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母病虫害防治与绿色栽培_第1页
贝母病虫害防治与绿色栽培_第2页
贝母病虫害防治与绿色栽培_第3页
贝母病虫害防治与绿色栽培_第4页
贝母病虫害防治与绿色栽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贝母病虫害防治与绿色栽培第一部分贝母病害发生规律及主要类型 2第二部分贝母病害类型识别与症状分析 3第三部分病害防治技术措施及应用策略 5第四部分病害防治中绿色施肥与精准灌溉 9第五部分病害防治中生物防治技术应用 11第六部分病害防治中农业物理防治措施 14第七部分病害防治中化学农药规范使用 17第八部分贝母病害综合防治与绿色栽培策略 19

第一部分贝母病害发生规律及主要类型关键词关键要点【贝母灰霉菌病】:

1.病原菌:贝母灰霉菌(Botrytiscinerea),真菌感染。

2.症状:叶片、花、果实和鳞茎受侵,出现褐色、水渍状病斑。

3.发病因素:适宜温度18-25℃,相对湿度大于85%,尤其雨季。

【贝母细菌性叶斑病】:

贝母病害发生规律及主要类型

1.贝母病害发生规律

1.1病害发生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贝母病害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一般来说,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下,病害发生较重;而寒冷、干燥的气候条件下,病害发生较轻。在我国,长江流域和以南地区,气候温暖、潮湿,是贝母病害的主要发生区;而北方地区,气候寒冷、干燥,病害发生较轻。

1.2病害发生与栽培条件的关系

贝母的栽培条件对病害的发生也有很大的影响。连作、密植、排水不良、施肥不当等不良栽培条件,都会加重病害的发生。

1.3病害发生与品种的关系

贝母的品种对病害的抗性也有差异。一般来说,抗病品种发病较轻,感病品种发病较重。

2.贝母病害的主要类型

2.1根腐病

根腐病是由真菌引起的,是贝母最严重的病害之一。病原菌主要侵染贝母的根部,引起根部腐烂,导致植株枯萎死亡。

2.2叶枯病

叶枯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也是贝母的重要病害之一。病原菌主要侵染贝母的叶片,引起叶片枯萎、脱落,导致植株生长不良,产量下降。

2.3茎腐病

茎腐病是由细菌引起的。病原菌主要侵染贝母的茎部,引起茎部腐烂,导致植株枯萎死亡。

2.4花腐病

花腐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原菌主要侵染贝母的花朵,引起花朵腐烂,导致植株不结实。

2.5炭疽病

炭疽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原菌主要侵染贝母的叶片、茎秆和花朵,引起病斑,导致植株生长不良,产量下降。

2.6白粉病

白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原菌主要侵染贝母的叶片,引起白粉状病斑,导致植株生长不良,产量下降。

2.7锈病

锈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原菌主要侵染贝母的叶片,引起锈色病斑,导致植株生长不良,产量下降。第二部分贝母病害类型识别与症状分析关键词关键要点【细菌性叶枯病】

1.病原物:Erwiniachrysanthemipv.carotovora

2.症状:叶片出现水渍状斑点,逐渐扩大成褐色斑块,叶缘枯焦,导致叶片枯萎。

3.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带菌土壤、病残体、昆虫叮咬和机械损伤传播。

【病毒病】

一、贝母病害类型识别

1.叶斑病:叶片上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病斑,病斑呈褐色或浅褐色,病斑中心常有黑色小点,病斑逐渐扩展并融合,导致叶片枯黄脱落。

2.霜霉病:叶片正面出现不规则的淡黄色或淡褐色病斑,叶片背面出现白色或灰白色霉层,病害严重时,叶片枯黄脱落。

3.炭疽病:叶片上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病斑,病斑呈褐色或黑色,病斑中心常有橙黄色或粉红色小点,病斑逐渐扩展并融合,导致叶片枯黄脱落。

