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股回归动因和路径探究理论基础2400字】_第1页
【中概股回归动因和路径探究理论基础2400字】_第2页
【中概股回归动因和路径探究理论基础2400字】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章理论基础成都理工大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中概股回归动因和路径研究理论基础目录TOC\o"1-2"\h\u1454中概股回归动因和路径研究理论基础 899531市场时机理论 8115072信息不对称理论 8242343规避管制理论 915084参考文献 101市场时机理论市场时机理论主要基于市场参与者的非理性行为视角,与传统理论的理性人假设不同,该理论主要分析管理者如何借助股票市场暂时出现的低成本融资优势选择融资工具,从而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Taggart在《融资决策模型》中指出,“长期债权和股权的市场价值对公司的证券发行具有决定性作用”(1977)。随着研究的深入,行为经济学发展出不同分支,行为公司金融理论为市场时机理论建立了基础,Marsh(1982)在研究中使用股票收益率表示市场时机,“市场时机”理论认为公司的投融资决策会受到市场时机的影响。一般来说,融资方式主要为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市场时机理论以各种市场因素为调控依据,对融资方式进行选择,公司融资决策进一步影响资本市场投资者的决策。市场时机假说认为,企业需要根据债务、权益的价值做出及时调整,做出相应的弹性融资策略。同时市场时机也影响着企业资本结构的变化:当市场表现较好时,大力增发股票,当市场低迷,股价下跌时,暂停增发股票,等股价企稳再理性决定是否增发。在现阶段我国的资本市场属于新兴市场,与国外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相比,股票价格的波动变化相对较大,同时国内企业偏好于股权融资,资本结构存在资本结构异化现象,股票价格受政府和市场的非理性行为影响较大,导致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与其实际价值的差异较大,股票价格偏离了证券价格的实际价值。国内资本市场起步较晚,市场发展不够完善,国内企业融资缺乏理性。市场理论的提出,为企业管理者和学者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来研究公司的融资行为,也为中概股回归上市的原因和路径选择提供了理论基础。2信息不对称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最早由JosephE.Stiglitz、GeorgeA.Akerlof和AndrewMichaelSpence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由于市场经济的不完全性等特征,公司管理层掌握的公司信息远高于投资者,不仅包括公开信息,管理者还掌握着公司的内幕信息,在市场中占据信息优势;投资者们则只能从市场上获取公开信息,对于公司的了解和信息掌握相对贫乏,在市场中处于劣势。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掌握的信息越多,在市场中优势越大,利用信息优势来达到套利目的:将实际价值低于市场价格的产品或服务出售给掌握信息较少的投资者。另一方面,投资者意识到自身掌握信息不够充分,处于劣势,为避免交易损失以及保护自身利益,投资者相互抱团,聚集到一定数量,要求产品交易价格降低,此时市场出现投资者逆向选择,“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即在相同的市场价格下,优质产品的利润受到挤压,最终被淘汰,市场被劣质产品所充斥。对于中概股企业,上市地点与市场经营地点不同,由于国内与海外的文化、经济环境、法制法规的差异,国外的投资者通过公开市场获取的公司信息有限,无法全面了解分析中概股企业确切的经营和发展状况,并存在信息的滞后性。海外投资者为确保自身利益,避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问题,对中概股的投资会更加谨慎,市场反应也更加强烈,导致中概股股价波动较大,使得中概股估值远低于国内同行业公司水平。中概股企业的回归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投资者更充分的了解公司信息披露以及经营发展状况,公司估值也得到修正,体现了公司的真实价值。3规避管制理论规避管制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凯恩于1984年提出。该理论认为,规避是指对各种限制性措施实行回避。逃避监管机构的严苛管制、降低信息披露成本、保证利润最大化是上市公司私有化退市的重要原因。一般来说,上市公司为达到监管机构的要求,耗费资源去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和体系。一方面公司需要设立并完善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组织和治理机构,另一方面,公司为满足定期披露信息的规定,需要定期聘请审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专业机构协助公司的信息披露工作。由于需要遵守市场监管的法律法规,上市公司的维护成本相对较高,复杂的信息披露等程序降低了公司的管理效率,有可能会导致公司市场竞争力降低,经营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对于不同的资本市场,监管法规和监管力度也有所不同。美股市场相对于国内资本市场更加严苛,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交易制度也更加完善和健全,中概股企业为完善公司组织架构和治理体系需要花费的成本相对于国内更高,承受的监管压力更大,并且近几年做空机构对中概股的攻击更加频繁,导致公司股价和价值受到影响。因此,中概股从美股私有化退市,可以大幅降低公司维护成本,有效规避监管机构的严格管制,并且不再会受到做空机构的攻击,陷入被动局面。参考文献安青松.2013.民营企业红筹上市的现状与成因[J].中国金融.76-78.白庆辉.2015.中概股缘何掀起私有化浪潮[J].财会学习.1.陈选娟,安郁强,林宏妹.2019.借壳预期与上市公司壳资源价值[J].经济管理.140-157.戴丹苗,刘锡良.2017.中概股公司财务舞弊的文献综述[J].金融发展研究.11-19.邓红军.2013.中国概念股私有化退市的动因探析[J].商业会计.87-89.邓路,孙春兴.2017.市场时机、海外上市与中概股回归——基于分众传媒的案例研究[J].会计研究.59-65+97.丁岚,董秀良.2010.境外上市公司回归A股市场交叉上市动因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108-117.杜静然,王瑞.2019.完美世界回归A股估值研究[J].会计之友.131-136.郭全中.2018.为什么推动“四新经济”中概股回归A股[N].中国经济时报.国务院办公厅.2017.关于创新管理优化服务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意见.[Z].王昌林.2016.推动“四新经济”加快成长[N].经济日报.孔宁宁,王晶心.2015.中国在美上市公司私有化退市动因研究[J].财会月刊.77-79.李杲.2017.中概股私有化与分拆回归A股的特点与影响分析[J].证券市场导报.42-48.李淼.2016.中概股私有化新路径:世纪佳缘回归新三板[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50-51.李青原,王永海,韩晖.2004.分拆上市与股东价值创造——“同仁堂”案例的再分析[J].经济管理.51-59.李行健,李广子.2017.中概股退市的动机及其溢价来源研究[J].经济科学.47-6刘丹阳.2019.中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