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2篇_第1页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2篇_第2页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2篇_第3页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2篇_第4页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2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2篇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篇1

教学内容:

课本P10~11例6、例7和试一试、练一练以及练习三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立体图形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教学难点:

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打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生活中的物体有大有小,看,你能比较这这两个物体的大小吗?(出示一个苹果和一个大枣)你是怎样比较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有关物体的大小的知识——体积和容积(揭示课题)。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认识体积

1.出示两个有同样多水的相同玻璃杯,让学生看清两个杯子里水面同样高。

(1)先在一个杯子里放入一个大枣,让学生说明水面有什么变化。

提问:水面为什么会上升?(大枣占有了水中一块地方)

指出:大枣占有一块地方,我们就说大枣占有一定的空间。

因为大枣占有空间,把水往上挤,所以水面上升了。

(2)在另一个杯子放入荔枝。

(3)提问:现在水面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

再比一比,哪个杯子里水面上升得高?为什么这个杯子里的水面会上升得高一些?

指出:因为荔枝大一些,所以这个杯子里水面上升得高一些,说明这一石块所占的`空间大。

提问:谁来说一说,哪一个水果所占的空间大,哪一个水果所占的空间小?

2.出示大小不同三种水果,哪一个占的空间大?如果把它们放在同样的杯中,在倒满水,哪个杯里所占的空间大?

让学生说出,大的水果所占的空间大,小的水果所占的空间小。

指出:从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出,物体不仅占有空间,而且占有的空间还有大有小。也就是说,大的物体所占的空间大,小的物体所占的空间小。

板书: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3.说能说说生活中两种物体体积的小。(说完整的话)

认识容积

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纸盒,比较一下哪个体积大一些。(例7)

(1)学生比较并说明理由。

指出:书盒能容纳书的体积就是书盒的容积。也就是说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这个容器的容积。

(2)举例说说生活中的两种容器的容积。

三、巩固提升

1.完成练一练

第1题可以让学生直接判断,然后教师可以操作演示,在让学生说说溢出的水的体积分别相当于哪个物体的体积。

2、第2题可以让学生先判断,然后再根据容积的含义进行解释。

3.完成练习五第1题

让学生说明三维饼干的体积为什么相等。使学生明确:因为它们都是有同样大小的8盒饼干堆成的,所以它们所占的空间大小也就一样。

4.完成练习五第2题

5.让学生明白杯子装的多说明容积大,杯子装的少的说明容积小。

6.第3题可让学生按要求操作,让后同桌交流摆的是否正确。

7.第4题可以让学生分别说说体积和容积分别指的是什么,有什么不同,再回答问题,并说明理由。

8.第5题中的三个图形分别表示相应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这是它们的不同点。而1平方厘米是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1立方厘米是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这两个概念都与1厘米有关。这是三个图形的内在联系。

四、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的收获大吗?你觉得学好这些知识有什么用吗?

五、布置作业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篇2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十一册“比的意义”。

教学目标:

1.掌握比的意义,会正确读、写比。

2.记住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正确求比值。

3.理解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明确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性。

4.通过自学讨论,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自学探究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诱发参与

1、师:“2杯果汁”和“3杯牛奶”这两个数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你会用哪些方法表示它们的关系?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解答?

生1:牛奶比果汁多1杯。

生2:果汁比牛奶少1杯。

生3: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

生4: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

师:2÷3是哪个量和哪个量比较?

生:果汁的杯数和牛奶的杯数比较。

师:3÷2求得又是什么,又可以怎样说?

生:牛奶的杯数和果汁的杯数比较。

2、师述:用新的一种数学比较方法,可以说成果汁和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用一种新的方法对两种量进行比较。(板书:比)

3、师:那么这节课你想学习比的哪些知识呢?

(什么叫比,谁和谁比……)

二、自学探究新知

1.探究比的概念

教师指着板书问:2÷3求的是什么?是哪个量和哪个量的比?