4.斑点病:叶片上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病斑,病斑呈褐色或黑色,病斑中心常有白色或灰白色小点,病斑逐渐扩展并融合,导致叶片枯黄脱落。

5.根腐病:根部出现褐色或黑色腐烂,腐烂部位逐渐扩展,导致植株萎蔫死亡。

6.茎腐病:茎部出现褐色或黑色腐烂,腐烂部位逐渐扩展,导致植株萎蔫死亡。

二、贝母病害症状分析

1.叶斑病:叶片上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病斑,病斑呈褐色或浅褐色,病斑中心常有黑色小点,病斑逐渐扩展并融合,导致叶片枯黄脱落。叶斑病严重时,可导致植株生长缓慢,产量降低。

2.霜霉病:叶片正面出现不规则的淡黄色或淡褐色病斑,叶片背面出现白色或灰白色霉层,病害严重时,叶片枯黄脱落。霜霉病严重时,可导致植株生长缓慢,产量降低。

3.炭疽病:叶片上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病斑,病斑呈褐色或黑色,病斑中心常有橙黄色或粉红色小点,病斑逐渐扩展并融合,导致叶片枯黄脱落。炭疽病严重时,可导致植株生长缓慢,产量降低。

4.斑点病:叶片上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病斑,病斑呈褐色或黑色,病斑中心常有白色或灰白色小点,病斑逐渐扩展并融合,导致叶片枯黄脱落。斑点病严重时,可导致植株生长缓慢,产量降低。

5.根腐病:根部出现褐色或黑色腐烂,腐烂部位逐渐扩展,导致植株萎蔫死亡。根腐病严重时,可导致植株死亡。

6.茎腐病:茎部出现褐色或黑色腐烂,腐烂部位逐渐扩展,导致植株萎蔫死亡。茎腐病严重时,可导致植株死亡。第三部分病害防治技术措施及应用策略关键词关键要点生物防治

1.利用天敌控制病害:引入和释放贝母斑点病病原真菌的有效天敌,如木霉属真菌、青霉属真菌等,通过捕食或寄生,减少病原菌数量,降低发病率。

2.利用微生物拮抗菌剂防治病害:筛选具有拮抗贝母斑点病病原菌的微生物,如芽孢杆菌、假单胞菌等,制成生物农药,通过直接喷施或灌根的方式,抑制病原菌生长,减少发病率。

3.利用植物抗病诱导剂增强贝母抗病性:使用化学或生物诱导剂,如水杨酸、叶酸、芸苔素等,诱导贝母产生抗病相关蛋白或酶,增强对病害的抵抗力,降低发病率。

药剂防治

1.预防性药剂防治:在病害发生前或初期,使用广谱性杀菌剂,如甲基托布津、代森锰锌、多菌灵等,对贝母植株进行喷洒或灌根,以预防病害发生或减轻发病程度。

2.治疗性药剂防治:在病害发生后,使用具有治疗作用的杀菌剂,如苯醚甲环唑、丙环唑、吡唑醚菌酯等,对病株进行喷洒或灌根,以抑制病害发展,减少病害造成的损失。

3.轮换用药:合理选择和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菌剂,以避免病原菌产生抗药性,提高药剂防治效果。

栽培管理防治

1.选择抗病品种或砧木:选择对贝母斑点病具有抗性或耐性的品种或砧木,可以有效减少病害发生,降低发病率和发病程度。

2.合理施肥和灌溉:合理施用氮、磷、钾等肥料,保持土壤肥沃,提高贝母植株的抗病力。同时,注意控制灌溉量,避免土壤过湿,以减少病原菌侵染机会。

3.清除病残体:及时清除田间的病残体,并集中销毁或深埋,以减少病原菌的来源和传播途径。

农业物理防治

1.温度和湿度管理:注意调节棚室或大棚内的温度和湿度,避免高温高湿的环境,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繁殖。

