学生从文化的发展看历史的进步,形成文化自信。

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连续性:本土性: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根植于本土,有着自身的道路和独特的风格。要点:多样性: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多彩多姿,领域宽阔,体现了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吸纳性:中华文化有着博采众长、海纳百川的文化胸怀,具有着很强的包容性。凝聚性:中华文化体现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特质,有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承上启下,不断发展,有顽强的生命力。6.近代中国人民前赴后继的抗争中国近代史也是中华民族对外反抗列强侵略,对内反抗专制统治,为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主要是围绕着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条主线要点: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振兴中华的抗争中,国人的民族意识普遍觉醒。

7.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民族解放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制定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符合中国人民利益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取得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这是中国近代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要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局面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始终站在斗争的最前线。8.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时代的要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现代史发展的主线。尽管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曾有过曲折发展,但最终探索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通过现代史教学,使学生形成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点: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使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9.中国的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新中国的建立,结束了我国百年来的屈辱外交,开启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活动。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外交活动,广泛参与多边领域的国际活动,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其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点: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家的综合国力与其国际影响力有直接关系。10.世界文明的多元发展人类文明的起源具有多源性,各大文化区域的文明成果,构成了人类文明的多元性特点。世界历史上的各个地区、各主要国家的文明发展有一定的不平衡性,但在不断的交往和交流中共同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构成了世界文化多元性的总体特征。要点:各地区的文化各具特色,并没有高下之分。各地区的文化在独自发展中亦有相互交流。1.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冲突与战争首先,中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和平相处是主要的,而战争是次要的。其次,中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战争都是属于国内战争,不是现代意义的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尽管交战的双方会互称敌我,但这只是历史上民族关系出现极端矛盾时的表现,而不是不同国家的主权冲突。如宋与辽、金的战争,属于我国内部的民族之间的战争,因为契丹、女真族建立的政权,也是中国的一部分,而不是外国的政权或外来的政权。要点:从我国是多民族国家的角度上实事求是地评论。对于维护国家统一的战争,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六、谨慎处理的问题:2.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都是历史的产物、时代的要求,是中国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两个前后衔接、不可或缺的环节。一方面,没有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就建立不起来,当今的社主义改革就无从谈起。另一方面,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遗留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此后的实践中;逐渐暴露出来,使人们的认识有了新的发展,才有了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改革。而且,社会主义改革也是为了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要点:无论是改革还是改造,目的都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继承改造创造的成果,扬弃改造后遗留的问题。3.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探索在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中,也曾出现过曲折和失误,如“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运动。教材中对其基本过程做了简要的叙述,侧重于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些曲折有其历史的原因,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很短,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需要有一个探索的过程。要点:要“宜粗不宜细,重在总结经验教训”。党及时反思总结,最终走上正确的轨道。4.历史上的宗教中外古代史的教材中会涉及到四大宗教的产生。对于宗教问题的论述,既要历史地看,也要坚持无神论,论述时不能有神秘主义、超自然力和鬼神迷信等内容。在教材中和教学时都不能宣传宗教的教理、教义和教规。对宗教领袖人物及图像、宗教的礼仪、规诫和习俗等方面的处理要谨慎。要点:要从历史的角度概述宗教的产生。对宗教问题的讲解不能随意阐发。5.西方的民主政治世界史中会涉及到西方民主制度的发展,如雅典的民主政治、英美等国民主政体的建立等。对这方面的论述,既要说明其历史的进步性,也要指出其历史的局限性。要根据历史事实说明一个国家民主政治的产生有其特有的原因,民主政治的发展有其具体的过程,民主制度亦有自身的缺陷。要点:不要将君主制、民主制与集权制、分权制混为一谈。在对政治制度进行比较时尤要谨慎,不能简单类比。

以上这些重要问题,既关乎于历史观,又涉及到历史发展的主线,是教师在分析教材、使用教材时需要特别注意到的。因此,教师应把握好对这些问题的处理,在教学中正面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客观的理解,形成正确的认识,从而使历史教育的功能得以很好地发挥,使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科学、正确的历史意识。(一)研读课标(二)一课一中心(三)导入设计(四)板书设计(五)眼中有人(六)关注细节(七)史料教学(八)问题设计(九)创设情境(十)课堂结语七、实施策略建议1、研读课标---关键和起点

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学科课程领域的基本规范,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我们必须严肃地研读课标,因为它体现了国家的期望。但是,只有高于课标,才可能准确地领悟课标。——华东师大聂幼犁

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依据《课标》,充分研读教材,运用教材资源,合理补充相应的资源,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知识储备情况,身心发展特点等)出发,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完成《课标》规定的任务,打造高效课堂,将培养学生的史学素养落到实处。新课标之教育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课程基本理念”——育人为本“课程设计思路”:

面向全体学生,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出发“教学建议”: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有效组织课堂活动,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为学生有效地组织各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上,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参与和发展的机会。(阅读、资料探究、讨论、辩论、表演、调查、网络)课改核心: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方式:从单纯接受性学习,到探究性、合作性、接受性等多样化的学习;教学方式:从“以教定学”到“以学定教”;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完成的事,教师绝不代替;要让学生使劲学,不能老是自己使劲教!关注核心素养核心理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核心思维核心方法史料证实·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是指将史事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的观念。·依据可靠的史料作为证据,对史事进行推理和论证的态度与方法。关注核心素养核心能力历史解释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历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提升教学立意,用史学“育人”叶澜教授说过:新基础教育要求教师在作教学设计时,首先要认真地分析本学科对于学生而言独特的发展价值,而不是首先把握这节课的知识重点与难点。是通过求知和知识的应用来促进人的发展,对于具有丰富育人价值的历史学科来说,占领这个制高点尤为重要。“教书”与“育人”不是两件事,是一件事的不同方面。在教学中,教师实际上通过“教书”实现“育人”,为教好书需要先明白育什么样的人。

《动荡的春秋时期》一课含有丰富的育人素材,比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等。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启迪人们:只要发愤图强,弱国能打败强国;一个人有理想,又能艰苦奋斗,定能成就一番事业。

将历史学科蕴含的育人素材“无痕”地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进行渗透,可以进行这样的一些尝试:一、情由景生——创设恰当合理的情境是育人的良好前提。二、润物无声——育人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三、渐进发展——育人不是一蹴而就,一成不变的。四、心灵交流——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升华认识。2、一课一中心——留给学生一个惊叹号

“一课一中心”的教学理念是上海著名特级教师包启昌先生所最早倡导的。“一课一中心”的含义是指一课一个教学中心,教学活动都围绕这个中心开展,课堂始终有一个灵魂,教师搜集的资料、设计的问题、开展的活动都与这个中心有关,学生在学习中也就清楚这节课的灵魂。“一课一中心”的“中心”可以是某一重点、难点知识,也可以是某种历史能力的培养过程,即“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和过程与方法,还包括价值观“中心”。

一课的“中心”实际上是一课的重点,而且是能够统率全课、带动一般的张目之纲。那么,应如何确立教学主题?·认真阅读课标,分析教材,理解教材的内在思想。

·仔细阅读单元导论、每课导入语,因为导论或导入语对确立教学主题往往有明显的提示。

·教学主题的确立往往多定位在重点、难点、迷点和最有教育价值的教学内容上。

如文艺复兴一课,其中的“人性”就可作为本课的教学中心,如“人性的扼杀——文艺复兴的背景”“人性的解放——文艺复兴运动”“感悟人性——走进人文主义思想”等。6、关注细节——让细节为历史说话初中生年龄小、学习能力较低、社会阅历少,普遍地多形象思维能力、少抽象思维能力,理解能力相对较弱,认知历史知识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就要求初中历史教学要多一些真实、具体的历史细节,少一点抽象的历史概念、定义和结论。历史教学的魅力在于历史的细节,细节往往是历史不经意的流露,是没有刻意装扮的历史,那种真实的力量和现场感最容易打动人。特别是娓娓道来的有故事情境的历史细节,更可以吸引学生、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历史、理解历史、宽容历史、善待历史、质疑历史、尊重历史、对话历史。历史是由细节组成的,讲历史离不开细节,要把历史讲得具体生动,使学生能够感悟到,就更需要有细节。教学内容的具体、活化,学生才能对历史有所感悟。从概念到概念,从道理到道理,空洞无物,是历史教学的大忌。案例:对比化的细节

——甲午战争前后中日双方的了解

材料一:甲午战前,日本的一些热血青年来到中国从事谍报工作,几乎走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实地调查。根据他们的情报编撰的《清国通商综览》,出版后居然有2300多页之巨,比当时的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更深地吃透了中国国情。材料二: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前夕回忆说,在甲午战争前,他跑遍了整个北京城的书铺,却买不到一张世界地图。尽管此时已经距鸦片战争整整半个多世纪。为什么大多数中国人对来自西方列强的挑战到这时仍然如此麻木、如此无动于衷?案例:数字化的细节——长征的伟大·长征年龄:指挥员的平均年龄不足25岁,战斗员的平均年龄不足20岁,l4~18岁的战士至少占40%。·长征路线:长征跨越15个省,长驱2.5万千米,转战地域面积的总和比许多欧洲国家的国土面积都大;翻越20多座巨大的山脉,其中的五座位于世界屋脊之上且终年积雪;渡过30多条河流,包括世界上最凶险的峡谷大江。·长征战斗:红军始终在数倍于自己的敌人的追击、堵截与合围中,遭遇的战斗在400场以上,平均每3天就会发生一次激烈的大战。案例:情境化细节——西安事变中捉蒋

孙铭九冲进蒋的卧室,见屋内无人,而蒋的假牙还放在桌上,鞋子摆在床下,衣帽挂在墙上,一摸被子,尚有余温。于是判断蒋没有跑远,就率兵到后山搜索,发现蒋介石躲在一块大石头后面,将其架出来,推上汽车送往西安城内。在讲细节时应该把握三个基本原则:

一是要围绕教学主题

二是要生动

三是要简明

因为毕竟是历史教学,不是哗众取宠的故事会,一定要把握好尺度。

细节的描述要符合历史的事实,不能凭空想象或者随意编造。

有位教师在讲唐都长安的繁盛时,这样讲道:长安城里的大街小巷店铺林立,出售各式各样商品,如茶叶、丝绸、唐三彩等。到了晚上,全城是一片灯火通明,人流如潮,叫卖声不绝。

七、史料教学

——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1、重要性

·用史实说话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教学的基本原则,能够理解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以史实为基础的。

·历史课程标准,明确将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作为历史课程目标的重要内容,强调开展“基于史料研习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史料的价值不仅在于佐证教材的观点、丰满教学内容,更在于引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我们应以史料教学的理念为指导积极推动教学改革。2、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以史料创设情境,以问题引领思考,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达成目标的教学模式。

注意的问题:对重、难点问题做到有史料、有问题、留时间、有问答、有问题达成。

3、史料的选材

·首先,要有针对性。要围绕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依据《标准》要求,要选用最具典型性和启发性的史料作为素材。

·其次,要适量,尽量引用教材中的史料。教材中有大量的原始材料,文献资料、图表、照片等,这些材料蕴涵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基本上都是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选取的,具有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示性。4、存在的问题:·过于追求史料的数量,史料缺乏有效性、典型性、代表性。·简单地从各种教学案例、考试辅导资料中拷贝材料,盲目乱用、错误使用。·缺乏基于历史语境的分析,导致史料解读随意化。·呈现带有特定立场、以偏概全的史料,导致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呈现“一边倒”倾向。5、建议:·要深度把握历史教学内容,形成有深度的教学立意。而教学立意无疑是进行史料教学设计时要瞄准的“靶心”,史料教学的设计就有了灵魂。·要理解史料涵义、评判史料价值,确保史料选取的典型性、史料解读的科学性、史料运用的有效性。·要发挥自己的专业判断力,综合课程标准、教科书、学生认知基础等情况,对“主要史学认识”进行消化、吸收和理解,形成“基本教学认识”,再来设计教学立意。历史有效教学的原动力不是教育学和心理学,而是历史学;凡是把历史讲得不熟不透的教师,都是因为学科功底不扎实。给历史教师的建议:·“与学习视野相关的史论”、·“与历史知识相关的史实”、·“与历史学习方法和思考相关的史”。

——首都师范大学赵亚夫

案例:大泽乡起义阅读材料: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史记•陈涉世家》请回答:从材料中找出起义的原因?·启示:材料运用重在研习和分析

案例:

阅读材料:

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六典》请回答:你从材料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①官府对市场进行严格的监控。②市场活动的范围和时间受到限制。案例:阅读材料,完成问题:民国偶像的转变材料一:l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招考生徒,应考者三百余人,皆中小学生也。在300多名应试者中,崇拜孔孟者有218人,占三分之二强,颜渊、王阳明、朱熹、程颐等儒家人物也都有人崇拜。

材料二:l924年,北京大学校庆25周年纪念的一份民意测验中,题为“你心目中国内或世界大人物”结果如下:

票数

姓名

票数

孙文

473

陈独秀

173蔡元培

153

段祺瑞45

胡适45

粱启超29吴佩孚

27

李大钊25

章太炎

lO

冯玉祥7袁世凯5

康有为3

孔子l

庄周1诸葛亮1

汉武帝1

引导学生分析两次民意调查差异的原因,揭示出人们偶像转变的背后是思想价值观念的变化,以及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8、问题设计——为思考而提问问题有内涵(有思维含量)问题有梯度(符合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问题有引领(引领教学主题)问题有开放(有思考的余地和空间)“科学始于问题,思考始于教师有效的问。”核心是:为思考而提问

案例:百家争鸣《课程标准》要求之一:知道孔子。前3个问题学生大都能在课本上找到,起不到引导学生有效思考的目的。1.请简要介绍孔子的相关情况。2.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3.说说孔子有哪些教育思想?4.你知道人们为什么尊称孔子为“圣人”,他有哪些主要的历史贡献?5.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什么贡献?哪些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学习有指导意义?6.孔子倡导的“仁”在当时社会适用吗?后3个问题的设置能够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的能力。案例:在学生的认知梯度上设问。以下是关于抗日战争的几个问题,请大家思考:1.请从日本、中国、国际环境三个方面分析一下日本侵华的原因。2.日军侵华过程中犯下了哪些罪行?作为中国人,你有何感受和启示?3.想一想:你知道哪些抗日英雄和他们的故事?4.国共合作前后抗日战争发生了哪些变化?5.畅所欲言:谁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这一组问题全部来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既有梯度,又体现了层次感。第l、第2、第3问比较基础,第2、第3、第5问现实性和趣味性较强,也具有开放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问题的设计要防止三个倾向:

(1)问题多而乱。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没有目的和主题地乱问。如果一节课全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