生:2÷3求的是果汁是牛奶的几分之几,是果汁和牛奶的比。

师:对!2÷3求的是果汁是牛奶的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果汁和牛奶的比是2比3。

(板书:果汁和牛奶的比是2比3,学生齐读。)

师:照这样,牛奶是果汁的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牛奶和果汁的比。

生:牛奶是果汁的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牛奶和果汁的比是3比2。

(板书:牛奶和果汁的比是3比2)

师:都是果汁和牛奶的比较,为什么一个是2比3,而另一个却是3比2呢?

生:因为2比3是果汁和牛奶的比,而3比2是牛奶和果汁的比。

师:对,研究两个数量的比较,谁和谁比,谁在前,谁在后,是不能颠倒的。

出示试一试。

师:1:8表示什么意思?

生:1和8表示洗洁液1份,水8份。

师:怎样表示容液里洗洁液与水体积之间的关系?

生:先求出体积再比较。

课件出示:走一段900米长的山路,小军用了15分钟,小伟用了20分钟。让学生填表。

师:小军和小伟的速度是怎样求出来的?900:15表示什么?900:20又表示什么?

师:说说900米和15分钟的意义。

生:900米和15分钟分别是小军走的路程和时间。

师:那么小军的速度又可以说成哪两个量的比?

生:小军的速度可以说成路程和时间的比。

师:什么叫比?(同桌互相说一说,然后汇报。)

生1:除法叫比。

生2:两个数相除叫比。

师:两个数相除,以前叫除法,今天就叫做比。多了一种叫法,你觉得“比”字前面加上一个什么字比较妥当?

生1:加上“又可以”。

生2:加上“又”字。

师: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想一想这个比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什么关系?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在“相除”下面加上着重号,学生齐读比的概念。)

2.自学探究比的各部分名称等知识。

师: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第68~69页。把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画出来,自学完后同桌互相说说“我自学到了什么”。

(学生同桌相互说完后,集体汇报探究。)

生:我学会了比的写法。

(老师指着2比3,让学生到黑板上写出2∶3。)

师:2、3中的符号“∶”是什么呀?

生:这是比号。(板书:比号)

师:写比号时,上下两个小圆点要对齐放在中间。(让学生同桌互相看看比号写得是否正确,并接着汇报。)

生:我知道了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

师(指着2∶3)问:前项后项各是几呀?(学生答后接着汇报。)

生:我知道了比的读法。

(教师指着2∶3,指名学生试读2比3,然后学生齐读2比3。)

师:我们已经知道比的读法、写法,以及各部分的名称,想一想,你还学到了什么知识?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篇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73—78页。

教材简析:

教材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一步和两步计算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呈现了中国的世界遗产这一情景。通过介绍中国的世界遗产情况,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入对乘加应用题的探索。知识点是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借助一、二单元的知识基础,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探索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规律,并能灵活的运用这个规律解决问题。重点是将四则混合运算规律正确地迁移到分数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具体情景中,能正确描述数量关系,画线段图,并根据数量关系和线段图列出算式并正确解答乘加、乘减分数应用题,在不断探索中领悟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规律。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说一说、画一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3.情感目标: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2008年的奥运会相信大家一定记忆犹新,世界人民走进奥运,走进了北京。作为一名中国人,你能说说北京有哪些历史文化遗产吗?

[设计意图]这一单元是围绕“中国的世界遗产”这个大的情境串进行的,而本课是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第1个信息窗,情境内容将中国放入世界这一大环境中,因此由奥运会的话题引出了本课情境,这样设计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本课,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课件出示教科书73页情境

谈话:这里有一些我国世界遗产的文字信息,谁能读一读?根据文字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北京故宫的占地面积大约是多少公顷?

(2)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一共有多少处?

(3)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比自然遗产多多少处?………

(4)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我们先来解决“北京故宫的占地面积大约是多少公顷?”好吗?