2.通风换气:保持棚室或大棚内的通风良好,降低空气湿度,减少病原菌传播的机会。

绿色防控技术

1.使用生物农药:利用微生物、植物提取物等制成的生物农药防治贝母病害,具有安全、高效、无污染等优点,符合绿色防控理念。

2.使用物理防治方法:利用物理手段,如物理屏障、诱虫灯等,阻止病原菌或害虫侵染贝母植株,达到绿色防控的目的。

病害综合防治

1.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将生物防治、药剂防治、栽培管理防治、农业物理防治等方法结合起来,综合防治贝母病害,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农药使用量,保护环境。

2.加强病害监测与预报:建立贝母病害监测预报系统,及时掌握病害发生发展动态,为病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病害防治技术措施及应用策略

一、病害种类及症状

1.叶斑病

叶斑病主要危害贝母叶片,叶片上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病斑,病斑初为淡黄色,后逐渐扩大呈红褐色,病斑中心凹陷,叶片干枯脱落。

2.茎腐病

茎腐病主要危害贝母茎部,茎基部出现水渍状病斑,病斑逐渐扩大,茎部腐烂,植株倒伏死亡。

3.根腐病

根腐病主要危害贝母根部,根部出现褐色或黑色病斑,病斑逐渐扩大,根系腐烂,植株枯萎死亡。

二、病害防治技术措施

1.加强田间管理

(1)合理轮作:与非十字花科作物轮作,避免连作。

(2)清洁田园:清除田间杂草和病残体,减少病原菌来源。

(3)适时灌溉:避免大水漫灌,防止田间积水。

(4)科学施肥:合理施用氮、磷、钾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2.药剂防治

(1)叶斑病:发病初期喷洒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2)茎腐病:发病初期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灌根。

(3)根腐病:发病初期灌根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3.生物防治

(1)利用拮抗菌:利用木霉、青霉、链霉菌等拮抗菌防治贝母病害。

(2)利用害虫天敌:利用瓢虫、草蛉、寄生蜂等害虫天敌防治贝母病害。

三、绿色栽培策略

1.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性强的贝母品种,可以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

2.加强田间管理

加强田间管理,包括合理轮作、清洁田园、适时灌溉、科学施肥等措施,可以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3.生物防治

利用拮抗菌和害虫天敌等生物防治技术,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提高贝母的质量。

4.药剂防治

当病害发生严重时,可以使用农药进行防治,但应选择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并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说明进行施药。

通过采取上述病害防治技术措施和绿色栽培策略,可以有效降低贝母病害的发生率,提高贝母的产量和质量。第四部分病害防治中绿色施肥与精准灌溉关键词关键要点绿色施肥在贝母病害防治中的应用

1.绿肥的种类及选择:绿肥包括豆科、禾本科、十字花科等,选择快速生长的、固氮能力强的、抗病虫害强的品种。

2.绿肥的播种及管理:播种期一般在贝母休眠期进行,播种深度以2-3厘米为宜,播后注意灌溉、施肥等管理。

3.绿肥的翻压及利用:绿肥在初花期时翻压入土,使绿肥充分腐熟,为贝母提供养分,同时可抑制病害的发生。

精准灌溉在贝母病害防治中的应用

1.精准灌溉技术:包括滴灌、喷灌、微喷灌等,这些技术可以实现水肥一体化,提高水肥利用率,降低病害发生率。

2.灌溉系统的设计:灌溉系统的设计要考虑贝母的需水量、土壤墒情、气候条件等因素,确保贝母能够得到充足的水分。

3.灌溉时间的控制:灌溉时间要根据贝母的生长阶段、天气情况等因素确定,一般在清晨或傍晚进行,避免在高温时灌溉。病害防治中绿色施肥与精准灌溉

一、绿色施肥

绿色施肥是指利用绿肥作物(如豆科作物、禾本科作物等)作为肥料,通过种植、翻压或直接覆盖的方式,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肥的使用,从而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

在贝母种植中,绿色施肥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轮作倒茬:在贝母种植地轮作豆科作物或禾本科作物,不仅可以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还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2.绿肥覆盖:在贝母种植地种植绿肥作物,待绿肥作物生长到一定高度时,将其翻压入土,或直接覆盖在贝母植株周围,可以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3.绿肥堆肥:将绿肥作物、秸秆等有机物堆积发酵,制成绿肥堆肥,然后施用到贝母种植地,可以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二、精准灌溉

精准灌溉是指根据贝母生长发育的不同时期和土壤墒情,采用滴灌、喷灌等方式,适时适量地进行灌溉,以满足贝母生长发育对水分的需求,减少病害发生的风险。

在贝母种植中,精准灌溉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滴灌:滴灌是一种高效节水的灌溉方式,可以将水和养分直接输送到贝母根部,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并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

2.喷灌:喷灌是一种均匀灌溉的方式,可以将水和养分均匀地喷洒到贝母植株上,满足贝母生长发育对水分的需求,并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

3.微喷灌:微喷灌是一种介于滴灌和喷灌之间的灌溉方式,可以将水和养分均匀地喷洒到贝母植株上,满足贝母生长发育对水分的需求,并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

绿色施肥和精准灌溉的具体实施步骤:

1.选择合适的绿肥作物:根据贝母的生长习性和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绿肥作物。

2.合理安排种植时间:根据贝母的生长周期和当地气候条件,合理安排绿肥作物的种植时间。

3.科学施用绿肥: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贝母的生长需求,科学施用绿肥,避免施用过量或不足。

4.精准控制灌溉时间和水量:根据贝母生长发育的不同时期和土壤墒情,精准控制灌溉时间和水量,避免过度灌溉或干旱。

5.加强病害监测和防治:加强田间病害监测,及时发现病害发生并采取防治措施。第五部分病害防治中生物防治技术应用关键词关键要点病害防治中生物防治技术应用概述

1.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或其他有益生物来控制病害的一种方法,是绿色防控的重要手段。

2.生物防治技术包括人工释放、诱杀、人工繁殖、生态平衡等多种方法。

3.生物防治技术具有选择性强、不污染环境、成本低等优点。

常见病害的生物防治技术

1.叶斑病:可以使用木霉菌、芽孢杆菌、青霉菌等生物制剂进行防治。

2.根腐病:可以使用木霉菌、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等生物制剂进行防治。

3.茎腐病:可以使用木霉菌、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等生物制剂进行防治。

生物防治技术的优势

1.生物防治技术选择性强,只对目标病害有抑制作用,不伤害有益生物和环境。

2.生物防治技术不产生抗药性,可以长期使用。

3.生物防治技术成本低,经济效益高。

生物防治技术在贝母病害防治中的进展

1.利用木霉菌、芽孢杆菌、青霉菌等生物制剂防治叶斑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利用木霉菌、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等生物制剂防治根腐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利用木霉菌、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等生物制剂防治茎腐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生物防治技术在贝母病害防治中的应用前景

1.生物防治技术是贝母病害防治的重要手段,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生物防治技术可以与其他防治措施相结合,形成综合防治体系,提高防治效果。

3.生物防治技术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保护环境,保障食品安全。病害防治中生物防治技术应用

一、生物防治的概念及其原理

生物防治是一种以生物间的相互作用为基础,通过引进、保护或增殖有益生物、抑制或消灭有害生物,维持生态平衡,实现病虫害生物学控制的一种生态防治措施。其原理是利用天敌、致病微生物、拮抗微生物、昆虫生长调节剂等生物制剂,来调节和控制有害生物的种群数量。

二、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现状

生物防治技术在贝母病害防治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已有多种天敌、致病微生物、拮抗微生物等生物制剂被用于贝母病害的防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天敌防治

天敌防治是指利用天敌生物控制有害生物种群数量的技术方法。天敌主要包括捕食性天敌、寄生性天敌和病原性天敌,如瓢虫、草蛉、寄生蜂、多种致病菌等。

2.致病微生物防治

致病微生物防治是指利用致病微生物来控制有害生物种群数量的方法。致病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如苏云金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绿僵菌、白僵菌等。