2.根据以往的解题经验,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帮助你解决这一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己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动脑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梳理已有的数学思想方法,为新问题的解决做好铺垫。

3.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试着独立解决这一问题好吗?

4.学生汇报交流。

让学生到前面展示不同的方法,分别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1)272×1/4=68(公顷)68+4=72(公顷)

(2)272×1/4+4

=68+4

=72(公顷)

学生在多次交流解题步骤中,教师板书数量关系

天坛公园的面积×1/4+比天坛公园多的面积=故宫的面积

并展示学生画的线段图。让学生分析线段图。

[设计意图]学生是探究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在这里把让学生说解题思路放在首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5.刚才同学们有的用分步,有的列综合算式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现在你能试着用先画线段图再列综合算式的方法自己解决你们提出的“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一共有多少处?”吗?

学生独立解决。(根据学生情况,如果画图有困难,可让学生小组内讨论一下,在这里把谁看作单位“1”?)

全班交流,展示做题方法。

(1)30×7/10+30×2/15(2)30×(7/10+2/15)

=21+4=30×25/30

=25(处)=25(处)

6.让学生展示线段图的画法,说清解题思路。

7.点题并板书:分数应用题。

8.单看这两个算式的计算,你能想到什么运算律?有什么启发?

9.小结:乘法的分配律在分数中同样适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两种解题方法,将分数与整数的运算率沟通,为后面的练习搭建了平台。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独立完成(第75页第2、3题。)

指生回答,并说出解题思路。

(重点说出数量关系。)

[设计意图]这两道题是针对性练习,旨在巩固所学知识。数量关系要让学生反复说,目的是让学生从理论上加以理解。

四、回归实践,拓展运用。

课件再次出示本课信息窗情境图。

谈话:现在你能自己解决“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比自然遗产多多少处?”吗?

现在让我们走进民族文化遗产——青藏高原,检验一下这节课你的学习情况。

课本76页第9题。学生读题,指生列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归课题情景,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灵活掌握解题方法。

五、谈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篇4

设计说明

本课时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收集、整理数据,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解决问题。本节课的设计突出了统计图实践性强的特点,通过学生身边的实例,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经历选择统计图的过程。

1.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2.集体交流,合作学习。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倡导合作交流。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组织一些“合作学习”的活动,使学生在探讨中比较、体会每种统计图的特点,并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3.注重渗透德育于教学当中。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德育和智育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时刻刻地渗透德育。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仅学到新的知识,而且在思想上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搜集24~28届奥运会的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奥运会吗?今天老师带来了北京奥运会期间我国运动员夺取金牌的画面,请同学们欣赏一下。(出示课件)

学生看完后老师提出问题:

(1)你知道是哪一年在北京举办的奥运会吗?

(xxxx年)

(2)在北京举办的。是第几届奥运会?(第29届)

(3)我国是从第几届奥运会开始获得奖牌的?(第23届)

师: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看一看近几届奥运会我国获奖牌的情况。(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借助同学们感兴趣的奥运画面,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本节课的深入学习做好铺垫。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读取信息,了解数据。

(课件出示统计表)

第24~30届奥运会我国获金牌情况统计表

届数

24

25

26

27

28

29

30

金牌/枚

5

16

16

28

32

51

38

师:看了这个统计表,你们知道了哪些信息?

师:统计表能呈现出大量的数据信息,有时为了更直观、具体地表示数据的特点,我们往往会把统计表中的相关数据绘制成统计图。我们已经学过三种统计图,分别是什么统计图?

师小结:这三种统计图都有各自的特点,使用时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和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2.分析统计图,理解统计图的特点。

(1)引导学生观察这组数据,思考:

要把第24~30届奥运会我国获得的金牌数绘制成统计图,你们觉得应该选择哪种统计图?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小组同学交流。

师:哪个小组愿意说说你们的选择?