3.拮抗微生物防治

拮抗微生物防治是指利用拮抗微生物来控制有害生物种群数量的方法。拮抗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如木霉菌、曲霉菌、青霉菌等。

三、生物防治技术的优势

生物防治技术具有以下优势:

1.环境友好:生物防治技术不使用化学农药,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是一种绿色环保的防治方法。

2.持久性强:生物防治技术通过建立生物防治体系,能够长期、稳定地控制有害生物种群数量。

3.安全性高:生物防治技术不会对人体和动物健康造成危害,是一种安全的防治方法。

四、生物防治技术的局限性

生物防治技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

1.时效性差:生物防治技术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发挥作用,不能立即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

2.适应性差:生物防治技术往往针对特定的有害生物,对其他有害生物可能效果不佳。

3.成本高:生物防治技术的成本往往高于化学防治技术。

五、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前景

生物防治技术在贝母病害防治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人们对绿色环保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生物防治技术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第六部分病害防治中农业物理防治措施关键词关键要点【一、田间卫生管理】:

1.加强田间卫生管理,及时清除田间杂草、病残体等废弃物,减少病原菌的侵染源。

2.合理轮作倒茬,避免连作重茬,降低病害发生风险。

3.及时清除病株,并将其集中销毁,以避免病害的蔓延。

【二、加强栽培管理】:

#病害防治中农业物理防治措施

一、高温防治法

利用高温抑制病原菌的侵染和繁殖,可有效防治贝母病害。具体措施包括:

1.选用耐热性强的品种:选育耐热性强的贝母品种,可以有效抵抗病原菌的侵染,减少发病率。

2.适时播种:在合适的播种时间播种贝母,可以避开高温多雨季节,降低病害发生率。

3.控制株行距与密度:适当控制株行距和密度,可以减少植株之间的相互遮蔽,促进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抑制病原菌的生存和繁殖。

4.中耕除草:中耕除草可以破坏病原菌的生存环境,减少病原菌的侵染来源,同时也可以促进土壤通气,降低田间湿度。

5.及时灌溉:在高温干旱条件下,及时灌溉可以降低土壤温度,增加土壤湿度,抑制病原菌的生存和繁殖。

二、低温防治法

利用低温抑制病原菌的侵染和繁殖,可有效防治贝母病害。具体措施包括:

1.选用耐寒性强的品种:选育耐寒性强的贝母品种,可以有效抵抗病原菌的侵染,减少发病率。

2.适时播种:在合适的播种时间播种贝母,可以避开低温季节,降低病害发生率。

3.覆盖保温:在低温季节,覆盖稻草、塑料薄膜等保温材料,可以提高土壤温度,保护根茎免受冻害,降低病害发生率。

4.及时灌溉:在低温干旱条件下,及时灌溉可以提高土壤温度,增加土壤湿度,抑制病原菌的生存和繁殖。

5.喷施叶面肥:在低温季节,喷施叶面肥可以增强植株的抗寒性,减少病害发生率。

三、水旱防治法

利用水旱条件控制病原菌的侵染和繁殖,可有效防治贝母病害。具体措施包括:

1.排水防涝:在雨季,及时排水,防止田间积水,降低土壤湿度,抑制病原菌的生存和繁殖。

2.灌溉补墒:在干旱季节,及时灌溉,保持土壤湿润,促进植株生长,增强抗病性,降低病害发生率。

3.合理轮作:与非寄主作物轮作,可以降低土壤中病原菌的数量,减少病害发生率。

四、物理防治法

利用物理方法直接杀灭病原菌或阻碍其侵染和繁殖,可有效防治贝母病害。具体措施包括:

1.药剂熏蒸:利用甲醛、硫磺等药剂熏蒸温室或育苗床,可以杀灭病原菌,防止病害发生。

2.种子消毒:播种前,将种子用温水浸泡或用药剂处理,可以杀死种子表面的病原菌,降低病害发生率。

3.根茎消毒:在栽种前,将根茎用药剂处理,可以杀死根茎表面的病原菌,降低病害发生率。

4.土壤消毒:在播种或定植前,对土壤进行消毒,可以杀死土壤中的病原菌,降低病害发生率。

5.农业物理防治措施

1.合理施肥:平衡施用氮、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否则会使植株徒长,抗病性下降。

2.及时中耕除草:中耕除草可以破坏病菌的生存环境,减少病菌的侵染来源,同时也可以促进土壤通气,降低田间湿度,抑制病菌的生长繁殖。

3.加强水肥管理:合理灌溉,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要过于潮湿,以免加重病害。在高温干旱条件下,及时灌溉,降低土壤温度,增加土壤湿度,抑制病菌的生存繁殖。

4.轮作倒茬:与非寄主作物轮作,可以减少土壤中病菌的数量,降低发病率。

5.清除病残体:及时清除病残体,并集中深埋或烧毁,以减少病菌的侵染源。第七部分病害防治中化学农药规范使用关键词关键要点【选择性用药】:

1.根据病害发生规律,准确选择防治效果好、毒副作用小的农药,避免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2.在病害初期或发病高峰期用药,可以减少农药使用量,提高防治效果。

3.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生物农药,如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矿物源农药等,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

【科学用药】:

病害防治中化学农药规范使用

#一、化学农药的使用原则

1.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强调在病害发生前采取预防措施,如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等,以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当病害发生后,应及时采取化学防治措施,但应与其他防治措施相结合,形成综合防治体系。

2.科学选药,合理用药:根据病害类型、发生规律、药剂特性等因素科学选用农药,并严格按照农药标签说明合理使用农药,避免盲目用药、重复用药或超量用药。

3.安全用药,保护环境:在使用农药时,应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穿戴防护服具,防止农药对人畜和环境造成危害。同时,应妥善保管和处置农药及其空容器,防止污染环境。

#二、化学农药使用注意事项

1.注意农药的毒性:农药的毒性因种类而异,在使用农药时,应了解农药的毒性,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2.注意农药的残留:农药在作物上会残留一定的时间,在使用农药时,应考虑农药的残留限量,避免农药残留超标,影响作物品质和食用安全。

3.注意农药的抗性:病原菌和害虫对农药可能会产生抗性,导致农药的防治效果降低。在使用农药时,应注意轮换使用不同类型的农药,防止病原菌和害虫产生抗性。

4.注意农药的药害:农药在使用不当的情况下,可能会对作物造成药害,导致作物减产或品质下降。在使用农药时,应严格按照农药标签说明操作,避免农药药害的发生。

#三、化学农药使用技术

1.喷雾器选择:喷雾器是农药施药的主要工具,应根据作物的类型、病害的发生情况和农药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喷雾器。

2.喷雾剂量:喷雾剂量是农药施药的重要因素,应根据作物的类型、病害的发生情况和农药的特性确定合理的喷雾剂量。

3.喷雾时间:喷雾时间应根据病害的发生规律和农药的特性确定。一般情况下,应在病害发生初期或作物生长关键时期喷雾。

4.喷雾方法:喷雾方法应根据作物的类型、病害的发生情况和农药的特性确定。一般情况下,应采用均匀喷雾的方法。

#四、化学农药使用后的注意事项

1.加强田间管理:施药后,应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残体,整枝打杈,促进作物生长。

2.注意农药残留:施药后,应注意农药残留情况,在农药残留达到安全限量前,不得采收作物。

3.妥善保管农药:施药后,应妥善保管剩余的农药,防止农药泄漏或污染环境。

4.安全处理农药空容器:施药后,应安全处理农药空容器,防止农药空容器对人畜和环境造成危害。第八部分贝母病害综合防治与绿色栽培策略关键词关键要点贝母病害综合防治策略

1.预防为主,加强栽培管理:

-科学轮作倒茬,防止病害积累。

-施用有机肥,增强土壤肥力,提高作物抗病性。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