(我们小组选择的是条形统计图。因为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国每一届奥运会获得金牌数量的情况)

师:(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观察条形统计图,说一说它的特点是什么。

(能够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

师:其他小组还有不同的选择吗?

(我觉得也可以选择折线统计图,这样可以看出这几届奥运会我国获得金牌的数量变化情况)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篇5

设计说明

本节课复习的是百分数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常见的百分率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基础之一。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有如下特点:

1.创设情境,在具体的情境中复习百分数的意义。

在数学教学中,适时地给学生营造一个生活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探索新知。复习中,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并在列表对比中,明确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和联系。

2.巧用图示,有序地复习百分数、分数、小数的互化方法。

思维导图在教学中备受关注,因为它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考过程,把知识要点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引导学生有序地复习百分数、分数、小数的互化方法时,结合学生的回答,把三者之间互化的方法用图示表示出来,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并轻松掌握三者之间的互化方法以及相互间的可逆关系。

3.重视迁移,培养学生类推的能力。

根据百分数与分数的密切关系,百分数问题在解题思路和方法上与分数基本相同这一特点,联系分数知识复习、理解百分数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使学生能够正确解答百分数问题。这样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沟通分数、百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情境激趣

(出示课件)一件绒衣的成分如下:

羊绒:%

超细羊毛:%

天丝:%

读出这件绒衣成分的相关数据,并说出这些数据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情境,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复习热情,为高效复习作铺垫。

⊙复习百分数的相关知识

1.复习百分数的意义。

(1)什么叫百分数?它的意义是什么?(板书:百分数)

(像%、%、%…这样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2)百分数和分数在意义上有什么不同?

(结合学生的回答,用课件展示,列表对比)

2.复习百分数、分数、小数的互化方法。

(1)百分数、分数、小数的互化方法是什么?

①小数与分数的互化方法。(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展示)

②小数与百分数的互化方法。(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展示)

③百分数与分数的互化方法。(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展示)

(2)巩固练习。

①把下面各数化成百分数。

===3=

②把下面的分数化成百分数。

===

③把下面的百分数化成小数或整数。

42%=108%=%=200%=

3.复习百分数应用题。

(1)复习常见的百分率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116页12题)

取小麦500g,烘干后,还有428g。计算出这种小麦的烘干率和含水率。

烘干率=×100%

含水率=×100%

(解决问题,然后复习其他常见的百分率)

(2)复习百分数乘、除法应用题。

[课件出示教材113页3题第(3)、(4)、(5)小题]

①一件衬衣原价125元,现在降价20%。现在售价是多少元?[125×(1-20%)=100(元)]

②一件衬衣降价20%后,售价为100元。这件衬衣原价是多少元?[100÷(1-20%)=125(元)]

③一件衬衣售价为100元,一条长裤的`价钱是这件衬衣的150%,这条长裤的价钱又是一双皮鞋的。这双皮鞋售价是多少元?

长裤:100×150%=150(元)

皮鞋:150÷=180(元)

(3)小结。

解百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准单位“1”,解题思路与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一样:单位“1”已知,求比较量用乘法计算;单位“1”未知,求单位“1”用除法计算。

设计意图:在系统复习百分数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复习应用百分数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解题方法,使学生利用百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114页5题。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都进一步理解了哪些知识?

⊙布置作业

教材116页13题。

板书设计

百分数(一)

1.百分数的意义

2.百分数、分数、小数的互化

3.百分数应用题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篇6

一、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有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另一部分学生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作业经常拖拉甚至不做。从去年的学习表现看,学生的计算的方法与质量有待进一步训练与提高。优等生与后进生的差距明显。故在新学期里,我们在此方面要多下苦功,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更多的四化建设的新型人才而奋斗。

二、教学内容

本册教学内容分为五大板快:

(一)、数与运算。1.第二单元“百分数的应用”。2.第四单元“比的认识”。

(二)、空间与图形。1.第一单元“圆”。2.第三单元“图形的变换”。3.第六单元“观察物体”。

(三)、统计与概率。第五单元“统计”。

(四)、综合应用:数学与体育、生活中的数。

(五)、整理与复习。

三、教学目标(按照单元顺序)

第一单元“圆”:

1.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及圆的对称性,认识到同一个圆中半径、直径、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体会圆的本质特征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会用圆规画圆。

2.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动手实验、拼摆操作等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

3.结合欣赏与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圆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能用圆规设计简单的图案,感受图案的美,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4.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图案设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5.结合具体的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6.结合圆周率发展历史的阅读,体会人类对数学知识的不断探索过程,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激发民族自豪感,形成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第二单元“百分数的应用”:

1.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利用百分数的有关知识或运用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三单元“图形的`变换”: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作轴对称图形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结合欣赏和设计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

第四单元“比的认识”:

1.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及其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2.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3.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第五单元“统计”:

1.学生通过投球游戏、两城市降水量等实例,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感受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根据需要选择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

3.能读懂简单的复式统计图,根据统计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与同伴进行交流。

第六单元“观察物体”:

1.学生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

2.能根据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5个正方体组合),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3.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

4.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综合应用:

即“数学与体育”、“生活中的数”,促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某一生活领域的实际问题。教材还安排了“看图找关系”的专题,使学生体会图能直观、清晰、简捷地刻画关系。同时,还在其他具体内容的学习中,安排了某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活动。学生在从事这些活动中,将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方法,发展解决问题和运用数学进行思考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在与同伴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整理与复习

教材安排了两个整理与复习。整理与复习改变单纯做题的模式,注重发展学生自我反思的意识。每个整理与复习都分成三部分:对所学内容的整理,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一些练习题目。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篇7

本学期我担任六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我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努力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任务。为了使本人的教学工作做的更好,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如下总结:

一、认真备课

备课时,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教学方法,注重各教学环节的自然衔接;既要突出本节课的难点,又要突破本节课的重点。每一节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在课后及时回顾、反思。

二、注重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本学期我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得到充分发展。在课堂上我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的精神,培养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三、作好小结、条理存贮、系统知识

学生在每节课中所掌握的知识是零散的,但数学学科因其严谨性,每个知识点、每个单元之间又紧密相连。怎样才能让学生把每节课所接受的零散知识,系统地、有条理地存贮的学生的脑海里?这要借助于知识小结,通过小结让学生去理解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区别及联系。在本期的教学中,在教授每个知识点、每个单元后都抽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去归纳、小结,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篇8

这一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最成功的是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利用教材,让学生先根据提纲自学,然后汇报中形成知识冲突,学生有更多研究和表现的机会。

主要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在统计教学中,学生对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征有一些基本认识。因此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数据并制成的相应的统计图表,收集有关能用百分数知识解决的生活问题等,并在全班中交流,使学生自我复习了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与百分数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在课中顺利地进入新知的学习。

接着,我揭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习扇形统计图,让学生自学教材。并根据学习提纲交流学习效果。

学习提纲:

(1)在这个扇形统计图中,整个圆表示什么?

(2)图中的每个小扇形各表示什么?所有百分比的和是多少?

(3)各个扇形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二、认真观察,研究特点

选取与学生生活学习联系较密切的扇形统计图,要求学生说说从这些扇形统计图中各获得什么信息,教会学生从整体到部分进行观察,弄清部分量占总量的百分之几,能说出最大和最小的量等,使学生对扇形统计图特点有着丰富的感知。引导他们观察、比较两种统计图的异同点,让他们在小组交流讨论、合作探讨中初步体会出扇形统计图与其他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独特点。这样的认知,就是孩子们对扇形统计图的深刻认识。

不足之处:

如果教学中语言更精练,提问更有针对,让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更多一些,大胆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教学更加紧凑,练习时间更多,我想本节课效果会更好。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篇9

1、教材分析

《确定起跑线》是六年级数学上册的一节综合应用课,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圆的概念和周长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让学生经历运用圆的有关知识计算弯道长度的过程,了解“跑道的弯道部分,外圈比内圈要长”,从而体会确定起跑线的意义;理解相邻跑道的长度差与圆的周长以及起跑线位置之间的关系;掌握确定起跑线的方法,并学会确定起跑线。在观察、比较、归纳、探究的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在民主的气氛中探索出规律。通过创设情境,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解决的问题的意识。

2、教学设计

这节课,教材上没有直接就研究比赛中起跑线的问题,而是采用的一个比较简单的生活情景进行学习。针对起跑线的不同正是由于比赛中的弯道的不同所造成的,所以采用了“100米比赛各运动员的起跑位置在同一条直线上”到“400米的比赛,运动员也在同一条直线上起跑,公平吗?”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来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来简化问题的难度“只要将起跑线往前移”即可,那么“移多少呢?”。在讲例题时引导学生说出由于“半圆的半径不同,因此所走的路程也不同”。这为分析400米标准跑道确定起跑线的方法奠定了基础,在讲400米标准跑道确定起跑线的方法时,我先向学生课件展示——400米标准跑道的组成,提出问题:相邻两道之间的距离差由什么决定?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知道计算相邻跑道的长度之差与直道没关系,实质是计算由两个弯道合在一起的圆的周长之差。如果用R表示外圈大圆的半径,用r表示内圈圆的半径,那么相邻跑道的长度之差=2πR-2πr=2π(R-r)。而R-r实际上就是道宽,所以说如果题目中道宽直接告诉,则相邻跑道的长度之差=2π×道宽。如果是半圆形跑道,则相邻跑道的长度之差=π(R-r)或π×道宽。让学生知道要确定起跑线的位置,只需知道内外圆半径或道宽即可,实现了教学重点的突破。

3、反思

在巩固练习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在确定环形跑道起跑线的位置时,运用“外圈跑道的总长度-内圈跑道的总长度”来计算的。这样计算比较麻烦。

这也是由于我在课堂上虽然归纳了算法,但是没有把两种方法进行对比,学生还没有明确各种算法的优与劣,这也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该努力的地方。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篇10

教材分析

比赛场次这节课借助画图策略和列表策略解决比赛场次问题,但教学的重点策略是从简单入手策略,即当遇到较复杂的问题时,以退为进,先解决几个简单的同类问题,通过观察、分析解决这些简单问题的过程和结果,总结、归纳出一般的原则、方法、规律等,再解决原来较复杂的问题。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开始关注国家大事,因此,切合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我国乒乓球兵团囊括乒乓球项目的全部冠军,利用情景导入和谈话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民族自豪感同时为解决比赛场次的。问题提供探索的平台。在设计中要给学生创造充分探索解决问题策略的空间,注重人人参与数学活动。要求每一个学生动手算,并适当开展小组交流、讨论。

使学生经历寻找规律的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比赛场次与球队数量之间的关系,会画示意图,会计算比赛场次。

过程与方法:用列表、画图的方式寻找实际问题中蕴涵的简单的规律,通过小组交流,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

1、在他人的鼓励下,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相信自己在学习中可以取得不断的进步。

2、通过观察、推断等教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

3、在谈话中,对学生进行爱国,爱体育锻炼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会用列表、画图的方式寻找实际问题中蕴涵的简单的规律,体会图、表的简洁性和有效性。

难点:了解“从简单的情形开始,找出规律,算出结果”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篇11

设计说明

本课时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收集、整理数据,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解决问题。本节课的设计突出了统计图实践性强的特点,通过学生身边的实例,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经历选择统计图的过程。

1.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2.集体交流,合作学习。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倡导合作交流。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组织一些“合作学习”的活动,使学生在探讨中比较、体会每种统计图的特点,并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3.注重渗透德育于教学当中。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德育和智育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时刻刻地渗透德育。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仅学到新的知识,而且在思想上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